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 林下生态经济(优秀6篇)

时间:2023-12-29 12:49:04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整合,进行汇报,汇报通常是指向上级报告工作所完成的书面报告,那么,优秀的汇报内容都是怎么写的?这里的6篇林下生态经济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林下经济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篇一

关键词:林业生态效益;林业经济效益;林业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82-02

坚持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生态效益优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但现实林情是“中国的森林为了生态保护的目的,一棵树不砍也不够;为了用材的目的,一棵树不留也维持不了多少年”(周生贤,2005)。因此,如何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一、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器,其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直接的经济效益(周生贤,2002)。日本、前苏联、芬兰等国的研究和我国对云南省的调查测算都表明,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占森林总效益的90%以上,而木材产值不足10%。鉴于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森林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空气净化、护路护岸、农田防护、顶级群落和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自然风光维护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我国对林业的生态需求已经上升为第一需求。

林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产业,木材和林产品在轻工、化工、军工、农业、食品、医药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这些领域的生产条件或重要原材料。同时,森林还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山区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80多亿立方米,竹材近100亿根,以及大量的茶油、桐油、核桃板栗、中药材等林副产品,并在造纸、人造板、花卉、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木材深加工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所以,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也是林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平衡规律,追求物质要素及其能量转换相对关系趋向最大的稳定态;而经济系统则以趋利为核心,需要持续获取自然资源,加大系统的投入、产出,并不断排放物质能量,追求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生态功能是森林的一种自然属性,生态效益的发挥必须以森林实体的存在为前提。森林一旦被砍,生态效益的发挥随之终止。因此,在稀缺森林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两个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均是以牺牲或放弃对方为代价的。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环境介质和有效的物质资源载体,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系统从永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态投入和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资源再生并改善资源利用状况,也是持续获取生态效益的必要条件。在林业领域,这两者统一于森林资源同一物质载体之中,构成森林资源的一体两面。有人形象地指出,林业产业

体系和生态体系是林业的一鸟两翼,缺了哪一个,都是残缺不全的,都飞不高、飞不远。

二、林业两大效益不相协调的状况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少林国家,对林业的生态需求和经济需求都很旺盛。受林木生产周期长、更新速率慢,林业建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投入、不产出,以及历史上对资源过度开发、无节制利用等因素的制约,森林资源存量少,质量低,增长缓慢,供需反差大,林业生产力落后。以有限的森林资源应对几乎无限的需求,既未持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损失了大量的生态效用,导致林业两大效益之间的对立十分尖锐。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29.6%低了11.39个百分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5%,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 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全国林木平均每年净生长率为4.31%,每公顷林分平均年生长量3.55 立方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50%;每公顷林分蓄积量84.73 立方米,比世界平均水平110 立方米低约25.27 立方米。我们用占世界不足5%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占世界22%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保障占世界7%的耕地生态安全(雷加富,2006)。协调两大效益矛盾的基础平台过低,回旋余地过小,统筹兼顾困难。

与此同时,我国林业长期在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指导下,过度消耗了森林资源,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水土流失仍在持续,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有增无减,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达3 436平方千米,导致耕地、草场的退化,全国有1.7亿人口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湖泊和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天然湖泊已由历史上的2 800个减少到1 800个,总面积减了36%,三江平原湿地面积1975年占48%,现在只占22%;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程度依然很高,全国有15%-20%的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李美锋,申宪武,2007);极端气候现象和旱灾、涝灾进入频发期,危害日益严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最紧迫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三、协调林业两大效益的措施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质是政府对森林生态效用这种公共产品的购买活动。其意义在于弥补林业活动的生态效益外溢,降低森林营造和管护的边际成本,提高林业资源经营的平均利润水平,从而扩大森林资源配置,并在其他利益参数的配合下,共同形成林木立地比采伐更有利可图的利益导向,进而实现生态公益林营造和管护由政府全部背负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可以从根本上协调林业两大效益,并倒逼以木材节约和代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森林资源”开发。补偿对象应是发挥生态效用森林的经营、管护主体,补偿依据为实际发挥生态效用(包括商品林立地条件下产出的生态效用)的森林,补偿方法是在效用测定和计量的基础上,政府分年购买。

