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科研部管理制度精选5篇

时间:2024-01-20 13:00:55

现如今,制度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分享的科研部管理制度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科研人员管理范文 篇一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有些学者对信息素养也有进一步定义。如黄青松在《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文中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是在基于信息传递的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①吴定安在《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文中提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即辨别信息、利用信息和应对信息的主体禀赋。②综上所述,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素养是在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过程的信息素养基础上,相关人员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感知、准确的信息定位、优化的检索策略,快速地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评价、判断、组织、处理信息,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科研信息加速科研创新,通过科研档案数字化方便保存与利用。如何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让它为科研做出更多贡献。那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就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主要有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构成。

(一)信息意识淡薄

意识是人的大脑思维的活动,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对指导主体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能动地反映和认知,是收集、评价信息并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包含自觉性意识、敏锐性意识和创新性意识。目前,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对在科研活动、科研管理中所呈现的信息需求无任何欲望,利用信息解决科研、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的自觉性差;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对信息感知与判断较为迟钝;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根据科研活动、科研管理发展的需要,没有激发出科研和管理的创新思想,没有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和观念的动机。

(二)信息能力欠缺

信息能力是指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在科学研究、科研管理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设施、信息资源库和信息软件进行获得、处理、存储、利用以及创新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知网、万方等在线数据库检索,处理,利用科学研究文献资料,但是对于新兴信息技术手段的了解,应用很少。比如,微信是大家最深欢迎的移动社交工具,微信公众号是可以向推送重要通知和感兴趣的消息①。很多科研人员没有用过微信,用过微信的科研人员又不知道如何加微信公众号;科研管理系统可以更好保存、利用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资料。但很多科研人员还用纸质保存自己的科研资料,不会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科研人员的信息能力欠缺,导致科研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工作负担。

(三)信息道德缺乏

信息道德是调节信息生产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②它是指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能遵守与信息、信息技术相关行为约束。信息时代背景下,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应承担相应信息行为责任和义务,尊重知识产权,遵循信息法律法规,抵制各种各样信息违法活动,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自觉建立、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准绳。当代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增强信息责任感,抵制信息污染,遵守一定信息管理规范,才能在科研活动中更好地获取、使用和传播信息知识。

三、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一)更新信息意识,深刻理解科研信息化管理

科研信息化管理,不能简单理解为辅助科研活动和管理工作,而是应用信息知识和技术,规范科研信息化管理,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促进科学研究的变革创新,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推动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发展。④科研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组成部分之一,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信息化的应用主体,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建立信息意识、更新信息理念,才能优化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科学重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

(二)提升信息技能,科学合理规划培养的途径

为了方便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科研管理单位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科研管理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数字化平台的软硬件相对容易,数字化平台的核心和难点是广泛深入的应用实践。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要熟练使用这些数字化平台,就要积极向他们宣传微信公众号、科研管理系统等平台的工作流程,要有针对性定期开设科研管理信息技术培训班,向科研人员传授如何添加微信公众号、如何查看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如何在科研管理系统中添加、修改科研详情等操作,向科研管理人员传授如何在微信公众号推送重要通知和消息、如何在科研系统中查询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操作。

(三)规范信息道德,塑造良好信息行为习惯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保障,是个人伦理道德修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信息道德的科研人员才会产出诚信的学术科研成果。因此要努力引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行为。传授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正确、规范的各种网络设备使用道德,禁止使用电子设备通过网络攻击、破坏他人设备;加强互联网道德安全教育,甄别未经证实的消息,不传播虚假信息,养成文明访问互联网信息的道德自律精神;树立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尊重他人知识成果,未经他人允许不擅自使用他人智力成果。既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信息道德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才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新型人才。

(四)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培养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激发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单位需要建立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机制,鼓励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标准优化自身科研和管理工作,支持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应用技术的各类互助和合作活动。

四、结语

科研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篇二

1986年3月3日,面对世界高技术的竞争与挑战,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和杨家樨4位著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激光技术等战略高技术被列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国务院组织2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实施,成立激光主题技术专家组(首批成立)。

1.863计划高能激光工程研究是典型的大科学研究系统工程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认识自然现象、探索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输出知识,研究步骤、出成果的周期,甚至最终结果都存在不确定性,出现否定结果也极有可能。工程研究则是物化已有认识,将多项技术集成,得到满足某种应用需求的产品,目标和节点明确。

