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的毕业论文【最新7篇】

时间:2023-06-15 21:07:23

转眼间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学生们都要写毕业设计,一般做毕业设计前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那么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7篇本科的毕业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思路。

本科毕业论文 篇一

【摘 要】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 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它是学习词汇、句法和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的基本材料;说它是难点,是因为教师 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意义教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 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它是学习词汇、句法和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的基本材料;说它是难点,是因为教师 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意义教学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追求语言形式 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意义的教学,将一段完整的阅读材料分割成若干部分,逐句或逐字地翻译和讲解,有时还 进行无谓的对比、引申和分析,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全部用在对十几行文字的分析上。甚至将一个完整的饶有 趣味的故事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弄不清人物的关系,难以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既不利于对语言形式的 学习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整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它 不仅仅是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教学,而主要是指把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获得丰富的语言信 息,从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作一些背景知识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还能使 其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如在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这一课文时, 教师可借助一张旧的Ch ina Daily, 介绍picture editor, chief editor,photographer, editor, journalist(reporte rs),cover the events等知识,当然介绍最好用英语,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为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前可借助实物或简笔画先教一部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尤其 是那些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构成重大障碍的生词,另一部分生词则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自己去理解,这样 可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如L14中,face-to-face,latest, hand等词。指导学生查字典和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 猜测词义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这是一种阅读技巧,要注意培养。

在阅读之前,教师事先问一两个问题,如L14,可以提问What doesthe chief editor do?What do journa lists do?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找答案。因为阅读总要有个目的。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这些指导性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

学生带着上述指导性问题快速地读一遍课文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遍阅 读可要求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完成,要求了解大意,找出重难点,发现问题,以便在课上主动提出。第一次阅读 应是快速的、“扫描式的”,切忌用手或笔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 意思,并用使用字典或教科书附录中的词汇表及课文注释。对于那些用脑思考和使用字典的学生都应给以表扬 ,用脑思考和使用字典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

语言要点包括词汇、短语、句型及语法,还有难句分析等,在讲授新的语言知识时可适当复习有关的内容 。L14中有一固定词组,as ……as possible,中间加入不同的副词,如as soon as possible(尽可能快地) ,as early as possible (尽可能早地), as often aspossible(尽可能经常地)。L15中everyday和 every day是有区别的,前者作“日常的”、“一般的”、“平常的”解,在句中作定语,后者是名词性词组, 在句中作状语。

然后要求学生用everyday和every day填空,①Do you read China Daily ?②He like s wearing,clothes.在教生词时要举一反三,不可“生词遍地开花”,教新的语法时可分析、对比、举例 练习。精讲多练是语言形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这就要对课文的细节提出一些 问题。如L14 可以提下列细节问题,What’s the meaning of “doing one’s homework? ” What doother editors do? Why is writing headline in English moredifficult than in Chinese?等。回答细节问 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事实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WB中的课文理解问题,可让学生充分讨论,相互补充,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练习了口语 表达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也可要求学生把答案写下来,以训练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Step3 Post-reading

1.Text analysis

通过学生的阅读、回答和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但还应帮助学生 分析作者态度、人物关系、文章内涵等,以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如Book I L14是一篇旅游日记,作者在文章中一再提到人们烧林垦荒。作者对这一竭泽而渔的态度如何呢 ?文章未作交待。但文章中的两个句子What a sad sight it was! For miles and miles I couldsee no thing except a great fire and lots of smoke.”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疯狂掠夺大自然行为的悲愤之情。由此 可以设问:

What’s the author’s opinion on the people’s burning theforests?

