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优秀3篇】

时间:2024-01-03 16:57:08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为了让您对于生命教育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山草香给大家分享了3篇生命教育,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生命教育范文 篇一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保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特点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部分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个性鲜明。在家里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学生年龄都在15-18岁,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经过中考的失利,心里基本处于自卑的状态,加之他们在初中已经被老师遗弃,很大程度上这些学生心里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都是“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与人相处相容的观念比较淡漠,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比较弱,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而且15-18岁正处于青春期转型阶段,他们是一个既特殊又尴尬的群体,青春叛逆期与渴望被认可并存、自由散漫与自尊心极强相矛盾、心里极度脆弱与自私霸道交织、网络主义与享乐主义兼有、生理成熟期提前与心里成熟期延后的充斥……他们对任何事物极度敏感,心里极度脆弱,承受不了刺激,对外界的诱惑缺少免疫力,又热衷于网络游戏,常常为微不足道的事情大打出手,为鸡毛蒜皮的事拳脚相向,生命认识较为肤浅,自杀、侮辱、杀人、破坏环境等行为在他们身上频繁发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产生情绪问题。严重的患上抑郁症,甚至会出现自杀、侮辱、杀人、破坏环境等恶劣的行为,甚至会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2生命教育的意义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作出了全面性战略部署,号召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活动。近年来,媒体关于青少年自杀或他杀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有人对1995年—1999年的卫生部死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自杀是我国15岁—34岁青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2005年7月12日,北京某重点大学一女生因考试时递答案给同学被老师当场“揪”出而悬梁自尽。2009年3月17日,某校高三女生小蕾从教学楼5楼跳下,但幸运地保住了一条命。2009年6月28日晚9时左右,北大研究生贾昊,从12楼坠楼。2014年9月22日凌晨湖南临澧一中两名高中生从宿舍楼坠楼当场身亡。2015年9月6日,江西一天内发生两起学生自杀事件。当日上午,江西赣州八中高中一年级一男生从西河大桥上跳下身亡;下午,奉新县华林中学14岁男生余某在家中上吊自杀。以上这些都是自杀的例子。另有杀人的例子,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湖南衡阳一名初中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将6瓶鼠药放进稀饭里,毒死亲生父母……以上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人们产生疑惑,本应是生龙活虎、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怎么可能去自杀或杀人?这是谁的责任?面对这些现象,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语文学科是最具有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的教育资源,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应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思考,使学生在学到相关系统化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3怎样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中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有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但都还不成熟。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他们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生命教育。

3.1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3.2利用文本,唤醒学生生命意识,解读生命的内涵: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教材范围相当广泛,有很多闪耀着生命光泽的作品。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两者相结合来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让同学们感到在险境里垂死挣扎的小飞蛾、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小苗、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跳动声,其实都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涌动。朗读《离太阳最近的树》、《象山那样思考》能让同学们珍视自然界的生命,唤起他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读《世间最美的坟墓》会被文中托尔斯泰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动。读《纪念刘和珍君》同学们会想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颗在恶浪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争着的灵魂,让学生体验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学到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时,文中的老画家贝尔曼老人是那样崇高无私,让学生受到生命的教育和洗礼。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赏读这些美文名篇,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教育学生要关注人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3.3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

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让学生感知生命、认识生命,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对于那些语言优美、富有情韵、琅琅上口的作品,我通过自己范读、学生齐读、以及分角色朗读或轮读、小组赛读等等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感受作者情感,感受人物精神,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对于那些意蕴丰厚,意义深刻的文章,教师要抓住关键词,抓住蕴含和生命态度的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在品中体味情感,体味生命的意义。对于那些学生不熟悉的画面,还要利用多媒体,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易于理解,感悟生命之美好,体悟生命的价值。例如:通过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描写、让学生发现一个个普通父母身上的善良、真诚、伟大,感受人间之爱,体味人间之情,感悟人性内在之美感受到。学习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话交流,学生自己从中感受其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人性。我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抓住题目“最美”一词设问,为什么是最美,体现在哪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作深入探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查找与作者茨威格和文中要赞美的托尔斯泰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师生先讲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著作,培养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再抓住“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即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瞻仰这位伟人墓地时的情感,从而体会到文中称托尔斯泰墓是“最宏伟、最感人”的墓的原因,理解作者对托尔斯泰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让学生理解生命之美在于人格魅力的高尚。生命中充满了美好,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珍爱。

