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 标准论文格式通用3篇

时间:2023-01-18 00:50:52

一篇标准的论文中,论文的作用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的一种手段。下面这3篇标准论文格式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标准论文格式范文模板 篇一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变革,蕴含了对于学校制度、 文化、 组织等各方面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领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推行、实施、成果4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与变革需要,通过自身的角色转化,演化出多种支撑变革的策略,促使学校课程积极、开放、灵活、优质地 发展 ,日益彰显出课程领导在改善制度、更新组织和重构文化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程领导;校本课程

课程领导是在学校情境下课程领导者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历程,被视为学校课程发展与学校变革的“同心轴”。[1] 这一历程可以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目的。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课程领导被天然地赋予了“校本”的属性,其指向学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以保障变革的连贯性。同时课程领导者具有明显的团队化特征,在其背后需要一个具有协同精神的共同体的支撑。有研究表明:领导需要多样化的角色,课程领导在不同阶段得扮演不同的角色。[2] 在学校变革的不同阶段,课程领导依据变革的需要以及特点,不断尝试新的角色,通过有效的领导策略,实现其不断引领、促动变革的内在价值。本文拟通过分析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推行、实施、成果4个阶段的特点与变革需要,梳理课程领导发展演化的脉络,呈现出课程领导鲜活的现实表征。

一、启动阶段:改革家与发起者

变革的启动过程是为了变革的推广与实施所采取的动员方式和 计划过程。变革启动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领导困境,是在进行革新之前就寻求大多数人的同意还是一开始就自行决定。[3] 如果领导炮制的愿景仅仅是纸上的东西,当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而领导未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或坚持,仅采取肤浅的谈论而不是有根据的咨询和行动时,这一愿景并不会得到发展。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样的问题:创新性的观念(外来的思想)要与学校现有的文化、习惯产生碰撞,进而产生抵制与消解,学校教师不愿意理会或者不想理会关于变革的事宜,部分教师犹豫不决或存在困惑,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接受并愿意追随。面对此种情况,校长应凭借自身的学术智慧与专业特长,不断地在教师群体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用改革家的勇气与决心,承担起变革发起者的角色与责任。

(一)“唤醒”——引起变革共鸣

教师课程改革意识的唤醒一方面有赖于课程改革方案与构想的清晰程度及合理性,另一方面要靠校长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培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校长意识到仅仅一次的培训并不能够唤醒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与热情。为此,学校利用假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与学习,并为教师布置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作业。时至今日,有些教师回忆说,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理解确实是从那一个假期开始的。事实上,集中的理论培训与学习使广大教师经历了一次头脑的风暴与思想的涤荡,唤醒了教师最初的课程改革意识。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课程变革都不是等待全体教师高涨热情的到来,而是在持续推进与“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度,此时真正的“唤醒”才刚刚开始。

(二)“卷入”——激起研究热情

建立核心的研究团队有效地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启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后,学校将部分学科的骨干教师以及学校的课程主任、教学主任组建成研究团队,将重要的职责赋予这些支撑整个课程开发的“关键人物”。他们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职责和权力的下放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研究和变革的极大热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阶段,这些被“卷入”的关键人物成为了校长这个课程改革发起者的最初的同盟。

二、推行阶段:推动者与扶持者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就是要有计划地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将实施方案与教师更广泛地 联系起来,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后续的深入实施做好组织、思想和资金的保障。学校的课程领导团队在这一阶段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校长或者学校的领导班子扩大为已经融入了“关键人物”的课程领导团队。课程领导内涵的丰富,决定了校长角色由最初的改革家与发动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者与扶持者。

(一)权力下放,自主驱动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组建了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团队,赋权增能,实现了学科的自主发展。学科团队的建立标志着广大学科教师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展开了课程研究与开发。同时,学科主任实施对本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对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方案。学科研究团队的成立无形中更广泛地吸纳了一线教师来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以学科课程委员会为核心的新一层级的课程领导,为广大教师直接参与变革提供了足够的基层组织保障。

(二)研培并举,多元沟通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信息要经过自上而下、由局部到全体的传递与共享。信息沟通的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文本上的,如学校文件的下发,同时也包括会议、沙龙、培训等多种形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学校一方面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实施方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托学校的教研活动,将研讨与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校本课程开发与自身的 教育 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关联,打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推进教师的持续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面实施提供思想上的保障。

(三)资金扶持,适当激励

适当的激励能够唤起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信心。学校设立了教师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并提供资金保障,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设良好的 环境。获得专项基金支持的教师能够进一步引领、带动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此同时又孕育了新型的研究团队,使更多的教师以多元的身份和形式参与课程变革,不断实现其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角色与价值。

