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用9篇)

时间:2023-12-19 14:45:50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9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写作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生命线;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39-02

一、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这就是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形成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精神动力。但是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资产阶级以此为思想武器赢得了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为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兴起和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代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致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检验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及国家核心利益的观念体系,它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种富有时代特征、人文内涵、中国特色和普遍认同的崭新的现代价值体系,它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结论,是我党最新理论成果。它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凝聚力量、科学发展的理论武器

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但面对的挑战也十分严峻。机遇大于挑战,但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清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头十分强劲。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生活、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我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发展环境,面对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我党正视这些挑战,积极并有针对性予以应付。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的制度和要求相适应,必然需要一个主导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明确的界定和科学阐释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坚决不能动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整合力和号召力,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成为我们凝聚力量、科学发展的理论武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发展目的、制度体系、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业,需要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为其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的共同理想为其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的荣辱观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指明了根本前进方向,即富强、民主、文明和社会和谐。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一种更加科学的认识框架之中,置于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状态和科学文明的价值取向之中,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上的神秘性、盲目性。它不但具有理想的感召力,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议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 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不仅是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行为建设。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 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长期起作用,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个价值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必须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从价值评价向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从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转化,使价值评价机制转化为人的行为机制。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

每一种新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才能最终达到完备,逐步社会化、大众化,并真正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即成为帕斯卡尔所言的“第二天性”[2]。因此,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按照“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3],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并以此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价值体系,它首先应该在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就是先进的价值示范,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证明。价值示范的社会导向作用,比起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作用,更有说服力,教化效果更明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行为建设。建设社会主我核心价值体系的成败关键在核心力量的践行和引领。中共拥有7000多万党员,数百万党员干部,只有这个巨大的“核心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才能取得建设实效。要通过社会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使价值示范与价值规范吻合。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表率;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理想的表率;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表率 ;做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率。总书记要求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实践,是通过转变领导干部作风搞好价值示范的有力举措。这将有力地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示范和良好教材,带动全党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永利,李建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 www.shancaoxiang.com 7.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早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提了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学习其基本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辗转传播到中国,犹如一把燎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结合后,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纪元,共产党人先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使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推动国民党改组,最终促成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共产党人继承了先生的革命遗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领导了中国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过近三十年的浴血奋战,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混乱时期,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活学活用,与时俱进对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衍生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文献。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都在探索一条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事实上由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极端不平衡,自有史以来我国不同地区都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饱穿暖不再是我们的追求了,综合国力快速提升,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台湾与大陆交流日益密切,海洋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球人们都知道中国现在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机遇的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唯一正确方向。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崇尚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其根本,我们今天能在中国的大地上和平生活,正是有无数的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血脉!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爱国主义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国情,爱国主义应当结合我们当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具有实际意义,爱国主义也不能狭隘的理解为与其它国家的矛盾冲突中的倾向性。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首先是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符合中国国家利益,满足了人民对物质生活需求,为了这一政策,我国放宽、放松了许多其它方面的政策,人民言论自由了,于是,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种不协调的声音,质疑社会主义建设的、挖苦共产主义信仰的、鼓吹资本主义经济的,比比皆是,吃喝嫖赌封建陋习重新抬头,拜金主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资产阶级尔虞我诈的风气泛滥成风,党内政界贪腐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比改革前有所退步是不争的事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简明扼要,切中时弊,是时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三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三进”工程

[作者简介] 蒋福明,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峥,中南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的,同时,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就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这对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领会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三进”(进讲稿、进课堂、进头脑)工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的实施不但有利于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三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进”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进讲稿是前提和基础,进课堂是手段和关键,进头脑是核心和重点,三者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就是要实现进讲稿、进课堂、进头脑三者的统一。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进讲稿的问题。进讲稿是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基础,讲稿包括教师自编的讲稿、教师上课的讲授提纲等。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背景与重大意义;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如何以适当的角度、以合适的方式进入讲稿等问题。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进课堂的问题。进课堂是教师把讲稿的内容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讲稿内容进入学生头脑的关键环节。这方面主要包括如何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深、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的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手段和方法、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进头脑的问题。进头脑是进讲稿和进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把讲稿的内容变成学生的思想、观点、知识和能力。这方面主要涉及到如何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营造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如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问题。

