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的参考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4-03-31 19:30:28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该页是山草香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咬文嚼字》的参考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一

【关 键 词】 《背影》教学;语言训练

【作者简介】 韩军,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教师,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新语文教育倡导者。

大家看本人的《背影》课,首先注意到的是“生命脆弱与短暂”这样的似乎新鲜、似乎深度的解读,并且对这样的解读似乎感到突兀,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有人就产生疑问,这课就是教师个人的体验,不是朱自清的,也不是《背影》文本的,似乎忽视了学生,尤其似乎忽视了语言应用,忽视了语言字词句段的学习训练,甚至疑心这不是语文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本文暂且搁置不讨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这种解读,是朱自清本人的,是《背影》文本的。因为已经有绝大多数读者,通过研读笔者的《背影》课和文章《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已经高度认同“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的确是朱自清的,的确是《背影》文本的。并且,也是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自然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

本文只说本人讲授《背影》课的语言训练。语文教育界,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一种笼统而不加思索、不加分析的误会,我是首先提倡人文的,那么,我自然就必然是忽视语言训练、忽视语言应用的,以致于以讹传讹。尤其当我的课有了似乎新鲜、似乎创新的解读,因而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时,愈加加深了这种误解和讹传,比如本人的《背影》课。这种误解、误会产生于语文教育界的一种简单、粗陋的“两分思维”,左边是“人文派”,右边是“工具派”,“人文派”就是不注重文本和语言应用训练,“工具派”就注重文本和语言训练。这种“两分思维”,就如同过去我们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分的简单思维完全一样,以为资本主义就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人剥削人、人间地狱,社会主义就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人帮助人、人间天堂。其实,你在语文教育界,找不到一个你所以为的人文派教师的代表,他的语文课就不进行大量系统的扎实的语言训练,你也找不到一个你所以为的所谓工具派教师代表,他的语文课就不进行大量系统的人文教化。我只是想特别强调,语文教育界的简单、粗陋化的“两分思维”应该丢弃了。正如众多国内外经济学家所说,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完全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找不到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语文教育界,你说谁是工具派老师,谁是人文派老师,恐怕没有一个人承认。我没有听过一堂语文课,把工具和人文分开了。大家所见到的我所发表的十几个课例,无一不着眼于并且不遗余力地强调系统、扎实、细致的语言应用训练。 本人讲授的《背影》课,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精到、系统的语言训练课,对学生训练语言应用的真正语文课,读者不妨读一读本人的《背影》课实录。读者可以暂时搁置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这个解读的疑问,专门看看本课的语言训练。

具体来说,笔者讲授《背影》一课,有丰富、系统、灵动、多彩的语言训练,计有九个环节。

一、识字解词,积累字词

开课,系统认读并解释14个词语:差使、狼藉、簌簌、蹒跚、交卸、奔丧、典质、赋闲、颓唐、琐屑、举箸、惨淡、情郁于中、触目伤怀。

二、背诵文段,积累语言训练

让学生当堂背诵开头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是他的背影”,背诵最后几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能与他相见!”学生用课堂时间三到五分钟,一般都能背诵过。这也是我的一贯主张,即“课内背,背课内”,利用课内的时间来当堂背诵,并且背诵课文内容,不是背诵课外。笔者多次在外地讲《背影》课,除偶尔的客观原因,如会议压缩时间,我都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三、阅读文本,辨识人物的阅读训练

笔者问学生:“本文写到了朱家几个人物?”训练学生的阅读辨识能力。

若阅读不认真、不深思,必答错。有的答:“两个,朱自清和父亲”,有的答:“三个,朱自清和父亲,祖母”,有的答:“四个,朱自清和父亲,祖母,茶房”,有的答:“四个,朱自清和父亲,祖母,朱子”,有的答:“五个,朱自清和父亲,祖母,朱子,朱红”。而正确答案仅一个。

有的学生说:“祖母不是朱家人,因为她不姓朱。”有的学生把“茶房”当成“朱家人”。有的学生把“朱红的橘子”之中的“朱红”二字,当成一个卖橘子的小姑娘的名字。

于纷纷扰扰中,在辨驳中,学生的思维,斟酌、辨析,就受到训练。无疑,这算精到的语文设计吧!

备课时,本人摒弃以下三问,看看我的教学用心:

A:本文写了几个人物?

