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最新9篇)

时间:2024-02-01 20:00:43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最新9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一

【关键词】五步导学 语文课堂 有效性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1】。通常好的教学效果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获得最大的教学益处与教学效果。其次,表现在效益的最优化。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获得应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高效课堂可以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能力与个人素质等方面起到常规课堂无法达到的效能【2】。

为了紧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步伐,我们与时俱进,适时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走访多所名校,汲取改革经验,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五步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目标是实现五个转变,变讲堂为学堂,变教学为导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变高耗为高效。为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导学”是要将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的座位全部改为六人一组,在形式上达到了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教师,还有合作学习的同学。这种外在形式的变化有利于学生在发现问题时,能及时地相互交流探讨。而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往教师设计的圈套里跳”的状况,还必须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笔者在讲《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画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描摹画面。当遇到“还顾望旧乡”一句时,问题便产生了,那就是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在此之前,本人会直接将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解答,虽然最终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学生总是跟着老师思考问题,缺少主动性。现在,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完全出于学生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训练量,又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课堂资源。当然,一旦学生被分出若干小组之后,还要有相关的措施对学生活动给予评价,具体的做法因教师的风格不同而异。

二、课堂有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五步导学”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个性指导;合作释疑、互助研讨;精心点拨、启发引导;巩固训练、整理提高”。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是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材料的特点来设计问题,用不同形式的问题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笔者在讲人教版选修《人家词话十则》时,先提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如何评价一首词的高下?通常有哪些标准?”学生会说出很多不同的想法。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加以指导,引导学生领悟王国维对词的见解,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相对也有很大的求知欲望,为下面的课堂学习营造较好的氛围。 自主学习、个性指导。按照课堂高效性的要求,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老师不必讲。如果在导学纲要上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预习和课上小组交流能够解决,教师只视需要在个别问题上加以指导即可。我校开发的语文导学纲要上,常把一些基础知识、作家介绍、写作背景以及文体知识等内容罗列在导学纲要的最前面,有时也会通过留白的形式,让学生填写空白,加深学生的记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利用一点时间去解决同学们交流后仍然有问题的内容,然后就可以进入到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上。笔者体会,这种做法效率很高。

合作释疑、互助研讨。“导学”要求教师通过引领,变教为导,给学生一条线索,让学生按照线索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互助研讨来解决问题,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笔者在讲授《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时,就把古人的两句评论列在导学纲要上,一个是“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另一个是“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学生领悟古人对这片文章的评论精神,通过小组之间互助研讨,基本就能将文章中的有关信息总结概括出来。实施这样的导学方法,将我们教师解放出来了,学生也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比以前要靠教师带领学生去一个个分析内容要轻松得多了。

精心点拨、启发引导。高中生虽有基本的文学阅读和鉴赏能力,对于一些文章也会有自己的见解,但对高考答题的规范性来说,还需要加以引领和点拨。笔者在引导学生探讨《涉江采芙蓉》一诗时,发现学生对抒情主人公的性别有截然不同的意见,教师在学生的争论之后再进行点拨。这种概括点拨的驾驭和引领,效率很高。

巩固训练、整理提高。课堂应追求在最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效益的最大值。导学精神要求,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外,尤其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校设计的语文导学纲要上附加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基础性的练习,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品悟文章内涵,加深学习印象,笔者也感觉是受益匪浅。

三、导学纲要的开发

为了适应“五步导学”课堂模式,我们需要在上课前开发每一课的导学纲要。语文学科的导学纲要通常会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时数、知识链接、问题探究(多个问题时,要有星级区分)和课后练习等几个部分。

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建立在我们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之上进行的一些简单的尝试,只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奠基,为基础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3】。 “五步导学”只是提供了一种课堂模式,我们力求通过这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讨的方式,去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真正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琴,《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年01期。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角度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2)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 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是一个诗的**,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既有像唐诗这样的波澜壮阔的河段,也有像宋词这样的风光万千的河段,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改编而成的。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页,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板书)(幻灯片1)二、 文学常识介绍

大家看一下课下注释,《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部作品?

