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优秀13篇】

时间:2023-06-19 12:24:09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这13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是来自于山草香的爬天都峰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陡”、“攀”等六个生字,会写“爬”、“峰”两个生字。

2.初步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天都峰险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书写生字

1.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小朋友,还记得黄山奇石里的金鸡叫天都吗?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有名的天都峰!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爬天都峰的滋味。

2.板书课题,书写课题中的生字:爬、峰

3.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里都写了谁去爬天都峰?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让他们再次读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

3.老师觉得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了,谁愿意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4.指名读,给生字和多音字正音,简介鲫鱼背。

5.课文写了谁去爬天都峰? 板书:小朋友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爷爷?板书:老爷爷,课文是怎么写的?(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三、体会“险峻”,背诵积累

1.这一老一小都来到了这座奇险无比、令人生畏的天都峰,(板画:天都峰),准备迎接挑战,课文又是怎么描写这座天都峰的?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句子。

2.谁来读你划出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①自由读这两个句子,特别是哪些词体会到天都峰险峻?圈出来。

②指名说,板书:笔陡、挂;

笔陡:陡是生字,请看老师写这个字。这样笔直陡峭的山峰就叫笔陡。

齐读词语。

从天上挂下来:正因为山峰如此地笔陡,石阶旁边的铁链才会像从天上挂下来一样。

③指导朗读:

第一句:天都峰直入云宵啊!齐读。

天都峰高1829米,而我们的教学楼只不过几十米!再次齐读。

第二句:这么高、这么陡的石级,你能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④背诵写天都峰的句子。

4.小朋友站在这么笔直陡峭的天都峰下,她会怎么想?

指名说,师:她的心里直――发颤。你能给发颤换个词吗?

四、体会一老一小的不怕困难、互相鼓励

1.此时小朋友的心里非常害怕,那最后有没有爬上去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齐读第7自然段。那究竟是谁使她克服了害怕,爬上了天都峰?(老爷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吧。

2.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当小朋友和老爷爷见面时,他们彼此都问了对方同样的一个问题,请你们找出来。

指名说,出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两组互读对话,师:简单的问题,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并不平静的内心,他们在问对方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指名说,引读问题

师: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去,所以老爷爷也

点点头,说(引读):对,咱们一起爬吧!

3.师生合作读课文3――5自然段。

4.他们说爬就爬,瞧,“我”爬得多用劲!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读,找出

哪些词可以看出“我”爬得很用劲?圈出来。

指名说,谈感受

5.朗读:这么险峻的山峰,小小年纪的我却能克服困难,坚持爬上去。谁能读好这个句子?自由练――指名――齐读

6.引读:老爷爷也会和我一样……

7.我和老爷爷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会互相说些什么鼓励的话?

8.听了彼此的鼓励,他们坚持爬呀爬,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齐读第7自然段。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写下来。

学生自由写――指名说

五、课堂小结

是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付出汗水,怎能爬到峰顶?(板画:箭头)相信爬到峰顶后的这一老一小会无比的喜悦,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分享吧!

《爬天都峰》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3)拓展,启发想象。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爬天都峰》教案 篇四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面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 :

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特别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又正是体会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起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通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内容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么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么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应该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应该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么想呢

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么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么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这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通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通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这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这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通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应该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达到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能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么读。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考虑。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么读,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起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起爬的话就比较省 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么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终于”。

师: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终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通过前面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又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起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孩子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一定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起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什么情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起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什么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情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现在觉得你该怎么说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 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现在的教学过程 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生:后来,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给小妹妹鼓励,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一定也要爬。后来,他看见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一定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又可以休息,可以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一定要爬上去呀!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积极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方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这里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爸爸的话吧!这节课上到这里。

总评:

本课从内容重点看,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编者在“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提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和思路。

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变序式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小妹妹与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切入,再反顾前文,去体会他们对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最后归结到对爸爸的话的理解,从而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使整个教学目标 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在教学过程 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该课的教学对象仅为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扶”“放”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着眼于读书的训练。

教师始终把指导读书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采取了试读、引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并有机地结合教师的指导与演示、学生的观察与讨论,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

3.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与需要,适时地交换着教学组织形式,或个体静心读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4.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下决心爬天都峰的情景和过程,然后进行说话表达。这既落实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五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论文百分百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面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

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又正是体会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起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通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内容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么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么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应该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应该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么想呢

