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 《放大镜》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10-21 20:26:24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山草香分享了8篇《放大镜》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放大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篇一

设计思路幼儿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幼儿认识东西比较直接。亲眼所见的物体,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可是今天物体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呢?原来这是一个有关放大镜的探索游戏。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镜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透过这面镜子观察物体,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这面镜子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观擦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

从功能来看,"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的。所以,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

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活动准备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第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观看然后引入,即让幼儿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又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激发幼儿对放大镜的好奇。】

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镜

1.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2.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3.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4.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想象和比较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四、拓展和延伸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所以,小朋友们不能说不礼貌的话,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放大镜科学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知道放大镜可以放大观察物体。

2、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感受其中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看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放大镜】,说说放大镜的作用并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体。

- 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

- 小的字可以放大,小的昆虫也可以放大观察。

- 还可以干什么呢?

- 找找我们周围和放大镜作用相似的物品,都有什么呢?

- 利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展开】

2. 观看视频【放大镜】,了解实验的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用放大镜怎样观察植物呢?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叶子。

2)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活动1: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3. 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怎么样?

- 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叶子吧,植物的叶子上有怎样的花纹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放大镜(可以放大)写出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

阳光明媚,无风的时候,带幼儿们到外边用放大镜来聚光。

注意事项

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不是把放大镜放在眼睛前而是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前面。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理解放大镜的性质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放大镜上有凸透镜,阳光照射在放大镜上,阳光通过凸透镜聚集的点就叫做焦点。这样通过放大镜的阳光聚合在一点上就可以把纸点燃了。

放大镜科学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放大镜

2.人手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 PPT。

活动流程:

1.观察和猜想

2.想象和比较

3.使用放大镜

4.拓展和升华

活动记录

一、观察和猜想

1.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看看、说说、聊聊,好吗?好,眼睛看过来!

2.出示PPT1,提问:

(1)请看,像什么?想象一下,可能是什么?(你们看,这圆圆的,像*,像*,像……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2)出示PPT2:对啊,是神奇的放大镜,把普通的蝴蝶翅膀变得像*,像*,像……那么奇妙!

3.(1)接下来是听。听,需要一些时间,请安静地听。(播放鸟鸣声)提问:这是谁的声音?什么声音?

(2)出示PPT3:是啊,灵敏的耳朵从声音里听出是鸟儿在唱歌。刚才放大镜把蝴蝶的翅膀变得那么奇妙。现在,你们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放大镜下,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3)把你的猜想藏在心里,我们一起来看看,放大镜下的小鸟羽毛跟你想象得一样吗?出示PPT4,幼儿自由说。

二、想象和比较

1.刚才,我们看了放大镜下的动物,现在看看植物。

(1)出示PPT5:看看,这像什么?

(2)这粉色的是放大镜下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PPT6,是什么呢?

2.看好动物、植物,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放大镜下,我们生活中的东西。

(1)出示PPT7:看仔细哦!

(2)它真的是冰块吗?出示PPT8:哦,它是放大镜下的……糖。

(3)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会比较吗?

(4)平时见到的砂糖,小小的、细细的,放大镜下的砂糖呢?大大的、方方的。

(5)出示放大镜:就是这个放大镜,放大了奇妙的蝴蝶翅膀,放大了动物和植物,还放大了我们经常见到的砂糖。

3.接下来要用放大镜看的东西,和我们自己有关系,可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1)出示PPT9: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

(2)出示PPT10:是手指吗?在你们的座位下面就有一个放大镜,拿出来,找找朋友,找找你自己身上,是手指吗?

(3)放大镜怎样才能看清楚?能告诉老师吗?刚才你们都用过了,靠得很近吗?不能太近,有点儿距离。原来,放大镜要对准要照的东西,调整好距离呢!试试看,看看自己的手,看看你朋友的手。

4.收起放大镜。

5.(1)出示PPT11:猜猜看,这又是身体的哪儿?

(2)出示PPT12:哦,原来是舌头!赶紧拿出你们的放大镜,看看你朋友的舌头,是这样的吗?(你们学会调整距离看了,真好!)

(3)简单介绍: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到最佳距离就行了。

(4)总结:孩子们,放大镜不仅能让蝴蝶的翅膀、生活中的物品,还有我们身上的东西变得奇妙,还能让好多东西变得奇妙呢!

(5)如果你有放大镜,你会照什么?有了放大镜,有了探索的工具,你们有了那么多的想法。好的,你们都可以去试试看!

三、使用放大镜

1.出示PPT13,提问:白白的纸上有什么东西?能看得清楚吗?用什么来看?放大镜能让看不清的东西看清楚。来,把白白的纸拿出来,带着问题去发现哦!你看到了什么?小东西用放大镜,就能看清楚。请你带着问题去观察,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3号、4号手里拿着什么?

2.幼儿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自己观察,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收拾纸和放大镜,物归原处。

4.讨论: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3号和4号手里拿着什么?