三、实施阶段:协调者与促进者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实施,原有的课程体制与新课程存在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校长、学科主任和教师所经历的角色转变。校长作为最高一级的课程领导者更多地成为了变革的协调者和促进者,而学科主任和教师更加自觉、理性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来。让教师有能力、有动机、有条件在变革中参与研究与反思,已经成为课程领导在本阶段的使命。  (一)转变制度,确保落实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学校发现原有的课程制度遇到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比如:一些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对集中的课时,新增加的校本课程可能会占用学科课程有限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的定期研发与学校原有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研究质量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引发学校课程制度、教研制度的变革。此时校长适时大胆引入学校课程制度的变革,提高制度对于改革的适应度,从而将变革引向深入。

首先,学校将传统的固定的课时制度改变为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课时制度应该为课程内容的需要服务,传统的课时制度保障了学科教学的统一性,但忽视了学科的独特性以及不同课程形态的差异性,无法满足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而弹性课时制度通过设立长、短课时,能够满足不同课型的需要,能够为某些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提供相对集中且较长的课时,从而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学校将教研制度转化为研修制度。传统的教研制度更多地指向常规教学的备课活动,并没有为广大教师提供针对某些问题的专门研讨时间,而且多数是以集体讨论的固定形式进行,缺乏教师的内省与反思。为此,学校将传统的。备课制度与教师专业 发展 制度结合起来,规定了每月两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日,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活动,也为教师的个人反思预留了时间与空间,真正实现了教师的内外兼修。

(二)跟进督导,提高质量

在实施阶段,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学科范围内均衡发展。各学科原有的发展基础是不同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研究的深入程度与课程开发的质量也是各有差异的。对于每一个开发校本课程的学科或者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 实践方面的指导。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督导委员会,督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学校的课程主任以及学科主任组成,定期参与所负责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讨,并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督促各学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

在变革的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推进遇到了来自制度上的阻力,同时也遇到了来自研究团队自身的压力,而问题的解决与缓解,需要来自制度上以及 组织上的有力的革新与改善措施,这些进一步彰显了课程领导对推进变革的决心与执行力。

四、成果阶段:评价者与推广者

评估一直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领导在评估阶段,一方面要全面 总结 ,整体评价,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评价者与推广者。

(一)关注多元视角,全面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全面、客观地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方法,动态地把握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评价始终坚持学生发展评价与教师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通过观察、测量来评价校本课程作用于学习者身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经历的发展和成长。同时,校长也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各学科课程开发委员会建立了本学科课程开发档案,定期记录研究日志。学校鼓励各学科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优秀案例汇编成集,从而提高了学校研究成果的水平与档次。

(二)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广校本研究成果

高质量的成果代表着学校和学科较高的课程开发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总结与推广的过程中,应遵循实效性强、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成本低的原则。学校确定了研究 发表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学校的研究发表会,通过该项制度为推广校本研究成果搭建平台,使教师能够分享在实践中生成的 经验与智慧,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精品意识,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学校的变革成果与变革的过程同样重要。学校在变革的历程中,要善于总结、提炼高品质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学校科研与课程变革的实际效率,通过成果的继承与发扬,进一步传承学校变革的精神与旨趣,从而实现变革的可持续性。而课程领导者要为课程变革的评价提供导向,为成果的分享与推广提供支持与帮助。

透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课程领导内部结构上呈现出了多层级化的发展态势,即除了校长以外,学科开发主任以及随着课程开发深入推进所涌现出的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了多元力量的课程领导群体,从整体上提高了课程领导的能力。内涵的扩展决定了课程领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4个阶段所经历的角色转化,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不同的领导策略,其核心在于不断通过权力下放与监管指导相结合,为教师广泛、持久地参与学校课程变革提供思想、资金和组织上的保障,从而推动课程制度的重建,使课程变革持续、全面引领学校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J]. 教育 理论与实践,2007(4):44-48.

[2] 黄显华,朱嘉颖。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 科学 出版社,2005:222-223.

[3] 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3版。赵中建,陈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8-69.

