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精选3篇

时间:2023-03-24 07:00:18

欢迎查阅山草香提供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精选3篇》,希望在您写作【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相关文案时,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篇一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是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而在推论中提到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条重要性质也是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垂直平提供了方法,在选择时注意灵活运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文字题的证明。对文字题的证明,首先分析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题意画出草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做到不重不漏,从而转化为一般证明题。这些环节是学生感到困难的。

教法建议: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课教学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教学拟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具体说明如下:

(1)发现问题

本节课开始,先投影显示图形及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要求。

(2)解决问题

对所得到的结论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完成证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顺其自然得到本节课的一个定理及其两个推论。 多让学生亲自实践,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教学理念。

(3)加深理解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的过程,通过例题的解决,提高和完善对定理及其推论理解。这一过程采用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解决问题身上,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定理的证明及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

2.会运用证明线段相等;

3.使学生掌握一般文字题的证明;

4.通过文字题的证明,提高学生几何三种语言的互译能力;

5.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渗透对称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及其推论

三。教学难点 :文字题的证明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  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1)投影显示: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若有其它发现也要给予肯定),

(2)提醒学生:凭观察作出的判断准确吗?怎样证明你的判断?

师生讨论后,确定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学生亲自动手作出证明。证明略。

教师指出:定理提示了三角形边与角的转化关系,由两边相等转化为两角相等,这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其功效不亚于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两角相等。

2、推论1的发现与证明

投影显示:

由学生观察发现,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学生口述证明过程。

教师指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三线合一”的性质有多重功能,可以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的互相垂直,也可证线段成角的倍分问题。

3、推论2的发现与证明

投影显示: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为 .然后启发学生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作类比,自己得出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4、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

解:(1) (2)另外两内角分别为: (3)

小结:渗透分类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例2、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

求证:BD=CE

证明:作AF⊥BC,,垂足为F,则AF⊥DE

∵AB=AC,AD=AE(已知)

AF⊥BC,AF⊥DE(辅助线作法)

∴BF=CF,DF=EF(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BD=CE

强调说明:等腰三角形中的“三线合一”常常作为解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作底边中线,有时作底边的高,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却不能,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例3、已知:如图,D是等边△ABC内一点,DB=DA,BP=AB, DBP= DBC

求证: P=

证明:连结OC

在△BPD和△BCD中

在△ADC和△BCD中

因此, P=

例4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中线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已知:如图,AB=AC,BD、CE分别为AC边、AB边的中线,它们相交于F点

求证:BF=CF

证明:∵BD、CE是△ABC的两条中线,AB=AC

∴AD=AE,BE=CD

在△ABD和△ACE中

∴△ABD≌△ACE

∴ 1= 2

在△BEF和△CED中

∴△BEF≌△CED

∴BF=FC

设想:例1到例4,由易到难地安排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练习和巩固。在以上教学中,特别注意“一般解题方法”的运用。

在四个例题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从而提高认识,完善认知结构,使课堂成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学堂”

5、反馈练习:

出示图形及题目:

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6、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文字证明题的书写步骤

7、布置作业 :

a、  书面作业 P96#1、2

b、  上交作业 P96#4、7、8

c、  思考题: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CA的延长线上,∠AEF=∠AFE.

求证:EF⊥BC

证明 : 作BC边上的高AM,M为垂足

∵AM⊥BC

∴∠BAM=∠CAM

又∵∠BAC为△AEF的外角

∴∠BAC =∠E+∠EFA

即∠BAM+∠CAM=∠E=∠EFA

∵∠AEF=∠AFE

∴∠CAM=∠E

∴EF∥AM

∵AM⊥BC

∴EF⊥BC

七。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篇二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是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而在推论中提到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条重要性质也是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垂直平提供了方法,在选择时注意灵活运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文字题的证明。对文字题的证明,首先分析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题意画出草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做到不重不漏,从而转化为一般证明题。这些环节是学生感到困难的。

教法建议: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课教学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教学拟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具体说明如下:

(1)发现问题

本节课开始,先投影显示图形及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要求。

(2)解决问题

对所得到的结论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完成证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顺其自然得到本节课的一个定理及其两个推论。 多让学生亲自实践,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教学理念。

(3)加深理解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的过程,通过例题的解决,提高和完善对定理及其推论理解。这一过程采用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解决问题身上,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定理的证明及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

2.会运用证明线段相等;

3.使学生掌握一般文字题的证明;

4.通过文字题的证明,提高学生几何三种语言的互译能力;

5.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渗透对称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及其推论

三。教学难点:文字题的证明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  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1)投影显示: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若有其它发现也要给予肯定),

(2)提醒学生:凭观察作出的判断准确吗?怎样证明你的判断?

师生讨论后,确定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学生亲自动手作出证明。证明略。

教师指出:定理提示了三角形边与角的转化关系,由两边相等转化为两角相等,这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其功效不亚于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两角相等。

2、推论1的发现与证明

投影显示:

由学生观察发现,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学生口述证明过程。

教师指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三线合一”的性质有多重功能,可以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的互相垂直,也可证线段成角的倍分问题。

3、推论2的发现与证明

投影显示: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为 .然后启发学生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作类比,自己得出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4、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

解:(1) (2)另外两内角分别为: (3)

小结:渗透分类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例2、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

求证:BD=CE

证明:作AF⊥BC,,垂足为F,则AF⊥DE

∵AB=AC,AD=AE(已知)

AF⊥BC,AF⊥DE(辅助线作法)

∴BF=CF,DF=EF(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BD=CE

强调说明:等腰三角形中的“三线合一”常常作为解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作底边中线,有时作底边的高,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却不能,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第 1 2 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篇三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难点:添加合适的辅助线。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一定是_角?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20°,求它的顶角度数。

引入新课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为15cm和6cm的两部分,求这三角形各边的长。

学生可能利用算术的方法,计算出腰长为10底边长为1.也可能算不出来,这里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在图1中,AB=AC,D为AB的中点(即AD=DB),设 AD=xcm,则 AB=AC=2cm(中线定义).由AC+AD=15cm,得

2x+x=15.

解得 x=5,……

本题是利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得的,此法对于某些几何计算题来说,简捷而有效。

新课

例2 已知:图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 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欲求三角形各角度数。只需求出∠A度数,把∠A度数作为一个未知数x,则∠A=∠1=x°,∠2=∠A+∠1=2x°,∠ABC=∠C=∠2=2x°.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于△ABC,求出方程所对应的几何等式:∠A+∠ABC+∠C=180°,即可得出关于x的方程。

例3 已知:如图3,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要作AF⊥BC即底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这是证明的关键所在),并告诉学生这是等腰三角形中一种常见的辅助线。利用这条辅助线就很容易证得结论。并说明,这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的题目。

小结

1.列方程解几何计算题是几何计算题的一种重要解法,在这种解法中,寻求几何等式(如例2中∠A+∠ABC+∠C=180°)是基础,把几何等式的各项转化为未知数x的代数式是关键(如∠A=x°,∠ABC=∠C=2x°).

2.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要灵活运用。

练习:略

作业 :略

思考题:例3中辅助线改为△ABC的顶角平分线AF,写出证明过程。

四、教学注意问题

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灵活、综合应用,防止依赖于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思维定势。

2.要防止“三线合一”性在应用中出现的错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3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5篇)03-24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1103-24

《半截蜡烛》案例评析【优秀5篇】03-24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选我》同步练习【优秀03-24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优秀6篇】03-24

民间美术欣赏优秀14篇03-24

找朋友【优秀6篇】03-2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0篇03-24

中山君飨士阅读题及答案【优秀4篇】03-24

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03-24

51 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