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优秀14篇】

时间:2024-04-27 18:06:47

如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4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阅读教学的教学重点也逐渐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细读研究,发现文本中蕴含的思想主题,以此来拓宽自己的眼界,并且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包括字词、语句用法、语法等,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的文本细读研究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学习中的误区,并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研究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当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现象:学生对阅读很是痴迷,有的学生甚至阅读了家里所有的书本、报纸等,但是老师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却表示学生并不喜欢阅读,不喜欢语文阅读课。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是粗略地进行阅读,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阅读只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对书中的内容也是走马观花,不进行细致的理解。经过调查得知,存在很多这样的小学生,对阅读兴趣不高。

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太多

另外,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老师对文本解读太多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解读太多,使学生不能深入思考阅读文本,使学生阅读中能够获得的知识减少。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阅读难题时就会依赖老师解答而不是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逐渐下降。

二、加强小学生文本细读研究的策略

1.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体验过程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研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世界有所理解,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针对于此,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老师要密切关注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鼓励学生去探索、研究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借助文本想要表达的感情。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老师可以开展故事续写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提升。

2.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思考过程

在学生的文本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之后,学生在文本阅读上有了一定的积累,老师还要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思考过程。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但是引导作用不能过度,老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老师在引导学生对阅读进行思考时,要注意方法的选择,老师可以选用提出问题加以引导的方法,借助题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提出问题之后,老师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置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情境创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完成,给学生营造充足的氛围,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体验

在小学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研究中,古诗词具有重要的地位。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古诗词的特点,因为古诗词的难度相对较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有限,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材料要积极向上,还要便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度地加强教学的参与度,帮助学生完成诗词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文本细读研究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然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学生作为主体之一,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老师一起努力共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雒凤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2).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二

关键词: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一、结合教材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在其中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课程背景,把课堂内容和相关的文化知识相结合,相辅相成。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到英语的语言环境,所以在遇到和文化相关的沟通问题的时候,学生不能够完全明白,甚至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文化背景来解读。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利用新媒体等技术和手段,为学生模拟出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平时不了解的文化背景和意境。老师要把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素材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于不同文化交流沟通的敏感性。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在课外也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加强和文化知识的补充。要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比如,设立英语角、建立英语广播站、举办一些英语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一个英语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明白怎么在实际中运用这些文化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或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

二、语法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所有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这些语言具有不一样的魅力。教师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些语法的文化因素,追究其根本,理解这些语法的形成原因。比如,在中国,一个人名字的最前面都是他的姓氏,姓氏后面才是他的名字。但是在西方国家却是名字在前面,姓氏在后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西方人更加关注别人的名字,所以把名字放在了前面。再如,英语中有一个短语“knife and fork”,这个短语做主语的时候后面要加第三人称单数,这样的原因是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刀和叉是在吃饭的时候一块使用的,是不可分割的工具,是一个整体。而中国人看到这两个东西的时候,就只是认为这是两种东西,所以要分开来说。

总的来说,把文化教育渗透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所学语言的成因,规范使用,从而更好地沟通。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篇三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在一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上有着自己的独特观点,并且迫切需要表达出来。但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以教师讲解灌输的模式进行填充教学,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空间与学习平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体现学生自主地位,并且给予他们合作学习研究的平台,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智慧,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编排为多个合作小组,以这样的集体形式组织问题研究。为了配合这一教学模式,笔者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融合成一组思考题交给学生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在分组学习中,笔者要求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在牵头学生的组织下,大家开展分析辩论,收到了去伪存真、完善补充的效果。

二、强化观察能力培养

作文学习是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因脱离生活、缺乏情感,甚至出现写作中生搬硬套事例的状况,这样的教学困境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优化。对此,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方面的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日常观察的要求,鼓励他们以自己的双眼对周围的生活进行观察,并从观察的内容中筛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作为写作素材积累下来。例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更宽阔了,大楼更高了,城市更整洁了,这样的观察可以体现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学生在这样的观察中会有较多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并与多年以前的情景进行对比,从而形成视觉的强烈碰撞,进一步感悟到发展成就这样的主题。由此可见,学生认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能够获得丰富的素材,并从中提炼出鲜明的观点。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观察人和事。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而且要认真观察,观察活动中不同人的表现,观察事物发展的变化,观察活动的热烈场景等等。学生在这样的观察中会有所收获,并能将之与自身积累的写作技巧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促进写作质量提升的目标。

