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最新4篇)

时间:2024-03-29 14:32:16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下是山草香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史学概论(最新4篇)。

史学概论 篇一

人们基于对历史现象以及事件的了解,抽象总结形成的,它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揭露,是人们重新认识历史现象与事件以及人物的实质以及内在关联,这个就称为历史概念。在对历史概念进行说明时,一方面要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地点、时间以及人和事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对历史事物的意义以及性质进行揭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从而产生相对完整的历史概念。

二、准确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到:经过学习以及认识历史,加强学生的历史思想,拓展视野,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从而提高观察历史的能力,加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由于能力培养要求的提高,历史概念的关键性就变得愈加重要,由于让学生了解历史概念,不仅是发展智慧的重中之重,而且还是展开创新性活动以及处理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的安排了解到,不管是选修或者必修课,都在课文导入框以及单元导入中指出学生在研究学习期间必须学会的关键以及重点概念。据统计,人教版教材必修(Ⅰ)(Ⅱ)(Ⅲ)三个学习模块明确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别达到88、71和74个之多,选修(Ⅰ)(Ⅳ)在导入语中提到的重点概念分别是61和52个,考虑属以及种概念和其他没有被列入的概念,这个数值还要更高。相比于初中教材,高中历史新课程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了缩减,加强了历史理论研究以及历史概念,强调了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提倡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性,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点是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的思想是一样的。高考命题导向的一大要求就是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在高考以及新课程整改的大环境下,提高考查高考试题思维能力也变得非常急切,因为历史概念有利于对学生通过历史现象了解问题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在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题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它能很好地防止学生死板地从教科书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的应试方式,能这样讲,倘若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概念的含义,那么准确回答的可能性就很低。历史做记录的事物有很多,包含了非常多的知识,历史发展过程也很繁琐。如多样性和统一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曲折性和规律性以及因果联系性,纷繁复杂。在历史教学期间,一些学生不是很清楚历史概念,脑海中只有一些模糊的、孤立的人物与时间,缺少正确的认识,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此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地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是基本途径。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历史概念是保证教育教学概念、增强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老师的角度

1.提高认识。往往老师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已经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轻车熟路,因此,会形成一套老师自己的定式思维,多关注教材中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而忽略对历史概念的深刻剖析。新一轮课改以来,尤其是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是应该让我们有所反思了,只重事件轻分析已经不合时宜了。2.教学中精讲概念。只有学生真正的明白了概念的本质,才能精准的做出答案。例如:如不可以说“辛亥革命了封建制度”,只能讲“了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封建以及君主专制机制分别是种和属概念,所以封建机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君主专制机制。必修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选修Ⅱ第5课《美国独立战争》和第10课《美国民主的扩展》,从中找出如下重要历史概念:独立战争、华盛顿、《独立宣言》、富兰克林、杰斐逊、《联邦宪法》(或《美国1787年宪法》)、麦迪逊、美国27条宪法修正案、杰克逊、西进运动、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林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史论概念:邦联制、联邦制、分权制衡、人民、总统制共和制、黑人奴隶制、两党制。

(二)学生的角度

1.课上认真听老师对历史概念的讲解。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明白课上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东西是书本上教材中所没有的,尤其是历史概念,学生自己是很难理解的,需要老师的帮助。2.审题过程中灵活应用历史概念的理解。在选择题中,特别能体现概念理解的重要性,所以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审题很重要,只有深刻明白题干中所指的概念含义,那么就很快找到答案了。

史学概论 篇二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它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科基本能力中的“基本”。在历史教学中,一个一个的历史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而且若干个相关的历史概念,就能形成相关的历史知识系列;概念群体的纵向、横向及其立体网状的序列化,就是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何时都需要学生重点、系统、牢固、准确地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学科知识要点和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从“单位”到“体系”,都说明历史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在概念性知识中,学科理论概念是学习的中心,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关键理论概念,才能理解概念,才能理解和探讨历史各种观点和理论。