幻灯片2:介绍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幻灯片3:对其评价。

三、诵读品味(幻灯片4)

1、咱们学习诗文,“多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发展你的思维,激发你的情感,加深理解。那么首先我们齐读一遍这首古诗。(读后正音)

2、我们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语言和思想感情。(评价录音。要咬字清晰。速度宜慢不宜快。)

3、个人**诵读,并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4、点名感情朗读。

5、请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自主整体感知 :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幻灯片5)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板书)一是游人思乡怀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这个很好理解。(幻灯片6)

二是女子思夫。(幻灯片7)

【理由】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下面咱们就从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五、合作鉴赏

**电视台有“电视散文”,需要用很多场景、画面来处理情节和情感。如果将这首《涉江采芙蓉》改编成“电视诗”,你打算设置哪些场景,怎样处理画面呢?下面咱们就先在大脑里一起来尝试一下“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是用诗歌提供的材料为原型, 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情绪等感受。

现在我就为同学们再现一下前两句的情景,算是抛砖引玉了。由于周围环境中的色彩、声音、事物极容易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所以我要求大家都闭目凝神,用你的大脑去看,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诗中情境。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想】(幻灯片8,闭眼想象,画面)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开得妩媚。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呢!采摘几枝娇嫩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让人心醉。在这如画的风景里,倘若你倾耳细听,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呢。(你看到芙蓉朵朵,莲叶田田了吗?你听到姑娘们的嬉笑声了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热闹。其实对于一二两句,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氛围就足够了。)

◆那么,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一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幻灯片9)

明确:鲜花香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

*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幻灯片10)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在传统文化中,不送金银,而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而美好的。现实生活中母亲节送康乃馨,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生分组描绘其他的三句。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幻灯片11)

【设想】刚才那一幕美好欢乐的采莲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缓慢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然**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的容颜啊。哎!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而你啊,却远在天涯,此刻我又能如何遥寄相思呢?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这一声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这一句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注意这里的诗歌表达手法: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处境,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使哀之更哀(写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设想】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远方的丈夫,他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莲花映照下的妻子啊!可是,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这两句诗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而含蓄。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大家注意这两句在写法上,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幻灯片13)例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一句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形单影只。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就在于: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验,感觉到那种情感。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设想】此时的画面上,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艳荷花,映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另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现着怅然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回眸之间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两人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在这样的静寂与苍茫之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悲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来自这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内心深处!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唯有在忧伤中度过本应美好的年华,终此一生了。

◆(幻灯片14)这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我们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情感,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这个游子也绝不同于《氓》中始乱终弃的薄情人。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这首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以乐衬哀、对写法等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曲折奔流,终于汇成了喧嚣的急瀑,最后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感情浓烈而深沉。

其实我一直觉得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中含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种“不可言传”的味道,是老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传达给你的,刻意的翻译更不可能表现出来。就像是《小雅·采薇》的末段,那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凄凉,必须要你自己不断的去诵读,去联想,去体悟,才能感受出其中的“妙不可言”来。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

;(2)诗歌的赏析;

(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

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中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了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

(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

(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

(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①奇树:美树。

②华:同“花”。

③滋:繁盛。

④荣:即上句的华。

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四

去济南只是一时兴起,匆匆收拾行李直奔火车站。破旧的绿皮火车,轰轰作响,从新疆到济南,四十多个小时的行程,茫茫戈壁渐行渐远,越来越浓郁的苍翠和黛山出现在视线里。到河南境内时开始下雨,越来越密集的雨点透过微微打开的车窗拍进来,慢慢汇成一股往下流。哗啦啦的雨声和火车轰隆隆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在耳边不断地来去作响,济南城在雨雾弥漫的深夜里,隐约勾勒出些大意来,最清晰的是缓缓流淌的灯河,璀璨而又温柔的逶迤在济南城的夜空中。火车到达济南站是凌晨两点左右,晚点大概三个小时左右。当我走出火车站,呼吸着夜晚湿润的空气和雨丝携裹的凉意时,所有跋涉的疲惫和等待的焦躁一扫而空。

