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范文精选5篇

时间:2023-11-16 11:14:09

下面的5篇社会主义本质范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社会主义本质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社会主义本质 篇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 基本要素 优越性 资本主义

《共产党宣言》面世至今已有162年的历史,然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者预想的那样,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插满了共产主义旗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重大挫折,只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在苦心经营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社会主义制度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再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大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一说由socius(喜欢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笃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他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第二种说法认为,意大利传教士最先使用“社会主义”一词,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第三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资料公有。生产资料公有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产品,从而为消灭剥削奠定了基础。在人类社会中出现过两种公有制形式:一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公社公有制,二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它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计划经济。1906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计划经济是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的一种社会经济体系,它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大的民主。”①社会主义民主亦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民主权利不仅在宪法上明确规定,而且国家还提供实现这些权利的政治保障和物质帮助,是人类历史上新的最广泛和最高类型的民主,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后实现的,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本质蕴含的三对关系

主人和公仆的关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是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国家各级各类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因此,我们的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形式上是国家行政事务管理中的领导者,在实质上却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所谓“计划手段”,就是国家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所谓“市场手段”,是指通过市场竞争,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此相应,现代社会有过两种经济形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管理体制没有优劣之分,而仅在资源配置、生产调节等方面有所区别。对于这两种经济手段的运用,邓小平同志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在应用上提倡相时而用,而不应带有制度色彩。

先富和后富的关系。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共同富裕”是贯穿邓小平经济理沦的一条红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而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呢?改革之初,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应该十分明确,我们的目的不是老让一小部分人富,而是说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先打破原有的平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要求并引导他们带动其他人也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挫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③到了20世纪初,列宁又指出:资本主义已进入了腐朽的、垂死的阶段。然而,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尽管遭受了几次重大危机的冲击,但并没有走向灭亡,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却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处于低潮。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特别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分配形式、国际经济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经济职能大大加强。同时上层建筑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有效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而且其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④

辩证看待社会主义的挫败。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在曲折和坎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开创了人类社会最深刻最伟大变革的历史过程。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制度问世;二战结束直至60年代,世界上先后有16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在全球凯歌高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思想迷惘且行动艰难的低潮时期。面对社会主义遭受的这一严重挫折,我们应冷静思考和科学分析,不能就此断定社会主义没有前途。

我们应当看到,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流产,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决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的破灭。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的暂时挫折,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但却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和遵循;在探索中出现失误,甚至是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社会主义遭受挫折之后,人们从震惊中经过深刻反思、吸取教训、继续奋斗,使之重新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自己的国情相结合,开创一条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办好就可以显示出比资本主义更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苏正在悄然兴起。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在从本国实际出发,总结各自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并推行社会革新开放政策。苏东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饱尝亡党亡国之苦后,经过深刻的反思,正在重整旗鼓。世界各国包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前景正在恢复信心,重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这些均为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阵地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肯定,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经过调整之后,将会以更加成熟和充满活力的崭新姿态出现在21世纪。(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3页。

社会主义本质 篇二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涵

要认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它规定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在抨击资本主义反人道性质的同时,将关注点集中在“劳动者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条件”上,把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未来社会,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按照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人类社会要经历一个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后来被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从本质上看,就是向着“自由人的联合体”过渡的特定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二者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上,他们认为,“要不是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解放”。“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可见个人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释,而其核心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要求

从目的和过程的统一性出发,寻求个人发展的现实的科学的途径,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正是社会主义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任何关于事情本质的揭示都是对事物规律性的阐述。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由其基本矛盾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这两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规定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同。这个不同就在于生产关系是否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是否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又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生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客观展现正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这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过程。这里的生产目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的必然结果,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归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遵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遵循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协调一致的规律,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成败问题。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种无主体的自发的活动,而是人们自己社会活动的规律的体现。

其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必然表现在合价值性上。人民群众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目的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表现在它对人民群众的价值上。实践表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生活有保障;在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充实。这与根植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两极分化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尽管物质生活充裕,但人们精神上空虚,人们不但成了“劳动机器”,而且又是“消费机器”。无论资产阶级怎样炫耀自己的价值观念,但他们所拥有的那部分精神财富无论如何不能代表人类的追求方向。生产资料由少数人所占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象;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有本质,必有现象。遵循这一思路,我在学习、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时候,常常想到社会主义现象这个问题。但社会主义现象该如何概括,它与社会主义本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类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依据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我们可以认定: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

如何概括社会主义现象?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我们大致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现象。

从社会生活方面说,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美妙的情景:人人都受到良好的德、智、体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面的教育,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在政治、经济、思想和个性方面都得到彻底解放,成为社会、自然和自己的真正主人;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整个社会变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

从社会制度方面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实行产品经济;国家失去政治职能,不再具有政治压迫性质,只有社会管理职能;等等。

