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原文译文及赏析【精选7篇】

时间:2023-11-16 20:50:55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以下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7篇《江南逢李龟年》原文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江南逢李龟年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篇一

王建平先生在《语言交际中的艺术》指出,“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关于“上下文”,人们称之为内部语境,而“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是指外部语境。一般来说,外部语境既指社会性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也指作者的思想、职业、处境、心情等因素。欣赏古代诗词,需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情况,说明把握语境在欣赏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

例1.阅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回答问题:“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

《望月怀远》表现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41个学生中10人答错,10人中6人的答案为“情人节”。

推断彼时为中秋节,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从气象学结论看,四季都有露水,但秋季露水更多。二十四节气中有秋季的“白露”和“寒露”,这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秋季露水多。“白露”标志着天气由炎热转向凉爽,早晨的露珠晶莹闪光;而到了“寒露”时节,天气由凉爽走向寒冷,露珠已是寒光四射。《望月怀远》有“披衣觉露滋”一句,读者根据主人公“披衣”且较长时间逗留户外的行为,可推知天气已凉而未冷,从而判断时令为“白露”前后日子。其二,怀远时“光满”之景让主人公产生了掬月赠远的冲动,而读者可根据青光满屋、月华如练情景推断其时为月圆的十五日。其三,我国从周代开始就有了“祭月”习俗,到唐代中秋赏月风俗已经十分盛行,“天涯共此时”所描述的就是中秋节。

学生误“中秋节”为“情人节”的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传统习俗日渐式微,而舶来品“情人节”倒是深入年青人之心。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少整体阅读能力,班级6个学生或许见到“情人怨遥夜”一句和“情人”一词,就轻易地下结论了。

整体阅读观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首先建立指向全文、指向主题的“感觉系统”,而不是“词汇系统”,因为没有主题和情感统帅的词汇,如同缺少红线而散落一地的铜钱。之所以产生“情人节”的错误,是因为学生没有能够细细探究作品中思妇形象,欣赏中让“情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这是肢解作品的典型错误。

例2.阅读郑獬的《道旁稚子》,回答问题:“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

《道旁稚子》中“稚子”是一个瘦弱、饥寒交迫的儿童。40个学生中12人认为“稚子”是“快乐少年”。

《道旁稚子》提供了足量信息帮助读者建构“稚子”形象。在作者眼中,“稚子”身无“寸缕”而“赤立”于“床下”,“怕寒”、“苦饥”而“床下啼”。“不如凫鹜肥”的“稚子”是一个受冻挨饿、瘦弱不堪的童子形象。同时,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十分精彩,“官家桑柘连四海”、“凫鹜”和“百鸟”两种情形与“稚子”的悲惨遭遇形成极大的反差,表现了作者对“稚子”的无限同情,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公平社会的极大控诉。

阅读此诗歌时,有的学生眼里只有尾联“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武断盼望像鸟儿一样在满山冰雪之际自由飞翔的“稚子”充满了快乐。如果欣赏时只盯住局部,割裂尾联与整个作品的有机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错实属正常。

欣赏古代诗歌,要求读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具有强烈的上下文意识,充分利用语境,从而进入欣赏古代诗歌的佳境。

例3.阅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回答问题:“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评论此诗。请你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江南逢李龟年》写“落花时节”,说明了季节特点,表明朋友别离多年再相逢的日子是暮春。但是,于“正是江南好风景”别点出令人易生伤感的“落花”,正是作者感情寄寓之所在,此举深深地流露了作者年老病弱飘零、国家动荡衰微的无限感喟。

对于题目要求学生分析《江南逢李龟年》背后的未断之案,虽则命题者通过注释增加“晚年”、“安史之乱”等内容予以暗示,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感觉无从下手,考试得分普遍不高。注释增加“晚年”、“安史之乱”等内容,是命题者提醒学生注意作品外部语境,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作品。“落花时节”的表层在于暮春时节特点,而深层在于个人飘零、国家衰微的感喟。