A. The author thinks it right to burn the forests because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the c ity.

B. The air will be polluted by the fire and heavy smokewhen people burn the forests.

C. That’s wrong to break the balance of nature.

D. Birds, monkeys and so on will disappear, nobody willcome here for a visit.

2. Language use and practice

根据本课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实际的语言运用是十分有意义的。单纯的机械操练只是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并不是在运用语言。只有将学和用真正结合起来,语言学习才会有实际意义。例如,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改写或续写课文等。教师就课文中语言知识,对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可选用完型填空、完成句子、选词填空 、选择等形式,语言知识的练习往往是机械性的,但也应尽量做到语言练习有意义、情景化,否则易使学生丧 失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阅读整体教学包含着一个广义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它既强调教学材料本身的整体性, 也强调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统一性,它既强调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也强调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有机统一。 整体教学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科毕业论文 篇二

论文题目: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xx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空间地上权的概念:在他人土地上下之一定空间范围内,以有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为目的而使用其空间之权。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已不再限于地表,土地空间的利用立体化趋势是必然的,空中花园、空中楼阁、地下商场、地下交通等只是一个开始。因此必须有相关的法律出现,规范空间地上权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进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对提高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率有重大意义。我国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物权法》及一些规范、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略有涉及“空间地上权”,《物权法》目前并未直接承认空间地上权的存在。

因此,本课题意在探讨我国立法体系应如何完善空间地上权,提出我国目前立法缺陷,以及提供一些立法理论的初步探讨。

二 、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空间地上权的立法和理论研究都存在很多争议。首先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本身的立法体系不同,因此空间地上权作为一个新的权利,在各自法系中的定位、性质也不同。其次就大陆法系或者英美法系国家之间也并不统一,甚至于同一个国家内,虽然立法只有一种观点,但是理论学说却也存在很多不同派别。

1、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看待空间地上权的区别

首先,空间地上权是大陆法系的概念,英美法系并未直接定义过空间地上权,而仅有空间权的概念,在谈及空间地上权时,往往都是用空间权概念予以界定,或称之为空间租赁权等。

其次,由于各法系立法的渊源侧重点不同,导致空间地上权的定位和性质也大相径庭。由于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没有完整的物权法概念,因此空间地上权是空间权的一种,可视为一种独立的财产权利可以转让、租售等,因此是采用独立立法的形式。而大陆法系由于其有完整的物权法体系,空间地上权作为一种物权法,也不能完全独立于该体系,因此,空间地上权是基于地上权而细分出来的一种特殊地上权,以区分一般地上权。

2 大陆法系立法与理论研究

在立法上,大陆法系国家的观点是大致一致的,认为空间地上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地上权而已,并非一种新生的用益物权。它的客体是土地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一般地上权客体为地上地下全部空间,因此空间地上权和一般地上权的差别只在于量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其权利来源仍基于土地。

然而,在理论研究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中都常常同时存在很多派系及各种学说,但对于空间地上权的性质区分主要集中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空间地上权是一种特殊的地上权,其客体是独立的土地,但是土地的利用本身就离不开空间的利用,权力来源为土地所有权;另一种观点认为,空间地上权是一种全新的用益物权,其客体是空间,这种新兴物权之所以新就新在于,它的开发利用可以是可以完全独立于土地一定范围的空间,权力来源为空间自身的所有权。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空间地上权的认识较晚,导致目前国内立法只是刚起步,还在初级阶段。

1国内立法现状

目前,涉及到空间地上权的有《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但并未专门提出“空间地上权”概念,涉及内容较模糊、浅层,主要还是依附于土地的管理,尤其是空间权部分未单独规定其相关权利。

2国内立法缺陷

简而言之,我国目前关于空间地上权的立法限于初级阶段,存在以下缺陷:第一,立法层次低,多为地方性法规,具体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及《物权法》等)涉及的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第二,立法体系不完善,首先没有专门且完整规范空间权的法律法规存在,《国防法》、《物权法》和一些行政规范、地方性法规不完整、统一。第三,相关的配套制度不齐全,譬如登记、取得消失、转让变更、租赁及相邻关系等不具体,几乎不专门涉及“空间地上权”概念。

3、国内学者提出的完善建议

国内学者受到国外学术研究的影响,对空间地上权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单独系统立法的建议,严格界定具体的权限范围,完善相关登记配套制度。但思路主要还是和之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学者观点雷同,有各种争论。

三、我的观点

立法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民,促进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对“空间地上权”立法时应注意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的经济现状空间地上权的利用趋势,综合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各自的优点。