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进”的形式能否适合于“三进”内容,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真正实现“三进”,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形式和内容必须相互适应和统一。必须坚持一定的形式,并且要善于推陈出新,灵活多样,富有成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三进”形式为“三进”内容服务,并适合于“三进”内容。必须抛弃单纯依靠说教、片面倚重“硬灌”等陈旧方法,而要坚持运用灵活多样的、适合内容的“三进”形式,去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三进”。

在内容上,全面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有着以下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在形式上,应采取适当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讲稿、进课堂、进头脑。

第一,“进讲稿”的方式。一是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新方案,增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程。二是组织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教材,修改现有教材,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等。

第二,“进课堂”的方式。一是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师资培训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使教师们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教师只有全面、准确、系统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把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搞清楚,弄明白。二是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说服力。三是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发挥学生主体精神,鼓励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学小组,调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第三,“进头脑”的方式。一是加强学生的作业训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作业训练之中去,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改革考核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改革成绩评定方法。三是组织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把学生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业绩按一定比例纳入考核成绩总评之中等。

在载体的运用上,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利用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等各种教学手段,达到直观、生动、立体的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校园大环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列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学校网络中心开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站;校园电视台和校报要开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专栏等。

三、“三进”时机要善于把握

由于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尚未充分接触社会,因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难以真正领会和把握。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真正做到“学精、学透、学通”,必须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性、抽象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因此,要达到“三进”的理想效果,必须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善于把握时机。

首先,立足大学生的特定对象和特定任务,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借鉴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合理切入点,把握学生的深层次思想热点和疑点,选择讲稿的具体内容,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重视学生道德实践的主体性,根据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等来安排教育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引导他们自己的积极活动与思考,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和导之以行。

其次,教育方法运用要讲究渗透性。理想的教育追求一种“无痕”的教育,必须让大学生在生活中真实地经历、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理论,真正达到“入耳、入眼、入脑、入心”,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过程即目的”。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不能忽视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不是直接而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等过程中,论道而不说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四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高校师德模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高校师德模塑长效机制,是提高高校师德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师德模塑的创新性探索。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 师德模塑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党中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是党中央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是我们党立足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新情况;放眼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提出的。也是我们党在思想道德建设进程中,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更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界定标准,告诉人们什么是荣、什么是辱。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模塑的困境

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兴则教育兴。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勤勉努力。然而也应该看到,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外来因素不断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学校的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1.重物质,轻信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带来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等,高校一些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职业角色和劳动价值,注重谋取个人物质利益,诱发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言传不身教,在岗不敬业,教书不育人”,不钻研学科知识,课堂教学缺乏理论深度和广度,不能体现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重技能,轻素质。

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各高校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承受着技能方面的巨大压力,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忽略对师德的塑造,常见表现为:重科研,轻教学;重课程数量,轻课程质量。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无法从行为上和思想上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3.重业绩,轻师德。

高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方法是考核,常态做法为:其一,年终业绩考核;其二,职称评审。考核结果,关乎切身利益,受到高度关注。其中,年度业绩考核有着明确的指标体系,涉及物化成果,师德指标考核欠缺。考核如同指挥棒,指挥着教师在下一年度,或者下一时期努力的方向。诚然,这样的考评机制有助于一味追求业绩的增长,却无助于高校师德模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于师德模塑的意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师德模塑的指导思想。

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政党、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在社会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指导性地位尤为重要。当前,高校教师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越来越多样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那么,如何引领高校教师师德模塑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高校师德模塑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高校师德模塑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我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高校师德状况,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师德模塑的行动指南。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化语境中的高校师德问题,是因为没有正确地引导造成的,为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树立高校师德模塑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多元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情形下,不论社会思潮如何风云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动摇的,高等教育的第一要义是教书育人,育人要“育社会主义的人”,教书要“教社会主义的书”,所有的工作应以此为行动指南。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师德模塑的价值标准。

