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24-01-11 00:58:07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1]

[1]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2、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王安石有一首诗,《泊船瓜洲》,其中有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改过好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有什么好处?它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好像一枝画笔,涂出了无限生机。

2、贾岛诗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提问:这两个人在干什么?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咬文嚼字》。作者使用它做题目,是有一番用意的,其中用意那就得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推敲

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4、课外拓展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最新范文

小学励志主题班会活动教案7篇01-11

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9篇】01-10

劳动课教案优秀8篇01-10

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6篇】01-10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10篇01-10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6篇)01-10

《防震减灾,珍爱生命》主题班会教案(最新1001-10

《大瀑布的葬礼》教案8篇01-10

舞蹈课教案【精选5篇】01-10

小学生主题班会教案(最新10篇)01-10

51 5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