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选5篇】

时间:2023-11-16 11:14:06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这5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来自于山草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篇一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内涵;价值诉求

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党的十报告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战略要求,并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论述,清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探索新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信与价值自觉,同时也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课题。

高校是人才的集聚地,是科学发展的前瞻阵地,高校不但要成为深入学习和牢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行者,而且还要以理论先行和实践引领的姿态积极探索并努力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核心和关键之点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思想认同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之外化为自觉行动并形成行为习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价值的实现,最终也是通过践行体现出来的。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践行机制研究,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的科学构建,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宣传与普及。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侧面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其存在状态实质上是一个结构系统,是一种结构关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上不同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方向指引,塑造大学本真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气派,形成共同的、和谐的思想根基和价值归宿,全面养成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和良好风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建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机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深入开展的根本保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包括的内容要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情感认同机制、价值践行机制、参与协调机制、环境保障机制和效果评估机制等诸多不同要素构成。其中,践行机制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机制建构中的关键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教育,最后都必须落实到对人们行为的指向或引导上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践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经历知识认知、情感认同和价值践行三个阶段的复杂过程,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追求。所以说,所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是指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真正内化为大学生主体的观念意识、外化为大学生主体行为习惯的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方式方法的优化配置体系,目的是大学生主体能够真正在做中提高,在做中实践,以体验为特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真正实现大学生知行的高度统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的价值诉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践行机制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现实情况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时代特征鲜明,价值内涵深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实践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个转变的关键就是理论与群众的结合,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多维度、多层次、多侧面相互依存的系统结构,具有协同有序性、内在和谐性和创造力、感召力、引领力,从而具有科学真理性和实践效用性。因此,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必须深化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感召和价值认同,才能达到自觉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工作,使其融汇于管理之中,体现于服务之中,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对高校大学生施加影响,从而丰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践行。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较易接受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科学理论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大脑和心灵,从而提高践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外化度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大学生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的构建,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时,就强调了把掌握的真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性,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价值指向。大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知局限于理论形式,社会实践中的种种活动均是他们进行理论验证的机会,价值理论一旦被实践验证实后,就能从信念高度得以巩固,使价值认知和理解的行为从被动变为主动。因此,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进行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外化度,进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三)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性

在当前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研究和宣传进程中,存在着讲为什么的多,谈如何做的少;将基本理论的多,研究现实问题的少;总结历史经验的多,探讨长效机制的少等现象。要增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的长效性,应该在讲清为什么的同时,把研究的重点放到如何做上来;应该在认同讲透基本理论的同时,把研究的重点放到现实问题上来;应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把研究的重点放到长效机制的探讨上来,突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的长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的研究,正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的贯彻和实施,有力地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性和持久度。

(四)扩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普及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自然而然的校园网络文化也成为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新发展,同时也应该加以合理的引导,才会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保证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息迅速传播,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鲜活的形式进行展现和教育,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通过特色网站、论坛、博客等形式,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各种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生动活泼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钟奇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篇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意谓;生活秩序;理论现实;道德指引

中图分类号:D601;D64;B82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17

党的十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深入人心,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怎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需要集中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这一命题。因为人民生活的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它不能脱离思想概念而存在。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种‘奢侈’,对它可有可无,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2]

2012年12月由、新闻出版总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项目、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项目资助,出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韩震)、《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查研究》(龚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朱国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研究》(江畅),体现了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学者们都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建构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学界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这一命题(笔者提出)却鲜见专门研究。“生活”这一术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频繁出现,例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这一思想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道德生活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国民的生活进行研究,这势必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命题。

“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生活世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国民的生活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从理论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指导人们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从价值论的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更需要从“生活”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的生活意蕴。在哲学上,意义本身包括意指和意谓。“意义从生发的主体结构看是人的意识的意向性表现。人通过意向性总是指向意义的对象即意指。意识的意向性的独特功能在于面对意识的对象时总是附加对象某种独特的规定。人在把握对象的过程中其实质不在于对对象的认知程度如何,而在于不断地赋予对象以新的意义即意谓。人的意谓不是对事实的认知,而是根据规律即逻辑进行的创造性选择和建设性附加。”[5]人们总是在创造一种有意义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意谓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对生活秩序进行应然建构、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更是回归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人能够为自己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道德指引