我认为对于空间地上权到底是新的物权还是特殊的地上权,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来看。首先是弄清楚所谓空间地上权的对象是限于一个什么具体空间范围内,应该有一个专门而完整的法律体系,全面地协调空间权、地上权、空间地上权等几个主要权利之间的关系。至于具体权利范围细节和实践中的操作问题,可是用行政法规予以规范,政策引导,做好立法的相关配套制度,促进社会空间资源高效率的开发利用。

四、论文提纲

1.引言

2.空间地上权概述

2.2空间地上权的概念与特征

2.3空间地上权的性质

3我国关于空间地上权的法律缺陷

3.1权利界定不明确

3.2 立法层次低

3.3 立法不成体系

3.4 立法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4.完善我国空间地上权法律规定的立法建议

4.1 将空间地上权的界定具体化

4.2 提高立法层次

4.3 立法体系化

4.3完善空间地上权相关配套制度

5.结论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644.

[2]胡兰玲。土地空间权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9):142.

[3]屈茂辉。用益物权制度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xx:412-413.

[4]刘漤。论空间权的三大理论问题[J].江汉论坛,20xx,(12):43.

[5]王涌。所有权概念分析[J].中外法学,20xx,(5):513-527.

[6]王轶。物权变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53.

[7]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251.

[8]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65.

[9]曾育裕。中国大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改革之法经济分析[J].中兴法学。44.

[10][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137.

[11]样立新、王竹:《不动产支撑利益及法律规则》,载《法学研究》20xx年第3期。

[12]林英彦译:《空中权之理论与运用》,载《人与地》第41期。

[13](英)格林(Green,K.),(英)克斯雷(Cursley,J.).土地法(影印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

[14](美)伯恩哈特,(美)伯恩哈特。不动产发(影印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

[15]陈祥键。论空间权性质与立法例的探讨[J].中国法学,20xx(5).

[16]陈祥健。论空间权的构成及其三个法律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xx(1).

[17]陈祥健。建立我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xx(1).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 、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空间地上权中权利性质、概念、范围、国内外研究以及各国立法现状等的探讨,深入的分析我国有关空间地上权立法的优点及缺陷,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空间地上权立法提出建议,从而提出我国空间地上权立法的具体方向,进而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二、 拟采用的研究手段

(一)在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阅读国内外关于空间地上权的有关文献,运用综合和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探析;

(二)寻找国内外有关空间地上权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我国空间地上权立法现状;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调查、收集大量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有关理论,提出个人观点。

本科毕业论文 篇三

网络,人性回归的伊甸园--从心理学角度看网络人际传播

前言 1

第一章 网络人际传播概论 2

1.1网络人际传播的相关概念 2

1.2网络人际传播现状及趋势 2

第二章 网络媒体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5

2.1网络媒体切合了个体人际传播的需求 5

2.1.1网络满足了个体社交的需要 6

2.1.2网络媒体满足网民受尊重的需要 6

2.1.3网络重新建构自己形象 7

2.2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虚拟空间中的真实交流。 7

2.2.1匿名的传受双方带来虚拟的情境 8

2.2.2虚拟空间中的真实交流 9

第三章 网络人际传播现象分析 10

3.1网络成瘾 10

3.1.1网络成瘾界定 10

3.1.2网络成瘾的原因 11

3.1.3网络上瘾不是网络的错 13

3.2 bbs网络社区 14

3.2.1bbs网络社区网聚人的力量 14

3.2.2bbs社区人际传播的特点 15

3.3网络恋情及一夜情 17

3.3.1昙花一现的网恋 17

3.3.2“网恋”五类及结局 19

3.3.3网络恋情的美梦与噩梦 20

3.3.4网络色情及一夜情 21

第四章 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人际传播的影响 23

第五章 结语 23

本科毕业论文 篇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外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回顾

第二节 国内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回顾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与模式

第一节 语言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机制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二)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三)语言课中的文化导入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

一、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教学法

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任务型教学法

三、以建构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法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原则与内容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原则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

