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秀9篇】

时间:2023-08-22 06:58:22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这里山草香为大家分享了9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希望在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一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3、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

2、结合自己摘抄的描写雪景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体会意境。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词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词的意境和音律。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让学生说出上阕中的动词和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学生回答后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示范分析“封、飘、失”所描绘出的北国雪景,重点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它动词描绘的视觉景象。

3、补充讲解:“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并提问:“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并提问学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字的用法。

5、总结诗词写景语言的凝练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近景和远景的推移、实景和虚景的交错,发现诗人思维的跳跃和连贯。

1、回答问题:有“封、飘、望、失、舞、驰、比、看”等,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和晴日的雪景。

2、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分析词语的用法。“失”描绘出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舞”和“驰”运用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富于生命力。同学问交流阅读体会,补充答案。

3、通过教师讲解,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并回答:“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拟物、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4、讨论回答:“欲”字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感受诗歌形象的“诗化”特征,理解诗人借“试比高”抒发内心的豪迈之情。

5、通过概括词中出现的景物,把握诗人的写景脉络,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

1、组织学生分小组,根据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图画,指导学生感受白雪与晴日的红白色调撞击,理解“妖娆”的内涵。

3、引导学生发现,长城和黄河并非真实地出现在诗人眼前,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的壮丽图景。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上阕词意境的理解,修改图画。

2、结合图画,选举小组代表,口头描绘词中的景象,尝试总结诗词表现的意境美。

3、通过阅读和教师提示,发现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虚实结合,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尝试掌握这种写作手法,锻炼思维,将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诵读上阕词,复习已学内容,进入下阕词的学习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词的音律,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下阕词中所列举的历代帝王。学生回答完后,可视回答情况给予补充。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阕词的知识点,并感受下阕词的意境。2、畅所欲言,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下阕词

1、提问:通过诵读全词,你发现上阕词和下阕词就内容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描写景物和评点历史人物是不相关的内容,诗人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的?

3、总结:这句话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由景物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物,跨越时空,表现了诗人的大气豪迈和坚定信念。

4、提问:诗人对历代帝王、“无数英雄”是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知道的?

5、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并提示学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但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认识到,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阕词是写景抒情,下阕词是评点历史人物表达观点。

2、回答: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连接起来的。

3、结合教师的分析,谈论、体会诗人是如何把写景和抒情结合到一起,自然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4、经过讨论和交流回答:诗人对他们是惋惜、感叹的态度,“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都反映了诗人的态度。

5、讨论,认识到这三句话是全词主旨所在,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和自信。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诗

列举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两首同是描写雪景、借景抒情的诗歌,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关键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两首诗词的区别:从意境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总结全词,并告诉学生“诗、乐、画”一体的诗歌学习思路和我国“诗言志”的诗歌传统。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四、本课总结这是一首主旨鲜明、气势恢弘、意境壮美的词。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和背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鉴赏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诗歌语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琐碎的,抓住重点词语,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教学前奏】

欣赏歌曲《沁园春•雪》,了解作者(做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介绍词的知识。

2、介绍“诗言志”的观点。

范读。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初步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二、分析上阕

1、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词传达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虽然上阕侧重写景,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景与作者的豪迈之情是相匹配的。清初的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末的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写景是抒情的基础。在此,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所以,我们应该来探究一下,上阕所写景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朗读上阕,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里的“北方雪景”会留给我们如此壮美的印象呢?

(选景视野开阔: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意象雄伟:长城、黄河、山峦;注入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

(教学难点)

3、理解“意象”与“传情”的关系。

补充一:

“表情达意的惟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某种特别情意的方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某种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艾略特

补充二: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意象为例,分析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目的:说明诗是意象的组合,不同的意象用以抒发不同的情感。

提示:我们在前面也已经提过选景与传情相匹配的原则,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作者在这里选取的与豪迈之情匹配的意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提示:请学生解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教师讲解:“山舞”起三句,看似写景,实写斗志。毛泽东自注本词: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饱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但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我们读毛泽东写于长征途中的《十六字令》,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共产党人不屈服于自然艰险和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要读出共产党人的这种斗志与气魄。

4、现在,让我们再来想像一下当时的现实情况。站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坡上,北风凛冽,严寒扑面,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讲解:我们会感觉到大自然的威压,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很传神地写出了这一点。那么毛泽东笔下的雪景为何如此壮丽?为什么北风凛冽、严寒霜雪反而使他豪情勃发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难点)

讲解: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个普通的诗人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因此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古人云,诗的高下在意境,而意境的高下,又取决于人的品格的高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告诉我们,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面对这漫天风雪,他想到的是雪后初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致。

提问:老师为什么说是“想”?写雪后美景象征了毛泽东对什么的预见?

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景的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乐观精神。(难点)

三、分析下阕

1、但伟人的遐想并未由此止步,而是飞越时空,思接千载。请同学们朗读下阕,思考:他还想到了什么?下阕的联想是怎样和上阕的写景衔接的?