一、学生没有学会真正思考的原因

1. 历史基础知识学习中,很多教师重事实讲述,轻概念教学。不少教师主要关注历史事件的叙述讲解——背景、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只追求事件认识的完整或学习任务的完成。很少涉及学科理论的概念教学。笔者在多年前指出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2. 很多教师虽然也进行一些理论分析或将教学引向一些自认为“正确”的理论或观点结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说明……在中国走不通”等,但由于学生掌握的学科理论概念太少,根本无法对这些观点进行独立的反思,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分析和所有结论。这使原理和理论教学徒有其表。

3. 当教学中遇到学生难懂的概念时,很多教师一带而过。或仅从一节课一个方面解释了事。这种做法是很多教师将概念的意义看成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的无意识表现,概念成了只需要教师灌输学生就能掌握的东西,成了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单面意义的僵化知识。

二、历史概念教学的方式

(一)直接下定义

如民主的理解。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应该解释“民主”是一种政治学概念,原意为“多数人的统治”和“人民的权利”,它起源于政治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分类。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在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政体形式,是对传统封建独裁统治和君权神授的彻底否定,指的是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的过程,旨在倡导一种维护多数人统治和人民权利的民主制度。近代早期的民主主义者以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等启蒙学者为代表,他们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把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萌芽的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成为“天赋人权、在民”的民主原则,从而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并由此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大造舆论。

只有了解了历史概念,对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理解才能迎刃而解。

(二)用表格归类、比较的方式理解历史概念

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但在历史潮流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性,又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而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这种相似性容易混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不利。有效的方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三)讨论探索历史概念

讨论、争论方法的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如在讲述《甲午战争》一课时,让学生针对李鸿章是否是“卖国者”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来束缚学生。再如在讲述政治格局时,让学生讨论政治格局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回顾世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之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格局,因为欧洲实力非常强大。二战后政治格局是美苏格局,因为美苏实力强大而且相当。当今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因为当今世界除了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还形成了多个力量中心。如俄罗斯、日本、欧共体、中国等等。从而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相关结论。政治格局的决定因素是由国家实力决定。从此,世界政治格局的概念应这样阐述:政治格局是由主要国家实力对比变化形成的结构和态势。

这种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认识历史概念的内涵,而不是等待教师来灌输,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能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而被动的接受灌输,既不能深刻理解,又遗忘得很快。这样类似的训练,学生将不再惧怕历史学科中那些高度抽象的概念,并能逐步学会独立建构自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一些感悟,我认为只有把握了历史理论概念,才能把握历史史实的本质,只有准确全面把握了历史史实概念,才能形成历史学科的总体框架或者轮廓,历史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历史的海洋中,自主地、有鉴别地、有头脑地分析问题,增长智慧,才能真正“明智”。概念教学的设计和方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发,历史教学需要融入学生更多的思考。历史教学不在于记住大量历史事实和结论,必须承担起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概念教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赵恒烈。 历史教育学[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史学概论 篇三

关键词:信息;可能性空间;目的;主体能动性;虚拟世界

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的社会日益转型为一个“信息社会”。不过,虽然人们天天都在接触、利用信息,信息资源也变成了当今社会建设中最宝贵的资源,人们还是对何谓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难以捉摸。这说明我们还缺乏一个明确、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义。本文试图结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质从哲学的层面上提出一个信息的定义,并在这个定义的范围内探讨一下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历史演变。

我们拥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提出的,他把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具体地说就是在信宿中用来消除对于在信源中发出的消息的不确定性的东西。这第一个信息概念的内容反映出它发生于通讯过程中的背景,运用这个概念来理解广泛存在于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信息现象肯定是不够的。比如我们头脑中现有的知识这种约束性的信息与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消息显然是不同的,它是我们据以理解消息这种非约束性信息的基础。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两个特质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两个本质规定性:第一,信息发生于不确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种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环境中,因此在严格决定论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第二,通讯活动往往与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并构成后者的组成部分(控制论中所说的“控制”行为广义地说包含了能动主体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信息的存在与能动主体的目的是不可分的。