我拖着行李走在凌晨湿漉漉的街道上时,思绪有些恍惚,突然感觉这一切都这么不真实,包括眼前的景和身边的人。现代的济南在我的记忆中并没有太过深刻的印象,我对这个城市的大部分认知停留在古代和老舍的笔间。所以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迎面会走来一个提着灯笼的打更人,拖着困倦的声音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而当思绪回转,我的眼前是街边路灯昏黄的光芒和两旁略显古旧的现代楼房,雨丝很密,却很温柔,从的皮肤上划过,像母亲爱怜的抚摸令人心生眷恋。

朋友提前已经在火车站附近订好了旅馆,敲开门时,女主人神色倦怠,但笑容依然温厚,令人心生暖意。第二天我醒的很早,在等朋友到来的时候,趴在窗户上,我试图看见这个城市清晨的面容。也许是因为雨云还没有完全散尽,天气有些阴沉,远山影影绰绰,却像无精打采的老人,整个城市仿佛铺了一层灰色,前一晚的温润和柔软似乎一夜之间消散了。我怀着失望的心情和朋友走进了一家早餐店,等我们磨磨蹭蹭地吃完早点出来时,太阳的金芒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眯着眼睛抬起头,却发现一道道的阳光撕破厚厚的云层,洒满街道,仿佛刹那间换了天地,灰暗的色泽全部褪尽,整个城市像水洗过般洁净清新。远处的千佛山也焕发了神采,当真是岩高曰气薄,秀色如新洗,让人兴起无限欣喜。

城里有专门的观光车,拉着旅客去城内的各个景点游玩。我不喜欢这样机械式的观光方式,于是和朋友自己坐公交车去了趵突泉。公交车上的人并不多,开的也算平稳,和我到过的其他大城市公交人满为患、车行如飞的情形大相径庭。街道和房屋都显得颇为古旧,但又不像西安的街道那般古色古香,而是弥漫着一种历史沉淀后的沧桑。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也是从容而恬淡的,这样的济南不像一个省的首府,倒似是远离尘世喧嚣的小城镇。

当公交车转弯,停下,走下车后再度抬头,泉城广场和银座商城矗立在前方,大都市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一座城仿佛被隔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美得不尽相同。而趵突泉就在泉城广场旁边。

【济南归来不看泉】

济南的所有景点都没有学生票,这点让我诧异,却想不透原因,也没有精力去想,因为人已经快被太阳烤化了。到趵突泉时已近正午,阳光灼热狠辣,蒸干了雨后的清凉,照在皮肤上,好像要刺透皮肤让血液随着空气一起沸腾。短短几步路,我们就走的汗流浃背,买了票进入趵突泉,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热浪瞬间被压制,不再那么嚣张。隐约的水声在园里流淌着,绿色如盖,亭台楼阁掩映其中,乍然看去,恍若身在江南园林。再细细一看,又分明是北国风光,南方哪里会有如此苍劲高大的树木,可那青葱的枝叶又分明绿的水润而浓郁。看似迥异的景致在这里相融,没有丝毫违和感。

李清照的纪念堂在最显眼的地方,堂内按词人所写“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栽植了海棠、芭蕉。易安是有名的女词人,于是纪念堂里隔几步就能看见一首刻在墙上的词,多是家喻户晓的几篇名作,也有未曾读过的词作。墙上每隔几寸也有镂花,却是写着个方正的“茶”字,古朴中透出几许雅致。

而最令我心动的是转角处的一片幽篁,分明是盛夏天气,步行其中却平添几分肃杀萧条之感,至于高贵清洁也是有的,只是清淡了许多。于是想起了多愁善感的颦儿,本就是病弱之身,每日居于这清清冷冷的竹林中,那冷寒是一点一点渗进骨子里的,念其后来境遇,只能叹一声早已注定。