2.税费调节资源配置行为

林业税费通过税种(或收费项目)的设置、税率(或费率)的调整、税款(费额)的增减或退税等方式,助长或致弱特定的林业资源配置或生产经营行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微观主体税费实际负担与其经营收益之间存在数额相等、方向相反的关系,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故可成为广泛使用的重要利益参数之一。如通过降低林业整体税费负担水平,可以提高行业平均利润,刺激林业资源配置规模的扩大;同时,通过对林木砍伐和一般木材加工业保持一定税负,并对森林营造、管护、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木材保护和节约代用、资源产权流转和活立木交易行为免税或轻税,可以减少采伐量,增加蓄积量,并吸引社会主体投资林业,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从而协调两大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优先目标。

3.林权激励

林权作为一种稀有资源产权,不仅是林业活动的基础性生产要素和经营获利的基本依据,而且是步入林业改革和发展广阔空间的“门槛”及多元社会主体进入林业的“钥匙”。因此,林权激励既是林业利益机制构建和运行的主要内容,又是其建立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林权激励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产权明晰,二是流转顺畅。世界各国林业产权制度安排的经验表明,产权明晰是调动林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的基本前提,而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规范流转才能真正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切实解决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与经营主体所追求的经济循环周期短的矛盾,实现由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化,为社会资本注入林业建设创造条件(缪光平等,2005),从而达到政府的资源配置目标。林权流转在此定义为林权改革确权颁证基础上的再流转,包括林地经营权流转和立地林木及其他生物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流转两个层次,以及权属转让、承包、租赁、抵押、担保、折资入股和合资合作等具体形式。

4.增加林区公共产品供给

林区公共产品供给应以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和生态效益优先为目标,以林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资源、人口、生态四个再生产的综合平衡为基本着眼点,适应林区特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努力归还历史欠账,尽快达到公共产品存量的社会平均水平,不断改善林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降低林业交易成本。当前,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首要任务应是在公共预算中建立固定渠道和来源稳定的林业基金,主要用于购买林业生态效用或提供造林补助,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5.疏通生态效益的市场和第三方力量供给渠道

市场途径提供生态效益的主要存在方式包括:(1)河流上下游之间的水文服务交易,如河流下游的矿泉水和水电企业对水质改善有着强烈的需求,如果这种改善的成本低于设备改造或产能损失,则可协商上游种树,下游付费。(2)碳汇贸易,在国际公约或国内法律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定减排任务的条件下,由于森林能将CO2气体经过固碳以后转化为O2,排放国或排放厂商要么减排,要么营造一定数量的森林后继续排放,要么付费由其他国家或国内组织实施“碳汇”造林项目,相当于购买排放权,然后继续排放。生态效益的第三方力量供给是指除了政府和市场以外的力量对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无偿投资、投劳行为,如慈善捐赠、非政府组织义举和社会公民自愿奉献的植树造林、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

对于市场和第三方力量供给,政府不仅应积极倡导,还应提供交易规则或操作规范、技术标准、效用评估、效果反馈等制度供给。同时,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国际碳汇机制上来,在自身有效减排和利用森林吸收抵消的前提下,通过参与规则制定和国际谈判,与减排国家合作开展森林碳汇项目,以弥补我国生态建设的资金缺口。在此基础上,参照国际规则,逐步启动国内清洁发展和碳汇贸易机制,建立国内碳汇市场,以增加排放企业的环境成本,为适时承担减排义务创造条件,并借以推进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德权,黄清。 协调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理论考察与创新[J].财政研究,2007,(11):25-27.

[2] 李万古。论生态经济生态价值和生态经济效益[J].山东师范大学报,1998,(3):10.

