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案例 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案例优秀8篇

时间:2023-09-22 20:50:31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为了让您对于企业文化案例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山草香给大家分享了8篇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企业文化案例 篇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电子业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通过销售产品(无线对讲系统、蜂窝电话系统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3月 25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首期投资1.2亿美元。1994年10月,1995年6月,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和广州分公司分别成立。

如今,摩托罗拉在中国进行广泛的商业活动。具体内容包括:(l)继续在中国投资及技术转让;(2)加速从技本人员到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土化进程;(3)提高产品国产化成分,协助中国建立电子基础工业;(4)以独资为基础,发展与中国电子行业的合资合作。

截止到1997年4月,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包括:在天津建立8英寸亚米半导体芯片厂,在北京成立中华总部,建立6家合资企业和5家合作项目,建立摩托罗拉大学培训中心,建立多个项目研究中心,转让一系列世界领先技术等。举世闻名的摩托罗拉公司这样阐述自己对人力资源的看法:“人才是摩托罗拉最宝贵的财富和胜利源泉。摩托罗拉公司将对人才的投资摆在比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位置。尊重个人是摩托罗拉在全球所提倡的处世信念。为此,摩托罗拉将深厚的全球公司文化融合在中国的每一项业务中,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员工。”尊重个人,肯定个人尊严,构成了摩托罗拉企业文化的最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摩托罗拉将“尊重个人”理解为:以礼待人,忠贞不渝,提倡人人有权参与,重视集体协作,鼓励创新。摩托罗拉公司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教育、专业发展机会,后勤保障,公司内部沟通等方式,来实现对个人尊严的肯定。

一、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

公司制定了培训计划,向公司中层和高层输送管理人才,以实现由中国人负责公司的管理和决策,从而加速人才本土化的进程。目前,在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中,经理主管一级已有100多名中国人,占该层管理者的51%。在几年的时间里,摩托罗拉每年都选派600多名中国员工到其美国工厂去参加技术会议、工程师设计会议以及技术培训。

除内部教育和培训外,摩托罗拉还支持、组织员工参加全国经济统计专业职称技术资格考试、职称外语考试、质量认证培训等。

二、众多沟通方式

1998年4月,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推出了“沟通宣传周”活动,内容之一就是向员工介绍公司的12种沟通方式。比如:

我建议:书面形式提出您对公司各方面的改善建议,全面参与公司管理。

畅所欲言:保密的双向沟通渠道,您可以对真实的问题进行评论、建议或投诉。

总经理座谈会:定期召开的座谈会,您的问题会在当场得到答复,7日内对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予以反馈。

报纸及杂志:《大家》、《移动之声》等杂志可以使您及时了解公司的大事动态和员工生活的丰富内容。

公司每年都召开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对话会,向广大员工代表介绍公司经营状况、重大政策等,并由总裁、人力资源总监等回答员工代表的各种问题。

三、一块铜匾

如果参观者来到摩托罗拉摆满奖杯奖状的“荣誉厅”,就会看到一块“先进党组织”的铜匾,这令很多人感到诧异。有人问:不是外资企业吗?怎么还允许党组织存在?党员活动受不受限制?外国老板怎样看中共党员?事实上,在摩托罗拉。“党员公开、组织公开,活动公开”,这里的老板对党员活动给予方便,给予支持,给予经费,真正做到肯定个人的尊严。他们自己这样解释:“有这么多的党员,如果不发挥他们的作用,就是资源的浪费!”

企业文化案例 篇二

爱立信公司是生产通讯产品及相关设备的跨国公司,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占通讯行业市场份额的40%以上,居全球领导者地位。

爱立信于9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发展异常迅速。正像很多大的跨国公司一样,爱立信也十分重视在中国的发展。随着爱立信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和畅销,培训客户及本公司员工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通讯产品是高技术产品,我们平时见到的手机只是其中一个终端产品,与之相配套的有一系列大型、小型交换机及计算机管理设备等。每开通一种设备,都要有相应的技术维护人员,客户对爱立信培训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94年成立的。

在北京培训中心成立之前,中国客户的培训都要在国外的爱立信培训中心进行,即使是爱立信本身的员工培训也要在国外进行,这对客户和爱立信中国公司来说都是一笔昂贵的费用,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成立后,大大缓解了这种矛盾。

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成立之初,只有约1000平方米的教室及办公室,没有自己的教师,所有的培训课都请爱立信其他培训中心的教师来讲,因为只有得到爱立信瑞典培训中心资格认证的教师才能讲授各类技术课程。这引起了两个问题,一是外请教师的费用较高,二是教师用英语授课,难以满足中国客户的要求。于是,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开始招聘培养自己的教师,逐步实行教师本地化。到1997年,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已有办公及教学面积2000平方米,教师40人,运作支持人员23人,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和本公司员工对技术培训的需要。到1997年底,共完成30000个学生天的培训任务。

多年来,爱立信在电信及相关设备供应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爱立信有93000多名员工在130多个国家为客户解决电信需求问题。爱立信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他能充分调动员工潜力,重视员工与客户的培训。

一、健全的培训组织

爱立信中国公司的大多数培训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进行。

课程发展部的主要功能是讲授爱立信的各类培训课程,这些培训课程有明显的阶梯,明确的课程顺序,以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和课程质量。

课程中按课程类别进一步分组,每组有1名组长。课程发展部共有26名教师,l名部门经理,l名设备支持人员,负责调试所有教学试验设备。

市场部的主要工作是开发培训市场,组织和协调培训。简单地说,就是把爱立信的培训课程卖出去,反馈用户信息,使课程设置更适应中国市场的情况。市场部包括经理在内共有4人,覆盖了中国所有区域。

行政部按照培训课程进一步划分为3个小组,行政组负责培训课程的所有行政工作,包括在公司内部网上发出培训计划、提供学员名单、发结业证书等。顾客服务组的主要工作是提供住宿、饮食、礼品等,由1个人负责。另外,行政部还有1名司机,2名清洁工。

二、员工的培训计划与过程

每年年初,根据市场部的需求预测及课程发展部的课程安排,制定全年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时间、费用和名额等。爱立信中国公司有一个 Intranet网,行政部把这一年的培训计划放在Intranet网上,全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可以上网查询。各分公司及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预算及员工培训计划安排全年的培训计划。每年每个员工和部门经理有一至两次的“个人发展计划”谈话,部门经理根据员工的个人要求和本部门的情况安排员工的培训计划,所以说爱立信公司员工个人能力的培养,50%的责任在公司,50%的责任在员工自己。爱立信培训中心一旦发出新的培训计划,员工就可以根据与经理一起讨论的培训安排去培训中心报名。

爱立信培训中心收到员工报名表后,行政部根据课程安排给员工发一份邀请函,其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时间、地址、费用及有关规划,包括最迟在课程开始前一个月内允许取消课程等,否则,即使你没来上课,也会收取费用。

爱立信培训中心放在Intranet网上的培训计划每月更新一次,更新的主要内容有:通知员工哪个课程已经报满,哪个课程还有席位,又增加哪些新课等等,所以爱立信的员工每月月初都十分关注更新的培训计划,以安排自己的时间,力争在一年内完成自己的培训计划。

爱立信培训中心规定,理论课最少人数不低于16人,最多人数不超过24人,实验操作课最少人数不低于6人,最多不超过8人。控制人数既可防止课程赔本,又可保证教学质量。在课程开始前一个月,如果发现有的课程报名人数还不够,行政组将在Intranet网上发布培训公告,请大家尽快报名,一般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培训课程结束后,行政部根据考勤和考试情况给学员颁发爱立信专用证书,一般规定出勤率90%以上才有资格领到证书。