人的生活世界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7]的世界。在人的生活世界里,人通过对生活意义的有意识的自觉和实践活动的展开,创造并发展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生活世界的意义就在于马克思所说的人能够创造“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动物却“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8]价值关系就是“为我关系”,价值意识就是“为我”的利益意识。价值观念在价值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是主体意识到的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作为价值意识的积淀或被意识到的价值关系,会成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标准。

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总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相应地就有许多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有序。这就需要占主导地位的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具备两个品格,即“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成为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9]4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备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两个品格而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47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反映。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明确概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0]在道德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的社会道德观念。道德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11]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系统地区分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表明,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面对“道德危机”和“道德滑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成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标准,并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

对人的生活的尊重首先是观念上的尊重,尤其是对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的社会道德观念。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反映并尊重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反映了人生活的焦点事件,以及这些生活事件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志愿者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些不仅是人们的社会道德观念的集中反映,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对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尊重是对人的生活的尊重,进而是对人的尊重。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从理论上和观念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活为本的理念。

对人的生活的尊重更要由观念上的尊重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对人的生活的尊重。因为,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2]67人的生活基础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在创造“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生活上的发展需要。我们完全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活为本,核心是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利益为本。人的现实利益始终围绕着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展开。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又扎根于生产实践活动中。因此,马克思才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2]66成为人的生活的历史基础和逻辑起点。

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利益意识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念,应对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反映,观念地表达着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论内核,反映在对人的生活尊重方面,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生活的观念尊重上,还表现在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尊重上,从而可以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人的生活是人与世界相结合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反映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过程时,对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进行总结,成为人生活的社会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的生活中尊重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活的道德选择,从而能真正对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指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

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的应然建构进行了一种可能性的想象,或者说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为何及其意义进行正当性思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想象。大凡一种思想体系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引起轰动,并且经久不息,都对生活秩序的可能性想象“提出理论和观点,把群众尚处于朦胧状态的要求和想法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13]。马克思提出,实践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是人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14]思想体系作为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可以视为“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的思想化了的人类生活秩序。换句话说就是,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可能性想象,或者说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15]“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473。那么,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是价值体系,当然是一种思想体系。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生活秩序进行着应然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回应社会需求,创造生活意义上,为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理想图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直接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16];不单如此,由于我国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其存在的弱点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拜物教、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期待生活秩序的可预期性和确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秩序。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怎样对人们的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对此宾克莱说的好,关于道德理论,“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它要求每个人作严肃认真的努力去选择他认为对于他个人、对于全社会都是最有意义的那些价值。”[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的社会道德观念,在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时,回应了社会的生活秩序要求,并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秩序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构生活秩序的精神力量。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回应社会需求,创造生活意义上,为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理想图式。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升华,是群众智慧的提炼,是时代呼唤的产物,因而成为构建生活秩序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备两个品格,即“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世界的精神,体现着对作为文化世界本体的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从而就凝聚着对人的生命理解的本质规定。”[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只有凝聚着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理解的本质规定”,才能真正成为建构生活秩序的时代精神力量。从这一方面来说,人文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生活秩序的精神力量,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自觉的具体标准和具体目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了人的生活的意义空间

在哲学上,意义包括意指和意谓,意义的对象即意指,不断地赋予对象以新的意义即意谓。人对意义的把握不是对事实的认知,而是根据规律即逻辑进行的创造性选择和建设性附加。人们总是在创造一种有意义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并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从而就在逻辑地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行动上拓展了人的生活意义空间。在理解“行动”的概念及其意义上,黑格尔说,“行动就是这个行动,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事情本身。”[20]在这里,黑格尔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把行动当成符号去揣测别的什么东西,行动就是事情本身,是所能追溯到的最后的东西,在它后面没有任何别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上,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的行动中,在对生活秩序进行应然建构的行动中,并在这些行动之中彰显了自身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只有在彰显自身意义的行动中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东西。正如杜威所说,“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行为、活动。”[21]从实践角度看,对象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只能通过主体的行动进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的生活的意义也只能通过人自身的行动进行表达。更进一步地说,“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径;他是构成这些行径的总和、组织和一套关系。”[22]人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作为行动的价值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得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够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另一方面原因在于,通过人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的生活意义,就在于人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生活就是他的可能之生活。按照海德格尔的表达就是,“此在并非是一种附加有能力做某事的现成的东西,而首先是可能之在”[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必然就是它现在的这个样子,它要通过人们生活中的行动把它的可能性展现出来。例如,当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们总会探讨其内涵、意义及其与相关问题的关系,因为它对许多重要的问题给出了解释的空间。就像以下论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学生品德培育等。只有在这些讨论中,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问题才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认识成果指导行动,人的生活才能在可能性中进一步展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认识成果,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为人的生活提供某种可能性的意义上,拓展了人的生活意义空间。

