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情感牵绊与文化寻根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通用4篇】

时间:2024-03-19 12:37:47

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通用4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范文 篇一

【关键词】建筑装饰,中西文化,差异

建筑是承载民族精神的智慧结晶,通过建筑所运用到表现手法,建筑技艺,装饰内容等可以窥探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思维模式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但是整体来看,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一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性可以为现代建筑装饰更适合现代人的品味和需求提供借鉴意义。

一、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分析

一般而言,文化模式是影响民族之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和世界观的根本因素。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磨合中演化出来的关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从其产生、发展、演变到消亡都会对人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民族之间整体性的文化差异就构成了文化模式之间的对立。这种文化模式的对立表现在建筑文化上,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思想和“天人合一”建筑理念,而西方建筑尤以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和巴洛克建筑为典型建筑文化模式。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儒道相辅、情理相依。儒家中的“中和”理性体现的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而道家的“自然”却体现着一种审美、一种艺术的境界。历经千秋万载,儒道思想规范传承不衰,虽偶有变故,但也只是微波轻澜。儒道思想一方面限制了大众审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独特的风格特征。

儒家经典的《礼记》中的“中和”解释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成为宇宙万物最最本真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它不是静态孤立的个体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畅然生机。追求各种不同事物的协调和整合,在对立两极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中点。传统建筑装饰作为人文色彩的一个方面,以其象征性、直观性更为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道家经典《老子》五千言,上承古代文化,下启百代之学,中国历史上之各家学派,无不从中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观,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在艺术领域,表现为对自然的亲近,艺术应回归自然之中。“大美无言,大巧若拙”( 老子道德经下卷) ,揭示了空灵的意境胜于实在的事物。《周易》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及艺术的哲学基础: 阴阳二气生万物,万物皆察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汇成艺术的节奏与生命,要求在情景交融相互渗透中显现艺术意境。老子的“大象无形”,并不是艺术的抽象化,而是通过“气韵”表现在有形的意境之中。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从天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中去审视万物之美,艺术的境界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流派甚多,其中儒家与道家两学派构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典型的思想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传统建筑装饰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2、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特征

希腊艺术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艺术既带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极具浪漫和幻想的特征。这两种特质的融合使得希腊艺术极具魅力,它神秘而现实,典雅而又庄重,带给人无穷的美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对立因素的和谐、杂多的统一”,柏拉图按照“美的理念”创造艺术的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说”,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石。这些美学思想既是对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又为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西方传统艺术始终贯穿了两个要素: 一方面模仿自然,另一方面是追求形式。两个要素成为希腊艺术的核心。

体现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无论人物、动物或植物等,都以写幻求真、模仿自然为原则。形式上遵循比例、匀称、端庄、协调的形式规律。艺术家们把自然的秩序与自己内心的自然体验引起的强烈共鸣以有序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氛围造成了中西方建筑装饰风格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空间表现和造型手法方面。

1、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空间表现。中国传统建筑重视通过人的内心对外界空间和物质进行领悟,并将这种领悟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中国的建筑装饰文化突出意境的设置,建筑空间布局明显地着眼于对欣赏者的游观心理的把握,空间层次丰富多变,同时又含蓄内敛,同中国的手卷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筑则重视在空间中建立立体的视觉效果,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充分运用形式规律表现形式,塑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审美理想,在与环境的融合方面,通过高大严谨的外观效果表现出对自然控制和改造的宏伟魄力。

2、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造型手法。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如同泼墨山水画一般将装饰的内在含义蕴含在精简粗狂的装饰构件中,并不刻意要求装饰外在形象的精确和相像。通常会对造型进行夸张或变形的艺术处理,形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西方建筑装饰则强调造型的写实性,其体积和量感的精确设计是西方建筑装饰的主旨。装饰的写实性配合建筑的立体感成为西方经典的造型手法。

通过对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比较, 能更清晰地把握不同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性格。吸取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精髓, 巧妙地运用传统建筑装饰的技巧,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使传统的形式和材料通过现代的建造方式被赋予现代的建筑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林彬。浅析中西室外建筑装饰元素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

[2]张娟。中西设计艺术的汇合与通融――论中西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和而不同[J].文艺生活,2011.2.