在探讨信息概念时,我们需要对人们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词所指称的广泛的现象进行概括,这样最终我们会发现有两个基本对象,其中一个属于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另一个则产生于生活主体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从这两个意义上阐述过信息。一方面他说:“信息就是组织程度的度量”,是“负熵”⑴,另一方面又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⑵后一种信息是不能脱离接受者的解释结构而存在的,维纳举例讲道:音乐对于懂音乐的人来说会产生这种“在语义学上有意义的信息”,对于不懂音乐的人来说则不会。苏联《哲学词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这个词条下也写道:“在信息概念中应该区别出两个方面。在第一个方面,信息乃是系统的组织性的程度。信息的数学表达式和熵的数学表达式,除符号相反外是一样的。正如系统的熵表示系统的紊乱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统的组织性程度。这样理解的信息构成系统、过程本身的内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结构信息。在第二个方面,应该把密切地与反映相联系的信息和结构信息区别开。如果一个事物中发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变化,那末可以说这一事物就成为关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负荷者。对于控制论系统来说,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变化,不只是B对A的某些鉴别,而是控制论系统B的功能活动的因素。”在这里我们看出苏联学者继承和阐发了维纳的思想,他们明确区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规定性的结构信息(又称绝对信息)和产生于控制系统对周围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称相对信息)。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就是前一种信息的存在只要考虑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种信息的存在还必须考虑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们在对信息进行哲学的全面概括时加以借鉴,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单一层次的内涵。

我认为信息可作如下定义: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存在和变动的有序形式,和自组织系统对这个形式的能动的反映及改组。其中前一个表语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层次内涵,或者说广义内涵,后一个表语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层次内涵,或者说狭义内涵。

先说信息概念的第一层次内涵。维纳曾经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⑷。那末信息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有序形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与“质料”范畴相对提出“形式”范畴。质料是事物的物质基质,形式则是物质基质存在的样式。形式必须附着在质料上而存在,但是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表现在比如大理石这块质料,既可以把它雕刻成人像而具有“人”的形式,又可以把它雕刻成马像而具有“马”的形式。仅限于这个范围内来说,这对范畴与“实体”和“属性”这对范畴是相通的。在上述定义中,我正是把物质和能量看作为实体性的东西,而把信息看作为它们表现出来的属性。我们可以把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与它们表现出的属性作这种相对区分。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和能量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但是物质和能量具体存在的形式可以变化。物质和能量存在的各种具体形式是由它们特殊的组合和运动的方式所决定的,并且在不同的层次上展开。信息概念的第一层次内涵就是物质和能量存在和运动所表现出的这些具体形式。在这里我们要对“形式”的含义作广泛的理解,它是实体的一切可分辨的属性的总称,包括事物的结构形式、运动状态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等一切确定性。

对信息所作的这个本质规定是和科学家们提出的下述定义相通的—─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是负熵,是事物系统的组织性程度。因为物质和能量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可以把捉的特定形式,只能由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各种不均匀分布造成。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的一个孤立系统内部趋向达到的熵最大状态,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在时空中均匀分布的状态,这是一种混沌的单调的状态,其中没有任何可分辨的形式,也就没有信息。我们由此看到信息是有序性的形式。与此相联系产生了信息的度量的问题,一个系统内的物质、能量在时空中分布的不均匀程度愈是大,其所含信息量愈是多,亦即其组织性、有序性愈是高,这说明它的物质、能量运动的形式愈是复杂、有机。一个系统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于使该系统从某种初始的无序状态过渡到有组织的状态而应当输入系统中的信息量。人体从单个分子构成其有机整体所需要的信息量为3x1026比特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一块无机的矿石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与此不能相比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是以一种新的统一的观点来看待物质世界。过去我们曾经用“质量”对不同的物质进行统一的度量,又用“能量”对不同的运动进行统一的度量,现在我们可以用“信息量”来对不同事物具有的规定性、性质进行统一的度量,信息量表示出事物组织性、有序性程度高低的不同。

