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优秀11篇)

时间:2024-04-14 19:56:55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小月月给家人们分享的11篇高中化学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高中化学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实验探究的快乐。

2、了解SO2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

3、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训练知识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SO2的化学性质、可逆反应

难点:SO2的化学性质、可逆反应

教学工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当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师:请看当天空气质量日报的污染指数及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生:首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师: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关于二氧化硫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实物展示]粉末状硫及块状硫。

师: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硫有何物理、化学性质呢?

生:(学生讨论,用多媒体小结)

物理性质:_固体,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易升华等。

与铁生成硫化亚铁、与铜生成硫化亚铜,也可以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硫在空气中或氧气中可以燃烧生成SO2,可以与非金属反应。

1、SO2的物理性质

2、演示1课前收集好的一试管二氧化硫,观察颜色,闻气味,与空气密度比较。

3、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师: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SO2的溶解性呢?(学生思考探索,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可行性,然后由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

[演示]2将一集满SO2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晃动、观察。

师: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讨论实验,交流讨论结果)

[多媒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状态:气体 颜色:无色 气味:有刺激性

沸点:-10 ℃ 毒性:有毒 密度:比空气大

溶解度: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40体积的SO2。[演示3]把刚才实验的试管用橡皮塞塞上后,取出水面,再用pH试纸测酸碱性(或者直接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

生:观察溶液的颜色改变,思考讨论可能的原因。

师:经测量pH<7,说明溶液呈酸性,这是由于SO2溶于水和H2O反应生成H2SO3。这同CO2溶于水极为相似,亚硫酸也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很不稳定,易分解成SO2和H2O。这个反应说明SO2是怎样的物质呢?

生:SO2是酸性氧化物。

师:怎样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呢?

板书2.SO2的化学性质:

(1) 酸性氧化物

(2) 【学生练习】SO2+H2OH2SO3 CO2+H2OH2CO3

师:这两个反应有什么特点呢?

生:能同时向两个反应方向进行,属于可逆反应。(学生阅读教材P90,明确可逆反应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师: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师: ①CO2和水反应是可逆反应吗?

②H2燃烧生成水,水电解生成H2和O2,是可逆反应吗?为什么?

师:我们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呢?

师:既然SO2是酸性氧化物,它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请大家写出SO2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SO2+2NaOH====Na2SO3+H2O SO2+NaOH====NaHSO3

或写成:SO2+2NaOH====Na2SO3+H2O Na2SO3+SO2+H2O====2NaHSO3

师:如果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反应吗?有何现象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SO2+Ca(OH)2====CaSO3↓+H2O CaSO3+SO2+H2O====Ca(HSO3)2

师:向石灰水中通入少量SO2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继续通入过量SO2气体,溶液又变澄清。这一性质与CO2相似。能否用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方法来证明SO2的存在呢?

[演示4]在SO2水溶液中,滴入几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加热试管,再观察。

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可能的原因。

师:滴入品红溶液,红色立刻褪去,与往其中通入Cl2的现象相同,说明SO2具有什么性质?加热后,红色恢复,说明了什么?

生: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使颜色恢复。

师:SO2和氯水的漂白有何不同?

师:氯水漂白是因Cl2溶于水后产生的HClO有强氧化性,可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而漂白,实质为氧化还原反应,这种漂白效果是永久性的。SO2漂白是因为它与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一种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见光遇热易分解,从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色。实质为非氧化还原反应,这种漂白结果是暂时的。[多媒体]氯水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比较:

工业上常用SO2来漂白纸浆,以致报纸放久会变黄)

[板书](2)二氧化硫漂白性:SO2溶于水产生的H2SO3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师:SO2可以漂白某些有色物质,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呢?

[演示5]把SO2通过紫色石蕊试液(石蕊变红不褪色)。

师:由SO2中硫元素的价态,能否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性质?

小结]硫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生:SO2中硫元素为+4价,既可得电子显氧化性,又可失电子显有还原性。

师:(引导学生分析)举例说明它的氧化性:

[小结](3)氧化性:SO2+2H2S====3S↓+2H2O

师:SO2的氧化性较弱,只在少数反应中体现。

[演示6]把SO2气体分别通过溴水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

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思考可能的原因。

师:SO2的还原性应表现在它与氧化剂的反应上,可通过与O2、KMnO4(H+)、卤素单质等氧化剂的反应来证明。

[板书](4) SO2具较强的还原性,可被X2、O2、KMnO4、HNO3等许多氧化剂氧化:

SO2+Br2+2H2O====H2SO4+2HBr

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

师:SO2能使溴水、KMnO4溶液褪色,这与SO2使品红褪色,实质相同吗?