第一节 对比分析导入法

一、词汇对比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

二、语法对比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

三、语用对比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

第二节 任务穿插讲解法

第三节 体验式文化习得法

第五章 文化导入教学中教师的因素

第一节 教师的知识基础与文化素养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定期培训

本文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它并不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如果把它看作专门独立的学科来算,这门学科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正是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丰富与补充。研究紧扣当今二语教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即如何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有条不紊地实现有系统,有目的,有效率的语言文化教学。本篇论文正是在其它学者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等相关细节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阐释,参照国内外学者的教学理论模式并结合自己的相关教学经验讨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教学中文化因素对语言习得的重要影响,并对此进行了广泛、积极、深入的探讨与理论研究,现已明确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导入相关的文化因素。但是对于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与方法等具体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与充分明析的大纲。随着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希望本文能够对这些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五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500字左右。

3、开题报告中,首页中“论文题目”、“姓名”、“专业”“指导教师”采用小三号加粗字体填写,其余内容均采用五号宋体填写。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x年9月26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本课题的创新点及解决方法

3、主要研究内容

4、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号、出版年月参考文献应在5篇及以上)

指导教师意见:(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本科毕业论文 篇六

摘 要: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石油出口国受益于油价上涨,产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国内资产价格膨胀。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则增加了油价上涨的可持续性。石油美元被大量储蓄起来降低了总需求,也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未来走势、流动性过剩下投机资本的盛行给石油市场的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石油——美元计价机制面临的挑战、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和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也预示着石油市场风险增大。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表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是完全可能逆转的。由于虚拟经济的膨胀,全球经济环境与以往大为不同,局部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危机,而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很难被补救和控制。一旦流动性出现逆转,对石油市场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一、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根源

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流动性过剩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何谓“流动性”(liquidity)?根据 investopedia的定义,流动性是指一项资产或一种证券能够在不影响自身价值的情况下在市场上交易的程度,或是指一项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①。这个定义属于相对狭义的理解。在我们看来,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一般来说,在一国经济当中,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比较稳定。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二、流动性过剩在石油市场的表现

1. 国际油价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见图1)。全球gdp增长率从的2.6%逐步攀升,、 、 年分别达到3.1%、4.1%和5.3%, 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4.8%的。高位,20则达到5.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全球gdp增长率为4.9%,比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稳定增长。20以来,由于各国纷纷出台宽松经济政策刺激本国经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原油需求的增加以及美伊战争的爆发使得国际油价进入上升轨道。在美元指数大幅度下滑(贬值)的背景下,国际油价连续突破30、40、50、60美元/桶的年均价格关口,并在 2006年7月份逼近80美元/桶。在经历了一年的高位震荡之后,目前国际油价维持在70美元/桶左右。从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盘中价格看,最高和最低价格竟然相差7倍多。imf()认为,尽管20国际金融形势出现波动,世界经济在2007年和实现持续强劲增长的大局似乎已定。美国经济放慢的程度虽然高于预期,但波及影响一直有限。世界其他地区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油价有望继续维持高位震荡格局,不排除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继续走高的可能。

影响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政治经济政策探索

摘要:大学生就业观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变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受到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制约。在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诸多因素中,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又至关重要。因而本文拟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政治经济因素,作一些宏观的梳理和初步思考。

一、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各种就业观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1、计划分配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大学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一时期,国家采用统包统分的政策分配人才,大学生按照国家政策,一般说来需要返回户籍所在地工作,所以很少有自主选择的就业观念。毕业后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去工作的直接分配方式,让他们基本上也不用担心就业问题。服从分配的就业观点和统分统包的就业政策,决定了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普遍有:择业倾向上不主动,择业标准上偏政治化,择业意向上重政工而轻农商的特点。政策引导下的这种 “等、靠、要”的想法,与后来市场导向下的自主择业观截然不同。

2、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国经济政策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也发生了转折,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开始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由“统分统包”向“双向选择”改革。具体来说,1983年-1993年这一阶段,国家将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山东海洋学院等院校作为试点,在调配工作中进行了“供需见面”相互选择的就业办法。至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标志着竞争开始引入大学生就业,实现了由“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向“自主择业”的过渡。

二、现阶段政治经济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观发展的制约

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经济体制、大学生户籍和就业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等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断变化。这些政策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与发展,充分的利用了青年力量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但另一方面囿于我国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当下不少政治经济政策仍然约束着大学生就业观的进一步发展。

