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最新10篇】

时间:2023-05-26 13:10:23

欢迎查阅山草香提供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最新10篇】》,希望在您写作【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的相关文案时,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比较阅读,揣摩不同作者对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

3、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难点:

1.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2.体会诗人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环境:老师自制的课件;上课环境为有电脑、投影仪和大屏幕的教室;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了,大家还能背诵李白的所写的那首名篇——《静夜思》吗?(学生齐背后,出示幻灯片2)

2)大家知道是什么景物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吗?(月亮)

3)师小结:说得很好,自古以来,月亮就象征团圆之意,我国古代文人在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词中往往会提到月亮,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泊船瓜洲》。

2.新授《泊船瓜洲》

1) 初读:大家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文,看看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你还不确定?尤其是诗文中的多音字,你能结合书下的注释和你的初步理解,为这些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

你知道读七言绝句时,应当如何停顿吗?(出示幻灯片3进行正音,师画出停顿节奏)老师范读后学生再读诗文。

2) 介绍作者(出示幻灯片4)

你对王安石了解多少?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3)诗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①大家再看看文中的注释,了解“泊、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再思考:“京口、瓜洲、钟山”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幻灯片5)

②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眼里看到了什么地方?心中想到了什么地方?(幻灯片6)

(眼中之景——京口、瓜洲    想象之景——老家钟山)

③既然离家“只隔”“一水间”、“数重山”,但离家真的近了吗?(对于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即时要回到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只隔”只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而已)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心似箭、高兴)

④诗意:从京口到瓜州仅仅只隔着一条长江了,离老家钟山也不远了,只隔着几重山而已。

老师小结: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眼能见到,说明离家很近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是想象之景,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⑤过渡:离家这么近,诗人回家了吗?为什么不能回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句,然后一边欣赏老师所出示的图片,一边思考问题。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7)

①这几张照片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的?(春季)你是根据图片上的什么特点来认定是春天景色的?(绿色)是什么让江南两岸出现了一片绿色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说,江南的绿色是春风的功劳}

②为什么说作者选用“绿”字比“过、满、吹”字好?(幻灯8)

(一个“绿”字,使动用法,使(江南两岸)变绿,从春风的结果入手,将静景化为动景,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缤纷、春天的草长莺飞、春天的绿意盎然,春天的满目新绿、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春后江南景色变化。一个“绿”字,其实也是)

③一个“又”字,你能体会出什么?一个“绿”字,从表面上看是江南春草遍地生长,一片新绿,实则比喻的是什么在无情地生长?(而这一片生机却隐喻着诗人思乡的愁绪如同春风之下的小草一样,无穷无际地蔓延与生长。)

(一个“又”字,点明了诗人当初离家的时间,又暗含“草儿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春天去了,也有再回来的时候”的意思,而自己的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又才能回来呢?)

④望着一轮明月,诗人会说些什么呢?(幻灯片9)

(明月何时照我还)

(3)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幻灯片10)

此时的诗人,离家已经很近了,只隔着“一水间、数重山”了,诗人也很想回家,却不能回家,这是为什么?

(背景简介:本诗写于熙宁8年,此时正好是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离京刚好一年,宋神宗再次拜他为宰相,王安石深感变法的不易,因此两次上书推辞都未被批准,只好勉强上任。在途经家乡之时,看到可望可见的京口,想到不远的老家钟山,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怀油然而生,然而皇命在身,却不能回家,所以只能自我安慰;找看到眼前的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不油让人想起自己的变法给农民所带来的好处,想到这些,还会不由自主生出一点欣慰和高兴;然而,这变法却得不到上层人物的支持,以后的政治前途和自身命运到底如何:是功成名就呢,还是又一次失败而归?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一种无奈之情已然可见)

更为苦恼的是,诗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回家吗?(不知道。所以才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呐喊,此处已经可以看出诗人的真实内心了,不愿上任,却不得不上任,只能盼望早日离开官场,尽早回到没有利益纷争的老家。)

板书:强烈思乡、欣慰高兴、无奈苦恼

4)生齐读诗文,要读出诗人的这种心路历程。。

3、背诵古诗(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读诗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七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着眼于春天景色的描绘,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思念和近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也写出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暖人的春风和勾人的明月可以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而可以使万叶飘落、百花凋零的秋风,则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从而让人想起客居他乡的游子之孤独、凄凉与寂寞,再燃思乡之火。张籍的七言乐府诗《秋思》便是如此。这是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4、扩展了解  同一主题“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现):

回顾旧知:你还记得以下这些描写思念家乡的文章吗?

