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2023-08-18 19:32:43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山草香整理了8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教案 篇一

课题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课时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式阅读,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难点:体会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措施与方法从课题入手,把握课文的内容,走进人物的心灵。课前准备录音机、爱因斯坦的画像、摄影仪预设教与学的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1、(板书:爱因斯坦)你认识爱因斯坦吗?简介爱因斯坦。  (板书:小女孩)为什么要在“女孩”前加“小”字?2、想想课文可能写什么?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三、检查自学,学习生字词。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五、理清课文分段。六、书写描红、练习。第二课时(参赛课时)课时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句子,品读人物对话,领会课文内容。● 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感悟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2、设定悬念导入:父亲告诉女孩爱因斯坦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女孩纳闷什么?为什么纳闷?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读课文吧!二、学习第1~3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有关女孩纳闷的句子。2、多媒体展示句子,提问:纳闷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的意思?为什么纳闷?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3、多媒体展示有关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请生填填。运用文中的写法仿写自己喜欢的人。4、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期坦是怎样的?过渡:还有什么令小女孩纳闷呢?联系上文找出父亲说的话。5、指导朗读,读出父亲高兴、激动、崇拜的心情。6、提问: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是怎样?7、播放小博士的介绍,父亲为什么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吗?8、师小结。三、精读感悟第4、5自然段。1、多媒体创设情境,范读。2、提问:你认为老师朗读的怎样?为什么要这样读?3、相机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怎么谈得上伟大?”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的天真、直率。4、“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但愿你肯教我。”同桌练读,指导朗读,抓住“温柔的目光”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女孩做个鬼脸“但愿你肯教我”,从品读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感悟爱因斯坦的爱心、童心、虚心。5、提问:爱因斯坦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随机出示句子“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指导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噢”的读法,感悟爱因斯坦的平易、谦逊。6、分角色朗读,师小结。四、学习第6—8自然段。过渡: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这是怎么回事?1、默读、提问:“吓了一跳”怎么理解?为什么?2、想象一下,爱因斯坦变成了什么样的?假如你是小姑娘,面对变了一个人的爱因斯坦,你心情会怎么样?指导朗读,师生接读“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3、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变?4、小女孩使爱因斯坦的什么发生变化?师描述生想象房间“一塌糊涂”请你想象一下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收拾好房间的情景,你能用哪些词语来说说?5、师小结。五、延伸明理。1、提问:为什么爱因斯坦房间凌乱,穿着不整?爱因斯坦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什么?2、引导:正因为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所以无暇顾及生活小节,甚至连走路都在埋头思考问题。同学们,从这些平凡的生活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爱因斯坦?3、提问:你认为爱因斯坦伟大不伟大?4、作者是怎样塑造爱因斯坦的伟大?体会写法选用平凡的生活,通过刻画爱因斯坦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的伟大,这是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5、师小结。6、师生共赏爱因斯坦名言。六、布置作业:小练笔《伟大与平凡》。第三课时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2、欣赏学生的练笔《伟大与平凡》。3、完成练习,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朗读全文。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读文并表演。3、欣赏学生小练笔(生上台朗读小练笔,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师生评议)。4、完成本课的相关练习。板书设计: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爱因斯坦             小女孩                   (平易近人)        (天真活泼)               作业与练习配置1、   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2、   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二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课

薛爱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爱因斯坦作为当时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与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些什么?

3.理清线索: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有过几次相遇?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几次相遇有何不同?(越来越亲近,由偶然相遇的路人成为忘年交的朋友。)教师相机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品

学习第一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学生圈画描写爱因斯坦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a.读出爱因斯坦的语句。

b.这些语句中,体会出爱因斯坦的什么品质?为什么?

c.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

3.各组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情况。投影仪相机出示有关语句,练读悟写。

4.这一段还写了谁?(小女孩及其父亲)引导学生读出有关语句。

教师引导:你觉得这些语句应怎样读。(让学生读中感悟出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小女孩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进而培养学生语感。)

学习第二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设问:第二天小女孩遇到的爱因斯坦是什么样子?