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篇二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建设相关策略

1发展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一直走下坡路,自然生态系统被过度的污染,严重过度的索取,自然所形成的资源,已经面临着不断的短缺,导致后续生长乏力,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林业森林资源是生态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是一个比较大的循环系统,林业资源中有着大量的可再生资源,都是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林业资源也是生态文化的根本,是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过科学的理论得以验证的正确经营理念,是人类、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政策来看,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发展道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重要的资源,是林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战略目标。现阶段,我国的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破坏非常的严重,物质生产力一直在不断的下降,其效益功能也趋于下滑。大力发展林业资源进行生态保护势在必行。那么不断的完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林业产业功能的概述

2.1社会功能的概述

林业产业,是人类社会与森林资源的相互重叠交汇所产生的产业,它的发展与我们人们日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是一个缩影的过程,然而林业产业,它的社会功能也随之出现,不但可以非常明显的反映我们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还能够从中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促进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功能;还可以通过人类的保护行为,对濒临危险的树种进行拯救,因此,林业产业还具备一定的促进文化发展和延续的社会功能。

2.2经济功能的概述

林业产业的功能还有经济功能,森林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及社会急需性资源,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部分树木本身就有一定的经济性,也可以做药材和家具的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造纸、工艺品,药业等领域,活跃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各个领域中。但是由于林业管理者的管理不当,太过于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导致林业资源逐步的匮乏,生态效益不断的缺失,故而需对林业的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提高林业产业的生态效益。

3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下林业经济建设的相关策略

3.1完善和调整林业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

我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也相对丰富,发展林业的企业也比较多,最近几年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脚步非常的迅速,以致于社会对于林业资源的需要也就越来愈多,一些不良人士通过乱砍乱阀私下通过不当手段获取森林资源,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遭破坏严重。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要重视此事,应针对林区生态保护工作,不断地对于林业保护的法律进行完善和调整,势必要通过相应的法律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员进行制裁,杜绝滥砍滥伐、偷伐、偷猎等现象。同时政府还要呼吁广大群众,吸引社会各界对林业产业的关注,并进行招资引商,以实际行动推动林业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

林业企业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要兼顾林业的神态保护工作,这就需要加大林业产业生态建设力度。一方面,需要相关政府部分的符合和帮助,在林业建设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使林业进行趋于现代化发展,以保障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另一方面,林业企业要把争取来的资金合理利用,真正将生态建设资金落实到实处,通过人工补植的方式,对林区空隙处补植高等树种,逐步完善林区生态系统结构,使其发展为地被植物、草、灌木、乔木构成的、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以提升林区的生态效益。

3.3坚持科学稳定的发展战略

一个产业能够做强做大,一定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辅助支持,那么林业产业也不例外。从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第一,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使林区种植及补种得到更好的利用,既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又有助于林区生态保护建设。第二,在林区生态系统稳定之前,林区的抗灾害能力相对较弱,加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辅助林区,免遭病虫害侵扰,对于维护林区生态平衡,是非常有效的。第三,将先进林业科技或相关理论,真正的应用于林业发展当中,还有助于提高林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第四,只有坚持科学稳定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4丰富林区经营模式

由于地域的不同,各个地区在开展林区生态保护工作,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各自的需求进行工作,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开扩多种林业经营模式,以满足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如林区所在地区农业发达,即可将林业与农业向结合,在林区种植部分农作经济产物,以实现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再比如部分林业所在地,旅游资源丰富,林业经营者即可将林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进行生态林业旅游经营,不仅促进了林业的经济发展,还间接对林业产业进行宣传,实现多种经营目的。此外,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优势,优先补植当地优势树种,完成林区生态保护工作的同时,体现生态保护的经济性。

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篇三

关键词:林下资源;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3302

1引言

近年来,金湖县坚持把搞活林下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充分挖掘和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实现空间循环再造和经济社会效益双赢。金湖县积极利用现有成片林约40万亩的资源推广林地种植经济作物、养殖生态畜禽等林经模式,绘就新的增收风景线,有效拓宽了林业发展空间,探索出一条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唱戏的成功之路。2012年全县实施林下复合经营面积达到20万亩,带动农民创业就业5.2万人,年增加农民收入 25.6亿元,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多种经济形态,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2主要举措

2.1因势利导,政策驱动

一是将向上争取的林业、水产、畜牧业、农业等项目资金优先用于扶持林下经济发展。二是信贷支持,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发放小额贷款等形式,激活多元化现代林业融资平台,构建政府、金融、企业、农户“多方合作、利益联结”的担保机制。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林下经济投入。