诗    词:《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白话文学:《故都的秋》

欣    赏: 歌    曲:播放mp3《明月几时有》

5、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词?抄写两首,背诵一首。

2)学会唱一首思乡的歌曲。

6、板书设计:

只  隔        家在眼前           强烈思乡

绿江南        变法成效           欣慰高兴

何时还        家不能回

遥无归期           无奈苦恼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二

泊船瓜洲是小学的一首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泊船瓜洲》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 说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主题音乐、情景再现、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配合媒体课件音视频衬托渲染,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三、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欣赏情景音乐,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2、抓好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逐步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协调运用,最终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zhong;第二步通过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古诗中,一声和二声的音读得长些,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些),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初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六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幻灯片上展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2、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诗人在家乡度过了哪些难忘的时光?并写话,在此基础上师根据学生汇报组织引言:此时,诗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聚,尽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温馨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出示资料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4、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5、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过上述四个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感悟、品读的实践点,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间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环节的教学中对有思维或者言语闪光的学生及时给予言语、掌声等鼓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提示、鼓励他们再动脑思考;环节学习任务告一段落后,有简单的说话、做思考题、背诵等进行总结评价,对于发言、背诵、做习题等完成得比较好的,要给予积分登记,便于每个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检测成绩统计提供补充和参考的资料。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和古诗五读法等方法来学习古诗,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意境的创设、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教学准备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收集描写思乡的诗词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书再现地理分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师生对诗

先播放音乐《思乡曲》,以“这表达的就是思乡的情感。歌曲能表达思乡的情感,诗词也可以”导入师生对诗,再以过渡语“现在,我们继续这一思乡之旅,一起来学习北宋王安石创作的《泊船瓜洲》”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并释题意,确定泊字的读音。

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1.一读知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①出示课题,揭示“泊”字的意思,明确 “泊”的读音为bo

②让学生结合预习资料说一说自己对作者王安石的了解

(2)通读全诗,指名读诗,纠正字音。如:“间”读 jiàn;“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 huán;

(3)通过画地形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全诗的大意。

《课标》指出阅读古诗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能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此环节目的在于扫除字词障碍,大体把握诗意,为后面的细读诗词奠定基础。

(4)小结学习方法,教师板书:一读知诗意

2.二读品诗句

(1)读诗词前两句,分析“一水间”“只隔”,说明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体现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读诗词后两句,通过讲解绿字的妙用,渗透王安石仔细推敲的精神。

(3)捉住诗眼“又”以及“何时还”进一步分析诗人的思乡之情。

(4)通读全诗,小结学习方法:品诗句

通过挖掘全诗重点字词,使学生深刻体会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捉住诗眼深入剖析,借助诗眼凝练全诗情感的特点,帮助学生体会诗文感情。

3.三读悟诗情

请学生扮演王安石的角色,想象诗人所处的场景以及他的所见所感。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在旁用语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境。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观察积累,对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连贯起来创作出了一段段生动优美的文字材料。这里运用了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诗词的画面中,变成诗人的角色,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情蕴,产生情感的共鸣。

4四读熟吟诵

(1)带感情朗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请学生展示朗诵,教师进行评价。

(2)当堂练习背诵,

(3)指名学生背诵

(4)配乐全体背诵

结合想象与意境,欣赏、诵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于背诵,而且记忆深刻。

(三)总结

回顾古诗四读法

渗透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古诗学习提供一种参考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四

《泊船瓜洲》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拓展阅读篇目《千锤百炼为一“绿” 》中的一首诗,文中讲述了王安石炼字炼意,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文学名句的佳话。同时,《泊船瓜洲》又是我校校本教材《古诗文鉴赏》高段收编的篇目。

这首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这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全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充满着淡淡的乡愁与浓浓的乡情。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诗人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泊船瓜洲》从文章里提选出来,带领孩子进行赏析,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我校古诗文鉴赏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出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读读、议议、写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领学生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 3、带领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品味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本课的教学预设为三个板块:

