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4-02-28 03:01:01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该页是山草香漂亮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教案【优秀7篇】。

《登鹳雀楼》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七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

教师简介鹳雀楼。

2、学生读题,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

2、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词,是怎样识记的,并给会写字组词。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动手标出停顿处。

三、学习古诗,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句。

1、板书第一句

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意思?

3、比较黑板上画的太阳和图片上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动作)

5、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6、指导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图片上的黄河,说说你在电视里看到的黄河是怎样的3、说说第二句的诗意。

4、指导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5、齐读第一、第二句并连起来说这两句的意思。

(三)、学习第三、第四句

1、出示诗句。

2、看图理解:诗人站在哪层楼?他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怎么样。

3、诗里哪个字的意思是“想要”(欲),“穷”什么意思?师解释“千里目”:很远很远的地方。“更”是什么意思?

4、学生讨论诗意。

5、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

四、巩固。

1、齐读古诗

2、前两句所写的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法。

3、猜一猜。(游戏)

4、朗读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 篇三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   多媒体课件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 、更 、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 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 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 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 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 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          (第二句) (背景图:鹳雀楼)

⑵ 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   ②想要   ③需要   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 “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

⑷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 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  欲  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  欲  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   )  穷(     )  衣(    )  日(    )  容(    )

入(   )  究(     )  依(    )  目(    )  欲(    )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登鹳雀楼》教案 篇四