2、这些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对历史英雄的评价。

(难点:对“文采”“风骚”的理解,见注解。)

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用武力征服了天下,正所谓“马上得天下”;但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成就,就让人扼腕叹息了。

3、为什么作者要列举这些英雄人物并作评价?(与“今朝”的“风流人物”对比。)联系上文,应该如何理解“风流人物”?(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再联系写作背景,对“风流人物”的理解还可以更具体吗?(学生可能回答:注解中提到的“人民大众”,毛泽东,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他们领导的人民军队。)

4、讲解:长征……(略)

四、朗读、背诵

1、让我们再次朗读整首词,要求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对人民军队、对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一边朗读一边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雪》手迹。

2、全体起立,背诵。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三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泽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_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泽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泽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 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⑶ 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

⑴ 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⑵ 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三、配乐朗诵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教学上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下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五、分角色指导朗读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六、小结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小结。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五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 www.jingyou.net 。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感谢周阳中学 张先福先生提供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六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七

东庐中学初三语文师生讲学稿

课题:《沁园春·雪》课型:新授执笔:向志燕

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讲学时间:05年9月

学习目标:

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学法指导:

1、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

2、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

课前热身:

1 选词填空:

(1)分外妖(   )  美丽富(   )  不屈不(   )[饶、娆、挠]

(2)戒(  )戒躁   (  )小玲珑   步履(  )健 [娇、矫、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外(   )  分别(   )  妖娆(   )  谦逊(   )

莽莽( )  风骚(   )  可汗(   )数九寒冬(   )

不计其数(   )   数见不鲜(    )

3、动手查资料:

对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哪些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这首词的呢?请将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

4、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课堂学习:

一、导入  。

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听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四、研读上阕: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

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六、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七、揣摩运用: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

拓展练习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

•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

思考:

1、根据你的理解,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看”和“忆”字各领起哪几句?

3、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内容。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八

【课文解读】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以雄丽著称,这首词的特点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全篇前后两幅画面,都写得雄阔壮丽,气韵飞动;全篇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间抒发了革命者战天斗地、激扬慷慨、包举宇内的革命壮志与豪情,读罢让人心潮起伏,热血奔涌。

【教学思路】

1、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诗歌突现了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而不是一些文人墨客的浅斟低唱,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应把握住感情的脉络。

3、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在课堂内达到背诵。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将这首词与《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

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

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

【教学用具】

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习)

〖要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⑴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皇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

⑵ 、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⑶ 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⑷ 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2、指导学生诵读全词,疏通词句,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诵读──美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由写秋的诗句导入新课

可用小黑板板书: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4、悲哉,秋之为气也。

5、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要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回答: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秋的画面大都用一些怎样的意象来描绘,大都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萧瑟、凄凉、冷落等等,表达一种:悲凉、寂寥、惆怅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二、学生朗读(可配音乐)

整体感悟毛泽东的词给人一种怎样的风格?

明确:气势宏大,意境开阔,色彩艳丽等等。

三、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整体感悟,思考回答

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板书):

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上阕

思考: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在当时的背景下,途经长沙,在寒冷的深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面临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

1、学生思考讨论:“看”字领起了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语言回答,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 。)

明确:“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作者从多个方面写景的手法叫“赋”:即铺陈排比的手法。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用得好的词语有:“遍”点出“红”的范围之广,“透”极写江水澄碧清澈见底,“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击”写出了鹰在天空展翅高飞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飞”就只写出了动作而不能突出其奋发有为的特征,“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来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种效果。

2、作者写景的视野很开阔,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写景的角度是怎样的?作者用了怎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景物特点。

明确(见板书):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

它们总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3、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交融。

4、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呢?

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惆怅,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5、引导学生诵读,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读的词语,体味作者描绘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尽量达到背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引导学生分析下阕

1、学生诵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明确:

⑴ “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蔑视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干,敢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战友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探求革命的真理,他们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⑵ 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气势。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引导学生诵读下阕,感悟英勇无畏的豪情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文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好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

七、布置作业

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长沙》做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提示:

1、关于词的背景。

2、两首词的景物描写,意象的组合。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3、领起字的作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色彩的搭配。

4、情景交融,情中显志。

5、词的结尾抒发的壮志豪情。

【板书设计】

“看”领起:

山  红

远──静           忆

林  染

上阕 湘江秋景 江  碧   下阕 峥嵘岁月

(借景抒情)近──动   (叙事抒情)

舸  争           记

鹰  击   上

鱼  翔   下

问   主沉浮

答   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九

备课组 初三 学科 语文 执笔

课题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 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情感

态度

方面 1.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能力

方面 1. 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 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9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2023年小学数学面试试讲题目和教案【优秀08-22

听《开天辟地》有感(优秀4篇)08-22

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优秀1208-22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精选13篇)08-2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优秀5篇08-22

幼儿园大班爱国主义教育课教案(优秀7篇)08-22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天地人教案(优秀5篇)08-22

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最新8篇】08-22

小数乘法教案(5篇)08-22

生物教学教案【优秀14篇】08-22

51 3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