上述社会主义现象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很长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样式去建设社会主义的。它寄托着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社会主义的现象中国有吗?中国正在搞社会主义,与之相比,够格吗?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理所当然地要高于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看待社会主义,应当从共产主义的高度着眼,不能因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过重大波折以及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状况而降低社会主义的水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些社会主义现象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依托,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相对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而言)应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

当然,应该承认,中国目前搞的社会主义远未达到马克思、恩斯斯所设想的程度,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的谈话中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也就是不够格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必须实事求是,充分看到这一点。

然而,尽管不发达、不够格,中国毕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中国社会主义又有哪些现象呢?我们仍然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方面来概括。

从社会生活方面说,物质文明上表现为奔小康、求富裕的极大努力,精神文明上表现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努力,社会风气上表现为弘扬正气、扬善抑恶的极大努力。

从社会制度方面说,经济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与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以及国家的政令、法律、法规等等也都是社会主义现象。

以上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象的不完全概括。之所以与合格的社会主义的现象相差甚远,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而不是象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政治制度、思想意识、经济制度等方面建构了一定的社会主义现象,跨越了“卡夫丁峡谷”,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但是,发展生产力的峡谷是不能跨越的。目前中国社会主义现象比合格的社会主义现象相差甚远,与缺乏来自生产力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密切相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从中国社会主义现象中看出合格社会主义的雏型,不难听到向合格社会主义前进的坚实的脚步声。

二、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以往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是说我们以往对社会主义问题一无所知,而是指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现象的个性特征。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现象的描述是最有水平和最具普遍性的,后人无出其右者。邓小平同志坚决主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现象的个性特征以深刻的启迪。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最权威、最科学的概括,则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为了不起的贡献。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用毋庸置疑的语气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如此清晰、准确的概括,这在国际共运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概括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一,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普遍性。有人认为邓小平同志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邓小平同志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什么阶段,他最清楚。他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时理所当然地要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符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要求。然而,邓小平同志又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他在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又是放眼整个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他没有使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直接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其用意是很清楚的。因而,我们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时,要以忠于原意为出发点。再者,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最深刻、最稳定、最高层次的东西,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本质一经科学地概括出来,也就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全过程的东西了。因此,无论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或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或外国的社会主义,本质都是邓小平同志概括的五句话,区别只是在于对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是将来时(即五句话并未实现,还有待于去努力),对合格的社会主义是现在进行时或过去时(即五句话正在实现或已经实现)。

第二,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它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前两句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地位,体现出强烈的实干精神,从而克服了长期以来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以及其它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在理论上早已得到了证明。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④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说到底就无任何社会主义优越性可言。邓小平同志抓住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特性,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法宝。后三句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归谁享有的问题。“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做到这点。邓小平同志反复阐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⑤“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⑥前两句与后三句互相联系,兼顾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而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⑦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一方面指出了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又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上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质的规定性,不能动摇,但对于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则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是质的规定性,不能动摇,但对何时或用何种方式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可以因时因地有别。中国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暂时保留了私有制、剥削和差别,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消灭私有制、剥削和差别。总之,一切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事都可以大胆地去做,一切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事都可以放开地去做。将社会主义的原则性与建设方式、方法上的灵活性充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实事求是精神。

第四,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有人认为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如果加进去对人的关怀就更好了,言外之意是邓小平同志忽视了对人的关怀。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直观的看法。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毕生所从事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恰恰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首先是对全体人民的普遍关怀,表现为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追求。资产阶级也曾标榜“平等”、“公平”,但事实上做不到。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后三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资本主义的不公平在生产关系层面上的否定。其次是尊重人的个性,表现为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而,允许和鼓励先富又不是为了搞两极分化,目的在于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种关怀既博大又具体,充分体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的宽阔胸怀。

第五,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展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不要认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一经创立和传播,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会自然显露出来;也不要认为一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一经建立,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会自然显露出来。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纠正历史偏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他使用的是动态的描述方式,表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永无止境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既不能为此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不能为此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三、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对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可作如下的分析。

第一,两者是对立的。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特征,是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有些(如社会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主义本质存在于社会主义内部,不能被感官所直接感知,只能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象是丰富的、生动的、易变的(比如,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制度体制是可以创新的、政策法规是可以修订的,等等);社会主义本质则是深沉的、单纯的、贯彻始终的(但有个逐步展现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现象,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现象因国、因时而异,是个别的、具体的,从而也是片面的(例如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会产生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第二,两者是统一的。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现象,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发育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现象的样式。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露和表现,其样式的不同又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发育的状况。