3.4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和利用案例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对他们开展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这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和逆境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逆境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逆境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通过列举教学案例及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挫折和逆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和逆境,学会克服挫折,避开逆境,从挫折和逆境中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例如:上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文章之后,让大家以穿越时空的方式给海子发短信,“海子,我想对您说……”让学生懂得怎样去面对挫折,笑对人生。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此文时,分析了文中母子三人面对困难仍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案例,如果你也遭遇类似这母子三人的窘境你该怎样克服?紧接着教师可以跳出教材创设教学案例:如果地震来临,你被压在了废墟下面,没有水,没有食物,你将如何坚持到获救;或者教师针对学生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毛病,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死亡教育对青少年也尤为重要。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美国最初的生命教育是以死亡教育的方式出现的,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死亡对于大部分人几乎是“谈死色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死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上完《兰亭集序》后对作者提出的“死生亦大已”做了专门的探讨,我们应建立怎样的生死观,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让学生明确人生的重大使命。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3.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生命意义,重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语文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教师在教授相关课文后,可根据学生感知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活动。在讲到《离太阳最近的树》和《像山那样思考》时让学生去组织和参与“珍爱生命,绿色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的力量,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再如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以一颗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人生变故和不幸、顺乎自然的旷达,体味苏轼洞悉“庐山真面目”后的“超然”。通过这样探求追问,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忘怀得失,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实现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4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教师要让语文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生命教育永远都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日子因“生命”更加鲜亮,充盈,更加和谐、幸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就真正意义的符合德国一位伟大的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

作者:茶本丽 单位: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生命教育 篇二

一、 生命教育的长度:引领生命成长

教育之“育”应该从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开始,启发青少年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延伸个体生命的长度,生命才能健康成长。

1.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的诞生。我们生活的地球至今已存在45亿多年了,生命的出现大约是在35亿年以前。人类的历史只有几百万年。如果将地球的历史用一天24小时来衡量的话,你将会发现:

0:00-6:00,地球上没有生物;6:00—16:00,出现初级生物;23:30,恐龙出现,延续了10分钟;人类在23:50分左右才出现 [2] 。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凝聚着孕育者的艰辛,也延续着生命的传承和新的希望。遵循生命的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生存规律,大自然因此丰富绵延,生命因此生生不息,世界因此绚丽多彩。

生命的神奇与脆弱。当我们用心去关注生命,会为生命的神奇而感到无比的震撼。在生物界每天诞生的生命中,成为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其概率是三百万亿分之一,这比中亿万大奖的概率还要低得多。人类的生命是多么神圣与伟大。生命同样也是极为艰辛与脆弱的,从两个小小的细胞结合成长为健康的人类,这中间的任何一次疏忽或灾难,生命都有可能受到威胁甚至终止。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3]认识到生命的神奇与脆弱,我们才会远离一切伤害生命的行为,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的唯一性。生命是不断发展、生成的 “进行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唯一存在,生命唯一地属于自己,具有不可重复性。只有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才能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首先要引领学生在各式生命体验中认识生命的诞生、神奇与脆弱、多样性和唯一性,了解生命发展的历程,欣赏生命的丰富多彩,尊重不同生命的生存权利,尊重蕴藏在生命本质中的独特载体的个性,珍惜生命的拥有与可贵。

2.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不管生存环境如何恶劣,只要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也就存在。懂得珍惜,不放弃希望与梦想,我们的生命就会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同时,尊重自己的生命,并不意味着可以“自私”地活着,漠视、侮辱、践踏他人的生命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体验寒冷、饥饿、黑暗、痛苦等生命中的磨难,能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苦难,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直面各种生命大难。经历了生命中的苦难,才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才能迸发出战胜苦难热爱生命的激情。