企业文化案例 篇三

宝洁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百年老店,并且其企业文化塑造出了竞争者难以复制、模仿的组织氛围与共识基础,营造了有利于销售运作与团队合作的组织环境,使得宝洁的营销文化为众人所拥抱,营销运作如虎添翼,叱咤市场。

一、宝洁企业使命

“我们生产和提供世界一流的产品,以美化消费者的生活。作为回报,我们将会获得,先的市场销售地位和不断增长的利润,从而令我们的员工、股东以及我们生活和工作所处的社会共同繁荣。”

宝洁对美的不懈追求,成就了它的辉煌。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广告,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更加方便。有人说宝洁品牌一半是文化,但实际上,品牌背后的才是宝洁使命的真正体现。宝洁的魅力并不只是靠广告展现出来,而是靠宝洁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的。

二、宝洁核心价值观

宝洁代表的是员工及员工赖以为生的核心价值:以宝洁员工为圆心,四周环绕的是领导能力、诚实正直、信任、积极上进的热情及主人翁精神。

(一)、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宝洁公司把人才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董事长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宝洁对人才对员工的态度,更能体现出,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宝洁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机构复杂、产品众多的跨国公司,它所实施的多品牌战略,有效地划分了不同的消费者,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相互协调与组织。如果每个品牌下的员工各行其道,不顾或不了解公司的总体营销策略,将不可避免的产生重复工作及摩擦。同时,作为一家擅长于营销之道的公司,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1、无障碍交流

宝洁公司十分注重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员工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各种会议及企业内部网络进行,员工可以从中了解到公司发生的重大事项,以及未来的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信息。宝洁的经理人员经常在一起讨论关于下属的绩效与发展情况。宝洁通过建立一种能相互之间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的环境,确保对有关公司的一切情况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掌控。

2、不断培训,内部提升

重视人才并培养和发展人才,使宝洁公司为全世界同行所尊敬的主要原因之一。宝洁公司每年都从全国一流大学招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并经过独具特色的培训

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一流的管理人才。不遗余力的培训和发展员工,使宝洁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宝洁的培训包括:入职培训、管理技能和商业知识培训、语言培训、海外培训及委任、专业技术的在职培训等。宝洁对员工的大量培训使宝洁员工的个人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样,对宝洁的长期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宝洁内部提升机制使宝洁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有高级经理都是从刚入公司的新人做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提升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对公司的贡献,个人发展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取得的成绩。在宝洁,无论是薪酬增加还是获得提升,所有的奖励与肯定都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工作进展状况和工作表现水平。

所以每个员工都积极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获得工资薪金的增加和职位的提升。因为宝洁的内部提升制度为公司的每个员工创造了平等的机会。 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为员工的切实利益而着想,不断培训员工,使他们乐于为公司贡献自己的才华,这就是宝洁对“人”的认识。

(二)、顾客才是真正的目标

宝洁公司在进行产品推广时常会引用他们的宗旨,由此可见,宝洁并没有把“消费者至上”当作一句空话,而是作为企业文化的重心,处处体现出来。正如宝洁公司所宣传的:“消费者才是我们的目标。”

三、宝洁精神

宝洁文化中还沉淀着宝洁的精神:创新与回报。

(一)、不断创新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宝洁的里程碑来自于产品的创新,主要动力则来自于技术突破、新发明、跨产品科技应用等。为此,宝洁在全球有18个大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8300名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其中有2000名具有博士学位,这样的人才数量超过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东京大学及伦敦帝国大学的科学家总和。宝洁的一切创新都是围绕消费者而进行的。

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宝洁创造了众多的品牌,宝洁众多的品牌见证了宝洁对创新的重视。

(二)、服务社会是宝洁的一贯作风

几乎所有营销管理专家都把宝洁列为典范,学术界及企业界对宝洁的观察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发展别人,同时发展自己。”宝洁公司愿意为合作伙伴提供自己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奉行“双赢”策略,建立与发展同合作伙伴的关系,使宝洁一个成功的理念。

同时宝洁公司积极与社会联系,对社会奉献使宝洁一向主张和作风。“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使宝洁一贯恪守的原则,在“生产世界一流产品,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保洁也要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近几年,宝洁公司在中国已累计向社会捐助5000多万人民币,用于支持发展教育、健康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四、宝洁原则

我们尊重每一个员工。

公司利益与员工休戚相关。

有策略的着眼于我们的工作。

创新是我们的基石。

我们重视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重视个人的专长。

我们力求做得最好。

我们互相依靠、互相支持。

通过宝洁这些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宝洁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

五、结语

宝洁公司一贯奉行“生产和提供世界一流产品,美化消费者的生活”的企业宗旨,在世界各地生产出了众多质量一流、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宝洁背后是一种体现适应性、创造性、开放性和导向性的企业文化;它的常胜之道在于了解顾客、不断创新,并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尊重员工,与员工良性互动,让员工成为公司真正的主人;同时,宝洁一直回报社会,真情付出。这一切,让宝洁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宝洁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它历经百年而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企业文化案例 篇四

松下电器公司是全世界有名的电器公司,松下幸之助是该公司的创办人和领导人。松下是日本第一家用文字明确表达企业精神或精神价值观的企业。松下精神,是松下及其公司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松下精神的形成和内容

松下精神并不是公司创办之日一下子产生的,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松下有两个纪念日;一个是1918年3月7日,这天松下幸之助和他的夫人与内弟一起,开始制造电器双插座;另一个是1932年5月,他开始理解到自己的创业使命,所以把这一年称为“创业使命第一年”,并定为正式的“创业纪念日”。两个纪念日表明,松下公司的经营观、思想方法是在创办企业后的一段时间才形成。直到1932年5月。在第一次创业纪念仪式上,松下电器公司确认了自己的使命与目标,井以此激发职工奋斗的热情与干劲。

松下幸之助认为,人在思想意志方面,有容易动摇的弱点。为了使松下人为公司的使命和目标而奋斗的热情与干劲能持续下去,应制定一些诫条,以时时提醒和警诫自己。于是,松下电器公司首先于1933年7月,制定并颁布了“五条精神”,其后在1937年又议定附加了两条,形成了松下七条精神: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团结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仪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恩报德的精神。

二、松下精神的教育训练

松下电器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价值观即松下精神的教育训练,教育训练的方式可以做如下的概括:

一是反复诵读和领会。松下幸之助相信,把公司的目标、使命、精神和文化,让职工反复诵读和领会,是把它铭记在心的有效方法,所以每天上午8时,松下遍布日本的87000名员工同时诵读松下七条精神,一起唱公司歌。其用意在于让全体职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时鞭策自己,使松下精神持久地发扬下去。

二是所有工作团体成员,每一个人每隔1个月至少要在他所属的团体中,进行10分钟的演讲,说明公司的精神和公司与社会的关系。松下认为,说服别人是说服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在解释松下精神时,松下有一名言:如果你犯了一个城实的错误,公司非常宽大,把错误当作训练费用,从中学习,但是你如果违反公司的基本原则,就会受到了严重的处罚——解雇。

三是隆重举行新产品的出厂仪式。松下认为,当某个集团完成一项重大任务的时候,每个集团成员都会感到兴奋不已,因为从中他们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而这时便是对他们进行团结一致教育的良好时机。所以每年正月,松下电器公司都要隆重举行新产品的出厂庆祝仪式。这一天,职工身着印有公司名称字样的衣服大清早来到集合地点,作为公司领导人的松下幸之助,常常即兴挥毫书写清晰而明快的文告,如:“新年伊始举行隆重而意义深远的庆祝活动,是本年度我们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象征。”在松下向全体职工发表热情的演讲后,职工分乘各自分派的卡车,满载着新出厂的产品,分赴各地有交易关系的商店,商店热情地欢迎和接收公司新产品,公司职工拱手祝愿该店繁荣,最后,职工返回公司,举杯庆祝新产品出厂活动的结束。松下相信,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发扬松下精神,统一职工的意志和步伐。

