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5篇

时间:2023-12-17 17:02:01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征文吧,征文的结尾要或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那么你有了解过征文吗?下面的5篇生命教育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生命教育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生命教育范文 篇一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14-02

【Abstract】Life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each life education in biology, and use flexible methods to teach life education. Then cultivat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make students respect and cherish life.

【Key words】Biology teaching Life education

近年来,社会压力增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校不断出现自杀和他杀的现象。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因此,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现在,我国学校还没有开展具体的生命教育课程,笔者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旨在从生物学角度增强学生生命意识。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在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孕育、发展等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生物学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关注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孕育、成长和繁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1.重视课堂上教学,结合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起点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在介绍“生物的起源”时,给学生充分展示生命孕育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生命产生的艰难,只要出现一点问题,生命体都不可能孕育成功,因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爱;特别是在“人的生殖”的学习时,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是受精卵在母体内,通过近10个月的培育后才产生的,在这10个月里,母亲是很辛苦的,在生产的过程中,母亲是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疼痛才把我们产下,并且在生产中,母亲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二步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在介绍到有关蛋白质、DNA、遗传病等有关知识时,让学生明白生命体的个体差异性,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不可以蔑视任何一个个体生命,教师可以穿插讲解一些小知识,以增强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体的意识,如介绍艾滋病、肝炎等遗传病的起因和传播途径,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明白关心弱势群体的价值,理解平等对待生命的意义,学会关爱他人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三步是让学生学会与其它生命体和谐共处,活用生物学中的生物实验,帮助学生学会与其它生命体和谐共处。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生物实验中,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体之间的双向关系,同时,学会宽容同学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辱骂同学。以此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体谅别人,这样遇事时才不会轻易对别人造成伤害,才会尊重他人生命。

2.开展多样的课外教育,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在进行课堂教育,传授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应该配合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以启迪学生求善之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介绍“生物和环境”时,可以带领学生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了解生物环境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热爱自然,爱护生物生命的情感。在讲授书本知识的时候,不要让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在介绍到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配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医院、敬老院等地方,让他们明白生命来之不易,理解生命的尊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自己记录一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体会生命成长的艰难,通过亲身观察和记录,真正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的重要。在教授遗传病知识和关注健康知识时,开展专题讨论,带领学生参观戒毒所、监狱,邀请服刑人员做报告,以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远离,珍爱生命。一次有意无意的伤害对社会、家人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3.死亡教育

在国外,从初中二年级就开设了死亡教育的课程,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点,近年来,自杀和他杀率不断上升,大多因为学生不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而对于家长和教师,他们认为死亡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也不愿正面和孩子交谈,总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对死亡的看法,这无疑让孩子进入一个误区,觉得死亡是一件轻松的事。在介绍大自然正常生存规律,人的生老病死时,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死亡,让他们明白,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偶然现象,导致生命的消失,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更应该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二、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有目的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与其它生命体和谐相处的能力;而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在不同年级的生物教学中,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也应该不同,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同时,生命教育也不能仅仅限于书本理论,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要通过实践,在生物教学中,结合书本知识,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关注生命、领悟生命的价值,体会保护生命的意义。

其次,作为生命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温暖学生,用生命激活生命;教师还应该提高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不但能够把书本知识活灵活现的教授给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内容中加入一些课外小知识,特别是一些可以帮助学生保护生命的急救知识,同时,生物教师还应该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变化情况,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理变化。

生命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健康发展的艰难,从而懂得享受生命,尊重生命。在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丰富生命教育的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整个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云峰、冯 维。对生命教育的诠释[J].教学与管理,2006

生命教育范文 篇二

【关键词】生活 生命 语文教育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围绕四大基本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语文教育也正力争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性转变。点击学生精彩生活,尊重学生生命体验,将成为新时期语文教育的诉求。

1.语文教学只有溶入生活,才会具有生命活力。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结晶,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是实践一种文化,在语文实践中学生掌握事实性、原理性知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对篇章的解读,对文化事实的分析、判断与思考,都是在特定语言情境中的文化行为与生命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与他所学的内容融为一体,成为他生命中的一种体验。如果语文学习与“生活世界”相互分离,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尊重与整体关怀,我们的教学将举步为艰。新课程理念呼唤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使教学互动充满生活气息,体现人文价值,使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

1.1 面向社会生活,广泛性学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能只停留在那种静态的、封闭知识体系,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的言语经验。学生的言语经验融入了社会生活经验,它本身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思考与表达,因而选择学生的言语经验与丰富的人生意义相联系,会起到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作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把他们的个人知识,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一起纳入教学范围,这是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新课程价值体现,学生必定能在这一愉悦的情绪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充分感受求知乐趣。