同时要创造适当的逆境,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学生在承受挫折的同时能激发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潜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要引导学生实现多元的生命价值,以超然豁达乐观向上的胸怀去面对升学压力,软化或抵消逆境中的不幸。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环节,生命以其短暂而弥足珍贵。“向死而生,向苦难而欢乐,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路向”。[4]通过生命教育,促进青少年关注死亡的意义和价值,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问题,坦然地面对生命之无常,将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二、 生命教育的宽度:丰富生命色彩

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宽度可以无限。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万物为其作证的生存理由,都是整个生命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看似独立存在的生命,都不可能孤立地完成生命的整个过程。任何生命进程都依赖于所有生命乃至万物共同的运动变化,只有融合在更完美的生命群体中自身生命才能得到升华。

1.人与人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必然结果,形成和谐有序的人际社会关系。

其一,尊重生命价值。维持生命存在是每个人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对他人的尊重和他人价值的承认,首先是对他人生命存在的尊重与承认。对生命而言,本质是平等的,我们没有必要要求生命个体整齐划一,事实上也不可能拥有相同的模式。欣赏包容他人的异己性,自己的不同也就得到了接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包容与接纳他人。

其二,遵守社会秩序。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个体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个体的共同努力。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秩序的遵守和社会实践的贡献为基础,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基本保障。“人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既要考虑到自我,又要考虑到他人。个人肢体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以遵循共同的群体规范为基础,否则不可能有个人主体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5]。个人的行为既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活动的历史进程,只有将个人活动完全融入群体社会中,个体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一点,青少年才能积极融入社会集体,自觉遵守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每个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法律法规等,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

要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还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悲悯感恩情怀。

同理心(Empathy)指一个人对于他人感觉、情绪和愿望的关注敏感程度,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它能让人想象到别人的感受,或自己在他人的处境下会有怎样的感受。对别人的幸福不仅是欣慰,而是心喜,对别人的不幸不仅是同情,而是心痛。同理心是人们产生同情心、怜悯的基础,它有助于建立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利他和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如果强调学生个体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如:因为你的不认真,造成了你所在的小组成绩不理想),孩子的同理心会比较敏锐;而只责怪个体行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孩子的同理心就会比较迟钝。教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同理心,孩子们的同理心会得到进一步的鼓励。同理心可能无法教会,但它可以被感染、被培育。

2.人与自然

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所有的生命都像链条一样环环相套互相联系。如果某些环节断缺,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链就会七零八落,人类的生存也将随之灭亡。生命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和负责,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人不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我们与宇宙的亲和关系。”[5]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以敬畏的态度善待一切生命。

可爱的花草、高大的树木,千姿百态,它们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打扮得五彩缤纷。为了生存的需要,植物具备了各自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的本领。科学家巴科斯塔的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奇妙现象:花草树木也有感情,而且特别丰富[6] !认识了这些,我们就会珍惜这个美丽灿烂的星球。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的凶狠,有的温顺,有的服务于人类,有的却侵扰人们的生活……但它们都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都有各自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它们,地球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请善待动物朋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尊重它们的生活方式,尽力帮助、保护它们,我们就能与它们和谐共处。

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所有生命的摇篮,它就像母亲一样,慷慨地赐予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阳光……面对大自然的慷慨无私,我们要懂得珍惜,要善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关心自然,对自然负责,其实就是尊重关心自己,对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负责。我们呼唤“生命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眷恋和期待,让学生带着理想、带着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三、 生命教育的高度:提升生命境界

生命的属性决定了无法延长生命的理想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生命教育提升生命历程的境界,提高生命海拔,使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1.物质境界