四是“入社”教育。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掌握开始进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郑重其事地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参加公司创业史“展览”。为了增强员工的适应性,也为了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验松下精神,新员工往往被轮换分派到许多不同性质的岗位上工作,所有专业人员,都要从基层做起,每个人至少用3-6个月时间在装配线或零售店工作。

五是管理人员的教育指导。松下幸之助常说:“领导者应当给自己的部下以指导和教诲,这是每个领导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在培养人材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与众不同的是,松下有自己的“哲学”并且十分重视这种“哲学”的作用。松下哲学既为松下精神奠定思想基础,又不断丰富松下精神的内容。按照松下的哲学,企业经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最为尊贵的人,人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经过磨制,一定会成为发光的土石,每个人都具有优秀的素质,要从平凡人身上发掘不平凡的品质。

松下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度,认为这样可以为公司提供一批经过二三十年锻炼的管理人员,这是发扬公司传统的可靠力量。为了用松下精神培养这支骨干力量,公司每月举行一次干部学习会,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勤勉律己。松下公司以总裁与部门经理通话或面谈而闻名,总裁随时会接触到部门的重大难题,但并不代替部门作决定,也不会压抑部门管理的积极性。

六是自我教育。松下公司强调,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经营者要具备对他人的信赖之心。公司应该做的事情很多,然而首要一条,则是经营者要给职工以信赖,人在被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勤奋地工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公司把在职工中培育松下精神的基点放在自我教育上,认为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主动努力才能取得成效。上司要求下属要根据松下精神自我剖析,确定目标。每个松下人必须提出并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有什么缺点?”“我在学习什么?”“我真正想做什么?”等等,从而设置自己的目标,拟定自我发展计划。有了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计划,职工就能在工作中自我激励,思考如何创新,在空余时间自我反省,自觉学习。为了便于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公司成立了研究俱乐部、学习俱乐部、读书会、领导会等业余学习组织。在这些组织中,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交流学习体会和工作经验,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奋发向上的松下精神。

三、松下精神——公司的内在力量

日本1984年经济白皮书写道:“在当前政府为建立日本产业所做的努力中,应该把哪些条件列为首要的呢?可能既不是资本,也不是法律和规章,因为这二者本身都是死的东酉,是完全无效的。使资本和法规运转起来的是精神……因此,如果就有效性来确定这三个因素的份量,则精神应占十分之五,法规占十分之四,而资本只占十分之一。”

松下精神,作为使设备、技术、结构和制度运转起来的科学研究的因素,在松下公司的成长中形成,并不断得到培育强化,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松下公司的精神支柱,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导向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它是松下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发与强化公司成员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企业整体精神和热爱企业的情感,可以强化和再生公司成员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如积极提合理化建议,主动组织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小组活动;工作中互相帮助,互谅互让;礼貌待人,对顾客热情服务;干部早上班或晚下班,为下属做好工作前的准备工作或处理好善后事项等。

企业文化故事案例 篇五

利益是执行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执行的持续动力。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企业文化案例,欢迎阅读!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雨成认为企业文化不应是一句口号,不应是企业装饰门面的表面文章,也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完成。

企业千千万万,其情况不尽相同,企业文化也没有定式,关键是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建设符合企业特征、具有企业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抓住切入点,明确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做好深化文章,突出自己的个性,因为企业文化贵在个性,企业的生命在于独特的“魅力”个性。而同济同捷创业成功,根源于董事长雷雨成明确提出要创造同济同捷文化。

四川亚联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业勤坦言:“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是不可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亚联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如今所取得的成就与亚联人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联。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要想走得更远,就不能不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企业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灵魂。

亚联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良好态势,就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企业文化这个软性组织,时时处处以其培育人、凝聚人。远见卓识的王业勤认为,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伴随一场企业文化的竞争。

顺它者,则生存,则昌盛,则繁荣;反之,只能是开放一时的昙花。

前言

1.专注于设计 .

首先,每个员工都必须牢记苹果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像微软这样的公司向来不擅于打造让人赏心悦目的产品,而苹果才是真正地在做设计——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懂得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后着手实现这些目标。虽然实现起来并不总是很容易,但苹果似乎每次都能恰到好处地完成。这难道不是员工的努力造就了苹果的成功吗? 如果离开了员工的努力,苹果有可能会很快没落。

2.忘记一切,从头开始 .

忘记一切, 当员工初到苹果时,公司就希望他们立即做一件事:忘掉曾经了解的技术。苹果公司所做的事情与其他公司都不一样。无论是产品的设计、新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是公司独具的简单运营方式,只要是在苹果,所有事情就会不同。把在其他公司的工作习惯带到苹果来,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麻烦。苹果是不同寻常的。

3.坚信苹果比其它所有公司都强

不同于行业里的其它任何公司, 苹果公司非常自负。 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乔布斯非常自我, 他相信苹果是世界上最强的公司, 有不同于其他公司的做事方式。 虽然苹果的仇敌无法忍受这一点,但是对所有该公司的粉丝和员工而言,这一信条已经成为了一种号召力。

4.永不服输

苹果最具魅力的一点就是它永不服输。 就算产品被批评得体无完肤, 该公司似乎也能在危急时刻找到脱离火海的方法。 没有哪个领域能比计算市场把这一点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的了。在做出了一些有着不少争议(和风险)的决策后,乔布斯凭借正确的策略扭转了局面,使公司获得了收益。今天,苹果希望自己所创造的利润可以打破纪录。乔布斯最不想看到的就是竞争对手击败自己的公司。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谷歌在移动市场的收益能让这位 ceo 如此愤怒的原因。

5 偏执于创新

乔布斯将他的旧式战略真正贯彻于新的数字世界之中,采用的是高度聚焦的产品战略、 严格的过程控制、突破式的创新和持续的市场营销。 重回苹果后的乔布斯采取的第一步骤就是削减苹果的产品线,把正在开发的 15 种产品缩减到 4 种,而且裁掉一部分人员,节省了营运费用。之后,苹果远离那些用低端产品满足市场份额的要求,也不向公司不能占据领导地 位的临近市场扩张。

6.推崇精英人才文化

推崇精英人才文化与对产品和战略高度聚焦的做法相似,在人才的使用上,乔布斯也极力强调“精”和 “简”。乔布斯曾创立并管理的 pixar 公司倡导的是没有“b 团队”,每个电影都是 集合最聪明的漫画家、作家和技术人员的最佳努力而成。“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乔布斯表示从若干年前看到 stephen g. wozniak 为制造第一台苹果机而显示出的超 凡工程学技能的那些日子开始,乔布斯就相信由顶尖人才所组成的一个小团队能够运 转巨大的轮盘,仅仅是拥有较少的这样的顶尖团队就够了。为此,他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打电话,用于寻找那些他耳闻过的最优秀人员、以及那些他认为对于苹果各个职位最适合的人选。

我的认识:

估计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知道乔布斯去世了,但是他的去世却成为了引发人们对苹果文化研究的契机。通过对苹果公司的了解,我认为乔布斯的个人引领的苹果文化对苹果的崛起意义重大,在此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大智若愚。)对创新的追求,不仅是企业需要的,我们自己也需要创新精神。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创新都是不可缺少的。中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转到创造大国,能有自己独创的产品、品牌,没有创新,将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我认为苹果文化中的激情和追求完美、坚信苹果比其他公司都强的态度也是苹果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有句古话,谋其上者取其中,谋其中者取其下。对自己要求高,就会冲着更高的目标去奋斗。在乔布斯的领导下,每当有重要产品即将宣告完成时,苹果都会退回最本源的思考,并要求将产品推倒重来。以至于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品质、完美主义控制狂的标志。乔布斯认为主导市场才是最重要的事。在涉及到技术时,史蒂夫乔布斯脑海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主导市场”。他所想的不只是击败市场上的所有公司,而是要彻底摧毁他们。乔布斯想向世界表明,只有他的公司才是最强的。乔布斯就是想向所有竞争者、消费者和所有人证明这一点,并希望员工可以帮他实现这个目标。如果员工不这样做的话,那么就只会被解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所有员工都追求更高的要求,才有了完美的苹果。此外,乔布斯的激情也感染了整个企业。乔布斯曾在 20xx 年苹果的一度停滞期喊出了“think different”(另类思考)的广告语,他希望这个斥资上亿美元宣传的广告不仅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苹果,更重要的是,唤醒公司内员工的工作激情。

高要求和对待工作的激情,不仅在企业文化中浸透可以很好的带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生活中也需要这种态度。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态度很重要,而充满激情的工作也会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近年来,在业内和市场上频频引发高度关注,其事业平台制与移动服务网的推出更是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反响与兴趣。在美格,其管理以及战略战术与企业文化是相互融合与推动的。

美格的企业文化重要表现为“三简”原则。对于“三简”原则的理解,美格负责人这么解释:“专注事情的本质才能处理好一切,越简单越优秀。‘三简’中第一‘简’,就是做人要简单,关系太复杂不利于大家共心协力;第二‘简’是做事要简捷,就是把事情都扁平化,做简捷扁平化的具体管理;第三‘简’,则是作风要俭朴,把钱花在刀刃上。”那么美格的企业文化和其管理制度及企业战略是否配套呢?对此,美格负责人表示,美格过去两年里所做的渠道扁平化、服务流程简单化正是“三简”原则在这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企业在市场投入方面美格倾向选择分出一部分的市场投入费用,用来建设跟客户利益产生关系的窗口。这也是美格企业文化中作风俭朴的表现,即钱要花在刀刃上。而美格也承认,这点在做市尝做管理上都起到了很明显的帮助作用。

企业文化案例 篇六

华为成立于1988年。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华为建立了良好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网络,市场覆盖全国,并延伸到香港、欧洲、中亚。公司现有员工3000余人,其中研究开发人员1200余人。在发展过程中,华为一直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发展民族通信产业,连续3年获得深圳市高科技企业综合排序第一,1995年获得中国电子百强第26名。1996年产值达26亿元,1997年已超过50亿元,到1999年已达到120亿元左右。

目前,华为在大容量数字交换机、商业网、智能网、用户接入网、SDH光传输、无线接入、图像多媒体通讯、宽带通讯、高频开关电源、监控工程、集成电路等通信领域的相关技术上,形成一系列突破,研制了众多拳头产品。1996年交换机产量达到250万线,1997年达400万线(含出口)。华为的无线通讯、智能网设备和SDH光传输系统正在大批量装备我国的通信网。华为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因为华为人深知,文化资源生生不息,在企业物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靠文化资源,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获得发展。

一、民族文化、政治文化企业化

华为人认为,企业文化离不开民族文化与政治文化,中国的政治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华为把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来约束和发展企业高中层管理者,以高中层管理者的行为带动全体员工的进步。华为管理层在号召员工向雷锋、焦裕禄学习的同时,又奉行决不让“雷锋”吃亏的原则,坚持以物质文明巩固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来形成千百个“雷锋”成长且源远流长的政策。华为把实现先辈的繁荣梦想,民族的振兴希望,时代的革新精神,作为华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铸造华为人的品格。坚持宏伟抱负的牵引原则、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和艰苦奋斗的工作原则,使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

二、双重利益驱动

华为人坚持为祖国昌盛、为民族振兴、为家庭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双重利益驱动原则。这是因为,没有为国家的个人奉献精神,就会变成自私自利的小人。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决定了必须坚持集体奋斗不自私的人,才能结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同样,没有促成自己体面生活的物质欲望,没有以劳动来实现欲望的理想,就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进而滋生懒惰。因此,华为提倡欲望驱动,正派手段,使群体形成蓬勃向上、励精图治的风尚。

三、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团结协作、集体奋斗是华为企业文化之魂。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失败是集体的责任,不将成绩归于个人,也不把失败视为个人的责任,一切都由集体来共担, “官兵”一律同甘苦,除了工作上的差异外,华为人的高层领导不设专车,吃饭、看病一样排队,付同样的费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上下平等,不平等的部分已用工资形式体现了。华为无人享受特权,大家同甘共苦,人人平等,集体奋斗,任何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将个人努力融入集体奋斗之中。自强不息,荣辱与共,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华为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华为基本法”

从1996年初开始,公司开展了“华为基本法”的起草活动。“华为基本法”总结、提升了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确定华为二次创业的观念、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构筑公司未来发展的宏伟架构。华为人依照国际标准建设公司管理系统,不遗余力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内部管理,致力于制度创新,优化公司形象,极力拓展市场,建立具有华为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案例 篇七

犯的错误愈多,学得就愈快。——戴尔

1、塑造出戴尔公司文化的一以贯之的要素,许多都是在初期形成的。在发展初期,公司还在风险颇高的阶段,所以戴尔会甄选具有高度冒险性格而又变通能力强的人。戴尔在财务、制造、信息技术等方面,当然会延聘专业人士负责,如果聘用了好的人员,他们在有所作为后,会带进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戴尔从一开始就以非常务实的方式动作。戴尔常问:“完成这件事情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什么?”如此一来,戴尔杜绝了所有产生官僚体制的可能性,这种作法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把产品卖给大企业与卖给一般消费者,是截然不同的事。所以戴尔聘用了曾经对大企业进行销售的销售人员,其他的销售人员则专门负责销售给联邦政府、州政府、教育机构、小公司或一般消费者。

这一切都源自于“消除中间人”的基本设想。

2、在一次电脑展中,戴尔领悟到产品功能和上市时间的重要性。戴尔自己都还没搞清楚,就已成为众人的焦点,这全是因为戴尔做出创新的机器,一举在竞争中拔得头筹。戴尔从原本可能会被放在《PC周刊》不起眼的第87页,一跃成为封面故事的主角。

3、库存流通不仅是致胜的策略,更是必要措施,它有助于抵抗原料的快速贬值,而且现金需求较少,风险较低。

4、不管在哪一个产业,都应该及早找出潜在的问题,然后尽快修正;另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尽早让顾客参与,他们会是你们最棒的意见小组。不但要尽早倾听他们的意见,而且要仔细听。

5、和竞争对手比较起来,5%的获利其实偏低。但他们的成长率不及戴尔。戴尔觉得,在发展过程的那个阶段,戴尔比较需要的是一个成长策略,而非一个扩大利润的策略。

6、一旦现金善重新上轨道之后,便可以赚进利润,重新加速成长的脚步。因此,戴尔公司新的营运顺序不再是“成长,成长,再成长”,取而代之的是“资金流通,获利性,成长”,依次发展。

一旦建立起明确的制度与评量方式,就能够一眼看出哪一个项目营运不佳,进而视情况需要来改变策略。

要推动利润和亏损的管理。要求每个营业单位都提出详细的损益表后,戴尔才明白,事实和数据在管理复杂业务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壮大成熟的戴尔公司,成为一家非常重视数据和损益表的公司,而数据和损益表,可说是戴尔进行所有事情的核心。

