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反思 师德反思【精选7篇】

时间:2024-01-05 09:46:41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如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师德反思【精选7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师德反思 篇一

关键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反思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25-03

临床教师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从业者中的一类群体,往往既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又是救死扶伤的医师,身处于社会矛盾较为集中的医院环境中,因其教授学科的特殊性以及自身身份的双重性,其师德有着更为深远的价值内涵,其教师行为的示范性和道德品质的感染力对医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临床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是职业特性的必然选择

著名医学家、教育学家吴阶平院士说过:一个教师或者医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教书育人,临床教师兼具这两个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引领者,也是医学生医德修养的现实榜样,在传医道、授学业、解困惑的同时,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仰、道德修养乃至处事为人等各方面都对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每一位临床医学教师的职业要求和社会责任。

(二)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合格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伴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的提出,医学专业技术水平和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而要培养出医术水平合格、医德医风优良的医学人才,拥有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品质和过硬业务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是重要保证。[1]

临床学习阶段的教师,不仅要履行医生“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更要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但要在临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教育学生,更要从医德修养和思想品行上培养学生;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教风促学风,以师德促医德,从而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夯实基础。

(三)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

临床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其师德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临床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经历过专业知识的不断积淀和师德修养的反复锤炼。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临床教师承担着医务工作和医学教育的双重使命,作为前者,必须有关爱病人、勇于奉献、坚持操守的品质,作为后者,必须有关心学生、坚守信仰、不断进取的意志,他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拓展知识层面,全面提高素质,以满足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而这些是以师德作为核心支撑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它以内在驱动力的方式促使临床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技能、恪守职业纪律、完成教育目标。

二、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

近年来,在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医学专业教师的师德状况呈积极健康的态势,然而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受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临床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亟须改善的问题。

(一)育人信念淡薄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医疗专业人才,但当前医学教育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重授课、轻育人” 或 “只授课,不育人”的现象。[2]有些临床教师对自身的职责认识模糊,理解存在偏差,只满足于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完成自己的临床教学任务,无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不用职业道德规范去教育学生,甚至对学生课外的违纪违德现象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二)敬业精神缺失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些临床教师过分追求名利,本身并不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把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带教工作当做副业,仅仅是提高专业职称、谋求社会地位的手段,通常表现为不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认真进行备课,教学敷衍了事,考试则根据人情关系随意给分,置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于不顾,缺少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

(三)示范意识淡漠

古人云:言高为师,身正为范。临床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而且要承担起示范引领的教育职责,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3]但是,有的教师纪律意识淡薄,无视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教学制度,举止随意;有的教师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只注重个人发展;有的教师对待病人举止傲慢、态度恶劣;有的教师甚至把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怨声载道。这些消极言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三、由困境引起的原因反思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师德反思 篇二

关键词: 道德感 反思性教学 困境 出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成为了国外教师教育研究使用频率很高的专业术语,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大陆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对此术语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国家以外的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和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教师教育研究者们也展开了对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教师教育的探讨,并从实践层面关注教师的反思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由于反思一词本身的意涵丰富(既有哲学视野中的反思,又有教育心理学视野中的反思),且与反思者的个人内在品质如个人的道德责任感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就反思、反思性教学的含义,以及教师反思的道德感困境与解决办法略作探讨。

一、反思、反思性教学的意涵

反思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明确界定的概念。其实,反思这个词并不新鲜,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如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这些反思强调的是通过反省达到修身养性的道德教化作用。将反思的理论首先应用于教学的当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1933年,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中提出反思的涵义及在专业活动中的重要性。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反思这一概念才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究竟何为反思,不同的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阐释其涵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其中相关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有:1.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的知识形式,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1]。2.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专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2]。3.反思是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它反映个体对自身身心状况的认识[3],等等。

观照反思的不同界定,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

这个定义折射出反思性教学的如下特质。第一,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学主体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特定教学主体造成的个别问题,也可以是不同教学主体面临的普遍问题,针对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与常规性教学(即教师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按照大纲、教材与上级的要求进行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同,反思性教学追求更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践行常规性教学理念的经验型教师(通常也是生存型教师)追求的是教学结果,很少进一步思考产生该结果的原因,而反思型教师不仅关注教学结果,而且有追问其原因的习惯,这种追问的习惯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反思性教学有别于常规性教学的是其不仅发展学生,而且全面发展教师;不仅发展教师的教学技术,而且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伦理和道德修养,逐步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第三,凸显教师道德感,其它亦发展。道德感常以责任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教师践行反思性教学理念的前提。言下之意,即没有道德感、责任感的教师,除非由于外界的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对于有合格师资的学校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责任感似乎比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重要。因为责任感强的教师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技能与能力。相反,教学技能及能力强但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只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因此,与常规性教学不同,反思性教学注重增强教师的道德责任感。