2.2依托媒体,科学引导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成功模式、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激发其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二是充分利用林业、农业、水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面系统研究总结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种养殖技术规程,推广应用林牧、林粮、林渔、林药、林菌、林菜、林草等林下经济模式,积极开展农民林业生产、林下种养殖技术培训。三是积极与高等院校、农林院所沟通,千方百计借助高校和农林院所的高端资源,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为林业及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经过技术指导,多种经济模式逐步成型。一是印发资料。通过历次的分析、对比,多次编印下发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的技术资料,让基层干群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林下种植养殖模式编制成详细技术资料下发,包括茬口安排、造林方式、种植密度等,并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二是推荐主要模式。通过实践对比,将可靠性大、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高的12种主要模式进行集中推介,包括:杨树―油菜―花生(山芋);杨树―玉米―花生(大豆)―大棚蔬菜;杨树―棉花―荷兰豆;冬菜―杨树―西瓜―花生―大豆;杨树―西瓜―越冬菜;杨树―中草药(半夏);杨树―花卉(石蒜);杨树―绿化苗木;杨树―家禽;杨树―水产养殖―稻麦(小网格林网内的稻田养蟹);杨树林地链式复合经营(林下养鸡养蚯蚓);杨树―食用菌。三是执行配套技术。杨树栽植的密度为每亩11~17株,一般间种的株行距为4m×10m、6m×8m;涉及大棚建设的为4m×10m或6m×10m,如考虑大棚换位则为2m×20m、3m×20m;林禽套养可在林地建设棚室,也可在行距太小不能间种的林地进行放养。四是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利用送科技下乡、基层干部培训等机会,组织农业、林业等专业技术人员讲解高效林农复合经营的栽培模式、方法、技术要点等,以不断提高科学化经营水平。

2.3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讲求实效。把发展林下经济与促进林木生长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科学选择种植、养殖模式,实现林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成熟的复合经营模式。针对新造林、中龄林、成熟林,考虑林地的不同郁闭度,选择不同的复合经营模式。一是郁闭度0.2~0.5时,通风透光,间种蔬菜、水果和花生等经济作物,间作花卉、花木。二是郁闭度0.5~0.9时,透光性不足,利用杨树秋季落叶的特点,间种油菜或雪里蕻作为冬菜,或间作半夏、石蒜等耐荫草药、花卉。还可进行林禽套养,形成互生的生态系统,提高综合效益。三是郁闭度0.9~1.0时,基本不透光,进行林菌套作,即林地套作高棚双孢蘑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推广实践,林下间种收入超过纯种粮的模式越来越多,林农综合效益达到每年每亩纯收入2000元的高效模式得到推广,实现了以短养长、林农共赢。

2.4培育专业合作组织,推动规模发展

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基地,创建发展一批经济效益好、参与农户多、市场前景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品种优、带动力强的大户。同时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以此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发展。目前,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1家,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大户237户,这些已经成为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闵桥镇小桥村绿泽源绿壳蛋鸡专业合作社承包了集体林地200亩,发展林下养鸡,年饲养绿壳蛋鸡5万余只,注册了“荷玉”牌商标,产品俏销上海、苏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实现年产值近千万元,利润200余万元。黎城镇个体工商户万素亭承包了徐梁村九组林地120亩,兴办了“金湖县徐梁村林间种草养禽项目”。在高校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总结出林―经、林―农、林―禽和林―鱼高效复合经营模式。当年投资25万元,新建鹅、鸭舍400m2,鸡舍150m2,在杨树下种植菊苣、黑麦草、三月黄等牧草,累计养禽8.5万只。预计当年可实现产值240万元,纯利30万元。

2.5龙头企业牵头,保障林下经济产品销售畅通

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想方设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林下经济效益;千方百计畅通营销渠道,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营销保障。通过招大引强,与全国农业龙头企业雨润集团合作创办金湖县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3000万只肉禽,解决林下肉禽养殖出路问题;引资兴建金湖县绿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牲猪10000多头。以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绿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绿泽源绿壳蛋鸡专业合作社林生态产业链为牵引,拉动农村大户发展林下生态水禽等规模养殖,走以林养牧、以牧促林的增收之路,林下养殖牲猪10000多头,林下养殖生态鸭达3000万羽。林下经济发展,既提高了林地综合效益,又有效加强了对森林的抚育,长短效益相互补充,发展林下经济“钱途”一片光明,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就业创业达5万人,也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6以短养长,效益突出,林下经济成为林业的亮点