出了易安堂,便是大大小小的泉,泉水澄澈透明,鱼儿在泉内追逐嬉戏。杜康泉,是趵突泉所有泉中唯一一眼能饮用的泉水。有民间传说酒祖杜康为寻找天下最好的水酿造佳酿踏遍五湖四海,走到济南时,发现此水甚佳,就置锅酿酒,果真酿出天下第一名酒,此泉便得名杜康泉。我为这样的传说心折,拉着朋友直奔杜康泉,有很多人在那里排队拿瓶子去汲泉水,我很是心痒难耐,想马上就尝一口杜康泉,看它是不是真如传说中甘甜醉人。因为没有提前准备瓶子,所以我们一口气将手中的饮料解决了,然后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里。泉水共有三股,当我兴奋地灌了一瓶子泉水,准备离开时,看见有个当地人用泉水在洗盆,我看着自己手里宝贝一样的泉水,顿时觉得哭笑不得。泉水自然没有想象的那么甘甜可口,却也比一般泉水要多了丝甜意。

园里处处绿树成荫,水色漠漠,一派安然闲适的景象,所以当我步入济南五三惨案的纪念园时好像踏入了另一个时空。高大结锈的警钟,朱砂笔和墨汁写在石上的字迹,面容庄严的英雄雕像,生生在这灼灼的炎夏里撒下一缕凉意,好像一幅清淡恬静的水墨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朱砂痕记,令人望之心惊又肃然起敬。

【一日一生】

济南城内有很多景观,而在我心里,真正能承载济南浓厚的人文气息的是泉城广场另一侧二楼的雕像。那里不是正式的景观,也没有好听的名字,只有一座又一座的雕像沉默地伫立在那里。他们都是几千年来齐鲁大地上孕育出的傲人子孙,有文人,有武将,有近代名人,也有古代英豪。我和朋友根据他们的衣着打扮辨认着他们的身份,然后细细看旁边的简介,那一刻我的内心涌动的是深深的敬意。

从二楼下来时,天色已暮,朋友带我去了济南的小吃街芙蓉街。这是一条极具济南性格的老街,如它的名字一般雅致古典。入口处勾连的飞檐和垂挂的红灯笼将这条街和其他地方分割开来,自成天地。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街位于珍珠泉群之中,被誉为“齐鲁第一小吃街”。街道两旁,无数的小商小贩,各据一摊或一店,关东煮、鸭血粉丝、冰粉、麻辣烫……各色小吃琳琅满目。甚至还有德克士等快餐店改换门庭,入乡随俗地走起了古典路线。芙蓉街,它是繁华的,又是沧桑的,是热闹的,又是幽静的。就像济南这座城市,将古朴与现代融于一体。就像济南人,在匆匆忙忙的现代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温厚与淳朴。

我们在芙蓉街上挑挑拣拣地吃了不少小吃,我向来认为在这样的老街上享受的不是食物的美味,而是弥漫在街道中的尘世烟火气息。所有人不管是穷人、富人、高官、平民在这样的地方,都是吃着路边摊的“俗人”。

从芙蓉街出来时已是灯火初上,街上依旧宁静,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来人往,也没有过于璀璨的霓虹。一直走到泉城广场,才渐渐听到人声鼎沸的喧嚣声。广场中央不锈钢的莲花音乐喷泉在灯光下迷离绽放,巨大的泉标蓝光流转,仿佛灯塔一般伫立在那里。打太极拳的老人,跳舞的年轻人,学滑冰的小孩,好像所有的济南市民都集中在这里狂欢。在我专注的看着一个年轻的男教练教一群六七岁大的小孩子溜冰时,一个小男孩熟练地踩着滑板在我身边绕了两个圈,清脆地叫了声 “姐姐,你好”然后离开,我看着他倏然远去的小小背影,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