自然的生理性的肉体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方式,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脱离了生命的物质性来谈生命境界只能是虚幻的。完整的生命应该包含生存、生活、生命。生存层面,人人都希望生存的空间广大、开阔,有安全保障;生活层面,人类共同追求的愿景是幸福、快乐、适意;生命层面,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才貌与智慧俱佳,子子孙孙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能影响生命的善恶。一个人在物质相对贫穷的情况下会产生困顿或不安,心生邪恶,一切信仰都会显得空虚,物质的匮乏会带来精神的困惑和行为的堕落。人类不仅不排除物质享受,还在努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物质是不属于生命本体的,过度的追求、沉迷于物质享受,把权力、财富这些生命外部的东西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就会无限膨胀自己的私欲。物质追求的成功,只能获得片刻的满足,可欲壑难填,还会有新的欲望的涌动,最终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一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既要享受生命的物质滋润,正确理解人类为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作的努力,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金钱、财富,还是权力、地位、美色,都是易于失去和消解的。生命的品格是既认同物质享受又不限于物质追求,立足生命据点,追求生命更大的意义、更高的价值、更美的理想。对金钱的彻底信仰,就是对道德的彻底沦丧。如果把对物质的追求作为人生主要目标,人就已经不自觉地将幸福的支点安放在生命以外。

2.精神境界

生命不仅包括物质的肉体生命,也包括精神的智慧生命、价值生命和社会生命。精神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所在,精神的缺失就是人性的缺失,人的生命就是在支配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境界中实现。生命历程应该有无限丰富的内涵,情感、意志、精神、个性品质、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都是生命最核心的表现。生命本身的理想价值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精神的崇高。生命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高生命海拔,为学生自我修炼的心灵照进极地之光。

善良是生命的底色。就像绿色之于大树,善良使生命美丽、丰满、纯洁、雄壮;善良使生命开出绚丽的花,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崇善抑恶是生命的本质。如果一个人在聆听维罗纳晚祷的钟声时不曾黯然销魂,面临海的女儿黎明前的毁灭不曾心碎……怎能说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生命教育或许就是善良的“薪火相传”,用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那些最优秀的生命火种去照亮学生的生命情感,点燃他们待燃的精神之“薪”。

仁爱是生命的坐标。仁爱没有分析、比较、计算;没有目的、计划、措施;没有相异、相对、相同、相等。仁爱是无报无求的奉献,是领心会意的尊严,是忠贞不渝的情操,是守候的信念,是理解的宽容,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内心充斥怨愁仇恨的人,就像被雨水淹没的田园,很难再吸收新的水分,很难再长出仁爱的花朵或禾苗。铲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禾苗,根治邪恶最好的办法就是播撒仁爱。生命教育就是仁爱的人性修炼,是历史的感悟,是文化的觉醒。

孤独是生命的试金石。生命教育要锻炼学生忍受孤独并学会与孤独为伴,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接受孤独,继而用心去感悟孤独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勇者,才能够演奏出一曲曲壮丽的生命进行曲。孤独能够引人深思、发人自省,孤独的美是一种内敛而不外露、深沉而不悲戚、幽远而又深邃的美。凡成大事者,无不与孤独相伴,孤独能够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一番大彻大悟之后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追求是生命的原动力。勤劳、勇敢、拚搏、进取、坚韧都将给生命带来活力和亮色。生命不能等待,学生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懈追求,生命才能远离枯燥乏味,过得丰盈饱满,充满无穷乐趣,成为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命强者。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追求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旅行,这是支配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宇宙好比广袤无垠的大海,而人生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有了对生命的精神境界的坚定追求,就等于给生命航道设置了目标与方向,就能在追求的实践中超越自我。远离虚幻的名利和无谓的烦恼,远离浮华的诱惑和情感的沦陷,把生命中所有的杂质沉淀过滤,以更透彻、更淡定,也更从容的心境面对上苍恩赐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就是为提升生命质量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活动,正是通过教育的重构,人类才能不断远离动物界,在社会进化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并不断实现生命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六年级上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3] 王春东。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途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4] 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1).

