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9篇)

时间:2024-03-14 04:28:41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幽径悲剧教案(9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幽径悲剧的教案 篇一

1、问题设计不够开放。

由于一开始怕学生找规律有困难,以及课件的局限,我在设计问题时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百数图,说得比较细。没有从整体上设计一个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规律。这样做使得课堂不够开放,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目标相悖。我认为这是这堂课最大的弱点。

另外,在课堂生成时,我提出的问题比较随意,没有好好思考怎样引发学生的思考。我想应该在课前设计中就明确要围绕目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问题不能太多太碎,要少而精,能连成一节课的主要学习思路,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投入学习。

2、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够明显。

在学生完成找规律的学习后,第一个练习是让学生分析同学百数图中的错误。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说明错误理由,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如果再精一点,两三个改错就够了。

第二个练习是魔力框猜数游戏。用几个格子组成的框从百数图中框出几个数,告诉学生其中一个数,猜旁边的数。学生通过记忆百数图猜数,进一步认识百数图排列规律和数的顺序,同时渗透空间能力的培养。

第三个练习是运用百数图比较数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数的位置和顺序,就能比出数的大小,为下节课比较大小作好准备。

其中,第二个练习当中还可以挖掘、利用,分出层次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百数图排列规律,同时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对杭州的这些孩子来说,有这样的基础和能力。

幽径悲剧教案每段大意 篇二

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通过品析,学习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藤萝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幽径悲剧》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这样的课文不该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周,45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农夫,不停地鞭策着我的学生,赶着完成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先前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统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只是像样地摆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切实的途径,学生自然跟不上我预想的进度,所以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里,我的确是在自言自语。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判该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仅从这点判断的话,我觉得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之前备学生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却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兀自思索着教学目标,设计着教学环节,等到上课,才发现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不过就是一座装修华丽的空中楼阁。

《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都是文章的悲剧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绝?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好的法宝就是读。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这堂课中的读书声太少了。在赏藤萝美的时候可以读,在藤萝被毁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悲伤无语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愤慨表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读,甚至可以专门设计一节课,就是读《幽径悲剧》,教师在做一些朗读的指导,在品析的基础上诵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易的走进季老的心扉,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幕悲剧的直面者,不再觉得季老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在于,语文课首先该是一堂课,一堂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课。教师之前所有的预设都应该基于学生能接受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考虑形式是否新颖。所谓创新,不是指形式的创新,而是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力的是否能有所创新,在备课环节中,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其次,语文课就该是一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基于不同的文体特点要配合不同的训练重点,或读、或辩、或写、或品,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幽径悲剧的教案 篇三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然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

四、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李白举杯辞行时所说的一段话时,老师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难舍之情,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拓展了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从而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幽径悲剧的教案 篇四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的学者、教授,他有着丰富的内心和爱心,《幽径悲剧》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历来为大家所喜欢。学习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对写作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对“愚氓”这个词也要有了解。在教学本文时,我作了如下尝试,现作如下回顾反思。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表现时间的词语,知道这棵藤萝经历过怎样的劫难,最后在什么时候被毁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二、对比赏析,体会作者情感。

文中两次写到藤萝,分别对藤萝的美丽和被毁后的惨状进行了描写,在写藤萝的美丽之时,又将它与其他被毁的藤萝作了对比,针对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领略藤萝之美,体会作者对藤萝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赏析被毁后的惨状,感受作者内心的悲伤。最后让学生以藤萝的身份和口吻,对那些“愚氓”控诉内心的悲伤。再次感受作者内心。

三、人物的比较分析

文中除了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人,“愚氓”、“伟人”、“世人”,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互相纠正补充,最后明确,原来作者用了反语的手法,对这些人,作者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探讨分析作者是怎样的人,并对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

应该说,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但在充分的预习和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还是能体验感受,并较好地进行理解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中心。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课外关于藤萝的材料,再次进行对比阅读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幽径悲剧的教案 篇五

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本文在课本中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并且文白参半,方言较多,这些都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饶有趣味。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吴用的智取、杨志的智送。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努力在课堂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学将主要采用“主问题讨论式”,让学生在主问题引领下主动走进文本,讨论探究。这样,既体现了整体阅读的性质,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空间,是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整体阅读教学思想的。学生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以晁、吴为首的英雄群象“智”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1)智用天时;(2)智用地利;(3)智用矛盾;(4)智用计谋等四个方面,在智用计谋这一环节我插入了视频欣赏(播放《水浒传》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视频4),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播放完之后请学生找相关的语段,p114倒数第二段。并请学生找出有关动词做上记号(采用替换法)、了解作用,齐读体会。并与视频4进行对比。最后我进行小结归纳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通过这些描写有力地表现了晁、吴诸雄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过人胆识和超群智慧,赞美了农民起义英雄。其次文章刻画了杨志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且紧扣杨志的身份经历,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他复杂的个性。在引导学生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并体会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时,我重点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等方面表现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第三,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色。文章用不少笔墨描写了“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热天气,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表现。赤日酷暑的描写为情节发展作了必要铺垫,为表现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语言分析,通过自己的阅 读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整堂课上下来,总感觉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重点是突出的,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至于导入的设计,我采用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关于《智取生辰纲》的片断(视频3)学生看完后我提问:1、片断中有那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目的是引出课文中有那些人物?从而进入课文中主要人物的研讨分析,许多老师认为既然是第二课时,因此就没有必要在这个堂课的开始播放电视剧的片断了,而且这个片断是一种视觉感受,与文学作品的以文学为载体的感受关系不大,因此将它删掉比较合适。这个建议是十分中肯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立足于文字本身而不应该大量借助现代化手段,这是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我曾有思考过,但我保留意见。