投影仪出示:

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①“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②第一段哪些句子也写出“衣衫不整”?学生回顾读,通过前后两句比较指导学生注意有详有略的写法。

③第一段中有一段文字的意思和“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差不多,哪一句?

a.通过前后两句比较指导学生在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b.指导造句:“一边……一边……”和“一面……一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呢?请你造几个句子给大家听一听。

3.同学们自由组合(三人一组,分别是爱因斯坦、小女孩、旁白),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揣摩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

4.选出一组表演好的向全班表演。

5.整体评议:表演好在哪儿,把人物的哪些方面给演出来了?还有需要改进的吗?

学习第三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讨论听懂了什么?本段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爱因斯坦穿戴的变化;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教师引导:

a.联系文中“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穿戴得整整齐齐”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的变化。为什么变?

b.小女孩怎样教?为什么需要教?

3.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从这一段中哪些语句也可以看出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教案 篇三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学举起了手,(这在平时已经是比较多的了),但我并没有立即请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作答,请大家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            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性感悟的不同,理解角度与深度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通过讨论使一些原本有答案的同学,观点更加鲜明,理由更加充分;使那些还处在模糊状态的学生也能明确认识,作出应有的判断。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来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平平的朱祺等人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朱祺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还有一颗童心,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语的他虽回答简短但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内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赶紧肯定一番。再请其他同学回答。学生们看到朱祺都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个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认定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此时,我有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亦或略显深奥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然后,师生不再思维,不再探究,也不再有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时下课的时间快到了,不可能和刚才一样来讨论探究,于是,我让学生们打开《补充习题》完成这样一道题目,“文中,小女孩的爸爸认为爱因斯坦是              的人,因为                          ,小女孩则认为爱因斯坦                         的人,因为                                 我认为,爱因斯坦是                                    的人,因为                                            。 在批阅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对爱因斯坦做出了肯定的判断,但却有两个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在学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令人敬佩,但在生活上,他太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无能,应该改进。     我们的课堂,追求知识不应该是唯一目标,‘而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致力于提高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认识与理性的升华,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案 篇四

常熟市实验小学 吴晓燕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出示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学生齐读名言)

师: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生: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板书:爱因斯坦)

师: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生: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生: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1955年4月18日于美国普林斯顿逝世。

生:他的相对论远比牛顿物理学先进,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

生: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想了解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

生: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生:从他俩发生的故事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师在课题处适时打上大小不同的?)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由“揭示成功秘诀”的“名言”引出“名人”——爱因斯坦,让学生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步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你问他问大家问的热烈氛围中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吸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师: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发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地方。

生:刚才某某同学把“趿拉”读成了“汲拉”。

生:我觉得刚才几位同学读得比较流利,而且声音响亮。

……

师: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学生针对课题疑问交流初读感受,擦去相应的?)

生:我了解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是偶然相遇的。

生: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偶然相遇到相处,并成为好朋友。

生:我知道他们之间最初有过三次交往。

师: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

(生交流三次交往的起止)

[“初读”阶段留足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扎扎实实抓好“初读”,完完全全让学生“自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呈现了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师: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生: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还有别的发现?

生: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

师:你很会动脑筋。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爱因斯坦的;第二次是小女孩主动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去作客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到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师: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

师: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每天……都……坐坐”,可以看出小女孩已经成了爱因斯坦的常客。

生:他们已经成了好朋友……

生:他们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

师: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呀?

生:我看到小女孩在教爱因斯坦怎样穿戴。

生:我看到小女孩在教爱因斯坦如何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生:我看到的是爱因斯坦在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

……

[教师用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对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用“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吗?”启发学生想象,间接地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师: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师来回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交往: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他有着宽容、坦荡的胸怀。

师:那就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交往:爱因斯坦作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虚心接受小女孩的“教诲”,穿戴得整整齐齐,还在“请”小女孩作客,多么平易近人啊!我想读读这一部分。

(指导生有感情地读第三次交往的有关句子。)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次交往。我最想读的是“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一句。(该生有感情地读这句)

(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师: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回答很满意。

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引导生齐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师: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

生: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师:对此爱因斯坦感到(生说: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生:小女孩认为伟人应该是衣着整洁的。

生:伟人应是知识渊博的。

生:在小女孩的眼中,伟人应该完美无缺。

生:……

师: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你能用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衣衫不整。

师: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

生: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出示句子: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师: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

(指名表演)

师: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

生:他会对付的是物理难题。

生:他会对付的是科学上的疑难杂症。

师:他是怎么对付的?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生: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出示句子: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读什么、怎么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

师:能说说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事业的事例吗?