生:不同。前者缘于SO2的还原性,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后者缘于其漂白性,发生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SO2的化学性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SO2的主要化学性质,结合生活实际,您能否说出SO2有何重要用途呢

生:(阅读教材P90,积极讨论交流)

[板书]3.二氧化硫的主要用途

(1)制硫酸:S→SO2→SO3→H2SO4

(2)漂白纸浆、毛、丝、草帽等

(3)杀菌消毒

4.三氧化硫

师:S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SO3,SO3也是一种典型的酸性氧化物,那么SO3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生: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师:很好,请举例写出反应方程式

SO3+H2O====H2SO4

SO3+2NaOH====Na2SO4+H2O

SO3+Na2O====Na2SO4

师:请同学们注意,SO3的熔点16.8 ℃,沸点44.8 ℃,常温常压下,SO3不是气体

例题剖析

(例1)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通过品红溶液

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先通过KMnO4酸性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师: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先做到以下两点:

(1)理解题意,本题要检验的是CO2,且CO2又是混在SO2气体中。

(2)要掌握SO2与CO2性质上的相似点与不同点,SO2与CO2性质上有哪些相似点与不同点呢?

生:通过澄清石灰水都能生成白色沉淀(CaSO3和CaCO3),遇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这便是它们性质上的相似点。它们性质上的不同点表现在:SO2具漂白性从而能使品红褪色,而CO2不具备漂白性;又如在通过NaHCO3溶液时,由于H2SO3酸性>H2CO3酸性,所以SO2与NaHCO3溶液反应能放出CO2,而CO2却无法与NaHSO3反应;再如由于SO2的还原性,在通过KMnO4酸性溶液时会发生反应: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而CO2却不具备这种还原性。

师:总结得很好。若对本题选项稍加分析,A项验的是SO2而不是CO2;B项中不管是否混有CO2,均有白色沉淀生成;C项中不管是否混有CO2,均无白色沉淀生成;唯有D项在通过KMnO4酸性溶液时混合气体中仅SO2被吸收,再通过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说明混有CO2,若无白色沉淀,说明不混有CO2。综上述分析,正确选项是D。

点评:气体的检验是中学化学气体制备实验中的重要内容。检验时一定要排除相关气体的干扰,排除时不能引进被检气体,否则结论不正确。

本节课要求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三氧化硫的性质;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要注意前后的知识联系和通过实验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国内外环境污染的惨痛教训,树立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观念,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课后小结

本节课要求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三氧化硫的性质;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要注意前后的知识联系和通过实验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国内外环境污染的惨痛教训,树立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观念,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板书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2)二氧化硫漂白性:

(3)氧化性:SO2+2H2S====3S↓+2H2O

(4)SO2具较强的还原性

3.三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高中化学教案 篇二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能用化学的眼光看清这个物质的世界,第二节进一步学习这六类物质中最重要的三种“电解质:酸、碱、盐”并能书写离子方程式;酸、碱、盐之间大多是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变化);

第三节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而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又一新角度,同时也为后面“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奠定基础。

因此根据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1)巩固和加强元素化合价知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化合价变化是“物质世界”相互转化中最普遍和最有利用价值的化学变化;同时也是对初中化学薄弱环节一个及时的补充和提高;

(2)从新的角度归纳“物质的分类及其化学反应”的特点,使学生明确物质世界中两大类反应:“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认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有无数变化)与简单性(只二大类反应)、个性(有电子转移、无电子转移)与共性(有新物质生成)的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多个化学反应的分析、归纳,采取“概念形成”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的角度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并认清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相关关系。

(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由点及面的学习能力:通过氧气作为氧化剂的代表,一种典型物质的性质可以代表一类物质的性质;这一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同族元素性质的学习中要得到广泛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

2.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的探究能力:化合价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特征与表现,其内在的本质原因应通过实验来探究分析,在实验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可以有力的证明电子的转移是反应内在的原因。