三、强化反思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篇四

引言

本课题是丁永安同志承担的贺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2B025),课题于2012年5月立项,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初中语文实施有效作业的一些方法、对策和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当看到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时,“减负”风起云涌。可是,教师只知道片面裁减作业的“量”,而往往忽视了作业的“质”(即“有效性”)。有效的作业设计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有效课堂改革中非常值得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政策依据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学校应当……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2.理论依据

(1)发展理论。有效作业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及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初中语文作业才能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2)选择理论。有效作业是建立在选择理论的基础上的。有效作业的设计,讲究层次性、针对性和多样性,这就意味着作业的设计由统一性作业向选择性作业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权,这种选择越是自发的,其效果越是有效。

3.现实依据

(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教师经常把作业的功能与作用定位在“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因此作业的设计经常陷入机械重复和单一封闭的误区。学生是有差异的,让有差异的学生去做无差异的作业,其有效性肯定要打折扣。

(2)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县实施的有效课堂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作业的实施,正是符合并融入了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和使命。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重在研究语文教学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问题,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最终让学生受益,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语文素质与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语文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的关系研究。(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的层次分类研究。(3)语文有效作业的评价探究。(4)有效作业与有效课堂的关系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和预期目标

研究思路: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通过调查问卷,对当前的语文作业训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师生对作业布置与训练的动态心理。请专家指导,使研究工作扎实稳健地推进。总结经验,及时反馈,汇总资源,最终得出成果并指引实际教学工作。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归纳法、实践探究法、个案研究法。

研究预期目标:(1)改变作业低效问题,探索语文教学中有效作业的设计原则与操作方法。

(2)改变作业的“量”的泛滥问题,提高作业的“质”的分量。

(3)尝试把“有效作业”与“有效课堂”进行整合。

(4)借课题研究的实践契机,提高教师主动进行有效作业设计的自觉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前期准备

2012年5月之前,课题负责人及各成员共收集了30多篇有关作业设计的文章,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课题负责人及各成员也完成了相关的理论著作,共有10多篇相关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二)调查研究

2012年6月上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学生对语文作业的看法与感受。从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选择权、自,容易产生疲劳感,有厌倦情绪。(2)作业形式较机械单一,书面作业占大部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类作业所占比例偏低。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多布置一些新颖的、能够激发兴趣的、形式多样的作业。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作业形式已不适合学生的需求,而必须对作业设计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与调整,使它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2012年9月,各小组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验证工作,共设计了8节专题研讨课及6节课改实验课,收集了大量材料,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各子课题的成果。

2013年4月20日,组织课题组成员赴广西师范大学学习与交流,与该校的语文教学专家唐子江教授、教育学专家张荣盛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了专家的指导意见,为课题研究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三)分析总结

2013年5月开始,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子课题的论文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为扩大论文成果的交流,先后投送了省、市级各教育刊物。2013年8月,课题负责人结合收集的材料,完成了总课题的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同时编辑印制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作业的策略研究》论文集,收录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的大部分材料。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根据预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又实在的成果,下面逐一陈述并分析。

(一)把握初中语文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的关系

辩证思维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作业也一样。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检验

要求能充分体现该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做到点面结合,它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内容的有效整合。课堂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课后作业是课堂作业的补充和提升

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来预习、展示、反馈,剩下作业的时间不多,肯定有知识缺漏之处。要想更全面把握,就得在课后的环节中加以补充,弥补课堂教学的空白。

3.把握作业质与量的统一

质是作业的核心,是作业追求的最高境界和归宿。量是作业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作业中,练习一定要去粗存精,唯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可以得到最有效的训练。

(二)掌握初中语文作业的层次分类方法

经过实践与探究,我们认为,有效的作业布置应该讲究层次性,因为有层次性才能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有效性。

1.作业主体分层

作业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之间有差异。划分学生类别,建立成绩档案。具体做法: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智力状况以及学生个体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A层为特长发展生(优等生),B层为能力发展生(中等生),C层为基础生。

2.作业量分层

语文作业量的设计,教师要因个体差异而对待,切忌一视同仁。例如一些要求背诵的课文,允许一部分学生背不出可以放在课下进行,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扩大他们的作业量,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作业难度分层

针对学生在语文能力上有差异的客观现实,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难易程度,不同层次学生难易程度应有区别。可分为三类:“必做题”(基础题)、“选做题”(综合题)和“挑战题”(发展深化题),分别适用于语文能力下中上三类学生。

