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初中历史商鞅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时间:2023-07-20 10:14:04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12篇初中历史商鞅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商鞅变法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商鞅变法 篇一

第二单元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商鞅之死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问题探究

分析资料勇于改革

与时俱进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分析资料

问题探究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变法的历史局限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问题探究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第一目 “商鞅之死”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2)商鞅之死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也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加深对“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认识。之后,还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目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有关“商鞅之死”的话剧片段,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第二目  “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战国时的秦国虎符》。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图片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消息?调兵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秦军作战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重点渲染秦军的骁勇善战,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第三目  “变法的历史局限”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教学时,对此目不必展开。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作答。最后,请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教师总结,给商鞅变法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例如,秦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怎样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既得利益?然后进入本课学习。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商鞅?由学生各抒己见。“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如【资料回放】提供了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而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信息。两幅历史图片可由学生说出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教师要特别指出,秦国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国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学生学习【历史纵横】之前,可播放秦军骁勇善战的音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学。“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此项认识,可作为本课的小结。2.教学案例案例一  在学习“商鞅之死”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案例二  在学习“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由学生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讨论,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案例三  在介绍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这里有段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请大家评判一下。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想想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解题关键:法律严酷,深入人心。说明了封建集权的强化。思路引领:连坐法的影响。答案提示:商鞅新法,深入人心,妇幼皆知。但连坐法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强化了封建集权的力量。【学思之窗】你对此有何看法?解题关键: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思路引领:三种观点过分批评商鞅变法。答案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题关键: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思路引领:经济、政治、军事的影响。答案提示: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解题关键: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思路引领:历史局限性的表现。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二)学习延伸略

初中历史商鞅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二

内容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了解春秋战国起迄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让学生在“战国七雄形势图”上填出七雄的地理位置,训练识图能力。

②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③分析各国变法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④引导学生将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的挖掘和保护与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培养现代意识。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善于用人、纳谏并进行改革是一些诸侯国得以强盛的重要原因。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代变革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③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促进了四川成都地区的农业发展,成为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之一。

教学要点

1.重点商鞅变法

2.难点讲清楚商鞅变法是朝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需要。

〖教学分析

1.春秋时代

①讲清东周概念、起迄年代及主要特征。

②分析春秋时期周天子与诸侯国地位的变化以及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原因,从而了解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

③介绍“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调齐桓公是五霸中的首霸。

④强调争霸战争是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争霸战争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争霸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2.战国时代

①结合“战国七雄形势图”,向学生简要介绍三家分晋的简况,讲清七雄的地理位置,并配合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战国七雄的方位,加强识图能力的培养。

②“战国七雄”的七个大国是同时并存的,与“春秋五霸”的五个霸主先后出现有所不同。

③“尊王攘夷”旗号的打出和收回,说明经过激烈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周王室更加衰微,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吞并,在客观上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④强调战国初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和目的,并突出魏国的李悝变法以发展农业为主,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强兵为主,而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特征以法治国。

⑤分析越王勾践之青铜宝剑为何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依然非常锋利?让学生在课后上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得出结论(经铬盐氧化反应后,耐腐蚀,耐高温)。

3.商鞅变法

①经济和政治都比较落后的秦国,想要富国强兵,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因此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强盛的需要。

②组织学生讨论:商鞅变法废除了哪些旧的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让学生懂得: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县制的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代表了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是以法治国思想的体现。

④突出商鞅变法的曲折和艰难,使学生懂得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的人是了不起的。

⑤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强调它是战国时期最重要、收效最大的变法,秦国逐渐强大的关键在于商鞅变法,从而使学生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⑥思考:各国变法的成败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得出: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关键。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阐述现代社会改革开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4.都江堰

①讲清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情况,突出都江堰开凿的必要性。

②根据课文插图,分析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功能,强调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直到今天还在发挥巨大作用。

③讨论: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应如何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同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

商鞅变法 篇三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

活动过程:

一、我来说背景

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

二、我是商鞅

学生介绍商鞅

三、商鞅变法

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

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

1、分组讨论:

(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

(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

(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

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

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3、学生讨论交流。(启示:任何变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五、我来评商鞅

课件出示:

司马迁说,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实行严刑法制,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苏轼说,他认为商鞅变法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虽然使秦国骤然富强,并统一全国,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灭亡。

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评论?(小组讨论交流)

六、以史为鉴

1、提问: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改革的成功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归纳: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统治者的支持;

符合人民的意愿;

改革者的创新进取精神

2、你能说说秦国由弱到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呢?