第三,弄清两者辩证关系的重要指导意义。由于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立的,就不能把社会主义现象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比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们在实现形式上的变化或暂时中止(这里单指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暂时中止)都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弄清这点,有利于人们更加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澄清各种疑惑,脚踏实地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建设社会主义(哪怕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就不能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就不能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就不能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乃至重大的方针政策。如果这些东西都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无从体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就会动摇。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时还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一卷,第294页。

②③④⑤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第373页,第63页,第123页,第36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

社会主义本质 篇四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本质;矛盾学说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者,他立足于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通过具体实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深化,使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能够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而且,由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形成有着准确的认识,使得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展顺利。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中,既有宝贵历史经验又有经验教训,这都是我党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 矛盾学说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理论起点

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这段时间,大约有二十年毛泽东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了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思考的主要问题,而这一问题与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相当的契合性。在这一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可以看作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出发点。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指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它不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因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最终将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毛泽东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

面对社会主义矛盾的基本状况,发展生产力是十分必要的。毛泽东指出,为了很好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生产力如果不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权就不能稳定,就不能获得丰富的且足够的物质基础,就不能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也就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置于极高的地位, 即使是他错误发动的“大跃进”, 首要任务也依然是生产力的发展。

毛泽东一贯的观点是科技人民性思想。因为他认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是掌握科学技术的目的”,他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经济、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使得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能够有快速的发展,使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毛泽东还指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工业化。为了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社会主义应该解放生产力,然后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表现为社会主义与大工业紧密相连,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加工业化。如果没有工业化, 社会主义的意义就不算完整。毛泽东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论述是毛泽东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对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这一论断经过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其正确性真理性也已得到证明,对今后社会主义的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从整个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来看,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毛泽东却并没能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可以说,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使得中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而且毛泽东从探寻本质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也自然的形成了本质性的认识,以社会主义的属性或者说是特征来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得出的结论显得十分全面。毛泽东经过实践得出的理论,并且深入了研究,因此全面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本质属性,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些重要论断为今后的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毛泽东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思想,变革生产关系;没有完成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就算不上完全意义的社会主义;为了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等等,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都是社会主义本质性的理论。而这些理论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产生做了铺垫,为邓小平探索并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提供了基础型的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 篇五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认识上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这样指出:“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这些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生产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8页《哲学的贫困》)。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毛泽东同志曾经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说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1966年版,980页)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给予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他并没有遇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问题,毛泽东同志虽然遇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的新问题,却在建国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没有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生产关系的转变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上了。并没有真正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因而也就没有从根本上明确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任务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至发生了重大历史偏差。贻误了宝贵的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表现为是一种实际运动。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绝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家依据自己的权威强加给人们的一个政治宣言,而是有着极其丰富的经济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内涵所体现的关系

1.解放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这个人的因素,以及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个物的因素。此外,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甚至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受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种种限制,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的浪费与破坏。生产力的一切要素都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在中国,将生产力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是一次对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解放。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从剥削者手中“剥夺”回来的生产资料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劳动人民脱离了苦难深重的剥削与压迫,迸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更深刻的含义在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就是要使生产力从旧的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概括地说,中国现阶段生产力使总体素质差、水平低,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工农业基础力量薄弱,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低等等。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广泛应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的发展迅速。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正是一次具有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意义的革命。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深刻意义在于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使生产力在种种束缚下解放出来。

中国旧的经济体制中存在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窒息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所有制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长期把生产力的发展推到次要地位,使生产力水平得不到较快地提高,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过分集中,政企不分,统得过死。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否定,由此形成了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旧的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种种束缚,使中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能得到充分发展所需要的程度,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能够促进生产力更进一步解放的新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社会经济资源基本配置的经济。

2.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要求。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的发展最终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之上,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大国的条件下建成社会主义的。因此,中国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其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本身就要求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那么,共产主义的建立所要求的物质基础则更高。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商品经济就不能充分发展。这样,共产主义就不会有一个充分的、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再次,发展生产力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通过改革,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中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最后,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提高生产力的素质。而提高生产力的素质最重要的是提高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3.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在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求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揭示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无论是解放生产力,还是发展生产力,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正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否定。这就不容许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新的剥削和贫富分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的历史早已证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占有形式的不同。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条件下,必然存在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在中国现阶段,地主、富农、资本家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在剥削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许多私人企业出现,很可能产生新的剥削现象和贫富分化现象,因此,社会主义必须在消灭剥削的基础上,防止新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的出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5篇社会主义本质范文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敬老院标语通用2篇11-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选5篇】11-16

基督教诗歌范文【优秀10篇】11-16

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选6篇)11-16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赏析(优11-16

数学知识:珠心算的好处与坏处精选5篇11-16

国庆节祝福祖国的句子精选4篇11-16

《南方周末》发行的创新路径(4篇)11-16

节日英语作文(6篇)11-16

利弊优秀4篇11-16

129 2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