高能激光系统包含多个分系统,其中许多属于典型物理问题和科学问题研究范畴,各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涉及硬件工程研制、加工工艺等技术问题,研发和集成验证具有标准的工程项目特征,且系统规模大、参研单位多、技术复杂、风险性高、多学科交叉、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探索性强、研究手段和方式多样。因此,高能激光系统技术研发是典型的大科学研究系统工程。

2.863计划高能激光工程的管理体制与思路

863计划制定之初就明确了实行专家组负责制,专家组由跨部门、专业分工不同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一部分有着深厚科学研究功底,物理概念清晰,又有着大工程研制组织经验,善做辩证分析,善于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指导新项目的起步和发展。另一部分是有着多年激光技术技术及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他们对高能激光技术的困难有深刻体会,激光和光学功底深厚,能判断、分析不同技术路线优势。

专家组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和架构,有利于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调动各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具有优势的国家队;有利于发扬学术民主,避免发生重大决策失误。这种体制和架构比较适合高风险、高度不确定的探索项目的管理。

中物院积极组织一批战略科学家参与了863计划纲要的论证工作,对确定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作了重要贡献。中物院在武器工程研发中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在863计划激光管理团队和管理模式上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是激光研制管理模式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863计划激光技术研究管理具有专家组负责制和核武器工程管理的双重特点。在项目立项、技术决策、技术组织上,专家负责制的特点突出;在工程协调、质量管理和外场试验管理方面,武器工程管理的传承随处可见。

同时,根据国家对863计划的管理要求和项目发展变化,我国863计划激光技术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意志为统领,动态调整、自主创新、科学决策,总体上坚持大协作、单元技术上竞争择优的管理思路,并根据项目不同的工程化程度,发挥专家组和总体单位既共同管理又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

二、863计划高能激光工程管理的探索与

创新

863计划高能激光技术研究大致分为跟踪探索、关键技术攻关与前期技术验证实验、系统研制集成与演示试验等阶段,各阶段技术特点和研究重点不同,管理也各有特点。

1.探路攻关阶段

863计划启动之初,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高能激光系统存在,它的技术与工程可行性问题和存在定理有待证明。如何把握正确的路线和方向,是专家组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届专家组高度重视发展战略与总体概念研究,经过认真推敲讨论,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动态跟踪、长期打算、优先目标、突出重点的发展方针,明确了2000年前发展总目标、牵引技术发展的阶段目标构想。

整个发展战略研究中,专家组贯彻朱光亚主任“强化软科学研究,淡化工程概念”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技术途径的论证和动态选择,着眼于关键技术和物理机制的了解和掌握,以及认识和理解强激光系统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涉及重大的技术路线或方向判断时,重视组织“红队”和“蓝队”的辩论,使技术决策尽可能建立在客观、科学和合理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研究发展战略和总体概念,全面分析经验教训,专家组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并以此带动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加深了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后续工程研发进度得以提前。

2.先期技术集成实验阶段

为了对科学技术可行性做出判断,专家组在抓好总体概念研究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采用系列先期技术集成实验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验证。在单元关键技术攻关基础上,及时进行先期技术集成实验是发展本领域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的创新举措,为工程集成创造了条件。

初级技术集成实验是一个物理和技术目的明确的实验系列,此系列从易到难、由简入繁,能力由小到大,集成度由少到多,由基础性到系统性,目的在于及时且循序渐进的验证物理和技术的可行性,检验全过程各物理因素的影响和系统各环节的接口和匹配,验证和演示全系统的能力。

通过先期技术集成试验,验证了激光工程系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有力带动了各个分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为发展这类新技术的一个重要阶段。

3.工程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加强系统研制和集成,在初步取得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经过多轮研究论证,开始研制初级实验系统。作为一个集成化和工程化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验系统的研制、集成、实验,能不断促进和推动各环节关键技术的发展,解决工程研制总体集成中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

该实验系统的研制,标志着高能激光技术研究进入集成化和工程化研究阶段。这是由跟踪研究到跟踪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逐步向工程研制和实际应用转变的里程碑。