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么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么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这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通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通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这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这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通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应该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达到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能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么读。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考虑。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么读,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起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起爬的话就比较省 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么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终于”。

师: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终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通过前面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又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起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孩子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一定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起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什么情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起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什么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情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现在觉得你该怎么说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现在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生:后来,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给小妹妹鼓励,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一定也要爬。后来,他看见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一定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又可以休息,可以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一定要爬上去呀!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积极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方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这里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爸爸的话吧!这节课上到这里。

总评:

本课从内容重点看,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编者在“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提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和思路。

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变序式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小妹妹与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切入,再反顾前文,去体会他们对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最后归结到对爸爸的话的理解,从而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使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该课的教学对象仅为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扶”“放”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着眼于读书的训练。

教师始终把指导读书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采取了试读、引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并有机地结合教师的指导与演示、学生的观察与讨论,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

3.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与需要,适时地交换着教学组织形式,或个体静心读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4.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下决心爬天都峰的情景和过程,然后进行说话表达。这既落实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爬天都峰》教案 篇六

课前解析

关注内容:《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课文2—7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清楚的写了出来。

关注对话: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所不同,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

关注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本文的课后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必须注意叙述顺序。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2—7自然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

关注插图:课文的插图背景是陡峭的天都峰,“我”和老爷爷在天都峰脚下相遇,一老一少正互相鼓励。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与险,懂得爬天都峰对着一老一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理解,两人都需要从对方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

关注字词:

假日云彩石级发颤

年纪奋力猴子纪念

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揭题导入

1、导入新课:

2、教师引导: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3、教师提问:请你借助关键词句,说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后一题)

4、教师引导:在作者和爸爸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5、课件出示: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三、认读、书写字词。

1、词语闯关

2、认读多音字“相”

3、学写生字。

四、课后作业

1、在练习本上抄写本课生字词,注意书写正确,行款整齐。

2、边读课文边想: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提问: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二、走进重点段落,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1、学习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3、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作者爬山的过程,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三、课后作业

1、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

2、阅读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想想课文是怎么把奶奶“分杏”这件事写清楚的。

课后反思

1、开课前先简介黄山天都峰,再配以图片,使学生对天都峰有初步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天都峰险峻笔陡,爬上去非常艰难。

2、课文中有些生字笔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字词还应该比较注重,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其中。如“颤”字要强化记忆,“攀”字可根据字形来理解等。

3、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弄懂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如果课上有时间,可以利用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继续让学生感受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留成课后作业。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爬天都峰》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颤”两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会用“终于、纪念、鼓舞”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依照登山的顺序:“在天都峰脚下”“向顶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顶”记叙了“我”同爸爸以及一位不相识的爷爷,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课后的思考,练习向我们提示了阅读的重点,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先认识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爬山过程的艰难,特别要抓住“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对话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每年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理解带生字的词。

重点理解:

似乎:好像。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

汲取:吸取。

居然:出乎意料。

3.质疑问难。

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

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发颤”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似乎”的“似”读(sì)不读(shì)。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

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

第十一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

1.默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

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4.小结。

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讲读课文3—5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

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讲读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

(“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导朗读。

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四、讲读8—9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又讲了哪些内容?

(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提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什么都有“勇气”一词?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他们又怎能爬上天都峰?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讲读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这里指勇气。

4.说说爸爸这番话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六、总结。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七、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2、3、4题的练习。

八、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爬天都峰》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词语以及文中的长句,理解课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和感情。

3、德育目标:

⑴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⑵培养学生从小就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眼,疏理线索

1、图片欣赏,介绍天都峰。

2、抓住题眼“爬”,进行议论:

⑴爬山的“爬”是什么意思?你认为用“爬山”好还是用“登山”好,为什么?

⑵你爬过山吗?请你说说是怎样爬的。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指名读课文有关的自然段。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理解句子

“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⑴天都峰有哪些特点?它的高和陡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来读一读。

⑵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2、抓住“不再犹豫”“奋力”“终于”这些关键词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三到七自然段,体验人物的动作。语言:

⑴爬山前我是怎样的?