这些经验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吗?我们应怎么做?

(勇于改革,善于用人)

(改革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重视教育。)

七、课外探究

战国时期各国都纷纷变法,请你查一查其他国家的改革情况及其对各国产生的影响。(提示: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等)

商鞅变法 篇四

二、

①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②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③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进一步明确明确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三、框架整合:

商鞅变法

1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土地私有制确立,旧贵族势力开始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3)军事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 )文化领域的变化

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秦国变法改革的条件和机遇

(1)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① 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② 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国君的认同;

③ 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2)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3)秦国改革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使其受到很大刺激,认为是莫大耻辱,决心发愤图强,改革国内的经济、政治与军事,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3、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

(1)经济方面 ―--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主要措施包括:

①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举措,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摇役;限制工商业,凡弃农从商或不事劳作者,全家要被罚做官奴。这一措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 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严格执行。

(2)政治方面 ―--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为此,商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①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严厉禁止私斗。宗室成员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

②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此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治。

③ 普遍推行县制: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全国分为 31 县,由国君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④ “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书。根据李悝的 《 法经 》 制定了秦律。

4、商鞅变法的结局及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的结局

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兵败被杀,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商鞅本人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再也无法动摇了。

(2)商鞅变法的进步作用

①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 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④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变法的历史局限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③ 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1、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在商鞅变法中提到奖励耕织,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它。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却把商业发展对立起来,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意义。

启示: 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它将居于主导地位。

2、如何认识商鞅变法的性质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上:首先,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其次,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再次,建立县制,这就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2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措施有(      )

① 重农抑商 ② 奖励军功 ③ 废井田制 ④ 奖励耕织

a、 ① ②      b、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③ ④

3、 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

a、 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发展农业生产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增加政府财政收人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朝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 秦朝实行监察制度   ② 一人犯罪株连族里   ③ 焚书坑儒   ④ 废井田制,实行郡县制

a 、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③          c 、 ② ④           d、 ② ③

5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 、商鞅之法已经深人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6 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      )

a 、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军功 c 、废除“世卿世禄制”d、普遍推行县制

7、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的最主要依据是(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 、废井田、开吁陌,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8、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发展农业生产 b .限制商业活动 c .增强秦国实力 d .废除旧贵族特权

9、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b .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 .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

d .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

a .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 .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 .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 .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11、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其核心意义在于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

1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主观目的是(      )

a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 .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

c .阶级斗争尖锐                      d .要称雄天下的欲望

13、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 .重农抑商       b .统一度量衡         c .迁都咸阳         d .按军功授爵

1 .(07   海南)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 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 381 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 《 中国通史 》 )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 分)

( 2 )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4 分)

2、( 广东)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3、( 广东广州)

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鞍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商鞅变法 篇五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商鞅变法 篇六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

【双基梳理】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前350年两次)

1、背景: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其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②加强集 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伍什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④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⑤改革旧俗。

3、结果: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虽死,但由于新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因而并未被废除。

4、评价:

(1)性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2)影响:

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 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5、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秦孝公全力支持,绝 对信任商鞅;③厉行法治,赏罚分明;④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⑤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6、启示:旧势力的顽固和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和勇气。

【课堂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法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的社会影响。

(3)材料三中的作者对“王制遂灭,僭差亡度”所持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课后提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 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 的行为不满,则有 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 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2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 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回答:

(1 )依据 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2分)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

【课堂巩固】

(1)按军功赏罚;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剥夺旧贵族特权;法不阿贵;废井田,开阡陌。

(2)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奴隶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3)否定。该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课后提高】

(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分)

(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2 分)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分)

【课后提高】

(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2分)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2分)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 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2分)

(2)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 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 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

商鞅变法 篇七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 后世 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商鞅变法 篇八

《商鞅变法》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设计的问题应该既考虑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既要结合他们的经验,也要把握重点难点。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完全脱离教材并不是明智之举,应该尽可能利用教科书,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避免死记硬背。这个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所需课时有待教学实践。

一、过程设计

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

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问题2: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

商鞅真是个人才啊,你看,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说明他判断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