为实施好系统工程研制,发挥行政单位的责任和作用,专家组创造性地提出在863计划框架下,实行系统样机研制的工程化管理模式,于1997年12月成立由中物院牵头、科学院等相关院所共同组成的“强激光工程中心”,建立了日常技术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这是一个大协作、优势互补的研究机构,加强了工程管理、行政单位组织管理职能和作用,有效保障了研制工作的进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第一套激光实验系统终于完成研制和总体集成,于2001年12月实现技术达标。该工程研制管理的实践和管理模式,是对技术难度大、系统高度复杂、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多学科样机研制管理的成功尝试,为后续高能激光系统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4.高能激光样机研制与演示验证

样机研制是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是在原理和科学可行性已得到验证、关键技术初步突破后开展的工作,集系统性的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验证为一体。通过其确认更高性能指标的系统技术和工艺可行性,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是向装备研制过渡的重要阶段。

我国在样机研制和重大技术试验(演示验证试验)项目管理上,形成了有特色的、符合大科学工程研究特点的样机管理模式,完成了多套样机研制和验证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

管理思路主要体现为专家组与行政单位在技术与管理职能上有机结合,高效发挥各自特长和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发挥专家技术决策和把关作用。充分发挥技术民主,确立项目定位、技术路线,针对此类项目物理、技术和工程问题同时并存的现实,成立多个技术组,共同对技术方案、技术接口和技术指标进行协调和把关,充分发挥各级专家在技术决策上的作用,有效降低技术风险,从技术上为组织实施和进度管理提供技术保证。

(2)发挥行政单位的组织实施和质量管理作用。组建行政和技术两条指挥线,以及项目管理组,创造性地开展项目制管理探索。为确保研制和演示验证任务完成,明确了总体和各分系统单位在组织实施中的职责和权利,强化对分系统单位的管理,开展了项目组管理探索。

项目管理组具体履行承担项目总体协调管理职责和日常管理职能,以及总体设计与论证、系统集成、大型试验等各阶段的组织工作。它与演示验证任务的管理体系相适应,对外接口单一,有利于与大总体、相关系统和分系统单位的协调,是一个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较高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在相关样机研制和演示验证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构建系统研制的质量和技术状态管理体系。探索跨部门、跨单位复杂大科学系统的质量和技术管理模式,围绕样机工程研制和演示验证试验的开展,会同各分系统单位在质量、标准化和技术状态管理上进行探索,建立了一套相关质量、标准化和技术状态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在各种试验中严把质量和技术状态关,加强出所检测和进场复核,加强阶段质量评审,有效带动和提高了全体参研人员的质量意识,大大提升了系统的质量水平,为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提供了保证。

样机研制的成功管理实践不仅确保了多套系统的研制集成,也为后续系统的研制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863计划高能激光工程管理的经验与

体会

1.认清国情,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选择正确的战略目标

专家组经过深入分析、论证、审慎研制、科学决策,在发展战略研究的统领下,以实际应用方向为牵引,围绕设定的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2.对于多路技术路线,要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在深入的物理概念分析和小规模并行研究后,适时择优、慎重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有所不为”的抉择

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按照科技发展的规律安排工作,采取“红队”和“蓝队”的方式换位思考,研究应对策略和部署方式,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同时,始终遵循“动态跟踪、长期打算、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发展方针,做到“在大方向上认识明确、坚定不移,在具体技术决策上慎重、稳妥”。

在863计划纲要论证中,经过深入的物理分析,专家组独立自主做出了符合科学规律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决策。在研究项目取舍、重点方向确立、重大技术路线选择、重大技术方向培育等方面做出了科学判断,后期发展实践不仅证明了这些抉择的正确性,也体现了其重要意义。

3.在技术路线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循序渐进,不断推进高能激光系统的发展

在单元技术和物理问题研究取得进展的基础上,首先经过基础性综合实验,作出必要的检验和判断,这是进入系统性实验的前提。由于技术复杂程度和认知程度差异,以及研究手段的不同,通过理论与实验结合和把室内实验与外场技术验证相结合,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基础性到系统性,集成度由少到多,及时而循序渐进地验证物理和技术的可行性,检验全过程各物理因素的影响和系统各技术环节的协调、接口和配套,验证和演示全系统的能力。

4.高度重视物理研究,在物理问题基本清晰的前提下,开展硬件研制,确保每个工程技术项目在原理上可行

要确定正确的目标,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总体概念。为此,需要做好4个层次的概念研究:物理层次、技术层次、技术集成与验证层次和体系层次,它们代表的是物理可行、技术可行、工程可行和应用可行。