[3]丁晓峰,赵艳君。中西建筑装饰文化差异及其表现形式[J].大观周刊,2012.24.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范文 篇二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在道德评价、义利识别、义利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均有差异。本文就上述差异作了较为详尽的对比阐释,旨在能够给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较为贴切的契合点。

一、中西文化在道德评价认识上的差异

西方文化较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道德境遇选择的相对性,换言之,西方文化更强调道德评价的层次性。笔者认为道德评价原则当然不能陷入人生价值神圣论只肯定其价值观的绝对性而否认其多元性、灵活性的误区。东方文化相对忽略道德境遇选择性。我们必须正视道德评价的层次性、相对性。任何道德评价准则都不是人们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相应的伦理关系的客观要求。它们起始于一定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又体现于道德行为之中,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道德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普遍道德行为的总结。

第一,必须对道德调节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第二,道德评价准则必须在道德准则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第三,道德评价准则必须体现道德准则体系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道德评价的境遇选择,东方传统道德所要求的牺牲精神与实际的价值原则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在这种道德境遇选择中,如果我们恪守一成不变的道德评价准则,就势必使道德评价沦为空泛。可见,否定道德境遇选择的特殊性和把生活中的特殊道德选择普遍化都是失之片面的。

道德思维模式应是开放式的,绝对不能一成不变、封闭自守。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社会和个人都应抱着“求真”的道德精神来认识道德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至于一部分人出于维护特权阶层的利益来指责道德准则的层次性,那就属别有用心之列了。试想,如果大家都站在极端自私的立场上评判“新生的道德观”,那么任何观念都无道德与否之分了,“道德”也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意义。在对待实践道德方面,中西文化也处处显示出对比色彩。

二、东西方文化对义利关系识别的认识差异

现代化最诱人的一笔莫过于人们将挣脱宿命论的枷锁,不再受历史的摆布,自由选择、设计、创造自己的未来。这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迅速得到证实:几千年的重道轻器、贵义贱利、以名正实、存理灭欲的重虚轻实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开始向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务实主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变,正是这种无形的巨变,使得中国古老的生命文化呈现另一番景象。中国传统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自生自灭的。回避死亡的生命神圣论被整个意识形态化了,使其具有排斥异己的功能,因为它被一种盲目的文化力量庇护着,所以具有极强的个性。具体的表现就是对死亡的讳莫如深及寿终正寝。而且距离死亡越近,忌讳死亡越重,对死亡完全呈现惧之、避之的消极抵御心理态势。

包含浓厚儒家文化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把对家庭的责任放在首位。这表现在死亡教育上,就是中国文化强调对濒死者进行心理舒解、社会问题解决等立体化服务。而西方文化的死亡教育相对重视生理止痛术的研究和如何善待死亡的教育。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以独立的形象面对社会,无需通过家庭这个纽带,所以家庭责任感在对待死亡的过程中几乎不显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把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放在首位。这种观点凝聚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东方文化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灌输,并忽略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给大大的操行的实施者以相对的选择余地;而西方文化的道德教育相对重视实践道德学的研究和如何选择利己、利他的双益道德践行教育。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以独立的形式置身于社会,无需通过家庭这个东方视之为必需的纽带,所以家庭责任感在对待道德境遇的选择过程中作用较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被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墨守成规的座右铭,并且凝结在有关道德、法律、风俗、习俗之中,成为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贴于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依然是许多深受中国传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大众的人生信条。他们基本忽略求生的先决条件,在许多具体境遇下,舍生求死反而被许多人选择。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尊利卑观念。而西方文化浓缩的实践道德观几乎没有强行制定一个共同的求生准则,他们把道德选择的具体性渗透在道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注重的是人生价值确立、实施的相对性和相关性。

