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范例【10篇】

时间:2024-03-29 02:25:46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实验范例【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实验 篇一

1.1实施标准预防

为防止运输过程可能发生的泄露,所有标本均须使用具有安全盖的结构优良的容器。来自于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标本均被认为具有传染性。工作人员有以下情况应佩戴手套:处于可能接触到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物质、病人的皮肤黏膜﹑工作人员有皮肤破损、处理污染物品的情况下;若处于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喷溅环境中,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实验室入口必须贴有生物安全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非实验室工作人员禁止入内。有被污染可能的设备在进行维修前,无论其是否离开实验室,均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必须贴上生物安全危害标签。

1.2气溶胶

实验室工作众多环节均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播散而污染实验室空气,造成生物危害。通过对近10年的实验室感染病例分析,通过吸入和摄入感染是实验室工作人员主要感染途径,分别为31.3%和32.5%[9-10]。为防止气溶胶伤害,实验室仪器应合理摆放,任何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气溶胶的仪器均应严格摆放于适合气流外派的实验台上,工作区亦应使用吸收性强的纸张覆盖,随时吸收产生的气溶胶。

2化学性职业暴露及防护

具有强酸、强碱、强腐蚀性的化学消毒剂、化学试剂和各种添加剂、染色剂、酸碱剂等,均可对长期暴露与其中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皮肤损害;含氯消毒剂因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长期暴露其中不仅可引起过敏性咽炎、职业性哮喘等,也可使细胞突变,具有致畸、致癌的隐患。为尽量减少化学性职业暴露,消毒剂的放置和使用都要远离人群;物理消毒为首选,如无必要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使用自身防护用品,消毒液浸泡使用时各要加盖。

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3.1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编制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生物安全的操作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适宜科室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完成SOP文件的编制,严格执行SOP,以便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3.2规范工作人员手卫生

定期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并进行考核;在水池上方张贴“六步洗手法”示范图。

3.3建立体检档案及接种疫苗实验室人员上岗前均需进行体检,体检指标包括常规项目和与即将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从而掌握既往传染病史及阳性检测结果,进行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每年应体检1次,制定健康监护档案,为暴露后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3.4规范处置医疗废弃物实验室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要规范处置,根据类别置于符合规定的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各类型废弃物不得混合放置。已检验的标本和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必须先按照感染性废物收集,经消毒、灭菌或相应措施处理后才可弃去或焚烧;锐器使用后都应放入加盖且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同时附上明显﹑清晰的标签;废弃物收集后一般不得重新取出;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处置均需有专人负责,并做好登记。

3.5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实验室台面材料应耐酸﹑耐碱,且易清洁消毒。每日均需对实验室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保洁消毒处理,实验室台面用0.2%过氧乙酸消毒液清洁,紫外灯照射1h。来自病人的血清、体液微生物培养物等倾覆所致的污染需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各类表面可先用75%乙醇擦拭,然后采用腐蚀性较低的中性戊二醛、2%过氧化氢擦拭消毒,但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各类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选取最佳方案;衣物等可先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min,而后冲洗干净;一次性的试管、玻璃器皿可采用煮沸加以消毒;微生物还可用紫外灯进行杀菌[11]。

生物实验 篇二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实验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05-01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但是,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以及城乡学生素质的差异,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本人认为,初高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1 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其想象能力

各种各样的物体受力图、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感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中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也能够让他们回家可以一显身手。我们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4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那些将要直接进入社会的学生打下基础。

5 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

生物实验 篇三

初中生物探究活动有很多需要从自然环境中捕捉小动物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些实验探究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渗透珍爱生命的理念。如在“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课前观察鼠妇生活的环境,给捉回的鼠妇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体验人与其它生物在生物圈中是平等的,从而内化为生命是平等的宝贵理念。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教学中,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水蚤在不同浓度酒精溶液中的心率,对不同浓度酒精中水蚤的心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各种生物的影响,促进学生保护自然的理念的形成。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先了解凯巴森林的变迁,然后分组讨论并分析凯巴森林中不同时期各种生物数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学生们知道了在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处于自然发展阶段,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相互控制,相互影响,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1906年以后,由于人们为了保护黑尾鹿而大量捕杀狼,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整个凯巴森林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这个探究活动引导思考——人类不合自然规律的做法势必导致整个生存空间遭受严重的威胁。如:目前人们为求经济效益而肆意破坏环境,不合理的引种,乱砍滥伐等都将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威胁人类本身。在分析、讨论拓展后学生真正体会到仁善博爱的理念,理解到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懂得了每一种生物都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员,只有我们都行动起来,保护身边的每一生命个体,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二、渗透智慧生存、智待生存挫折理念,树立正确的生存观