4.作业批改分层

教师对分层作业的批改处理,采用学生自改、学生互改以及教师改三种方式。并由小组长或教师对错题进行记录,及时做好反馈工作。

(三)把握初中语文作业的评价方法

有效作业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作业是否有确定性

作业的确定性,它是保证学生思维流向沿着既定目标发展的必要前提,大致包含三层含义:内容的科学性,表达的准确性,难度的适中性。

2.作业设计是否具有发散性

这类训练以教材某一角度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要有四种指向:顺向,即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思维顺着课文提供的材料做直接的指向考虑。逆向,即进行求异探究。横向,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依托教材,联系原材料之外的内容进行训练。纵向,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合情合理的引申。

3.作业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

作业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作业检测的结果也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避免随意性。一些不切实际的难度过高或题目表意不明的作业,也会影响作业的效率。

为了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我们制定了语文有效作业质量评价表,从书写、格式、正确率、态度、反思等八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以及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高,都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紧扣有效课堂改革

现今的教学改革,倡导的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推行“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作业是提升课堂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方面。

(1)教师在备课时,应把作业安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可为有效课堂添光加彩。同时,还应考虑在上课时,怎样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即什么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2)把作业布置在课前。教师可以把设计好的导学案先分发给学生,作为课前的学习指导。把有关课堂的教学内容以练习作业的形式融入学案中,使之成为课前的有效作业。这可以说是奏响课堂有效性的前奏曲。

(3)把作业安排在课后。课后作业则要精选适量,使学生既减负又增效。每次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的教学目标精选出既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又让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作业。

(4)作业的形式以及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一些阶梯类型的作业,即每次作业应有深有浅。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改变对作业的看法,觉得作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趣,是创造。

六、讨论与建议

(一)成效与作用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注重有效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学生觉得量合适,更加有选择性。尤其是在有效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之下,学生积极讨论、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他们乐于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互动。

2.提高了教师进行教学探究和作业设计的积极性。通过课题研究的活动实施,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实践之后,有效性逐步显现出来,反过来更加增强教师的信心。

3.促进了学校有效课堂的改革工作。把语文有效作业的设计与当今的有效课堂改革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的研究是相得益彰的。我们发现,如果能够做到作业的有效性,那么就可以弥补有效课堂改革探究阶段出现的很多不足。近年来,在上级部门举办的有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当中,我校语文组有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成绩是鼓舞人心的。

4.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作业的落实,不仅仅巩固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近两年来,有7人(次)获县级演讲比赛一、二等奖,有30多人(次)获各级各类征文比赛奖项。

5.教学成绩得到了提高。教师注重有效作业的落实与安排,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开始选定的课题研究实验班101、102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为例,在历年的统考成绩数据中,从全县排名来看,显现出逐步提高的良好迹象,详见下表。

(二)问题与建议

1.师生的主动性。如上文所言,师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促进,但我们觉得,其中的主动性还是有欠缺的,特别是学生方面,坐等教师的“好饭好菜”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如何延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很值得我们探究。

2.完善激励机制。包括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和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意味着表扬。事实证明,学生的成长需要表扬,教师的成功同样也需要表扬,激励与表扬的恩泽,接受者没有年龄与性别之分。

3.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包括学生的资源和教师的资源两个方面。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发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单打独斗;二是吃“白食”。有效课堂倡导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师生合作。在合作与探究当中,彼此才能共同进步。

4.扩大经验交流。要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方面,可以定期召开一些学习经验交流会,或者专题板报,等等;教师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篇五

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责任制,力求在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指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使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

我们的课堂从无效低效转型为有效课堂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伯尔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提倡教师要“贴”着学生教。

