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通用4篇

时间:2024-01-22 09:55:0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那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山草香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通用4篇。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一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渊源,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小学一、二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其终身学习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当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得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介绍几种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不断更新图书。为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我缝制了一个图书交流袋,挂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每逢周五,轮到同学们借书,他们就蜂拥至图书角,借阅自己喜爱的图书,人手一册。除此之外,孩子们还会隔三差五地从家里带上一两本书,插到图书交流袋里,与同学交流。我留心看了看,里面竟有童话、寓言及古典四大名著等。每天中午,图书袋前,从没断过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总不停地搜寻自己爱看的图书。不时,教室里会响起琅琅的书声,时而又会传来阵阵辩论声。有一次,我发现徐晨人小朋友竟手拿一本书进行抢答赛。每当课上听到小朋友们妙语连珠时,我都会暗暗惊叹:这小小的图书交流袋竟会有如此大的作用。

(二)以身示范,师生共读。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要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自己首先能够倒背如流。为了尽可能地将全体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教师首先自己要扎进书堆,然后从推荐阅读的内容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根据孩子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的心理,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等书,鼓励他们自己找答案。看到孩子们对一些另类的作品兴趣很浓,喜欢看脑筋急转弯或笑话集,就介绍《脑细胞迪斯科》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等。有一段时期,我发现孩子们在收集《儿童画报》随书附赠的《西游记》卡通画,于是先让他们说说画中的故事,然后引导他们看《西游记》普及本,结果许多孩子都入迷了。

(三)鼓励亲子阅读。在现有条件下,大部分课外阅读是要在家庭完成的,如果得到家长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我经常给家长写公开信,做好家长工作,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课外阅读兴趣第一的原则。将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的家长动员起来,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切实指导。尽可能做到为孩子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书;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每晚为孩子讲一个名人小故事。同时,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家长中好的做法,向其他家长推广,并积极推动、支持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探究有效的阅读方式

(一)每周一诗。根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的早自习、下午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室里便充满琅琅读书声。每星期抽出一节早读课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自由阅读。每周发给每生一张卡片,要求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记清所读的书名、日期、主要内容,还要摘录好词佳句。有的孩子很有童趣地为文字配上插图。然后,每周抽时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多读、多思。

(三)自办报刊。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上学期,结合我校一些活动,我班以环保为主题,举行了手抄报评比。期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节活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举行了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学生为了编报,根据读书节的环保主题,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编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编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比较中,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几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网络浏览。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长知识。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监督。上一学期,学完三册课文《识字八》,我下载了一些神话故事片让学生观看;学了《阿德的梦》一文后,我从网上载了有关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图文,让他们欣赏。

(五)参观、旅游,读大自然之书。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读过课文后,如能再实地游览,那么学生对作者的描写便会有更深的感受,对作者的选材、遣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法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参观博物馆,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人物、风俗、地理。参观科技馆,可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力。近几个学期,我们就根据当地有关文化单位组织的展出活动,及时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参观,使他们多了解社会,多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

阅读教学范文 篇二

一、指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要宽广一点。但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涉猎更广,理解更深。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我主要按照“自主阅读文本――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模式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首先,我给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思考,以引发独特性感受。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最后再由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品读《故乡》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迷信、庸俗生活理念的讽刺,也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具体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我们教师应该尊重、鼓励他们。又如,在学习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时,我在课前不对学生介绍有关这篇课文的任何评论,而是首先让学生反复吟咏、品味文本。由于个体经验和体会的不同,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有的认为美在轻灵的语言,有的认为美在浪与海岸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美在抒情的笔调……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指导学生“变式”解读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由于某些文本会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共鸣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候往往需要某一种介质。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解读文本,以帮助他们找到这种介质,走上个性化的阅读之路。同一个文本有许多介质,就看阅读者个人的阅读修为和阅读方向。如在《孔乙己》中,有人以“笑”为介质来解读,有人以孔乙己的矛盾身份来解读,有人以猜测掌柜的心理来解读。

以“变式”解读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阅读文本――寻找介质――变式阅读。当学生有效运用“变式”解读文本的方法时,他们的创意就会不断地出现。巴金的名篇《月》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有个学生在阅读后给大家出了一个上联:望明月,寒侵身。要求根据文段的意境对出下联(参考答案:立庭院,霜积衣)。这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变式”阅读文本的例子。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跨文化意识 阅读教学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化意识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例如:有些词汇或表达方法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例如:文化崇拜和文化歧视);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了解英语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历史)文化现象的渊源;初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可以看出,《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更多地强调了“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强调中国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吸纳。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种类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尊重,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化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文化和语言是全息的关系。每个民族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而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文化的独特性反映并沉淀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语言的许多方面如词汇意义、句法结构、交际模式以及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包含着文化的素。因此,让学生了解国与国之问的文化差异,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理解,又能奠定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文素质。

(二)文化意识与阅读教学

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看,英语教学并非仅仅要学生掌握多少语言技能,而是要通过它成功地走向世界,与人类和世界交流。因此,了解语言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成为英语教学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近三年高考阅读理解选材时题材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逐渐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如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也就是说近几年高考试题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试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运用《www.shancaoxiang.com》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如果我们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用大量时问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且会加重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和提高跨文化意识能力,不仅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调查研究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应有的一个层面。但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对所教的两个班129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问题设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学习兴趣及掌握程度。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如下:

(一)你认为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对英语成绩的提高很重要吗?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风俗习惯在英语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你自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程度如何?