5.出示PPT14,电脑里也有放大镜,就是这个加号。

6.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PPT15,逐一验证。

四、拓展和升华

1.孩子们,放大镜可以放大动物、植物,生活中的东西,身体的部位……还能放大什么呢?出示PPT16:请看,放大镜还能放大丑丑的东西,这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放大镜下,水就是这样丑丑的、可怕的样子。再看PPT17。

2.出示PPT18,可是当人们对着水,说爱和感谢的时候,水在放大镜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逐一出示PPT19-23。

3.总结:我看到你们笑了,你们感受到了。其实,你们也能做放大镜,不信,请起立,转过去,对着客人老师笑一笑。你会把一个微笑放大成好多的微笑,看到老师们笑了吗?好的,跟客人老师们再见,记得做一个微笑的放大镜哦!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探索的乐趣。活动开展得较顺利,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放大镜的倍数不够,孩子不能很直接地体验放大的神奇效果。

使用放大镜的时候指导不够,部分幼儿还不能熟练掌握放大镜的正确用法。

前面第一、第二部分聊得太多、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第三部分太赶。

放大镜科学教案 篇五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篇六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美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放大镜》教案 篇七

(南京四十六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2.研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继续用上面器材学生进行实验。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移到焦点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还能得到像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这一侧往凸透镜里观察,能看到像吗?

请学生回答:往凸透镜里面观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像?

让学生把蜡烛移到靠近焦点,仍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里看到的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个像和前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虚像。教师板书。

3.讲述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幻灯机实物。在黑板上画出课本图6—22.介绍幻灯机的主要结构:镜头(凸透镜)、幻灯片(物体)、画片框、聚光镜、反光镜、光源等。讲述工作原理: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用强光照射幻灯片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得到的像成为“正立”的,要把幻灯片上下颠倒放置。实际演示打出一张幻灯片。

对照投影仪实物,教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结构与使用。学生看课本图6—23.与幻灯机比较,投影仪用两块大螺纹透镜作聚光器(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使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其优点是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直接放映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图表。使用方便。

4.讲解放大镜原理

让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尽量靠近课本,往凸透镜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就用作放大镜。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慢慢远离课本。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凸透镜继续远离课本,还能始终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一定要靠近观察的物体,使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这样才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放大原理

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常用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是有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目镜,一个是物镜。

讲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数。

三、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内容是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复述一遍。

2.课内完成节后的练习1、2、3.

3.教师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7、8、9、10题。

(五)说明

1.关于学生实验的说明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说明1、2.

2.幻灯机演示打出幻灯片时,要再次强调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正立与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对这些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测试检查总有不少学生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时,先把幻灯片正放,得到的画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将幻灯片倒放,画面就“正立”。

对课本“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说明,这是生活中的感觉,不是凸透镜成正立的像。

3.在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时,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指出: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本节内容比较多,学生实验也比较多。一节课完成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从效果考虑建议:“小结本课内容”里的第3点,即对三种成像进行总结,可放在下一节课内用一点时间来进行。

放大镜科学教案 篇八

一、设计意图

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孩子们对放大镜、望远镜等工具十分的感兴趣,还有得孩子拿着放大镜在地上照着什么。但是,放大镜的用法并不如我所愿。从幼儿的举动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幼儿乐意使用放大镜,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放大镜紧紧贴着眼睛,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被照的物体上,显然,幼儿只是认识放大镜而已,对其使用方法及具体功用却并不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堂中班科学活动,使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功用及使用方法,体会使用工具观察的乐趣。

二、目标预设

1、了解和发现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在活动中,幼儿能自主探索和细心观察,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发现放大镜里的秘密,感受放大镜的神奇之处。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过玩放大镜的经验

2、课件《放大镜的秘密》

3、幼儿操作材料、实物放大镜人手一份,纸笔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发现放大镜里的秘密,萌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由于先前幼儿已经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过放大镜的秘密,也对这种工具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似乎没有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所以,我设计了“找找小瓢虫”的游戏,将红色的、很小的“小瓢虫”隐藏在“森林”图片中,请幼儿一一寻找出来,从而引出请放大镜来帮忙,这让幼儿切实地感受到放大镜的作用。而随后的游戏“这些瓢虫一样吗”,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寻找相同的“小瓢虫”,鼓励幼儿在不断操作、尝试的过程中,了解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一个环节 “生活中的放大镜”则扩大了幼儿的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生活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放大镜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工具,因此,我产生了设计集体学习活动的想法,希望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使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功用及使用方法,体会使用工具观察的乐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8篇《放大镜》教案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放大镜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高中数学必修一电子教案【最新4篇】10-21

素质练习(最新5篇)10-21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捉迷藏》(8篇)10-21

八年级美术教案(5篇)10-21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最新8篇)10-21

幼儿园大班优质语言教案《野猫的城市》【10-21

奇妙的伞教案【精选2篇】10-21

科学活动教案最新9篇10-21

《小小的船》教案【最新10篇】10-21

《滕王阁序》教案4篇10-21

51 4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