生: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师: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师: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

师:下面就请大家同桌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同桌分角色读)

师: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指名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教案 篇五

今天我带领学生上完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一课。课上下来,感觉很有条理。

(片段)师:板书课题“爱因斯坦”,让同学们说一说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生:他是著名的科学家;

生:他是一位犹太人,一心热爱自己的科学事业……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用红粉笔写上了(伟大)。

再接着板书“和小女孩”,再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预习你认为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普通)。

师:这么一个12岁的普通小女孩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三次不同的时间,让学生简要陈述三件事的内容。

师:是什么使一个普通的12岁的小女孩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走得这么近?

生:是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让他们走近了。

生:是小女孩的率真让他们走近了。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走近课本一起去感受一下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与小姑娘的率真吧。

(反思):通过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爱因斯坦的情况和对课题的理解和猜测。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出总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从而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层层深入地去理解课文。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六

作者:陆丹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5

评《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陆丹

本课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本课的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在季老师的这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两点;

一、抓住生活细节,切入课文

课文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以时间为顺序的系列生活片断。这几个小片断就像是一架架于街道某一角的摄影机中随便截取的几个镜头,生动而丰富。季老师正是抓住这些生活细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体会的。

片段举例:(多媒体出示句子)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二、创设开放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读什么、怎么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

片段举例:

师:能说说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事业的事例吗?

生: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师: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师: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情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

教学重点:

在品词、品句、品文中真正融入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感悟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情中明理。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板书:爱因斯坦)你认识爱因斯坦吗?简介爱因斯坦。

(板书:小女孩)为什么要在“女孩”前加“小”字?

2、想想课文可能写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检查自学,学习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理清课文分段。

六、书写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课时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句子,品读人物对话,领会课文内容。

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感悟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2、设定悬念导入:父亲告诉女孩爱因斯坦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女孩纳闷什么?为什么纳闷?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有关女孩纳闷的句子。

2、多媒体展示句子,提问:纳闷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的意思?为什么纳闷?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

3、多媒体展示有关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请生填填。运用文中的写法仿写自己喜欢的人。

4、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期坦是怎样的?

过渡:还有什么令小女孩纳闷呢?联系上文找出父亲说的话。

5、指导朗读,读出父亲高兴、激动、崇拜的心情。

6、提问: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是怎样?

7、播放小博士的介绍,父亲为什么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吗?

8、师小结。

三、精读感悟第4、5自然段。

1、多媒体创设情境,范读。

2、提问:你认为老师朗读的怎样?为什么要这样读?

3、相机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怎么谈得上伟大?”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的天真、直率。

4、“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但愿你肯教我。”同桌练读,指导朗读,抓住“温柔的目光”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女孩做个鬼脸“但愿你肯教我”,从品读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感悟爱因斯坦的爱心、童心、虚心。

5、提问:爱因斯坦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随机出示句子“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指导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噢”的读法,感悟爱因斯坦的平易、谦逊。

6、分角色朗读,师小结。

四、学习第6—8自然段。

过渡: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这是怎么回事?

1、默读、提问:“吓了一跳”怎么理解?为什么?

2、想象一下,爱因斯坦变成了什么样的?假如你是小姑娘,面对变了一个人的爱因斯坦,你心情会怎么样?指导朗读,师生接读“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3、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变?

4、小女孩使爱因斯坦的什么发生变化?师描述生想象房间“一塌糊涂”请你想象一下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收拾好房间的情景,你能用哪些词语来说说?

5、师小结。

五、延伸明理。

1、提问:为什么爱因斯坦房间凌乱,穿着不整?爱因斯坦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什么?

