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质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时间:2024-05-04 01:07:52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里是爱岗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10篇涉江采芙蓉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教师板书收束)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 “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涉江采芙蓉》优质教学设计 篇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评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角度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2)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 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既有像唐诗这样的波澜壮阔的河段,也有像宋词这样的风光万千的河段,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改编而成的。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页,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板书)(幻灯片1)二、 文学常识介绍

大家看一下课下注释,《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部作品?

幻灯片2:介绍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幻灯片3:对其评价。

三、诵读品味(幻灯片4)

1、咱们学习诗文,“多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发展你的思维,激发你的情感,加深理解。那么首先我们齐读一遍这首古诗。(读后正音)

2、我们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语言和思想感情。(评价录音。要咬字清晰。速度宜慢不宜快。)

3、个人自由诵读,并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4、点名感情朗读。

5、请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自主整体感知 :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幻灯片5)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板书)一是游人思乡怀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这个很好理解。(幻灯片6)

二是女子思夫。(幻灯片7)

【理由】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下面咱们就从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五、合作鉴赏

中央电视台有“电视散文”,需要用很多场景、画面来处理情节和情感。如果将这首《涉江采芙蓉》改编成“电视诗”,你打算设置哪些场景,怎样处理画面呢?下面咱们就先在大脑里一起来尝试一下“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是用诗歌提供的材料为原型, 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情绪等感受。

现在我就为同学们再现一下前两句的情景,算是抛砖引玉了。由于周围环境中的色彩、声音、事物极容易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所以我要求大家都闭目凝神,用你的大脑去看,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诗中情境。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想】(幻灯片8,闭眼想象,画面)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开得妩媚。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呢!采摘几枝娇嫩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让人心醉。在这如画的风景里,倘若你倾耳细听,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呢。(你看到芙蓉朵朵,莲叶田田了吗?你听到姑娘们的嬉笑声了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热闹。其实对于一二两句,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氛围就足够了。)

◆那么,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一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幻灯片9)

明确:鲜花香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幻灯片10)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在传统文化中,不送金银,而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而美好的。现实生活中母亲节送康乃馨,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生分组描绘其他的三句。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幻灯片11)

【设想】刚才那一幕美好欢乐的采莲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缓慢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然独立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的容颜啊。哎!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而你啊,却远在天涯,此刻我又能如何遥寄相思呢?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这一声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这一句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注意这里的诗歌表达手法: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处境,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使哀之更哀(写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设想】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远方的丈夫,他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莲花映照下的妻子啊!可是,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这两句诗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而含蓄。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大家注意这两句在写法上,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幻灯片13)例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一句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形单影只。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就在于: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觉到那种情感。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设想】此时的画面上,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艳荷花,映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另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现着怅然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回眸之间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两人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在这样的静寂与苍茫之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悲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来自这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内心深处!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唯有在忧伤中度过本应美好的年华,终此一生了。

◆(幻灯片14)这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我们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情感,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这个游子也绝不同于《氓》中始乱终弃的薄情人。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这首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以乐衬哀、对写法等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曲折奔流,终于汇成了喧嚣的急瀑,最后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感情浓烈而深沉。

其实我一直觉得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中含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种“不可言传”的味道,是老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传达给你的,刻意的翻译更不可能表现出来。就像是《小雅·采薇》的末段,那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凄凉,必须要你自己不断的去诵读,去联想,去体悟,才能感受出其中的“妙不可言”来。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四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积累要点:

1、是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太子。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2、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范读课文,正音,圈点重点字词

三、合作探究

1、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2、到底是谁思念谁?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

“所思在远道”——妻子思念丈夫。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乡的妻子。

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分居两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忧伤”之情。

注:朱光潜认为是女性,这诗可纳入“闺怨诗”范畴。

3、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采芙蓉。

目的:“遗”远方的丈夫。

附录: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后两句曲笔,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写愿君多采撷,用此物来寄托相思。将感情写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兰草,又名兰花,是中国的特产,因此又名“中国兰”,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价格十分昂贵,成都温江区第三届兰花节览中最贵、也是最神秘的一盆兰草“天逸荷”据说是价值在2000万左右,有人出了1500万都没有卖。

5、三、四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转变为黯然销魂做铺垫。

6、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一是黯然痛苦的心情,二是彼此深挚笃厚的爱。

7、这首诗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意境高洁清幽(2)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五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

教学目标:

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

查阅《古诗十九首》相关资料,了解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1、《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腐败,战争四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下层文人漂泊蹉跎,宦游无门。他们已没有太多顾忌,敢于把内心深处的自我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写出最真实的人性。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真情实感的流露,传达出了人生最动人的感觉与经验,而这种纯粹的自我之情是让我们普通读者最感动的地方。

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无疑是最好的诗人。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为彷徨失意、离愁别恨以及人生无常。某种程度上看,有些消极,但关注了人生共有的感受与体验,抒发了人生普遍的情感与思绪,更好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心灵世界,并且在艺术成就上继承和发展了《诗经》,长于抒情,善用事物烘托,描写也更细腻深沉。

2、他人评论。

南朝刘勰:“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

南朝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所谓‘惊心动魄’,不一定非得是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沈祖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而’字包括种种困难,反折有力;‘以’字则明甘心无怨,绝无两意,分长忧以终老也。”——《唐宋诗赏析诵诗偶记》

教学流程: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古诗,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读是我们走进文本,体会情感的最直接途径。老师先来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教师诵读《涉江采芙蓉》)现在请大家大声地自由诵读《涉江采芙蓉》两遍。读完这首诗,你是怎样理解的?现在,请根据你的理解来做一个填空题。

(屏显)

这是一首的诗。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特点、阅读感受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说明,合理即可。

预设:

内容:游子思乡、思妇怀人、两人相思;情感:忧伤、哀怨……

语言:含蓄、蕴藉、朴素、平淡;

阅读感受:美好的,动人的,引人思考的……

(此环节为诵读感受,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内容、语言等。)

二、品读诗歌,感受含蓄

大家的解读如此丰富和多元,是因为选择的视角不同。如果站在游子的视角,写的就是思乡的忧伤;而如果站在思妇的角度,就是怀念远人的哀怨。一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往往只有一个,你觉得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游子,还是思妇呢?诗歌八句都是写游子(或思妇)的吗?