以林地高效复合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林业产业已经成长为金湖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1)典型示范效应突出。闵桥镇小桥村绿泽源绿壳蛋鸡专业合作社、黎城镇徐梁村林地种草养禽、雨润集团合作创办金湖县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林下养殖生态鸭达3000万羽,各种示范基地不断涌现,成为全县高效林农复合经营的样板和全省林农复合经营的亮点。

(2)科技含量稳步提高。全县各地通过林下土地经营权流转进行林农复合经营,或大户承包,或联户承包,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县林地利用率提高到90%。由于林地套种农作物,农民要正常地进行深翻、施肥、除草、灌溉、治虫等田间耕作,从而为树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以耕代抚的目的。同时,带动林地的施肥、修枝、防病、治虫等抚育措施进一步普及,全县林地抚育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林下经济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3)以短养长目标基本实现。从经济效益上看,林地间作大棚食用菌亩均纯收入是纯粮农田的20倍左右,是纯作食用菌1.2倍左右,且树木对食用菌生产无影响,可以长期间作;林套反季节蔬菜纯收入是纯粮农田的10倍左右,是纯作蔬菜大棚的1.3倍左右,杨树冬季落叶对反季节蔬菜大棚的产量影响也相对较小,一般前5年皆可间作;林地间作油菜、花生、榨菜、西瓜等纯收入是纯粮农田的4~10倍,接近纯作油菜等作物的1.3倍;半郁闭林地套养肉鸭、肉鸡,每年每亩增加纯收入600元以上,养殖因投入少而利润率提高;建设微型林网、埂上植树、沟中养鱼、田内种粮,综合效益提高60%以上。林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了以短养长,绿化造林的成果得以巩固,全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2.7政府出地得绿,企业造林得益,农民管护得利,多

方共赢重点利用森林、湿地、荷文化和生态景观发展生态庄园、森林人家等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吸引农民就业,而且为林下经济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2013年,荷花荡湿地游、白马湖生态渔村、柳树湾湿地公园、水上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接待游客近200余万次,现在万亩荷花荡旅游一天销售林副产品近20万元,全县已实现旅游收入近6亿元。通过旅游的传播途径,进一步叫响了金湖的知名度,提升了江苏的生态美誉度。

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篇四

【关键词】林业;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关系

一、林业生态环境存在的意义

林业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是我国环境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城市绿化比例的绝大部分,林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好坏,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林业资源总体来说是可再生资源,但是更新周期相对较长,其占环境污染治理中很大比重。同时林业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林业资源是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林业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势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完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矛盾

党中央的指示中非常注重林业环境保护问题,讲话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的思想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国策,但是各个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仍旧突出。2.1监管不够严谨。党中央给予明确的指示,但是各个地方政府在林业生态环境中监管力度不够,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关系中忽略了矛盾的存在,而偏重经济建设发展,轻视了林业环境保护,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出现相对较快的发展,而林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二者矛盾激化。2.2忽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存在矛盾,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其存在矛盾,也存在着相依存的关系,林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不容忽视,但是在各地区经济建设中只看见了二者的对立面,却没有看见二者的统一关系。

三、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3.1加强生态环保建设。“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各地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总指挥,坚持走“绿色、长远、整体”的发展路线,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地建设标准中去,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将林业生态环境变成可持续林业经济建设,形成一个科学的、整体的、长远的、可持续的经济环境工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只是在政府职能监管下的保护,更应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民众化、民主化,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深入群众,变成人民身边的事。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3.2正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的统一面。正确认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的统一面: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长远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一,牺牲环境而换来短暂的经济发展是“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随着地区政府职能部门、人民群众环保知识的增加,意识的提高,认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发展的保障之一。部分地区正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的统一面,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府工作指标中,将环境保护写入教育教材中,环境保卫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生态经济城市正在逐步形成。要实现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如:在林业资源开发中合理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3.3发展林业生态经济产业。今年的冬天,人们在假期大都选择来去南方环境较好的城市度假,而近年来的旅游方向也是“南方热”和“国外热”,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问题。南方相对北方林业生态环境较好,空气污染少,反之北方林业生态破坏严重、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使得人们在选择度假和移居的过程中形成“南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林业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各地意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积极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根据人们的需要,对当地的林业资源进行环保性开发,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林业生态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业。个别地区已经对生态林业经济进行试行,以林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前提的情况下开设了林业生态旅游业、林业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其发展成果对党中央的绿色经济建设道路进行验证,经济建设必须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道路。林业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地发挥林业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林业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经济体系。