我才来这个城市一天,却仿佛在这里生活了一生,这样的归属感是济南这个城市赋予每一个过客最珍贵的礼物。

【一城山色半城湖】

第二天一早去了传说中的大明湖,因为前晚和朋友在玩笑间说到了琼瑶阿姨那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美景和传说总是相互辉映的,纵使世上并无等在湖畔的佳人,有大明湖摇曳在传说深处也是值得一看。走在路上开始飘雨,细密的雨丝绵长悠远,雨雾中建筑,远山,翠树都只勾勒出隐约的大意,整个古城腾在水汽里像一幅上好的中国山水画。我们没有撑伞,漫步在人影绰约的街道上,一边是千佛山的挺拔和嶙峋,一边是大明湖的浩渺和风流。

传说中大明湖湖色浩淼,冬泛冰天,夏抱荷浪,秋容芦雪,春色扬烟,景色四季不同。站在湖畔,大片大片的荷花让我惊喜,荷叶连绵翻滚,果如浪涛一般汹涌。“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面对着这样的景致,周邦彦的词不请自来,浮现在脑海里。湖畔的依依垂柳,湖里怒放的荷花,精致的亭台楼阁,曲桥流水,朦胧水雾中的大明湖像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愈添了几分神秘。

雨下了不多时,便渐渐地停了,阳光里还透着几分清凉,这样的天气适合游览。与某个旅游团擦肩而过的时候,听见导游说:“大明湖是清代皇帝艳遇的好地方。”和朋友相视一笑,又一次想起被我们说烂了的夏雨荷和乾隆。前一晚说到兴处,便上网将乾隆写给夏雨荷的那首诗找了出来。诗是这样写的:雨后荷花承恩露,满城春色映朝阳。大明湖上风光好,泰岳峰高圣泽长。诗实属一般,不过用来讨得姑娘欢心却是足矣了,况且前两句也写出了一二分大明湖的景致,而这样的传说更是为大明湖增添了些许繁艳与旖旎。

湖边假山上建有“浩然亭”,望着漫着茫茫水汽的大明湖及亭中凭栏远眺的游客,脑中浮现的是古代思妇斜倚栏杆,翘首期盼良人归来的画面。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萍洲,是不是所有的等待最后终必成空?大明湖上有船影依稀,却没有从远方驶来的帆船,不过是我一时迷惑。

沧浪亭内,“佛山倒影”四个字静静停驻在石碑上,至今仍然记得刘鹗在《老残游记》中令人惊艳的描写,我趴在栏杆上,睁大眼睛,期望能一睹“佛山影落镜湖秋”的绝世容颜,可惜此景如今已难见到,只看到几艘龙舟在湖上飞驰而去,点缀着载着游客的画舫。穿着红色无袖盘扣马夹的舟子们齐声喊着号子,驾着龙舟驶向远方。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五

清风

上海群众举报更理性

近日,上海市23名举报有功人员受到检察机关重奖,奖励金额达5.23万元。今年以来,76%的举报属检察机关管辖范围,其中有18.6%被检察机关立案,比去年同期上升一倍,其中反映医疗、教育系统及房地产行业职务犯罪的举报突出。

(摘自《检察日报》)

中行基层负责人实行强制休假

为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有效防范违规违纪案件的发生,中国银行将推行基层机构负责人强制休假和代职制度等九项措施。为保证随机性和突然性,提高实施效果,强制休假不预先通知基层机构负责人本人及所在机构。每次强制休假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

(摘自《北京青年报》)

领导干部不宜结交四类人

中纪委原副书记刘丽英在痛斥腐败案件中“官员傍大款,大款靠官员”现象时说:“领导干部不宜结交四类人,一是地位不高又名声不好的人;二是能力不强又想当官的人;三是收入不多又特别能花钱的人;四是职位不高又特别能钻营的人。”

(摘自《温州都市报》)

满洲里“民评官”动真格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委常委会日前决定,对在2004年度“民评官”活动中排名最后的市办、市交通局等10个单位的“一把手”予以免职。此次万人测评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表9977份,考核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通报。(摘自《工人日报》)

法眼

张志刚:中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永不言收兵”