因为信息不是事物的物质和能量本身,而是它们运动的形式,所以它可以通过同构关系被传递。所谓同构,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系统的物质、能量过程与另一个系统的物质、能量过程在组织结构和运动秩序上的一定对应。比如气温表上水银柱的不同高度对应着不同的气温,水银柱高度的一定变化对应着气温的一定变化,因此我们说气温表传达了气温的信息。我们人在生活中摄取关于外界环境的信息,也并不是把环境中事物的物质基质和能量本身吸收到我们脑子中来,而是以脑内神经脉冲的次序和强度的不同组合形式来对应于环境中事物的不同状态特征。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信息表示作为信源的事物的性质,却又可以脱离信源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而且我们还可以了解信息的量值为何不象物质和能量那样是守恒的而可以增加(通过在不同信宿中复制同一信息)。

再说信息概念的第二层次内涵:信息是自组织系统对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有序形式所作的能动的反映及改组。对信息的这个规定是和科学家们对信息所作的下述定义相通的—─信息是生活主体和客观环境相互交换的内容,是控制系统用来控制受控对象的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信息,总是指某种被我们所收到、理解,对我们有意义、用处的消息,此外还有被人们产生的操纵控制对象的指令信息,它们都属于信息概念的这个内涵。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什么是“自组织系统”。简单地说,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一般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从有序走向无序,自组织系统是能够抵抗环境中的熵增趋势,自动地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系统。自组织系统是高度有组织性的物质,它在自然界中的代表就是生命。人类模仿生命的机制创造出自动控制系统,这是人工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在自然界中不象无机物质那样,听凭环境因素的作用、自发地发生变化,而是按照内在机制规定的方向进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这就是保存和发展自身。自组织系统既然具有保存和发展自身的趋向,而又生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的环境里,因此它在生存、发展中需要关于环境的信息,借以调整自己的行动而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组织系统就是借助于信息的指导作用,使自身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序走向高序的。

实际上只有在自组织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反映中,才能真正使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和客观事物本身分离开,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才实现了第一层次内涵的信息向第二层次内涵的信息的转化。因为第二层次内涵的信息不是产生于照镜子似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产生于能动的反映。这表现在维纳所说的“不是简单地取得外界的消息,而是要经过装置内部的改造加工才能获得。在那里将信息转化成适用于以后活动的新形式。无论是动物还是机器,这种操作都要对外界发生效用”⑸。对此,以下集中说明两点。

第一,这种信息只是在作为信宿的反映主体(人是最高级的自组织系统,也是最高级的主体,我们可以把其他的自组织系统看作以不同等级形式存在的主体)中实现的,它是依赖于主体的解释结构的,而这又与主体对于信息的整理加工分不开。同一个事件作为信号被传递到不同的主体中,它是否具有信息和信息量有多少,是依主体的解释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的。那末,主体的解释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要归功于主体对过去生活中接受的大量信息进行储存、整理和加工的结果。动物能够简单地整理、加工信息,这就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依靠条件反射的能力,根据反复发生的生活经验在不同的外来信息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人类则不仅感性地归总经验现象以得出表面的联系,而且运用理性思维的能力来发现各类事实之间的深藏的稳定的本质联系。因此,人脑内部构成知识的信息采取对现实事物做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的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存在,理性主体可运用逻辑推理的规则对既有信息进行变换处理以产生更深层次的新信息。每个个人还吸取社会集体实践的成果来帮助完成自身整理信息的工作。这样,本来零散获得的信息在每个主体的内部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之网,这就是他的解释结构。新经验到的个别事件由于和这个知识之网的各个要素发生一定的关系而具有意义,而被理解。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第二层次内涵的信息离不开接受主体。同时我们也看到,那些过去获得的、经过加工整理、为主体掌握了其间联系的信息,成为认识新的信息的手段。这种信息叫做约束性信息。那种在新的生活遭遇中个别得到的、反映具体客观环境的情况的、作为认识对象的信息,叫作非约束性信息。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是非约束性信息不断转化为约束性信息的过程。当然约束性信息建立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否正确,还须反馈到实践活动(合目的性的质能活动)中去加以验证。