上述故事教科书只讲了一半,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意在介绍商鞅这个人的特征。商鞅长的什么模样?史书没记载,教科书里的画像也是根据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面孔,看上去坚毅、果敢。商鞅是变法的主角,因此必须让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人。以往教学大都忽视人物的个性,讲王安石变法,不讲王安石这个人,讲张居正改革,不讲张居正。尽管考试很少涉及人物的个性,但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历史情境进而理解历史的“药引子”。商鞅的个性特征和政治智慧与他后来能够推行改革有直接关系。

但是,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孝公。

故事2:一个河南人跑到陕西来想当官,成就一番事业,难度不小啊。商鞅也得走门路,怎样打通的关系?史书没有记载,这已不重要了。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求见。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事后很生气地斥责景监:你怎么介绍这样的混入?我怎么可能用这样的人呢!景监挨了训,责备商鞅。商鞅却说,我在试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见。5天后,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孝公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事后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还没说到正题呢,请再安排接见。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到战胜各国、富国强兵的话题。秦孝公对景监说,这个人行。我还要和他谈谈。商鞅就争霸之道、强国之路,再次与孝公交谈时,孝公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地挪动双膝,凑近商鞅(那时还没有椅子。席地而跪坐)。两人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不满足。

问题3:司马迁就这件事评论说,谈帝王之《www.shancaoxiang.com》道本来就不是商鞅的本意。是不是很有道理啊?可是商鞅为什么不直接切入正题呢?

这是一个引导想象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较合理的解释包括,试探孝公的诚意、志向、价值观念;商鞅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啊,夏禹、商汤、周文王如果按照帝道行事,就不会出现夏商周三代了。落点应强调:时代不一样,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应该选择新的政策。

问题4:为什么秦孝公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但他还屡次接见商鞅?

这是教科书提出的问题。教科书上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学生可以想到。为什么不感兴趣?就是时代变了,按照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这个故事有情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问题设计成两个,意在说明两个人的思想一致,这才能够结合。用足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思考问题,改革都是要改变传统中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政策;自上而下的改革关键在于主政者,他们的思想决定改革的力度。

故事3: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是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问题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留传后世的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能拘泥于旧制度。孝公安排商鞅与大臣们对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辩论和推进改革有什么关系?

设计这一问题,是让学生认识改革需要作充分的舆论准备,估计学生可以想到。可能想不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首先来自上层,教师应强调这一点,以便认识其他改革。改革者意志坚定也是不可或缺的,改革的征途不会因为一次辩论而一帆风顺。最后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成为后世改革的依据。

故事4:变法的法令拟好了,但没有公布。商鞅派人在城中人流较多的市场南门,立起一根大约6米多长的圆木,布告:“谁能将此木搬到市场北门,赏十镒黄金。”一镒按照20两计算,就是200两黄金,一两约折合今天20克多一点,(也有说合31.25克),至少4公斤的黄金!太多了,没人相信,也就没人去试。“谁能搬,赏五十金!”有个楞小伙儿扛起木头搬到北门,没想到,立马就得到五十镒黄金(20多公斤啊)。这事能不传开吗?

问题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这件事。可是,这么多黄金的赏赐,秦孝公多心痛啊。司马迁说的是赏“十金”“五十金”,春秋战国时,黄金的单位有时论“镒”,有时论斤。一镒20两、一斤十六两,怎么算也不少啊,《史记》会不会有夸张的成分?

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兴趣。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135—前93年,这个故事应该发生于商鞅变法开始的那一年,公元前356年。变法的起始时间写在板书上。司马迁追记200多年前的事,从时间上说,《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已不是原始材料。司马迁是严肃的史学家,他写这个故事肯定有依据,至于细节是否完全准确,可以存疑。在学生发言后,这样解释,目的有二:一、变法开始的时间容易让学生记住;二、对史料要看是否是当时人的记载,这是渗透历史重证据的意识。

就这个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

学生马上反应“取信于民”。仅仅是“取信”吗?还有“令行禁止”的作用,等于布告天下,千万别拿政府的法令不当回事,不信你就试试?11912年,##在你们这个年龄曾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三叹”商鞅这一做法,还得了100分呢。文章怎么写的,同学们可以上网找找看。

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开始变法。看教材: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免除徭役。粟,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帛,指丝织物。还有,因懒惰而贫穷的要罚为官奴。再看后一页: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承认土地私有,那么生产积极性就能够提高;配之鼓励耕织的政策,产量就可以增加。因懒惰而贫穷,全家都要失去自由,这就逼着懒人干活。强制到年龄分户,史学家考证,17岁就要另立门户(你们这个年龄),也有说以身高5尺、7尺定年龄,不分户就要多交税。这些都是以农求富的政策。

问题7:这些政策使农业发展起来,秦国税收增加了。农民有哪些税收负担项目?