开发区小学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7登鹳雀楼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前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范读 三、理解诗句 1、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填空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诗人(    )写的,诗人登上(        ),他抬头望去,只见(       ),他又向远方眺望,看着看着,诗人想(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懂得了(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7登鹳雀楼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 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入  欲  穷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1、指导书写。 2、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 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扩词 楼(          )    (          )    (         ) 依(          )    (          )    (         ) 穷(          )    (          )    (         ) 欲(          )    (          )    (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8青松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前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谁会背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18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压:重压。 挺:直立而高耸。 且:而且 指名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学生练习读一、二两行。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 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 (板书:景  不畏严寒  情  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朗读。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填空 青松的作者是(        )元帅。诗中“挺”的意思是(    ),“高洁”的意思是(          ),“待”的意思是(      )。诗人赞美了青松的(                   )品格。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8青松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 课时,本课第 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诗意。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艇--挺   粗--且   特--待   优--化 “压”是“厂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指导写法。 待、化:左窄右宽。 挺:要摆匀称。 3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词抄词。(课后第三题) 2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  )   且--(  )   青--(  )  公--(  ) 3扩词。 高(    )(    )(     )     青(    )(     )(     )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按要求填空 压:共(  )笔,部首是(    ),是(  )结构的字。 挺:共( )笔,第4笔是(  ),部首是(  ),音序是(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9小动物过冬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1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难点: 学会本科生字课前准备: 小动物头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 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 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             (打一自然界的事物) 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是什么?(生:是雪花。) 教师加以肯定,并随手在黑板上画上一个雪人。 冬天快到了,小动物们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这节课我们就一道来学习第19课。 板书课题:19、小动物过冬 2、自己读读课题,你能想知道些到些什么? (可能会有如下问题:课文中讲了哪些小动物?小动物们是怎么过冬的?) 二、整体感知。 过渡: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刚才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解决。你们愿意自己读懂课文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漏字改字。 2、读好的小朋友可以再读一遍,然后自己想一想、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多少。 三、检查自读。 1、读准生字。 (1)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读了几遍课文了,生字词一定都能读准了。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或短句: 小动物   商 量   暖和  接着  哥哥  约定  第二年  钻到泥土里去  跳舞  聚到一起  趁  妹妹  藏在蜂巢里  够吃  相见  秋风刮起来了。 (2)自由读字词一遍。 (3)开火车展示,随时正音。 2、读通课文。 (1)请8个小朋友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随时纠正错处。 (2)同学评议:主要是表扬读得好的同学,并简要说出好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第一节。 1、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解决了吗? 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从哪儿知道的? 板书:青蛙 小燕子 小蜜蜂 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一节。 2、比较: 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它们天天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它们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1)读一读,这三句话一样吗?不同在哪里? (2)用“常常”说一句话。 3、读了第一节,你有什么感觉?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第一节,读出那种快乐的感觉。 4、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带给我们大家? 5、齐读第一节。 五、学习生字。 1、巩固字音: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商量(liáng  liàng)      暖(luǎn  nuǎn) 和(hé  huó  huo)      哥哥(ge  gē) 钻(zuān  zhuān)       到泥(lí  ní)土里 2、理解生字字意。 你知道这些字的意思吗?由这些字,你想到了哪些词或成语?哪些名言警句?哪些诗文?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例如由“约”想到了“不约而同”“人约黄昏后”;由“刮”想到了“敌”、“乱”以及“刮目相看”等。) 3、 学写生字。 (1)看课后第二题中的笔顺,按笔顺描红。 (2)描一描田字格中的字,想一想,哪些字比较难写,待会儿全班交流。 (3) 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着重指出:“商”的里面不是“古”,“第”与“弟弟”的“弟”区分开来。“哥”的上面不是“可”。 (4) 描写习字帖,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坐姿。 六、课堂练习。 1、读生词,抄写生词。 动物  接着  哥哥  约定  暖和  刮起来   第二年  春暖花开  一起商量 2、猜一猜,连一连。 (1)百花村里有人家,鲜花瓣上种庄稼,招待客人用蜜酒,辛勤劳动人人夸。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 (3)身披绿袍,眼睛眉毛,先像逗点,后像小猫,跳上绿椅,呱呱喧闹。 3、 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扩词 商(      )(       )(       ) 约(      )(       )(       ) 暖(      )(       )(       ) 物(      )(       )(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课题:19小动物过冬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 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徐长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懂得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重点难点: 1、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了解小动物们过冬的不同方式。 2、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不同。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写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故事。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地凉了,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课件展示:秋风扫落叶的画面,秋风刮起的“呼呼”声。) 小动物们怎么过冬呢?(课件展示3个小动物。)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角色读课文2-8节。教师指导角色分配:一生读燕子的话、一生读蜜蜂的话、一生读青蛙的话、一生读叙述和提示语。 2、组内交流:三个小动物分别怎样过冬?为什么要这样过冬呢?新课 标第 一网 三、理解感悟。 1、小组派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听者随时纠正补充。 生:燕子到南方过冬。因为南方暖和,虫子多。 师:是呀,冬天,北方太冷了,虫子都躲起来了。小燕子到南方过冬才有虫子吃。你真聪明!你从哪儿知道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好吗? 生读第二节。 师:你们知道秋天飞到南方,春天飞回北方的这种鸟叫什么鸟吗?(如果不知道,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叫候鸟。) 师:还有哪些小动物与小燕子的过冬方式一样呢? 生1:大雁也到南方过冬。 生2:我知道布谷鸟也是候鸟。还有…… 2、师生配合读4-5节。 师:老师做小燕子,谁来读青蛙的话,和老师配合一下? 师生合作朗读。 师:青蛙哥哥,你睡一个冬天不饿吗?可别把身体饿坏了! 生:不会的,我先吃得饱饱的,在泥土里睡觉,一点儿也不会饿。 师:哦,这我就放心了。对了,这好像就叫做——冬眠。 生:对,对! 师(面对大家):还有那个小伙伴和青蛙哥哥过冬的方式一样呢? 生1:我,大狗熊。 生2:我,小乌龟。 生3:还有我,大蟒蛇。 4、 谁能像老师一样,做一只小燕子,去问问小蜜蜂?请两个学生读6-7节,理解冬天没有鲜花,蜜蜂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板书:青蛙      冬眠       小燕子    候鸟       小蜜蜂    巢穴里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小组中朗读,准备参加全班竞赛。引导:与好朋友说话怎么说?他们是用什么口吻说的?“商量”是什么样的口气呢? 2、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及时评议。 五、戴头饰表演。 1、引导:燕子说话时会做什么动作?蜜蜂说话时会怎么样?青蛙有怎样?蜜蜂和燕子扇动翅膀样子一样吗?