三、中西文化对人际关系及人生社会责任的认识差异

对人生的义务,西方文化主张从人类发展的前景和社会进化的观点来强调全体、局部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义利并重,不可只言义而不言利,每个社会人都有权利谋取个人正当的利益。人应该是所有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对人自身应实施最极端的关切,包括生命、生活、心理等一切因素。

西方文化认为道德境界确认的相对性,为当代道德学在处置一切取舍问题上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和崭新的价值观念;它改变了社会人只对社会群体负责的传统人生义务论原则,认为社会人不仅要对社会群体负责,更要对自身和小群体负责;人生价值神圣论应与家庭社会的利益以及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人类对待自身的生命、生活质量持更加科学积极的态度;这将使人类由创造生命、维持繁衍的低层次人生价值观向充实人生、享受人生的高层次人生价值观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演变而成的人生价值神圣观一直非常慎重:仅仅强调人生价值的质量而忽视或否定人生价值的神圣,可能会带来对社会责任处置上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因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而须要对个体的人生价值进行取舍或重组时,那么在神圣观和质量观方面是不难找到理由的;在一般情况下,当代社会人应该坚持人生价值的神圣和优质的一致性,它们不能被分割,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范文 篇三

关键词:东西方体育文化;间性;特质;同质;变迁

中图分类号:G 80-054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3-021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analysis of three main viewpoints of differences, homogeneity and fusion concept between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sexualit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s. It is concluded that nature i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sense of value, homogeneous provides the platform for dialogue and exchang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that change is the norm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and that it must reflect the change and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 the quality.

Keywords: eastern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nter-sexuality; nature; homogeneity; change

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观点,世界共有4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体系。前三者合称东方文化体系,后者可称西方文化体系。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论争从近现代以来一直存在。20世纪30年代起,张岱年就试图在理论上彻底驳倒“全盘西化”论。他主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肯定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他认为: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西学术的会通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民族间的差异是长期存在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并不能消除中西文化的特点。 在吸取西方近代文化的先进成就的同时,更应努力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1]。尤其批驳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传统文化除了有阶级性、时代性以外,还有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性和时代性的内容,决定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继性。中国文化虽然在近代落后了;但是,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重要典型,它独立发展,源远流长,不仅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贡献,在今天乃至未来仍有它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不仅不会被淘汰,相反,只要中国人民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的根干上就一定能开出现代化的奇葩[2]。

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中西文化在体育层面上的体现,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存在较多争论的议题。关于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主要存在3种观点:差异观、同质观和融合观。

差异观观点认为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中国传统体育植根于农耕文化,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根源于工业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静,强调情感,主张内敛;西方体育文化主动,强调理性,主张竞争:这2种文化具有明显不同的文化特征[3]。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文化根源上讲,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因子,是中国与西方文化在体育层面上的不同体现,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共同影响的结果。

在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观的基础上,有专家在差异中寻根溯源,尝试在表象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二者的同质关系,提出了中西体育文化的同质观。同质观主张中西体育文化同根同源,只是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发展先后的关系。主要观点在于:1)从文化根源上说,西方体育文化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样都诞生于农耕文明;2)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表象是由于二者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所表现出的差异;3)这2种文明是人类文化同一形态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同产物,是同质的,而非独立的不同的文明主体[4]。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深刻变化,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一些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大力倡导,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形式之一的现代体育活动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这些西方现代体育活动的传入与发展,一方面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体育的大门,另一方面也对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双方的碰撞和交锋促使更多的人冷静地思考中西体育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于是中西体育文化的融合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卢元镇[5]认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动力。如果说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的交流史,那么也可以将一部世界的近现代史看成是一部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的能力。这些学者认为应大力推进中西体育文化的融合,西方体育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现代因素,与此同时,中国传统w育文化可以使西方体育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顽疾,中西体育在融合中互补互惠,共同发展。

