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精选9篇

时间:2023-05-17 08:32:55

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厉害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进而形成一个独立学科“成功学”。山草香整理了9篇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科学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演讲稿700字 篇一

邓稼先,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名字。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经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经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仅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祖国要求他制造原子弹时,他义无返顾地同意;当苏联单方面撕毁和约,撤除相关人员时,他自我带头攻关,并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之后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当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时,他并没有因成功而放弃工作,而是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方案,最终最终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5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的李鹏同志专程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中国“两弹”之父。当他生病时,他还一向想着工作,正因为祖国有他这样的好儿子,我们国家科技武装技术才能如此的先进。他的精神一向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

科学家励志小故事 篇二

事后回想起来,韩春雨觉得,自己和NgAgo的首次相遇,就像一部“无厘头”的喜剧。

那是一个深夜,他已经苦寻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工具多日。但就在这个可能名垂人类生物技术研究历史的关键时刻,实验室的显微镜却不给力,“耍大牌”的NgAgo迟迟不肯在显微镜暗淡的灯光下登上科技舞台。

韩春雨只得穿过漆黑的走廊,用一把他学生之前偷偷配的钥匙打开公共实验室的大门。在更先进的设备下,这个淘气的蛋白终于对蹑手蹑脚的科学家莞尔一笑。

5月2日,韩春雨和他团队的科研成果通过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公之于众。紧接着,这位河北科技大学42岁的副教授对互联网时代“一夜成名”有了深刻体验。

在生命科学领域,使用核糖核酸(RNA)作为引导工具的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今最炙手可热的角色,号称“将手术刀送入细胞”。韩春雨却不走寻常路,带着NgAgo这个默默无闻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闯进热闹的片场。“脱发的中年人通过基因修复,满头黑发就成为可能。”他这样解释这项被称为“诺奖级”科研成果的功用,“当然从现在看这还是比较科幻一点的应用。”

随着网站发布该成果,很快朋友的越洋电话就向他通报,连MIT(麻省理工学院)的BBS上都有人开始议论他这位“HIT”(朋友对河北科技大学的简称)的副教授。

但在韩春雨看来,自己科研人生并没有因为这一刻而发生意外改变。这位70后总是喜欢用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中的经典台词来描述与NgAgo相遇对于他的意义。“就在那一刻,我是一名科学家了;而在这之前,我其实是像一名科学家。”

韩春雨一家三口住在学校提供的58平方米的住宅里。他刚到河北科技大学任教时,学校原本给他提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但他看中了如今这套旧住宅离自己实验室只有5分钟自行车路程,于是婉拒了。

与NgAgo初次相遇的更多细节,韩春雨已记不清。只记得在那历史性的一天,他从实验室爬墙回家,“身手格外轻快”。——凌晨离开实验室对韩春雨来说是常事儿,他从不打扰熟睡的门卫,总是从一人多高的围墙上一跃而出。

这一次,随着全新的基因编辑工具亮相,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也一个跟头翻到了灯光闪耀的学术舞台。

有人评论,相比已经备受关注的前一代基因编辑技术,被韩春雨带到大家面前的这个新面孔能做更多的事情。它的编辑对象所受限制更小,能编辑基因组内任何位置。而且编辑精准度更高,能避免前一种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的脱靶现象。

43岁的中科院院士邵峰专门撰文探讨,如何才能涌现更多“韩春雨”。更有媒体直接指出,韩春雨的成功将给无数非名校、无头衔、无职位的科研人员以信心。

在韩春雨看来,做科研只是“爱冒险却胆子小”的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2000年,韩春雨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的第一天,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报纸:一面是深圳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人们端着饭盒边吃饭边谈工作;而翻过来则是爱因斯坦悠闲的半躺在花园的躺椅上。这个年轻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这条路不那么好走。寻找一种全新基因编辑工具的想法并非韩春雨独有。和他一样,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都受到一篇专业论文的启发,正摩拳擦掌。在高手林立的学术圈,韩春雨默默无闻。北大清华的优秀毕业生,价值千万元的实验设备——学术竞争者的这些优势都是韩春雨难以企及的。

他的实验团队只有5人。在河北科技大学的旧实验楼里,进进出出的学生没几人能说清韩春雨实验室的确切位置。实验室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教室,实验所用的器皿,有些是喝完的饮料瓶。