小伙伴们告别时会说些什么?(无需回答,可以师生同做。) 2、戴头饰分角色表演。 3、你们喜欢这三个小动物吗?为什么?(有礼貌,如称呼“哥哥”、“姐姐”;相互关心。) 六、巩固练习。 1、听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阅读童话故事。板书设计:               19   小动物过冬            燕子             飞南方            青蛙              冬眠 蜜蜂          在蜂巢里吃蜜练习设计: 造句 约定——— 商量———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20美丽的丹顶鹤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 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徐长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课前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揭示课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板书:丹顶鹤) 指名拼读:丹(dān)、鹤(hè) 告诉学生“丹”表示红色。丹顶鹤因为头上是红色而得名。 丹:丿冂      指名书空,集体练写。 2、看图说说丹顶鹤怎么样?(板书美丽的) 3、齐读课题:美丽的丹顶鹤。 4、介绍丹顶鹤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2)画出词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想象词义。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卡片正音。 展(zhǎn翘舌音)虑(lǜ边音) 嘹(liáo边音)滨(bīn前鼻音) (2)指读长句子。 ① 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② 指导正确停顿。 ③ 学生练说。 (3)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范读课文。(放录音) 读后自由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三、教学部分生字 1、指名读字:展、虑、度。 2、提醒学生:“展”的第八画是“竖提”;“度”要和“席”区别。 3、说说这3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4、师范写生字。 5、生练习描红。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练习写生字:丹、展、虑、度。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扩词 丹(      )  (      )  (      ) 鲜(      )  (      )  (      ) 虑(      )  (      )  (      ) 度(      )  (      )  (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20小动物过冬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 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录音、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读下面的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3、指名书空。(展  虑  度  丹)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比较句子。 丹顶鹤飞来。 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 这两句话不同在什么地方?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相机比较:一只、一群、一群群。 换词理解:嘹亮、遥远。 (4)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观察题图。体会丹顶鹤飞行时的形象,用愉悦的语气读。 2、讲读第2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请小朋友看图说说丹顶鹤身上的颜色就怎样的。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①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两句) ②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洁白”和“黑”意思怎样?(相比) 课文里用哪两个词把它们连起来说的? ③ 第二句告诉我们什么? 比较句子。 丹顶鹤的头顶上是红的。 丹顶鹤的头顶就像嵌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 ④ 读了第2自然段,你想想丹顶鹤怎么样。 [板书:洁白  黑  鲜红(色美)] ⑤ 指导朗读。用喜欢、赞美的语气读,强调表示颜色的词。 ⑥ 指导背诵。 幻灯显示: 丹顶鹤有一身(      )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    )。它的头顶就像嵌着(      ),(      )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      )。 先讨论填空,再自由练背,最后指名背诵。 3、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3)看图读第二句话,说说丹顶鹤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板书:长       (形美)] (4)自由读第三句话。 “高雅”是什么意思?丹顶鹤在什么情况下显得高雅?作者是怎样把这两方面连起来写的?(无论……还是……都……) 指导读好第三句话。 [板书:高雅     (姿美)] (5)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4、细读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从哪儿看出丹顶鹤把黄海之滨当成了第二故乡? (3)齐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说说丹顶鹤美在什么地方。人们应该怎样对待丹顶鹤? 板书设计:             20    美丽的丹顶鹤        颜色美         洁白、鲜红、黑        形美            长        姿态美         高雅练习设计: 填上合适的词 (       )的丹顶鹤        (       )的羽毛 (       )的宝石          (       )的歌儿 (       )的故乡          (       )的气候 (       )地飞翔          (       )地生活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20美丽的丹顶鹤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3课时,本课第 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2、说说哪个生字是鲜红鲜红的意思。 3、口头扩词。 鲜  展  度 二、教学部分生字(“鲜、显、忧”)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自学字形。 2、师生共同讨论。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三、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练说句子。 (1)出示:它的头顶像嵌着一颗红宝石。 (2)仿说:弯弯的月儿像(      )      红红的太阳像(      )     (       )像(      ) 四、作业 1、抄写词语。(课后第三题)2、组词。 度(    )忧(    )旅(    ) 席(    )优(    )旋(    ) 3、填空。 (1)丹顶鹤有一身(           ) 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                  ) 的。它的头顶(       ) 的,就像嵌着一颗(           ),所以人们叫它丹顶鹤。 (2)丹顶鹤的样子很(        ),它的(         ) 和(        ) 都又细又长,不论是在地上 (         ),还是在天上(           ),都显得那么高雅。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照样子,写句子 例:丹顶鹤头顶像一颗好宝石。 1、秋天,成熟的柿子挂在树上,像(                 )。 2、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像(                 )。 3、从飞机上往下看,火车就像(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7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 2、熟记成语,读背《二十四节气歌》。重点难点: 能读懂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课前准备: 挂历、挂图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各自读迈克的自我介绍 (2)同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动手帮他填写 (4)写一封回信 3、练习 (1)动手写一封简短的信 (2)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指导 二、教学第二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言辞严正。 大义凛然:形容坚持主义,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3、练习 (1) 学生自由练读。 (2) 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 检查朗读 (2) 指名背诵 (二)《二十四节气歌》 1、审题 2、指导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 ⑶教师范读 ⑷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3、练习 ⑴自由读 ⑵小组读 ⑶练习背诵 4、反馈 ⑴检查朗读 ⑵指名背诵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补充成语 (  )折不(  )  (  )(  )辞严   (  )(  )凛然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7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 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 2、会文明礼貌的接待客人。重点难点: 学会待客,把一段话补充完整。课前准备: 挂图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席”“句”“达”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席”: 3、练习。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 --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提示说话的话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要求。 3、让学生明确本次说话练习的两个要求:一是说说“我”是怎样接待王阿姨的,二是根据图意,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第一幅图,启发学生弄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同事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小华请阿姨进屋) (2)出示第二幅图,老师启发:阿姨进屋后,小华是怎么做的?(小华请阿姨坐在沙发上) (3)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启发:阿姨坐下后,小华又怎么做的?(小华给阿姨送上一杯茶和一张报纸) (4)出示第四幅图,教师启发:王阿姨会对小华说什么?(王阿姨夸奖小华真有礼貌) 2、看图,让学生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指导把一段话说完整。老师要求根据图意,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我请王阿姨进屋,                                                       。王阿姨夸奖我是懂礼貌的孩子。 指名补充后连起来读。 (三)、练习 1、同桌互相说。 2、全班同学交流(扩大说的面),教师点拨。 3、分角色上台表演。 4、练习写话。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说说你是怎样待客的,用一段话写下来。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登鹳雀楼》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鹳雀”:一种鸟。“鹳雀楼”:楼名。“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行