何谓“贴”?即由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守望者”、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从空间感觉上讲,教师是居于学生之后、若即若离的。这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为什么要“贴”?因为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提前做了深入研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垫高”了自己,做好了课堂对话的充分准备,似乎达到了与文本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学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在学习和对话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适时地降临,否则,学生的学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教师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怎样“贴”?一句话,需要教才教,需要教一定要教好。一般手段为穿插引用、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慢研细磨、吟诵美读。比如写作背景,不必要在导入课文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机械地推出大篇幅的文字介绍,而是放在学生解读文本最需要的时候,或者说是离开背景不行的时候,教师“雪中送炭”,酣畅淋漓地“浇它个透”!这不但选择了点拨的最佳时机——学生思维“愤”“悱”之时,而且使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位普通语文老师一学期能上几节公开课呢?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一学期又会有几次机会听教师上公开课呢?更多的是听教师的常态课。只有常态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材教师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各式货柜、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抄袭他人现成教案的现象。个别教师在集体备课前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甚至刚拿到基础教案就随便进入课堂。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不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如何做到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点评、引导恰如其分等就显得很随意。三是课堂太浮躁。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如刻意追求“导入”的新奇,刻意追求“讨论”的热闹,刻意追求“结语”,而对语文学科的本位——语言,却漠然处之,甚至不闻不问。

为了改变课堂低效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广博的吸纳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输入的信息只有经过头脑的加工再自主地输出,才能成为自身素质的积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有充实的知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每周都要认真读书,自主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二)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最后来议论收获和反馈,做到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力争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低效性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界的难题,我们不断反思、探索,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更是在新理念的引导下寻求新的出路,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与“有效教学”背道而驰甚至啼笑皆非的现象,如,课堂上的表演作秀、对已有经验的照搬全抄、为法而法或一法到底……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基,既关注课堂的即时效益、更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某种理念的生搬硬套,而是精心研究学情、静心分析教材后的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篇六

关键词:微视频 初中语文 实践 调研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中介,记录老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视频(课堂节选),同时还包括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教学规划、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演练测试以及学生回馈、老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特定的组织形式和表现方式共同“打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所以,“微课”既与传统单调的资源种类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规划和教学反思等有所不同,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教学资源。下面笔者将以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为例,探讨微视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对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微视频教学的调查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对左右课堂的非智力元素进行调查,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为课件提供必需的数据和文字材料。

二、国内外关于微视频教学的研究综述

当前,翻转课堂在美国受到师生的热烈追捧。2007年,有超过1成的受众利用互联网上的微视频进行学习,2010年这类人数已经上升到3成。互联网教程中语文微视频教学尤其受欢迎。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初,已有两个国家20多个州以及超过30个城市实施了微视频教学。

国内也有愈来愈多的学校意识到了微视频教学的巨大价值,并意图将其本土化。笔者在这里单讲初中语文,例如: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随机挑选两个实验班级,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微视频教学。

三、微视频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具体应用策略

1.利用微视频,对教材画龙点睛。很多学生在阅览教材时,时常觉得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将整篇课文内容看完,然而看完后感觉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类教材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微视频进行辅助。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明确了教材的中心思想。例如在讲授《生命,生命》一文时,可以运用微视频在音乐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孱弱的蛾子闪动着双翅在我的手心奋力挣扎;砖缝隙中的一颗种子突破坚实的外壳,在缺乏阳光、缺乏泥土的砖缝中顽强地成长,不惧雨雪风霜;置于胸前的听诊器,“咚咚咚”地奏出生命的乐章。

2.运用微视频,领悟诗词意境。微视频能将影像、文字、声音、视频联动起来,变静为动,使课文内容具体化,颠覆了以往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时间、空间的约束,营造了一个热烈的课堂氛围。如此,直接印象与想象、联想相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对诗歌中的意境心向往之,快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运用微视频展现诗歌所描画的意境:孤独矗立的岛屿,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秋风瑟瑟、树叶飘摇,岛屿上枝繁叶茂、百花争艳,大海上波涛汹涌……诗中的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远景与近景、实景与虚景都能运用微视频展示出来,豪气干云的音乐又能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胸襟、高远的志向。与此同时,诗中豪迈的基调,再配以老师结合背景和图画的激情朗读,也能抓牢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就突破了重难点。

3.运用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文学作品起源于生活,写作因生活而充满独特的魅力。而学生在写作课上的状态却不甚理想――写出来的作文往往较为空泛,缺少真情实感,使作文缺少特色;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将写作与生活相联系,而不走出“象牙塔”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而运用微视频进行作文课技巧的讲授,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将其与生活紧密相联,填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空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研发和运用微视频进行教学,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效汲取微视频的“营养成分”,使学生能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赵世波 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47-48。