明确:若前面四句思妇怀人为实,则后面游子望乡为虚,是家中思妇想象她牵念的游子在遥望家乡,想念着她;若后面游子望乡为实,则前面四句思妇采芙蓉思远人为虚,是远行游子念及故园时想象(或回忆)的一个画面……

(屏显)

悬想,也叫对写,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想念自己的情形,常用于写相思离别之苦与羁旅惆怅之思这一类题材。含蓄蕴藉,有“诗从对面来”的效果。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唐诗、宋词中均有使用。请说明一下《月夜》中“对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的。

(屏显)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环节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品读诗歌,探讨交流,认识“对写”这种手法,体会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

三、延读诗歌,拓展提升

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一般情况下,古诗中很少使用虚词,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有两个虚词,一个“而”,一个“以”。大家感觉一下,去掉这两个虚词影不影响情感的表达?

明确:“而”是转折,同心离居的重重困难、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种种无奈尽在其中;“以”是修饰,也可以是转折。因为相爱,我愿为你忧伤终老;即便忧伤,我仍要念你终老。“一字千金”可见一斑。看似朴素平淡的语句,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惊心动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的好诗,只读其中一首两首是不行的,大家要把十九首都读一下。

(此环节,从钟嵘评价入手,由本诗扩至《古诗十九首》,引领学生课外延伸阅读。)

好的诗歌是兴发感动的力量,即便远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那种情感。体味别人的情感,给自己精神力量——这是我们读诗、学诗的最高境界。大家现在思考一下,远行游子想念的、期盼的仅仅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吗?我们从象征的角度思考一下,这首诗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爱人、故乡——理想、希望(一切美好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它可以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种期待,一个信念——它是那么美好、纯洁,就像彼岸的一朵芙蓉花,静静地绽放在那里,但或许,终我们一生,都无法抵达。纵然如此,我们仍然要奔向它!

(此环节,拓宽诗歌的情境,由课内跳到课外,引领学生将阅读和人生相结合,涵养学生心灵。)

重新整理这节课,将自己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梳理一下,觉得除了诗词欣赏以外,这首诗在写作上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掌握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学习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合作演绎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4.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画面,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优美深邃的画意、诗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频、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守,未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1.萧统与《文选》

萧统,梁武帝的长子,曾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没有题目,一般以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的成熟。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刘勰(xié)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二、课堂活动

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置身诗境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初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梳理生字词读音,并用“/”划分朗读节奏,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梳理生字词字音,主动关注生字词,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2.教师播放《涉江采芙蓉》朗读音频。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

3.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烟雨荷柔》,学生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再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任务活动三品味诗歌,体味诗情

学习任务2(4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1.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2.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莲,君子之花;莲,佳人之花;莲,爱情坚贞之花。

3.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明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4.“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意象:“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 www.shancaoxiang.com “忧伤”。

6.从诗中找表达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题。

明确:字眼:“思”“忧伤”

表达游子对爱人和家乡的深切思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理解诗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感悟诗歌中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与深沉的思乡意。)

任务活动四合作描摹,情景再现

学习任务3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6人一小组,尝试演绎这一情景。

明确: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与深沉的思乡意。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讨论抒情主人公的性别,考察学生的文化常识及逻辑能力;演绎展示情景能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通过整个活动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三、拓展提升

1.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思想情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的画面。(不少于150字)

(设计意图:当堂背诵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学习效果,描摹诗歌画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七

师:板书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好的

生: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

生: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生: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师补充: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生: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师: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这是过渡

生2:为下文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师: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不是,这样写含蓄些

生2: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1: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生2:爱之深才思之深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

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

三、深层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板书设计:

情节艺术手法突出特点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意境高洁、清幽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

四、《古诗十九首》中叠音词的魅力:

《涉江采芙蓉》和这首诗都运用了叠音词。“漫浩浩”一词,运用叠音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

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分析:

①内容: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分析:

①内容: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

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②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担忧。如果相爱而不能相守,只能忧伤终老。

③思想情感: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教师总结:情感至此发生了转折和变化。思乡怀人——忧伤终老

六、诵读感悟,深入研讨。(学生齐读、或者背诵)

1、目的:通过第三遍诵读,感悟本诗复杂情感,深入研讨论本文的艺术特色。

2、思考: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汇总完成)

分析:

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悬想——“诗从对面飞来”,对面落笔,含蓄蕴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三个独特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①意境高洁、清幽

②情感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③悬想——对面落笔手法

教师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本节课以诵读为基础,分别完成了感知文意、感受思想情感和感悟本诗独特艺术手法的教学目的,希望能够使得同学们重视平时的诵读,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请大家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完成不少于600字的赏析笔记。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最新范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05-0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优秀11篇05-04

幼儿园大班《猜猜我有多爱你》教案【优秀05-04

2024春季学期开学安全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05-03

最新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点评 陈太丘与友期05-03

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最新15篇】05-03

幼儿园小班优秀教案【优秀9篇】05-03

报任安书教案【优秀6篇】05-03

《声声慢》教案13篇05-03

2024年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及教案05-03

51 78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