三、优化制度环境,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 篇七

题 目 试论盗窃罪中的扒窃

学生姓名 *****

学 号 *****

专业(方向)及班级 *****

指导教师 *****

职称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扒窃”一词最初并非刑法规范用语,它源于侦查学和犯罪学,是公安机关在进行侦查工作时的口头用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扒窃案件激增,并且以流窜作案、团伙作案、多次作案居多,扒窃手段日益多样化,甚至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绝大多数扒窃团伙形成了一种专业训练、物色对象、下手行窃、遮蔽掩护、转移赃物、处理赃物为一体的行窃链条。而且即使被受害人发现,也可以以人多势众的方式对受害人进行欺压,甚至采取暴力手段避免被害人反抗,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危害群众财产和社会治安秩序,也威胁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与此同时,扒窃时间短、得手快,扒窃者逃匿迅速,如果不是被当场抓住,往往难以取证,这便加大了公安机关破案的难度。然而,在《刑法修正案(八)》未正式颁布实施以前,与扒窃日益增强的社会危害性相对应的是,我国对扒窃行为的处罚方式主要是劳动教养和行政处罚,显而易见,这两种处罚方式已经无法遏制扒窃行为的发展,必须要用更严厉的手段对扒窃行为加以打击,保护公私财产,维护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刑法修正案(八)》对传统的盗窃罪做出了修正,明确了扒窃行为正式成为盗窃罪的一种独立定罪类型,并且不受数额和次数的限制。伴随着新规定的出台,各地纷纷出现“扒窃入刑第一人”,扒窃入刑这一话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巨大争议。随后,20xx 年 4 月 4 日,司法解释对“扒窃”的定义加以明确,但是没有对扒窃的入罪标准做出详细的规定,关于扒窃问题的分歧仍然存在,导致各地司法机关对扒窃案件的处罚不统一。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扒窃行为,并完善扒窃行为的相关立法,进而适用于司法实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研究意义

扒窃是对人民财产安全性与社会治安稳定性的严重侵犯,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绊脚石。我国刑法以“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为目的。扒窃入罪,既可以打击扒窃犯罪,保护民众的财产及人身安全,又可以起到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犯罪嫌疑人明目张胆地行窃,其行为常直接暴露于众人的目光之下,几乎是“阳光下的犯罪”。公众虽然目睹扒窃行为发生,但出于自身安危考虑,大多不敢站出来制止。扒窃犯罪分子通常在人群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如车站、码头、宾馆等地寻找作案目标,犯罪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且行为隐秘性强、手段日益精细、作案速度快,使人提心吊胆,防不胜防,人人自危。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扒手在公共场所对其他受害人进行扒窃时,公众在对受害者怜悯的同时也会自觉身处随时都有可能成为被害人的危险状态之中,从而降低对公共场所安全的信任度。所以,扒窃危害的人群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对公众安全感破坏之多是其他盗窃行为所不能比拟的,从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将扒窃行为入罪能够有效提高公众在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对国外而言,“扒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因此,国外并没有扒窃行为的相关研究。

对国内而言,自扒窃入刑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扒窃行为进行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为:

第一,有关扒窃定义的研究。扒窃的定义是研究扒窃行为的理论基础。其研究成果较多,以陈家林教授的《论刑法中的扒窃》为代表,在此文中,陈家林教授对扒窃的概念进行归纳分析后提出,扒窃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发生扒窃的地点只能是公共场所,而且只能是秘密地窃取方式,只能是针对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

第二,有关扒窃犯罪形态的研究。这一主题近年来引起了很激烈的讨论,其中,以张明楷教授所撰写的《盗窃罪的新课题》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不能将扒窃视为行为犯或举动犯,而仍应以行为人取得一定的财物作为既遂标准。张明楷教授的这一观点也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第三,有关扒窃犯罪竞合问题的研究。提及扒窃竞合问题的文章比较少,陈志军、翟金鹏的《扒窃行为特征与追诉标准的司法认定研究》对扒窃行为与盗窃罪其他四种情形发生竞合时的处理方法作了阐述,其主要观点是:按照社会危害性、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来判定盗窃罪五种情形入罪门槛的高低。这为司法实践解决扒窃的竞合问题提供了思路。