3.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总结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课堂的最后让五名学生分别充当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还原反应来上台自我表述与总结,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生生互动的参与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会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的方向及数目。组织好课堂总结的拟人化表演。

(2) 难点是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氧化性、还原性的内涵,能自我总结出两组概念的对立统一网络。

(3)关键是引导并做好几个实验探究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质达到良好的效果。

实验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投影与实物]

1.旺旺雪饼----干燥剂

(主要成分:生石灰)

2.月饼---脱氧剂实物展示

(主要成分---还原铁粉)

3.脱氧剂介绍:幻灯片

防止氧气氧化

学生知道干燥剂

但不知道脱氧剂

比较新颖,兴趣大。

概念形成

(由点及面能力)

1. 最常见的氧化剂是谁?

2. 氧气在化学反应(钠、铁、硫、磷)中的共同特点。

3. 氧化剂概念: (板书) 学生能答出:氧气

学生上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讨论: 化合价均降低

知识引伸

知识迁移

(对立统一思想) 1. 常见的氧化剂还有哪些?

化合价变化特点?举例:

H2 + CuO = Cu + H2O

2. 什么叫还原剂?

常见的还原剂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笔记

判断氧化剂

学生回答

知识网络的构成

(对立统一能力)

[重点] 1. 实验演示:

铜 → 氧化铜 → 铜

2. 概念联系:

氧化剂——被还原——发生

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发生

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知识网络构成:

化合价降低

氧化剂 + 还原剂 =

深化理解

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

思考并讨论:

氧化剂为何是被还原?

(是被还原剂还原)

还原剂为何是被氧化?

(是被氧化剂氧化)

学生笔记: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

活动探究: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 反应特征:化合价有升降,且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和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

2. 为什么化合价会有升有降?

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 实验演示:

Zn + CuSO4 = Cu + ZnSO4

电流计指针偏转

4.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有电子转移 学生笔记

学生交流并总结:电子是带负电的,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失电子升高。

学生探究:电子得失形成回路则形成电流,电流针有现象。

学生讨论与总结:

实质是有电子转移

1.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略

H2 + CuO = Cu + H2O

Zn + CuSO4 = Cu + ZnSO4

学生练习

活动表演

与课堂总结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 要求五名学生(拿展板):

各自表述物质及反应的特点

(学生甲):氧化剂

(学生乙)还原剂

(学生丙)还原产物

(学生丁)氧化产物

(学生戊)氧化还原反应

2. 组织学生上台表演

并补充说明

3. 投影与总结表扬

学生小组讨论

推荐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甲)我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因为我得电子),我会被还原剂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乙)我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会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丁)我是还原产物,是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化合价降低后的产物);

(戊)我是氧化产物,是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化合价升高后的产物)。

(丙)我是氧化还原反应,我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且升与降的总数相等;我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且得与失的电子总数相等。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引入与概念形成是很成功的,知识网络的构成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达到预期的效果,双线桥的练习略显“单薄”(准备是下节课的重点),最后学生的拟人化总结与表演非常成功,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2.有一个班在表演中,一名学生这样说:“我是还原剂,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的老婆是氧化剂,我的儿子是氧化产物。”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氧化产物的同学气愤的不行,但也是一脸的无奈。当时我也很吃惊,评价比较形象,但不适合中学生。

高中化学教案 篇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到目前位置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112种,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

[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

[思考与教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于黑板上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设问]: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在发现原子的组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与教流]:

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友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页的内容。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设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数后回答)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精讲]:对。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的有关内容。

[设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设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归纳小结]: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课堂反馈]: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学生回答]: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过渡]:学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我们再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纵行——族。

[板书]:2、族

[设问]:请大家数一下,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18个。

[设问]: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族序数,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设问]: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归纳小结]: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设问]: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主族?多少个副族?

