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3-08-07 06:04:48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山草香整理了6篇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参考 篇一

第二单元

单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回忆童年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

4、语言得体

六、幼时记趣

沈复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

1、全体朗读

2、生字词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四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

观赏白鹤青云图

三:神游山林之趣

四:鞭打蛤蟆趣事

作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全体朗读

二抽查复习情况

三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四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观察――联想――想象

观察仔细:细察――定目细视

联想丰富

想象奇特

六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动词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鹤唳之端

拔山倒树

作业:41页一二

幼时记趣作文500字 篇二

童年,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它包含着我们幼年的点点滴滴,是我们一份独特经历,一份成长的礼物。

记得小时候,我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姥姥家在农村,屋子后面就有一块地,那儿养了许多的鸭。那时候我十分调皮,时常就跑到养鸭场,趁母鸭不注意偷偷地把小鸭捉过来。

有一次,我在家感觉十分无聊,便偷偷溜进养鸭场,打算去捉几只小鸭回家,我悄悄地靠近一窝排列整齐小鸭,抱起队尾的一只拔腿就跑,可不料,这只小鸭十分不安稳,刚抱起它,它就扑通扑通挥舞着那两条小短腿,两条小短腿一前一后的乱蹬,似乎是在对我表示不满。别看它长得小巧玲珑,可是被蹬到了着实很疼。无奈我只好放下这只小鸭子。小鸭子脱离了我的魔爪,不顾一切地撒开它那小短腿用最快的速度一拐一拐地向他的同伴跑去。好不容易跑到了队伍中,它才松了一口气,继续站在队尾一摇一摆地跟着鸭群走了。

见第一次捉鸭计划没有成功,我又在肚里盘算第二次计划。这回我万分小心地靠近一窝正在打瞌睡的小鸭子。蹑手蹑脚地朝小鸭走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一只小鸭就跑。估计是被我这种粗暴的捉鸭方式给弄醒了,小鸭子一被我拽起来便不满地嘎嘎叫着,企图用这种叫声对我抗议。不过,这嘎嘎声虽然没有打动“铁石心肠”的我,但却唤醒了一旁的母鸭。母鸭见自己的孩子被人抢走了,愤怒地往这边赶来,一边跑还一边拍动着翅膀,向我示威。我吓得立马丢了半个胆,连忙把小鸭扔在地上灰溜溜地跑回家了……

童年的回忆,美好而又纯净。

幼时记趣教案 篇三

幼时记趣

瓜洲镇中心中学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       藐      强     唳     凹    凸     砾    邱    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   故   私   拟   强   怡然   徐   唳   拔   鞭   方   之   其   以   为   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

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目标设定:(学生讨论制定)(3分钟)

目标设想:

1、  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  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3、  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步骤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3分钟)

1、教师活动: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亿幼时的童真童趣。

2、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二、自主合作,理解疏通(30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自读、相互纠正)(5分钟)

2、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感情。(教师引导)(5分钟)

3、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自学、讨论、交流、纠正)(10分钟)

如:明察秋毫   故   私   拟   强   怡然称快   神游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方   之   以   或   其

4、  合作复述文中三件趣事。(自述、交流、评价)(10分钟)

三、复习巩固。(10分钟)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课后作业 )

第二课时

目标设想:

1、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情感

3、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

一、翻译全文、(合作交流)(10分钟)

1、交换笔记本,检查翻译情况

2、教师讲述课文中的省略句和固定句

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

“作……    观”、“以……     为”、“ ……   为所 ……    ”等

二、学生质疑、探究思考(10分钟)

比如:1、你对文中哪件趣事最感兴趣,为什么?(讨论、交流)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①、私 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讨论明确仔细观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三、拓展活动(20分钟)

1、根据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回忆、交流、评价)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将自己的童年趣事组织成文。(提醒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5分钟)

1、熟读课文并争取背诵

2、笔记本上整理字词练习

如:①、字音、字形

稚    藐    怡    蹲    壑    癞

②、解释加点的字词

明察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余年幼   拔山倒海   鞭之数十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徐喷以烟

之   昂首观之  为    二虫尽为所吞    其                 以

项为之强        以虫蚁为兽            使其冲烟飞鸣     以虫蚁为兽

3、短文欣赏(《课程标准新教案》第56页《钓青蛙》)(课后作业 )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幼时记趣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        二、神游山林          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初中一年级《幼时记趣》教案 篇四

初中一年级《幼时记趣》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幼时记趣》教案 篇五

沈复

观蚊成鹤 产生原因: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参考 篇六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 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2)必细察其纹理( )

(3)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私你作群鹤舞空( )

(5)项为之强(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

(7)作青云白鹤观( ) (8)果如鹤唳云端( )

(9)凹者为壑( ) (10)盖一癞蛤蟆也( )

2. 、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细察其纹理( )

心之所向(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常蹲其身 ( )

项为之强( ) 神游其中 (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3)为:项为之强( )(4)以:徐喷以烟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草为林( )

以虫蚁为兽( )

(5)而:拔山倒树而来( )(6)时:余忆童稚时(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时常有物外之趣( )

(7)察:明察秋毫( ) (8)神:神游其中(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 )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背诵所学知识 《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6篇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幼时记趣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优秀11篇)08-07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顷、平方千米》教案(308-07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15篇08-07

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08-07

平方差公式教案【优秀14篇】08-07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2篇)08-06

美术教案(优秀8篇)08-06

《生命生命》阅读题的答案精选8篇08-06

安全教育教案【5篇】08-06

最新完全平方公式教案北师大 北师大完全08-06

51 3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