高校师德模塑必须有正确的价值标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模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事业发展,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加强师德模塑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造就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师德模塑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世纪之初,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师德模塑,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目标、新要求,是新时期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指示。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语重心长,诠释着爱、严、新、高的师德内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五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全球化语境下,电影艺术如何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电影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养眼”还是“养心”?与会者围绕上述议题并就当下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明振江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为,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统一思想是出大作力作的必要条件和源泉动力。八一电影制片厂作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更应贯彻这一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拓展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尊重艺术规律、生产规律、市场规律,做到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创新,使作品真正发挥讴歌时代、弘扬正气、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仲呈祥认为,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诉求在相当意义上可以引领这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八一电影制片厂所拍的影片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可以说,在新中国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引领时代风潮的大作力作呈现给观众。2001年的《冲出亚马逊》、2002年的《惊涛骇浪》、2003年的《惊心动魄》、2005年的《太行山上》、2006年的《我的长征》、2007年的《八月一日》……近6年来,八一厂每年至少推出一部力作,一部精品。这些作品题材重大,主题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影响广泛。该厂建厂55年来,拍摄了2200多部作品,这些作品歌颂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展示我军部队建设的精神风貌,反映官兵的现实生活。它起到了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激励人民的作用,影响了广大的观众。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八一厂在弘扬主旋律、引领中国电影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中国电影的命题是什么?电影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写”重要还是“写什么”重要?对此,贾磊磊认为,当下部分电影的叙事逻辑已出现了悖离,特别是某些商业电影颠倒了主流机制,每当我们看到影片的结尾时,感到他们比的是凶残,比的是暴力,而没有人性。应该说一部好的电影必须具备一个好的人文主题,如《太行山上》《我的长征》等,人文的主题在这些影片中所占的分量,是过去我们战争题材的作品所不具备的。事实上人文主题是我们对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当我们讨论什么电影是好电影时往往是自我的论断,究竟是我们认可的好电影才是好电影,还是观众喜欢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当下,我们对电影的评价尺度应该有所调整。深刻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鲜活而具备引领示范作用的人物,极富创新精神的表达方法,应该成为好的电影和影视剧的基本标高。如能达到从基层到高层、从普通观众到专家都能认可都能赞美的程度,这种影视作品便是经典。这就是近期播出的八一厂拍摄的《士兵突击》带给影视创作的重要启示。

电影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载体、作为现代化工业的综合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信息社会中,电影成为了无语言障碍的一种交流方式,怎样利用好这种形式?剧作家王树增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影艺术有很多自身的规律,但最大的艺术规律、最基本的艺术规律就是展示人的心理。今天的人们内心的困惑是什么?他们的忧患和生存状态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说他们的心路历程是什么?写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就是写这个民族的心路历程。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给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带来的动力和阻力;在新的形势下,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承担的心理压力、生活波折及命运际遇等等……如果脱离了对这些内容的表现,电影就很难使观众认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六

[关键词]派;核心价值体系;实践途径

任何一个社会,其价值观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这是由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决定的。无论哪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反映,并且同时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共中央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一系列变革及思想观念、文化的一系列激荡与变化的背景下,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参政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职责。因此,派应在深刻领会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结合思想实际、工作实际,通过自身建设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全面完整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也是一个民族、一个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当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多党合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当代中国,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性质特征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同时又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多方面需求。

从作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我们国家所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层面,既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目标任务和发展道路,又将更好地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既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二、深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建设,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宣传、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要从自发状态上升到自觉状态,并要在践行中求实效。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中更好地开展思想建设工作,发挥派参政党的职能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内外形势迅速发展,社会变革也日益深化,这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但随之也带来种种矛盾、问题和困难,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则表现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则显得更为紧迫、更为必要。首先,我们要把参政议政工作与思想建设结合起来,奠定参政议政的政治基础和人才基础。因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做好参政议政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依托,而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来实现。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指导派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激发各方面的社会活力,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作用下完成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之服务的。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派自身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其指导和服务作用。因此,若要更好的完成文化建设,首先要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在文化领域管理和服务上“越位指挥”、“缺位指挥”和“错位指挥”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文化建设。其次,要致力于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从派的文化创新入手,在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实现多领域、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创新,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最后,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广泛结合多种形式推进相关文化信息传播,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标准,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在派处理内部和外部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派进行思想建设必不可少的载体。近年来,各派在参政议政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中央统战部与各派中央协商,并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了派考察调研制度,对调研选题、组织实施、形成成果、落实和反馈等环节进行了规范。应该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做到保证在处理内部和外部事务时不会出现人为因素和主观臆断的现象,防止矛盾的产生,为思想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因而,作为参政党,正确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共同维系统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各党派、各民族就要分裂,国家就要解体。同志曾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讲的是共同的思想基础建设。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他强调的还是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根本的、原则的东西有些时候却容易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疏忽、淡化。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各党派共同的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人民,才能形成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派要很好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文化建设。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了解。通过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中,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当中,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 穆学锋。关于进一步加强派参政议政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统一战线,2008(6).