在强激光领域,国内外研究项目或工程研制项目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没有打好技术基础;未能正确选择技术途径,也没有结合国情进行技术和经济综合论证,急于求成,过早地上工程。

为了避免类似失误,专家组设置了相应的专题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论证,最终研究成果在整个技术发展和系统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光束控制技术、光源技术、测试技术等已经明确必须解决的共性技术,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发展。

5.以国家利益为重,根据技术发展,动态调整

作为兼具跟踪探索和自主创新研究的项目,适时调整和取舍研究重点和方向是必须的,且要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专家组及相关承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尊重科学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局观,调整后的科研方向重点更加突出,层次更加分明,科研布局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科学规律和中国国情。

6.竞争择优与协同攻关相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突破

863计划在执行中重视运用竞争机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选择在技术上有优势的单位来承担任务。例如:光腔腔镜镀膜和光学镜等的研制,专家组都是通过招标、比对等方式择优选择承研单位,为后来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逐步打造出了部级攻关团队。

7.高度重视科研团队文化建设,打造合作共赢的国家队

高能激光技术探索风险较高,研制队伍需要高度重视精神建设,不断增强使命感,将“民族振兴为己任”作为精神支柱,同时坚持863框架下的全国大协作,客观公正,核心团队才能巩固壮大。

8.探索高技术项目的工程监理,保证工程性研究项目的质量和顺利开展

本世纪初,国内首次启动高质量大口径非球面主镜加工,全国招标确定由国内两家优势单位按照两条技术路线分别承担研制任务。为了保证研制质量,专家组特别聘任光学加工造诣精深的资深专家作为工程监理。

项目研制过程中,工程监理多次亲临现场,对研制方案、加工工艺和验收规范进行了指导和把关,帮助两家单位圆满完成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监理制措施的成功,为“十五”后期在863计划重大项目中全面推行监理制奠定了基础。

四、按照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工作实际,主动持续

进行管理创新,加快高能激光工程技术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面向应用的系统研发将逐步增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如“低空卫士”系统等装备研制将全面展开。该类系统各环节技术已基本突破,研制工作重心在于面向应用的设计、研制、集成和试验工作,其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和已有技术能力的支撑。

所有这些系统,都是由多个分系统构成的高度复杂的技术系统,技术、工程问题交织,仍需要行政决策和技术支撑,既要发挥行政系统的战略方向决策和资源调配作用,又要发挥技术系统在技术路线选择和技术决策上的作用,同时在实施上要兼顾计划性和可调整性,控制质量和技术状态。

科研管理论文 篇三

1.1科研水平相对落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

团队和科研管理队伍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科技资源优势不突出,缺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有待加强。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科(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有一支人员齐全、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就学校目前的状况来看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

1.2科研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由于科研投入及经费短缺,学校还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中试基地,这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已经成为制约学校科技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科研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参加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内科研学术报告偏少,缺乏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努力追求学术发展的氛围。

1.3科研发展失衡,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科技发展不均衡,科研经费及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有特色的专业上。产学研工作没有真正落在实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1.4国际合作与交流环节薄弱

在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学校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多仅仅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特别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利于学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1.5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严重短缺

学校缺乏顶尖人才和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较差,高显示度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与国内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2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学校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加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这就需要我们科研处的干部队伍要立足岗位服务、主动上门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推进阳光服务。要树立正确的干部作风、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功夫用在促发展上,为顺利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任务贡献力量。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听取了学校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政策、科研管理制度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制约学校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速学校科技发展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的双重使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在“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学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2.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及重点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除各类科研课题经费之外,学校还要争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经费支持科技创新,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要增加对科技平台的投入。对部级、省级“纵向”研究课题给予配套支持,加大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的奖励力度,对各级政府奖励表彰的科研成果予以配套奖励,努力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内的重大科技任务,积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开发性研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等措施,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建立创新团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立足行业项目,扩大横向项目,争取省级项目,积极攻关国家项目。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克服力量比较分散的弊端,组织专家围绕国家和辽宁省的重大目标有效地进行科技攻关和前沿领域研究,大力加强重大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管理,不断取得高《山草香·www.shancaoxiang.com》水平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科研奖励,使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2.4突出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