导入诗歌——学习诗歌——改写诗歌

导入诗歌:引导孩子背诵思乡古诗,创设一种朗朗的诵读氛围,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本课情感基调的把 握与铺垫。

学习诗歌:分为两个板快——检查预习    走进诗歌

检查预习

小学高段的孩子已经具备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课前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诗意,初步感悟诗人的情感,上课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先检查多音字,把你们预习的结果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要求:1、选择感受最深的两行诗,说说诗意;2、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再有感情地读一读;4、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这样做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尊重了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更为他们在课堂上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用心感悟诗人情怀赢得了较为充分的时间。

走进诗歌

玩味语言文字——欣赏文学形象——感悟文化内涵

我国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大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韵味无穷。抓住诗眼,能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品味诗人用字用词的精妙,欣赏语言文字塑造的文学形象,并由此感悟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其潜移默化为孩子身上的品质,与孩子形影相随,受益终身。这是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应该特别关注的。

案例:绿

①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诗人经过十多次反复推敲最后才决定用它,知道是哪个字吗?  “绿”

②对,就是这个“绿”字,“绿”是什么意思?(吹绿)是啊!当春风吹绿江南岸时,当我们漫步其间,一定会听到、闻到、看到些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呢?

“鸟语花香”(导读:绿得热闹)

“姹紫嫣红”(导读:绿得鲜艳)

“生机盎然”(导读:绿得生动)

“绿满江南”(导读:绿得丰富)

“桃红柳绿”(导读:绿得缤纷)

“春风和煦”(导读:绿得温柔)……

③师:满眼的绿,满心的绿,绿得令人心动!你们看,这就是被春风吹绿的江南(观看cai江南春景)孩子们,你们爱这绿吗?爱这绿意盎然的江南吗?诗人同你们一样,他爱这绿色,更爱这绿色的江南。一个“绿”字饱含着诗人多少深情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绿”字的反复玩味,使原本平面的江南之春有声、有色、有情,多彩起来,缤纷起来,多情起来,江南的春天呈现出立体之美,两个文学形象也呈现出来:美丽的江南   深情的诗人

案例2:还

④师:如此美景!王安石为什么不能回江南、回家看一看呢?(板书:不能还)(介绍背景)

⑤师:万般无奈,诗人只好询问天上的月亮,导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何时”什么意思?要等多久?(也许两年、十年,也许遥遥无期……)多么漫长的等待!(读)

⑥ 一个“何时”透出诗人多少的忧愁!(读)他愁什么?多么无奈的忧愁。(读)

⑦静静的夜晚,只有明月陪伴着他,满腔愁绪与谁诉说,唯有明月寄相思。面对当空皓月,诗人会想起谁?(母亲父亲  妻子  儿女)会对他们诉说什么呢?(cai月亮)(开启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语文回归生活,如此相映成趣,达到了和谐共振的效果。)

“还”字的反复品读,品出诗人多少离愁别绪,诗人报国爱家、慈父、孝子的文学形象在孩子心中塑立,虽然跨越时空900多年,但仍然让孩子们感到亲切熟悉。而诗人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也必将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改写诗歌: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是我在这次课上的一个用心的思考。小学高年级的孩已经进入青春期,正是诗意萌动的年龄,正是滋生诗人情怀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他们在本子上信笔涂鸦,写他们自己的小诗,那就给他们创设一个机会,写写心中的诗吧!

在写法上我没有任何的指导,通过刚才的诗词理解和领悟,学生激发的热情和共鸣需要得以抒发,这时我选择了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瓜洲》在体裁、情感都是相近的,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我们把这首具有浓浓乡愁和爱国之情的散文诗推荐给孩子们,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聆听两位诗人跨越时空的心灵歌声,并与之产生共鸣,让两首异曲同工的诗会迸发出学生写作的激情。也许孩子们还不会写现代诗歌,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写作是有意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无意的吸收。抓住这份“感觉和气氛”,表达自己的字恋情怀,比什么都重要。

我知道今天的课中还留有遗憾,留有不足,就如《泊船瓜洲》里的淡淡的乡愁,这就是我教学中的辗转的哀愁吧!可我喜欢这样一份诗意的哀愁,正是它带给我思考。愿做教师的我们都拥有这样诗意的教学吧,就如孩子们写的诗,也许有些拙劣,却充满盎然的真情!