在回答古代诗歌欣赏题目时,也许考虑到语文阅卷使用“采点给分”方法,有的学生就尽最大可能多答几个方面。于是,古代诗歌欣赏答题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堆砌术语的不良现象,有的甚至可无中生有、强加给作品。我们认为,堆砌名词术语、没有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的答题情况,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没有结合语境进行欣赏而造成的。

例4.阅读吴伟业的《登缥缈峰》,回答问题:“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作者的情感,41个学生中27人在答题卷上写下了“痛恨李自成,对清统治者也没有好感”之类的话。这种回答只是机械照搬了作品后面所附的注释,没能够整体上把握作品昔盛今衰的主题,没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深入一步的挖掘,以至于先入为主,生搬硬套而出现错误。

附录(本文涉及的古代诗歌欣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重庆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⑴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2分)

【参考答案】中秋节。

⑵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参考答案】①拟物。思念情人而不得见,主人公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给远人的想法,于是月光成了可以用手捧的东西,相思之情表现得具体感人。②蕴藉含蓄。主人公发现月光虽美却不能捧起送给情人,就想到回屋睡觉,期待梦中与心上人相会。③作品刻画了一个饱含深情思念心上人、相思无以传递而无奈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浙江省五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道旁稚子

(宋)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赤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⑴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稚子形象:瘦弱、饥寒交迫。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

⑵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诗歌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体现了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浦江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此诗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当时,杜甫漂泊到长沙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

⑴诗人与朋友李龟年重逢的季节是_____(春天)。(2分)

【参考答案】暮春(晚春)

⑵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评论此诗。请你结合作品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追忆昔日同李龟年的频繁接触,流露了诗人眷怀开元盛世的无限深情。后两句写朋友的重逢,特别点出了“落花时节”,蕴藏了多重含意。①指出了朋友相逢的时间,在暮春时节。②概括了世运的衰颓和社会的动乱,昔盛今衰,时代沧桑,诗人为之深沉慨叹。③暗喻了诗人的人生巨变。当时诗人衰病漂泊,有着无限的悲哀。“落花时节”是即景书事,但是别有寓托。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兖州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登缥缈峰

(清)吴伟业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⑴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

⑵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最新小学生参加军训感悟 篇二

经过了昨天的训练,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和优点。不足是我的坐下、起立不好,脚抬得不是特别高,手臂越摆越低和走得太快,优点就是除不足之外的。昨晚,我认真的练习了我的不足之处,今天中午训练时,我发现我的坐下和起立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走路进步的不是那么明显。

今天中午,我们班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周老师、袁老师和阮老师的眼睛下开始训练。在下楼梯走直角转弯时,我们班走得特别不好,女生走的时间太慢,男生太快,导致全班产生一片混乱的景象,到了操场之后,周老师大声喝道:“我对你们这次直角转弯训练十分不满意!”哎呀,周老师火冒三丈啦,接下来要赶紧做好呢。接来下的走路还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班实在走得太快啦!“一二一!一二一!”天哪,我渐渐的怎么也跟不上步伐了,太快了,怎么抬高啊?!怎么摆直啊?!我渐渐的成了“快速派”,腿也不高,手也不直,就是十分的快速,天哪,我不想这样,我想慢些!我正想着,周老师又大喝道:“你们还是太快了,慢一些!慢一些也是很有精神的,你们看哪!”只见周老师响亮的喊着**:“一、二、一!一、二、一!”踏一步大概只用15~20厘米左右,脚成90°直角,手臂像机器人一般直直的,同样也很有精神呀!这正是我想要的速度与方法。老师又叫我们跟她方法练一下,我十分激动,认真的练好了慢动作的走路,哈!现在我的走路问题也没了,只要在当天我发挥出120%的潜能就好啦。

加油!六一班。今年我们也绝不会把最后一个第一名也落下的。我们会把我们珍贵的小学六年最后一次军训也做到最完美。我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范文 篇三

之所以选择杜诗《江南逢李龟年》作为范例,是因为这首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看“象”