(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

(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

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3)指名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

2、学习三四行

(1)谈话: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读三四行,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3)诗句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

(4)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1、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2、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4、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5、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白日衣山尽。

(2)、黄河入海留。

(3)、欲究千里目,

(4)、更上一曾楼。

三、把下面的音序和相应的字母用线连起来。

入穷登楼层依尽

yrdjcql

《登鹳雀楼》教案 篇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指名读,开小火车读生字。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这个王之涣在唐朝可是相当有名的诗人,怎么有名呢?我来说个小故事大家听听:话说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位诗人(以前在唐诗选读中已经学过王高的诗,孩子并不陌生)在一个小雪天去酒楼喝酒,忽然来了一群歌手,哥仨很低调,躲到角落里“拥炉火以观焉”。那里面有四个美女歌手,唱的都是当时的著名词曲,王昌龄他们就打赌,看哪个人的诗被这些歌手唱的最多,便是最棒的!

不一会儿,一歌手唱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在墙上画一笔说,我一首绝句。

过一会,另一歌手唱到:“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画一笔说,我一首绝句。

然后另一歌手唱到:“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画一笔说,我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很郁闷,说,刚才这几个歌手,俗,只能唱一般的。指着里面最出色一美女说,等会儿轮到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一辈子不跟你们争。

果然一会儿那美女唱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很开心地说,怎么样,我没瞎说吧?

三人大笑。

这个王之涣也是十分喜欢旅游的,有一天他就登上了山西有名的鹳雀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绝美的风景,这时候他有感而发,大笔一挥,成就了现在我们所读到的《登鹳雀楼》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充分认识到我班孩子的认知情况,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程度,开篇的人物介绍很成功,孩子们很有兴趣,诗文朗读也很有激情。在描述所观所感时,表达也比较好;但是对于个别词语的意思把握上很难正确的理解,比如“白日”里的白参考资料上明确解释为“明亮”的意思,但是孩子们无法理解,大都解释为白天的太阳。还有“依山尽”的尽,意境的把握上也比较差。总体感觉在二年级的诗歌课堂上对于孩子审美情趣的指导上很是迷茫。出于孩子心智成长,理解能力所限,课堂讲解容易浮于表面,难实现整体语文能力的熏陶。)

《登鹳雀楼》教案 篇七

课题:17 登鹳雀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雀、楼、依、入”等8个生字,理解词语:白日、千里目、一层楼、(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结合上下文和实际了解课文中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初步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重点与难点:识字写字课前准备:图片、习字册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理解诗句,背诵古诗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2、《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过渡: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3、走下台去,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给予个别学生以帮助。4、检查初读情况示: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指名读古诗同桌互说诗意。背诵古诗(1)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欲 鹳 雀  依(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田字格中范写难写的生字1、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觉得怎样?2、读课题。1、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3(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2)认读词语,讨论一些难懂的字词。(3)指名或男女生选读一句话。齐读课文。开火车读。同桌互说诗意练习背诵古诗。1、“开火车”认读生字。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几个,告诉他们是怎样认识它们的。2、找出认为难记的生字,大家一起讨论:怎样记住它,怎样写好它?3、在《习字册》上把生字描红、仿影、临写。看图想象画面,激发兴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味。练习背诵古诗。学会书写生字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登鹳雀楼》教案 篇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最新范文

大班美术教案(优秀7篇)02-28

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优秀9篇)02-28

语文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精选8篇02-28

暑假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教案优秀6篇02-28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10篇】02-28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02-28

初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优秀7篇】02-27

2024年幼儿园大班月饼教案及反思(10篇)02-27

法国号教案 一年级音乐法国号教案优秀7篇02-27

小学泥塑教案(优秀8篇)02-27

51 67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