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拒收礼物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一得【优秀4篇】

时间:2024-02-27 05:36:55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一得【优秀4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篇一

(独幕剧)

时间:两千多年的一天下午

地点: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幕起,子明正坐在席上读书。公仪休由内室上。

公仪休: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 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了一会儿,您吃饭了吧?

公仪休:恩,刚吃过。(回味似的)子明 ,刚刚一顿饭菜,就数鲤鱼的味道最好,实在是鲜美啊!

子 明:老师,我知道您最喜欢吃鱼了!

公仪休:是啊!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子 明:是的,鱼的确好吃。

公仪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幕后有人高喊: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仪休:子明:,烦你去看一下,是谁来了?

[子明下,一会儿工夫领管家上。管家手提两条大鲤鱼。

管 家:(满脸堆笑)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

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子明不解地望了望公仪休。管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下场。

子明: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我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 明:(恍然大悟地)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幕落。

27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材解读

(独幕剧)

一、关于课本剧

课本剧其实就是出现在课本上的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由演员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动作和戏剧语言来表现。

语言包括人物语言(也就是演员说的台词)、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人物对话中间的说明性的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这些内容在剧本中用方括号表示;此外还包括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在剧本中用圆括号表示。舞台说明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根据戏剧情节的繁简和结构的长短,它可以分多幕剧和独幕剧两种形式。多幕剧通常分成第一幕、第二幕等好几幕,独幕剧不分幕,剧情不长。 “幕起”,就是幕布拉开的意思;“幕合”,就是幕布闭合。《公仪休拒收礼物》就是独幕剧。

作为独幕剧课文,这在小学课本里是第一次出现。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教学时必须让孩子对独幕剧有个浅显的认识。

二、关于教材内容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绝某大夫送来的鲤鱼的故事。赞美了公仪休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品质。

这个独幕剧,让我们认识到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明、坚持原则、聪明机智的人。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的人物。方括号里主要交代舞台的布景和人物活动情况。

剧本主体是人物对话,也叫台词。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按照剧情的发展,这个独幕剧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公仪休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告诉我们公仪休是个很爱吃鱼的人。(极爱吃鱼)

第二部分,从"幕后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鲫鱼下场",写公仪休拒收一个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鲫鱼。(拒收鲤鱼)

第三部分,从子明说"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至幕落,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鲫鱼是不想违犯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解释原因)

课文是以围绕公仪休拒收礼物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

三、关于剧中人物

对于独幕剧这样的课文,教学上明显就有了两个重点,一是对独幕剧的认识,二是对剧中人的认识。

该剧涉及三个人物:公仪休、子明、管家。其中公仪休是主角,其他两人是配角。

那么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

1、公仪休是个是一个宰相。宰相是多大的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一个如此大的官,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然而,他平时该吃的是什么?看公仪休的神情(回味似的),再看公仪休的语言(我已经很久没有吃鱼了……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可见他身为宰相,生活相当的简朴,一如平民百姓。

2、公仪休是个极爱吃鱼的人。 “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两句话写出公仪休是个爱吃鱼的人。

3、公仪休是个爱吃鱼却拒收鱼的人。从“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可以看出公仪休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品格。

4、公仪休是个聪明机智、清正廉明的人。对代表主人来送礼的管家,公仪休不便严辞拒绝,他巧妙地以“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为由加以婉言谢绝,语言柔中带刚,反映了他聪明机智、清正廉明的性格特征。

当然,文章篇幅虽短,但人物的性格非常的鲜明,特别是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文本蕴含的意思十分的丰富,看我们怎么引导学生去阅读了。

四、关于剧本语言

对于剧本来说,重要的是人物的语言——台词。剧作家通过台词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剧本不能直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所以人物的语言尤其要符合性格化,不仅要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教养、身份、性格和他所处的特定环境。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都要由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课文篇幅不长,人物台词不多,但人物的语言表现力极强,能反映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美丽的谎言 ——解读《公仪休拒收礼物》 篇二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年级:四年级班级:5班人数: 47学科:语文课题: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师:许倩日期:2009.3一、教学目标1.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 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常规积累(3’)人物交流开放式导入(2’)质疑独幕剧 了解舞台剧的一种表演方式核心过程推进(30’)一、了解剧本(10’)1.介绍剧本常识 2.指导学生读懂剧本 1.自由读剧本,知晓剧本中括号内的内容是什么 2.学生快速读剧本,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帮学生理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品析人物(15’)3.教师板书:公仪休——爱吃鱼、清正廉洁、聪明机智 4.其间帮学生理解诸如:公仪休为什么不收鲤鱼那段经典的话语;管家为何要送鲤鱼给公仪休,为何偏偏送的是鲤鱼;公仪休是如何拒绝的等等有助于把握人物个性品质的问题 3.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你眼中的公仪休。这些都能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快速读剧本,边读边划有关语句。 a) 学生自由读剧本。 b)交流所得,把握人物个性特点 读书感悟是语文课堂永恒的旋律,利用分角色朗读再次巩固文本,让生再次体悟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十分乐于接受。这种积累内化不着痕迹,同时又为下一课的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剧本表演(25’)1.分配好角色,大家当导演,有什么话想对演员说(说表演的要点)。(如时间紧就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段) 1.有感情地读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的台词。 2.表演 3.点评。有没有把大家的意图演出来。 4.学生对照看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再反馈表演,要求要加进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开放式延伸(5’)四、总结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你明白了没有?你认为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你以后会怎么做?板书设计

美丽的谎言 ——解读《公仪休拒收礼物》 篇三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理解公仪休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他清正廉洁的品格。

教学难点:

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他清正廉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基础性诊断。

1、揭题,说说:从题目看,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通过预习,你发现本课有什么特点?