B: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

C: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A:最易,翻书即能答对。

B:稍难,但大部分都能答对。

C:过难、过繁。

笔者舍弃过易、过难及无意义之问,选择“写了朱家几个人物?”这是我阅读训练之“用心”。

四、深悟人物角色和关系的阅读理解训练

依次问《背影》中“写了几个儿子,几个父亲,几个祖辈,几个孙辈”。

学生答“两个祖辈、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四条生命”。这些都是对《背影》的深化理解。

“两个父亲”,即写作《背影》时朱自清也是一位“父亲”。这意味着,年轻父亲在感念年老父亲。只有自己做了父亲,有了为父体验,才可能真正懂得为父之不易,才可能深深走入父亲的内心。

“三个儿子”,让学生体会朱父也是儿子,他正承受着失母之重创;而朱自清的儿子在,更加衬托出朱自清父亲的身份。把“四代人”看作“四条生命”,是让学生思维产生升华、概括,形成“生命意识”。凡此种种,都是非常好的深化阅读训练。

五、咬文嚼字,推敲文字,理解人物的阅读训练

让学生咀嚼几个词语: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

咀嚼“蹒跚”和“慢慢”,读出走路迟缓、年迈老态。咀嚼“探身”,读出小心翼翼、腿短、害怕腿伤,得出“年迈、腿脚老化”的结论。

咀嚼“攀”、“缩”、“微倾”、“努力”,读出体胖、年老体衰、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感觉。

学生如此逐字逐词咬嚼、琢磨、摩挲,就是典型语文训练,读书训练,“语文课”特色尤浓。

六、有创意的汉字审美、联想、想象训练

1.“背”字审美联想。从“背”,想到“力量”,想到“背负”、“负重”之“负”; 想到大丈夫之“夫”; 想到“父”。理解标题“夫之影”、“父之影”。

2.由“背”字,让学生想到“虎背熊腰”。理解标题:“背影,父亲虎背熊腰的影子,变成了弯腰驼背的影子。”

3.让学生说出对父亲“背”的感受。学生答:“厚实”“温暖”“安全”“踏实”“宽大”“幸福”……

4.跟学生一起唱歌:“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在歌声里,咀嚼歌词,体会“蜗牛”般坚韧的“父亲”,体会“背”字――父亲“背着重重的壳”,“重轭”下的父亲,让学生会铭心刻骨。

诸种语言训练,已不是字形、语音、语法意义的,而是人性意义的。这都是富有创意的语文训练。

七、用“背”字概括课文文段的语言训练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学生概括此段为“背井离乡”。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学生概括以上三段为,“走背字”、“背运”、“点儿背”。这些训练,有创意,有趣味,有实效。

八、不断“重命名”标题的语言训练

在以上过程中,学生不断把理解放回到标题。说出“两个男人、两个儿子或两个父亲背井离乡的影子”,“朱家走背字儿的影子”,“朱家背时背运的影子”,“朱自清父亲虎背熊腰的影子,变成弯腰驼背的影子”。这是最具“语文课”特色、又富创意的训练。

九、贯穿课堂始终的富有感情的朗读、默读训练

学生朗读“四次流泪”的文字,边读边咀嚼。计四次朗读。

朗读《匆匆》,从“燕子去了”一直读到“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朗读两次。

朗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朗读一次。

朗读《毁灭》文字:“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什么影像都泯没了,什么光芒都收敛了。”朗读一次。

默读“近几年来……做了许多大事。”“那年冬天……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办了丧事。”“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此四段,计默读四次。

整课,朗读、默读共十二次之多,或单读,或齐读。平均四分钟一次“读”。如此频繁的“读”的训练,更是“语文课”的突出特征。

以上九大环节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训练,有以下特点:

第一,全面而系统。有字词认读,有文段背诵积累,有12次的高频率地读,有辨识阅读理解,有复杂的深度阅读理解,有理解人物的推敲字词、咬文嚼字,有文学审美的字词联想、想像,有重命名概括。

第二,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巧妙设疑,由简到繁,由易至难,层层铺垫,一步步牵引思维。