[2]董树全 立足民族地区特点设计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之我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183-183。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文化教学研究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得到了公众的高度重视。而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阶段,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得学生可以自主获取大量的文化知识和国际社会信息。此外,高考英语中对阅读能力的考察部分占了较大比例,这也使得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1.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对文化教学研究,有助于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渗透在语言里,二者互相融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单单是教会学生掌握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等基本的知识,最主要是教会学生体味语言中的文化元素,理解文本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能够掌握英语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文本,英语阅读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力。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就是流利地进行国际交流,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力。社会需要拥有较强跨文化交际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体味阅读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做好对差异文化的学习掌握。英语文化教学的程度也决定着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和理解力。

3.适应时代的人才需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学生将来毕业工作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时需要注重将教学和社会联系起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延伸要求社会提供较多的语言型人才,而语言型人才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还需要形成跨文化的交流意识,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1.落后的教育观,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目前大部分的高中英语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不全面,只关注教学业绩和教学进程,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而学生自身才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此外,高中英语教师在备案时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不采取针对性的文化教学,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要,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2.文化教材有限,教学计划偏差性较大。有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文化教材只局限于课本,没有寻找文化内涵丰富的阅读材料进行文化教学,限制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此外,还有较多的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出现偏差,对于文化知识只让学生了解即可,扫清学生的阅读理解障碍,最终文化教学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缺乏对知识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学校里,英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往往只注重表层意思,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单词的文化意义,这样会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无法正确使用词汇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大部分教师也缺乏对语法规则中隐含文化的解读,学生无法体会中英的语法差别。教师不进行中英文化对比,容易使得学生用中方的思维方式学习理解英语,最终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死沉。目前只有极少数的高中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自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只对文化知识稍作讲解,这样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缺乏文化气氛的感染,就无法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最终影响到以后的发展。

5.缺乏对文化知识的考核。缺乏文化知识的考核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导致文化教学出现较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英语考试中文化内容涉及甚少,使得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没有主动性。高中阶段对英语评价的主要形式就是笔试,考试内容主要以对语言知识的考核为主,较为单一。这样使得在学习语言和实际生活分离开,也会大大影响到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三、解决策略

1.转变角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应该成为文化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途径去了解英语文化,自主学习。比如,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解拓展英语文化知识面,使得他们自主学习,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培养文化意识。

2.明确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材料。高中英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扫清英语阅读理解上的文化障碍,提升阅读效率,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计划,根据计划进行文化教学,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备课时准备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文化知识短视频,在课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既能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

3.充分发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文本中的词汇是英语使用最为频繁的部分,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也最多。教师在词汇教学时容易忽视其中的文化意义,只注重学生掌握词汇本义和读法,这样会导致学生片面理解词汇,无法掌握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向学生解读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介绍与词汇相关的成语和谚语等相关文化内容。此外,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将与常规表达方式不一样的部分着重讲解,对比中西方用法差异,整合文化知识,以取得良好的文化教学效果。

4.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设文化气氛。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与国内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西方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设计情景对话、话剧表演等,创设良好的文化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表达观点,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等文化。

5.在考试内容中增加文化测试的比重。为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教师需要在选择英语文化教材时,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易到难,层层教授文化知识。比如,对于刚入的高中新生,摘取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解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英文著作,让学生在经典中感受文化,体味文化内涵。

四、总结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性部分,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因此,为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面,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挖掘课本教材里的文化内涵,以取得良好的文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存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62):101.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八

职高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而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反应而产生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信息。很多历史都是由文学作品来记载传承的。因此文史本来就不分家,文学记载历史,历史带给文学进步,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文史鉴赏教学研究,注重跨学科教学,有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文史鉴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推进,但是职高语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于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职高学校各个学科之间往往是完全独立的,学科之间毫无涉及和互相渗透。学生知识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没有机会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史方面的知识。职高语文教师也缺乏文史鉴赏的专业知识,自己往往也一知半解,更无法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

二、文史鉴赏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加强文史鉴赏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兴趣。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文学方面从上古神话到百家争鸣、诗经楚辞和诗词歌赋。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经典的部分。文言文是进行历史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将文史鉴赏渗透到职高语文教学当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学生兴趣,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论语》相关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所表达的以仁为本的治国方针,丰富学生的国家情感。

加强文史鉴赏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史鉴赏教学的最基本基础是文言文的熟读和背诵。教师应要求学生背诵名篇名句。背诵的过程即是自我积累的过程,将背诵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习名篇佳作在语言技巧表达和布局谋篇方法,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文史鉴赏具体教学方法研究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方面的书籍,增强学生的文史鉴赏能力和素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史使人明志。许多职高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手,原因就是因为涉猎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太少,知识面太窄。除了专业课本上的表面知识以外,其他一律不知。职高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方面的书籍,将文学和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文史鉴赏能力和素养。