2、引导:正因为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所以无暇顾及生活小节,甚至连走路都在埋头思考问题。同学们,从这些平凡的生活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爱因斯坦?

3、提问:你认为爱因斯坦伟大不伟大?

4、作者是怎样塑造爱因斯坦的伟大?体会写法选用平凡的生活,通过刻画爱因斯坦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的伟大,这是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5、师小结。

6、师生共赏爱因斯坦名言。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伟大与平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点、难点:

读好人物对话,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品格。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介绍爱因斯坦的资料,了解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揭示研究主题

1、出示课后练习第5题: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

2、明确本课的研究主题是“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3、自读课文,找文中小女孩的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读懂人物语言。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是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以此研读文本,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上课伊始揭示研究主题,能使学生目标明确,以最直接的方式进入文本研读。]

(二)一议“最伟大的人”

1、议题:小女孩的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吗?

2、自读课文,找出小女孩的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的句子。

3、交流句子:“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4、说说小女孩的父亲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师生交流利用课前搜集的爱因斯坦的资料来说明。

5、读好小女孩父亲的话。

[课前收集资料是这一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师生资料的交流,能很好地补充文本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这方面介绍的不足,使学生对爱因斯坦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三)二议“最伟大的人”

1、议题: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吗?

2、找句子:“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读句子,理解句意,从文中找写爱因斯坦衣衫不整的句子。

4、议议:“衣衫不整”说明什么?爱因斯坦注意的是什么?

5、读句子: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6、补充介绍相关小故事,感受爱因斯坦醉心科学研究的精神。

[小女孩看的是表面,学生对小女孩同龄,也许会赞同小女孩的看法。因此,要引导学生透过表面去感悟爱因斯坦不注意生活小节背后醉心科学研究的精神,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的精神品质。]

(四)三议“最伟大的人”

1、议题: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人吗?

2、找句子:“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3、读句子,说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爱因斯坦很谦逊)

4、分角色朗读小女孩与父亲、爱因斯坦的话。

[读议感悟了爱因斯坦的品质,让学生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对文本语言的反刍和又一次的解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更深刻了。]

(五)四议“最伟大的人”

1、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吗?

2、发表看法,不同看法辩论。

3、找文中描写爱因斯坦神情、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特点,感受其人格的伟大。

4、小结: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方面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忽略生活小节,是为了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科学研究上。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他却很谦逊,关爱孩子,乐于与小孩交往。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补充介绍有关资料)所有这些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尊敬。爱因斯坦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与敬仰。

[前“三议”是理解文中人物对“最伟大的人”的看法。这第四议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受文中人物的影响,学生对“最伟大的人”的看法会有些分歧,通过辩一辩的形式,让学生思想碰撞,在辩的过程中交流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感悟,在进一步感受人物思想品质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主题延伸

1、课外借阅介绍中外伟大科学家方面的书籍,了解更多的伟人。

2、收集爱因斯坦的名言,把最受启发的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古今中外,像爱因斯坦一样的伟人有许多,通过阅读有关书籍,让学生了解伟人的精神品质,使其思想与灵魂受到洗礼。爱因斯坦在治学、做人方面有许多名言,让学生收集有关名言,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第一学时预设:

第一教时

重点:

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爱因斯坦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说说你心目中的爱因斯坦。(板书:爱因斯坦)

2、师述: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人却当了他这位大学教授的老师,是谁?(板书:小女孩)(小女孩叫苏菲)

老师在这儿要说的是,苏菲就是一位上帝,至少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们会这么认为。请看例子: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下滑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大学生们的希望,小女孩却做到了。(也可联系书上句子,句子见下:

①“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②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3、师:所以老师说小女孩是上帝!你们同意吗?