咬文嚼字教案 篇二

诗歌堪称语言艺术中最高的艺术。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人带进一个美的境界,或者石破天惊,或者余音袅袅。很多学生理解不了祖国璀璨的文化,创作不出漂亮的作文,欣赏不了优美的诗歌,甚至说话写作文不通句不顺?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缺乏坚实的基础知识积累,许多学生没有阅读背诵的习惯;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没有钻研词句的精神。因此老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切勿丢“咬文嚼字”习惯。

一、咬文嚼字有利于学生识记字形字义

很多老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时,往往放弃了基础的字词,直接从整体入手,片面追求以感悟为主的“不求甚解”。效果呢?学生们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启动思维,没有用心体悟,课堂看似热闹,可是课后基本忘记,不能熟读成诵。学生的阅读活动只是进行着水平的推移,并没有质的提升。这样无论对学生长远的语文素养形成还是直接的名句默写都毫无益处。如新接手的班级学生默写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其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里的“萧萧”二字常常会有学生误写为“潇潇”。究其原因就是在阅读鉴赏时没有准确理解“萧萧”二字的意思,而老师没有加以适时指导,让阅读教学变得浮躁、浅薄。对如此精彩的词语只作蜻蜓点水般的解读,想想这真是我的语文教学的悲哀!为此,我在巩固复习时,对诗歌中的 “清”“萧萧”“尽”“常”“苦恨”等精彩的词语,特别是对“萧萧”进行了品析,先让学生说说“萧”和“潇”的意思,教师再通过引导:“萧”字可做名词和形容词,做名词时,草名,有香味,古时北方常见。“萧”做形容词时有冷落,荒凉,萧瑟,洒脱之意。“潇”字也分形容词和名词,做形容词时,本义:水清而深的样子。“萧萧”与“潇潇”都是描写、形容事物的词,但适用对象有别,“萧萧”是象声词,“潇潇”是形容词。“潇潇”有“三点水旁”,与水有缘。有风无雨用“萧萧”,有雨或有风有雨用“潇潇”。“无边落木萧萧下”因有风无雨,该用“萧萧”;“秋雨潇潇,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因有雨该用“潇潇”。学生通过这次“咬文嚼字”对 “萧萧”一词的含义有了准确理解,同时对作者用词的精确加深了理解、感悟。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更大了,感悟体验更深了,语感增强了,积淀增多了。

二、咬文嚼字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十分强调炼字。“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好的诗词,往往一词立骨,一语传神。“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杜甫的诗歌《咏怀古迹》(其三)中有这样一句“群山万壑赴荆门”,但是很多学生会写成“千山万壑赴荆门”。几次强调,要求改正,仍然不见成效。我不得不另寻方法。后受坡读王祈《竹诗》,原诗有“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枝枪”的句子,坡说:“诗中的竹叶似乎少了些”的启示。咬文嚼字去解读诗歌。从“群山”与“千山”数量入手。以幽默的提问开始,问学生“千山万壑则每座山有几条沟?群山万壑呢?”学生觉得有趣,纷纷给出答案:千山万壑则每座山十壑,群山万壑则每座山百壑。我接着问:“那就从山势的陡峭、破碎程度而言,千山万壑和群山万壑分别给人什么感觉?”学生思索后也得出答案:千山万壑说明山势一个整体,而群山万壑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山太大,有巍峨之感;一是山太陡峭、破碎,有气势飞动之态。我继续引导:“那么,哪种表达更符合杜甫诗歌风格?”学生觉得“群山万壑”更符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之风。至此,由一字的选择开始的教学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既帮助学生记住了字形,又便于他们理解诗意,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杜甫诗歌的特点。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三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 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参与者; 协作者

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平等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参与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达到探索方法、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开发思维、创新学习的目的。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特征。因此,参与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列为我国未来十年大力推广和普及的重要教学模式和方法。我国一些中小学在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作为初步探索,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对参与式教学进行了实践。在授课方式上,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主,改变传统的集体讲授为主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上,以学习活动为单元来设计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学生角色由传统课堂中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教师角色由讲授者、管理者转变为协作者和组织者,这就好像一部戏,学生才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引导学生参与角色。而开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参与式教学的实施。事实证明,参与式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参与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授课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主

我的案例一:现代文阅读课《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

2.能理解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观点,获得炼字的启示。

3.培养语言文字敏感,并迁移运用到阅读写作实践中。

重难点:

能提炼并理解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观点,获得炼字的启示,并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预学