[2] 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七

第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前进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不动摇,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解决理想信念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腐蚀我们。现在,党员干部正确的理想信念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人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说到底,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从主观上讲,放松世界观的改造,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是一些党员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要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引领人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三,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还需要全体党员在思想、道德、精神、情操等方面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应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全党自觉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从做人、做事、做官入手,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用正确的行为准则来统领、规范自己的行动。要正确对待名、权、位,树立正确的名誉观、权力观、地位观,始终不渝地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党性修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第四,要培养良好的作风。党来自人民群众,又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党的道德操守和追求既要同于群众,又要高于群众。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先进示范。要做到爱民有真措施,亲民有真感情,惠民有真成效,在实践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五,要自觉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显露时期,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特别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社会思想意识带来了相应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凝聚起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思考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八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制度在道德层面的本质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结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及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内容上有相互重叠交叉之处。从道德与价值的关系看,社会主义道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提升。因此,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从文化视角来看,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源力量;从实践维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着力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源力量

道德和价值,都与文化有着内在的关系。德国哲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所谓“解释系统”显然涵括道德解释系统、价值解释系统、宗教解释系统及艺术解释系统等。但纵观贝尔的论著,贝尔的文化概念更多地指涉伦理价值意蕴,故所谓“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更多的是指“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伦理价值解释系统”。任何一种文化都内涵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取向。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内涵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取向。从文化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取向的体现,是社会多元价值体系中具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观念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伦理精神的反映,是社会多样化道德规范中具有主体性和主流性的规范体系。文化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不断得到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从价值层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构良好的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从伦理层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建构良好的文化道德生态环境。良好的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文化道德生态环境,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逐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进步和道德提升,进而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既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也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才能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都需要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应该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都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所不可或缺的内源力量。任何一种文化都内涵一定伦理取向,伦理属性是文化的应有属性。任何文化都蕴涵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完整、丰富的价值观内容,其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故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文化性质、方向和特点的最重要、最根本因素。从此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不仅包括道德自觉、道德自信和道德自强,也涵盖核心价值观自觉、核心价值观自信和核心价值观自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时代课题。无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又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尚,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源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须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着力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

关于价值与道德的内在关系的解释,《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价值是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善。“善”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广泛使用的一个伦理学概念。有学者指出:“狭义的道德仅是指道德规范和美德,但广义的道德观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西方的传统哲学中,人生哲学问题、价值哲学问题都是归属于伦理学或者哲学价值论的。”[1]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从道德哲学与价值哲学的关系来看,价值观从属于伦理道德观,伦理性是价值观的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概括提炼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着经济伦理观、政治伦理观、生态伦理观、法治伦理观、社会伦理观、职业伦理观及文化伦理观等多种伦理价值观意蕴。而实践性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应有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归根到底不能停留在文本中或口头上,它必须通过道德实践环节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奉行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着力点,是其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范畴,伦理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属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属性具有两个方面意义:一方面确认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属性进而确认伦理道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确认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属性进而认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不断发展。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处于根本地位,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对社会思想文化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等,给整个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多维影响。从当前道德领域来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始终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的主旋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建设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消费主义等消极伦理文化现象的强烈冲击,以至于出现了“道德失范”、“道德滑坡”、“道德冷漠”及“道德危机”等令人痛心的现象。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确定,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价值心态就会出现道德淡漠乃至缺德或恶德行为的时常发生。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指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会失去灵魂而迷失方向。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引导全体国民树立共同理想,化解社会道德危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践行,而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建构“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建构“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

