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教案 《神经调节》教案(最新8篇)

时间:2023-01-29 17:21:09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为了加深您对于神经调节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山草香给大家整理了8篇《神经调节》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神经调节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课时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板书〕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缩手反射

膝跳反射

非条件发射 哈欠反射

反射的种类 惊弓之鸟

条件发射 谈虎色变

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答〕略。

〔板书〕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探究与交流】:

突触中传递的递质中有一种是兴奋性递质叫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后,很快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被破坏。结果动物会怎样呢?

【课外实践】: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了在神经细胞之间某种信号的传导,即所谓的“慢突触传递”。这些发现对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信号传导中的紊乱如何引发神经或精神疾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人们研制出了治疗帕金森综合症以及其他抗精神疾病的药物。请你收集相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板书〕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板书〕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思考与讨论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旁栏思考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神经调节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功能;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2.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神经元的类型及其分布。

3.掌握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学会做膝跳反射实验。

说明:本章是继人体组成概况、运动功能、运输功能、营养功能、呼吸功能等前序课程之后的教学内容。核心问题:神经调节功能是怎样发生的?以此统领各节教学。基本目的是对人体机能整体性的实现形成科学的、具体的认识。为此必须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结构。本节的教学内容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如何实现的?为此确定上述目标。

目标1.即要求理解机体各部分活动的协调统一以及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就是调节功能的意义和表现;在认识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神经调节的基本理解

目标2.是实现目标1.与目标3.的必要知识基础;

目标3.是理解神经调节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另外,不能认为“目标”只是对知识结构提出要求,因为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此必须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而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对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才可能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师生的互动等都必须采用教与学的适宜方法,必须体现对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并使知识掌握与思想观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互相包容。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神经元的功能与分布;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关于神经元的功能,教材中的表述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显然,“刺激”是指什么?“兴奋”又是什么?兴奋怎么传导?“冲动”又是怎么回事?由于这些概念在教材中缺少直观材料,学生的认识难以具体化,也就必然难以形成抽象的概念。对于神经元的分布,由于脑脊髓、神经等的结构了解还很少,对灰质、白质、神经节等也需要认识的直观性,所以难于较明确地把神经元的分布情况与相应结构一一对位。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基本结构的认识,教材中虽有膝跳反射活动的直观内容及反射弧模式结构的简要说明,但具体反射的实例介绍不多,更没有对反射与具体的调节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因此能概括地认识到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是较困难的。

突破难点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教材的直观。具体地讲,可以通过对反射实例的直观、反射弧构成及神经元联系模型的直观等手段,创立教学的客观认识条件,并注意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只有使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具体认识,才可能实现有关的教学目标要求。

2.重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结构。

分析:理解神经调节的功能,必须先建立起“反射”的认识;理解反射过程的实现,必须掌握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及其神经元的联系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神经元的认识,则是理解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所以,上述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即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首先要注意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注意及时从直观材料中抽提出概念并使概念具体化。具体讲,需要从神经调节的简单实例中分析调节的具体作用,归纳过程和规律,建立反射概念;从对于神经系统组成及神经元模式结构的直观材料的观察出发,突出结构特点的分析,重点讲解神经元的功能;从具体反射实例出发,观察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模式图,建立反射弧的认识。

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参考课时为2课时。

教学媒体:

神经系统挂图,神经元模式图,反射弧模式图,以及反射弧的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神经调节的作用→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已知认识——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各有其特殊功能活动——出发,提出:在整体活动中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出对神经调节基本作用的认识:

要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两幅插图(图Ⅳ—64、65),边看边想:图中表现了什么情景?