在职高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历史教育。现今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多依据课文本身,字字落实讲解,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而讲解字词和语法的知识。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某个名家的作品时,职高语文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事件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课文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背景,以及他为唤醒国民而创作的其他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作品的文学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少年强则中国强,从而唤醒自身的爱国精神和热情。教师应加强自身进修和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史鉴赏知识和表达能力;同时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优美的语言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向学生传达精彩的故事背景情节和深刻的思想主旨,以实现学生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享受和素质的提高。

重视文言课文的熟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史鉴赏领悟能力。传统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文中词句的准确解释和讲授,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重点词句语法的分析和解释上面,将意境优美、含义深远的文章整体分割成了一个个孤立破碎的词语。这样往往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使得学生难以把握文章整体,给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带来了很大难度,也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教学主旨。而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大致梗概。学生在熟读和背诵文言课文的过程中可以熟悉古代汉语在用词造句方面的语法知识,积累文学、历史素材,逐步提高对于文言课文的阅读和领悟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熟读和背诵,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进入作者的角色当中,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追求,从而树立自身正确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趋势已从传统的智育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发展。文史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好文史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重视文史鉴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李明。以人为本――职业中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0.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篇九

【关键词】初中英语 英语文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07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才能领略到文化的异彩纷呈、丰富内涵。初中英语教学在教授给学生必要的英语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应该更注重英语语言背后的英语文化。随着世界的多元化深入,我国对待国外的优秀文化持欢迎、包容的态度。也为实现我国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主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从教育教学来看,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技能,而其认识世界的主动性更强,也更有能力去学习、探索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体现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来培养英语综合性的能力,并且回馈于自身的成长与生活。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偏向于魇谟⒂镏识,学生的做题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在新时代下,透过英语文化的熏陶,在文化的理解下将能够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教材中的英语知识。在接受英语文化的同时,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也会有所提高,能够自觉识别生活中一些消极、不利的文化流行行为、态度、风气等等。所以,立足于内涵丰富的英语文化,开展初中英语教学,将会为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对学生的塑造和发展亦将会发挥极大的潜力。

一、课堂导入加入文化因素或相关的生活经验

一堂完整的初中英语课,必然会有课堂导入环节。目前,新课改下关于课堂导入的机制、切入点、原则以及具体策略都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结合这些成果,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中,不妨加入一些英语文化的因素,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恰好的文化氛围和气息。在导入中添加英语文化的色彩和因素,有利于帮助教师讲解一些英语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定式。而结合相关的生活经验,创制课堂导入,也是可行而有效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会有一些与英语、英语文化有关的东西,教师何不加以利用,创制为良好的教学导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深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直接接触到英语国家的外国人、或者去英语国家旅游等。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中英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契机。无论是加入文化的因素,亦或是联系相关的生活经验,都是在以文化陶冶的方式,引领学生把握英语特点内在的形成因素,避免学生死记英语单词、硬背英语语法知识。在导入中力图创造英语文化的环境,让学生在再创的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所习得的英语更具生命的活力,杜绝“中式英语”的窘境再发生。文化的影响是潜在的、隐性的,但是确是直指人心的。学生在无形之中会接受影响,在思想中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致和喜爱之情。同时,这也给乡村的英语教学提供一点启示,在教学中增加英语文化的因素,可能会更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对话

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掌握基本要求、规则,而后实践交流的过程。所以,要借助大好的形势发展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对话是一个双方交互的过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对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还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且,目前的初中英语师生对话还不够深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与英语文化的对话。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模拟英语文化中的交流沟通,感受英语文化的点滴。对话也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它是在促成学生的英语综合学习,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在开展英语对话中,实际上学生就英语语境下的交流与用本土语言的交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在找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例如,uncle一词与中文照应起来,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区别。学生在对话中需要根据场合情况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判断和理解。英语中有不少单词的意义十分丰富,可以同时与中文数十个词相照应。这个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交流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在对话的过程中,其实亦包含着学生对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的理解。对话,就是在交流各自对其的理解。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对话,要以尊重为前提。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尊重和平等。才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致置身于英语学习。