般论文格式范文:《试论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 篇二

摘 要:我国财务报告存在着目标偏差、信息披露不完整、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等问题。在满足有效披露、成本效益、财务报告体系表内优生的原则下,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应以完善体系、丰富披露内容、变革报告模式为目标。

关键词:财务;报告体系;财务报表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

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我国财务报告改革虽然也取得了进展,但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局限性已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

1.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它用于完成报告与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条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财务报告成为国家实行财政税收与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与重要依据之一,这种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财务报告的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财务报告目标应转向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集团,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信息需求。

2 信息披露不完整。具体表现在:1)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并且统一运用货币计量,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如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2)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3)由于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通用的财务报告了,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别报告。

3 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它对使用者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形成的差距。但是,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得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

4 滞后性十分严重。依据传统会计惯例一般是按年度披露会计信息,这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会计下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这种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尽管过去和现在的财务信息与将来的财务信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肯定不能代表未来,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要求信息及时报告,这是因为使用者的决策是不间断地进行的,他们希望随时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二、我国财务报告体系改革的原则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财务会计改革为先导原则。财务报告只是财务会计系统中最终的信息输出,它与系统内信息的来源、记录、加工、传送的方法和规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对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虑财务会计系统的改革。比如,为了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必须对一些现有财务报表中未列入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养老金等,只有在财务会计解决了其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后,才能纳入财务报告的范畴。

2 表内优先原则。财务报告是由财务报表逐渐演变而来的,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外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主要是由一系列基本财务报表提供的,其原因在于表式财务报告的格式固定和以数据进行反映的优点[2].财务报告的改革应优先改革财务报表,虽然《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增了三种辅助报表,但是与国际惯例来比较,我国的财务报表仍然不符合多层面模式,我们较多考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对其有用性和相关性考虑得较少。

3 满足需求原则。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以便维持和发展这些利益集团对企业的贡献和支持。为此,应该采用规范法和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使用者的具体信息需求,首先利用规范法来推断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利用信息的动机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然后利用实证法来检验规范法结论的现实性,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框架体系。

4 有效披露原则。有效披露原则要求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需求来说都是有效的。对于披露信息的企业来说,超量信息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由此获利;使用者也没有能力去运用过量的信息。在财务信息强制披露中,政府应考虑有效披露原则;当企业自愿主动披露财务信息时,也需要根据所提供信息的被利用情况,确定哪些属于过量信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不再予以披露。

5 成本效益原则。财务报告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提高或扩大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主要包括:

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竞争劣势等。其效益是指企业在改进报告信息披露后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资本成本的降低、进入更具有流动性的市场、提高的企业声誉等。当然,在现有的计量理论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对外披露信息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三、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方向

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要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总的来说,对报告体系的改革应是一种扬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提供坚实的基础。从本质上看,“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目标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服务,具体地说,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国家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进一步淡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界限,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2 进一步完善以三大财务报表为核心的报告体系。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单层报告模式,该模式是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为他们提供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一系列相关的财务信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对于非核心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财务弹性、投资报酬和变现能力的相对值会计信息。

3 丰富和规范财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表外信息(包括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质量有重要意义。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财务报告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又称Jenkins报告)为例,福克思公司的表外信息多达16个,其篇幅约占20页,而报表本身则只有4页,从中可以意识到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表外信息的内涵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基层单位及财会人员也不熟悉它的意义和披露方法。我国已经加入WTO,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有计划地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鼓励企业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预测报告、分部报告、全面收益报告、人力资源报告、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差别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等,为信息用户的决策提供较强相关性的信息[3].

4 变革财务报告的报告模式。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迫使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通过事项法和建立实时报告系统,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财务信息。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纸质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方式将被在网上发布信息取代,使用者通过Internet访问企业的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地获取并处理有关的信息。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也将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企业ERP系统的建立、完善及其与Internet的成功与合理的对接,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财务报告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姚正海。关于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披露[J].财务与会计2002(4)。

般论文格式范文:《浅谈管窥节能建筑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篇三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推行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推行,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已经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了落实。当前阶段,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却相对缓慢技术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包括技术成本过高,广大群众对于节能建筑的认知了解不全面也是阻碍节能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将就节能建筑以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策略

1前言

目前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我国建筑行业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展。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研发新技术的成本投入过高以及人们认知的落后导致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一直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能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益严重,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因此,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是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之重。

2我国节能建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技术研发成本过高

为了使建筑具备环保节能的功能为了使建筑具备环保节能的功能,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施工设计方面都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及施工设计方面都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样就需要建筑企业加大成本投入业加大成本投入。例如。在进行酒店项目的建设时,若要实现节能环保现节能环保,需要在绿化、噪声控制以及能源节约方面加强技术投入术投入,如此一来,成本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商家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也在进一步提升在进一步提升,这就意味着节能建筑这一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难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目难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使得节能建筑的发展无以为继建筑的发展无以为继。此外,由于节能建筑的建设成本增加,建筑的售价也会随之提升建筑的售价也会随之提升,因此,购房者要面对更加沉重的积极压力极压力。上述种种都对节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2人们对于节能建筑缺乏清晰的认知