总体看来,以上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学者们对扒窃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从最初对扒窃的局部性调研拓展到对扒窃的一些概念性以及实质性的调研,为今后的法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对扒窃行为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从大多数文章来看,多数学者仅仅是在研究盗窃罪的同时,将扒窃行为作为一个很小的章节加以论述,涉及的范围也很有限,仅仅围绕扒窃的一两个性质讨论,还没有将扒窃的研究拓展开。

其次,对扒窃行为的评价不够全面。多数学者仅仅考察扒窃入刑的现实意义或者扒窃入刑后的困境,但对其缺陷和局限性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再次,应进一步细化扒窃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解决方法,避免扒窃入刑成为一纸空文。扒窃入刑对理论界和司法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应结合实际,更加深刻地研究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鉴于这些不足,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扒窃行为的研究,以求司法机关在对扒窃进行认定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扒窃概述

1.扒窃的概念

2.扒窃的特征

(1)扒窃的地域性

(2)扒窃对象的特定性

(3)扒窃的公然性

(4)扒窃的社会危害性

(5)扒窃的主观恶性

(二)盗窃罪中扒窃的认定

1.扒窃与其他盗窃情形的界限

(1)扒窃与多次盗窃的界限

(2)扒窃与携带凶器盗窃的界限

(3)扒窃与入户盗窃的界限

2.与扒窃相关问题的司法认定

(1)对“公共场所”的认定

(2)对随身携带财物的认定

(3)扒窃的次数、数额和形态的认定

(三)扒窃入刑限制途径之探讨

1.起刑点的数额要求

2.携带凶器扒窃

3.“但书”的适用: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4.基于人身危险性的考量:偶犯、惯犯和累犯

(四)扒窃的既遂与未遂

1.扒窃的既遂

(1)扒窃既遂的标准

(2)扒窃既遂的分类

2.扒窃的未遂

(1)扒窃未遂的理论争议

(2)扒窃未遂的认定

(3)扒窃未遂的表现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兴良。口授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xx:661-679.

[2] 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876-890.

[3]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632-650.

[4] 周光权。刑法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375-399.

[5] 赵秉志。刑法修正案(八)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145-163.

[6]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500-502.

[7] 王志祥。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与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xx:334 shancaoxiang.com -356.

[8] 周道鸾,张军。刑法罪名精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xx:768-792.

[9] 高铭暄,陈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143-157.

[1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13-150.

[11]张明楷。盗窃罪的新课题[J].政治与法律,20xx(8):2-13.

[12]郭立新,黄明儒。刑法分则典型疑难问题适用与指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414-436.

[13]李振林。盗窃罪中的法律拟制问题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八)》第 39 条的规定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xx(3):36-45. [14]陈平。对扒窃入罪的理性思考[J].政法论坛,20xx(15):77-81.

[15]陈家林。论刑法中的扒窃——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分析与解读[J].法律科学,20xx(4):95-101.

[16]文春霞。扒窃独立构罪之合理性及实务认定探析[J].法制与社会,20xx(7):285-286.

[17]贾立岩。浅谈对公交车上扒窃犯罪几法律适用的几点认识[J].今日科苑,20xx(24):179-180.

[18]车浩。“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J].中国法学,20xx(1):114-130.

[19]周军岭。浅议我国刑法中的扒窃行为[J],新西部(政治与法律),20xx(15):83-86. [20]孙万怀,王丽超。扒窃入罪后的司法审慎[J],法学杂志,20xx(11):78-81. 以上内容由学生填写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说明:本表格由指导教师提供,按规定的格式成文,一式一份,存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档案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7篇本科的毕业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最新范文

怎样写论文(优秀8篇)06-15

导师对论文评语精选6篇06-15

仓储物流管理的应用论文优秀15篇06-15

论文致谢(精选15篇)06-15

毕业论文致谢词【14篇】06-15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通用12篇06-15

工商管理论文(通用6篇)06-15

简短的论文致谢【11篇】06-15

最新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通用12篇06-15

论文评审意见(优秀7篇)06-15

122 12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