4、过渡: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从中又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文中找找答案吧!(板书:与)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并把它们放到课文中去,读通读顺课文。

二、学生初读课文

1、学生读文(按上面要求)

A老师在读的时候,都不自觉地要读错,大家读这些时要注意:

善意的提醒:

撮zǔo冲chòng女孩一笑趿tā拉撞着zháo

踱duó步教jiāo我谈些啥shá你得dě学会

B检查读文,评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当评委。)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三、初步理清条理

提示:按时间来划分。(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四、作业

1、抄词(学生之间善意提醒怎样写对写美)。

2、朗读课文。

第二学时预设(为第二稿):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建立起丰满而又立体的爱因斯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童心(认识爱因斯坦的平凡)。(虽然放入教学重点,但未想出好的方法。)

教学措施:紧扣课文,自读探究,适当拓展,角色体验,经过五种渠道来建立:

1、学生(作为读者)读文时初步建立的印象;

2、小女孩父亲心目中的爱因斯坦形象;

3、小女孩心目中的爱因斯坦形象;

4、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评价;

5、小女孩母亲心目中的爱因斯坦形象。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知道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由到,再到,最后。这其中文章着重写了他们之间的三次交往。

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去学习课文,去走进爱因斯坦,全面地认识爱因斯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先请大家读课文,读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段落,请你边读边思考,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些体会。

二、全方位、立体式地走进爱因斯坦,建立其形象

(一)作为读者,感受爱因斯坦形象

1、读文(三次交往中的一次),写体会;

2、对话交流,相机感情朗读

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吧!

①第一次交往(句段出示略)

(人物特点:宽容、坦荡的情怀,有礼貌、不拘小节等)

注意点: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②第二次交往(句段出示略)

(欣慰、天真、平易近人、幽默、有礼貌、谦虚、不耻下问、诚实等)

注意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但愿你肯教我。”

A、你认为爱因斯坦他会对付的是什么?

他怎么对付的?能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吗?

B、你还能找出有关事例来说明吗?

(出示材料:

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有一次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C、师: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个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所以他有这么一句名言(出示):

D、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的确幸运。——爱因斯坦

③第三次交往(句段出示略)

(人物特点:知错就改、虚心、热情、忘我工作、平易近人、不耻下问等)

④小结:爱因斯坦这一人物特点。

⑤课文写到了哪几种人物?

下面我们随着他们的目光,去认识他们心中的爱因斯坦。

(二)作为小女孩的爸爸,感受爱因斯坦形象

1、出示句子: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2、指读,读出父亲的兴奋。

3、齐读。(板书:最伟大)

4、议议:小女孩的父亲为什么兴奋?小女孩父亲心中的“伟大”是什么?

(三)作为小女孩,感受爱因斯坦形象

1、出示句子: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板书:有趣,童话中的人物)

2、出示句子: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a、读句b、换个说法c、读好反问语气(板书:不可能伟大)

3、句子: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a、读句b、换个说法c、读好反问语气(板书:谈不上伟大)

4、小女孩心目中的“伟大”的标准又是什么?

她能这么说,又反映她是个怎样的人?

她能这么做,又能说明什么?(板书:天真直率乐于助人)

(四)作为爱因斯坦,感受他自己心中的形象

1、出示句子: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板书:并不伟大)

1、引用拓展材料(爱因斯坦自评):

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的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爱因斯坦

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

——爱因斯坦

讨论:在爱因斯坦心目中,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

3、师:伟大就是在平凡中不断地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或许伟大就是另一种平凡。

(五)作为小女孩的母亲,感受爱因斯坦形象

出示句子:爱因斯坦教授,我女儿跟您在一起时,你们都谈些啥?

(板书:令人尊敬)

三、齐读全文

四、小结本课

这节课,通过当五种角色,我们认识感受了爱因斯坦,他……

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并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平易近人直率

诚实谦虚乐于助人

童心平等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上这8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山草香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最新范文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最新6篇08-18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周长》【精选7篇】08-18

诚信考试主题班会教案【优秀8篇】08-18

小班主题活动教案优秀6篇08-18

橡皮泥幼儿园教案(优秀12篇)08-18

幼儿园活动爱唱歌的小麻雀教案【优秀4篇08-18

剪纸教案(10篇)08-18

《中国功夫》教案优秀10篇08-18

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优秀14篇)08-18

《杜甫诗》(优秀15篇)08-18

51 3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