通过人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这意味着超越。只有在超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在行动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因为人类自身具有有限性,才需要在某一思想体系的引领下,在行动中进行确信,从而实现对自身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通过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让人们对自己的行动深信不疑(即确信),从而为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人们在这种生活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就拓展了人的生活意义空间,从而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进而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确信,并在行动中进一步升华为人们内心的信仰。“信仰则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构成信仰的内容使得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为它服务,围绕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4]信仰的对象是最高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最高价值,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最高价值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在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的同时,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可以说,信仰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与超越力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信仰才能得以落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信仰才能成为人的超越力量,进而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回归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25]在这里,对象性的现实是与人的对象性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象性的现实就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前面我们已讲到,作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思想体系是“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的一系列思想。思想体系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是与人的对象性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总在进行着对象性的行动,即寻找物质生活家园来藏裹身躯和精神生活家园来寄放灵魂。这个精神生活家园是从人的物质生活家园中发生,产生于人的对象性行动中。人的对象性行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性品格。”[26]28那么,人的对象性行动也具有普遍性品格。思想体系产生于人的对象性行动中,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那么,思想体系就具有普遍性品格;另一方面,“理论具有普遍性,”[26]28思想体系作为系统化的理论当然具有“普遍性”即普遍性品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19。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在于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正确地“解释世界”即反映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批判实践,以“改变世界”。思想体系作为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反映和改变世界。这样,作为寄放灵魂的精神生活家园,思想体系就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思想体系,思想体系具有普遍性品格。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具有普遍性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反映和改变世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自我评价活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客体是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现象是存在的根据,是比存在更为丰富的范畴。”[27]根据黑格尔的思想,社会现象就成为社会现实的根据,总体现着社会现实。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就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社会主体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的评价活动,就是社会的自我评价活动。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的评价活动,就是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的评价活动。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正是在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作为客体的评价活动中现实地体现出来。

从主体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是社会主体即人民[28]。在“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社会主体因其具有得到客体属性满足的需要而成为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所揭示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的世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揭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中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社会自我评价活动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以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客体为对象,揭示其客体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与社会自我评价活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就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的评价活动。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社会现实为对象,揭示社会现实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以社会现实为对象,揭示社会现实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才能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国家权威机构由于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一般总能在一定程度上理性地感受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体利益,从而以自觉的方式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施以影响,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国家权威机构在自觉地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总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地感受到的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即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否则所建构的意识形态由于没有表征社会发展在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就不能赢得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因此,国家权威评价活动总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总是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宁指出,意识形态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29],是对现实生活真实关系的呈现。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了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社会民众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总是以较为切身的方式感受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并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体利益总是最直接体现在大多数人的利益上。社会民众评价活动通过社会舆论、社会传言、民谣以及社会思潮等具体类型,把广大民众感受到的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所体现的大多数人的利益表现出来,并通过对生活于社会中个体价值观念的影响为中介,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施以作用,从而以自发的然而却是根本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发生影响;社会民众评价活动总是具有明显的实践意向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对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发生影响,并通过国家权威机构影响体现于意识形态建构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民众评价活动通过引导社会心理和对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发生影响的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了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为了实现自我评价,社会主体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必然会同时运用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这两种方式,以便相互对照、取长补短。现实生活中,作为“有机”方式的国家权威评价活动与作为“无机”方式的社会民众评价活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于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成为社会主体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自我评价的现实途径。

最后,国家权威机构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建构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是自然而然地自发形成的,而总是体现在意识形态的自觉建构中。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0]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作为共同思想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如果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更谈不上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总是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而总是作为社会主体现实体现的国家权威机构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反思和自觉建构,把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出来,由此形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斯蒂安・夏尔。超级现代时间[M].谢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4]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6.