教材没有说明,估计学生回答不完整。确认土地私有,是要按亩征税,实物税包括粮食和帛,免除徭役说明农民要出徭役,还有户口税。可以再追问:怎么理解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学生肯定语塞。结合学生的经验启发:你家的房屋是私有的吗?要不要每年缴税?税额多少?结合古代国家强制分摊到土地上的赋税负担,说明土地私有不是现代意义的私有权概念。

统一度、量、衡,也是一个高明的经济政策,好理解。有时间可说明那时度、量、衡与现在标准的差异。

新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奖励军

功政策的推行,使没有军功的贵族就要失去贵族身份。编户制和连坐法的推行,老百姓也不适应。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访”,这时又发生了太子犯法的事情。

故事5:商鞅知道后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就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犯法。”太子违反了什么法令,司马迁没写。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啊,总要留点儿面子,不好动刑,商鞅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削掉鼻子,另一个脸上刺字涂墨。这无疑会产生轰动效应。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新法令了。

问题8: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喜忧参半……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知道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了解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师承和突破,体会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重点: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的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难点:理解并评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归纳并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繁荣的原因。

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感受他们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方面的求真与创新精神。

认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内容,搜集文献资料,结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初步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如文艺复兴运动与希腊古典文化的关系和异同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活动,感受其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批判精神。

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使学生认识社会意识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等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体验哲学家理性主义的思想,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教学流程】

问:在必修I中,我们了解了古希腊历的一位“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同学们还记得他是谁吗?

答:苏格拉底。

在必修III中,我们再次接触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答:……

投影:

⒈“认识你自己”(哲学意义上的“自我”)

⒉倡导“美德即知识”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苏格拉底的徒弟、古希腊着名的思想家——柏拉图。

投影: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徒关系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家世显赫,但其青少年时期却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与战争间频繁更迭的政体中度过的。

柏拉图成年后,雅典城邦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重新出现了歌舞升平的局面,人们开始出席各种社交活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就是在一次赛诗会上相识的。当时,柏拉图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参加比赛,在举行比赛的剧场前,正好遇到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柏拉图也挤进了聆听对话的人群,听完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很多一直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一瞬间豁然开朗,他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是年,苏格拉底61岁,柏拉图20岁。

苏格拉底对柏拉图一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以至于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对话,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发言人。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因不能见容于雅典的民主政体而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他开始寻找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国。

投影:

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商鞅变法 篇九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

A.齐国 B.魏国 C.秦国 D.赵国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

A.出身贵族家庭 B.在魏国不受重用

C.秦孝公求贤若渴 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识点二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自耕农阶级 ③奴隶主阶级 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 D.改革社会风俗

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 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知识点三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6.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

请回答:

(1)两则材料的措施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

(3)概括两则材料所述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则材料中哪一则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3)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第5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1、课前导学

一、1.法家学说 2.魏惠王 3.秦孝公 治国平天下

二、1.土地私有 土地买卖 2.耕织 3.度量衡

三、1.兼并战争 2.(1)二十等爵 (2)世卿世禄制 (3)连坐法 (4)县制 国君

(5)法经 (6)社会风尚习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

2、课堂识真

1-8 B A A C B B D D

3、课后见功

9.(1)削弱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在战国 剧烈的兼并战争中,政权与军队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

(2)富国强兵。措施:用什伍等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奖赏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赏田,削弱贵族的势力。

(3)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改革是强国之路,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传统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要顶住阻力,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达到目的。

解析 解题关键要抓住两次改革的目的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要能够从所给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5、拓展空间

10.(1)材料一完全肯定商鞅变法。

(2)认为商鞅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商鞅个人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变法的历史进步性。

