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最新《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4篇)

时间:2024-01-07 01:57:49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该页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最新《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 篇一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侠客、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揭题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本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本第1页的单元导语,看看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1.(1)谁第一个说说,你从单元导语中知道了什么。

a我知道了这个单元都是介绍大自然的——说得对,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感受大自然。

2.还知道了什么?

师:了不起,你关注到了学习要求,一起来读一读。

总结:学习本组课文就是要体会作者有哪些(贴:独特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贴:联想和想象)

3.揭题:

(1)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一起读。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

(2)访的意思是?(拜访)友指的就是(朋友)

你怎么理解课题?(到山中去拜访朋友)

再读题。

二、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课件出示要求)

(二)检查词语

过渡:来,我们来读一读词语

第一组:栀子花、汩汩、犬吠、嗅到

1.谁见过栀子花?读句子【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汩汩一般用来形容?(水流动的声音)读句子【你好,汩汩的溪流!】

3.犬吠就是狗叫。嗅就是闻的意思。

第二组:树冠、唱和

1.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

冠本义是帽子,皇帝戴的帽子叫--皇冠。

也表示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树的顶端*——树冠,*头上像帽子一样的东西叫——*冠。

2.唱和的意思是和谐的跟着唱。

总结: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字义,用法也不同。

第三组:邀请、身躯(先驱)、津津乐道

这三个词中含着三个要写的字,我们一起来写。

1.“邀”字先写“敫”,写得紧凑一些,再写走之儿,平捺要写的舒展。

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约定的地方去叫——邀请。

2.“躯”先写“身”字,根据偏旁我们知道它与身体有关,再写“区”。

3.津津乐道:很感兴趣的谈论。津津的意思: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有一个词叫——津津有味。

(三)交流问题

1.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

①学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②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成陈述句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③这么多的朋友,作者重点拜访了谁?(板书:古桥-树林)

2.师:其实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

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拟人)

3.师总结: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了人来写,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独特感受。

三、学习第3自然段,悟“德高望重”

(一)悟“德高望重”

过渡:一个早晨,他又来到了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作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

1.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

?生1: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师:德是什么?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名望、声望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

②生2:“弓着腰,俯身凝望”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啊!

总结: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

③生3:“你把多少人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④生4: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与他倾诉。谁来读。

?生1读,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什么?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生2:怀念。

师:还有吗?生3:老桥是他的朋友(朋友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②师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2.指导背诵

?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吗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生自由背诵,请2生背。

③短短3句话,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形象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四、比较阅读,体会写法

1.师: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也写过一篇名为《桥》的文章(投影)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哪一种表达?

【桥

一条流得很急很急的河,切断了土地,是桥又把它连接了起来。

因为有了桥,我每天早晨,才能走向学校。

我在假日里,才能去河对岸的山上才来野花,送给我生病的老师。

我在中秋节,才能带上糕点去看望我的外祖母。

我记得我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是怎样买着不稳的步子走过这座桥的;爸爸也记得他是怎样走过这座桥,第一次进城的;爷爷也记得他是怎样走过这座桥,去山上砍柴的。】

相同点:都对桥有很深厚的感情,都进行了联想。

师:他们有没有写桥的外形,样子?只写了自己与桥之间的感情。都是他们的独特感受

不同点:第一人称,文章中用了第二人称,把桥当成了朋友。

师:有了一个字反复了3次——你。从这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2.师:你能学着李汉荣的样子,跟桥说说心里话吗?用上这样的句式,可以改写这段文字,也可以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桥啊!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自由写

3.学生交流

师评价:我感受到了你对老桥的那份情谊。

你的联想很独特。

你用了疑问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古桥。体会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联想与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还运用第二人称来写下自己的感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他的脚步,去——山中访友。

六、板书设计

散文山中访友

古桥老朋友独特感受

树林联想、想象

……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古桥,一起来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山中访友,同作者一起体会那山中的一切,体会作者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这些独特的感受。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知己”之情

1.师:古桥在他的心中是老朋友,那么树林在“我”心中是怎样的朋友?谁来读第4自然段。

2.树林是他的——板书:知己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

生交流

3.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2句话认真读读,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课件圈:呼唤、交换眼神、迎面、望)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默默地眼神里,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跟作者讲啊。

4.①师:“走进这片树林”你体会到什么?

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②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又见到了这些知己,这些知己会说些什么知心话呢?

我就是作者李汉荣,你就是鸟儿,你会对我说些什么?

师生交流

③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男生读;

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女生读;

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齐读。

5.①师: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也望着每一棵树。就这样,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读【课件:“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我和树已经已经——融为一体了。

②师:就这样,我已不是我,我沉浸其中,陷入了遐想。引读:我靠在一棵树上——(音乐)

③总结: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这样用想象的方法来写树林的与我的心灵相通,写得多么生动传神啊。

三、学习第5、6自然段,学习并运用写法

过渡: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读5、6自然段,你发现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吗?(排比、第二人称)

2.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一首热情的小诗,让我们带着满怀的热情和他们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的声音像山泉一样好听)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鼓鼓的溪流!(是呀)

你吟诵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我感到了你雄浑的气势)

你天生的金嗓子,

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你果然很有气势)

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

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幽幽的白云!(多么优美的白云)

你洁白的身影,

让天空充满宁静,

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你们一定是好朋友吧)

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

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3.拓展

师: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朋友,你还想到了谁?

生交流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跟他们也热切地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拿起笔来,跟他们热情地打打招呼吧!

你好,_______的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写,交流。

5.总结:我发现你们已经很李汉荣先生一样能利用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山中的一切都成了他的朋友,难怪他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读),一片落叶(读),一块石头(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踏蕴含的生命的奥秘,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2.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

3.当老师读到这里的时候,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读

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落红指的就是落花。你怎么理解这句诗?