以上3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价值,却从未平息中西体育文化关系多方论点质疑的争论;而文化间性的提出,从一个新的角度,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审视中西体育文化关系及各自的发展。

1 文化间性的几个核心概念

1.1 差异哲学

差异哲学源远流长,世界存在于差异之中。霍尔在《表征》一书中对差异作出了以下描述:差异是意义的根本,是事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意义只有在与他者的对话和比较中才能生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论不谋而合。 “不同”或是差异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各种异质因素相互关联,即产生了“和”,“和”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和谐互补的共生关系。“和而不同”深刻地揭示了众多异质因素共生存在又和谐共处的规律。

1.2 视域融合与交往原则

文化之g的对话既是自我视域与他者视域相融合的过程,也是当前视域与过往视域相融合的过程。在文化的对话和交往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平等与尊重2大原则。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以相互尊重为前提,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性的各异。接触、对话、变迁,这是文化间性的体现,也是文化存在的常态。

1.3 与“多元文化”和“文化融合”的区别

对文化间性的定义,不仅仅是彼此的差异与相互关系,还必须厘清其余2个概念:“多元文化”和“文化融合”。“文化间性”不同于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中被定义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避免移民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而采取的政治策略,也是美国在消除种族差别的政策失败后所采取的政治文化策略。“多元文化”提倡不同文化传统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基本上等同于双语混合和文化混合。“文化融合”是以原来的2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例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1.4 文化间性

“间性”一词来源于生物学,但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使用中指一般意义上的关系与联系。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间性已成为很多研究的关键词。文化间性指的是一种文化与他文化际遇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互借鉴的内在关联。“文化间性”与“多元文化”“文化融合”等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以文化间的差异和开放为前提,强调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扩大相互理解宽容的空间。文化间性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并以文化间的相互开放和永恒对话为最终旨归。在这个过程中,差异的存在是关键。正是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各种异质文化之间才有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借鉴的可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彼此烛照,发现自己、反观自己并诱发创造性灵感,从而革新求变。

2 中西体育文化间性剖析

2.1 特质:存在的价值

2.1.1 中西体育文化特质的产生

差异或特质是间性理论的基础与出发点,而文化差异的产生可以从文化学的历史主义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中找到依据。从19世纪末,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和他的弟子们向进化论主义的方法和成果发起了一系列的质疑,提出了“历史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历史主义的观点中,每种文化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过去,每种文化都是“与众不同”的,即独特的和特殊的。每种文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过去的所有沧桑对它的现在都有影响,何况文化不同,经历的沧桑也不同。在历史主义主宰美国人类学期间,一种迥然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英国兴起,即“功能主义”,其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主要观点是:在解释社会和文化特征时,应联系它们服务于人与社会的功能。历史主义和功能主义理论从历史和共识的角度为中西体育文化的各自存在提供了必然性的理论支持。中西体育文化的产生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的地域、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和需求之中,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体育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历史积淀中,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孕育而成的。这种存在是复杂的、必然的,且是客观的。

最初,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即蒙昧―野蛮―文明,并将文字的产生和工具的使用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广义上讲,人类以生产力水平作为参照物,先后经历了采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明等几个阶段。如此看来,文明的发展是历史的概念,但世界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又有着极强的地域色彩。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第一缕文明之光出现在烈日暴晒之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滋润的一片荒原上。”[6]自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灿烂的两河文化之后,世界上出现了古埃及文明、米诺斯―爱琴海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东方的华夏文明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等[7]。每种文明都有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下孕育产生的特质,这是必然的存在,也是其存在的价值。中西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类分支,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适应当时、当地人们的需求,有着各自鲜明而各异的特质。

2.1.2 中西方体育文化特质的表现

1)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观念之中,在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下孕育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崇尚自然、注重伦理教化,但缺乏竞争意识。而西方体育则在西方哲学中重规则、重争斗等观念指导下产生了以个体性、激进性、流变性、开放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西方体育崇尚规则,注重精确,有强烈的竞赛意识,讲究更高、更快、更强,重力量、速度、形体。