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近日表示,中国注重探索保护知识产权的治本之策,中国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的立场是一贯的,坚定的,这项工作将“永不言收兵”。

(据人民网)

中国禁毒法初稿已成核心是将禁毒作为基本国策

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透露,禁毒法已列入本届人大和国务院的立法计划,目前已形成禁毒法初稿,相关条款正在论证中,力争于2005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6年颁布实施。

(摘自《法制日报》)

浙江:举报奖金“明码标价”

5月28日起,向浙江各级公安机关提供有关色情、和违法犯罪线索的公民,经警方查证属实后,举报者可获奖金最少100元,最高可达30万元。怀疑、推测性的举报不适用奖励。

(摘自《羊城晚报》)

法官是否称职当事人可评说

近日,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人大常委会一改往年对法官的评议调查只在区法院内部进行的方式,通过广播、公告等方式将述职法官的名单向社会公布,广泛收集包括当事人的意见。

(摘自《人民代表报》)

英预防犯罪从三岁娃娃抓起

在首相布莱尔要求尽早找出降低犯罪率的有效办法后,英国内政部撰写了一份名为《减少犯罪评论》的报告。这份报告建议:预防犯罪要从娃娃抓起,即使只有3岁的小孩也可以被看作“潜在罪犯”。(据新华社)

冷眼

芙蓉姐姐走红无聊文化风光无限

芙蓉姐姐迅速窜红,表现出来的是无聊文化导致的娱乐元素。

“这其实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在别人看来没有外在的价值,人们通常会去取其内在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在谈到芙蓉姐姐的受众关注度时这样说,“因为人们在看到她一些献丑行为的同时,也看到了她的勇气。讨论她的人一多,就产生了光环效应,她也随之出名了。”

(摘自《外滩画报》)

大学校园流行新词语

“晚上有时间去‘黄昏炼’吗?”“我可没那么‘老孔’,晚上要‘学习文件’。”这样的对话在校园里随时可能发生,校外人士乍听简直就像进了威虎山一样,到处都是“天王盖地虎”。

隐私、避讳与叛逆表达的冲动

校园流行语使之初,常有保护隐私和表达避讳的目的。比如“研究国粹”、“学习文件”指打麻将;“特困生”指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同学;“恐龙”指很丑的女生;假正经就说是“老孔”;而“轧马路”、“青春必修课”等则是指恋爱外出约会。

情绪、时尚与生活节奏的激荡

学生们时下常挂在嘴边的“晕”、“郁闷”、“挂科”(考试没过)等流行语,不仅说明学生存在无奈、烦躁的情绪,心态不很成熟,也隐含着对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

(摘自《深圳商报》)

哈根达斯“100%进口”神话打破

近期深圳罗湖区质监等部门接到举报,发现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在深圳的正规“厨房”竟是一家无证生产、环境不达卫生标准的“黑作坊”。

(摘自《南方都市报》)

“洋品牌”频频失信?

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透露,上海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内销售的中瑞合资双城雀巢有限公司生产的“金牌雀巢成长奶粉3+”(批次为20050325)中碘含量超出产品外包装标示范围(30-150微克/百克),不符合国家标准。

亨氏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质检部门查出其辣椒制品中含有“苏丹红1号”

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烤鸡腿堡等产品曾涉嫌含有苏丹红;

卡夫广州食品公司:乐之饼干含有转基因,但不贴标识;

宝洁公司:经检验,其SK-Ⅱ化妆品中含有腐蚀成分。

针对此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伟表示,一方面,作为企业应有一个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公众和消费者,及时做出解释和说明,提出改进办法。另一方面,公众也应当以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看待这类问题,不宜对事件过度渲染。

(摘自《新闻晨报》、《新世纪周刊》、中新网)

天下

数字化杰克逊娈童案

近日,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被控害一名十三岁男童的官司做出宣判,被控的十项罪名均被判无罪,免除了可能面临的牢狱之灾。

将杰克逊案数字化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隐藏在这起官司背后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10项指控:

20年最高刑期;

