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学习要点【优秀5篇】

时间:2024-01-12 21:50:04

以下是山草香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咬文嚼字》学习要点【优秀5篇】。

咬文嚼字 篇一

【教学目标 】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成语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则提倡我们要,那么作者笔下的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咬文嚼字 篇二

学习目标  1、明确的真正含义。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预习检测

1、注音:

锱铢(    )   镞(  )     岑(   )      牍(   )

下乘(    )   蕴藉(  )   付梓(   )

2、解释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锱铢必较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如何阐述“咬文嚼字”的?

第一层(   至   )通过三个例子,说明     与      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     和       的调整。

第二层(   至   )从正反两方面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   第8段   )点明写作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部分都写了哪些实例?它们之间在论述角度上有何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所做的剖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探究

文学创作时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其弊端究竟是什么?并从文中的例子和读过的诗句中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咬文嚼字 篇三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导言】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录】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师: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很好。那么,换一个说法,其意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师: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当然也只是个人意见。至于理由嘛,大家都已经说完了。(众大笑)这样吧,下课之后,大家把自己的意见写成小论文交给老师,怎么样啊?

生:(齐答)好!

【后记】

朱光潜先生说:“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强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上述观点和要求在教学片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咬文嚼字 篇四

篇一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二

10月29日,在北师大附中我终于上完了两节汇报课。我讲授的课文是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虽然在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这两节课还是留下不少遗憾的地方。

首先,这两节课还不能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然后就带领着学生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方法等;在第二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老师出一些炼字练习让学生当堂练习,当堂讲评。在这两节课中虽然学生也能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回答,炼字练习也能完成,但是我总觉得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去阅读课文,按老师设计的问题去解答,学生没能自主去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中也没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第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虽然在课前我进行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内容的趣味性,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不够踊跃,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活跃。我觉得这两节课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做得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咬文嚼字 篇五

主备教师:梁晓刚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咬文嚼字》

(二)解析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二)解析

通过对文章列举事例的分析,理解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搜集、整理事例的方法。从对文章的细致分析入手,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课文列举事例的方法,然后分析课文列举的事例,接着分析五组例子体现的意义。

三、问诊断分题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不是典范的议论文,学生很难在文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论点。可以从梳理文章结构入手,让学生在文中先找出所有表达观点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二、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及《优化设计》之自主疏导

三、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述。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唯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路归纳:具体——一般

现象——本质

提升点拨:整篇文章告诉我们,“逐步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实际是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弟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感情。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第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义。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3.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完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咬文嚼字”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咬文嚼字”的好处?

5.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郭沫若对“这”的用法理解全面吗?

不全面。第一次觉得改得好,就依样画葫芦,第二次就改出问题了。

“你是好小子,过来动一动你茗大爷。”有相同的句子吗?其中的意味还可以补充吗?

你有种,有种来打我啊!(或讽刺否定,或激将)

自己将《李广射虎》扩展之后再看看效果。

六、课堂小结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词,被朱先生拿来褒用,就是为了突出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时候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目标检测:《优化设计》之自主梳理

配餐练习:《优化设计》之巩固与拓展及课时训练

最新范文

走自立自强之路(优秀8篇)01-1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01-12

《小马过河》教案6篇01-12

《雪花飘飘》教案(优秀8篇)01-12

《找朋友》教学设计【优秀9篇】01-12

单元教材分析优秀7篇01-12

一石激起千层浪《和时间赛跑》教学案例【01-12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及评析【最新4篇01-12

《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01-12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优秀01-12

51 5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