请学生发言,教师插以适当交谈引导之。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语句,如:运动中出汗,说明身体产热和散热多了;呼吸加强,说明体内利用O2和产生CO2多了……等等。总结归纳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各种活动具有协调性和适应性的结论。

教师提出,人体为什么能够实现这种协调与适应呢?这是机体具有调节功能的结果,而神经调节就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从而引出本章节课题,并明确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作用是:使体内各部分活动相配合,使机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

2.初步建立“反射”的概念:

教师提出,神经调节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实现的?然后可举例描述发生神经调节的现象,或请某些同学来配合,实际表现一下调节现象。例如“针刺—缩手”的反应,或者是“立正—前倾失去平衡—平衡调整动作”的反应过程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神经调节现象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表现上可解释为:反应发生及时而迅速;反应动作准确而有效;反应过程规律而稳定。)这同调节作用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教师可以提出,由于神经调节的这样一些特点,人们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意思是说,当机体感受一定刺激后,会在体内沿一定结构传送信息,然后产生一定反应。其实,机体能够将某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可以在体内传送的信息,并发出反应指令的,正是神经系统。

3.了解神经系统组成的概况:

教师出示神经系统挂图(也可同时出示神经系统模型,直观效果会更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先后介绍: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然后指出,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请学生观察并思考,神经系统的整体结构形态可能是怎样适合完成信息传送与调节作用的?由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总结:周围神经系统犹如通讯线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之间建立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则好像信息处理中心,集中于中央部位。

教师提出,神经系统具体是怎样实现调节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也就是神经细胞。

4.认识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复习第一章学习中应有的神经组织和神经细胞的知识:神经细胞形态结构特点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送信息,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形态神经元图:脑脊神经节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小脑浦肯野氏神经元、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等。请学生观察、比较,并对照教材中图Ⅳ—67,指出神经元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它传送的一种信息形式,实为一种生物电现象。兴奋若沿神经元传导,就叫做冲动。在体内,神经元上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确定的:有的突起将冲动传向胞体,称之为树突;有的突起将冲动传离胞体,称之为轴突。一个神经元常有许多树突,而由胞体发出的轴突则只有一个。

教师做如上讲解时要同时配合适当的板图,用“→”在板图上表示冲动传导方向,并注示树突与轴突。

接着请学生再观察图Ⅳ-67,先后讲解髓鞘、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等概念。

然后指出,神经元发生兴奋是缘于受到某种形式作用。凡是能引发神经元兴奋的作用因素都叫做刺激。

最后教师提出,根据前面对于“反射”的理解和对神经系统结构的认识,要同学们讨论:使用神经元、树突、轴突、末梢、兴奋、冲动刺激、反应等概念,设想一个反射发生时,信息会怎样在神经系统内传送?并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表述时有关概念使用是否得当,并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设想的整体思路可不做具体评价,但要适当、充分地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为下一课教学作好认识上的过渡准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神经元的分布→膝跳反射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反射弧与反射方式。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上一课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出发,同学们可以设想:在反射发生时,参与反射的各个神经元必然在神经系统内构成一定的分布和联系,才能保证调节信息被迅速、准确、稳定地处理和传送。那么,神经元是怎样分布、又是如何联系的呢?

引出本课学习的题目。

2.了解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概况:

教师出示神经系统整体组成图、神经结构及神经节结构图、脑与脊髓剖面图,先后介绍神经、神经节、灰质、白质(传导束)的结构概念。使学生了解: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节、突起分布在神经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灰质中、突起主要分布在白质内。然后提出,神经元的如此安排,在发生反射时它们又是怎样联络、怎样规律地传送调节信息呢?下面我们就从一个具体的反射形式上来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

3.做膝跳反射实验:

教师可先请一位同学前来配合,由学生做被试者,教师做实验者。由教师将实验方法、现象演示给同学们看,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操作与被试者的反应动作。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谈谈观察的情况:怎样扣?扣在哪儿?如何反应?