诚然,一堂课总是有许多的遗憾的,我这堂课也不例外。就效果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预习不够充分,课文内容不熟悉,导致课堂的沉闷。因为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原来我预先准备好的第一课时《导学纲要》,是用来指导学生预习的,这《导学纲要》我没来得及发给学生看,练,也就匆匆忙忙去上第二课时了,所以也就出现了课堂的这种场面。本来应该说这堂课是非常热闹的。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幽径悲剧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赏藤萝之美

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

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

(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

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

(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

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然后小组内讨论。

(明确:“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藤萝经历风霜雨雪,经历人世沧桑,经历史无前例的“浩劫”,成为惟一的幸存者,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株藤萝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显现出岁月的沧桑美。古老的藤萝饱经风霜,历尽艰辛,仍然萌生着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2、师:这是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幽径悲剧的教案 篇七

一、目标明确,环节安排得当。

第一课时的目标是整体把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第二课时的目标是通过品析语句,学习精练、雅致的语言特点。根据两课时的目标设计课堂环节,朗读与分析结合,讨论与思考结合。课堂环节安排得当,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二、赏析佳句和质疑探究的有效调整。

把学生对词句的琐碎讲解变为赏析,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话,必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发言。在问题设计中,把引起学生争论的两个题目作为讨论重点。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古藤的悲剧,那又为什么以“幽径悲剧”为标题呢?通过这一环节,就自然过渡到问题探究上,教师主动“挑起事端”让学生争论。第二个问题是:面对幽径上这株古藤的悲剧,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说要把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本文主旨。

三、对学生读写训练提出要求。在学生充分赏析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读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落实到口头上,落实到笔头上。读,可以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语言的魅力。在激情与陶醉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要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绝不是说教。当然如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 懦者 萧条 浩劫 诛伐 惆怅 渺小

虬干 毛骨悚然 愚氓 摇曳 绽开 万斛 潋滟

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 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 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 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

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幽径悲剧》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语句中流露出的情感。

2、 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都市精灵》中昆明、上海那两幅和谐的画卷导入,告之学生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人与自然时有悲剧发生。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悲”字。

二、 自读课文

1、 圈出文中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注意字形、字音、字义),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 初读感知:文中的悲剧是关于谁的悲剧?交流,师板书(一棵古藤萝)。

三、 研究探讨:

1、 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为作者对她的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熟悉文本,学生也较容易地找到了第8段和第14段对藤萝的描述)。

师:用一句概括古藤萝的形象。

生:是一棵外表美丽,心地善良,和别的树木和睦相处的藤萝。

师:再概括一些,用三个字。

生:美、善、真。

师板书:真、善、美。

2、 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此内容文中显现较多,学生发言机会较多,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被砍之前的作者是喜爱、留恋、乐之。被砍之后作者是悲伤、惊讶、痛苦的。师顺势完成板书)。

3、 生选择一处,读出情感,体会作者心情。

四、 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1、 猜测一下,“毁美”的是哪些人?

(学生即到可得出“愚氓”“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没有美的人”等。)

2、 生活中可否有类似的人?

(学生发言)。

3、 师创设情境:假如你看到一棵千年古树上刻着“20xx年xx月xx日,到此一游,你想对他说什么。(此处生发言较精彩,如“朋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只有一个蓝天,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立即有其他同学附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

五、 述说感受

说说学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

如“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才是尊重我们人类。”

“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美,还应容纳美,包容美。”

“我以前认为悲剧就是人被杀了,是人类的悲剧,现在我明白,自然界里也有悲剧。”

“关于这篇课文,我发现藤萝被砍,其实并不仅仅是幽径的悲剧,更主要的是人类的悲剧。”

“课文不仅让我们知道这一个悲剧的发生,更希望我们去维护真、善、美,不让这个悲剧上演。正如课文最后所说的: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背下去。”

“老师的板书不正说明了,一个心中装有真、善、美的人,才会因为一棵藤萝或悲或喜。”

……

师板书:拯救了自然环境,就是拯救了人类自已。

生齐读。

六、师总结: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并不仅仅是人类有着怜悯之心,更因为他们的生命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接着倒下的便是我们人类自己了。我们衷心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七、 布置作业:

做一件保护环境的事,写一篇保护环境的心得。

八、 板书设计:

季羡林

拯救自然环境,

实际上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最新范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优秀7篇】03-14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优秀5篇03-14

珍爱生命主题班会教案【精选4篇】03-14

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优秀703-14

爱国教育主题班会ppt教案优秀3篇03-14

蔡伦造纸教案(优秀9篇)03-14

2022《边城》公开课优质教案(优秀8篇)03-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精选6篇03-14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教案(优秀5篇)03-13

初一数学教案优秀5篇03-13

51 6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