“象”指对象,即诗歌的抒情对象。抒情对象可以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可以是己(自己)、彼(他人)、家(家园)、国(国家)。具体而言,看“象”就是看“己”、看“彼”、看“家”、看“国”。

(一)看“己”。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物象,因为“我”的观照而附带上了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彩。

杜甫写作这首诗时已是暮年,拖着残躯,“奔走苦不暖”,流浪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一把老骨,无心美景。暮春初夏的草长莺飞作者无心观看,满眼所及的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晚景凄凉,内心凄楚。

(二)看“彼”。“己”与“彼”,就是诗歌中的主与客。主客互动,从而让诗歌的情感色彩更加多元。客有时还起着推动主的情感发展变化的作用。很多时候,明明只有自己,也要虚拟一个“客”,好让文章不至于单调,如《前赤壁赋》中的客,很有可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虚拟的。因此,“彼”可以是实有其人,也可虚拟为之。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宫廷艺人,他的地位与收入,肯定比琵琶女这样的坊间艺人要有保障。杜甫是一个大喜不多大悲常有的人,而李龟年在事业上却大喜大悲,以前为歧王演奏、为崔大官员演奏,锦缎珠玉无数,而今只能混迹酒肆,虽倾心演奏,却难以糊口,李龟年内心的失落无望就不难理解了。

(三)看“家”。家是一个人发达了想衣锦还乡、穷困了想寻求温暖的地方。作者少年抱着“致君尧舜上,要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离开家乡,而今写诗愁知己、做官已无望、飘零独憔悴,父母的早亡和妻儿的孱弱把诗人推到了责任的最前沿,自己现在最紧迫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父亲、丈夫的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家,此时的江南风景再好,恐怕也比不上北方的那个可能片瓦无存的家。“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思念家乡,心在北方。

(四)看“国”。这首诗,容易只看到小我,而看不到大国。杜甫的诗歌,几乎都离不开自己、家园、国家这三个对象。杜甫是一个把家安放在路上而把国家安放在心上的人。《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里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开元全盛日,仓廪实稻米香;一个是安史之乱,尸横遍野民有饥色。国家的昔盛今衰、辉煌不再令人哀叹。

二、看“景”

“一切景话皆情语”,景的美与丑、暖与冷、乐与悲都是情感的体现。这首诗不是暮春三月的生机勃勃的暖景、乐景,而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的冷景、悲景。

三、看“事”

有闺阁之事,有怀乡之事,有送别之事,有婚丧嫁娶之事,有家国之事,等等。古人的事,说得最多、纠结最多的还是事业。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高度浓缩了杜甫的一生。少年杜甫才华横溢,敏捷多情,自然能够成为喜好文艺的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座上宾,之后又成为一心要笼络知识分子的唐肃宗的闲臣,到了晚年,杜甫明白了,自己的诗难有知己,自己的官运早已无望。

四、看“情”

古人抒发的情感,类型繁多,而朋友之情是其中的一个大类。《春日忆李白》《题张氏隐居二首》《短歌行赠王朗司直》等都是杜甫抒发友情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最感人的还是诗人与艺术家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如果“落花时节”没有遇到对方,而是自己一个人在承受痛苦,这首诗就只有悲凉,而没有温暖;仅有个人的遭遇,而缺乏普遍的意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的是失落人互相理解、互相怜惜的感情,这种心底的共鸣很有感染力。这两句的疗效在于两人在倾诉痛苦与失落时,将其分担与消解,情感的共鸣之后是一种自己并不孤独的释放。这种情感,仅限于个人的遭遇。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篇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 小学生 古诗文 理解和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60-01

1 读中思索,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以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让学生们首先诵读全文,全诗如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教师在同学们诵读完全文后,不要急于进行诗文讲解,而是首先要进行作者简介,让同学们记住一些文学常识。这时教师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诗人李白的生活经历及所作诗的特点。李白简介如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现在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现在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即出生于此。幼年随父迁至绵州昌隆(现在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后,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安徽省当涂县。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独有的瑰伟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学们在教师讲解完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后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与诗人相同的年代,与诗人产生生活中的共鸣。同样,教师以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为例与李白的诗作比,透彻分析古代诗人对友人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全诗如下:《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者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河南),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由以上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可知两诗人都同样生活在唐朝,都经历了安史之乱,都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两诗人所作的诗必然有其抒发感情的共同之处,