3、小结:介绍独幕剧的特点以及朗读注意点。

4、检查初读,正音,指导朗读。

5、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公仪休为什么不肯收下鲤鱼?

二、群体诊断与矫治。

1、设问;根据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交流,归纳筛选。问题大致如下:(1)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儿看出?(2)他为什么拒收鲤鱼?(3)公仪休是怎样拒收鲤鱼的?

三、精读感悟,发展性诊断与矫治,体会公仪休的品格。

1、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圈画重点词语,通过朗读、品味以及自我诊断与矫治,体会公仪休对鱼的喜爱之情以及公仪休的见解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2、交流:相机出示公仪休的一段话,逐句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理解。

A、可设计以下句式帮助理解。

(1)( )我喜欢吃鱼,( )不能收人家的鱼。

(2)( )我收了人家的鱼,( )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

(3)( )照人家的意思办事,( )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4)( )我犯了法,( )吃不上鱼。

B、设问:公仪休不收鲤鱼就是为了“一直有鱼吃”吗?

出示:(5)我之所以不收人家的鱼,是因为( )。

1、指导朗读,提示: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和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朗读出不同的语气并加以动作表演,真切体会语言。

2、通读全文,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优化矫治。

1、提示:根据人物特点,运用恰当的语气及神态练习表演。

2、学生自主性练习(自由组合合作练习)。

3、指名上台表演,群体诊断、矫治。

五、迁移练习,优化训练。

1、思考:子明在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件事上明白了什么?又会怎么做?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或叙述故事的形式表达。

2、自主性练习。

3、交流,优化评讲。提示:表演或朗读时人物的语言、态度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当时环境。

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篇四

一、教材分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鲤鱼的故事。剧情简单,人物性格鲜明。为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感受领悟公仪休的清正廉洁的品格,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角色表演”,效果还不错。

二、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质疑,读好剧本

教学伊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他们读通读顺课文,了解了独幕剧这种体裁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想围绕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师:爱迪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重要。”看看我们班的孩子谁善于提问。

生1: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生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

(二)自主解疑,品读剧本

1、品读“公仪休爱吃鱼”的环节

a、 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

b、过度:公仪休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公仪休回怎么说?这么做呢?请读课文第二部分。

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

c、公仪休爱吃鱼,为什么不收鱼呢?请齐读课文第三部分。

2、自主解疑,学习“公仪休拒收鱼”的原因。

a、找出公仪休拒收鱼原因的台词。“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b、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

c、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d、了解“法”在公仪休心中的意义。

e、齐读这段话。

(三)、积累内化,巩固文本。

a、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公仪休的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b、排演剧本,加深体会

这是一个剧本,很适合表演朗读。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小组里找伙伴分角色表演读,要加上动作,自己的语言和人物的表情,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说明: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走进角色,走进历史,都当一回剧中人。在排演过程中,学生将各自的感悟、体验融入剧中,进一步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洁

(四)、迁移拓展,走出文本。

作业:如果子明也做了官,在公仪休的影响下,他会如何去做呢?想象一下写下来。

教学反思

一、自主探索,感知文体特点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第一次安排剧本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既有新鲜感,又有陌生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自主研读中感悟剧本的文体特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 教学伊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他们读通读顺课文,了解了独幕剧这种体裁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二、读演结合,感悟剧本特点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剧本的这一特点,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演,让学生在读与演中感受剧本的魅力,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教学“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这一片段时,教者不仅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主人公对鲤鱼的喜爱之情,而且引导学生注意小括号中的舞台说明“回味似的”。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此时公仪休在回味什么?他将如何回味?教师通创设情境,让学生也仿佛与公仪休一同津津有味地品鱼、回味鱼的鲜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剧中人物“回味”时的动作、表情、神态。并在随后的环节中安排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这一段的剧情与人物的对白,让学生真切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剧本的魅力。

三、挖掘内涵,升华剧本主题

本出独幕剧剧情简单,故事简短,人物语言似乎也很浅显易懂。但细细咀嚼,却发现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下面有着深刻的内涵。公仪休的最后一段台词就很值得玩味。这段台词不仅表明了他拒收鱼的原因,而且话中也大有深意。教学时,我们把解读这段台词作为重中之重,首先引导学生理清这一段话中的逻辑关系,知道公仪休一连用了几个关联词把他不收鱼的原因层层递进地说清楚。其次让学生明白公仪休不收鱼不仅仅是为了能吃上鱼,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心中有“法”,因为知法,守法,所以他拒收礼物;因为他尊重法、敬畏法,所以他提倡人人守法。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提出“依法治国”,诵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对学生渗透“法”的教育,进一步提升、丰富剧本的内涵。

最新范文

种一片太阳花教案(优秀7篇)02-27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优秀3篇】02-27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3篇)02-27

《敬畏自然》导学案最新4篇02-27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优秀9篇】02-27

与诗同行3篇02-2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5篇)02-27

《幸福拍手歌》教案(优秀6篇)02-27

《卖炭翁》教学设计【优秀6篇】02-27

触摸春天教案(优秀6篇)02-27

51 6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