50名支持者在圣芭芭拉安营扎寨;

57辆卫星转播车停在法院外;

66件杰克逊身着的不同外套,包括睡衣;

130名证人;

150名演员参演了天空新闻台的每日法庭重现节目;

350个小时的证词;

1460名记者参与报道;

4000名记者报名参加报道;

2710万左右的美国观众收看了英国记者巴舍尔的纪录片《迈克尔・杰克逊大追踪》;

250美元――每天法庭外停车位的花销;

2500美元――每日从法院楼进行拍摄需要花费的租金;

7500美元――圣芭芭拉当局每日对媒体收取的费用;

4万美元――圣芭芭拉每日为审判而付出的开销;

300万美元的保释金。

(摘自《竞报》)

日本“天气保险”花样多

所谓“天气保险”,是指因天气异常导致企业或个人遭受经济损失后,由保险公司向投保者提供赔偿。这项保险1999年在日本首次推出后,立即受到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饭店、服装、冷饮等对天气异常敏感行业的关注,日本各大保险公司也纷纷介入。比如有“梅雨险”、“樱花险”、“酷暑险”等。

(摘自《北京青年报》)

“你好吗?”关注独居老人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六

一、复习诗歌的知识

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七

1.教师讲了,学生就会了?

结构的作用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用文章带着学生把结构的作用给学生讲一遍,并把结构作用的相关术语教给学生。教师认为讲了知识,学生就会了。下面我们看学生如何答结构作用的题。

题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答案:一,这句话引出"采之欲遗谁",同时刻画了一个女子孤独采莲的情景。二,作用是呼应主题,引出下文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情感,芙蓉是女主人公对夫君思念的寄托。三,在诗中起总领全诗作用,这句诗的意思是涉江采芙蓉,生长花的地方土地肥沃生长着许多花草,与下文的悲伤作对比,并引出下文作者对爱人的思念。

三位学生都都在解读诗,都用到了教师教的术语,但为什么三位学生的分析或多或少地偏离了答案?根源在于学生是在套知识,而不是用知识。

2.教师讲了,学生为什么不会?

实际教学中知识与应用知识是有距离的。这里的核心是怎么让学生不套知识,而是用知识去阅读。

教师在教学时都要强调,答作用的题从两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一是内容。

题目的作答都要回到文本。"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是《涉江采芙蓉》的首句,它的意思是过江采摘莲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有很多香草。"香草"是"芳草"的字典义,在这句诗中,"香草"要改成"兰草"或"荷花"。作者塑造的主人公要采花了,而且花这么多,主人公看到如此繁茂的花,情感上应该是高兴的。从结构角度思考,要关注上下句,"采之欲遗谁",这句是承"涉江采芙蓉"而来,花采了想送给谁?这是一个问句,花采了不知送给谁,这自然给读者留下一个疑问,是无人可送,还是想送给人,人不在身边。诗中主人公是男是女,读到这时,读者还不确定。在习惯认知里,采摘花的大多是男的,要送的是女的。这个猜测对不对,读者还不能确定,还要读下面一句。下面是"所思在远道",读者知道主人公所思念的人在远方的路上,即可判定,采摘花的主人公是女的,花要送的是男的,主人公此时的感情因采摘的花送不到思念的人的手中,不再高兴,但具体是什么情感,读者还不确定,而这四句是合在一起表达了这一个意思,也就是这四句话表示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主人公看见荷花,内心愉快想采摘下来送给所思念的人,但这么好的花却无人可送,因为思念的人在远方的路上。

下一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读到这时读者有些混乱,前面四句已读出是女性采花要送给在外的男子,因男子在远方路上,花送不到其手上而悲伤。而这句主人公是远方路上的人回头遥望故乡,觉得路途遥远,此时主人公是男子了,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还是不能确定。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相爱的人却分开居住,而且这种分开是一辈子分开,这自然让人产生悲伤之情。不管是在家,也不管是在外,两者对对方而言都是分开的,产生悲伤之情都是讲得通的,因之主人公应该是在家的女子和在外的男子,读者读到最后一句时,往往一下子就被这种悲伤的力量打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把全诗都思考完了后,才能作答结构上的作用。所以尽管问的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作用,答时要把从整体首诗的意思上考虑,前四句的意思都要答出来。