(3)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 材料一主要强调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即富国强兵,对外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材料一中“民以殷盛”不符合历史事实,即使在商鞅变法时期,人民的负担和所受的政治、经济压迫仍然非常沉重。材料二主要从道德角度评价商鞅,很明显,材料二对商鞅的认识非常片面。材料三主要从商鞅变法中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角度去评论,认为商鞅变法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国力强盛、兼并邻国等,此认识基本正确。

商鞅变法 篇十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变法,先后有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等,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正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

[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学生在必修ⅰ学过《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在必修ⅱ学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 态》,在必修ⅲ学过《百家争鸣》,在上一节课,即第3课学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这些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的学习将有一定的帮助。

2、能力层面:本班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同时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也注重对历史信息提炼、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样对于课中所设问题的解决会有帮助。

3、思想层面:本班学生总体较为活跃,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些有利于完成分组合作这一环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2)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从而更为客

观的评价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

2、过程与方法:采用谈话法,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并辅助 多媒体教学,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 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2)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强同学间的友谊,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教学准备] 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预习、powerpoint教学课件

[课型] 综合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预习篇

教学过程 设 计 方 案 预 计 结 果 备   注

预习 分组完成任务 通过指导学生预

习本课的内 容,落

实书本的基础知

识,同时对学生的

分组活动进行指

导,为下节课展现

学生预习成果做

好铺垫 详细任务见附录

第二课时  展现篇

教学过程 设 计 方 案 预 计 结 果 备   注

回顾、设问

导入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 不断发展,那么促成这一时期完成社会转型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

②其中变法最彻底的是什么?为什么呢? 让学生了解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是促成社会转型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清楚商鞅变法是其中最为彻底一次,由此实现导入的目的

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所学知识

一。变法的

背景

①以“听我讲故事”为主题,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找出商鞅变法的背景。

②从商鞅离魏相秦,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① 让学生归纳改 革的必

要性: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可能性: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的主观条件;秦国偏处西部一隅,免受六国干扰,春秋战国各国变法为秦国提供一定的经验教训的客观条件。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会商鞅精神: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提醒学生回归书本。

二。变法的准备

以一份“告示” 为主题 ,展现商鞅力排阻力,积极争 取,为变法做好充分的准备。

让学生归纳商鞅所做的努力:商鞅得秦孝公到赏识;

商鞅舌战群臣;商鞅通过

南门徒木,最终取信于民。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 结合历史图片说明

三。变法的内容

①以一份“法律告示”为主题,以直观形象展现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内容。

②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③课中思考题,《战国策》中对秦国军队的评论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④如何看待商鞅的法治思想及措施?

①通过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设计出最佳的学习方案,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②让学生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农战和法治

③通过思考让学生既解决课中思考题,还解决课后的阅读与思考的问题

④让学生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出:强化法律意识,能够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稳定社会秩序;但法律过于严苛,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再次引发社会动荡。 提醒学生要注意书本知识和材料运用

四。变法的影响

以“商鞅变法是否是一次成功的变法”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分析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进而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其历史影响,包括进步性与局限性,从而得出评价 一次改革的一些标准。

①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对秦国和后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②进而得出规律:判断古代改革是否成功最关键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及社会的进步。

③同时解决课后解析探究题。 提醒学生注意评价历史事件是有标准的。

第三课时   升华篇

教学过程 设 计 方 案 预 计 结 果 备   注

总结升华部分 通过让学生回忆上

节课内容,引导他们

以商鞅变法为例总

结一些规律性的认

识。

①总结从商鞅值得学习的精神

②总结商鞅变法的特点

③总结对变革的认识

①总结从商鞅值得学习的精 神:勤奋好学,善于抓住机会;取信于民有威信;坚决果断;大无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

②总结商鞅变法的特点:从内容上,农战与法治是核心;从性质上,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从地位上,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③总结对变革的认识:变革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变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变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变革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变革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

附录一:学生预习提纲

本课课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预习课本,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一。变法的背景

1、必要性: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1)经济:秦国           ,大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开发,         远不如东方六国。

(2)政治:“诸侯        ”,秦国地位低下。

(3)文化:秦国            相当落后,诸子百家无一秦国人,甚至还发生人殉的事。

2、可能性:

(1)从地图上看,秦国偏处         一隅,免受六国干扰。

(2)春秋战国各国          为秦国提供一定的经验教训。

(3)公元前362年,         继位,决心             ,下达《求贤令》,广纳贤士。

(4)       从魏国来到秦国。

二。变法的准备

1、商鞅 向秦孝公阐述法家              ,并提出           的主张,得到赏识。

2、商鞅舌战以甘龙、杜挚为首的保守派,宣传了变法的         和       ,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3、商鞅通过            ,最终取信于民。

三。变法的内容

1、军事:强军力,保兵源

(1)措施: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              。立有军功的        ,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依此享受一定的经济、政治特权。

②严肃         。

③编民为什伍组织:将百姓按五家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      的

需要。凡是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的            ,战时从军作战,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

(2)作用:

①新法把         和         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新法打击了                ,树立了                的政治、经 济优势。

③            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2、经济:保财政,增国力

(1)措施: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①下令“                             ”。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

②新法规定凡是           ,可免除其            。

③商鞅还从       地区招徕 无地农民到秦国          ,给田宅,免三世的劳役和兵役。

(2)作用:

①废除井田制,推动                     的发展。

②免除徭役以奖励耕织的办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               ,为稳定国家

,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3、政治:强化中央集权

(1)政体制度:废分封,行县制

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各县设有       和       ,由        任免,从而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              。

(2)法律制度:

①为了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新法在乡里和       推行了                。

②新法规定                ,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3)经济领域:                ,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4)思想文化: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新法采取了                的措施。

四。变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对秦国而言:收            之效,为秦      奠定基础。

①经济:发展       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②政治:打击旧贵族,推动                向            转型。

③军事:壮大军事力量,扭转               的局面。

(2)对后世而言:产生深远影响,“                 ”。

2、消极作用

(1)变法施行的           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2)            政策,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总论:战国时          的 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1)表现:商鞅虽死,

(2)原因:

①商鞅              ,执法如山。

②新法适应                ----根本原因

③新法深入        。

④统治者秦孝公全力支持

⑤两次变法,时 间充裕, 计划周密,贯彻有力。

理解课本,完成以下几道思考题

一。基础题

1、变法前夕的秦国拥有哪些弱势和优 势?

2、在古代中国,推行变法之前取得哪些人的支持是很有必要的?

3、商鞅是如何打造秦国的勇猛之师的?

4、商鞅变法中经济措施标志着封建社会什么经济政策的产生, 这一政策对后世产生[来源:第一范文网]

什么样的影响?

5、如何评价商鞅的严刑峻法?

二。能力题

1、从商鞅一生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2、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3、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成败?(课后解析与探究题)

4、以商鞅变法为例,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三。延伸题 (可选做)

1、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2、对比的商鞅变法与春秋时期变法的不同点?

分组合作,完成以下四项任务

项目

组名 成 员 任 务 要 求 形式

历史

小说组  以变法前夕的秦国为背景,编写一个小故事。 必须包含变法前夕秦国简况和入秦前商鞅的情况。字数在300—500字。

做成ppt课件

变法

筹备组  为秦国撰写一份变法公告 阐明变法时机的成熟。字数在100—200字。

法律

颁布组  为商鞅变法的内容拟一份草案 让秦国百姓(同学)以最快的速度清楚变法的内容。字数和形式不限。

社会

评论组  代表秦国社会不同阶层,发表对变法的看法或感受。 结合变法具体措施来发表看法。

商鞅变法 第十一篇

第8课 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知道战 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 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 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 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 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 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在春秋及战国初期,秦国并不是一个强国,而是落后于其它 各国。但是到了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诸 侯国。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的内容,探求秦国的强国之路。

二、新 课讲授

(一) 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秦孝公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辩论。

(二)、商鞅主持变法

1 、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 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最大?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 了目的。

(四)课堂小结

学生归,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六)情感教育

学习本课内容后,你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商鞅的哪些品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商鞅变法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后记】略

商鞅变法 第十二篇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商鞅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商鞅变法。

最新范文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课件(优秀15篇)07-20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优秀15篇07-20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13篇)07-20

六年级《圆周长》教学设计(优秀10篇)07-19

关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最新13篇07-19

《去年的树》教师教学设计优秀15篇07-19

音乐教学设计(优秀14篇)07-19

微课教学方案设计【优秀7篇】07-19

八年级语文《落日幻觉》教学设计(优秀11篇07-19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7-19

52 28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