7、能从错误中重振旗鼓,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就是沟通。

8、事情平顺时,没有人会思考:是什么方式让戴尔成功的?为什么会成功?而想要整理出成功事件的因果关系,比分析出失败的原因来得困难。但戴尔必须做到,才能跻身全球获利最高的公司之列。

9、戴尔以损益表为前提,与拜恩合作,对公司的营业结构做一番细分;依照这项分析,发展出一套评定的公式,判断业务项目的表现,并且加以比较,确认发展潜能,锁定可获利的重点,使之加速成长。一待确定了哪些部分表现不佳,便会在得到足够信息之后,判断该如何改进;如果确定无法改善,便评估是否要降低亏损,予以裁除。

如同其他许多公司一样,戴尔依照功能来组织公司,分成产品发展、融资、市场行销与产品制造等功能。但戴尔这个功能性的组织,其成长已经远超过先前自设的功能范围,而各项功能已经自行其事了。随着戴尔的长大,渐渐难以一个整合的团队方式来运作,不但没办法以一致的步伐前进,各功能性的部门反倒像战国诸侯般四分五裂了。

任何一家公司若想要成功,关键在于最高层人员是否能分享权力;高层人员必须把重点放在整个组织的发展,而非个人的权力扩张。

10、规模大、成长快的公司,很显然不能采用传统的功能性结构来分工,也不能完全采取分散型的管理模式。功能性结构往往造成各部门分散运作,责任归属不明;完全分散则又成了共同基金,不再是一家公司了。所以必须既维持功能的优越性,又做到责任分明。为达到上述目标,戴尔创立了一种“双主管”制度。负责财务、人事与法律事项等职务的资深经理,要与负责某地区事务或某产品线的管理人员分担责任。

常有人说,“一军不容二帅”,或“矩阵式管理法行不通”。但事实上,这种双主管制在戴尔公司成效极高。而戴尔成功的关键在于权限虽然重叠,责任却一定分明。经理人员必须一起督促他们所共同管理的员工,也要分摊最后的表现结果,即使在技术上那是属于他人的职责。戴尔经由正式的工作表现来评估经理人的绩效。

这其实是一种制衡的系统,权责共享不但能成就共荣的态度,鼓励合作,还能使得全公司都能分享不同的观点与创意。双主管制为全公司带来极大的能量与热情,戴尔把所有能量化为行动,通过所谓的“细分化”过程来创造成长。

11、戴尔在服务器市场的机会,无异于最初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时的情形:经由提供低价位的高效能产品,快速建立市场占有率,同时强迫对手也降低他们服务器的价格,打垮他们的利润空间,让他们没有余力补贴其他产品的亏损。

12、大家会问戴尔:“你怎么让你的员工愿意用电子邮件?”戴尔回答:“很简单,你只要问他们有没有收到你用电子邮件传过去的通知就行了。”没有人希望自己漏掉信息,对不对?

13、人人各司其职,对结果负责,重视事实与数据。

14、戴尔定下规矩,所有人都必须寻找并发展自己的接班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这不只是在准备移调到新工作时才必须做的事,而是工作绩效中永续的一环。

如何找到确实可以成为明日领导者的人才呢?戴尔公司找的是具备学习者的质疑本质,并且随时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因为在戴尔成功的要素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即是挑战传统智慧,所以戴尔会征求具有开放态度和能提问思考的人;戴尔也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发展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并且热中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

戴尔在面试新进人员时,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他们能以经济的观点思考吗?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何与人相处?他们真的了解今日社会的商业策略吗?对戴尔的策略又知道多少?然后,戴尔几乎每次都故意大力反对他们的个人意见,原因是戴尔想知道他们是否具有强烈质疑的能力,并且愿意为自己的看法辩护。戴尔公司需要的是对自己能力有足够信心并且坚持自己信念的人,而不是觉得必须一味保持表面和谐、避免冲突的员工。

15、当事业突飞猛进时,许多新的工作会衍生附加责任,而变得过于庞大与复杂,连最有事业心、最辛勤的人都不得不牺牲个人发展,要精疲力竭才处理得完工作。

一个让员工愈来愈难以成功的公司结构,完全没有必要固守。公司的组织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弹性,让员工得以共同演进,而非反而阻碍他们的发展。

以特定方式划分出不同的事业体、产品组织或功能性组织,让新细分出来的结构更易于管理,更能把重心放在商业契机上。这种做法不但能维持员工的满意程度与成长,也能保持高度的成长率。

在传统的做法里,责任缩减,象征着降职、不认同、失败。在其他公司,也许依据部属人数的多寡,或为公司赚钱的程度来评估一个员工的表现;而在戴尔公司,成功的宣言是:业务成长太快,所以戴尔把你原先负责的部分减一半。有时侯,即使戴尔把团队分为两到三个新的单位,新单位却可能比原本团队在两年前的规模还大两倍。

有一个做法能有效克服员工的忧虑,那就是不但要计划未来的组织结构,也必须与整个组织沟通“未来的状况”。这样做,可以不断增加组织性的调整;而组织性的改变是一点一点进行,不是骤然在某一天就完成的。事实证明,及早沟通,可以收鼓励之效,因为员工可以先从个人的工作机会及事业发展上看到公司成长所带来的实质改变。

工作细分化,完全与传统做法背道而驰,但其逻辑绝对合理:戴尔希望优秀人才能茁壮成长,协助公司继续兴盛。戴尔认为,若欲使员工的新工作有意义,并且更适合员工的专才,这是最好的办法。期待任何一个人变成超,是绝对无法产生附加价值的,反倒会招致失败。

工作细分化也有助于戴尔找出自己的弱点,并因此形成企业的策略。如果戴尔不考虑进行细分,也许根本无法了解公司在财务或行销方面的不足;一旦发现了这些问题,或许便会发现戴尔没有足够人力来执行这些新的责任。就一个制衡系统的功能而言,细分化是一种非常实际的做法。

其实,细分化最大的好处是能为员工创造新的机会。当新的事业创立,组织会出现新的空缺,而这能鼓励员工成长。由于做了细分,戴尔得以确定公司最优秀的人才不会骄纵自满或无聊怠惰,与他们建立一份更长久,而戴尔也希望是更充实的关系。

16、有问题产生的时侯,戴尔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研究,也不用指派专人去找出议题所在,因为戴尔手边恒常拥有全部信息,可以立即集合相关的人,做出决议,立即执行,过程非常迅速。不容许浪费时间,在一个决议上踌躇不定。尽管戴尔致力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戴尔相信,甘冒错误的风险而抢得先机,总比做出百分之百正确的决定,却比别人晚了两年要好多了。然而,若没有数据,不可能做出最快速最正确的决定。信息是任何竞争优势的关键。不过数据不会从天而降,你必须主动搜集。

17、要深入了解所有事情发生的原因。经由提出问题,可以开户创意的新大门,最终便有助于提升公司竞争力。

戴尔的学习方法,还包括在全公司各部门询问同样的问题,比较其结果的异同。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团队之下运作,追求相同的目标,所以可借此让全公司各事业单位分享最好的概念。如果其中一个小组在中型企业市场出奇制胜,创下佳绩,戴尔便会把他们的想法传布给全世界的分公司;而另一个小组可能想出了针对大型律师事务所进行销售的方法,戴尔也会把他们所学到的经验与整个组织分享。

18、当一家公司的所有人员都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时,是非常危险的现象。你可以鼓励公司员工,以创新的方式来思考公司的业务、所处的产业、顾客等课题。以不同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反应或机会,便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机会,得到新的理解或学习。而经由对公司营运的所有层上提出疑问,可以不断把改进与创新注入公司文化中。

要怎么教导别人,让他们更具创新能力呢?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要求他们以整体的概念来处理问题。戴尔一开始的做法,便是请教顾客:“你真正希望达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是什么?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吗?”戴尔与供应商商量:、能不能换一种做法?“接着,戴尔会试着想出超越原来目标的截然不同的做法。

19、戴尔的公司文化不屑于只满足现况,总是试着训练员工,去寻找突破性的新观念,让他们在公司面对大型的策略挑战时,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迅即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你必须经常训练员工提问的能力,要他们思考:戴尔可以用什么方式改变游戏的规则?哪些做法可以让戴尔达到这个目标,而其他人从未想到过?