在“模拟自然选择”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使用不同的道具进行取食模拟实验,通过模拟过程体验和结果对比,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总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的。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的意义”实验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们将手进行不同程度的绑缚,进行系鞋带、梳头、攀爬等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体会手的进化对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然后提出:“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中被赶到地上生活的一支战败者,为何能成为生物圈中的主宰者?生物会向着什么方向进化?”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分析人类的祖先在进化成人类过程中的曲折历程,导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通过这些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促进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理性的对待,学会从挫折中汲取正能量,内化智慧生存理念,树立正确的生存观。

三、渗透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理念,实现生命的价值

很多生物实验探究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在“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探究活动中,让大家先测出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然后根据体质指数计算公式算出自己的体质指数并对照,评价出自己的营养状况。开展生活习惯调查,“调查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问卷调查的案例分析,学生们针对营养均衡和营养失衡两类学生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生活习惯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展示权威机构统计的因吸烟和过量饮酒及不良生活习惯而失去生命健康的数据,介绍肺癌、肝癌等癌症患者患病时生活场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当前一些初中生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加深对健康的生活的理解,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结语

初中生物实验 篇四

(一)课堂实验

由于其并没有涉及到对实验过程的分析与总结,只是把生活中的道理通过实验的手法进行再现与重点强调。如“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堂实验中,学生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种子萌发的现象,这一实验的目的也就是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让学生得到新的知识感悟。

(二)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于学生的科学分组,把一个实验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与能力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实验结果对比,通过小组合作与比较最终得到有效的实验结果。如“.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一分组实验中,各小组可以通过任务分解得到属于自己小组的实验内容,再把其各自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比对,最终得到全面而真实的实验结果。在分组实验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可以由教师指导也可以由家长指导。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主动探究能力。如在“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发豆芽”等实验中,学生就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家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而对于“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等实验中,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二、如何利用实验教学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一)关注实验目标,提高实验效率

要想通过实验教学法来达到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目前的动手能力与知识基础进行针对性强的实验指导。一方面,应让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掌握好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为了提高实验准确率,教师在进行实验准备时,应全面吃透教材,把教材与课程标准间的相关实验要求进行全面解读,再根据学生目前的操作水平,进行实验步骤的优化,进而达到实验过程操作明确无误,实验结果准确真实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应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掌握实验过程,再来统一分析实验结果差异,最终找出实验失败与成功的因素。如在进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一实验时,由于不同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其完成的实验数据也就有所不同。在实验的过程中,笔者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但在实验数据结果出来后,通过全面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自己去沟通各自不同的操作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一起总结经验,最终发现影响实验效果的最大因素是“震荡”,也就是淀粉与唾液的混合性是决定整个实验成败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会了分析与总结,体会到知识来源的整个过程,最终达到提高生物学习兴趣的目标。

(二)实验体现生活性,生活化拓展实验全面性

初中生物实验 篇五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重要性;优化策略

实验,不仅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日常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以此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就拥有了学习的动力,如此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实验教学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真实生动,形象易懂,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也可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做到在实验中分析相关问题,进而得出结论,由此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本质。同时还要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其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以此培养其自主探究的意识,进而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只重视理论教学,学生缺乏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以应试为目的,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且学生对一些实验方法、探究过程和结论也只是死记硬背,为的是应付考试,因此简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致使实验教学至今也未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实验思维和实验技能,甚至从未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所以导致学生不会做实验、不敢做实验,甚至对实验产生抵触心理,进而无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验安排不合理,教学过程形式化,因此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索,进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生物课本中有很多实验,包括探究实验、验证实验和演示实验。很多探究实验不好进行,或者即使做了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很多教师只进行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演示实验,即学生只能看,不能亲自动手,所以学生没有参与到整个探索过程中;验证实验,即学生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毫无悬念地对其进行验证。这两种实验都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是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实验,这就失去了进行实验教学的本来目的,因此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实验教学重点不突出,只要结果,忽视过程

目前的实验教学只是一味的追求结果,以致于忽视了整个探究过程,所以当深入提问产生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时,学生往往无从回答。这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整个实验过程,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过程,只是在照搬照描。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真正理解自然科学的本质。

(四)评价、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在现阶段的初中生物课教学评价中,只要进行了实验教学,无论实验教学是否安排的合理有效,教师的教学评估都能够通过。这就造成了教师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实验教学,因此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使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足够重视,以致于学生的生物知识和实验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三、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生物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同时它也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新审视实验教学的功能,并进一步明确其重要性。因为良好的实验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即使师生都能从中获益。