第二,这个层次内涵的信息的最重要的内容,还在于把关于客观环境的信息和主体的目的(既有在种族发生中形成的长远目的,又有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产生的短期目的)结合起来加工,得出规范主体本身在一定客观环境中所进行的物质和能量活动的形式的东西,亦即关于主体行为方式的信息。自组织系统在一个个具体的控制活动中是这样处理信息的:它首先获取一定的信号即得到语法信息,其次联系过去生活经验解释语法信息的含义而得到语义信息,然后根据本身正在进行的活动的目的评估语义信息的效用而得出语用信息,最后结合积淀于自身的约束性信息中的关于客观环境的规律性的认识得出关于自身当前行为方式的信息。这种关于主体行为方式的信息就是我们在自动控制机器中称为“指令信息”的东西,它由控制中枢付诸执行机构(或称效应器)加以执行。这样我们看到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有序性的反映的信息,在独立存在于主体世界中时可被结合实现主体的目的的需要加以改组(将信息片段根据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多种可能方式重新加以联接)。总之,自组织系统因此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在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对照,对于客体来讲,它的物质、能量运动的形式是完全依附在它的物质、能量运动上的,而对于主体来讲,却可以先设计好这个物质、能量运动的形式,再据以进行物质、能量的运动。这表现出无机自然界在进行着盲目的物质、能量运动,而自组织系统在进行着自觉的物质、能量运动。用信息来驾驭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其结果是使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在实现主体目的的方向上得到尽可能经济、有效的利用。所以我们说,在信息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是比物质和能量更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信息概念具有两层次内涵,既是人类认识信息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所打下的印迹,也是人类根据实践和认识的需要从不同角度把握信息所导致的结果。广义信息又可称为客观信息,狭义信息又可称为主观信息。我想人们在生活实际中最先使用的是主观信息的概念,即认为信息是和人类主体不可分的一种现象。但当申农制订出信息量计算公式以后,人们发现这一计算公式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的计算公式仅有一个符号之差,于是就把信息与物质世界中从无序到有序的运动联系起来。对信息的本质的认识由此拓广,出现了客观信息。客观信息说明了主观信息的来源和客观基础,这就是客观世界中物质运动的形式、有序性,那些目前尚未被人类认识的客观物质的有序性最终都有可能为人类所认识而转化为主观信息。主观信息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上面讲到信息是通过控制主体转变为有目的的自觉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的形式的,所以只是由于这种主观信息的作用,才在自然界中产生了一个“人化的自然界”。主观信息是信源和信宿、客观和主观结合和统一的产物,因此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凭借。马克思早已指出认识既取决于被认识的对象,也取决于主体认识对象的能力,他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⑹;“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⑺。

现在我们再来大略考察一下信息的主要功能随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的历史演变。我们已知信息在根源上是与生物能动系统的控制活动有关的。原生动物从单细胞生物起就会在利用外部化学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自己的行为,比如把食物放进变形虫所在的溶液中,变形虫一得到关于食物的化学信息就开发始朝食物的方向移动。可以说这时在自然界出现了原始的物质—能量过程(在此表现为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与信息—控制过程的区别。不过在初级动物那里信息活动是一个辅助环节,帮助完成自发的合目的性的质能活动,因为原始生物处理信息的能力完全是在历经自然选择的种族发生过程中作为一种本能被编码在遗传基因中的。随着物种进化,在较高级动物身上出现了脑这个处理信息的专门化的器官,在本能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了与接受信号有关的条件反射,表明动物能够在后天生活环境中相对自主地(即脱离本能地)处理信息,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活动中此时不仅有反馈,而且有根据对规律性经验的记忆超前模拟外部环境进展过程的操作,即预见未来事件的来临而对可能的应变方式做出选择。在哺乳动物那里还出现了梦境这种信息世界。由于在这个阶段信息活动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我们可以说质能活动与信息活动处于相互借助、相辅相成的局面。迨至于人这个拥有高度发达的处理信息的器官──大脑皮层的高级动物出现,信息活动的地位在自然界又发生了飞跃。因为人的条件反射可以建立在像语词这样的抽象符号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只建立在与各种实际事物相关的感性直观的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这使得人能够进行理性思维——一种高级的运用逻辑规则甚至数学法则处理世界信息的能力。人在语言中第一次实现了世界的信息化亦即符号化。随后高度发展的信息活动显得愈益远离直接的控制活动而具有独立、自主的形态,比如两个人进行交谈或某个人写书都是在进行信息活动(交流信息和编码信息),而这看来是自为目的的。但是信息活动的最终本质仍然是指导质能活动更加经济有效地实现主体的实践目的。由于控制实践的活动变得愈益宏大,发挥指导作用的主观信息也变得愈益复杂而超出了指导简单控制活动的“指令信息”的模式。在自动机中成套的指挥受控行为方式的信息形成“程序”、“软件”。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根据设计图纸建造楼房,根据宪法治理国家等等,凡此种种体现了人们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信息控制来调节物质、能量的管理。以上所述看来表明了信息的作用在自然界中的辩证发展的历程:由质能活动利用信息活动到质能活动与信息活动相互为用再到信息活动主导质能活动。信息活动的重要性随着控制主体的能动性的提高而增加。