如果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以非传统智慧为基础的成功历程,更能激励员工全力以赴。而营造出能敦促员工以老板角度来思考的环境,就能不断发想出新的另类创意,也赋予员工更大的自由,鼓励他们冒险。

20、要鼓励人们更具有创新精神,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失败了也没关系。许多公司说自己乐于见到创新的做法,也期待见到创新,但同时也告诉员工:“只要别搞砸就行了。”然而,所谓失败,有各种定义。

戴尔的事业本来就充满了创新与实验,因为戴尔所尝试的许多事是前所未见的事物。戴尔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因为找不到相关的经验,所以无法参照前人做法。戴尔的网址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戴尔刚开始通过销售电脑时,必须从头开始建构操作模式,其中包括从公司的不同部门里聚集人员来组成小组,接着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这个问题就是:“如何迅速确实地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你认为现状“已经够好”,你便会以如同后视镜一般狭窄的视野来进行管理。而以现在的经济环境来看,你未来铁定会摔得粉身碎骨。光为了要保持竞争性,就必须不断质疑目前的所有作为。

21、“自我批判”的态度,已深植戴尔公司的文化中,戴尔随时质疑自己,随时寻找改进事物的方法。戴尔试着由上至下建立起这样的行为模式,聘用具有开放观念的人员,并且把他们培育为领导者。这些人在自己犯错的时侯,必须能够接受他人公开的反对或纠正。这样可以促进公开的辩论,鼓励理性的“能人治理制度”。

戴尔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成就过度自傲。如果戴尔开始觉得自己功成名就,便会把自己推往他人的光芒之下,终将黯然失色。

正面迎接问题,而不否认问题存在,也不找借口搪塞。戴尔试着用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错误,坦白承认:“戴尔遇到问题了,必须进行修正。”戴尔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别人会。

戴尔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这话意思是说:“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事情迟早会出现,所以最好直接面对。

22、戴尔公司不允许信息缓慢到达。由于戴尔处在分秒必争的行业里,因此必须通过会议、电子邮件和公司内部网络,进行及时的“讨论”。早上发生的事情,最迟到下午就必须作出反应。戴尔必须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具备最高的竞争性,否则就会失去主意。立即沟通,以及立即解决问题,是绝对必要的。

戴尔在开放的企业文化中,大家可以尽情采取直接的渠道,得到所需的信息,电子邮件穿梭在传统的“等级”路线中的情况,在整个组织中随处可见。如果任何人觉得只因为他是副总裁,就应该只跟其他副总裁讲话,戴尔便会打压这类想法。过度僵化的等级制度会限制信息的沟通,对谁都没有好处。

等级制度不但代表速度慢,也暗喻着信息流通的阻塞;它代表着一层又一层的许可、命令及控制。

信息在成形的最原始阶段,并不是以很明确清楚的完整面貌呈现,所以公司更必须鼓励信息在各阶层自由流通。戴尔如果发现任何异状,便会立刻询问任何一个可能知道事情原由的人。反之亦然,任何员工有问题时,也会知道公司希望他能把问题提出来,通过电子邮件或在会议中提出都可以。

当然,重点不在于规避管理的责任。相反的,直接的连结有助于提供更多知识,以便能以更快的速度,进一步了解在营运实际发生的状况。

23、戴尔公司大部分的员工都拥有公司股权,这是员工认购股权计划、配股奖金还有退休计划的结果。戴尔评估了员工对公司的表现之后,不但以现金奖励,还赠送公司的股票。不过在戴尔公司还有另外一项承诺。要成为公司的老板,你必须以老板的思维来思考。当大家的思考行事都像个老板时,他们所感觉到的个人投资也就会更明显表现在对公司的全心投入。戴尔很惊讶为什么大部分提供股份给员工的公司,没有看出这一项重点。

要让员工以老板的思维思考,你必须提供他所能够接受的度量方式。戴尔公司每个员工的奖励和奖金制度,都与企业的健全息息相关。而戴尔所学到的评估健全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投资资本回报法”。

听到全公司上下热切讨论盈亏或资产负债表,或讨论和思考公司的投资资本回报,而在决策时也会以其为标准,是很有意思的事。

24、一家所有员工都是自律的“老板”的公司,在理论上听起来好像很了不起,但如果目标不够明确,可能会变成一片混乱。这套制度在戴尔公司能行得通,全因为戴尔拥有一贯的策略,以及解释明确的目标:

把学习视为一种必需品,而非奢侈。

研究明确的现象,以求得隐而未现解决方案。

如果失败可以创造学习的机会,就要乐于接受。

不断提问――即使对看起来没问题的事物也提问。

与所有人沟通组织目标。

即使员工实际上尚未拥有股权,也要把所有的员工当成老板。一旦他们真的拥有公司,他们便会开始注意整个大方向的目标。荣誉感一旦能与强烈的个人投资并存,便会产生神奇功效,建立起更大的责任感。

让你的员工拥有知识、能力及权限,可以放手去做他们最在行的事,将其带到“公司属于员工”的最高境地。戴尔发现,这个方式为公司带来的成就,超过其他任何的方法。这是戴尔到目前为止的心得。

25、戴尔公司最著名的一点,就是与顾客的亲密关系。公司初创时,这种“直接连结”让戴尔不但在众多竞争者当中鹤立鸡群,还使得戴尔有效分配资源,以提供最高科技、最新产品与最大价值。

把重点放速度与服务的完整顾客体验,是企业竞争的下一道战线。

这种趋势现在就看得出来了。除了争取顾客和满足顾客之外,你还得次又一次让他们高兴,这才能建立顾客忠诚度和持续公司发展。

戴尔发现,要抓住顾客需求及维持他们满意度的最好方法,是建立一种互惠的对话在关系。你不但能知道哪些事行得通,也能明白为什么行得通。如此一来,那些耗资千万、用才无数的新的创意,便可以在这些顾客中试销,还能通过他们的回馈,来了解整个运作是不是方向正确。

26、针对顾客需求来设计产品或服务方式,不只是找到顾客要什么,也不只是提供合理价格与高性能产品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比顾客自己更早知道他们的需求。

怎么做才能提早知道顾客的需求呢?