1.2 实践社会生活,体验性学语文。生活是一本无形的书,而实践体验则是学生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认知途径。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强烈的“体验”意识,创设生活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走进“生活”,进行立体、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其在亲历“生活”的过程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

2.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的课程。语文教育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人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生命性。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自身照亮是语文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2.1 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学生是个性独特的人,天下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各不相同,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互不雷同而独立的生命个体,有其区别于其他的生命存在方式。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所谓“珍视”不是一般的看待、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简单地用预定的“标准”答案去匡正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从固定的教学思路与文本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体验,去“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开启学生的独立思维。每个儿童的生命都不同于成人,有着与成人相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不能拿成人甚至是科学家、文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教师应换位思考,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见”。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分析、思考,自己享受学习,教师要时时想着“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想”,不要单纯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进行教学。

生命教育范文 篇三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将校园文化释义为: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所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包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近年来,我校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构建以“生命、生态、生活”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形成在核心文化引领下,由办学理念、校徽、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等构成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体现学校特色、制度文化为规范确定主导性原则,以行为文化为标志外化精神内核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构建特色文化体系,以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特色文化体系是以学校精神为核心,反映学校本质要求的一系列价值观念。黄陂小学在近十余年的办学中,明确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念,形成以“生命、生态、生活”为核心的特色文化。

1.特色文化――“生命、生态、生活”

黄陂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对众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并与上级领导和各级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将“生命、生态、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定位为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并强调启智应贯穿于“三生教育”之全过程。

“生命”的内涵在于生命本身之伟大,足以让任何人产生敬畏之心。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启蒙阶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知,进而懂得人生的价值所在。

“生态”的内涵是指生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地球上的全部生命体共同组成了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面对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知识,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让学生切身参与到保护生态的活动中去。通过物质影响、心理感受、精神引导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全面系统的生态体验教育。

“生活”的内涵在于,它是一种参与活动,是与人们最贴近的一层社会意义,也是人们最容易接触但又难以悟到的一个理念。通过生活教育,我们要让学生们真正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中的和谐,学会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寻找生活中的幸福感。

在确立“三生教育”的同时,我校又提出“让启智贯穿于生命、生态、生活教育之全过程”。对小学启蒙阶段的孩子而言,应该将深刻的道理蕴藏在简朴的生命、生态、生活实践与思考过程之中,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学校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促进孩子增长智慧的动力源泉。

2.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微笑走路”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出自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书中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这样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由核心文化引领,黄陂小学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微笑走路”,展现“自信、奋发、愉悦”的精神状态。

这一办学理念的具体内涵为:“每一个”――面向全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关注全面素质的发展;“抬起头来”――自信、坚毅,以校为荣,以己为荣,是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微笑”――谦和、友爱、开心、文明、有礼,充满阳光和希望;“走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迈步成长之路,是健康、生命、生活、学习、事业与智慧之路。

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微笑走路”(Let every child steps with a raising head and a warm smile)的办学理念,我校以童心培育童真,以成功体验成长,努力造就德义日新、学思日进的学子。

3.校训与校风、教风、学风

以“三生教育”为核心,学校秉持办学理念,延伸出相应的“一训三风”。学校校训为“立志树人、适应发展”;校风为“文明好学、团结进取”;教风为“爱生奉献、乐学善教”;学风为“诚实友爱、多思善问”。这种精神文化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校园环境,以物质文化凸显学校特色

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校物质文化建设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打造,同时融入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三生教育”的特色。

1.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

十多年前,我校还只是村级小学,学校环境脏乱差,运动场一度成为村民的放牛场,导致校园牛粪遍地,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学校领导下决心整治,争取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萝岗区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和配合,推进校园改扩建工程和卫生环境改造,对校园进行全面绿化,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如今的校园,干净整洁,绿荫环绕,成为标准化绿色生态校园。

2.校园环境渗透特色文化

在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的基础上,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面墙,展示伟人的成功事迹、名言警句等,经常举办学生优秀成果、学校优秀毕业生及学校各种荣誉展等,让师生感受到学校厚重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强教室文化、餐厅文化等的建设,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些充满了成功、自信,催人向上的文化气息,激发了师生的热情和朝气,促进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打造特色标志