三、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5-01

1 师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方法

1.1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课前自主探究;(2)激情目标探究;(3)美读感悟质疑;(4)合作探究释疑。课前自主探究预习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预了要求学生自学新课的生字词,自读课文外,还要求学生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大胆提出疑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课文资料中尽自己的能力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设计学案,已展示课前自主探究的内容和学习步骤。激情目标探究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营造生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在课文“导读”过程中紧紧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共同探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美读感悟质疑是指围绕语文学习目标通过读来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来质疑,激发鼓励学生有疑要质疑,有疑问必定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在语文释疑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讨论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通过语文合作的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愉悦学习,初步达到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

1.2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几个环节:(1)选好拓展阅读材料;(2)确立拓展阅读目标;(3)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4)小组交叉拓展训练;(5)教师综合点拨;(6)学习评价(师生互评)说明。第一个环节:“选好拓展阅读材料”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根据本单元教材上的材料的课文的特点(文体、话题、主题、题材等方面)来选好拓展阅读活动的文体材料。第二个环节:“确立拓展阅读目标”是指学生根据最近一段时间(或单元或学月)所进行的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目标,然后来确立要进行拓展语文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个环节是“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语文教师首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小组对阅读材料根据阅读目标由各小组自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阅读材料编写阅读训练题,此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并及时审阅。第五个环节是“小组交叉拓展阅读训练”在具体的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以“本组出题另组训练”为原则进行交叉阅读考查。“教师综合点拨”既对编题进行综合点拨,也对训练进行有效的点拨。第六个环节是“学习评价(师生互评)”既是教师对编题学生的评价,也是对语文阅读训练的训练者的评价。

2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学习语文由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过程。从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在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学习过程。

2.1自我感知预习研读

自我感知预习研读这个学生自学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学生要参与语文课堂研讨,研读语文文本材料的第一步,学生预习语文材料的研读基础有两点,第一是语文单元讲读的示范作用,在讲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强调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知识重点和阅读本单元某些文章的学习方法,引导教会学生将在预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以消化语文课堂所学的新知和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清文体,掌握课文的文学常识部分,阅读课文,认识和掌握生字,查词典解释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点明本文学习的中心思想,研品写做方法,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印发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学习材料,并理解完成课文后的课后练习与思考。只有预习了课文文本,学生才可能对文章有话说,才拥有对文本的发言权。学生课前预习文本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这个语文学习预习阶段属于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阶段,要确保语文预习有效的进行,在语文预习学习中,学生就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2.2质疑,发现难点

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发疑问是常有的现象,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预习文本真正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时,必然会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很多疑点与难点,并且往往还会有所发现。这个环节很重要,它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初步探究学习与把握。教会学生产生疑问、质疑并积极解疑,这一点是语文教师极力保护的一个方面,教会学生善于发疑质疑解疑,对于学生这种不断的生疑,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停地产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这样语文学习活动保持在一定的气氛活跃的状态,语文课堂才会有活跃的课堂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做好语文教材的挖掘整理与整合工作,在语文问题的产生的梯度性、内容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性上,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分析、讨论、归纳、引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正确的质疑问题发现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3交流展示探讨迁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探讨迁移,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也是检查语文阅读的直接手段,培养交流展示探究阅读,解决学生自我发现的问题,根据课文的体裁整理相应文体与语文学习的方法,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对语文课本的精细与阅读,抓住学生自读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迅速理清思路,学生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细致、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语文文本,再仔细体味语文的字句章,并在充分理解语文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抽取课文阅读信息,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本的特点、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教书育人、陶冶情操的学科,学习语文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需要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更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和策略,以满足现代教学理念及新课改的要求。

一、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学的内容背离了生活的实际内容。目前,初中学校在设置语文课程时,更多的只是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上课,让学生掌握语文的相关知识点,没有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思考,学生没有真正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无视了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教导的重要性,最终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二)课堂教学环境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于现代的初中语文课堂来讲,由于受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及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感到非常厌倦和乏味,再加上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不考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导致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不利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乏味的教学氛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的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听讲,并没有真正地自主学习,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学方法的制约,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将语文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所以,教师要将语文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语文文化的陶冶和文化底蕴的熏陶。语文对于学生不单单只是作为应对考试的知识内容,更加要注重的是将教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并深深地被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吸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的文化背景及学生的人格发展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还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二)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根据初中阶段语文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教学内容和教案,来优化教学的方法,改善课堂环境。在语文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教师进行互动,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语文教师除了要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其次,教师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认清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并自主学习,多阅读,多写作,主动地去分析和理解课文的含义,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最后,教师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深化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注重学生人格方面的培养。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也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其人格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爱好和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学生的错误要悉心教导,而不是严肃呵斥,还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言,提出意见。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活动,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这样,学生的人格发展才不会受到制约。