可见,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经验,指导教师共同分享彼此的成功与经验;有助于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增强教师对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助于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享有专业自主性,最终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二、反思性教学在道德责任感维度的困境

诚如反思性教学的第三个特征所述,道德感,以责任感为核心,是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前提。这让我想起校长曾经对我说过的话,他说,一个教师能否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能力其次,关键是看其是否有责任心,有责任心抑或责任心强的教师,一定能把教学工作做好。由此可见道德责任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1.责任和责任感。责任是意志自觉的要求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里,必然承担一定的任务和使命。责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社会义务;二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行为的实施承担的后果。责任的两层含义中,前者是应尽的责任,后者是应负的责任,两者是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康德说:“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只有人在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情境评价、移性共鸣和内心体验。

2.教师责任及责任感。教师责任是社会及群(www.shancaoxiang.com)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教师对这种期望的认同与承担就是教师责任感。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指出教师应履行下列责任与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根据此法律,尤其是从(2)和(6)可以看出,教师不仅有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一个操作型、经验型教师,而且有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伦理道德水平的责任,成长为一名学者型教师。而反思性教学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可以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学者型教师。但如果教师缺乏责任感,甘于做大纲、教材的严格执行者,就难以自觉进行反思,也就难以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多种原因,责任感欠缺的大有人在。

3.存在的困境。当前,总体来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育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大多数教师能够热爱教育事业并为之开拓进取、努力工作,爱岗敬业,责任心较强,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反思性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使自己摆脱了常规性教学的状态,逐渐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折射到教育上,教师的待遇相差悬殊,有些教师的收入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特别是许多农村教师,半天干农活,半天在教室上课,农忙时节甚至让学生帮忙收割。在有些县城,教师的工资也较低,为了节省开支,很多教师自己开垦荒地种菜。这类教师是典型的生存型教师,通常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操作型教师。生存型教师缺乏教师应有的责任感。迫于生存的压力,这类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满足自己最低层次的需要即温饱,他们把自己的职业视为谋生的手段,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及物质条件来深入、细致地钻研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知识转化过程,自认为只是教学大纲的忠实执行者,难于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近年来,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也有教师突出个人价值的实现,标榜自我发展,集体主义观念、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弱化;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的多样化使个人利益产生较大落差,教师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滋长,这些错误思潮给不少教师带来潜移默化、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产生的影响之一,便是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意识淡化。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缺乏责任感是当前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有63.4%的学校领导和46.8%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责任心、进取意识薄弱,缺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由上可知,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责任感缺乏的现象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严重影响着反思性教学理念在我国的践行,从而影响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应谋求走出此困境的出路。

三、走出困境的出路

强化教师道德责任感,使其摆脱纯粹的操作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宏观上,国家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微观上,教师个人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1.国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那些低收入教师的状况,提高其经济待遇,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件发展成为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教师,这样教师的责任感会增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反思教学时践,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2.用高尚的道德观念规范教师。在教师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增强事业心,培养负责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摒弃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可耻行为。在这种道德观念规范下,教师会安心于教育教学事业,潜心钻研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关注教学结果,而且自觉追问深层次的原因,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成为反思型教师。

3.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精神世界及人生境界,从而坚守自己的教育事业,钻研自己的教学,成为研究型教师。

总之,尽管由于部分教师责任意识欠缺,使得教学反思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国家与教师个人能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反思性教学理念就一定能够得到践行,促进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师德反思 篇三

关键词:师德平庸化;师德失范;师德功利化;追寻教师美德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21-02

在教育大爆炸的年代,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孩子能否上学、上有“大楼”的学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关注孩子能否进入有“大师”的学校。梅贻琦曾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其实,不仅仅是大学需要这些“身正为范”的大师,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拥有这样的宝贵资源。众所周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在学问和知识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其高尚的美德魅力也会慢慢地渗透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然而,在笔者看来,当前教师的道德已经陷入重重危机之中,而追寻教师的美德是走出教师道德困境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通过了解教师美德的内涵及功能,分析当今师德现状,继而提出新时期教师应该具有的一些美德,从而使当前师德现状得以改善。

一、当下教师的美德现状与分析

“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教师的职业之魂。因此,千百年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直都是我国无数教师自觉追求的行为准绳。不过,毋庸讳言的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有师德滑坡的迹象:

1.师德平庸化。当师德失去了德性的光辉,沦为一系列的基本行为规则时,很多教师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行为规则执行者。这样的生存方式导致了师德走向平庸化。比如,当前教师有一种典型的心态:“八小时”心态。很多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理解为八小时以内,在这八小时之内勤奋工作,而超过这一时间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时间,教师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谁也不能干涉。“从不把作业带回家批改”、“学校的事情就应该在学校里面完成”、“在家里是享受生活的时间,不希望被工作打扰”等等这些看法在教师中相对具有普遍性。除了上述的“八小时”心态,还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目前,教师这一职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丧失了神圣感。在这些人看来从事教师职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教师职业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或是暂居之所。为了获得相应的工资,很多教师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工作。譬如,在教学方法上,他们不再寻求精益求精,而是尽可能地追寻一种更省力的方式。今天重复昨天,明天又与今天相似,缺乏反思和创造。

2.师德失范。除了师德的平庸化,在当今社会我们还看到了大量的师德失范事件的产生。例如,江苏铜山县郑集镇田庄小学数学教师李某,因故让学生用尺子自己抽自己嘴巴100下;昆明女教师因3名小学生未带清洁工具而采用罚其裸站等形式进行体罚;浙江温岭一幼儿园女教师虐待儿童,还拍了照上传网站,让人惊讶的是,这位无证上岗的“90后”教师称,此举“是为了闹着玩”。尽管当前教育法已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而且这种规定在所有学校都已形成共识,但是这种教师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的事件在新闻中仍频频出现。事实上,这很值得我们深思:试问这些不懂尊重学生的人有什么资格当一名教师?凭什么来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

3.师德功利化。子女的培养、待遇低下、购房压力使得部分教师把本职工作功利化。譬如,为了金钱,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暗地里从事第二职业,在校授课时敷衍塞责;还有的教师把本应在课堂中完成的工作,留在课后来做,并美名其曰补课,双休日也给学生补课,好处是有可观的补课费;而且,现今有的教师把与学生的关系不再看作单纯的师生关系,它有着朝利益关系前进的趋势,谁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就会对其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教师应具有的美德

有人说,教育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是因为教育负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人才还是歪才,最主要的是看教师的师德品质。当今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师德下滑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重视和继承为人师表应具有的美德[2]。因此,在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引导教师追寻个人美德。离开了教师个人美德的保障,教师道德规范将成为一纸空文。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具有的美德应该包括:

1.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从古至今,献身教育事业的典范犹如繁星,诸如“有教无类”的孔子,“一生以教书为职业,以教育为事业”的徐特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这些可歌可泣的事例不仅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也为后世的教师留下了大量的榜样力量。从这些榜样中,很多人感到了当一名教师的光荣和自豪,感到教育教学对其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进而感受到真诚和奉献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凡是优秀教师心目中必定燃烧着献身教育事业的圣火,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便是那圣火闪耀着的美德之光。但是,有人说,现在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教师过时了,一天工作八小时就已经很不错了;甚至有人说,现在是彰显个人价值的时代,强调奉献已经不符潮流。然而,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人格、塑造灵魂的劳动。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面对全人类最伟大的工作,才会收获更多的喜悦。因此,我们有“人类心灵师”美誉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从而更好地以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个提出了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总之,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要求。

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会以身作则,做一个率先垂范的人。他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都表现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即着力修养“谦虚”、“博爱”,并以此培养无私、坚毅、宽宏和善良等优秀品质。事实上,当学生喜爱、崇拜某个教师时,往往是从对这位教师的敬佩开始的。这种敬佩大多来自于对教师的素质和修养的,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品格、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中。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塑好自己的形象,以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心理的健康。

3.发展的眼光、关爱的情怀。古人说“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些言论都说明了事物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想更好地认识事物、学习事物,就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身为教师,我们都深刻认识到学生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用发展的眼光和理念看待学生,不仅能使我们能够更真切地认识学生,也能够为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引导并且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每天都积极向上。

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也要用关爱的情怀对待学生。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但是,如何真正地用关爱的情怀对待学生,每位教师也许有着不同的阐释。但有一句话,曾经震撼了许多教师的心灵:请把学生当人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做人的快乐。每一位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爱如同阳光一样洒满学生们幼小的心灵,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

4.协作的精神、欣赏的胸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协作的精神和欣赏的胸怀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教育法规的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议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大力提倡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现在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教师为了战胜别人,在教学中苦苦奋战,不愿与他人合作,也瞧不起他人的成果。但是,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3]。这就像一个工厂在生产某一个产品,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支撑的。但如果教师对生活在自己周围的群体有开放、欣赏、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善于协调不同的力量和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就会如同古代将相和的佳话,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5.自我提高、自我超越。有一句话在当前很流行:“三流的教师培养学生,二流的教师发展学生,一流的教师教学生自己发展,同时也发展自己。”试想,如果教师安于现状、理念和思想滞后,那他如何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启发他们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总之,尽管教师美德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道路上不断践行,就会不断促进自己美德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何茂广,邓利民。教师道德素质浅谈[J].鲁行经院学报,2001,(2):44-45.