再由同学之间两人一组互相做一下膝跳反射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引出本反射实验的操作。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首先分析本反射的刺激与反应方式的确定性:刺激是要快速地叩击膝盖下位韧带,使之受到突然牵拉,缓慢的作用是不能引出膝跳反应的;反应是小腿突然跳起,也就是刺激之后随即发生的伸膝关节动作。反应可重复。

然后分析本反射的适应意义:通常肌腱、肌肉受到突然牵拉的作用而引起相应的肌肉收缩,是对维持身体姿势或身体平衡有利的。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教材中图Ⅳ—70,或由教师出示膝跳反射反射弧模式图。明确:接受刺激并能引起产生兴奋的结构叫感受器;能将兴奋传向中枢的神经结构叫感觉神经或传入神经;能接受特定的传入兴奋并发出相应神经冲动的中枢结构叫神经中枢;将神经中枢发出的冲动传达到反应部位的神经结构叫运动神经,或传出神经;在传出神经控制下发生反应的结构叫做效应器。膝跳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及其肌腱内;效应器为股四头肌本身;感觉神经的神经元(称感觉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轴突从后边进入脊髓(或说沿脊神经后根—在图示中注明—进入脊髓);运动神经的神经元(称运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灰质前角,在此感觉神经元轴突末端与运动神经元树突联系,将信号传送给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由脊髓灰质前角发出后直达效应器——股四头肌,控制其收缩活动。

5.建立反射弧的一般认识:

通过前述分析,教师可以指出,各种反射的完成都是通过五个相应结构及其联系来实现的,这就是“反射弧”,即反射的结构基础。

比较教材的图Ⅳ—69、70,可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反射弧其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在中枢直接联系,复杂的反射弧在神经中枢内还可以通过一级乃至多级神经元的联系才能将信号从感觉神经元传到运动神经元。这些联系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中介神经元统称为中间神经元。

最后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中“动动脑”(第80页)的三个问题,从学生的发言中检查对于反射与反射弧的理解和掌握的认识程度。

神经调节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③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④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难点

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教 师:制作电脑课件,设计游戏。

学 生:复习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知识。课代表准备一个做相反动作的游戏活动,并配以音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①人体神经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复习旧知:①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组成。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创设复习情境。

导言

反射 参与活动:①打手。

②抓手指。 示范活动。

讲述游戏规则。

组织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活动是在你们的什么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①概念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①一个同学到前面,让另一同学站好,双手背后。教师在第一个同学背后用牙签扎他的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第一个同学扎第二个同学的手。

实验:膝跳反射

小组讨论:反射的概念。

进行交流。 引发学生思考: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精讲:基本方式是反射。强调刚才我们做的两个活动都是反射。

带领学生继续活动:

①牙签扎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学生到前面来重复上面的活动。

指导学生做膝跳反射。

引导学生通过这几个活动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小结反射的概念。

②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具有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活动:做相反的动作。 举生活中反射的实例并分析。

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

交流。

小结。

参与活动。 引导学生举例并分析。

提出问题:以上所举实例中,哪些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哪些反射是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小结。

带领学生做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制定探究计划。

第二课时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①各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和作出假设。

②制定计划:

将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小组内交流,同组的同学讨论并完善计划。

③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

④汇报与交流。 实施探究计划

各小组复习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小组内先交流自己制定的计划,然后通过讨论完善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计划,进行探究活动,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小结。 组织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

以某一小组的方案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完善计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

巡回指导、帮助各小组实施计划。

帮助各小组得出结论。

组织小结并作出评价。

反射弧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②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产生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手拿烫馒头后,来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组成。 引导学生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

神经调节教案 篇四

第九章 神经调节

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教学目的:

1.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

2.应用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的知识,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

3.学会膝跳反射实验。

教学重点:

1.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 反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神经元的功能和分布。

2. 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

教具准备:

1. 神经系统的组成的挂图。

2. 神经元模式图的挂图。

3. 中枢神经系统灰质、白质的挂图。

4.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挂图。

5. 反射弧的模式图的挂图。

教学分析: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然后由学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出本章课题,并且引出第一节的 1 系统整体的挂图和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剖面图来讲述。首先,要讲清楚灰 质和白质的概念,因为不论脊髓和脑的结构多么复杂,而它们都是由灰质和 白质构成的,其次,要讲清楚神经中枢和神经节的概念。最后可以列表进行综合性小结,以理顺名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通过综合性小结应该使学生明确:从结构上看,神经中枢和神经节都是由一些同功能 神经元细胞体形成的;但是从分布的位臵看,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灰质里,神经节则位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 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教学,首先要组织学生做好膝跳反射实验。实验后应该让学生来回答实验指导中的讨论题。在此基础上,列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见到的 反射活动,最后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在反射的概念明 确以后要运用反射弧模式图和膝跳反射图解,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反射弧是指 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传导反途经的结构。它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同时指出,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 基础。