1.独立阅读课文,找出本文引用的材料及其证明的观点。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查找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朗读并体会全诗的意境和情感。

(2)搜集古人炼字的范例,理解其妙处,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二】预学交流(20分钟)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本文所引用的材料及其所证明的观点。

2.小组合作交流《题李凝幽居》的理解欣赏和对古人炼字范例的分享。

3.教师点拨与小结

【活动三】目标检测练习(15分钟)

1.炼字练习:请在空格填入两个动词,并说明理由。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2. 高考真题链接(此略)

3.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从平时作文或练笔中找找用词不当的句子,与同伴一起斟酌修改。

【活动四】归纳反思(3分钟)

头脑风暴:这节课我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为了更好地“炼字”,我可以继续做些什么?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如“活动一”的第1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个体独立自主学习,第二个学习任务鼓励小组合作,“活动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活动三”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时间,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得到积极有效的反馈。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学习金字塔理论。作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显示了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保持率:讲授、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等几种传统方式的学习效果都在30%以下,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仍在使用效率最低的几种学习方式:教师讲授、演示,学生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即便使用了多媒体手段,学生仍然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同步的教学节奏也很难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学习困难学生更容易成为课堂的“边缘人”。

而小组合作学习与多样学习方式的结合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许多研究业已表明,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更容易为学习困难学生接受。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得到的帮助不仅来自教师,还来自同伴,而来自同伴的帮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支持;同伴的“互教”和讨论会加深、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合作学习时,学生随时受到来自同伴的鼓励或督促。

合作学习主要安排在课前预学、汇报展示、课堂探究、课后归纳整理等需要学生充分参与的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不惜用更多的时间,把更多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而使用教学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二、教学设计:用学习活动来设计教学

咬文嚼字教案 篇四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2、理解炼字即是锤炼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或对咬文嚼字的解释导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三、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2、释义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速读文本,说说文中举了几个实例。

明确:

2、这几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①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

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3、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作者在前三个实例里说明了什么道理,后两个实里

又表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前三个实例(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后两个实例(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4、阅读第8段,作者的观点对我们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明确:

全文小结。作者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五、探究发现

以下两个问题选一个讨论

1、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

2、对作者的观点,你有不同意见吗?

六、拓展延伸

1、 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

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

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

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2、 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七、总结全文

八、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1.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教学设计(2)

2.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

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 篇五

关键词:高职学生;错别字;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59-02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正值创刊15周年的《美文》题词时,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错别字,把“风华正茂”的“茂”字里多写了一点,草字头下面的“戊”变成了“戍”,在网友中引起轩然大波。中国作协主席,即现代汉语言文学艺术写作的最高殿堂的掌门人,尚且将一个常用汉字写错,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错别字现象更是非常突出,值得深思。

“错别字”,又分为“错字”和“别字”。“错字”指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错别字”通常简称为“错字”,它也包括别字在内。

一、高职学生写错别字主要原因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写错别字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语文基础不扎实

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高考时文化成绩较低,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对待书写较为随意,对某些字只记住大概的轮廓,写字缺胳膊少腿,对形近字和笔画较复杂的字没有及时复习巩固,印象模糊。还有学生对错字认识不足,明知是错字,认为无关大碍,仍知错用错。例如:“夭”-“天”不分,“烤红薯”“烤”下面多一横,“薯”写成“署”或“暑”,“染”右上部分写成“丸”。

对字义不理解,用同音或谐音替代,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原因。如语文考试中要求写出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下两句,竟然出现了“帘卷西风,人比黄瓜瘦”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也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力。还有“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待”写成了“带”或“代”,“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中的“州”写成“洲”……这样的错误在考试时俯拾皆是。这些学生虽然对名句背得滚瓜烂熟,但由于没充分理解名句的含义,造成了这种错误。同音字错误,如“法网恢恢,疏而不露”把“漏”写成“露”,“亭亭玉立”写成“婷婷玉立”,也都是对词意理解不透造成错误。

(二)网络、媒体的影响

网络迅猛发展,QQ聊天,飞信,微博,网上购物……让人们的交流更加快捷,大学生更是上网的主要群体。由于要快速打字,有时就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好多同学认为对方理解这句话意思,也就不去修改,时间久了,也就对错不分。还有是为了扮酷搞笑,故意使用一些谐音错字,比如:“同学”打成“童鞋”,“教授”打成“较瘦”,“喜欢”打成“稀饭”,“过奖”打成“果酱”,“非常”就是“灰常”。