总结

林下经济总结 篇五

1长水河农场林业产业基本情况

长水河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位于北安市境内,隶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全场占地总面积4.5万hm2,耕地2.4万hm2;森林面积9067hm2,其中:人工林4827hm2,天然次生林4240hm2;林木总蓄积量43.3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20.3%,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5.3%,人口13199人,职工2956人。覆盖境内有南北河、讷漠尔河、王老好河、长水河、柳毛河5条无污染河流,属于部级生态示范区。按照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同志提出的“造林绿化与发展林业经济相结合,与发展林业产业相结合,与职工致富相结合”的发展思路,长水河农场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优势,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坚持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在理清思路中发挥优势,在统领全局中抓住关键,在重点突破中整体跃升,强力打造了以“林木、林园、林下”为主的林业经济产业。林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了“”种植区域,培育苗木品种100余种。现已建设成为拥有苗木存量5000万株、占地300hm2的集生产、示范、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苗木生产基地。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建成了美国提子、坚果嫁接、五味子及万亩杞柳种植基地,构建了林业经济占农场经济“半壁江山”的新格局,农场被总局确定为垦区惟一的林业经济示范场。

2长水河农场发展林业产业的基本做法

2.1以战略思维审视自身,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发展规划

在富民强场进程中,长水河农场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发展林业是职工增收致富的坚实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实保障,始终把林业产业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他们坚持规划先行,围绕场情,深入调研,借助“外脑”,确定了本场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项目、产业布局和保障措施,科学制定出了适合本场林业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千方百计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同时,他们改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出以发展林木、林园、林下“三林经济”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每年召开林业专题会议,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每年拿出一定资金重奖林业经济发展大户,鼓励职工植树造林,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把林业办成了长水河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2以造林绿化为重点,培植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长水河农场始终坚持大面积、高标准造林,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发展以造林绿化为主的林木经济,培植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实现了“人居楼房中、楼置花园中、花园森林中、森林自然中”的城镇建设理念。农场始终坚持“造林绿化与发展林业经济和林业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在绿化的同时,扩大以杞柳、五味子、坚果种植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实现农场与职工双赢。从2008年开始,农场以每年133hm2的造林速度发展,2009年实施了“全场总动员,大干三十天;四年任务一年完,再造秀美山川”的“万亩大造林”工程,投入资金1100万元完成造林533hm2,实现了“四年任务一年完”的工作目标。2010年,农场又投资600万元完成造林绿化133hm2,共栽植各类苗木85万株,实现了全场累计人工造林5733hm2。与此同时,农场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公仆林、党员林、青年林、护士林、金盾林、学生林”3万余株,形成了“人人爱林、人人造林”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一夜成林”的梦想。2011年农场又紧紧围绕“抓城”建设,按照绿化与坚果、杞柳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完成场部133hm2造林绿化任务,并且加速大苗栽植进程,完成容海公园的卧虎山度假村和凤凰岭度假村的高标准绿化任务。预计到2020年全场将实现森林总面积11333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5.2%,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0万m3,林木蓄积以每年3.78万m3速度增长,按每立方米300元计算,年增值1134万元,户均200m3,价值6万元,林木资源总价值3亿元。

2.3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为主线,推动林业经济处处开花

为了给职工群众寻找更多的致富门路,长水河农场认真研究场情,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作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职工可持续增收的一个突破口。充分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林木资源、荒山弃地,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房前屋后种五味、空地闲壤插杞柳、荒山弃地栽坚果”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调研得知,杞柳种植一次可连续采收6~7年,是一项当年投入当年回本,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的产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而且从种植、管理到加工、成品制作等过程需要大量劳动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项目,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好产业。2007年,农场引进山东的柳条在农场试种,获得成功。于是近2年,农场通过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对种植户进行科技示范、农场出台回收优惠政策等措施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重点发展杞柳种植。2011年全场杞柳种植已发展到1333hm2。该场计划到2015年,全场杞柳种植发展到6667hm2,带动周边赵光、红星、二龙山、龙镇4场种植杞柳13333hm2,形成2万hm2的柳编原料种植基地,实现产值5.4亿元,职工收益1.8亿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可增加1.5万元。