教师师德反思 篇四

一、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我觉得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的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二、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1、人文关怀,精神建构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我们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

2、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3、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4、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师德反思 篇五

【关键词】师德;培养;观念

一、加强教师自我修养

(一)勤于读书,提升自我

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即知识”即“美德的本质就是知识,有了关于善的知识就会行善,无知则会为恶”。拥有更多的知识,践履灵魂实践的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特征。读书的过程就是求知的过程,求知和行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书是一个获取知识、提高知识素养的过程,是教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文明程度、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垄断性拥有者、信息的唯一来源。通过上网、新闻检索等方式,学生可能拥有比教师更丰富的课外知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想要“教好书”必须要先“多读书”以博学赢得学生的信任。唯有勤于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唯有善于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唯有学会读书,才能创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师德观念,学会思考。

(二)虚心求教,向他人学习

读书固然重要,但师德的养成,离不开向榜样的学习和与他人交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身边的同行、同事虚心的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特别是向那些被评选为师德模范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生动反映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应该多阅读优秀的师德案例,学习他人在处理教育教学难题时的有效方式,结合学校中的实际情况,在学习模仿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师德品质。

(三)善于反思,弥补不足

反思作为师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通过反思,教师能发现自身不足,及时纠错和弥补,促进师德修养的全面提高;通过反思,教师能深化对师德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自身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通过反思,教师能有效针对具体师德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创新自身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德实践能力,得到成长。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理想信念是方向

加强师德修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首先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作为人民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中,才能真正承担起社会所赋予教师的传承文明和真诚育人的历史重担。其次,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教师既要继承我国教师优良的道德风范,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树立新的道德理想。再次,教师应有正确的职业理想。教师应将培育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不能将其仅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二)道德情操是目的

教师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首先,在实际工作教师要加强道德认知修养,道德认知修养主要包括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内容。加强道德认知修养,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积极提高自身对道德情操的认知,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肩负起社会赋予培养学生的重担。其次,教师应加强道德情感修养。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感,可以让自身充满正能量,进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充满德性的环境中熏陶、成长。再次,教师更应加强道德意志修养,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意志,才能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最后,教师应加强道德行为修养。看一个教师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要做一个真正温暖人心的好老师,一定要将内化于心的师德外化与行,做到道德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扎实学识是基础

师德修养必须加强知识修养,这是师德形成的基础。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的基本素养。首先,教师应加强道德科学基本理论学习。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把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分清善恶、正邪、美丑,同时将道德科学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其次,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修养。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育、心理学通识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系统地把握教育体系脉络,科学地把握教育规律,及时给学生做出全面而准确的指导,真正做到高效教学。再次,教师应该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教师应努力学习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形成优秀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所不可缺少的。

三、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一)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形成良好师德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师德相关知识理论学习,却忽视了教师在实践中涵养师德,以至于有的教师只会“坐而论道”而不去践行师德。这种重理论却轻视实践的做法不可取,教师应当重视师德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二)在实践中践行是师德养成的关键

教育实践是师德养成的根基。若无实践,师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育实践是师德养成的归宿。师德养成不是目的,在实践中践行师德,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身德性,才是师德养成的关键。也就是说,教师师德水平高低不能靠感觉评判,也不能靠教师一时的主观评判,更不能靠短时的静态的评判,教师自身道德实践才是评判教师师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师德反思 篇六

一、心灵关怀的无知——比比皆是的伤害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刘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英语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而是认为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不是无意的,他认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她,嫌她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例中,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她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这直接导致了她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她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二、心灵关怀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灵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

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被子政府部门的大政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心灵关怀的策略: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师德反思 篇七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拉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相反,若能知错就改,学生不但不会嘲笑你,而会更尊敬你,大大增强了你的威信。

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最新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01-05

教师培训(精选5篇)01-05

对老师的评价【精选9篇】01-05

幼儿园案例分析题及答案01-05

掣肘难书古诗阅读答案【精选4篇】01-05

我的体育老师作文(优秀9篇)01-05

我的老师三年级作文(优秀6篇)01-05

我们的体育老师作文(优秀6篇)01-05

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400字优秀7篇01-05

幼儿园大班教师随笔【优秀10篇】01-05

61 5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