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律 交换律数学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3-02-07 09:27:12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这6篇交换律数学教案是来自于山草香的交换律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交换律数学教案 篇一

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重点: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以后学习有很大帮助。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137千米 357千米

北京 天津 济南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要把两段铁路长合并起来,出就是要把137和357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边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边板书出算式和答案。现进一步提问:

“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如第1小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强和小明邮票的张数,要求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他俩的邮票张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7=494,提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加数。)

它们相加得到的结果494叫什么?(和。)

然后教师联系的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对应地板书出:

1 3 7 + 3 5 7 = 4 9 4

加数+加数= 和

提问:

“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自然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大。)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呢?”(还得原数。)

“你能举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的几个例子吗?”

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出来。(如,3+0=3,0+4=4,0+0=0)

然后接着问:

“0和0相加会怎样?”(还得0。)

“人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自然数,0和0相加还得0,也就是说任何数和0相加都怎样?”(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教师: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1、结合例1的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点。

提问:

“上面”的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该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说仍用原来的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357+137=494(千米),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出:137+357和357+137的结果相等。教师板书:137+357=357+137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137和357两个数相加)不同点是什么?(等号左边是137加357,等号右边是357加137。)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37和357与357和137的得数一样,出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提出:能不能只从这一个例子就得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结论,我们必须多考察几组不同的算式。下面我们观察一下这几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板书出下面的算式:

18+17 17+18

124+235 235+124

让学生算一算,再提问:

“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 里应填什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几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比较三个等工,归纳出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突出以下几点: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两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再看看教科书第48页方框里的话。

4.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提出: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大家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一规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说明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提出:如果用字母a或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同时说明a、b是拉丁字母,通常读作“ei”“bi”,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并领读几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不能表示任意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而用“a+b=b+a,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2,137+357=357+137,18+17=17+18等等。

接着教师提问:

“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使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加法交换律的。

5.做第48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哪个规律填写的。

第2题,验算的竖式可以直接写在原始的右边。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2—4题。

1.第2题,要注意让学生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对照运算定律的结语及字母表达式帮助理解,对于运算定律的表述,只要求表达得清楚没有错误,不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2.第3题,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来判断每个等式是不是符合运算定律的要求。如230+370=380+220,虽然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但由于两边的加数不同,所以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又如,30+50+40=50+30+40,虽然是三个数相加,但是前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加得的和不变,还是符合加法交换律的。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交换律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交换律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二、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以本班那女生人数为例复习加法意义。

2、口算比赛,质疑引思:在刚才的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二)新知探究

1、提出猜想。

只要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都不变吗?也许有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展开验证活动。

2、举例验证。

(1)引导学生口头举例,计算两个算式,看他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2)分头举例。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并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只有足够多,比较全面的例子才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3)得出结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再次提出猜想:得到加法交换律这个结论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联想?学生质疑,两数相减、相乘、相除,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4、验证结论。

(1)举例验证。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疑问可以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提问。

(2)汇报成果。第几个猜想是成立的?说出理由。

(3)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计算,直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的做法,强调研究的真实性。

5、结合加法和乘法的意义理解交换律。

你有什么办法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确实是不变的呢?

结合线段图和生活实例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6、唤起原有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我们以前在哪里见过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回顾小学数学学习经历中关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建立起新旧知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16+35=35+()

308+52=()+308

5678×287=()×5678

(现在为什么可以直接填写?)

25○16=16○25○可以填什么?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

你想填什么数?写得完吗?有没有一种办法把所有情况都表示出来呢?

(四)全课总结谈收获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交换律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发现并让学生自己归纳乘法分配律

【课前准备】

口算练习题,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师:请同学们进行口算练习(指名回答)

5×2=25×2=

5×4=25×4=

15×2=16×5=

15×4=45×2=

75×4=125×8=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口算练习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像这样2个数相乘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都是好朋友,这些好朋友今后都会帮助我们来运算,我们都应记住。这里特别的请大家记住三对好朋友:5×2、25×4、125×8。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有趣的探索活动,发现了很多奇妙的规律,在我们的数学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这节课就继续探索和乘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板书:探索与发现)

二、新知探索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积木吗?

生:玩过。

师:你会用积木搭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用积木搭过的物体。

师:老师也用小正方体积木搭了一个立体图形。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师:你能看出老师搭的是什么形状吗?

生1:正方体。

生2:不对,是长方体。

师:真好,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呢?你们是怎样计算得到这个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每个人动笔算一算。

(师将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从上面看:3×5×4

从前面看:5×4×3

从侧面看:3×4×5)

师:由于同学们观察角度的不同,所以列出的算式也不相同,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第一和第二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3、4、5三个数字相同,不同点是数字的位置不同。

师:数字位置不同运算顺序就不同,那么大家想想,如果三个数字的位置不变,你有什么办法还按照刚才同学的运算顺序进行运算吗?(不亦动3、4、5的位置,能不能先算5×4)

生:用小括号把5×4括起来。

(板书:(5×4)×3=3×(5×4))

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2个算式的结果。(学生计算发现结果都是60)

师:我们以往将三个数连乘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而现在我们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结果相同。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一个规律呢?谁能举出类似这样的三个数连乘的例子?(找2-3个学生举例子,例子板书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能举例了吗?现在请每个人在练习本上举一个例子,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你举的例子。(提示:如果找到比较大的数,可以借助计算器)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板书学生的举例,3、4个即可)

师:从刚才大家的举例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等式的共同点吗?

师:同学们概括的真好,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总结出发现的规律吗?(如果同学们概括不出来,可以用字母的方法表示,并提示学生以后用字母这种表示方法表示其他的规律,更加便捷)

师:现在请同桌2人对照这字母的表达方式说一说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真聪明!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在计算搭长方体所需要的小正方体个数过程中发现了三个数连成,顺序不同,结果却相同这一问题(板书:发现问题)于是我们从中猜想是不是有什么规律(板书:提出假设)经过举例验证(板书:举例验证)我们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板书:概括规律)

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新知应用

(1)练习

(42×4)×5=42×(4×□)

(35×2)×5=35×(□×5)

(28×2)×5=

(47×25)×4=47×(□×□)

师:这里面出现了我们一上课提到的三对好朋友,大家发现了吗?(再次提醒学生注意5×2、25×4、125×8这三组数)

(2)课件出示:

38×25×4

49×125×8

(带领学生做第一道练习题,在黑板上板书过程,指导学生观察数字以及板书格式,体会简便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二道习题。)

(3)让学生观察一开始板书的三组式子:3×5×4

5×4×3

3×5×4

师:观察第一组和第三组式子,有什么发现?

生:5×4和5×4位置改变了。

师:没错,那么这2个式子的结果相同吗?

生:相同

师;你能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运算定律

交换律数学教案 篇五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交换律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www.shancaoxiang.com)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6篇交换律数学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交换律。

最新范文

心理健康优秀教案优秀7篇02-07

中班数学教案【优秀14篇】02-07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5篇)02-07

初中体育教案精选6篇02-07

初中体育教案(优秀5篇)02-07

初中体育教案优秀10篇02-07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优秀8篇)02-07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优秀12篇】02-07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5篇02-07

体育课教案【优秀15篇】02-07

51 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