生命教育 篇三

一、了解自我,体验生命的力量

我们期待孩子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帮助他们用健康的方式及态度面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

1.认识自己

引导孩子从人的生命起源开始,进而对自己的出生、成长过程拥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和了解。每个孩子在五六岁时都可能会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 成年人应该以正确的语言和科学的解释来表达,而非是用“你是捡来的”、“你是石头缝里钻出来的”之类的语言来回答搪塞。我们可通过图片、课件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知识,如社会活动《我在长大》,结合孩子的经历,通过展览讲述,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小威向前冲》就是一本很好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绘本。在日常教学中给孩子们介绍一下孕育生命的过程,能让他们知道妈妈的不容易,同时了解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沐浴着爱,在父爱、母爱和亲人的关爱中幸福地生活,把生命教育与感恩连在一起。

2.爱护自己

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掌握避免危险的方法,生命教育中就包括了关于安全教育和生存技能的内容。我们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晨检中自我检查是否带了危险物品入园,户外活动中自我查看玩具的安全性,自己控制运动量……同时,我们还根据节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结合“5.12”进行地震逃生演练,结合“11.9”进行消防演练。每年11月我园都要开展“关爱生命特色月”系列活动,小、中、大班分别开展了“安全驻我心”、“安全你我他”、“安全员在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习得了有关防火、防电、交通法规、自我保护等安全知识。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又自制标记贴于醒目部位,自编儿歌宣传安全知识,防患未然,从我做起。

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孩子们能在户外活动中自己去感知活动量的多少、运动后自己喝水;懂得自己热时脱衣服,冷了就把衣服穿上;懂得要关心自己的身高、体重、视力;关心自己的心情……懂得如何更好地照顾和保护自己。

二、走进心灵,回味人际的情感

为了今天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明天的社会,就要让孩子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的策略,从小懂得爱父母,爱家人,爱社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宽容、合作的态度,让孩子在爱的熏陶下成长。

1.习得交往技能

我们积极创造机会,打破年龄界限,开展混龄的游戏活动,让不同年龄孩子在活动区的游戏中,自由结伴、自主选择,不同年龄的孩子体验并认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如我园每周二、四下午开展的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自主地选择游戏,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协商逐渐懂得与人交往需要热情的态度、得体的语言、正确的方式及真诚的合作行为。在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大带小、小学大,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爱的情感。

2.学会关爱父母、他人

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孩子懂得珍惜他人的爱,并学会给予他人爱。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里有老人的要主动去关心,同时,要教育孩子如何爱父母,尊重父母,比如有好吃的东西时要求共同分享、生病时给孩子端茶倒水的锻炼机会等。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父母的关爱,就没有他们生命的存在,并将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对他人的爱。

司马光砸破水缸救溺水小朋友;小黄香爱父母,冬天用身体为父母暖被窝;孔融让梨等这些传统的美德故事,正是引导孩子们学习关心他人,学会给予爱的良好典范。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的实际行为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人系鞋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认识万物,感悟自然的情怀

生命教育让孩子了解到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体会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我们应帮助孩子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感受和体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使他们逐步认识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鼓励孩子与自然接触,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善待身边的事物。

培养孩子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可从“我家的附近”这一主题着手,引导孩子认识和热爱周围的环境。春天,我们组织孩子去踏青、放风筝,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孩子们寻找、发现、记录、感知、体验春天的秀美。秋天,孩子们寻觅、鸡冠花、一串红,挑选香蕉、石榴、葡萄等秋天的水果。孩子们通过听、看、讲,并运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真诚地赞美大自然的美,深深地体会到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3篇生命教育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生命教育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浅谈 “三个自信”优秀3篇01-03

淡泊名利的诗句句子优秀5篇01-03

施工部署精选8篇01-03

企业简介(通用7篇)01-03

检讨书最新5篇01-03

检讨书【精选9篇】01-03

检讨书精选5篇01-03

关于探险日记的作文五百字(优秀6篇)01-03

个人检讨书【精选7篇】01-03

最新检讨书(精选8篇)01-03

129 2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