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 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11-01 05:56:37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跷跷板,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0篇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

跷跷板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阅资料法、交流法、观察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游戏?(秋千、滑梯、跷跷板)

2、在跷跷板游戏中,为什么跷跷板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生自由说)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跷跷板”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新授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很熟悉,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这儿有玩跷跷板的资料,你们想欣赏吗?(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谈话:同学们都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奥妙。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当然,对“平衡”这个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一问题,但只要学生能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等问题就可以。

4、谈活: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 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一说,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资料来说。

5、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玩跷跷板的经验回答。(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 谈话: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听了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种可能,老师很高兴。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针对性的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比较分散,说出来的办法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善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学生汇报交流。

2、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3、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小组同学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各组探究过程中的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4、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便于相互取长补短,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交流,自已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2、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而随时调整教学思路的灵活性。

三、练习

1、天平是根据 平衡原理制成的。

2、距杠杆尺中心一样长,两边的钩码挂得 时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 时平衡。

3、一般来说,一个小孩与一个大人玩跷跷板时,如保持平衡大人坐的位置要比小孩坐的位置距离中心

四、总结

总结: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制成的。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五、作业

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平衡的现象。也可以利用杠杆平衡的原理做一件玩具。

六、板书

跷跷板

杠杆尺 天平 平衡原理 物重 左右一样

结构:指针、游码、镊子、托盘、底座、砝码

距离

注意:左物右码

《跷跷板》教案 篇二

1、模唱全曲唱句旋律。

师:跷跷板舞表演结束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唱一唱歌曲的唱名旋律。

2、两声部上行与下行。

幼儿分成两组。

(1)、老师指挥,分唱唱名上行及下行。

(2)、幼儿唱出上下行,并以肢体做出上下行。(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手、头、脚唱出各个音阶)。

3、排谱

教师在黑板上排出唱名音阶

4、指谱模唱

教师指谱,学生模唱。

听音乐退场。

跷跷板教案 篇三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

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

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www.shancaoxiang.com≥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跷跷板》 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过年”的传说。

2、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学说简单的祝福话和拜年动作。

3、感受“过年”喜庆气氛,激发过年的愿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点:

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过年”的传说。

配套课件:小班语言故事课件《过年啦》PPT课件

活动准备:

1、“年兽”的故事课件、将教室

2、环境布置成过年的喜庆气氛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年是什么?”

“年最怕什么?”

“人们想出了什么办法赶走了年?”

2、引导幼儿讨论过年时,人们要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过年时,亲戚朋友之间要互相做什么事情?”

“拜年时要做什么动作?”

“拜年时要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拜年时要说一些吉祥的祝福的话,比如:见到爷爷奶奶要说“祝您身体健康”;见到叔叔阿姨可以说“恭喜发财”“祝您万事如意”;见到小朋友可以说“祝你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聪明”等等。

3、和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恭喜恭喜”。

幼儿边唱歌边找朋友,当歌曲唱完后要向好朋友说一句吉祥祝福的话。

4、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案 篇五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平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平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近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走钢丝】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天平,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平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平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生: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学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跷跷板》 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 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 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 怎样帮它改正呢?

5、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 师生互动探究

1、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 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 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 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 你找到规律了吗?

11、 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 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

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跷跷板》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跷跷板》 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对天平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重量观念,认识天平的平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本、天平、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讨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

2.引出问题。

讨论:

(1)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

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

怎么推理比较出最轻和最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

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

1.出示图片:淘气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考: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较重量时应该怎么做?

2.介绍天平:介绍天平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天平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较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讨论:皮球比较大,铁球比较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较。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根据两幅图片推理比较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较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1)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1只螃蟹和4只虾一样重。所以2条鱼相当于4只虾。1条鱼就相当于2只虾。螃蟹最重,虾最轻。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习了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轻重。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生活中的其他物品的轻重。

《跷跷板》 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跷跷板(比轻重),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跷跷板》教学设计 篇十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10篇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跷跷板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新范文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7篇11-01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9篇)11-01

朱自清春教案最新5篇11-01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优秀7篇】11-01

梦游天姥吟留别【4篇】11-0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11-01

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优秀6篇11-01

写字教案(优秀8篇)10-31

哪吒闹海教案大班优秀10篇10-31

中班优秀公开课教学教案优秀7篇10-31

51 4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