2)表现形态的区别。古希腊人崇尚自然科学,以客观理性作为一切思维的逻辑起点,这样的哲学根基孕育出了独特的体育文化。于是,古希腊人创造了跑步、跳远、铁饼等极具竞技特性的体育项目,并倡导和实践着一套严格细化的竞技规则;因此,有学者认为西方体育就是“物理体育”和“立法体育”。然而,中国体育却表现出另外一种形态,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探寻人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文化情怀孕育出的体育理念是:注重天人合一、人际和谐、身心愉悦;注重度的把握,不刻意追求超乎常态的体格与体能,拒绝以单纯的量化指标衡量优劣。

2.1.3 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

近现代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积贫积弱与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于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避之弃之。鲁迅和梁启超先生认为中国人的肌肉不够发达,必须提倡斯巴达精神,甚至认为西方体育文化代替中国传统体育是时代的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这样的观点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片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之中,在其悠久的演变过程中,依靠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存在是必然的,是不可替代的。人类文化形态是多元与瑰丽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差异中体现出彼此的价值,没有东方体育的内敛,就无所谓西方体育的张扬。奥林匹克运动虽已拥有全世界的影响力,但也无法掩盖和代替中国体育的内敛张力。世界需要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质共存,中国文明需要传统文化的承载与复兴,而西方w育也需要中国体育文化的平衡与调整。

2.2 同质:共同视域下的对话与交流

2.2.1 中西体育文化的同质

中西体育在价值观念和表现形态上的巨大差异,是其特质的体现,也是其存在的价值。这是客观存在且不可忽视的,但是中西体育文化同为人类体育文化,人类在生理、心理、社会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又有着极大的共同之处。人类文明因为地域的不同,划分出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却在很长时间内经历了共同的发展阶段和阶段交叉。这就使得中西体育文化在各自拥有不可取代的特质的同时,在较为广泛的区域内体现出或明显或隐蔽,但必然客观存在的同质化因素。中西体育文化同为人类的体育文化,在追求健康、娱乐身心、磨练意志、不断超越、向往和平、尊重规则等方面都有着相似或共同的认知,这使得中西体育文化有着同质的根源。比较中国古代体育和西方古代体育,二者在某些体育运动形态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在人的基本运动能力,例如跑、跳、投掷、摔跤、举重等方面,中西方不存在差异,除此以外,在身体技巧的表现上,中西方也出现了雷同。据记载,春秋时期的“燕戏”便是表演手倒立、鱼跃等动作,出土的汉化石像记载了20余种的倒立,有单手、双手、直臂、屈肘、屈体、直体、地上、搏上、盈案上手倒立,甚至绳索和马背上手倒立等[8]。这些种类繁多的倒立和技巧与雅典体操乃至现代体操有着极大的相似。中西方体育在骑射、狩猎等休闲体育活动形态方面的结构样式也大同小异[9]。于是,在文化间性理论的分析下,中西体育文化的特质与同质是并存的。

2.2.2 中西体育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文化同质与特质的存在提供了共同的视域,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必然。特质性使得中西体育文化各有长处,人类的共性使得中西体育文化可以相互交流,而这种基于文化间性的交流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中西体育文化差异性客观存在,但不能以简单的优与劣、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科学与不科学进行区分与比较,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可否认文化势能差的存在,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状态下,一种文化会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强势的作用和影响,比如战争、殖民等,但是这绝不是常态,且不会长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内敛、谦和、儒雅、自在、柔美与西方体育的刚劲、张扬、对抗、规则、超越各有风格,只有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才能实现文化的沟通与互鉴,这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基础。