坚持项目与职称评定挂钩的原则,推行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职称评审办法,把承担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更多更大的科研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省、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建3~5个产学研基地,年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注重开放,促进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共建研究开发基地、技术中心、承接研究项目、共同申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把学科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加速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6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筹备好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建设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调整现有人员结构和布局,开拓研究方向,增强研究实力,努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2.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与国外大学、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同行讲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研究,了解学术前沿,认清本学科的地位和差距,选准主攻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提升学术水平。要进一步了解和疏通渠道,争取国际组织、国外知名企业资助,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2.8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

科研项目如何管理 篇四

【关键词】项目管理; 服务质量;途径

科研项目日益成为学校综合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推动科研发展成为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服务质量。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要提升服务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又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一)充分认识科研项目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十一五”以来,国家提高了对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重视程度,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经费数以成倍的速度增长,项目类别不断增加,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度也逐步提高。教育部项目从2009年开始,经费资助额度大幅增加,且有追赶国家社科基金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都开始加大力度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科研竞争力,发展学校科研事业,提升学校影响力。如今,科研项目的多寡,科研经费数额越来越成为校际间彰显实力的重要指标。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充分提高认识,是服务于学校科研事业的前提条件。

(二)主动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各类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各类科研项目无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是综合研究,归根结底都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于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方向的指引,是科研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保证。各类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则是规范项目管理的准则,对于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作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者,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和各类管理办法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各类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才能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帮助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研究方向、规范项目的过程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二、积极主动协调组织,为科研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主管部门是各类纵向项目的信息和组织实施的主体。积极主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有利于及时获取各类信息,准确理解和方便咨询项目实施的相关问题,对于为全校科研人员传递信息、答疑解惑有着重要作用。

各兄弟院校在科研管理方面有着相同点,同时又各具特色。加强校际间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对方好的经验,对于科研管理人员总结科研管理经验、提升科研服务水平、推进学校自身科研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是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推进,有赖于其它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与合作,有利于科研管理部门更好地服务广大科研人员。

学院(研究中心)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是各类科研人员的管理主体,与科研人员接触最多,也最了解科研人员的各类具体情况。加强与校内二级单位的联系,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门深入了解科研人员的具体情况,组织各类项目申报,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科研发展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三、加强科研管理部门与项目负责人、课题组的沟通交流,深化服务工作

(一)主动了解教师的科研困难,主动帮助解决教师在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经费使用、项目结项等工作中的困难

科研人员在申报各类科研项目过程中会由于屡报不中,动摇信心;会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经费使用范围不了解、重要事项变更、项目结项材料准备等一列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了解情况,通过沟通交流、标杆指示,思想上给科研人员增加信心,打消教师心中的疑虑和畏难情绪,耐心讲解各类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帮助整理各类材料等途径,解决他们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二)组建研究团队,积极推进各类科研项目申报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团队攻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各类项目的申报过程中,都鼓励地区间、甚至跨国组成研究团队,进行项目研究。因此,项目的研究团队在项目的申报和中后期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更是关系到成败的重要因素。

如何组织一个实力雄厚、搭配合理的研究团队,应是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共同思考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参与到项目中,与项目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进行申报精神传达、政策解读,帮助项目负责人顺利、高效组建合理的研究团队,共同设计论证,保证科研项目申报的顺利进行。

四、努力学习、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科研服务手段多样化、信息化

现代化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人文社科类项目的管理逐步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适应现代科研项目的管理方式,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第一,腾讯QQ目前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通过建立科研管理QQ群,加强与校内二级单位科研管理人员联系,传达项目管理的各类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第二,利用扫描仪等现代工具转化立项通知书等各类纸质文件为图片或是电子文本,再通过邮件群发等现代通讯手段即时发送给各类科研人员,提高信息传输速度,提高便携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综上,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服务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科研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思考、总结,推进服务的多样化和细致化,才能推动学校科研事业不断发展,提升学校科研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文明,李小将。科研项目沟通管理研究初探[J].项目管理技术,2009,(4).

[2]查庆,孔又专。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沟通与协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

[3]刘岸杰,叶小勇。论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增强科研项目的竞争力[J].硅谷,2009,(8).

[4]马三保。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强化三种意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4).