以“三生教育”核心精神为指引,我校在校徽设计、建筑命名等方面融入精神文化,打造出我校特有的文化标志。

我校的校徽是以校名“黄陂”拼音首字母“B”“H”缩写为主体,用艺术手法变形构成流畅具有现代风格的图案,以橙色、红色、绿色为主要色调,给人们带来蓬勃向上的现代感。“B”为橙色,代表健康、阳光、胜利,形状酷似书本,代表了知识,寓意学校师生在知识的海洋翱翔,学习不断进步;红色圆代表兴旺发达,吉祥如意,代表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寓意黄陂小学在祖国的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绿色流线代表积极向上,代表生命、环保、绿色、宁静、力量。

我校注重建筑物的命名的系统性和文化内涵,为建筑物赋予文化的灵感。如教学楼――至真楼、至善楼,综合楼――至美楼,行政楼――德馨楼,食堂――稻香楼。这些楼名的寓意,充分表达了我校“三生教育”中蕴含的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对生态的敬重、对生活的热爱等内在精神。

三、贯彻特色管理理念,以制度文化确定主导性原则

制度文化是推进“三生教育”特色文化的强大保障。黄陂小学的管理理念简称为“八字十发展”,是我校建立管理制度伊始便确立并始终贯彻的理念。“八字”是指:公平、和谐、激励、创新;十发展是指:让参与促自己发展、让制度促公平发展、让宽容促友情发展、让能干促事业发展、让成绩促学校发展、让自律促形象发展、让幸福促家庭发展、让和谐促大家发展、让赏识促个性发展、让学习促持续发展。

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学校首先要求管理者率先示范,起带头作用。以前曾有村干部向校领导反映说:“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从村委二楼时常看到学生还没有离校,有的教师却先走了,这哪能出成绩呀?” 校领导面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整改,通过“以已律人,以彰导人”的模式,率先示范,早来迟走,每天早早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如今已成人人参与的制度),放学后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离校才走,同时表彰遵守考勤制度的教师。很快,迟来早走的现象消失了。

在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学校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形成了“八字十发展”的特色管理理念,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事事处处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四、抓好教育教学,以行为文化外化精神内核

校园行为文化是特色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特色文化是通过学校里的个体行为显现的,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等多个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学风、教风、校风等。我校通过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行为文化的养成。

1.积极开展德育工作

我校的德育理念为:“文明源于有礼,厚德修于常时。”这一理念体现了认真负责、积极修身的生活态度,最终升华为美好的生命体验,与我校“三生教育”的内在精神一致。

“文明源于有礼”出自《论语》:“不学礼,无以立。”是处事立身、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学中的文明礼仪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和品格。“厚德修于常时”是指日积月累的善事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人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地发展。

我校将德育理念落实到德育工作中,取得了成效。如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儿童很难把握对方的年龄,称呼长辈时常出错,或者会因不了解来访领导的职务,而不知如何称呼。为此,学校根据儿童的年龄认知特征,传承中国交往礼仪的生活化特点,倡导文明用语,结合现代人(特别是在改革前沿的广州)生活中的言行细节而进行规范,对本校教师可称呼为“老师好!”(当然对认识的教师可前置姓氏或职务),对不认识的来宾一律称呼为“客人好!”这样使儿童既没有年龄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又表现了中国“过门都是客”的礼仪修养,让人感受到黄陂校园家的生活氛围。更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学校的培养,学生将这一习惯迁移到家庭生活中,他们对家庭来访者也会自然地称呼“客人好!”将来也会将这种礼仪带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2.开展安塞腰鼓特色项目

结合本校的实际,我校确定以安塞腰鼓为特色项目。这一特色活动的主题和口号是“鼓雄身健,舞动生命,鼓舞生活”,该项目既有益于学生茁壮成长,又体现了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生命精神,与学校“三生教育”特色文化的内涵和外显交相辉映。

生命教育 篇四

从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包含两个层次,分别是生命本体的层次和生命价值的层次。首先,生命本体的层次是指对待他人生命的教育、对待自然生命的教育、对待社会生命的教育以及对待自己生命的教育等内容。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中对生命意识的淡漠提出的,是对唯才教育中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进行的反抗。其次,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生存、活着,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所以,生命教育不仅限于尊重、呵护自然的生命,更在于关注生命的完整发展、灵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既包括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又在于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学区的“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 提高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十分重视在各学科领域实施生命教育。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例如,自然学科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和构成等;体育与健康学科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身体,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保证生命的物质基础;品德与生活学科则讲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我们根据这些学科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不容置疑,学科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科特点。我们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凭借课堂教学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语文”学科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追求;“音乐”与“美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各学科的教师在现有的教材中搜索生命教育元素,挖掘生命教育题材,然后进行整理、排序,最终构建生命教育分年段的学科教学目标,每一个任课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工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生命,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 围绕生命教育创生专题教育活动