2 提示主题,引导把握全诗

教师进一步提示: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作者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而李白的好友王昌龄也曾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正直无辜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教师借此启发同学们回忆可否有过与诗人相同的感受,比如自己儿时的小伙伴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亲人去了外地,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这种思念伙伴和亲人之情,这样启发与引导,会使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时不再觉得枯燥无味,会产生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而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是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显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迎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3 赏析精华,点燃思维火花

教师这时画龙点睛,提出讲解全诗中的精华所在。在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提到的好友王昌龄晚年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同情和关切,写了这首诗寄给他。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啼声如“不如归去”的子规,(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次句写闻讯,“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在内。因为龙标县在当时属于荒远之地,要渡过湘西的五条河流才能到达,可以想见旅途的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直到夜郎西”就是直到龙标的意思,因为龙标在夜郎县西南,所以这样说。这首诗的显著特色是想象奇特,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这比寄信或今人打个电话以示问候,要浪漫得多了。而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两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本诗的一、二句是追忆李龟年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出当时的太平繁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特别是在时局上,这个“落花时节”包含着更广泛的含义,它象征唐王朝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过去,早年长安时看到的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动荡萧条,使人不堪回首。

通过同学们学习以上两位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不同名篇名诗的风格,可以领悟出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之时的不同风格。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于生活实际之中,比如在给分别很久的小伙伴或同学好友写信时,就可运用古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这样的表达语言既简洁明了,又寓意深刻,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运用和鉴赏能力,而且会使同学们在今后的古诗课教学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会帮助同学们在写作中巧妙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使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 篇五

关键词:存疑;生卒年;籍贯;科举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50-03

关于陆龟蒙的生平及经历学界颇有争议,其生年至今存疑。厘清其生平相关情况有利于对陆龟蒙的性格及诗歌风格的形成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探讨,了解其科举情况能看出龟蒙对科举的态度及科举对陆诗之影响,了解其产业能明白其贫富状况及因此给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关于陆龟蒙的生平,目前学界的研究不够系统,散见于各种单行论文之中。研究陆龟蒙生平的史料主要来自《甫里集》、《唐摭言》、《北梦琐言》和《新唐书》,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谈及陆龟蒙时多引《新唐书•陆龟蒙传》,傅璇琮先生的《唐才子传校笺》在辛作基础上多有纠谬和补充,对于研究陆龟蒙的生平很有参考价值。本文力求在结合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陆龟蒙的生平及经历作相对系统的探讨。本文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卒年、籍贯及居所、科举、产业等。

一、生卒年

李锋在《陆龟蒙生卒年考》中将陆龟蒙的生年大致时限定在武宗会昌四年(844)以前,李福标的《皮陆研究》中因年谱必须确定生年,故将生年暂定于文宗开成元年(836),按照学界一般认定陆龟蒙大约与皮日休年龄相当而皮稍长于陆的观点。皮日休的生年据闻一多《唐诗大系》和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皆定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陆龟蒙比日休稍小,其生年定于公元836年亦符合李锋的推测,大致不谬。关于陆龟蒙的卒年,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和初,遘疾而终。”定其卒年为中和元年(881),据《直斋书录解题》:“定保光化三年进士,为吴融子华婿。”王定保是为陆龟蒙作诔文的吴融的女婿,他的记载是很有说服力的。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认为卒年约为中和元年(881)。然中和共有五年,中和二年亦可认为中和初,傅璇琮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中认为当卒于中和二年,理由是《笠泽丛书序》有:“自乾符六年春,卧病笠泽之滨。”以及《笠泽丛书》所收之《自怜赋并序》云:“余抱病三年于衡泌之下。”乾符六年(879)卧病,再往后推三年。但笔者以为,《笠泽丛书序》所说的“自乾符六年春,卧病于笠泽之滨”可以理解为乾符六年春开始在笠泽之滨养病,或许在这之前早已有疾只是在其地方养病。另外,乾符六年(879)之后的三年也不能到中和二年,盖乾符之后尚有广明一年,乾符六年春必不可不计乾符六年,再过二年亦只能到中和元年(881),故以此为论据不妥。但傅说“中和二年亦可称为中和初”是值得注意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416页亦定陆龟蒙卒年于中和二年(882),但在同卷第383页又认为卒年为“881?”,均未言何据。笔者在无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拟定龟蒙卒年为中和初(约881)。