今天,我又见到了给予我教学悉心指导的廖老师、黄老师、许老师、罗老师,此时心中对你们的感念难以成句,我想对你们说:我一直感激你们,一直想念你们!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五

一、读题审题

t:同学们已经知道,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的课文是——

s齐说课题:古诗三首/古诗词三首(声音参差不齐)

t:没听清楚,谁来告诉我。有些同学漏了一个词。你说。

s个别:古诗词三首。

t:对,古诗词三首。哪两首是诗,哪一首是词,明白吗?你说。

s:《泊船瓜洲》《秋思》是诗,《长相思》是词。

二、提炼主题

t:好,清楚了。记得吗,《泊船瓜洲》是哪个朝代的哪个诗人所作?你说。

s:宋朝的王安石。

t:好,记住了。那么,《秋思》呢?你说。

s:唐代的张籍。

t:记住了吗?那么,这首词的作者,你说。

s:清朝的纳兰性德。

t:老师要你按这朝代的顺序来排排这三首古诗词,那么你看看,第一首应该排哪一首?你说。

s:要排唐朝。

t:哪一首?我要你说诗名。

s:秋思。

t:秋思排在最前面是吧,那第二首是哪一首?

s:第二首是宋朝的泊船瓜洲。

t:哦,泊船瓜洲。那么,第三首呢?

s:第三首是清朝的长相思。

t:好,明白吗?

s齐:明白。

t: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大家,对于这样的古诗词,一般情况下,你看了词语手册,你多读几遍,大家都不难理解。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这编辑叔叔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三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里面?

s思考片刻:因为这三首诗词都是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t:都表现了他思乡的一种感情。刚才举手的同学,你也认为这个理由吗?

s:对。

t:不过,这可能是给你们的一个总的印象。这三首诗呀,把它编在一篇课文里面,让我们感觉到古人对家乡,对自己亲人的一种思念那种深刻的情感。他把它概括成两个字:思乡。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他到底是如何来思乡的呢?我们再一首一首来看,来验证一下他说的话,可以吗?

s:可以。

三、读诗品思乡

t:先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读这样的诗,你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指板书)

s齐:思乡。

t:你从这首诗当中,哪里能够感受到这是在思乡呢?这是我们边读边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明白吗?

s齐:明白。

t:谁来读?

s1读《泊船瓜洲》。

t:有那么一点点味道,从他的读的过程当中,有那么一种思乡的味道。读得很流畅,而且让老师让同学边听边体会到了那种情感。请坐。谁第二个来读?

s2读《泊船瓜洲》。

t: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你能不能从这首诗当中感受到那种思乡情?(s2:能。)说说看。

s2:“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

t:心里明白,说不上来。是吗?谁愿意帮他说。

s3: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

t:回归,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哪一句诗的意思?

s3:明月何时照我还。

t:你对“明月”这个词怎么看?

s3:月亮很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看到明月就想到家乡。

t:看到月亮,那时候情就油然而生,是吗?不然,怎么有八月十五,有中秋,有那种团圆节。所以,“明月”它在这个句子里,挂在天上的明月就引发我们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是不是?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还有吗?

t:刚才这两位同学,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当中,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去感受这种思乡情。有没有从其他的地方去体会的。

s4:我从“钟山只隔数重山”体会的。钟山是他的家乡,他现在还在离家乡很远的地方,隔了很多重山,他却用“只隔数重山”。

t板书:只。一起念。

s齐:只。

t:简简单单的一个“只”,你看,这位同学在这个“只”当中感受到了那种思乡情。刚才他的发言你们听清楚了吗?