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很少或不了解。

(三)你目前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现在绝大多数高中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参加高考、得高分、考重点大学,然后才会考虑自己的职业、技能。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应是交际,而且是跨文化的交际,忽视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

(四)你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主要通过何种途径?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英语课并没有成为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授课还多以语言知识为主。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加大文化渗透的力度,满足学生了解这些文化习俗的需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五)你对下列哪种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感兴趣?通过此表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喜欢听英文歌曲,迷恋体育电影明星和歌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其它方面的文化知识,是学生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丰富。

总之,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学习不够重视、了解不多。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看来英语教学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异国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四、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尝试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切入点,增加课堂的文化渗透密度

“文化渗透”是现行教材的一个特色。教材逐步介绍西方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内容。英语教师应尽力把这些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

例如,在“The On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这一课时,我用下面的图表进行导课:

具体做法是:(1)让学生搭配表中的著名文学作品及作者;(2)通过问答形式与学生讨论这些作品的故事梗概及作者的平生;(3)介绍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建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作用是:(1)通过填表练习,复习了高中教材中出现的大部分英美文学作品及作者,是学生对英美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2)介绍相关的作品及故事情节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3)学生可以在课后的阅读中进一步感受英美文学的魅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又如,在学习“Freedom Fighter”时,学生了解到“Martin Luther King”是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为了加强理解,我把他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全文印发给学生,并给学生播放演讲录音。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是练习朗读演讲稿全文,完全模仿他的语音语调及饱满的激情,然后开一节朗读竞赛课。竞赛中学生逼真的模仿表演引来了阵阵笑声和掌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这位自由战士的人格魅力也加深了理解。

(二)利用课外阅读渗透文化意识

唯一的课堂传授途径不能促成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提高,还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还可以通过阅读报刊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该民族生活态度、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通过它,不仅可以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世相百态,从而增加对该国文化的认识。好的文学作品如《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飘》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的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了解西方文化。将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无异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必将吸引他们去探索,去求知。在探求的过程中,外国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风格、精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将使他们领路享受西方文化的内涵。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兴趣时,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选择文化知识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训练,以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问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等,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四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7-01

当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阅读,作为培养语文素养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语文考试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提高,才能从容面对中考大关。

阅读的定义与:面临的问题

根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此定义,我们能得到新课标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期望有:

第一,阅读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得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便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第三,阅读教学是一个多边对话的过程,因此,学生、老师、文本、教材编者都是平等的,阅读是个灵动的动态过程,没有预设目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鼓励心灵交流,鼓励思想碰撞;

第四,“运用语言文字信息”,说明阅读教学中将贴近文本,钻研文本,这也对教师、教材编者的文学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定义与期望,实实在在体现了语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问题与疑惑。笔者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最主要的是:

如今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为适应新课标,阅读教学大都采取了课堂讨论的方式。“群言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十分热闹,其中不乏有闪光点。教师角色,通过这种方式有本质的改变吗,从传统的绝对权威变成“对话者”了吗?对于学生,这真的能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吗?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实质性的提高吗?为何在考试中简单的鉴赏题也难以回答?

反思

教育心理学中认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原因,从学生角度分析,主要是焦虑、动机、兴趣、期望和成就感。这五点过低或过高都会印象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只是课堂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解决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会因为这种改变而提高。同时,课堂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的改变,而是根据新课标要求而改变,阅读教学方式的主导权依然在老师手上。因此,教师角色并没有改变,并不是“对话者”。

笔者认为,所谓“对话者”,但并不是指教师的角色就是一成不变的,毕竟师生之间在能力与素养之间始终有所差别。所以,不妨把阅读课堂当做一场老师与学生们的聚会,老师组织这场聚会,目标是积极引导对方(学生),使对方(学生)能不断进步,争取能力与素养能与自己平等的“对话者”,喜欢上阅读教学这场聚会。由此,教师要将妨碍这场聚会的因素各个击破。

焦虑主要来源于效率的差别。“群言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占领这意见领袖的高峰,理解有难度的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位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是一句空话。教师此时的角色便是组织者,安排好时间,使学生们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讨论时间,时间不能过短,否则会影响思考质量,已不能过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惰性。这样,才能使焦虑感逐渐冷静下来。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召唤读者来填充其中的空白。那么,此时的教师便是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找到文本的结构。比如李商隐著名诗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讲述了诗歌中百花残、蜡炬灰、春蚕死等意象后,诗中至死不渝的追念的氛围便出来了,此时让学生讨论,便让学生有路可循。喊着“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口号,只会让学生和老师都恐慌。有了门路,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也使教学得心应手。

阅读前,努力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此时的教师是一个悬念制造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阅读,这样首先会提高阅读效率,这是考试的基本技巧。但是,不能够把悬念设置当做问题提出,这样会使阅读过程中许多信息被自动过滤。

其实,传统阅读教学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针对考试阅读技巧进行训练。比如在现代文阅读中的技巧有:写景状物散文要大胆地往人的品质上靠,写文叙事的散文要往情感上靠,写景的文章要找议论抒情的句子,叙事的文章要看对人物思想活动的段落,答题时不能笼统作答,而要条理分割、扣住文章中的原话作答……这些看似是应试技巧,但是也是从文学规律中概括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就强调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就会简单清晰很多。扣住文章原话回答问题,也是要求学生不能远离文本。同时条理分割的作答,也是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因此,教师上课时多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可以是阅读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也是学生更有成就感。而且,掌握规律,才能打遍天下,这样,才是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最新范文

难忘的教师节作文500字优秀10篇01-22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优秀5篇01-22

教师节征文(优秀7篇)01-22

初中教学管理(精选7篇)01-22

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反思01-22

幼儿大班教师随笔优秀10篇01-22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精选7篇】01-22

小学教师师德承诺书优秀3篇01-22

你是我的老师作文【优秀9篇】01-22

我的体育老师作文【优秀5篇】01-22

61 6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