二、籍贯

关于陆龟蒙籍贯的提法有很多,为便于对比和说明,笔者将迄今为止对陆龟蒙籍贯的提法罗列如下:

(一)吴中

1.《松陵集》收皮日休《奉题屋壁》云:“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

2.明•高《唐诗品汇》之《姓氏爵里详节》:“陆龟蒙,字鲁望,吴中人。”

(二)吴郡

1.唐•颜荛《自草墓志》:“(颜荛)寓于东吴,与吴郡陆龟蒙为诗论之交。”本文收录于五代•孙光宪之《北梦琐言》卷六,同卷有《陆龟蒙追赠》(题注薛许州附)云:“唐吴郡陆龟蒙。”

2.《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表》:“陆氏出自妫姓,……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

3.宋•王谠《唐语林》卷四《栖逸》:“吴郡陆龟蒙。”

4.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于《人物》章载:“陆龟蒙字鲁望,元方七世孙,宾虞子。”

5.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唐处士吴郡陆龟蒙。”

(三)三吴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陆龟蒙,字鲁望,三吴人也。”

2.北宋•樊开《甫里陆先生文集序》:“唐贤陆龟蒙,字鲁望,三吴人也。”

3.南宋•纪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四:“龟蒙三吴人也。”

(四)苏州

1.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陆龟蒙,鲁望也,苏州人。”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三沿用《郡斋读书志》云:“唐陆龟蒙,鲁望也,苏州人。”

(五)姑苏

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龟蒙,字鲁望,姑苏人。”

2.明•钱《吴都文粹续集》及明•王鏊《姑苏志》载刘昌《姑苏郡邑志序》云:“张翰、陆龟蒙皆出于斯郡(笔者按,斯郡指姑苏)。”

(六)吴兴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三十五有《吴兴陆氏族谱序》谓:“……元方五子,其最显者丞相兖国文贞公象先,……四传为侍御史宾虞,生龟蒙,天随子也。”

(七)长洲

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五《元故徽州路儒学教授陆君墓志铭》:“君讳德原,字静远,姓陆氏,平江长洲之甫里人。甫里,实唐处士天随子故居。”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载苏州沿革云:“秦置会稽郡二十六县于吴,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也。汉初亦为会稽郡。后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令周喜、山阴令殷重上书求分为二郡,遂割浙江以东为会稽,浙江以西为吴郡,孙氏创业亦肇迹于此。历晋至陈不改,常为吴郡与吴兴、丹阳号为三吴。隋开皇九年平陈改(吴郡)为苏州,以姑苏山为名。”

吴中是旧时对吴郡或苏州府的别称。

《吴郡志》卷一《沿革》载吴郡沿革云:“……齐不改,陈为吴州,隋平陈改曰苏州,以姑苏山为名。大业六年复为吴州,领县五,唐武四年复为苏州。……天宝元年改为吴郡。”

明•王鏊《姑苏志》序云:“姑苏山名在城西南,昔以名郡,故今以名其志。”

因此,唐之吴郡与苏州是指同一地方。姑苏是吴郡之别称,因已有《吴郡志》,王鏊为吴郡撰志时以姑苏代吴郡。三吴之说,因地域太广,不及吴郡准确。

吴兴一地说法有误。《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记载:“隋平陈,废吴兴郡。(隋文帝)仁寿二年于此置湖州。”另据《北梦琐言》:“(龟蒙)家贫思养亲之禄,与张抟为吴兴、庐江二郡。”张抟曾为湖州刺史,龟蒙曾到湖州之吴兴、庐江二郡作郡。程敏政误将龟蒙佐郡之地作为籍贯。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关于苏州辖县有:“管县七:吴、长洲、嘉兴、海盐、常熟、昆山、华亭。”在同卷载长洲沿革云:“长洲县本(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析吴县置,取长洲苑为名。”