s齐:听清楚了。

t:听清楚了,是吧。他怎么表述的,谁再重复一遍,这个话很重要。

s5:他自己本来隔了很远很远,但却说只隔了数重山,他心里有家乡。

t:对,心里有家乡。实际上他现在的位置离家乡——(s齐:很远很远),但他心里装的却是——(s齐:很近很近。)同学们,有的时候啊,距离的远与近是不同的感受,尽管隔着长江,尽管又隔着好多好多的山,那么远的地方,但是因为心中装着家乡,轻轻松松的一个“只”就表现了那种思乡情。这两句诗当中有三个地点,你说。

s:京口、钟山、瓜洲。

t:有同学从后面两句,有同学从前面两句,有同学从“明月”,有同学从这个“只”来读懂《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就带着这种思乡情,把这首诗装到我们的心里,明白吗?

s齐:明白。

t:泊船瓜洲——读。

s齐:《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读得很好,节奏处理得很好,刚才重点讲的两个词也读得清清楚楚。谁一个人来读一读?

s1:《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请坐。

刚才我们从一个“只”一个“明月”感受到这种思乡,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这首诗当中,还有哪些词当中也能看出来这种思乡。你怎么体会来谈一谈,有没有。

s2:一水间。

t:怎么讲。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水间,一水间就是长江。

t:你们都知道吗?这“一水”指什么?(s:长江。)这“间”呢?(s:间隔。)

t:间隔,把他们两个地方怎么样?

s齐:隔开了。

t:你刚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加上了一个“只”,只隔了一条长江。加了这个“只”与不加这个“只”,感受不一样。来,你再说一遍,加上这个“只”把这句话重新说一遍。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条长江。

t:有没有加上一个“只”?

s齐:有。

t:你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只”?

s2:因为“只”能表示……

t:长江够宽吧?(s:宽)渡长江够难了吧?(s:难)但是加上了一个“只”,它们的距离一下子就——(s:缩短了)那这个“只”其实就是——(s:思念家乡)。所以这位同学在理解第一句的时候,能够按照第二句诗的意思把这个“只”拿上来,这也是一种方法,很聪明的,你是带着这种思乡情,带着这种理解来看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诗一定要这样子去理解,明白吗?

s齐:明白。

t:请你们在一水间前面也写上一个“只”。

s动笔。

t:有没有补充的?从这首诗当中也体会到这种思乡情的?

s3:又绿。

t:“又绿”,你怎么理解?

s3:前面,他是“只”,思念家乡用了“只”,而这里,在异乡的时候,在别处的时候用了“又”,表示看到春风就想到家乡。

t:用了一个“又”以后,这一年四季变得怎么样了?

s3:度日如年。

t:度日如年,那么就是有一种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怎么样?(s:慢)又一年过去了,对家乡的那种思念与日俱增哪。同学们,我们这样去理解诗句,一个简简单单的“又”字,又有了自己的这样一种体会。这就是学诗啊。明白没有?

s:明白。

t:学《泊船瓜洲》这首诗很简单,为什么啊,因为这首诗你们早就会念了。但是,第二首就难了。《秋思》,那么这首诗又是如何告诉我们思乡的呢?一起念一念。

s齐念《秋思》。

t:看好,困难来了,有些字也要注意把它读准,“欲作家书意万重。”好,重念,秋思。

s重念《秋思》。

t:看一看,这《秋思》当中你能看出那种思乡情吗?谁来说。

s1:最后两句。

t:说。

s1:复恐匆匆说不尽。就是有很多很多话都写不完。

t:写不完,说不完。还有吗?

s1:行人临发又开封。就是捎信的人把他封好的信又拆开了。

t:是谁把信拆开的?

s全:是他自己。

t:那么,捎信的人是怎么回事?

s1:捎信的人要出发,要走了。

t:那么“临”呢?

s1:马上。

t:马上要出发要走了,是吧?那么。这时候,有一个怎么样的动作?

s全:又拆开了。

t:诗人又怎么样了?

s全:又把信拆开了;又打开了信。

t:又打开了是干什么?

s1:看有什么漏了写,没有写。

s2:因为他是有很多话都说不完。(t:跟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有很多话都是想写却写不出来。

t:与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这一联系以后呢,那种思乡,那种情感,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就涌上心头。“复恐”,这个“复”什么意思?

s2:害怕的意思。

t:“恐”是害怕的意思。那这个“复”呢?

s3:反复害怕。

t:反复的害怕,都已经害怕了,检查过一遍了。现在呢?(s:再检查一遍)第二遍检查完以后呢?(s:再检查)有什么没写上去,又把它拆开了又看一看……反复的看,反复的思考,这种情感写不完,说不尽啊。大家再来读一读。

s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t:这种情景带给我们的是——(s:思乡)还有哪里可以感受得到?

