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教学设计(最新8篇)

时间:2024-02-27 09:01:28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该页是山草香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诗词》教学设计(最新8篇)。

《诗词五首》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积累一些名家名作及相关知识要点。

2、让学生明确针对诗词的一些考点:艺术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2、在实践中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如当你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李白的《行路难》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乐观地去面对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的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了解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李清照写自己的愁思时也写出了一些名句,如《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诵读时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得到启发。所以对诗词的鉴赏非常重要,而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也明显地体现在中考试题中,纵观近几年我们内江市的中考试题都有这一板块的考查,因此今天我们来进得古诗词阅读的鉴赏。

(二)总结考点

1、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即诗词中的意象。

2、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表达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4、明确艺术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总结鉴赏步骤

我们明确了这些考点之后,那在鉴赏时应该要有一定的鉴赏步骤。

读诗→理解→读问→分析→作答。

(四)结合中考题例讲解解答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就结合下面的例题来讲解一下我们在遇到这些考点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解答,请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第一联作者通过和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之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 赏析诗歌:

⑶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 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 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⑶ 赏析课文:

⑷ 思考:

①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

② 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

⑸ 指导背诵

3、赏析《过零丁洋》

⑴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⑵ 朗读感知课文:

⑶ 讨论思考:

①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 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

③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赏析:《水调歌头》

⑴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余词尽废。”

⑵ 讨论思考:上片:

① 开篇疑问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② 理解“归”、“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指朝廷)“不胜寒”(明写对月宫气候想象,暗抒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感受)

③ 理解“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密州,是双关,既与上天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小结:上片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

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转移、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寄寓了怀念子女的手足深情。

②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开阔胸怀)

③ 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态度?(表达了诗人要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祝愿,并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5、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

⑵ 朗读课文

⑶ 赏析:划分层次: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⑷ 思考讨论:

① 第二层中,哪一句让我们看到由盛转衰过程的真实写照(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② 最后一句的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家中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判。

⑸ 指导背诵

⑹ 小结: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生活。

请学生说说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讨论明确

师生明确,形成板书

指导背诵,根据理解和结构层次背诵

请学生当堂将相应的诗句填写在黑板板书上

请学生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请学生评价“赤壁之战”的战役

小组讨论后明确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请学生说说对文天祥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

整理课文内容并形成板书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说说了解的苏轼,回忆苏轼的作品

说说对词的了解

朗读课文上片并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指导背诵

请学生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朗读课文并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二、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三、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诗词五首》教案 篇三

教案示例

诗词五首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 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 “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 、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 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霏霏 载渴载饥 冢 狗窦 雉

舂谷 贻 觅 貂裘 戍 鬓 沧州

5、 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3)背诵诗歌。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题。

(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3)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篇五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译读──将古诗词曲译成现代诗,进行“诗歌再创作”。

主要教学步骤:

1、范译一首。①学生读第一首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补充、讲解;②师生合作,共同译诗;(学生试译一句,教师组织讨论、修订、板书一句)③定稿朗诵。(学生读一句原诗,老师读一句译诗)

2、自译一首。印发或多媒体显示其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每人选译一首。

3、小组探究。学生按自己选译的诗调整座位,组成小组,讨论修改。

4、班级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读,师生评价。

5、成果展示。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译诗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正张贴,供同学们参考或抄录。

【方案二】

教学角度:吟唱──选择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调进行配唱。

主要教学步骤:

1、欣赏王菲(或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说说歌中蕴含的感情。

2、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与歌曲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较。明确:将诗歌配曲演唱一定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3、欣赏岳飞的《满江红》和李商隐的《无题》的歌曲演唱;介绍两种“唱”古诗的方法:一是今人谱曲,二是用现成的曲谱配曲。

4、班级活动,逐首朗诵并明确其思想感情。

5、小组活动,讨论为诗歌配曲或谱曲,并推选演唱人员。

6、各小组代表上台演唱。

《诗词五首》教案 篇六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 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 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 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5.《破阵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这些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三、布置作业

熟读这五首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揣摩诗句

1.简介五首诗词中出现的典故并讨论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确: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跳,唐代时期,为把谢跳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跳为小谢。谢跳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跳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较”。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可怜白发生!

明确:

(1)一“浮”一“动”这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巧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

(2)这首诗一上来就用这两个极长的句子来写诗人骚动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将“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突出地摆在句首,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语气停顿。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烦忧”,则用了四个重复的“日”字,造成语言行进中的停滞,更加强了那种踟蹰彷徨、纷扰不定的心情。从意义上说,“昨日之日”中只要一个“昨日”就足矣。这两句如果写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意思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更近于诗的凝练了。但是,这两句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散文式的节奏,而这散文式的节奏在这里原是有助于传达诗人纷扰不宁的心情的。因此,从感情的表达上说,这“日”字的重复和这散文化的长句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3)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来”与“去”的对比,“去”是主,“来”是宾,以“来”反衬”。“花落去”、“燕归来”,都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落英缤纷,这是自然景象,冠以“无可奈何”,则惜春之情自现。落花飘零,春光将去,见景伤情,欲留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现诗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现在,燕子又回来了,所以诗人说“似曾相识”。但是,这里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光的“去”。是呀,燕子年年离去,又年年归来。现在,它又飞回来了,然而逝去的时光,以及随时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却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这“似曾相识”的燕子,不仅没有给诗人带来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那样浑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3.学生齐读这些名句两遍。

要求一边朗读,一边背诵。

4.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的描绘如画的美景,有的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颂作者的人生渴望,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请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诗词的不同风格。

二、朗读比赛

方式:男、女生对抗赛。

1.自选本课中的两首诗词朗诵。

2.指定本课中的一首诗词朗诵。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诗词五首》教案 篇八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 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 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3.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花的妙笔表达出来。

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六、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最新范文

《汉语拼音12 an en in un ün》教学设计02-27

《陀螺》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02-27

英语教学设计优秀5篇02-27

2024年《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5篇02-27

《猫》教学设计优秀4篇02-27

教学设计最新7篇02-27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02-27

语文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教学设计优秀902-27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优秀9篇02-27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02-27

52 6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