因之结构上的作用是起句叙述平缓,引出采花无人可送的悲伤之情,与下文情绪的转折形成对比。

再从内容上思考这句话的作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句诗,从意象上看,诗人选择"芙蓉""兰泽"和"芳草"入诗,而这些意象的共性是高洁之物。同时我们也知道,诗中用到的意象是诗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而《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是通过采花之人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所以从内容角度上思考要从人物形象入手。所以从内容角度上的作用是兰草是雅洁之物,使人联想到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套知识"与"用知识"。

3.不"套知识",教师怎么办?

语文老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阅读要有抓手,不教些专业术语,学生怎么答题。这是从功利角度出发提出的问题,但同时也反应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不教专业术语,不知如何教阅读。所以学生"套知识"的背后,实际反应的却是教师无法把控阅读教学的无奈。

其实阅读就是看文字或图画并集会内容,看的主要载体是文字。表面上看,这个很好做到。而且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学阅读,初中也在学阅读,到高中了还在学阅读,虽然阅读的文章比小学和初中难些,但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就那么多,为什么就教不会学生阅读呢?

去除非本质的因素,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门技能,而技能的掌握需要的是练习。如果把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的数量累积起来,好像也不少,为什么技能就是掌握不了呢?

再从哲学角度思考,量变到质变,量是要达到一定标准的,也就是说阅读数量还是不够。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诗歌

【学生分析】

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通过多**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

*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

1.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教师示范。不可读成苏轼的豪放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大气磅薄正义凛然。因本诗是游子思亲诗,最后一句直接画龙点睛,写出“忧伤以终老”,那种相知相爱不能相守的别离之情应该是很凄楚的。故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这种语气呢?(缓慢,悠长,低婉,哀伤的语气)

2.再听老师朗诵。字音:遗读wèi??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3.再听学生集体朗诵,**朗诵。点评。

三、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结构思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四、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可联系《荷塘月色》里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的描写采莲的盛况,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补充说明莲花的意象:《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明确:画面感鲜明强烈。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似乎能看见在美丽的荷花,欢乐的人群背后一个主人公正孤单忧愁地站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可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4.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

五、此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归纳能力)

明确: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乐极生悲——忧从中来——愁苦绵绵

六、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A.是男主人公。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B.是男主人公。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虚写,后实写。

C.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八、作业

背诵诗歌,并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训练记忆能力,写作能力)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九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活动

【导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诗句。是啊,分离让人思念、忧伤。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讲授】介绍文学常识

PPT展示: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活动】朗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PPT展示,疏通字词。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兰草。泽:湿润的洼地。

③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⑧终老:终生。

3、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4、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接下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课上检查。

【活动】品读鉴赏

学生齐背全诗。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板书)

b.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c.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板书)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写独自思念(板书)爱人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板书)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伤(板书)以至老的根本原因!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回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活动】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问题2.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

问题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板书)

问题4.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爱人之间因分离而思念忧伤的思想感情。

【练习】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讲授】总结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

【作业】课堂课下作业

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作业

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背诵并默写全诗两遍。

【活动】反思及板书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解读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如:看标题,抓题眼。看作者,学会知人论世。看注释,抓暗示有效信息。看意象意境,缘景明情。把握“情感关键字”。了解诗歌主旨类型。分析表达技巧。并用这些方法自己赏析一首诗歌。

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最新范文

泥塑教学教案通用4篇02-01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02-0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10篇02-01

四年级美术教案【优秀7篇】02-01

幼儿园中班教案《嘴巴》(最新4篇)02-01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优秀8篇】02-01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优秀9篇02-01

高中美术教案【优秀8篇】02-01

学校“5.25”心理健康日活动总结3篇02-01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02-01

51 6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