开始此次科研时,他手中有可支配科研资金三十多万元,可没想到做的时间比预期要长,费用也比预期要多。为了买试剂,目前他个人欠试剂公司三十多万元。

在这一点上,要“当科学家”的他就像《喜剧之王》的主人公尹天仇。只是与故事里的主角相比,韩春雨的逆袭如今在科技界已不是天方夜谭。

互联网时代悄悄地改变了科研的游戏规则。通过一根网线,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手触摸到巨人的肩膀。但能否率先成功站到巨人的肩头,用韩春雨的话说,那就要看科学家的自我修养了。

“我们的实验没有什么复杂的,关键要看实验设计。”对自己的科研成果,韩春雨实话实说:“大家都是聪明人,比的就是智商!”尽管一再声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韩春雨的锐气,像他光头上的头发茬,一不留神就会冒出来。

科研团队成员、他的徒弟高峰告诉记者,受相同论文的启发,竞争者的思路通常是如何将该种蛋白改造成在常温下依然有活性,而韩的做法则是找到功能类似但不需要65摄氏度才有活性的同源蛋白。

这一思路简洁得多,但也意味着有可能是在庞大的蛋白家族中“大海捞针”。“肯定有,找去吧!”韩春雨对高峰说。

坐冷板凳,对于韩春雨来讲,已经算不上什么稀奇事儿。韩春雨的父亲韩进廉,生前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进廉开始从事当时并不被鼓励的红学研究。韩春雨记得父亲这样的研究,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偷偷进行。一张稿纸,父亲也总是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这次团队中的另一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沈啸记得,他第一次到韩春雨实验室,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实验室落后的硬件,而是这里的人对科研的“疯魔”程度。

永远散发着潮湿气味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里,用铝合金和玻璃隔出一个几平方米的角落,就算卧室,床是直接铺在地上的4床褥子。

每天晚上高峰都在这里睡觉。贴在玻璃上的旧纸箱,阻挡着组培室24小时不灭的灯光。铺盖旁边的纸箱子上放着饭盆,而晾衣服的枯树枝则搭在空调和墙壁之间,晃晃悠悠地从电脑桌上通过。

窗台上一个花盆里种着植物。刚入住时,高峰吃完桔子随手撒下的种子,如今已经有一尺多高。

“卧室”电脑桌旁有一把小转椅是属于韩春雨的,他总是坐在这里和徒弟谈论文。他至今依然很难在这个缺了一条腿的小转椅保持平衡。每当他不小心一个趔趄的时候,总是会苦笑着告诉高峰:比我那时候好多了。

和高峰一样,韩春雨2003年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为了完成科研项目,也在实验室“飘”了两年。和高峰不同,他没有固定的地铺——哪个学弟不在他就借个地方睡觉,要是学弟都在,他便在协和医院的走廊里找个相对僻静的地方打开铺盖卷。

互联网把更多机会带到科技工作者面前。韩春雨认为,这个时代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依然是对科学“非功利”的热爱。

为了更投入寻找新的基因编辑工具,2014年他果断放弃了已经被学术期刊答应“接收”的论文,而那篇论文的发表无疑会带来科研项目和不菲经费。

“科学家做科研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发论文。”对科研目的的追求,韩春雨达到了“洁癖”的程度。

2005年年底,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期间,作为第一作者,他曾在期刊《核酸研究》上发表过科研成果。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那只是学生毕业有需要。”他说,为评职称写论文还不如淘茶壶、弹古琴。

走出实验室,韩春雨看起来并不像科学家。他喜欢淘茶壶,自己研习古琴。时常在古琴和汉服论坛潜水的他,还警告记者,这两个圈子的人不能惹,他们的嘴可“毒”着呢!

在他看来,公众对科学家存在某种误读。“科学家都是很热爱生活的。”随之又笑着补充说,“走火入魔的除外。”

他一鸣惊人后,很多人都猜想韩春雨会不会离开这所既非211也非985的院校。他却没有这么想,“工作十几年没有出什么重要成果,要在其他院校可能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和电影中的尹天仇一样,一夜成名后,韩春雨也成为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记者对他的成功逆袭总是充满好奇。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爱扮酷的韩春雨会不厌其烦地搬出《喜剧之王》的桥段“打太极”——这是一个科学家的自我修养。

科学家励志小故事 篇三

牛顿1642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科学家小故事演讲稿600字 篇四

普通老百姓没有机会跟科学家们接触,也不明白科学家做什么工作。更不了解科学家为了推动人类礼貌的提高所作出的贡献。

经过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后让我明白了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有科学家的努力成果。比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个实验。我们不仅仅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明白人类探索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显微镜。更要懂得感恩制造和改善显微镜的科学家。

施莱登和施旺这两位科学家就借助显微镜创立了“细胞学说”。让我们从宏观认识进入到微观世界。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学说,改变了人们的神创论。明白了当前的动植物都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历程。比如:我国的国宝熊猫。都是经过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法则而保留下来的珍贵财产。