[学生回答]:7个主族、7个副族。

[设问]: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学生回答]: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设问]: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学生回答]:3个。

[设问]: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其偏旁均为“金”,说明它们均为金属。很正确。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设问]: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教师精讲]:周期表中还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IA族:碱金属元素第VII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反馈]:

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业]:P11:1、2

高中化学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 “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高中化学教案 篇五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 有氧化性

被氧化 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中化学教案 篇六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我以《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策略:

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说实话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而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这节课围绕神秘“钠水雷”惊现珠江一事,展开对钠的性质的研究,探讨,并最终解决“水雷” 带来的危险,让学生也过了一把“消防队员”和“科研人员”的瘾,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确实达到了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课堂设计:

【教师质疑】如果你是消防员,一般物质失火怎样灭火?(学生答:用水,用泡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用沙隔绝空气)现在是同学们都不熟悉的钠,在采取消除危险措施之前首先应该作什么?

【学生抢答】甲:观察、分析现场具体情况!

乙:快速调查爆炸物——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其性质研究对“水雷”处理对策。

【教师引导】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做一次消防员,来研究钠的性质,并试着解决钠“水雷”造成的危险。

【交代任务】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实验桌面上都有相应的试剂、仪器。

试剂:钠、蒸馏水、酚酞试液、过氧化钠粉末

仪器:镊子、滤纸、玻璃片、小刀、烧杯、小试管若干、试管夹、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长玻璃导管、脱脂棉、铝箔、尖嘴导管,塞子、木条

【教师引导】通过预习教材,我们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法?(生答:观察、实验、分类、比较)请大家参照课本第9到第10页的“观察·思考”内容1及关于钠的简介,打开每个实验台上的试剂瓶,探究钠这种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实验小组】立即热烈讨论开来。

有的在小组内还当起了小老师:以前老师讲过,研究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应该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电导热性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开始反驳:颜色、状态、气味都好解决,可是熔点、沸点我们怎么能测出来?

我在旁边笑到:查资料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小组总结】分析讨论与实验观察后,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略)。

【教师质疑】在观察钠的物理性质,你认为钠和我们初中学过的铁、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实验小组】学生甲:密度小、熔点也低、硬度小。

学生乙:除了物理性质外,我认为钠比铁、铜的化学性质要活泼,因为刚刚切开的钠有光泽,几秒钟后就变暗了;还有钠不象铁、铜可以露置在空气中,而是保存在煤油中的。

学生丙:还有刚才的录象上我看到钠“水雷”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我推测钠可能会与水反应!

【教师提示】那大家就用实验来验证验证这个推测。如果能和水反应,要验证产物是什么。注意要切割黄豆粒大小的钠,不可太大。

【实验小组】每组同学紧张有序的进行实验。有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有专门监督操作是否正确的,还有专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

【小组汇报】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略)。

【教师引导】在实验现象中小球四处游动,大家解释说是反应生产的气体产生的推动力,那么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觉得生成的是氧气,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金属钠将氧气置换出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学生乙:不,我认为是氢气。因为在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中能听到嘶嘶的响声,有可能是这种可燃性气体的轻微爆炸。我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并盖上一个带尖嘴管的塞子,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来检验。

学生丙:我同意乙的结论。但我想讲收集到的气体直接移近酒精灯检验看是不是发出噗噗的声音来验证是氢气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们让事实说话。大家都要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气体,但要考虑一下钠在水里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收集时需要将其固定;还有钠与水反应速率很快,要想收集到得减慢反应速率。大家可以借助实验桌面上已经扎好小空的铝箔。

【实验小组】进行验证性实验。

【小组汇报】陆续有小组汇报验证结果:该气体就是氢气。学生乙的推测完全正确!

【类比过渡】钠与铁都属于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实验小组】铁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难熔物。钠这么活泼,可能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

【教师引导】大家结合课本第11页的活动·探究来实验钠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教师巡视】有的同学看到燃烧时产生的黄色火焰,高兴的叫了起来。说和刚才看的录像上的颜色一样!

【小组汇报】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归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并指出产物是氧化钠。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认为产物不应该是氧化钠,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没有气体产生。可是刚才我不小心滴了一滴水,淡黄色固体上立即产生了大量气泡,这与氧化钠的性质不符啊。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自己的错误操作,也不放过。当年我国化学家黄鸣龙也是因为自己操作错误,但没有立即否定实验结果,从而发现了制备同一物质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引起当时化学界的注意。大家可以回忆,刚切开的钠是银白色的,几秒钟后就变暗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物是什么?