2.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广林业种养殖先进实用技术

长水河农场大力实施林业富民工程,根据当地实际和职工意愿,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重点发展五味子、杞柳和苗木,创造性的发明了“松柳间作”栽植模式,即在造林地的松树苗间种植杞柳,两者互不影响生长但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创造性地开展苗木培育、定植方式、修剪整枝定干成形、灌溉管理等先进适应技术,取得了明显突破。农场按照“实用、管用、够用”原则,围绕林业产业发展,以致富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工程,大力加强培训力度,聘请东北林业大学专家采取课堂授课、现场实习、召开现场会、制作科教专题片等有效形式,积极开展了林业科学管理、适用实效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着力培养出了一批土专家和典型示范户。2.5以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寻求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了培育农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水河农场以总局党委提出的创建“森林垦区”战略为契机,依托林业经济示范园区,聘请有关大专院校专家帮助进行规划论证,总投资3000万元,重点打造占地面积333hm2的苗木生产基地。基地现有喷灌设备10套,保护地钢骨架大棚30栋2万m2,温室大棚2栋640m2;较大规模晒水池3个,占地面积4.5hm2;苗木窖3栋800m2,规划出针叶育苗区、花灌木区、中草药区、休闲区、嫁接区、大棚区、花卉区、果树区和杞柳区九个区域,拥有苗木8000万株,100余个品种,可满足北安管理局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用苗,实现年利润1000万元,为绿化垦区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职工增收,企业增效。

2.6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进一步延伸林业产业链

没有稳定的市场,林业产业发展就会失去根本动力。长水河农场一手抓杞柳种植,一手抓柳编工艺市场,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对市场需求研究,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大力发展订单林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生产。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该场成立了临沭北大荒柳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在2009年春秋两届广交会上,临沭北大荒柳编工艺品有限公司与德国、约旦、波兰等7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订单198份,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00万元。同时,为拓展国内市场,在临沂地区建立20多个销售点,在上海、重庆、北京、哈尔滨等大中城市设立了4家产品商,国内市场销售额达800多万元。目前公司生产的柳编产品已由建厂时的几百种发展到7000多种,新产品开发2000余种。“虚拟经济、实体发展、先进市场、打造品牌、后建厂房、带动基地”的创业发展观,不得不说是一种睿智,一种创新。如今长水河正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着力稳定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长水河北大荒柳编工艺产品正在跨步走向世界。长水河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对于加强生态建设、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兴林富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长水河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垦区森林资源丰富的农场认真学习借鉴,不断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3垦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战略思考

在总局全力加速推进“强工”的大环境下,在加快推进森林垦区创建活动中,垦区林业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应成为林业的重要任务,部分林业资源大场应以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推广长水河农场发展林业经济的新模式同时,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3.1切实加强领导,尽快完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垦区各级要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大对产业化发展的引导力度。要集思广益,善用“外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编制区域“林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布局、主要任务及措施,科学引导西部小兴安岭山区、半山区、东部完达山区农场发展林业产业,同时要注重与“创建森林垦区”活动的衔接,及时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业产业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产业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3.2明确发展重点,尽快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

从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支撑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做强林业产业链。垦区的苗圃无论在规模和管理上都明显优于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之上要做大做强育苗产业。林果传统产业也要壮大,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丰产栽培技术,提高苹果、梨、李、葡萄等经济林产量,抓好基地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垦区位于哈市和齐市的近郊农场林业应该发展围城经济,以果蔬、花卉、食用菌等为主抢占市场,远离城市农场应以苗木、特禽养殖、食用果等为主,各农牧场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做大做强苗木产业、食用菌产业、果蔬产业等,把地理、气候、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3制定优惠政策,尽快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