媒体有时也误导学生,尤其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网吧广告:一“网”情深;眼镜广告:一“明’惊人;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此外还有许多商标、商店的牌匾为了吸引眼球而篡改一些词语。这些不正规的汉字都会对学生起到误导的作用。

(三)汉字本身复杂性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于历史的渊源和汉字独有的特点,使汉字繁复难学。《辞海》上所收的汉字十二画以上(含十二画)的字约占一半多。一些常用的“露”、“蠢”、“黯”等都是二十画以上。例如:《羊城晚报》刊有《古代“冰箱”》一文,文中提到《诗经》的篇名时把“豳风”误写成“幽风”,把“豳”写成“幽”这一现象从古代起就出现了。汉字笔画结构的复杂也容易引起字的多笔缺画,使其不成为字。多笔少画产生的错别字多数为错字。有些形似字仅仅一笔之差,或增减笔画,或曲直长短不同,如戌(xu)—戍(shu)—戊(wu)—戎(rong)—戒(jie)。

二、正确书写汉字的主要做法

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正确书写汉字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严谨认真的书写习惯

如果写字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是很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如上文提到的铁凝题词,还有“故宫门”事件中锦旗上写“憾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被网友发现“憾”字应用“悍”,两字音同,意思却截然相反,网友戏谑此为“丢物又丢人”。甚至在一些正规的报刊杂志上也能发现错别字,《咬文嚼字》杂志曾经有一个专栏《咬定“错字”不放松》,就是专纠一些刊物上的错别字。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是文字规范书写的楷模。1983年6月,邓小平同志为学习朱伯儒题了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当时,邓小平同志嘱咐工作人员不要急于发表,应先请语言学家看看,办公室的同志找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把关。王老看过后说:“不‘符合’的‘符’字目前已不再使用,如果这样使用显得不大规范,最好改成‘副’字。”邓小平同志欣然听从又重新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邓小平同志写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咬文嚼字,可以有效地减少很多可避免的错误。

(二)教师要有错必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一般只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不重视字词教学。此外,由于一个教师同时教几个班,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顾及到,无法对作业中的错字一一帮他们纠正,以致有些学生以错当对。高职高专学生本来语文基础就薄弱,尽量不写错别字就应该是高职学生的底线。所以教师一定要有错必纠,只要发现有错别字,就一定要让学生去纠正,教师再去检查。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也会影响着学生下笔慎重,不写错别字。

(三)了解汉字构字规律,充分理解字义

汉字中80%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声旁表字音,形旁表字义,因而推断形旁就能推测字义,就能判断该字在句中运用是否准确。如:“沤歌英雄(讴)”和“沤心沥血(呕)”中易混淆的三个字“讴、呕、沤”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讴歌英雄”当然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歌颂,因此,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表明与嘴有关的—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费尽心思,应该用“呕”字。“沤”的形旁表明和“水”有关,粪便加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俗称“沤肥”。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一定的语境往往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实际上,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巧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收到良好效果。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

对形近字,可以把它们的细微差别编成口诀,这样易记易用。比如:戌戍戊戎戒: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划个十字就念戎(róng),两竖一横念戒(jiè)那才成。

王力先生曾说:常用字不过三四千,容易写错的字不过一二百个。同音别字,常见的也不多。只要我们重视文字的规范,随时留心,基本上消灭错别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必须把消灭错别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从思想上重视正字法,下决心消灭错别字,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我们每一个对民族、对大众有责任感的人,都应当从我做起,下决心消灭错别字。从思想上重视,随时留心,勤查字典勤问人,消灭错别字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卫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杜维东。错别字辨析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3\]郝明鉴。咬文嚼字\[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郭怀立。错别字现象刍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

最新范文

金色的鱼钩教案7篇03-3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9篇】03-31

腊八粥教案【优秀6篇】03-31

草原的教案(优秀8篇)03-31

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03-31

《和时间赛跑》教案(优秀5篇)03-31

幼儿园课程教案模板【优秀3篇】03-31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优秀9篇03-31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精选5篇)03-31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精选5篇)03-31

51 7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