(二)合理安排实验,使实验过程灵活多变,提高趣味性

尽管探究实验的进行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探究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方式、探究意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所以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探究实验。通过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并利用多种手段,如图片、视频、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可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趣味中学习,进而深入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

(三)注重实验过程

通过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等。但如果只重视结果,不看重过程,实验教学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重视实验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思维,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还能让学生学会享受实验过程,进而使自己的才能在实验中得到尽情的发挥。

(四)改善评价监管机制

初中生物实验 篇六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中学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同地区实验器材分布的不平衡,实验观念的落后,实验过程的单一等因素都影响着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发展,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1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1.1不同地区的实验教学资源差距较大

由于区域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参差不齐。在一些地区,生物实验教学非常规范,学生到学校的生物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时间相对固定;有些地区比较落后,教学资源也比较欠缺,学生没有机会做生物实验,甚至有些学校没有生物实验室。因此,不同地区的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的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相对较好,并且能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而有些地区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仅仅是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此外,同一地区的城乡差距也很大,包括师资、生物实验室、实验员配备情况、显微镜设备、实验经费、现代化教学设备配备、教学挂图、模型、标本的丢失等。不同地区的实验教学资源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我国初中生整体生物学素养的提高[1]。

1.2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学校和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过时,缩短了实验教学的时间来解释理论知识;在一些学校,实验教学由老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听,课后看课本;有些学校只是有选择地在考试前做几个实验来应付中考[2]。虽然学生的生物成绩提高了,但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却下降了不少。学校对生物实验的关注较少,缺乏对生物实验的正确理解。因此,大多数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和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生物实验不能顺利进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一个生物教师要教好几个班或者整个年级、整个学校的生物课,如此超量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生物实验的教学。此外,学校生物教师的地位不高,生物教师的工作也不能得到肯定,这可能导致生物教师转行,造成生物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使得生物教学和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3实验教学过程简单

“问题—原理—结论—验证”[3]的模式是大部分生物教师讲授生物实验课程所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但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也就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真正进行实验,并思考实验问题的时间和过程很短,学生也只是呆板地按照老师安排好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进行罢了,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探索性,提升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慢慢地,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自主探究,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结果的重视程度高于实验的过程,使得这样的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形式,而不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

2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对策

2.1加大实验教学经费投资,完善生物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

实验设备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地方教育部门应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生物设备标准,向各级各类学校分配实验设备,积极为生物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为各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提供智力支持。生物教师和实验者应充分利用实验设备,有效利用有限的设备,避免闲置和浪费资源。加强生物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设备管理,努力提高实验开放率,努力为生物实验教学和师生开展课外研究创造条件。每所学校都应配备生物图书资源,以促进和丰富师生的课外阅读。否则,即使有场地和设备,也不可能进行相关的实验,这将成为另一种极大的浪费。

2.2加大政府、学校、老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各级教育领导和学校领导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理解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实现对生物实验教学理念的全面转变。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考察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加快生物实验室建设,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快中学生物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推动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4]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亲自探索、发现和创造。提高学校对生物教师的重视程度,解决生物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问题;加大培训和监督力度,提高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能力,增强生物实验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生物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活动精神,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3丰富实验教学过程

大多数初中生物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简单单调。通过实验,学生无法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丰富实验教学过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体验各种生物实验,扩大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的探索空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的现代化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将网络用于教育,可以提供最大量的信息;网络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将微课引入教学过程,将翻转课堂运用到实验教学等。通过互联网的有效应用,能够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率。[5]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耳、眼、脑、手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学生思维和理解的一个飞跃。

2.4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式学习

探究式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探究教育的本质是根据提出科学结论、检验科学结论的结构方式揭示科学结论[6]。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连接各种相关的知识,还可以用它们来解决问题。通过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活动,可以了解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使学生的理解、技能和能力更加深刻、复杂和熟练。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并不完全相同,主要体现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既不能取代学生的探索,也不能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尊重他们的本性。因此,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也反映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3结语

生物实验教学不仅仅是生物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生物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对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玉芳。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中学生物教学,2016(16):37.

[2]郭晓霞。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才智,2015(16):161.

[3]毕思莹。章丘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4]马杰。浅析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163-164.