2.3 变迁:量与质的控制和时代的变迁

2.3.1 “度”的变化与“质”的稳定

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文化系统的开放,会受到他文化的影响,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会发生适应性的调整和变化。吸收与借鉴,是常有的形态,但是不同文化的进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习惯与思维,于是原有文化系统会产生排斥性的反应。就是在这种排斥与吸收之间,自身文化系统会进行自然的选择和适度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在“度”的范围之内,并不会影响自身文化系统的根基,即保持“质”的稳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体育文化的交往一直存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明,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一直到清代中后期的闭关锁国,中国与西方的交往从未停止,并在这个过程中,中西体育文化互学互鉴,互通有无。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现代体育伴随着殖民入侵, 西方近代体育迅速在中国发展,学校体育基本上全盘西化。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西体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自身体育文化体系遭受了严重的质疑与诟病,这不仅仅是度的变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了质的稳定,所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过程中,中西方文化自身会进行兼收并蓄的调整与变化,这种对话与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但必须是平等的,且各自应该在“度”的范围内保证“质”的稳定。

2.3.2 时代的变迁

中西体育文化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迁。学界之前对于中西体育文化对比的讨论,很多情况下混淆了2个层次。对比中西体育文化时,应该进行2个层面的分析,一是中国对西方,一是传统对现代。前者是时间的纵轴,后者是地域的横轴。中西方体育文化由于产生地域的不同,根据人类学中功能学派的解释,必然会产生风格各异的体育文化形态;但是这2种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变迁与调整。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社会变迁的载体。西方体育文化也经历了变化与发展,同样是力与美的展示,同样是对于和平的追求,但商业和科技因素的加入,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及竞技体育3大体系的构建,使得西方现代体育的张力得以充分地体现。中国传统体育同样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近代中国基本上停滞不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要在传承历史、保持东方特质的基础上,找准时间的坐标,不局限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而是应该致力于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创造。

3 结束语

关于中西体育文化关系的议题讨论已有多年,差异论、同质论、融合论等观点虽各有价值,却依然争议不断。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间性指一种文化与他文化际遇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内在关联。文化间性以差异和开放为前提,强调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并关注对话中彼此的变化。以文化间性来分析和诠释中西体育文化的关系,得出“特质”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并体现各自价值的基础,这种特质的存在可以在历史主义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中得到印证;中西体育文化同为人类体育文化,人类在生理、心理、社会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又有着极大的共同之处,于是形成了中西体育文化在追求健康、娱乐身心、磨练意志、不断超越、向往和平、尊重规则等方面都有着相似或共同的认知,这使得中西体育文化有着同质的根源。而这些同质的因素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必然,而这种对话与交流是平等且互惠的。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在“度”的范围之内,不能影响自身文化系统的根基,即保持“质”的稳定,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迁。于是,中西体育文化各自的特质是其存在的价值基础,同质所产生的共同视域为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自身的需求,而变迁是中西体育文化在对话交流与时展过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西文化之会通[J].北京社会科学,1993(2):54.

[2]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现代化[J].河北大学学报,1992(1):1.

[3] 杨树安。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体育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865.

[4] 李可兴。中西方体育价值取向比较[J]. 体育学刊,2005(2):37.

[5] 卢元镇。东西方文化对接中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学刊,2006,13(6):3.

[6] f义,白晋湘。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 [J]. 体育学刊,2007(3):124.

[7] 招子明,陈刚。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11.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范文 篇四

摘 要 中西体育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互相交往的结果。但中西方体育由于文化基础不同,因而在表现形式、发展过程都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本文通过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比较,准确的把握两者的根本差异,从而找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关键词 中西体育 比较 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独立发展或孤立存在。东西方的文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了无法阻挡的主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文化也是不例外的,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相互交往的结果,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作为东方体育代表的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有利于加强不同背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世界体育文化,达到文化的共同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只有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独立性,并不停的向前发展,展示出自己的新东西,才不会跟在别人后面成为附庸[2]。对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比较,从而发掘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确定它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 体育文化的定义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1]。它是人性和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依赖性、娱乐性等特征。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化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文化区域,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东西半球不同文化脉络中的产物,二者构成了世界体育中两支艳丽的奇葩。因此,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体育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深刻认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西体育文化差异比较