想得到答案,你只需要开口问就行了。

27、顾客们最在意的其实是戴尔征询他们意见的诚意。能与制造商有直接的对话,要比被迫向别的商家购物更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顾客回馈还能帮助你由整个市场的创意中获益。电脑业有成千上万家公司,如果某家公司有任何好的创意,消费者很快就会采用。他们会问:“你们为什么不像某某公司那样做?”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没有人能独占所有的'好创意,因此,学习与执行创意的速度便是关键。重点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是能以多开放的方式和多快的速度,来学习新创意。与顾客建立直接关系后,除非你对他们的意见充耳不闻,否则你一定可以得到市场上的最佳信息。

28、不过戴尔的做法远超越一般人所认识的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戴尔提供内部发展的种种技术支援工具,顾客要求的任何服务,都可以在特殊的电脑系统中取得信息。

比如说,顾客可以直接与产品制造部门连线,了解他们订货的进度如何。通过“顶级网页”,他们也能和隔夜快递连线,确实知道产品是不是已经寄送出来了。

戴尔在公司的网站上增加一种自戴尔诊断的功能,涵盖了数百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以互动方式引导顾客解决常见问题。由于戴尔网络上技术支援的比率渐高,顾客们也逐渐由电话求援转为在网上求助。因此,戴尔的技术人员便可投注在较高价值的工作上。在销售与技术支援这两方面,每五次网上服务可抵一次电话服务,每少通一次电话戴尔平均节省八美元。

关键是在尽可能没有品质落差的前提下,缩减服务顾客需求的时间与资源。这有两条路可行:一是建立电子信息的双向道,另一则是与顾客面对面沟通。

29、你应该了解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再试着把他们的需求纳入公司的策略。你愈能与他们连结,你的服务与产品就愈能被顾客采用。

在任何情况下戴尔绝不会出售顾客名单。有些公司在出售名单前会先取得顾客同意,戴尔的做法则非常简单:绝不出售。

30、花费时间亲自探访顾客实际营运的地点后所得到的概念,远胜过邀请他们到“你”的业务范围。你可以体会到他们每天在营运上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也能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服务他们自己的顾客时,你的产品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制造和产品发展的策略,应该基于顾客意见而调整,这概念对戴尔而言似乎是再清楚不过了;但对这个产业内的其他公司而言,看来并无太大功效。戴尔的顾客常在与戴尔谈话时,告诉戴尔其他竞争的电脑公司的典型反应:“谢谢你们的建议。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修正,但等到下次我们修正产品时,会试着做到这些。”而这一等,通常就是一二年。相反的,戴尔几乎是立即回应这些建议,并融入戴尔的策略当中。

31、产品和服务变得更有价值。这代表戴尔不再只是他们的个人电脑供应者,戴尔成为顾客的信息工程小组的一部分。

32、理论上,一些很棒的创意,但并不值得去追求,因为顾客不感兴趣。

33、戴尔当然会犯错,也还真犯下不少错。当戴尔犯下任何错误时,至少可以因为戴尔的顾客反应比较迅速,能因快速修正而得到好处。戴尔通常不会让所发现的损失恶化为更大的问题。而戴尔之所以知道要快刀斩乱麻,则仰赖于顾客所给的诸多宝贵建议。

戴尔也会尝试以下的做法:

着眼于整体大局。

以顾客所提供的建议来经营公司。

永远想到结果。

更要扮演顾问的角色。

以学生自居。

34、与较少供应商建立较紧密的关系,是降低成本和更进一步加速产品问市速度的绝佳办法。

戴尔想出“培养亲近关系,必获利”这句话,把投资资本回报(ROIC)这套衡量标准推用每一零部件和每一供应商。一旦能计算出,向不同供应商购买某零部件〖www.shancaoxiang.com〗能为股东带来的实际回报,就会很明白,工厂距离戴尔较近的供应商,为戴尔带来的ROIC高于工厂距离较远的厂商。很显然,如果供应商离戴尔比较近,运输成本便较低。但由于零部件价值平均每星期降低0.5到1个百分点,与供应商保持亲近关系,不但代表戴尔可以尽快拿到所需的产品,也可以充分运用零部件成本降低的好处。

戴尔向地区性供应商说明:“戴尔有全球性的业务,也希望你们能成为全球性的供应商,供货给戴尔全世界的工厂。但要做到这样,你们必须能发展出足以服务全球戴尔公司的产能。”

果然有效!有家厂商一开始在爱尔兰和戴尔合作,后来知道戴尔要到马来西亚建立一个制造中心,便在戴尔位于槟榔屿的工厂旁也设立了一个工厂。接着又在戴尔在中国的工厂附近开厂。戴尔最近决定要拓展得克萨斯州的业务项目,这家公司又在当地增加了一个工厂。下一步:巴西。

一旦你与全球性的供应商合作,那么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对服务和品质的期待不同所造成的不一致,就会大幅消失。这种简化的过程,减少了内部的迷惑,缩短了生产程序的时间,也为顾客降低成本。

35、为了打造和供应商的强势结盟,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开发专家的才能,加以投资。公司应该想办法为顾客和股东创造最大价值,至于其他部分,就去找杰出的合作对象,由他们来负责。

保持单纯。供应商的数目愈少,代表错误愈少、成本愈低、困惑愈少,而一致性愈高。

维系亲密的友谊,以及更紧密的供应关系。把供应商导入自己的业务体系,是虚拟整合的标志。若能保持与他们在地理上或联络上的紧密关系,会引导出更好的服务、升级的沟通、较低的成本,以及更快的问市速度。

为双方共同的成功做投资。

保持明确而客观的态度。在合作关系中,必须订出公司的品质标准和瑕疵容忍度,明确且举细靡遗,并且贯彻执行。使用具体的衡量标准,以判断供应商在达到标准和自我评量的制衡系统上,表现如何。

这些关系的建立,是公司成功的基本要素;但要如何运用这些关系,使其成为竞争优势的源头,则又是另一桩全新的课题。

36、当了解减少存货的重要性之后,首要之务,便是让供应商摆脱以往只考虑要运送多少存货的观念。要反过来鼓励他们思考,从他们的生产线,经过自己的制造线,再到上市销售,这整个流程的速度该多快。简单地说,焦点必须由“依计划来购买”,改变为“依(实际顾客)订货量来决定存货量”。传统上依供给来决定需求的模式,必须改变为依需求来决定供给量。

关键在于要让供应商取得他需要的正确信息,帮助他们做决定。要做到这点,必须与供应商无私地分享你公司的策略与目标。

“以信息代替存货”

供应商了解你这样做的理由后,他们的工作得以大大简化。

37、由于戴尔的制造量是依顾客需求而定,前置期通常在五天以内。戴尔手边现有的原料只有几天的存货量,有的甚至只有几小时的存量。戴尔与供应商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让他们知道戴尔的存货状况与补货需求,与有些厂商甚至几小时就联络一次,让他们精确知道戴尔的需要。

但戴尔不只是注意提高存货流通的速度而已,戴尔出向价值链的下游发展,帮助供应商提高他们的速率。

确实了解价值从何而来,如何取得,才能正确判断何时是与他人结盟的时机,自己又该在何时投入。

由于戴尔与顾客关系紧密,供应商能获知其他渠道很难取得的信息。

但如果你与供应商成为科技合作伙伴,对他们的设计提供有意义的意见,你们便能建立强而有力的关系。要达成以上目标的做法如下:

不可低估信息的价值。

与决策者直接沟通。

反转供需的模式。

立即思考。

研究开发经费要用得其所。

连上因特网。

38、自从戴尔公司成为电脑产业里认真争取市场占有率的重量级战士之后,很多人都问戴尔,如何处理竞争局面。对此问题,简单的答案是:“当你只拥有个位数的市场占有率,而竞争对象都是大哥级的人物时,你只能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否则就任人宰割。”

39、许多公司都太在意竞争对手的作为,因而受牵制;花太多时间在别人身后努力追赶,却没时间往前看。把全副精力拿来注意竞争对手的作为,只会让自己忽略了自己最大竞争优势的根源,也就是顾客。今日成功的公司――或希望能在明日致胜的公司,是那些最接近顾客需求的公司。

40、要想在任何产业中功无不克,首先必须了解其基本的经济结构,以觅得新的顾客机会、新产品和服务。如果要创业或经营,而把经济状况留到最后才考虑,一定无法发展出不可或缺的顾客和产品策略。戴尔把这些成功要素定义为市场占有率的成长(或说收入)、获利率、资产流动性(或说资金流通)。

了解产业内的利润集中区,也就是竞争对手实际赚钱的范围,这可以开阔视野,看到新的机会。先想出哪一个对手拥有高市场占有率、而且在市场某特定区块获利极高;再想想,如何把对手这项优势当作弱点。通常,在面对猛烈的攻势时,必得大幅降低利润,否则无力招架。