通过本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几个问题:

①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系 统牟区别和关系

②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部分,而传入神经末梢又可以叫感觉神经末梢

③效应器是传出(也叫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神经调节教案 篇五

知识精华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与应激性的区别)

⑴种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⑵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调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⑴结构:细胞体,突起(+髓鞘→神经纤维→神经)

⑵功能:

①产生兴奋

②传导兴奋:基本形式——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特点:双向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兴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特点:单向传递

题例领悟

例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解析:完成一个反射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传出神经受损、其他正常,则表现出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不能运动,但感觉仍然存在。答案:b。

例2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解析:组成一个反射弧的神经元主要有三类: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者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突触的结构由轴突与细胞体、树突接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导,即突触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单向性。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双向)和在神经元之间(单向)的传导情况。答案: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见到话梅就分泌唾液b.手一碰到火就缩回来

c.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奶d.人遇见强光就会闭眼

2.当一个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针刺大腿,该伤者()

a.产生缩腿反射并感到疼痛b.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c.不产生缩腿反射能感到疼痛d.不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3.下图是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二、简答题: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代表传出神经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d.s代表感受器

⑵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⑶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刺激ⅲ处,肌肉。

自我评价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c4.b

二、简答题:

5.⑴a⑵c⑶收缩无反应

神经调节教案 篇六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

(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

(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

(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

(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

(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

(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xx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xx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xx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

(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

(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

(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xx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神经调节教案 篇七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属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二章第3节,本节内容不仅能起到比较、归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两种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还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达到升华知识的目的。

1 教学难度

1、直接用教材中问题讨论“过山车”进行教学导入和情景创设,这对于一线城市的学生来说是绝佳的,但是对于二线三线城市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在电影电视中看过“过山车”,并没有亲身体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难有共鸣,有些教师索性将教参中的答案让学生记下,没有达到激疑、激趣的预期效果。

2、本节知识中介绍了体液调节概念,以及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难度较大,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思路不清晰,课堂节奏紊乱,气氛沉闷的状况。

3、体温调节过程的插图和老版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老师片面认为插图变简单了,没有意识到这是教材给教师留下的发挥空间。

4、可供参考的资料有限,网上和各种参考书中虽然有一些教学设计,但是教学流程都是大同小异,在实际教学中的很多教学难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教学改进

2.1改进教学流程

在大多数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流程通常是这样的:

这个教学流程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不太科学,因为从事物的认知规律来看,认知的过程应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对于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是更熟悉,更有体会的,从它们开始入手教学更容易,更自然,同时这两种调节的过程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它们的突破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如此,这两种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中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配合完成,这可以让学生清楚地发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是协调的、联系的 高中英语,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血糖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过程,则能让学生更清晰意识到,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控制,然后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总结这两种方式有哪些具体联系?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可以通过提问激疑,“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有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这样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比较来,而这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教学思路更自然、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流程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表示。

2.2灵活情景创设

绝大多数的教学设计是以教材的问题讨论“过山车”进行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可是我在两个班上通过实际教学实践一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很多同学并没有亲身体验过“过山车”,所以教材问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他们都没反应,后续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显得十分沉闷。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可以更换问题情境,针对我的教学流程是先进行两个生命活动调节的讲解,最后进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所以我直接针对水盐调节进行情景创设和课堂导入,如下:

师:最近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宫锁珠帘》(宫2)大家应该看过吧?