【讨论结论】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两者中氧的价态不同。

高中化学教案 篇七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巩固第一课时相关。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 中,在 溶液中: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高中化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思考]下列物质的晶体,哪些属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与离子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性质解释硬度()熔沸点()溶于水()熔融()离子晶体溶解性差异较大:NaCl、KNO3、(NH4)2SO4_______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高中化学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甲烷的结构式和电子式,能识别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2.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3.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

4.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烷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取代反应的含义。

【难点】

理解甲烷分子结构决定了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很多种物质,比如碱金属元素、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了解和接触过另外一类物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类物质我们称之为无机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即将学习和讨论的一类重要的物质——有机物。有机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及能源、材料和科学技术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甲烷的结构

【提出问题】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这是因为它本身只含有一个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机物必须含有的两种元素:碳和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结构式。

【过渡提问】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过渡提问,可不回答。)

【教师讲解】实际上,科学研究发现,甲烷分子是一个以碳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碳与每个氢间形成的键长键角都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签是做一个甲烷的模型,观察一下它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开始制备,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教师展示】通过展示实验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进一步验证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它是一个正四面体结构。

2.甲烷的物理性质

【教师引导】从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关于甲烷应用和物理性质的趣味资料)中,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关键信息?

【学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气,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气小。

【过渡提问】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质,那甲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3.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教师引导】相信大部分同学家里都使用天然气吧,那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甲烷可以燃烧的化学性质,请推测一下燃烧产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视频演示】确实是,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验证甲烷燃烧生成产物的实验视频,通过烧杯壁的水珠以及变浑浊的澄清石灰水进一步验证了刚刚同学们的猜想。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进行书写。

【教师补充】把等号改成箭头,这是有机反应的一个特殊之处:

同时提醒学生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验纯。

【教师讲解】甲烷燃烧是一个氧化的过程。但是甲烷性质稳定,不与酸性高锰酸钾这样的强氧化剂反应,也不易与酸或碱反应。甲烷四条碳氢键,它们是饱和键,由结构决定性质也可以推断出,甲烷的性质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

【过渡】甲烷的性质稳定,与一般的物质不反应。其实,除了会与氧气反应以外,甲烷还会与氯气发生反应,那会产生什么现象,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演示科学探究中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变浅,证明有新的物质生成了,有白雾产生,试管内壁油状液滴,这些是生成物。

【教师提问】根据反应物的元素组成,你能推测出生成物吗?

【小组讨论】白雾可能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是甲烷中的氢原子与氯气中的氯原子的结合,你能由此推测油状物的成分吗?

【学生回答】油状物可能为甲烷中剩余原子与氯原子的结合,即甲烷中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替换了。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尝试写出这个反应吗?

【教师讲解】方程式书写的非常准确,甲烷中的氢原子确实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个氯原子的时候生成的物质却是气态的,而非油状物,这就证明反应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其实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一个氢原子被替代后的产物中氢能继续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提出问题】你能猜想一下生成的其他几种物质是什么吗,并类比第一个反应写出它们的方程式吗?

【动画展示】观看视频动画展示的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时分子模型的变化,验证学生的猜想。

【教师讲解】一氯甲烷为气体,二、三、四氯甲烷为液体,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称四氯化碳,为常用的溶剂。并由黑布下的集气瓶没明显现象,得出反应需要光照的条件,提醒学生补充反应条件。并介绍其为取代反应。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取代反应的概念?

【学生回答】有机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环节三:巩固提升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大家看到这个取代反应,能不能想到哪个无机反应类型与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对,就是置换反应,那么同学们就在课下整理一下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基本特点,并形成表格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高中化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能力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科学思想: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重点、难点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案 篇十一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生:(思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

生: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

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碳棒上有什么变化?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观察现象)

生: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师: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

生: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讨论分析)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师:[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

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

方向。

生: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师:非常正确,我们一来总结一下。

师生: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

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

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

合电路。

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生: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投影显示的表格。

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最新范文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优秀13篇】04-14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04-14

爱睡觉的加菲猫教案最新2篇04-14

孔子游春教案(8篇)04-14

鸟的天堂教案【7篇】04-14

幼儿园小班常规教案(优秀12篇)04-14

争做文明学生主题班会教案(最新7篇)04-14

开国大典教案优秀5篇04-14

小学体育课教案(优秀9篇)04-14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优秀13篇】04-14

51 7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