s4:那个,欲作家书意万重。这里可以看出写信寄给老家,写的意思有很多很多。

t:有很多很多?(s4:对)写不完?(s4:是)一张纸上都写不完?(s4:对)从这里感受到了,还有从哪里感受到?

s5:秋风。

t:秋风,你怎么想。

s5:秋风就是思念家乡。

t:秋风也是思乡,哦,秋天更能表达那种思乡的情感。这种话有点难懂,你们懂不懂。来,你再仔细讲讲看。

s6:见到了秋风就思念起家乡。

t:见到春风就不想了?

s7:见到秋风就想到了中秋节。

t:哦,与中秋节联系起来了,中秋节在秋天,有意义,有它的含义在是吧?

s齐:对。

t:还有吗?来,你说。

s8:秋风吹来凉丝丝的,更能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t:秋风的那种寒意,催生了那种思乡的情感。你看,他的联想多丰富啊。

s9:我觉得,还有就是,秋风它好象可以寄托人们的思念。把他的思乡情刮到家乡去。

t:你感受到它好象懂人意,通人情,能够把那种思乡的情感捎回去。刚才我们从这首当中,从它的诗句当中,从它的词当中也感受到那种——(s:思乡)。带着这样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s齐读《秋思》。

t:谁能一个人读给大家听。

s10读《秋思》。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学生将想象与现实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 )。(旺、闹、浓)

2、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七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 “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总认为古诗非常好讲。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古诗教学并不简单,而是非常复杂。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达标课,我所讲的内容恰恰是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泊船瓜洲》关于“绿”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十月十三日上午,我们全县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召开,我的公开课是《泊船瓜洲》,在接到教学任务到公开教学有10多天的时间,我在备课的历程中感受颇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它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与生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学真实不能可以违背生活真实,否则读者也难以接受,只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文学真实,才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含义、语法等都有很大差异,且内容简单,理解困难。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解错位,对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产生阻隔。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理解“钟山只隔数重山”时,我让学生同桌交流讨论“数重山”是几座山,还是许多座山?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瓜洲隔着许多座大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歧,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最后我让他们联系上一句“一水间”,提出问题引导:为什么宽阔的长江在作者的眼中仅仅是“一水”之隔?为什么作者诗中“又绿江南岸”,而不是江北岸呢?他们稍作议论,便争先恐后地说:“因为作者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远离亲人和家乡,此时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对于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诗歌的理解便变得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二、教材挖掘与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只有课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课堂这个舞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筹划就像花园里德园丁,只有园丁们精心护理,因地制宜的筹划,才能有新颖别致的风景。而古诗教学进入诗境、体悟诗情是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的目标。一般的公开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们涉足,为什么一些教师畏惧诗词教学呢?教学名家的“观摩课”与普通教师的“常态课”究竟有多少距离呢?我想在努力地寻求一个突破口。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对于审美的独特感受。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实际思想。王安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就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石顺义作词: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曹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

让学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寄托,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令台下听课的教师们称奇。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选自《全唐诗》第129卷46首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老师出示的诗句和书后的诗句“又绿湖上出”有一点差异,这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我乘机告诉学生学习时要多动脑筋,要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负担与专业成长: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开课教师要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驾驭课堂上才可能做到应对自如。的确,公开教学任务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毕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来认真对待,因此有的教师便推辞,觉得开课己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去啃这根骨头。当然我也有过这种考虑,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原本不太熟悉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后来只有逼迫着自己去做课件,经过多次的请教和修改幻灯内容,我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受益匪浅。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常会有许多的灵感。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和同事与专家的讨论,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洗礼。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做一些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自己的在历练中也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项缓慢而美好的事业,我将会在这条漫长的路上,争取去做一名有底蕴、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八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九

佚名

一、多音字组词。

二、写出古诗的作者及年代。

①王安石 ②孟郊 ③于谦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石灰吟》 ( ) ( )

《泊船瓜洲》( ) ( )

《游子吟》 ( ) ( )