皮日休在《奉题屋壁》前有序曰:“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余每相访,然惜去,因成五言十首。”清•赵宏恩监修的《江南通志》云:“陆绩宅在长洲县临顿里,门有巨石。……数传至龟蒙世保其居。”长洲临顿里是其祖先之居住地,当为龟蒙之籍贯所在。目前论陆龟蒙之籍贯者多取“苏州吴县”说。究其原因,长洲县于则天时已从吴县析置,与吴县同为苏州七县之一,无隶属关系。因此,陆龟蒙之籍贯当为苏州长洲县临顿里。

三、科举

关于陆龟蒙的科举情况,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参考次数和时间均无法确定。笔者拟据史料及龟蒙诗歌所记,对其科举情况提出自己的论证。

《新唐书》本传载龟蒙“举进士一不中。”《吴郡志》、《吴兴备志》、《姑苏志》、都采用了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陆龟蒙的诗歌《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中提到“伊余将贡技,未有耻可刷。”此处之“未有耻可刷“是指咸通十年十二月,朝廷因庞勋之乱权停来年春试。①他说不能刷耻,必是因他有科场失利的经历。

《松陵集》序:“大司谏清河公出牧于吴,日休为部从事。居一月,有进士陆龟蒙字鲁望者以其业见造。”此处皮日休称龟蒙为进士,有论者以为此处以进士称是因为皮日休追叙初面时的误会;或者是后人所加,盖因陆龟蒙在光化三年被追赐进士。事实上,乡贡进士(简称进士)只是对获得应礼部进士科考资格的举子的称呼。②另有二则关于陆龟蒙参加科举考试的材料,一为《归路》诗:“渐入新丰路,衰红映小桥。浑如七年病,初得一丸消。”有论者以为是落第诗,理由是新丰在长安东,乃汉高祖为解其父思乡之苦而建,以此认定陆龟蒙当时从长安落第而回。但润州丹阳亦有新丰,《宋诗钞》卷一百三有《新丰道中》题下注曰:“丹阳路也。”龟蒙于咸通八年左右有润州之游,有诗《润州送人往成洲》及《润州江口送人谒池阳卫郎中》,更何况长安在西北,苏州在东南,二者相隔颇远,渐入长安的新丰路也不必有“药丸消病”之叹。浑如七年病亦只是泛言其忧思,不可据以认定这是落第诗。另一则资料是袁州本《郡斋读书志》附希弁《郡斋读书后志》之卷二云:“《唐赋二十卷》:右唐科举之文也,萧颖士、裴度、白居易、薛逢、陆龟蒙之作皆在焉。”笔者以为以此证陆龟蒙曾参加科举不可取,首先,《唐赋二十卷》已佚;其次,陆龟蒙与以上四者之身份颇有差别,唯龟蒙是未曾中第者;再次,龟蒙留传下来的赋作多讽刺时事,他在《苔》之序文中说:“江文通尝著《青苔赋》,置苔之状则有之,惩劝之道雅未闻也。”他所作赋多有寄托,明惩劝之道。然科举之赋取材琐细,堆砌词藻,唯重声律,③与陆赋大不相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唐时每年应科举的人数大约一千余人,而每年录取的进士亦有十数人(咸通十一未举行科举除外)。所得之赋不可胜计,没有必要将落第者之赋留传下来供举子学习。因此条材料常被论者作为陆龟蒙参加科举之铁证,故论如上。

陆龟蒙参加科举的时间,限于史料很难确定。笔者根据咸通十一年皮、陆唱和的诗歌有以下推测:

咸通十一年,皮日休在苏州主持秋试,选拔乡贡进士参加来年二月于京城举行的“礼部试”。此事可从陆诗《秋赋有期因寄袭美》的题注:“时将主试贡士”得知。皮日休有针对此诗的和诗《奉和次韵》云:“十载江南尽是闲,客儿诗句满人间。郡侯闻誉亲邀得,乡老知名不放还。应带瓦花经汴水,更携云实出包山。太微宫里环冈树,无限瑶枝待尔攀。”此云十载江南尽是闲,对于皮陆唱和的“十”字,因句中之“十”平仄皆可,笔者据此认定此“十”是实指时间的可能较大。陆龟蒙除了曾经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一生从未离开江南东道的范围。如果不是因为十年前曾参加科举考试,何必说十载江南是闲,必是因为十年前曾经“不闲”。从咸通十一年,逆推十年可证其应举时间为咸通元年(860),咸通元年是大中十四年十一月改元而来,礼部试一般每年正、二月间举行,则龟蒙应举时间当为宣宗大中十四年正、二月间。陆龟蒙另有《奉酬袭美先辈国吴中苦雨一百韵》:“纵有旧田园,抛亦芜没。因之成否塞,十载真契阔。”此诗系年为咸通十一年,同一首诗中还说:“射策亦何为,春卿送聊辍。伊余将贡技,未有耻可刷。”可以看出,龟蒙已经等了十年的礼部试,因春卿之辍,导致无地以雪耻,而这耻辱是十年前科举落第带来的。同样可以得出宣宗大中十四年应试的结论。

陆龟蒙应科举试只有一次,即宣宗大中十四年(860)④。咸通十一年的科考因庞勋乱而未举行,陆龟蒙虽然取得了乡贡资格但是没能参考,关于此次未成行的考试,论者已多,不赘。

注释:

①《旧唐书》卷十九上:“四月癸未朔戊子:‘去年属以用军之际,权停贡举一年,今既去戈,却宜仍旧,来年宜别许三十人及第,进士十人,明经二十人,已后不得援例。’”此诏书是咸通十一年四月所下,而春试于每年正、二月举行,所以咸通十一年未举行科举考试。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八)以为陆龟蒙应科举在咸通九年,误以为咸通十年停贡举,据徐松《登科记考》咸通十年司空图、林慎思等中第,状元为归仁绍,说明咸通十年是举行过考试的。朝廷于咸通十年十二停贡举之文告,而真正停贡举的时间当是咸通十一年。

②据《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载:“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记之,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或诗曰:‘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诗。’”中进士之后,就被称为或自称为“前进士”了。《新唐书》卷四十四所载:“太宗时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谨有名于当时,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不署以第。”可以说明乡贡进士(进士)只是一种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中进士之后反而不称为进士了。《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总叙进士各科》:“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

③唐代科举考试之诗赋非常重视声律,以致忽视内容。《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二有关于覆试时查出诗犯韵情况者,其规定至为琐碎:“今后举人词赋属对并须要切,或有犯韵及诸杂违格不得放及第。……卢价赋内“薄伐”字合使平声字,今使仄声字,犯格。孙澄赋内御字韵使宇字,已落韵,又使“膂”字,是上声,有字韵中押“售”字是去声,又有“朽”字犯韵。”如此琐碎的规定,很难在内容和思想上有所突破。至韩愈读自己的省试作品时自感汗颜。

④宣宗崩于大中十三年,懿宗沿用大中年号,大中十四年十一月改元咸通。

参考文献:

[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5]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范成大撰。陈振岳校点。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7][明]王鏊撰。姑苏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明]董斯撰。吴兴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清]纪磊,纪眉寿纂。震泽镇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0][清]赵宠恩监修。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清]嵇曾筠监修。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唐]陆龟蒙。笠泽丛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唐]陆龟蒙著。[宋]茵辑。甫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16][唐]陆龟蒙。松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王茂福。皮陆诗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8]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 篇六