三、结语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影响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办法。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再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最后,语文教学还应多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作者:杨凤玲 单位: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石灰附中

参考文献:

[1]胡爱。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论坛,2016(5):65.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十三

一、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季苹说:“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研究性阅读能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研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研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2)从课文中设定研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是:

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研究课题,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研究课题,从课后习题里带出研究课题,在趣味活动中引出研究课题,在插图赏析中推出研究课题在课文中寻找研究课题,其实就是营造研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既达到了解读课文、操练语言的要求,又从中培养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2、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四、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调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研究要点。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过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十四

一、深入分析学生特点。设置科学合理层级

相对于动辄六七十个学生的班级而言,小班化教学在这一方面的压力明显降低。四十五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学,能够让教师更多的将目光与精力聚焦于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更加熟悉,从而有利于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是客观的,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者,必须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从而科学的设计目标层级。笔者在接手一个班级之后,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语文学习档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分析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包括学习情感态度、投入程度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情况下,按照五个层级左右进行划分,过多比较难以管理,过少就失去了分层的意义所在,通过设置梯度趋缓、数量适中的层级,科学的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二、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分别引领教学活动

在小班化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确定了层级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相对应的目标,使每一个层级的学生按照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目标进行学习研究,从而使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有序的开展。笔者以基准目标为起点,分别进行加深和降低两个方面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最高层级目标较为深奥,专门针对班级前列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优秀生而言,最低的层级目标则完全局限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主要针对学困生群体而言。分层教学目标体现了从最高目标到最低目标的有序缓降,每一个层级之间的目标既体现差异,又不至于差别过大。分层目标中情感目标是统一的,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体现差异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都是相同的,但是对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要求、语文学习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了分层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按照差异化的方向进行,保证了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充分激发活力、积极参与其中。看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通过努力实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会得到明显增强。

三、组织差异教学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小班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技巧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分层达标也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兼顾考核环节。笔者认为立足于小班化和分咏萄模式,教师在教学考核的组织上也要体现差异性,既要和学生的分层目标相吻合,同时也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在知识考核上运用AB卷形式,对于中等以上学生,也就是前三个层级运用正常难度的A卷,对于后两个层次的学生选用基础性的B卷。运用AB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体现了和差异性目标的一致性延续性,也保证了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听得认真、课后巩固得当,就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其次,在平时能力考核上,无论是书写、朗读、理解还是口语表达等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差异性门槛的设置,对哪些层级的学生选用什么样的标准作为过关原则仔细推敲,保证学生既能够通过努力得以过关,又充分释放了学习动力。

四、实施动态升降管理。营造浓厚竞争氛围

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进行分层达标训练,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通过有序的机制,运用动态管理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都憋足了劲向前冲,卯足了劲比一比,在这种竞争氛围中积极向上、整体前进。笔者对语文学习分层管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首先让学生搞清楚分层管理并非分等级,而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每个人的学习状态,寻找到最佳的学习切入点。同时,这个层级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进行动态管理,每个月进行一次评估。每个层级都有相应的达标门槛,当学生达到了这一门槛之后,就可以进入相应的层级,当下一个层级的学生通过努力达到了上一个层级标准,在月底则进行升级。同样,一个层级的学生已经无法保持目前的要求,则要进行降级处理。这种有升有降的模式,使学生之间有升有降,学生为了保级或者增级,都会奋发努力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管理和引导启发,学习的浓厚氛围得到了有效营造。以动态升降管理推动分层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起到激发动力的明显成效。

最新范文

夏季防溺水主题手抄报(最新14篇)04-27

小学生诗歌朗诵精选14篇04-27

课堂教学有效性【精选3篇】04-27

幼儿园家长会简短心得体会优秀15篇04-27

新班主任的自我介绍最新11篇04-27

老师我爱您【优秀3篇】04-27

青年教师培训方案(优秀5篇)04-27

九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优秀8篇)04-27

优秀教师推荐人选的先进事迹材料(优秀15篇04-27

教师节校长致辞【精选11篇】04-27

61 7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