近些年来近些年来,虽然节能建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人们对于节能建筑缺乏一定的认知了解便是其一解便是其一。首先,节能建筑的发展需要过高的经济投入,经济效益的回收周期过长使得大部分投资商难以下定决心进入市场市场。其次,现阶段人们的经济水平普遍难以负担节能建筑过高的价格过高的价格。再次,现阶段的建筑已经能够良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的需求。这三点因素使得节能建筑的发展困难重重。同时,人们对新技术安全问题的担忧也是节能建筑推广的阻碍之一一。以上种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对于节能建筑的认知不够全面具体能建筑的认知不够全面具体。

2.3节能建筑难以实现全面普及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加上基础设施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力度也有所不同设方面投入的力度也有所不同,使得节能建筑在我国农村的推广难度过高推广难度过高。加之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度,人们对于建筑节能缺乏足够的认知于建筑节能缺乏足够的认知,且农村的用能密度较低,能源传输的成本过高输的成本过高,因此城市节能技术在农村的可行性太低。

2.4节能建筑的推广力度不高

目前目前,我国对于节能建筑的推广力度偏低也是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慢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人们对于节能建筑的关注力度不高高,且经济效益缓慢,使得政府官员以及投资商对于节能建筑的发展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态度的发展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态度。当期阶段,我国节能建筑的推广工作主要是地方政府负责推广工作主要是地方政府负责,政府一旦出现消极态度,势必会使节能建筑的发展产生停滞会使节能建筑的发展产生停滞。

3节能建筑推广以及推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当前阶段当前阶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些年来,能源紧缺一直成为阻碍我国发展的主要问题成为阻碍我国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新型能源的开发力度发力度,并提倡节约能源,才能推动我国走出现在的困境。节能建筑能够有效的节省资源能建筑能够有效的节省资源,因此在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应该加强节能建筑的推广力度应该加强节能建筑的推广力度。这样不仅能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展的理念,还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关于推动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续发展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建筑节能技术

在我国仍旧处于发展阶段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仍旧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效益的回收收,因此一旦出现资金问题,就会对建筑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击。因此,为了推动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必须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环境。对此,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利条件能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利条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补贴政策补贴政策,保障建筑企业以及投资商的合法权益,并对优秀的新型技术给予一定的奖励新型技术给予一定的奖励。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节能建筑开发领域税收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节能建筑开发领域,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提供良好的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提供良好的助力。

3.2增加节能建筑宣推广力度

当期阶段当期阶段,广大群众对于节能建筑的了解仍旧停留在极其浅显的层面其浅显的层面,这也是阻碍节能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家要加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度,加强人们对于节能建筑的认知以及了解。虽然节能建筑建设的成本投入较高建设的成本投入较高,但是维护所需的资金却极其有限,且经济回报十分可观济回报十分可观,国家要使投资商认识到这一情况,逐渐吸引投资商进入建筑市场投资商进入建筑市场,促进节能建筑的发展。在宣传的过程中中,地方分级政府作为主力,要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不断提升人们的认识水平人们的认识水平,普及节能建筑的优势,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推广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推广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3.3加强建筑节能监管

由于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由于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关于节能建筑建设的相关制度以及规范否不够完善设的相关制度以及规范否不够完善,因此,为了节能建筑建设的质量的质量,提升人们对于节能建筑的认可,必须节能建筑的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建筑节能的立项、规划、设计计、图审、施工以及验收等环节的都要将加强监督力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相关部门的职责,使节能建筑建设的质量得到切实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想要实现节能建筑的推广以及建筑可持续发展展,要从政策建设、宣传推广以及加强监管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宣传加强大众对于节能建筑的认知了解过宣传加强大众对于节能建筑的认知了解,通过政策扶持保障建筑企业的发展障建筑企业的发展,通过监管保障节能建筑建设的质量,这样才能实现我国节能建筑的普及以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我国节能建筑的普及以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子江。论节能建筑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节能,2012((5):76~79.

[2]范宏武。从节能环保角度谈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J].城市建筑,20162016(13):22~24.

[3]马瑞彦。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建材,20112011(4):77~8+1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3篇标准论文格式,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的相关认知。

最新范文

硕士论文致谢词(优秀15篇)01-18

商务礼仪论文最新9篇01-17

反腐倡廉思想论文范文【3篇】01-17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优秀4篇】01-17

医学护理教育论文优秀8篇01-17

法律作文【最新6篇】01-17

开题报告范文2000字优秀15篇01-16

如何管理企业的论文(优秀8篇)01-16

写论文的基本格式【通用6篇】01-16

课程改革论文(优秀6篇)01-16

122 1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