诗眼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最传神最精炼的字或诗句,也就是指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主要是靠炼字(包括炼字和炼句)和炼意体现出来的,正因为反复的锤炼,才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称道的妙词佳句。一方面诗眼可以加强诗歌的形象性。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另一方面诗眼还可以使诗意更精确,比如齐己《咏早梅》的诗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由此看来,发现和抓住诗眼,就找到正确理解诗歌的关键。

诗眼可以分为“句中眼”和“篇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是指关键词,是指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致“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大多是诗人着意锤炼的句子中的某个字。“句中眼”并无定位,但它往往是奇妙之字,是平凡质朴之中的别有深意的字。它往往可以使整个句子乃至整首诗都会增色,从而焕发新意,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在阅读杜甫的《蜀相》时,有人往往忽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恰恰是“句中眼”,只有读懂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准确地体会到祠堂的凄凉、冷落的气氛,才能更准确地领悟诗人的感情。

所谓“篇中眼”即是关键句,是全诗中最为传神的,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或是具有统摄全文作用的诗句。此句如人的心脏,可集人身之血液;又如人之骨骼,可支全身之血肉。“篇中眼”的位置也不固定。注意区别“篇中眼”与名句,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但它只是对别后之苦的设想,并不是统摄全篇的关键句。

理解诗词,需要抓住“诗眼”,那么“诗眼”又应该如何从诗歌中找寻呢?

一、注意“句中眼”的词性

从词性来看,它们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是副词、数词。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就是此诗中的“句中眼”。“又”有何深层含义呢?表面上看,是在写二人重逢之后的喜悦,不要忘记诗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落花时节”,它包含了对景物、人物、情感的一种另外的情感――物非、人非、情非的慨叹。这是以“乐”写“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弄”,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均属于“句中眼”。注意词性就要注意词类活用,尤其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名词动用、形似动用等。词性的变化必然带来词义以及意境的变化,上面的例子中的“绿”就属于词类的活用。

二、注意“句中眼”“篇中眼”的修辞

给爷爷沏茶作文素材 篇七

那是一个火辣辣的天,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家里只剩下了我和爷爷。爷爷在客厅看电视,我在卧室玩电脑。突然,我感到肚子疼,要上厕所。于是我飞速地跑进了厕所,当我上完厕所出来时经过客厅,发现爷爷大汗淋漓,我猜爷爷这会儿肯定口渴了。于是我从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给爷爷倒茶。

为了不影响爷爷,我轻声轻步地走进了厨房,拿出了爷爷平时用的茶杯,用水洗了洗,放在了桌子上,然后从冰箱的一个茶叶筒中拿出了一小撮茶叶,放进了茶杯中,我接着用右手提着瓶把,把瓶塞打开,再用左手托着瓶底,让水流进了茶杯里。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平时爸爸妈妈倒茶时的情景,他(她)们每次都要把茶过滤一遍,于是我学着他(她)们的方法,把茶过滤了一下,然后又重新倒了一杯水。这时,我发现原本静静躺在杯底的茶叶跳起了“斗牛舞”,我用手触了触杯子,感觉很烫,于是,我从橱柜里找出了一个盘子,又用抹布把茶杯裹了起来, 轻轻地放进了盘子里。 然后,我用手托着盘子,像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十分小心。我走到爷爷身边,把茶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爷爷身边的桌子上,然后对爷爷说:“爷爷,轻慢用,小心烫。”爷爷看看茶,细细地品了一口,笑着对我说:“乖孙女,这是上等龙井吧!”我答是的。爷爷这时用手抚摸着我的头,笑着对我说:“乖孙女,你真的长大了!”我高兴的笑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的7篇《江南逢李龟年》原文译文及赏析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江南逢李龟年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新范文

《迢迢牵牛星》原文及译文【精选4篇】11-16

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简介【最新4篇】11-16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赏析(优秀6篇)11-16

jog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精选2篇11-16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赏析最新7篇11-16

关于开展学习团章,遵守团章,贯彻团章,维11-16

秋风秋雨的诗句句子通用4篇11-16

词语接龙【精选2篇】11-16

《甘心情愿》歌词(精选2篇)11-16

企业聘书【优秀7篇】11-16

129 23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