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1.钟山只隔数重山。

2.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请你在花瓣里写一个字,与在芯里的字组成词。

五、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儿子外出远行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答案:

一、

二、《石灰吟》A、③;《泊船瓜洲》B、①;《游子吟》C、②

三、1.隔:相距;数:几;回首钟山也只相距几重青山。

2.何:什么;还:回来;这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照着我又归还故乡。

四、

五、夜已深,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位年迈的老人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服。老人已上了岁数,眼也有些花,她借着微弱的光线,努力地穿针引线。她边缝边嘱咐着孩子,要他一路上多加小心,注意身体,早日回家。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十

古诗作为小学中的重要内容,古诗教学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让学生真正感悟古诗。下面就结合《泊船瓜洲》的部分教学谈谈我的教学思考。语文教学

教学片断一:

导入,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课前老师请你们收集了诗人王安石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老师,王安石是宋代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先后两次担任宰相,推广变法,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生: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经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是他第一次被免职后又被任命为宰相时在上任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因为了解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古诗非常有帮助。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教学片断二: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老师想考验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除了了解诗人背景外,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呢?

生:老师,我们可以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

生:老师,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生:我们还可以抓重点词句理解诗的内容。

师:对,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下面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一会咱们来汇报好吗?

生:合作自学

(设计意图:在学习古诗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读自悟,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我的角度来解读古诗,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办法。)

师:同学们学好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咱们一起交流学习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读懂了前两句,意思是京口和瓜洲只一水相隔,钟山与京口也只隔着几座山。从“一水间,只,数重山”这几个词中我感到作者很思念家乡。

师:为什么呢?

生:你看插图上京口与瓜洲,钟山与京口离的都很远,我觉得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所以在心里觉得很近。

师:是呀,钟山是作者第一次被贬职时的居住地,假如你是作者,来到江边,望着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对岸,你的心情怎样?

生:思念家乡,很留恋

师:谁能读出作者的心情?

生:指读,评读,齐读

师:你还谁懂了什么呢?谁愿继续汇报?

生:老师,结合注释我读懂了后两句,意思是:“春风又把江南的岸边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的故乡呢?我从“绿,何时,还”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但“江南岸”是江南的岸边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不是,应该是长江的南岸。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在瓜洲,注释里说瓜洲在长江北岸,而且从插图上我看到作者在水边遥望对岸,所以我认为江南岸是长江的南岸。

师:那么把自己当成诗人,让我们留恋的读读后两句好吗?

生:自由读,指读,评读,齐读

师:同学们把“绿”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一个“绿”字仿佛让我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美景。

生:一个“绿”字可以完全概括江南春天的美景。

生:让我想到了绿树、绿草、绿油油的田野……

师:是呀,一个“绿”字写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多美呀!假如你是作者,看到此情此景心情怎样?

生:一定很高兴,很舒畅。

师:是呀,作者就要上任当宰相了,思乡之余心情一定很-----

生:高兴、得意……

师:对,这一句也正是诗人奉旨进京时喜悦心情的写照。让我们一齐“春风得意”的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本来上任是一件高兴的事,王安石又可以做宰相了,为什么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生:我知道了,一定是他想到了第一次被免职的经历,对前途有点担忧。不知道这次能怎么样。

师:你理解的真透,诗人正是想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推行变法的困难,联想到第一次被免职的情景。于是,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复杂的,你就是诗人,咱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

生:自由品读,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容入诗中理解诗人复杂的心情,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在反复诵读中深切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与诗人同喜同忧,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

案例反思: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在教学中我放开手脚,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初步理解。汇报时,从品词、品句入手,结合诗人创作诗词的背景,重点抓住“情”反复引导。让孩子们在品读中既能够感受到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又能够体会到诗人上任途中那种春风得意又顾虑重重的心情。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让学生真正感悟古诗,将古诗多元解读,丰厚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10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学生个人评语14篇05-26

《我们上路了》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4篇)05-26

清明节安全教育教案(最新9篇)05-26

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教案优秀12篇05-26

语文教案万能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优秀6篇05-26

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6篇)05-26

庆祝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优秀14篇】05-26

二年级语文上册《父亲和鸟》教案【优秀505-26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赵州桥》教案优秀705-26

最后一课教案【8篇】05-26

51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