⑵“我”是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将如何向峰顶奋力爬去。再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奋力”这个词。

⑶最后大家都爬上峰顶了,用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自读八至十自然段,讨论:

⑴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上“居然”这个词强调了什么?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举例。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⑵齐读爸爸说的话,讨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吸取”力量的?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综合练习,巩固迁移

1、把老爷爷和小妹妹见面时的情景,编成对话演一演。

2、拓展: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举办“黄山风采”图片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前准备:

1、自制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文本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小组内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3、交流收获和问题

三、细读文本,解决问题

整合问题:爸爸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一老一小如何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主要交流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第二: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第三: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1、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3、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出示句子: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交流: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6、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2、结合5、12大地震中涌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3、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爬天都峰》教案 第十一篇

一、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 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

通过人物的 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对话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决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课文,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会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读懂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三年级,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石级、铁链、发颤、犹豫、奋力、终于、居然、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使学生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好“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以及爸爸最后说的话,充分体会“我”与老爷爷是怎样相互鼓励,勇攀高峰的。

五、教学准备

1、 学生回顾学过的介绍黄山风景的课文。

师生各自搜集有关黄山天都峰风景的照片、图片、文字等资料。

六、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黄山的风景录象,交流对黄山的印象。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爬过什么山?去过黄山的请举手。黄山有“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可见黄山极难攀登,然而,文中一老一少竟登上了天都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他们怎么能爬上天都峰?从文中给我们些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新授

(一)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二)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回答: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三)分部分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学生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画出描写天都峰“高”、“陡”的句子。

(2)、电脑出示天都峰图片,指名说天都峰什么样?

(3)对照文中彩图自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的?从“啊”“云彩上面”“笔陡”“从天上挂下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高陡的山我有信心爬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4)指名说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语气和图中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2、讲读课文三   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我遇上了谁?从哪些词句看出老爷爷年纪大?

(2)我不再犹豫,为什么?

(3)指名分角色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4)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3、讲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自读,用横线画出爬山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出示句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请学生说说用上括号的词语好在哪里?

(3)再读课文,告诉老师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4、讲读课文八  十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想: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齐读最后一段,想:“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从哪儿能看出来?理解“汲取”“爸爸的话”告诉我们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一课,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自我评价

分别从语文知识做人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展开自我评价。考虑成熟后在班内交流这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过和小作者类似的经历吗?讲给同桌听听。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第十二篇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品析重点词句法。

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汲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精神。

2.训练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例:教师问:"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是什么 "

2.指名让学生回答。自学生字,词的步骤是:

(1)读:自读课文。

(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

(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5)填表:按表格中的要求分析生字。

让学生按上述步骤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字是属于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的读音。如:假ji4,似sh@,都d&.

讲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强化练习。

例:

天都峰 d& 暑假 sh( 似乎 s@

du# zh( sh@

还可以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让学生区别同一个字由于读音不同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相同。

例:

都 d&( ) 假 ji4( ) 似 s@( )

d#u ( ) ji3( ) sh@( )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5个生字,教师可以采用填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强化训练。

如:按下面表格中的要求给生字分类。

3.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1)查字典理解字义识记。

"暑"上下结构,上面是"日",下面是"者",查字典"暑"是热的意思。"日"指太阳下面的,"者"字通常指人。人站在太阳下晒着当然就很热了。这样让学生通过理解字义,而进一步牢记生字。

(2)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比如:

犹( ) 豫( ) 辫( )

优( ) 像( ) 瓣( )

乎( ) 于( )

呼( ) 干(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鼓"字为例,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是"鼓舞".这是一个重点词,课后练习4中明确要求用"鼓舞"一词造句。要会造句首先要理解词义。但学生对着个词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在弄清字义的基础上,理解词义。"鼓"本身是乐器名,字典中有敲鼓的意思,有引申为发动使人振作起来的意思。这样学生从字面便可理解"鼓舞"一词的意思是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鼓舞一词的句子。读后让学生将鼓舞一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并用自己的话口述这句话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再比如:"居然"一词,通过查字典学生知道了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联系课文内容是老爷爷对"我"说:"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里为什么用"居然"一词呢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上文:"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这个外貌的描写表明老爷爷的年纪很大了,本以为自己不可能登上天都峰,但在"我"的勇气鼓舞下,他竟然爬上了天都峰,这实属意外。因此文中恰到好处地用上了"居然"一词。

教师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领悟能力。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汲取——吸取。

犹豫——拿不定主意。

(四)指名读生字,词,强化练习。

(五)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识记情况。

(六)作业。

1.让学生用以字组词,以词带句的方法,联系书写强化记忆。

例:暑 暑假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2.熟读课文,巩固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二)训练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 "教师用浅显的问话,激发学生的情趣。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高耸的山峰。然后问:"谁爬过天都峰 "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在学生回答了教师的上述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比如:

(2)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谁爬天都峰

(3)他们爬上去了吗

(4)天都峰有多高

(5)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6)天都峰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是写谁爬天都峰 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指名按指定段落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前的事 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中 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后

上述三个问题意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经过讨论,学生明确了1~5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6~7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中;8~9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即结果。这样学生便对课文的篇章结构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接着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生质疑的问题展开教学。

(三)抓重点词语读句解疑。

在了解了文章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1.天都峰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合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并且让学生从有关句子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天都峰特点的词。学生经过讨论,很快会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找出"高"字,作为最能代表天都峰特点的词。

2.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找出最能代表天都峰特点的词语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出重点句,"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的演示,进一步深入领会句子的意思,同时也把句子的意思通过形体动作表述出来,加深理解。

接着,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读本段内容。让学生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天都峰高 从中体会"在云彩上面","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等词句的意思。

3.朗读强化理解。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读句子,悟句中情感。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天都峰的高。这时,教师可用幻灯出示重点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让学生通过个人读,集体读加动作,表演读等形式朗读句子,加深理解。

4.小结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1)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思考,是分几步学习,领会天都峰特点的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学法:

①找句中一个词概括天都峰的特点。

②说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③读文体会意境。

(3)简单概括为:一找;二说;三读。

(四)抓重点句理解内容。

依据上述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句,理解文章内容。

1.从哪儿看出天都峰陡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句,并用幻灯出示: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在这句话中"笔陡"是笔直而陡峭的意思,从哪儿看出来呢

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一个"挂"字形象而逼真地写出了天都峰的陡。怎样让学生体会"挂"的具体形象,增加感性认识呢 教师这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条,让学生通过理解进行判断:

哪种线条最突出表现"挂"字 这时可让学生出示手中的反馈牌,表示赞成与否。并说明同意第二种线条的理由:①和③有坡度,是从侧面看石级,而第二种是从正面远看,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天梯,所以第二种最能突出"挂"字的含义。

(五)学习3,4,5自然段。

1.播放介绍天都峰的录像。从这段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做引导谈话:"我们亲眼看到了天都峰。啊!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我'能爬上去吗 "教师用疑问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了解下一步学习的内容。

3.教师用两种语气将本段中"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各读一遍后,让学生判断,哪种语气能读出对话所表达的情感 这时可让学生出示反馈牌,以示回答,并陈述理由。接着,教师再用正确的语气读一遍,让学生思考文中这一老一小的对话中,含着怎样的感情

第1句:老爷爷说:"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

第2句:小妹妹说:"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意思。即: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明做朗读练习。

4.幻灯出示填空练习。

(1)小妹妹你________也来爬天都峰

(2)老爷爷您________也来爬天都峰

5.让学生口头回答填空,检查学生是否读懂句意。

6.填空练习后再让学生练习朗读,把句中敬佩的感情读出来。

(六)谈话导入,学习第5自然段。

结合开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讨论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由此导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1.幻灯出示句子练习。

(1)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这个练习,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结合人物的心理,把他们这一老一小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表示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想一想两句话中的"我"分别指谁 说什么样的话才恰当,等等。

比如:第1句话: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真该向你学习呀!或我们一起爬吧!

第2句话: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我和您比赛,看谁先爬上天都峰!

这时教师可因势引导带领学生引用课文内容,齐读课文: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那么,他们这一老一小到底是怎么爬的呢

2.幻灯出示填空练习: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天都峰爬去。

(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2)学生填出"奋力"后,讨论什么是奋力 让学生知道奋力的本意是充分鼓起劲来,在课文中是指努力向上攀登。

(3)让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怎么努力向上攀登

(4)指名回答,并读原句。读后让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读得好 这段话该怎样读

(5)让学生自读练习后指名读,检查学习效果。

(七)谈话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前一段内容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怎么爬)那么他们爬的结果怎样呢 这时学生会按课文内容回答:"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并且"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1)老爷爷说:"谢谢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2)小妹妹说:"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3.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要理解这个"勇气"应让学生联系两个人的第一次对话。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是怎么也爬不上天都峰的。老爷爷话中有"居然"一词,意思是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原来没有想到的。但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也是情理中的事。因为老爷爷是在小妹妹的精神鼓舞下,决心攀登天都峰的,而且终于爬上了峰顶。所以他说:"要不是你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因此,他向"我"道谢。而"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到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的鼓舞,所以"我"也向老爷爷道谢。