经过对遗传和变异知识的了解,让我们懂得了农村流传的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有必须的科学道理。

科学家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我们今日的吃、穿、住、行、玩等方面都凝聚了千千万万科学家的努力心血。比如:医药卫生的发展,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延长了人的寿命。通讯设施的改善,缩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便捷的交通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

作为一名七年级的学生,我只在心里道一声:“各位科学家,您们辛苦了”。感恩你们的努力贡献,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礼貌富强。我们仅有努力学习,将你们前辈的礼貌传承下去。做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懂得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的新时代的中学生。

科学家励志小故事 篇五

刚刚过去的2013年,可谓“男神”当道,进入2014年,这股“男神”的风潮更是有增无减,在江苏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中,新任男神横空出世,同时也刷新了男神不仅仅是拥有华丽的外表,智慧与理性更是他们不可忽视的代名词,他就是科学男神魏坤琳。

雪白的衬衫、阳光的笑容、时尚的发型,魅力足以闪耀整个舞台!其实在来《最强大脑》之前,凭借阳光的外表和过硬的资历,作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5岁的魏坤琳在校园中早已颇有名气。“最帅的大学教授没有之一”配上魏坤琳若干幅帅气有型照片的网贴,在天涯、贴吧就已被网友们争相点击,人气无敌。

当然了帅只是魏老师的一面,作为从小到大的学霸级人物,拥有着数所世界名校学位的他更大的天赋是驰骋于不同领域的研究。比如他对体感游戏重新编程,通过外接的电脑,让踏板对两只脚的敏感度的不同来帮助中风病人康复,从而为康复医学提供更多数据;比如他通过运用心理物理学、虚拟现实、生物力学和数学建模等多种手段研究感知运动控制,尝试为糖尿病和高风险的病人定制调节足底压力的鞋垫,一双能给予合理支撑的鞋垫,在预防糖尿病足这一环节,使中国病人享受到了世界级的待遇;比如他申请了可以走路和骑车的智能假肢以及可以控制假肢的感应圈的专利……

在生活中,魏坤琳更是随时都会有灵感迸出。有一次,他看到父母用鼠标,“手像鸡爪子一样紧张”,突然意识到,我们以为这么自然的动作,实际上却是个这么不自然的东西!思维跳跃的他想看看,一双“自然手”变成“鼠标手”,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人类通过这样的训练还获得了什么额外的本领。于是可爱的魏老师想到了一个好的点子,他雇了好多用过鼠标和没用过鼠标的民工让他们来实验室练习打地鼠!通过打地鼠训练,魏老师愣是成功地让以前没有用过鼠标的民工,也都成了运动泛化的好手。所谓运动泛化在认知科学领域正是指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其实如此这般折腾只为了研究运动泛化的训练是否可以考虑到医学康复的过程中,让康复的成果更好地回归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魏教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大家对教授的传统印象。当网友进一步搜索魏教授的信息时发现,他的微博身份认证中,除了“北大心理学副教授”外,另外一个身份是“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嘉宾”,这再度掀起网友们的围观热情:“‘最帅大学教授’这么快就要走上电视与我们见面了,期待ing……”

在网友们的热心期待中,科学男神和华语天王周杰伦搭档组成“坤伦组合”闪亮登场。不过在节目中,他似乎是没有人情味的科学家:比如一个为所有评委和观众带来感动故事的小姑娘,却惟独被他打了最低分。比如几位选手被梁冬、李永波、陶晶莹等嘉宾给出了很高的预判分,但却因魏坤琳给出的难度系数分过低而淘汰,对此魏坤琳戴上了“全民公敌”的帽子。

不过对于魏坤琳而言,他说“我知道我的打分,肯定会让我成为‘全民公敌’,但是我的标准就是从科学出发。”他坚定发话,脸上是笃定的自信与严谨,而他那一句简单又执著的“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更是大获人心。

同样令人意外的是,《最强大脑》播出后,“冷面判官”没有成为“全民公敌”。而且在网络上发起的“魏坤琳是否应该闭嘴”的调查中,竟然有七成的网友对魏坤琳表示支持。“这选的是最强大脑,又不是感动中国。支持魏坤琳。”“魏坤琳坚持己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判,不受感性思维影响。点赞。”

当前网上有一段爆红的“Dr。魏科学神曲”,就是那句“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的混音剪辑,一时间引来无数网友膜拜,纷纷遣词造句,“好吃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不加班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此外还有明星版人生标准,其中最火的是冯小刚版“炮轰娱评人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无论如何,男神魏坤琳的出现吹起了最强大脑的集结号,使大家重新认识和发掘自己的大脑潜能,科普时代就要来临。