信息的能动本质发展到今天已使它从作为对现实的反映到能把现实虚拟化,因此凭借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条件的支持,“虚拟现实”、“虚拟实践”、“虚拟对象”在当今的世界上大发展。这个“虚拟化”潮流预示着人类意识在对世界实行了语言化之后将能推进的更深刻的信息化。这个“虚拟化”也是具有多种形式、含义和目的的。它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人们进行“虚拟旅游”或生活在“虚拟家庭”。这是在电子网络中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给人们营造一个仿真的理想生活环境,使人们感性地生活于其中达到娱悦精神的目的甚至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它也可以是一种实践方式,比如实现“虚拟管理”在理想模型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源,由于许多本来需要经过大量实践活动才能取得的结论在虚拟实践中可以容易获得,又避免了生产活动中大量人力和物力的耗费,因而能实现管理运营的高效化。它也可是一种认识和研究的方式,在对许多具体对象的虚拟化研究中(如研究“人工生命”),人们只是通过在电脑上建构对象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字计算来解决问题。这时研究者把构成世界的本质要素看作是信息(比特的世界)而不是物质,把不同的物理过程用表示不同的构成方式和过程的处理信息的算法来表示。这样可把对整个宇宙的认识都归结对信息单元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就如人们在人脑中可能通过逻辑思考来理解宇宙的一切。从这一切虚拟化形式中,我们看到信息世界与可能世界密切相关。信息形式是构筑和表达可能性世界的手段,而虚拟世界往往是经过合理组织的可能性世界。而虚拟世界之为“虚拟”仅因它没有实物的形式,而有时从它们表现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而是可实现的可能性来说,它们并不纯粹是虚拟的。这犹如在技术实践中人们把许多原本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只是存在于可能世界中的人工创造物(像钢铁、塑料、汽车等)在现实中加以实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可以形成一个广义的世界,在其中发生着二者的交流,而代表合理的可能性的虚拟世界可以引领现实世界的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信息原本主要是用来使控制主体知道在现实对象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的,而现在却主要用来帮助主体在可能性空间中发掘合理的可能性并促其转化为现实性。因此,现实对信息的决定作用为主愈益转变为信息对现实的反向决定作用为主。

美国技术哲学家阿伯特•博格曼(AlbertBorgman)在他的《抓牢现实——世纪转换之际的信息的本性》一书⑻中,也类似地描述了信息的作用的变迁,他说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1.自然信息:关于现实的信息(informationaboutreality),2.文化信息:为着现实的信息(informationforreality),3.技术信息:作为现实的信息(informationasreality)。我们也可把这三个阶段意译为:反映现实的信息,改组现实的信息和制造现实的信息。我们也由此想到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物理世界(世界1)、精神世界(世界2)和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的思想内容的世界(世界3)。作为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的世界3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世界。过去我们感到世界3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很难理解,现在从虚拟世界的反作用于现实世界以及它与精神实体的相互作用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一点了。这一切都体现出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本质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信息动物”。

参考文献

⑴⑵⑶⑸维纳著作选〔C〕.钟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8,4,81,12-13.

⑷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33.

