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优秀4篇

时间:2023-04-15 09:28:47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的4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想象未来的日记。它为我们描绘未来的一天人们生活的情景,假想地球环境恶化的情况,表达了人类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想象日记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www.shancaoxiang.com≥球环境污染的情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略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安排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为我们描述的未来一天的生活情形,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在学生对文中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个作学习和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状况,查找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

2、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什么?

二、读通课文。

1、指名读读“阅读提示”。

2、自由读课文,遇到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生交流,读懂课文。

1、这篇文章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在这一天的各个时间里,“我做了些什么事?”在书上画下来。

3、日记中讲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

四、阅读、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为什么小作者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呢?

3、大家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继续学问,边读,边找,边画。

5、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探究。

(1)把找到的问题带到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并结合课前预习中找到的有关资料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2)小组讨论。

(3)交流,每个小组在介绍时,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

五、课文中哪个词语会说明这篇日记是想象的。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六、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学生可畅所欲言,还可以联系自己身边与环保有关的内容来谈。)

七、总结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自己家附近的环境污染情况,说说你有什么打算。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小珊迪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练习表达。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文,弄懂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含义,最后通过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背景,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时,你能想起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吗?他们的遭遇是小小的孩子难以忍受的,寒冷、饥饿、死亡威胁着他们。《小珊迪》就是发生在以前英国爱丁堡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悲惨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

三、讲读第一段。

1、小声读,点拨: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故事发生在一个天气很冷的日子里,向我走来的小男孩冷的可怜,课文哪些描写让你读了难受?找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3、这么可怜的一个小男孩要我买他的火柴,找出小男孩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4、当我发现自己没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男孩乞求了,不是一般的“请求”而是“乞求”。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现在就买,我饿极了”。再读读小男孩的话。

5、孩子换零钱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6、课文上说的“那种人”是什么人?

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晚上,来的小男孩是谁?他来干什么?珊迪为什么自己不来?

3、这个不幸的消息,该怎样读?读读弟弟对“我”说的。话后,想想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珊迪看见“我”就难过地说什么?从他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的话。

6、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认为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7、我答应照顾小利比时,珊迪怎样看着我?从“目不转睛”的目光告诉我们,小珊迪心理想什么?如果他能说话,他会说什么?

8、练习分角色朗读。

五、讲读第三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最新范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优秀7篇】04-15

八年级上册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4篇04-15

《“红领巾”真好》教案优秀13篇04-15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优秀5篇04-15

小班课堂礼仪教案【优秀12篇】04-15

冬季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12篇04-15

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15篇04-15

劳动最光荣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优秀14篇)04-15

《位置与方向》教案(优秀13篇)04-15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案【优秀11篇】04-15

51 1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