科学家小故事演讲稿700字 篇六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多么伟大的理想啊!多么崇高的追求啊!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是无数英雄为之努力的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坚定而明确的理想。他们把理想作为自己人生的航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达自己理想的彼岸。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紧弦的发条,拉满弓的锐箭,展示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过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终于,他实现了他的夙愿:用占全球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他让中国人远离了饥饿。

读袁隆平,我知道要想做事业,必须先学做人。

只有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才能踏踏实实做事;只有做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贪图名利,他可能早已是亿万富翁;如果袁隆平贪图享受,他也不用以七十六岁的高龄流连于稻田之间。他是真正想为人民做点实事,为农民增收,为国家分优。

读袁隆平,我知道机遇宠爱有准备的人。

从查得威克发现中子,到中国科学家合成人工胰岛素。他们遇到机遇,获得成功,哪一个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哪一个不是经历了数千次的实验呢?有位名人说得好:“当你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就可以考虑机遇了!”是啊,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的人。

读袁隆平,我知道运动是很重要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试想,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增添多少新的发明创造啊!每次听到有风华正茂的科学家去世,我都会为他们感到惋惜,为国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经常运动,使自己身体健康,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为人类多作贡献。袁隆平七十六岁了,仍然能在实地实验,这与他平时经常运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直接的关系。

读袁隆平,使我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袁隆平,使我的心灵得到美化;读袁隆平,使我的生命得到增值。

科学家励志小故事 篇七

道尔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被认为是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的奠基者,这是由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尔顿原子论”。

由于家里很穷,道尔顿十三岁就辍学了。不过少年道尔顿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找同学借来课本,在家里自学。由于道尔顿善于动脑筋,他的`学习进度比同学还快。他有一位亲戚爱好自然科学,道尔顿就向他学习数学、物理知识。后来,道尔顿自己开设了一所学校。他不仅负责学生的功课,还带领孩子们做游戏。一到晚上,道尔顿就刻苦读书。

1781年,道尔顿到一所学校当老师,这是一所很简陋的学校,但是图书馆里却堆满了书。道尔顿看到书架上有这样多书,兴奋极了。知识才是他追求的财富!从此,天天坚持不懈地读书,攻读数学知识,努力培养自己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在这段时间,他还学习天文,观测天气。

道尔顿兴趣广博,阅读了大量书籍,却能够学为己用。他的读书方法很有独到之处。

第一个特点是书本知识和实验相结合,这使他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他视野开阔,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广泛阅读,对哲学著作尤其倾心,这给他的思想方法带来很大益处,从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就。道尔顿还是第一个研究色盲的人,英国人为了纪念他这一贡献,将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在回答“你是如何取得这样成就的”这一问题时,道尔顿说:“某些人之所以超过他人,与其说他是个天才,不如说是因为他能够专心志致地学习,而且具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

世界上不存在天才,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英国哲学家卡莱尔也说过:“天才是一种长久刻苦努力的能力。”与其说一个人是天才,还不如说是因为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 篇八

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十分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样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科学家励志小故事 篇九

达尔文小的时候, 一次跟母亲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母亲说: “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 是它长出了青草, 喂肥了牛羊, 我们才有奶喝, 才有肉吃; 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 我们才有饭吃, 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达尔文问: “母亲, 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呀! ”母亲笑着说, “小狗是狗母亲生的, 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 “我是母亲生的, 母亲是姥姥生的, 对吗?”

“对呀! 所有的人都是他母亲生的。”

“那最早的母亲又是谁生的?”

“是上帝! ”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

母亲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 “孩子, 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 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 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 ”

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雀虫鱼。上学以后, 达尔文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达尔文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对达尔文来说,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 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常常边观察边沉思, 甚至忘记了危险。有一次, 达尔文在一个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样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迈动着缓慢的脚步, 突然一脚踩空, 从城垛上跌了下来。这时候, 达尔文的神智非常清醒, 头脑还在思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9篇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家的小故事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宇宙的另一边仿写【优秀7篇】05-17

与马的俗语【最新4篇】05-17

大学生就业问题问卷调查报告(通用15篇)05-17

描写大自然的诗歌【11篇】05-17

大海的诗句【优秀3篇】05-17

父亲节的诗句【优秀5篇】05-17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优秀6篇05-17

经典的能源审计报告(优秀5篇)05-17

服装行业分析报告【6篇】05-17

校本研修学习总结13篇05-17

117 9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