史学概论 篇四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概念教学 基础知识

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科的根基,是历史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按照历史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我们可以将历史知识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三个层次。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比,很多学生对于历史概念往往缺乏足够重视,甚至很多教师对历史概念教学也没有科学的认识。事实上,与自然科学的概念一样,历史概念教学也至关重要。

一、历史概念的分类

从史与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历史概念大致划分为两种概念,一类是史实概念,一类是理论概念。所谓史实概念是指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进行的概括和评价,例如,我们对“九一八事变”进行史实概括的时候,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爆发的时间、爆发的地点、爆发的过程及对该事件的评价,其中,“九一八事变”就属于事件概念,而“九一八事变”涉及的时间、地点、过程、评价就属于人物概念;另一类理论概念则是对同类事件概念的共同特征进行的进一步概括,例如,封建主义、专制集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把史实概念和理论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实是后者包括前者的关系,即理论概念是建立在史实概念基础之上的概念。在概念教学中,主要研究的就是史实概念之上的理论概念。理论概念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我们充分把握了理论概念,才能认清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握相关的历史规律,从而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知识。

二、实施概念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指导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概念中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历史概念的内涵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背景,另一个是后果。而背景又可以具体归纳为事件发生的原因、目的、条件或者事物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而后果则主要指历史事件的作用、影响、性质等。例如,说起“冷战”这个概念,其内涵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发生的除武装战争手段之外的敌对行动。为了更好地把握内容,我们要对冷战背景进行分析,背景就是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国在利益方面发生冲突,而没有直接开战的原因是双方实力相当,开战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因此,两个国家就采取了冷战方式。而后果则是苏联的解体。至于概念的外延则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具体范围,包括相关的时间、地点、任务、经过、结果等,通过对外延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相关的概念,有助于区分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例如,很多学生会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封建制度”画等号,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就属于外延方面的错误。“封建制度”的外延比“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外延要大得多,“封建制度”包含“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对外延的分析,就可以很轻松地将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二)注意由史实概念向理论概念过度

史实概念是理论概念的基础,相比较而言,理论概念更加抽象。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从较为直观的史实概念入手进行讲解,然后一步步地进行深化推理,使之形成理论概念,这样的概念讲授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说到“资产阶级革命家”这个概念时,教师就可以从一些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具体人物入手进行分析,然后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共性,最终使学生理解了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概念。

(三)利用对比的方式进一步分析历史概念

在历史学习中,对比法是其中一个很常见的学习方式,而在历史概念教学中,利用对比的方式将一些具有相关性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不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异同点,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例如,在说到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两个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国家元首的权限、产生方式、任期时间、元首与国会、议会的关系这样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对比,这样在比较中,学生不仅能准确区分总统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这两个概念,还能对其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利用习题巩固概念

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光说不练很难真正地掌握概念、学好概念,因此,教师在实施概念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利用一些习题进行概念的巩固,通过习题可以发现概念讲解中没有发现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排除错误观念,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概念。如: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现在有四个选项,要求选出最能够说明这一性质的选项。选项一:用武装斗争的方式击败了王军;选项二:处死了国王;选项三:英国宣布为共和国;选项四:没收了王室的土地,废除了地主对国王的义务。以上这四个选项乍一看都与题目有关,但究竟哪一个最能反映出英国革命的性质呢?事实上,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概念的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摧毁封建生产关系,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封建生产关系的根基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以上能够反映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选项四就是本题的正确答案。至于其他三个选项仅仅是革命的方式、手段等,并不能说明其本质。通过这个习题,学生就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而具体的认识。

概念教学是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概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历史教学活动整体质量和有效性的高低,因此,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一定要把握概念教学技巧,努力开展科学有效的概念教学,让学生在扎实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学好历史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春兰。浅谈高中历史概念教学[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12).

最新范文

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精选3篇】03-29

梦回大明宫(通用2篇)03-29

电子商务推广方法精选2篇03-29

物理竞赛【通用3篇】03-29

矿山工程概况【优秀5篇】03-29

秋天里的童话优秀3篇03-29

海龟历险记【优秀7篇】03-29

理解爱情3篇03-29

雅思写作官方题库范文【4篇】03-29

三八妇女节活动主题简短文案【5篇】03-29

129 35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