我们在原有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红十字教育、法制教育”专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生命教育的需要,进行了统整与创新;将校园文化与生命教育整合;将社会实践与生命教育整合;将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整合。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整合相关内容,形成校本课程。我们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体现“生命”内涵的专题教育的新形式。

■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生命意义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各校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2009年,学区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残疾人杂技团的《生命之光》演出。残疾人的精湛表演和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还有,大山子二小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的励志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包裹大爱心”义卖会、“情系玉树·共同成长”等活动,通过这一些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可贵。

■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命价值

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心灵。

各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小学生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社区绿地、敬老院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如酒仙桥教辅中心作为学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教辅功能优势,组织开展了“阳光少年”行动、“用知识守护生命”征文、“做快乐的自己”实践体验、“送艺术进校园——想飞的孩子”文艺演出等活动。此外,高园小学开展了“养花种花,扮靓校园”花卉养植活动,并在北京市园林研究所挂牌为“小学生科学实践基地”;北苑小学开展了“赋予落叶新的生命”、“园中有我家乡石”实践活动;花家地二小开展的“阳光活动”、“寻找幸福”体验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环保等多角度,表达自己快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 家校合作生命教育进社区

通过家校合作,“小手拉大手”,让生命教育走进社区,共同提升家长和社区居民的生命意识,发挥生命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丰富生命情感。一方面,我们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活动设计,协助开展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另一方面,与社区等相关单位合作,开展各项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如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以“关爱生命、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儿童福利院、敬老院、酒仙桥残疾人康复中心,慰问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捐助贫困家庭。有的学生坐在轮椅上体验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一位坐在轮椅上体验的学生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转动轮椅的轱辘是那么困难。”在春节前夕,孩子们冒着严寒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孩子,给他们带去了歌声与微笑,更送去了温暖和爱心。孩子们还在社区草坪内树立标志牌警示人们爱护花草:“小草也是生命,请你脚下留情。”围绕生命教育主题,望欣园小学联合东湖街道办事处、北小河公园管理处举办“消防安全启动大会”和“低碳生活,快乐成长”游园活动,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安全知识宣传卡”送到每一位社区居民的手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对社区的热爱;南湖中园小学开展了“追溯我生命的起源”、“和家长共画家谱”活动;望花路小学开展了“寻根百家姓,传承中华魂”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给长辈洗脚”活动。这些活动使得大人和孩子相互影响,生命意识共同得以提升。

■ 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了。通过学科渗透、专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家校合作等形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懂得了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对同学有礼貌,对老师、家长有礼貌。

教师富有了生命的情怀。在参与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把尊重生命作为师德的重要支柱,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着力于班级精神的涵养,着力于生命课堂的构建。在课堂上,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充盈着自己的生命情怀。

生命教育范文 篇五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保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特点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部分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个性鲜明。在家里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学生年龄都在15-18岁,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经过中考的失利,心里基本处于自卑的状态,加之他们在初中已经被老师遗弃,很大程度上这些学生心里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都是“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与人相处相容的观念比较淡漠,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比较弱,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而且15-18岁正处于青春期转型阶段,他们是一个既特殊又尴尬的群体,青春叛逆期与渴望被认可并存、自由散漫与自尊心极强相矛盾、心里极度脆弱与自私霸道交织、网络主义与享乐主义兼有、生理成熟期提前与心里成熟期延后的充斥……他们对任何事物极度敏感,心里极度脆弱,承受不了刺激,对外界的诱惑缺少免疫力,又热衷于网络游戏,常常为微不足道的事情大打出手,为鸡毛蒜皮的事拳脚相向,生命认识较为肤浅,自杀、侮辱、杀人、破坏环境等行为在他们身上频繁发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产生情绪问题。严重的患上抑郁症,甚至会出现自杀、侮辱、杀人、破坏环境等恶劣的行为,甚至会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2生命教育的意义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作出了全面性战略部署,号召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活动。近年来,媒体关于青少年自杀或他杀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有人对1995年—1999年的卫生部死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自杀是我国15岁—34岁青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2005年7月12日,北京某重点大学一女生因考试时递答案给同学被老师当场“揪”出而悬梁自尽。2009年3月17日,某校高三女生小蕾从教学楼5楼跳下,但幸运地保住了一条命。2009年6月28日晚9时左右,北大研究生贾昊,从12楼坠楼。2014年9月22日凌晨湖南临澧一中两名高中生从宿舍楼坠楼当场身亡。2015年9月6日,江西一天内发生两起学生自杀事件。当日上午,江西赣州八中高中一年级一男生从西河大桥上跳下身亡;下午,奉新县华林中学14岁男生余某在家中上吊自杀。以上这些都是自杀的例子。另有杀人的例子,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湖南衡阳一名初中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将6瓶鼠药放进稀饭里,毒死亲生父母……以上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人们产生疑惑,本应是生龙活虎、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怎么可能去自杀或杀人?这是谁的责任?面对这些现象,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语文学科是最具有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的教育资源,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应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思考,使学生在学到相关系统化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3怎样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中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有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但都还不成熟。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他们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生命教育。