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之异质性为世人所有目共睹。中国文化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通过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有相似的地方,通过对中西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可以证实:中西方的体育起源相似;对体育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祭祀的信仰、仪式相近;运动项目近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一)中西体育文化产生和依存的社会环境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含蓄的、因循的体育思想,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这就使得这种体育文化追求所产生之日起就走上了反省内求的道路,人们对这种体育文化追求所产生的结果则是关于如何,正心诚意、修身养性,等一系列养生思想及其在治国安邦等现实社会中物化而来的体育内容。

(二)中西文化特质的差异

西方体育文化核心特质是竞争,同时,体现出规则明确、竞争公平、尺度客观、评价准确,诱人勤奋进取的文化特征。它是以工业生产、市场竞争为基础的一种体育文化。一般意义上的东方文化则与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如重和谐轻竞争,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等。中国传统早在人类文明的“元典时代”就已构筑了一个以人为中心,融自然(道家)、人文(儒家)和科学(墨家)为一体的文化模式,而自然、人文和科学三重文化价值之间的异质互补和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奔腾向前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素是统一、中和、中庸,重在养身的内向性、兼容性和辩证性的特征。

(三)中西体育文化在对待追求目标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文化精神相适应,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运动目的上看,中国体育主要表现为运动主体的修身养性和内部完善,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身心的平和状态;西方体育则表现为运动的客体技术与技能的完善,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从运动根据上中国体育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重在健身、养生,是重在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而达到内在的精神修养,是内外俱练,形神兼顾;西方体育则表现出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它更讲究天人相对、天人有别。

(四)中西体育文化在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中医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西方哲学讲究天人相对、天人有别。在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温、良、恭、俭、让);西方人则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在认知形式上,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人重抽象思辩。西方文化的特殊贡献在于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之特殊功绩在于合理的人生观。在生活观上,中国人知足常乐,守成务实;西方人冒险创新等。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种动态的文化。这决定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形态和体育价值观的实质性差异。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相互交融及互补,也是全球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历史都是不断摆脱民族性、地区性而走向世界性、全球性的过程[11]。文化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具有必然性的汇合与互补。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同样是优秀的,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两种体育文化自然可以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在交流与融合中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的高速发展。文化多样化问题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只有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多元化。

(一)中西体育文化的互补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融与整合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用开放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弱点,善用异种文化的特质弥补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异化现象,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互补,才能为民族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在中西方的体育文化交融及互补中找到出路,具体表现在: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在当今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中国体育中的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项目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我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

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四、结束语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并根据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来选拣、吸纳西方体育文化;要将西方体育文化“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改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体育文化。如果我们不加考虑的把西方体育文化全部移植到民族体育文化当中,那么我们就失掉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根本,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昭岗。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151.

[2] 江洪。从中西体育的比较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J].学术论坛。2009(14).

[3] 郑国华,薄雪松,肖正,等。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选择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4).

[4] 陈长礼,高鸿辉。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与学。2007(1).

[5] 郑雪荣。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探究体育的差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6).

[6] 李可兴。中西方体育价值取向比较[J].体育学刊。2005.3.

[7] 张继顺,郝玉峰等。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歧与融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8] 龚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7).

[9] 孟峰年。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5(1).

[10] 韩坤。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8.15(5).

最新范文

市城市管理办法【优秀4篇】03-19

妈妈的味道(优秀3篇)03-19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通用4篇03-19

应急急救医护措施优秀10篇03-19

感激的话语最新3篇03-19

《春望》阅读答案精选6篇03-19

干细胞培养技术(最新3篇)03-19

李白将进酒(最新4篇)03-19

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2篇03-19

法律伴我成长作文【最新8篇】03-19

129 35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