生:看过!(同学们都笑了)

师: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怜儿和雍正皇帝深陷险境,身受重伤的怜儿口渴想喝水,但是根本找不到水,雍正皇帝情急之下咬破指头,让怜儿喝血,竟然给怜儿解了渴,那么请问渴感是如何形成呢?喝血止渴,这科学吗?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这节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吧!

就这样学生们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因为电视剧中的场景他们很熟悉,口渴对于他们同样是有生活体验的,而且很快在他们的头脑中就建立起来了“渴感是如何形成的?是简单的缺水吗?产生了一种科学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冲突”。同样也起到了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的作用。接下来我又提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口渴,同时结合教材中水盐调节的过程图解,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分解成两个小问题

①渴感形成于哪些结构有关?

②渴感中枢在哪?

③层层深入又提出喝血能止渴吗?这样也同时达到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多思考,要学会质疑,对他们也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2.3活用教材问题讨论

教材中的问题讨论“过山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而且里面有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肾上腺素的功能等,还能深层次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经过我的一番思考之后,我觉得可以把它放在课堂教学最后,让其以一个“课后思考”形式出现,并且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师:电影电视中我们看到的“过山车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感受?生活中你碰到的哪些情形可能会给你相似的感受?”

生:紧张刺激,看恐怖片或者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有相似的感受。

师:你会出现哪些生理上的反应呢?

生:心跳加快,甚至出冷汗

师:这些生命活动会涉及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吗?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到“心跳加快”其实与肾上腺素有关,然后同学生一起总结肾上腺素的功能,和一些知识要点。

灵活使用教材问题讨论之后,发现效果还不错。我将它安排在课堂教学最后作为一个“课后思考”,学生在已掌握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系统知识之后,就更容易把他们迁移到只是一般了解问题情境中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他们都能经过思考回答出来;并且我在提问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设问题,没有拘束在教材的问题框架里,这让我意识到“教材问题讨论”实际上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情景创设的素材,所给出的一些问题只是一种参考,必要时可以增减,也可以自设。如果生搬硬套,有可能成为一种教学负担和学习负担,而没有实现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真正目的。

2.4充分利用教材体温调节插图

教材所提供的插图非常不错,但这并不意味老师可以不动脑筋,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教材的插图,可以发现插图的结构进行了适当的“留白”,给教师留下了很好地发挥空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丰富一下教学图解和适当地补充一些知识(通过下面我改进的体温调节图解可以看出)加深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生物教师,应该多动脑,多反思,多“磨课”,这样我们就不仅能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也让我们获得了在教学上的成长。

《神经调节》教案 篇八

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学案

第25课时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知识精华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与应激性的区别)

⑴种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⑵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调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⑴结构:细胞体,突起(+髓鞘→神经纤维→神经)

⑵功能:

①产生兴奋

②传导兴奋:基本形式——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特点:双向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兴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特点:单向传递

题例领悟

例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解析:完成一个反射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传出神经受损、其他正常,则表现出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不能运动,但感觉仍然存在。答案:b。

例2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解析:组成一个反射弧的神经元主要有三类: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者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突触的结构由轴突与细胞体、树突接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导,即突触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单向性。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双向)和在神经元之间(单向)的传导情况。答案: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见到话梅就分泌唾液b.手一碰到火就缩回来

c.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奶d.人遇见强光就会闭眼

2.当一个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针刺大腿,该伤者()

a.产生缩腿反射并感到疼痛b.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c.不产生缩腿反射能感到疼痛d.不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3.下图是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二、简答题: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代表传出神经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d.s代表感受器

⑵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⑶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刺激ⅲ处,肌肉。

自我评价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c4.b

二、简答题:

5.⑴a⑵c⑶收缩无反应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这8篇《神经调节》教案是来自于山草香的神经调节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最新范文

《丑小鸭》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01-29

2023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01-29

《孔子拜师》教案(优秀6篇)01-29

中班社会领域活动教案(10篇)01-29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01-29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优秀15篇)01-29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优秀8篇)01-29

沁园春雪教案【最新8篇】01-29

教师资格证教案优秀8篇01-29

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班会教案【优秀4篇】01-29

51 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