生交流。

师:是呀,再来读一读。一朵花也有生命,请你把这句诗写在这段话的旁边。

4.总结:两位诗人相隔数百年,却有着相同对生命有了相似的感悟。因为他们都在——用心感受大自然。让我们带着这份心再来读一读。

四、总结回归,拓展延伸

1.现在你能再来谈一谈为什么他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

2.师:能不能换一个题目?为什么

师:是呀,因为作者对山中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板书:情)

3.我们跟随者作者的步伐拜访了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等等山中的一切,他的朋友多吗?

是呀,他的朋友遍布全文,这叫——形散

但是这么多的朋友却紧紧围绕着一个字(友),这叫——神聚

4.形散神聚就是散文的最大特点。不仅如此,散文取材广泛,语言优美。老师想向大家推荐几位散文大家,他们是冰心、朱自清、余秋雨。走进散文,你会领略到它的魅力。

五、板书设计

散文山中访友

古桥老朋友独特感受

行散树林知己联想、想象

……

神聚情

初一实习试讲课《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  在想像、朗读、写话中品味课文优美激情且富于哲思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拟

人等手法营造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的巧妙构思,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以及独特的表

达方式,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愫。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 出示课题:从课题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 听写词组,反馈

二。初读课文,读出“好朋友”

1. 自由读课文,圈圈划划: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对这些朋友,他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

2. 反馈:有哪些朋友?(板书:古桥   树林   山中的一切)

三。研读课文,品味“独特的感受”

(一)古桥 —— 德高望重

1. 出示图片,说说老桥的样子。

2. 这样的一座桥,在作者眼里,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默读第三自然段。

3. 交流:

· 第一个老朋友

· 德高望重

①    作者为什么会对老桥有如此高的评价,如此深的感情呢?看着老桥,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再去读读这段话。联系课文里的词句来说说。

② 交流:

a.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河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 月影。

· 体会:多少人马?哪些人马?  ·朗读,读出老桥的贡献之大。

· 体会: 弓着腰,俯身凝望

· 对话:水波漾漾,人影绰绰,老桥老桥,你寂寞吗?—— 朗读

浪花飞溅,河水奔流,老桥老桥,你快乐吗?—— 朗读

· 回环朗读:“啊,老桥…… ”

b.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 感受对比的作用。

· 波光怎么变?泡沫怎么变?发现构词特点。

· 大自然里,还有什么也在变?怎么变?

③    你对这座老桥,这位老人,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换词

④ 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树林 —— 知己

1. 对树林,作者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指名读

2. 交流

①  独特的感受:呼唤,交换眼神,知己(板书:知己)

②  何为知己?你有知己吗?为什么你把他当成知己呢?

③  独特的感受从何而来呢?补充资料

④  朗读

⑤  引读

(三)山中的一切 —— 朋友

1. 自由读第5自然段,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

2. 排成小诗指名读。

① 引导发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② 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3.  山中的朋友,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有谁呢?

4.  读写结合:

你好, 漂亮的蝴蝶  !  你扇动着鲜艳的衣裙,                        ?

你好, 漂亮的野花 !   你                  ,                      。

你好,                                                             ?

5.小结:此时此刻,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山中的一切,每个都是我的朋友!

四。课堂小结,延续“山中情”

板书:               山 中 访 友

古     桥             老 朋 友

树     林     情      知    己

山中 一切             朋    友

… …                 … …

物 我 相 融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篇三

山中访友

李汉荣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 设计:

1、导入  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板书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

《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 篇四

【知识与能力】

解决生字,理解并掌握“陡峭、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环境的优美,体会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

品位优美语言,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谈话设疑,导入新课

由题入文,提问学生是否有自己在山中游玩的经历,山上有哪些景物是令自己难忘的,让大家互相交流、谈论。(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查清字词,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正音。

2.教师示范读,让学生跟读并且体会情感基调。

3.学生默读课文同时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访友时间、环境、心情。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访友情境,对“朋友”感情。

第三部分(8自然段):告别“朋友”。

(三)抓住重点,深入研读

1.抓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①“满怀的好心情”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在大自然之中寻访的心情非常好,包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情深”

明确:道出了作者对大自然感情的深刻。

③“这山中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的好朋友”

明确: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它们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可以和我们沟通交流。作者进山看景,自然就成了“山中访友”,体现了在作者心目中,人类和大自然是应该并且可以和谐相处的。

2.小组学习

①理解题目含义

明确:在作者的眼中,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和人类和谐相处,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己的朋友,作者对他们是尊重的,所以到山中去探访也就变成了“山中访友”。

②赏析修辞手法(小组合作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且共同探讨运用修辞的好处)

例如: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比拟)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排比)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比喻)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文章第五段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那么,能不能仿写这一段,把你在某一个地方的见闻以及感受写出来呢,让我们动手试试看吧。

提示:开放性问题。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据时间进行删减)

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像作者学习,珍惜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和谐相处。

(六)课后作业

探访大自然,并且用画笔记录下你的独特发现。

本文作者描绘各种好友时用到的。修辞手法-拟人,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需要多结合写作进行练习。作者的情感是学生体会的难点,需要学生多读多悟。

最新范文

《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01-07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优秀4篇】01-0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3篇01-07

《揠苗助长》教案(优秀3篇)01-07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6篇01-07

初中历史教案(8篇)01-07

中班美术图形拼画教案【优秀5篇】01-06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优秀10篇】01-06

家长学校教案(精选9篇)01-06

变废为宝教案优秀6篇01-06

51 5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