任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要汲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伦理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中存在着三类主要的伦理文化资源:一是体现科学性与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资源;二是体现历史性与民族性的中华传统伦理文化资源;三是体现世界性与时代性的西方伦理文化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精华与西方伦理文化先进成果综合创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导性资源;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源性或母体性资源;西方先进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不可或缺资源。总之,建构“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导性资源。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阐释了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以及道德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说。马克思主伦理文化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开创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2]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必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和共产主义道德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主流伦理文化,它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导向和前进方向,并以强大的主导力量和吸引力引领多元伦理文化的健康发展,而多元伦理文化则丰富社会伦理生活,促使伦理文化领域百花齐放。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建构当代中国伦理文化格局中,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为主导性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呈现出科学性与阶级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文化实践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母体与根基,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无容置疑,中华传统伦理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矛盾文化体系,需要坚持辩证看待的态度。当代中国走向现现代化的征途中,如果丢失了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根基,就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和社会价值危机,就会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进而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故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环节。全面正确认识中华传统伦理文化,促使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转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题中应有之意。我们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用现代意识和敏锐眼光充分挖掘、积极吸收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给予创造性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根源性和母体性的伦理文化资源,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保持深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在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价值多元化问题,造成本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进而出现了文化价值认同的危机。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的历史背景下需要着力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维护和认同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二是如何借鉴和认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合理性因素。只有批判继承和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同时积极汲取和合理借鉴西方文化中合理性的价值观念,才能促进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发展。西方伦理文化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伦理反映,无疑具有精华与糟粕、先进性与腐朽性并存的双重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推动下,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扩大,各种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多维的影响。一方面,西方伦理文化的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如西方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及“低碳经济”等理念,日益被我国主流道德文化所吸收、借鉴和应用。另一方面,对于伴随而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则要给予有力地批判与抵制。积极借鉴西方伦理文化的先进成果或有益内容,无疑有利于丰富和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进而体现开放性与包容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集中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表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固有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时展要求,也完全符合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培育“四有”新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和导向性。从伦理价值观角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提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价值根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必需的基础性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入到人们的荣辱观中,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评价的荣辱体验,才能保证其实践特性,使其成为坚实而鲜活的价值事实。”[3]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底线。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联接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格局。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伦理价值范畴,是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及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和行为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为人们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价值判断、做出价值选择及确定精神价值导向,提供了价值原则和价值根基。从荣辱观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来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荣、以背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耻”,可谓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终极价值诉求和最高道德境界。“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其内在心理机制是人的羞耻之心。它是道德自律的心理依据,也是道德良心能够发生作用的运行机制。良心可以使道德主体对于合乎良心的行为感到光荣与快慰,对违背良心的行为感到耻辱与羞愧。”[4]实践证明,引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的张力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感和知耻感,从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了内在的“道德心理机制”。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使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道德价值典范和伦理价值取向。因此,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就抓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也就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在的道德心理机制。可见,引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基础。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九

这一讲,我们同大家谈谈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话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解决好认识、认知、认同的问题,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增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

第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精神理念,也蕴涵着现实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在革命时期就高高举起民主的旗帜,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第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汲取人类思想精华、适应时展要求创造性提出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的,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谐的理念,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的,它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性,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的,它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着人类发展进步的要求。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开放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充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充满改革创新精神,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调的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讲共同理想,强调的是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我们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的是发扬传统与立足当代的统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用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思想观念来丰富和充实。

第四。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把握其实践要求,在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致力于引导人们增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更好地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而不懈奋斗。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致力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人们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之中,努力把全体人民的思想意志统一起来,把全民族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致力于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每个公民的精神境界。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9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开源节流(最新8篇)12-19

语文基础知识(8篇)12-19

考勤管理规定7篇12-19

manage是什么意思【最新4篇】12-19

成人的童话【最新5篇】12-19

民事调解书9篇12-19

读书社团活动计划通用3篇12-19

生产车间员工培训资料精彩3篇12-19

滚雪球游戏(优秀5篇)12-19

广告创意(优秀4篇)12-19

129 26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