经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4.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加动作,以姿势助说话,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让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

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6.指名让学生登台表演。

(八)让学生齐读爸爸说的话。

爸爸的这番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从中弄懂两个问题:

1."真有意思"指什么事有意思

2."汲取力量"这种力量指什么

理解第一个问题,要让学生联系上文,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

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可采用选择判断的方法。首先出示两种答案:

(1)爬天都峰的力气。

(2)奋发向上的勇气。

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判断并说明理由。

3,再次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结合课后练习3,4两题,训练学生用词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运用词语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词语,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或齐读,检查复习情况。

2.指名让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终于 纪念 鼓舞

(二)训练学生说通说明一句话。

1.指名读第3题,让学生明确这题有几点要求。

①读句子;②用带点词说话。

2.指名读句子,找出带点词"比"和"一会儿……一会儿……".

3.弄清词义。

"比"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这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弄清"比"字在句中的意思是当"比较"讲,而且应带领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比"字在其他方面的意思,为拓宽学生造句的思路作铺垫。

"比"字在字典中有五种解释:①比较;②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③两个数相比较,前项和后项的关系;④比方,模拟,做比喻;⑤靠近,挨着。

4.弄清词的性质:

(1)再指名读第1句话: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2)理解词的性质。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自己的爷爷作比较,说明面前这位老爷爷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这里"比"是作为动词"比较"出现的。

(3)列出句式,这时候教师可针对原句列出句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通一句话。

例:谁(什么)比谁(什么)________.

小红的个子比我高。

(4)再让学生根据字典中的字义,发散思维,扩展思路练习说话。

例:他用手比着一个端枪的姿势瞄准我。

5.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1)指名读句子。

(2)弄清词的性质。

"一会儿……一会儿……"这组连接词语表示动作现象的变化,有先有后,但无主次之分。句中"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写出了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克服种种困难的情景。"攀着铁链"和"手脚并用"这些动作虽有先后,但无主次之分。

(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造句的素材,可采用填空方法提示练习。

例:我在家里一会儿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

花丛中的蝴蝶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

(4)学生独立练习说话,让学生评议。

6.指名读第4题的题目要求:

(1)让学生读词语,并从中找出带点的词语。

(2)指名让学生解释"终于"这个词的词义。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终于"一词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句话中"爬呀爬"说明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而"终于"是奋力向上攀登的结果,而且还能表现出作者经过努力之后爬上天都峰顶的快慰心情。通过分析这句话让学生明确用"终于"一词造句需具备前提条件。

(4)出示句式。

谁(在什么情况下)终于 怎样 .

谁终于怎样完成了什么(任务,工作).

(5)让学生练习说话。

7.小结用词造句的方法:

(1)弄清词义和性质。

(2)读原句悟用法。

(3)按照句式练说话。

8.练习用"纪念"一词造句。

(1)根据上述方法,让学生自觉通过查字典讲词义及性质。

(2)指名读原句,明确句式。

"纪念"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使用。

例:①谁 把什么 送给谁 做 纪念。

②为了纪念谁(什么日子)谁做什么。

(3)造句举例:

①小明要搬家了,他送给我一只鹦鹉做纪念。

②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我们在清明节那天去烈士陵园扫墓。

9.练习用"鼓舞"一词造句。

通过查字典学生明确"鼓舞"一词是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但造句中容易与"鼓励"一词混淆。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运用词义造句。"鼓舞"和"鼓励"是近义词,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但使用范围有所不同,"鼓励"多用于用语言激励人上进发奋,而"鼓舞"则多用于精神,品格,思想等对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用选词填空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使用范围。

鼓舞 鼓励

①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时刻( )着我前进。

②妈妈经常( )我,好好学习。

(2)让学生口头练习造句,同学评议。

10.让学生当堂完成书面造句练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这13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是来自于山草香的爬天都峰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最新范文

预防传染病班会教案【7篇】06-19

相反数教案(6篇)06-19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06-19

小学一年级英语教案13篇06-19

画月饼幼儿园美术教案【精选4篇】06-19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06-19

《木头人》小班游戏教案【优秀5篇】06-19

幼儿园《海洋球》教案【优秀6篇】06-19

《桥之美》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5篇06-19

小班数学教案【优秀11篇】06-19

51 2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