[5]李瑜青。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法的合理性追问:从法的现代性角度引发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757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9]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1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2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陈新汉。民众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4306.

[15]陈新汉。论核心价值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512.

[1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1).

[17]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8.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9]陈新汉。哲学视域中的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J].哲学动态,2012(8):512.

[2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13.

[21]John Dewey.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M].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20:84.

[22]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

[23]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M].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1993:143.

[24]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4.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26]陈新汉。论理论对现实的批判[J].学术月刊,2000(11):2631,4.

[27]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6.

[28]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1):11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篇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都有关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及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相当部分教师在学习了十报告的精神后,能自觉地把十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精神要求渗透到教学中去,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为一谈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两者是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报告用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更加精炼,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要求,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重视“”部分,又要重视“核心”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四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高校师德模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高校师德模塑长效机制,是提高高校师德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师德模塑的创新性探索。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 师德模塑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党中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是党中央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是我们党立足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新情况;放眼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提出的。也是我们党在思想道德建设进程中,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更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界定标准,告诉人们什么是荣、什么是辱。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模塑的困境

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兴则教育兴。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勤勉努力。然而也应该看到,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外来因素不断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学校的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1.重物质,轻信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带来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等,高校一些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职业角色和劳动价值,注重谋取个人物质利益,诱发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言传不身教,在岗不敬业,教书不育人”,不钻研学科知识,课堂教学缺乏理论深度和广度,不能体现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重技能,轻素质。

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各高校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承受着技能方面的巨大压力,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忽略对师德的塑造,常见表现为:重科研,轻教学;重课程数量,轻课程质量。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无法从行为上和思想上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3.重业绩,轻师德。

高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方法是考核,常态做法为:其一,年终业绩考核;其二,职称评审。考核结果,关乎切身利益,受到高度关注。其中,年度业绩考核有着明确的指标体系,涉及物化成果,师德指标考核欠缺。考核如同指挥棒,指挥着教师在下一年度,或者下一时期努力的方向。诚然,这样的考评机制有助于一味追求业绩的增长,却无助于高校师德模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于师德模塑的意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师德模塑的指导思想。

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政党、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在社会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指导性地位尤为重要。当前,高校教师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越来越多样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那么,如何引领高校教师师德模塑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高校师德模塑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高校师德模塑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我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高校师德状况,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师德模塑的行动指南。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化语境中的高校师德问题,是因为没有正确地引导造成的,为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树立高校师德模塑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多元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情形下,不论社会思潮如何风云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动摇的,高等教育的第一要义是教书育人,育人要“育社会主义的人”,教书要“教社会主义的书”,所有的工作应以此为行动指南。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师德模塑的价值标准。

高校师德模塑必须有正确的价值标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模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事业发展,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加强师德模塑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造就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师德模塑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世纪之初,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师德模塑,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目标、新要求,是新时期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指示。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语重心长,诠释着爱、严、新、高的师德内涵。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五

这一讲,我们同大家谈谈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话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解决好认识、认知、认同的问题,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增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

第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精神理念,也蕴涵着现实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在革命时期就高高举起民主的旗帜,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第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汲取人类思想精华、适应时展要求创造性提出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的,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谐的理念,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的,它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性,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的,它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着人类发展进步的要求。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开放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充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充满改革创新精神,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调的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讲共同理想,强调的是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我们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的是发扬传统与立足当代的统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用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思想观念来丰富和充实。

第四。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把握其实践要求,在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致力于引导人们增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更好地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而不懈奋斗。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致力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人们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之中,努力把全体人民的思想意志统一起来,把全民族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致力于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每个公民的精神境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最新范文

社会主义本质范文精选5篇11-16

基督教诗歌范文【优秀10篇】11-16

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选6篇)11-16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赏析(优11-16

数学知识:珠心算的好处与坏处精选5篇11-16

国庆节祝福祖国的句子精选4篇11-16

《南方周末》发行的创新路径(4篇)11-16

节日英语作文(6篇)11-16

利弊优秀4篇11-16

利与弊通用4篇11-16

129 2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