戴尔把这种做法称为“和对手玩柔道。”

1996年9月,戴尔公司以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推出一系列的服务器。整个市场为之震惊。这项野心勃勃的行动,重新建立了戴尔在服务器市场的地位,而戴尔现在已是全美第二大的服务器供应商,占有20%的市场。戴尔经由掏空竞争者的利润来源,削弱了他们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市场上以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戴尔对抗的能力。

事实上,戴尔七年前就曾在台式电脑的市场用过这个策略。

41、其他人以为是缺点的地方,往往是利润所在。

42、对于戴尔公司的许多人员来说,戴尔关于执行方式的领悟,来自于公司草创初期举办的“顾客权益推广会议。”在这些会议中,销售人员成为他们顾客的“权益说客”,而这些顾客经由与公司内不同部门的众多员工分享议题,与戴尔公司产生关连。戴尔在会中当场决定要修正任何可能影响顾客满意度的程序。

43、要考虑现存的所有变数,包括顾客购买行为、科技、现存竞争状况、潜在竞争对手等改变,而最根本的考虑,是能不能以不一样的方式运作。

44、强化自己的竞争极限的方法:

想着顾客,而非顾着竞争

维持一种健康程度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

把对手最大的长处转变为缺点。研究竞争对手的游戏规则,揭示对方最大的长处来利用其弱点。

见机行事,保持快速

当一个猎人,而不是猎物

45、戴尔认为库存价值已被信息价值取代,实体资产也已由智慧资产取而代之。任何一家小公司,都可以备有个人电脑,连上网络,因而具备如同大企业一般的营运工具。

46、以下各项战略,在很多方面造就戴尔的成功。若以这些战略为基础,也能为你带来网络经济之中的成功。

期待改变,并且预作计划。

发展因特网。

重定事情的优先顺序。

刻意追求成长。

以虚拟方式整合业务。

知名企业文化经典案例 篇八

沃尔玛:尊重每一个人

“山姆可以称得上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他所建立起来的沃尔玛企业文化是一切成功的关键,是无人可以比拟的。”美国Kmart连锁店创始人哈里·康宁汉这样评论他的竞争对手——山姆·沃尔顿。

顾客就是上帝

在沃尔玛看来顾客就是上帝。为了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沃尔玛不仅通过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高新技术的管理手段,努力降低经营费用,让利于消费者,而且从各个方面千方百计节约开支。美国大公司拥有专机是常事,但沃尔玛公司的十几架专机都是二手货;美国大公司一般都拥有豪华的办公楼,但沃尔玛公司总部一直设在偏僻小镇的平房中;沃尔玛公司创始人虽然家财万贯,但理发只去廉价理发店;现任董事长现在已是世界首富,但他的办公室只有12平方米,而且陈设十分简单,公司总裁办公室也不到20平方米。这些做法传达给消费者的信息是:沃尔玛时刻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

为了给消费者超值服务,沃尔玛想尽了一切办法,沃尔玛要求其员工要遵守“三米微笑”原则,尽量直呼顾客名字,微笑只能露出八颗牙等等。

尊重个人

沃尔玛不只强调尊重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而且还强调尊重公司的每一个人,坚持一切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沃尔玛内部,虽然各级职员分工明确,但少有歧视现象。该公司一位前副董事长曾经说,“我们是由具有奉献精神、辛勤工作的普通人组成的群体,来到一起为的是实现杰出的目标。我们虽然有不同的背景、肤色、信仰,但坚信每一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和尊严的待遇”。

在沃尔玛公司里,员工是最大的财富,他们有一套特殊的对待员工的政策,不称员工为雇员,而称之为合作者、同事,一线员工可以直接与主管以至总裁对话,而不必担心报复。员工以佩带“我们的员工与众不同”的胸牌而自豪,充分体现了沃尔玛的独特营销内涵。 沃尔玛公司重视对员工的精神鼓励,重视对员工潜能的开发,重视对员工的素质的培养,重视每一位员工的建议,重视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和谐的气氛,正是这些重视使得员工感到自己是公司的重要一员,在公司就像是在一个大家庭里。也正是这样沃尔玛才能把员工们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愿意为公司这个自己的大家庭贡献一份光、一份热。

公仆领导

沃尔玛内部很少有等级森严的气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非常乐意和员工在一起,谈论一些问题或发表演讲,把自己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传输给员工。到今天,沃尔玛的各级管理人员依然贯彻着企业传统文化,经理人员被认为是“公仆领导”。

沃尔玛公司的“公仆领导”始终把与员工沟通放在首要位置。他们为每一个员工服务,指导、帮助和鼓励他们,为他们的成功创造机会。因此,沃尔玛公司的诸位“公仆”,并不是坐在办公桌后发号施令,而是走出来和员工直接交流、沟通,并及时处理有关问题,实行“走动式管理”。他们的办公室虽然有门,但门总是打开着,有的商店办公室甚至没有门,以便让每个员工随时可以走进去,提出自己的看法。

激励员工

沃尔玛在处理员工关系方面运用最多的方法是激励而不是批评或处罚,如果员工把事情做好了,他们就会对其良好的表现进行褒扬:“你做得很好!”如果员工做错了,他们会对员工说:“换种方法你会做得更好!”

沃尔玛公司规定对下属一律称“合伙人”而不称“雇员”。沃尔玛制定了与员工分享经营成果、分担经营责任的政策,使员工产生责任感和参与感,如利润分享、员工购股、低耗奖励等计划来调动员工积极性。

山姆·沃尔顿持续不断地巡视商店,与人握手,看着别人的眼睛,设法记住众人的名字——甚至当商店太多,他不可能一一前去时,也是如此。他还撰写一些友好的个人书信,登在公司的时事通讯《沃尔玛世界》上,让员工们能看到他与员工个人的友好往来以及他对员工们的尊重。后来,他开始通过卫星系统出现在荧屏上对着员工们谈话。

星期六晨会

星期六的周会成为了沃尔玛的特有的文化气息。每到这个时候,大家会在山姆的带领下,有时做做健美操,有时唱唱歌,有时干脆喊喊口号,反正怎么样高兴就怎么样做,只要能活跃气氛,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尝试。

山姆认为,如果没有那些娱乐和出人意料的事,他们不可能让本顿威尔总部的大部分经理、员工每个星期六早晨,笑容满面地去参加会议。会议上如果只有单调冗长的比较数据,接着一个关于业务问题的严肃讲话,会上只会有人打瞌睡,气氛也不可能活跃。

因此,有时候沃尔玛会邀请一些有特色的客人,来一起参加会议助助兴。西德尼·蒙克里夫,弗兰·塔肯顿,都曾经参加过沃尔玛的聚会。俄克拉荷马的乡村歌手加思·布鲁克斯也到沃尔玛的星期六周会上给各位与会者带去过动听的歌声。管理人员有时候干脆自己上阵,像山姆就和休格·雷·伦纳德在会场里展开过模拟拳击赛。这样,许多严肃、重要的商业话题,就在随心所欲、活跃的气氛下,被轻松地研讨、商榷,每一个人都兴致勃勃,精神振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8篇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案例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企业文化案例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新范文

各公司企业精神总结(通用10篇)09-28

企业文化月活动方案(最新10篇)09-17

企业文化的小故事【最新11篇】09-17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现【优秀5篇】09-17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09-16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优秀6篇09-12

企业文化的理念(最新7篇)09-10

企业文化的作用以及意义【优秀11篇】09-08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精彩5篇】09-06

企业文化宣传(最新10篇)09-05

87 5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