3.1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3.2利用文本,唤醒学生生命意识,解读生命的内涵: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教材范围相当广泛,有很多闪耀着生命光泽的作品。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两者相结合来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让同学们感到在险境里垂死挣扎的小飞蛾、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小苗、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跳动声,其实都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涌动。朗读《离太阳最近的树》、《象山那样思考》能让同学们珍视自然界的生命,唤起他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读《世间最美的坟墓》会被文中托尔斯泰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动。读《纪念刘和珍君》同学们会想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颗在恶浪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争着的灵魂,让学生体验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学到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时,文中的老画家贝尔曼老人是那样崇高无私,让学生受到生命的教育和洗礼。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赏读这些美文名篇,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教育学生要关注人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3.3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

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让学生感知生命、认识生命,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对于那些语言优美、富有情韵、琅琅上口的作品,我通过自己范读、学生齐读、以及分角色朗读或轮读、小组赛读等等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感受作者情感,感受人物精神,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对于那些意蕴丰厚,意义深刻的文章,教师要抓住关键词,抓住蕴含和生命态度的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在品中体味情感,体味生命的意义。对于那些学生不熟悉的画面,还要利用多媒体,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易于理解,感悟生命之美好,体悟生命的价值。例如:通过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描写、让学生发现一个个普通父母身上的善良、真诚、伟大,感受人间之爱,体味人间之情,感悟人性内在之美感受到。学习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话交流,学生自己从中感受其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人性。我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抓住题目“最美”一词设问,为什么是最美,体现在哪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作深入探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查找与作者茨威格和文中要赞美的托尔斯泰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师生先讲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著作,培养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再抓住“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即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瞻仰这位伟人墓地时的情感,从而体会到文中称托尔斯泰墓是“最宏伟、最感人”的墓的原因,理解作者对托尔斯泰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让学生理解生命之美在于人格魅力的高尚。生命中充满了美好,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珍爱。

3.4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和利用案例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对他们开展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这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和逆境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逆境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逆境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通过列举教学案例及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挫折和逆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和逆境,学会克服挫折,避开逆境,从挫折和逆境中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例如:上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文章之后,让大家以穿越时空的方式给海子发短信,“海子,我想对您说……”让学生懂得怎样去面对挫折,笑对人生。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此文时,分析了文中母子三人面对困难仍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案例,如果你也遭遇类似这母子三人的窘境你该怎样克服?紧接着教师可以跳出教材创设教学案例:如果地震来临,你被压在了废墟下面,没有水,没有食物,你将如何坚持到获救;或者教师针对学生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毛病,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死亡教育对青少年也尤为重要。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美国最初的生命教育是以死亡教育的方式出现的,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死亡对于大部分人几乎是“谈死色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死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上完《兰亭集序》后对作者提出的“死生亦大已”做了专门的探讨,我们应建立怎样的生死观,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让学生明确人生的重大使命。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3.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生命意义,重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语文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教师在教授相关课文后,可根据学生感知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活动。在讲到《离太阳最近的树》和《像山那样思考》时让学生去组织和参与“珍爱生命,绿色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的力量,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再如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以一颗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人生变故和不幸、顺乎自然的旷达,体味苏轼洞悉“庐山真面目”后的“超然”。通过这样探求追问,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忘怀得失,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实现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4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教师要让语文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生命教育永远都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日子因“生命”更加鲜亮,充盈,更加和谐、幸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就真正意义的符合德国一位伟大的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

作者:茶本丽 单位: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生命教育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生命教育。

最新范文

给女朋友的情书优秀9篇12-17

发生火灾时应怎样报警(优秀10篇)12-17

发生火灾时如何报警10篇12-17

发生火灾时怎样报警【优秀10篇】12-17

关于销售礼仪知识(精选7篇)12-17

精益生产的特点与基本内容【优秀5篇】12-17

八项规定是什么(最新3篇)12-17

《夸父逐日》阅读答案(优秀6篇)12-17

八项规定全文【通用7篇】12-17

雪情优秀10篇12-17

129 26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