林业是一项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慢的产业,仅靠群众和少量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总局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因此要制定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增加林业投入。

a.用好用足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投入。同时提高农发基金支持林业产业的比重,恢复并提高林业基地建设项目;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将农业政策保险、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惠及林业产业。

b.鼓励职工以林地、林木入股,参与林业生产;建立森林资源评估机制,允许垦区职工以林地、林木等林权证明,在农村信用社融资、贷款。

c.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精心谋划,设计一批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的林业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平台吸引本地、外地的企业投资开发林业产业;建立合理、有效的林地流转机制,解决投资者在林权、采伐等方面问题,努力形成以企业和职工自筹为主,总局扶持为辅,金融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产业投资体系,加速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4实施科技兴林,尽快提高林产品的竞争力

a.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开展林业科技攻关,大力开发传统加工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育扶持林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型森林食品、林特产品加工业,延伸林业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应重视品牌建设,对获得绿色林产品、森林食品基地和特色基地等称号的,[www.shancaoxiang.com]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b.大力推进科技兴林,制定科技兴林实施方案,理顺、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农场林业科和技术推广站科技能力建设,提高林业总体科技水平,搞好科技示范,在重点林业大场设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延伸科技服务功能;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培养一支研究推广能力强、专业结构合理的林业科技队伍,提高研究和推广指导水平。

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篇六

【关键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森林资源作为地球资源中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它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了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能够提供宝贵的生产生活原材料,更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消除噪音、减轻或防止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同时孕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珍贵的药材等等,这种“绿色能源”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1.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提出森林资源管理理念以来,我国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在这些相关管理工作上下了大功夫,制定了一系列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制度和规范,改善了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几十年虽然为国家建设累计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耗材量达惊人数据50多亿m3,但总体上我国的森林资源仍然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良好趋势,目前森林覆盖率比建国初期的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由最初的8.6%增加到现在的16.55%,这种趋势与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正好相反,显示了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美好未来。

2.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谓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良性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经济效益则是发展林业,把其当做生产原材料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收益。普遍来说,一般认为森林具有三方面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效益的价值远超过作为原材料的经济价值。但是,林业发展所带来的三种效益中,由于经济效益能让人感受到,往往其最先受人关注,而生态效益则容易被人忽视。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也意识到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效益实质上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如果过分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尽管在初期经济效益可能收获较大,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但是到后期,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环境恶化,其造成的损失会使经济发展停滞或萎靡。如果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不仅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能保持其良好的势头。因此,在森林资源管理时,要积极的注重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从而支撑生态林业的良好发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的协调统一,要想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的水平,就必须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态支持力、经济能力和社会合力三个方面。生态支持力是指生态的承载力、自我调节力等。经济能力是指资源储量、资源使用效率、效益和增长率等。而社会合力则是指人口容量、素质和意识、文化道德、体制等方面。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科学发展

协调统一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改变以前粗放式发展模式(即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竞争力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实践检验科研成果这一真理,然后将经实践检验了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去,起到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严重脱节的难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鼓励技术人员采取技术承包、转让、服务等手段及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林业生产基础学科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做好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加强研究良种壮苗的培养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良种壮苗的成活率,抓好树种结构、布局的调整;研究开发先进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来替代传统的木材生产技术,加快提升木材生产总体技术水平的速度,提升木材和林产品的社会经济价值,增强林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3.2实践中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目前,林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有效协调的措施,包括有:

林农结合。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林农结合的多样化经营,综合开发利用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使其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林草结合、林药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种植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生态效益也得到提高。

规模化造林。规模化发展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林地,同时快速提高经济效益、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

3.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法律是最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目前建立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完善森林资源利用管理、森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实行强有力的执行力度,从“人治”转变为“法治”。

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林业政策、法规、法律方针,逐步由“人治”过渡到状态。

4.结束语

森林资源管理在林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协调统一森林资源和生态林业,需要用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吴清文。谈如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J].科技:科技天地,2011(17).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上6篇林下生态经济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林下经济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海瑞罢官的故事【最新3篇】12-29

贺信【精选6篇】12-29

金点子最新7篇12-29

羧甲基纤维素(精选10篇)12-29

贺信模板(优秀9篇)12-29

纳税证明优秀3篇12-29

河道管理条例优秀3篇12-29

建设美丽中国最新4篇12-29

主观幸福感最新8篇12-29

土地复垦条例【精选10篇】12-29

129 27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