科研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篇五

根据会议议程,我代表科教司向大会简要汇报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的情况,就如何做好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的思路与具体措施讲几点意见,并对《中国奥委会兴奋剂控制规则》(征求意见稿)做一说明。

一、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

继我国运动员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2004年雅典奥运会成为承上启下的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奥运会。为实现既要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又要为2008年奥运会培养锻炼队伍的目标,体育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备战工作,全方位地开展了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

(一)基本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悉尼奥运会刚一结束,就开始着手研究、组织科技备战工作,先后下发了《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奥运争光科技行动计划》等文件,从“组织科研攻关、加强科技创新,开展科技服务、促进‘科训结合’,加强科技建设、改善科研条件”等三个方面对科技备战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01年,研究制定了《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重点研究领域实施方案》,确定了11个领域的60个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今后重点攻关课题。几年来,针对备战雅典奥运会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先后组织实施了147项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体育总局还制定了国家队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管理办法,将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岗位正式列入国家队编制,并发放驻队岗位津贴,从制度上和政策上调动了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随队服务的积极性。

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把科技备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许多中心领导和国家队的主、总教练直接参与或主持了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射击射箭、重竞技、小球和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还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成立了专门管理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重竞技和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普遍在所属项目的国家队配备了科研副领队或科技教练。

2001—2004年间,国家体育总局为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直接投入经费共计4800万元,近1500人次直接参与了147个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经费投入比上一个周期(1997—2000年)增加了3倍,直接参与人次和组织攻关课题数分别增加了58%和65%。

从2002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逐步为7个国家队训练基地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力量训练、科研测试、体能恢复、医疗康复等器材设备,并在训练局建立了康复中心。2004年,又为国家队配备了一批先进、实用、便携的测试、医疗及训练辅助器材,使国家队的科学训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赛前训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备战2008年奥运会任务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训练监控、运动心理、运动医学、运动营养、体育信息、体能训练与恢复等6个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项计划实施以来,正在开始逐步发挥作用,并将大大提高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能力。

四年来,广大科技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密切合作,深入训练实践,全方位地开展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为国家队不可或缺的组成人员,为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备战雅典奥运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研、训练“二张皮”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体育科技的攻关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深受运动队欢迎和好评的科技骨干,为深入开展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回顾4年来的备战工作,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的重视是空前的,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对科技的需求是空前的,国家体育总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空前的,广大科技人员为运动队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也是空前的。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之后,我们又进一步感受到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对这次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的评价、肯定和鼓励是空前的,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对体育科技的关注、报道也是空前的。

(二)主要经验

总结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科技工作,主要有以下六条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科技工作必须面向运动训练主战场的实践导向,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训练的紧密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始终坚持了把满足一线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导向,正确处理全面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的关系,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立项管理方面,坚持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实践,坚持以国家队和项目管理中心为主确立研究项目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有关程序。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过程管理方面,在加强中期检查的同时,充分依托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加强对攻关课题的指导、管理、监督,并可根据训练需求的变化对课题及时进行调整,该上的上,该并的并,该停的停。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结果管理和评价标准方面,强调把是否解决训练实践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科研成果能否应用于训练实践,有关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是否满意作为主要依据和最终的考核标准。

在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改革了科研攻关项目经费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中心对攻关项目的管理职能和调控力度,制定并逐步完善国家队科研测试、营养、医疗、文化教育等经费标准和管理办法,为提高国家队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第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有力促进了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1999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对所属科研机构和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目前已基本到位。通过改革,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力量分散、重复投入等问题,科技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科研机构的方向和任务更加明确,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工作。

改革后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进一步明确了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方向任务,强化了科研工作面向体育实践的目标导向。把按传统学科专业设置的二级研究室改为按任务领域设置,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联合,有利于统筹安排备战奥运会的科技工作。

调整、充实后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组建了以为国家队提供医疗保障为主要任务的体育医院,开展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运动性伤病防治,承担了国家队医疗管理、业务培训、组织专家会诊巡诊等任务。改建后的体育医院面貌一新,有利于解决好科研和临床长期脱节等问题,在备战雅典奥运会以及防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新范文

酒店工程管理规章制度模板(8篇)01-20

安全生产制度应急预案(3篇)01-20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精彩10篇01-2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全文01-20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通用4篇01-20

工程管理制度精彩8篇01-20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最新3篇】01-20

生产运行管理制度01-20

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优秀8篇】01-20

销售人员提成管理制度【通用8篇】01-19

83 8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