初中生物实验 篇七

教学目标是教学得以开展的首要条件和指导方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目标确定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因素:一方面必须紧紧《全国义务制教育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为重要依据,《新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了通过生物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目标。同时,《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目标进行了具体规定。探究性实验教学重过程也重结果,因此在确定其教学目标时也应该既包含对学生进行科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又包含对学生在生物学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两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否则就容易出现“经探究性实验教学后,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如常规教学”的现象。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这两个实验的课程目标一方面是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是认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而通过这两个实验是比较难看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的,所以在实验中就不能要求自主构建细胞膜的概念。明确实验所能达到的目标,实验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出什么概念。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生物学实验中,实验的内容并非于篇一律,有的是对动植物体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有的对动物植物的生理现象进行研究等多种多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验内容都适合于让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概念。因此,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选好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将观察植物细胞或组织器官结构等观察性的实验就非常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构建细胞结构名称。“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既能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自主构建光合作用的概念,是比较适合通过实验自主构建概念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生物概念,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是初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一个实验,也是一般学校都能开展的实验,但是本实验并不能让学生构建相关生物概念。

三、教学实施过程

在常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模仿教师的演示或者照着黑板上教师事先写好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教师提出有关实验的结果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教学实施是落实各项教学目标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结合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自身实践的反馈,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目前,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通常被分成提出问题——作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几个基本环节。但在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实验过程有时会遇到障碍,尤其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实验教学中最为显著。这些实验普通学校是很难开展的,一方面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实验自身比较复杂的原因。但这些实验又是能够让学生自主构建光合作用概念的材料。这时可能就不能完全按照探究性实验的过程进行实验,通过视频直接展示实验过程,学生说出实验结论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四、结语

生物实验 篇八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实验课 实效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科学,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教材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而我们以往的实验全是让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实施,没有给学生分析成败和勇于创新的空间,这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一、实验类型及设计

1.探究最适温度的实验

(1)自变量的操纵:设置一系列梯度温度(T、T、…、T)。

(2)设计思路:

(3)方法步骤:

2.探究最适pH的实验

(1)自变量的操纵:设置一系列梯度pH值(pH、pH、…pH)。

(2)设计思路:

(3)方法步骤: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果胶是植物细胞壁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细胞壁及胞间层。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请你帮助完成以下有关果胶酶和果汁生产的实验课题。

实验用具和材料:磨浆机、烧杯、试管、量筒、刀片、玻璃棒、漏斗、纱布等。苹果、质量分数为2%的果胶酶溶液、蒸馏水等。

实验: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及步骤:

(1)将苹果洗净去皮,用磨浆机制成苹果泥,加入适量蒸馏水备用。

(2)取两个100ml洁净的烧杯,编号为1、2号,按相应程序进行操作,请把表中未填写的内容填上。

(3)取出两个烧杯,同时进行过滤。观察或比较_____,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及结论:

如果是__________,就说明果胶酶对果胶的水解具有催化作用。

对实验课地位及其与理论课关系的认识是改变目前实验教学不乐观方面的关键。新课程之所以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是因为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生物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检验知识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实验课不仅应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而且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它与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生物教学中缺一不可。教师应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不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而要在加深对新教材和课程改革的认识的基础上,按新课程的理念发掘实验中蕴含的深层次功能,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公民而努力。

以导学为基础的探究式生物实验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确保了探究效率。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且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引导;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及创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充分满足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和具体操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同时,师生及时交流和分析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创新性思维,提高合作力度。特别是学生在用生物材料的过程中,切实接受环保教育,社会责任感无形中增强。当然,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例如:学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探究实验。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该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生物实验 篇九

当前,各种传染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敌,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发生,而微生物实验室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和实验室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出现了诸如2003年在新加坡和台湾分别发生的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等生物灾害事件[1]。生物安全在微生物实验室活动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本文仅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1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即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严格遵从标准化操作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感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实验对象的污染[1]。

2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2.1 分级起因

据记载,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曾多次发生感染性疾病。在上世纪与实验室相关的感染性疾病有伤寒、霍乱、马鼻疽、布氏菌病和破伤风等病例。1947―197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记录了109例实验室感染[3]。1949―1951年,Sulkin和Pikel发表的有关实验室感染的调查报告,使人们认识到实验室内培养基或标本的处理及含菌尘粒的吸入是工作人员被感染的主要途径[4]。1974年,美国CDC/NIH首次提出将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活动分为4级的概念[5],作为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一般参考。随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WHO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基本沿用了此种模式。

2.2 级别划分

由于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方式对健康人体造成切实的或潜在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微生物的致病性、感染与传染的严重程度、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有无将其生物危害分为1―4级。我国制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4989-2004),则根据实验室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分为4个级别(危害程度由低至高),为确保操作人员、周围环境不被微生物感染或污染,从事上述生物危害病原体检验或研究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也分1―4级,简称为BSL 1―4(Biosafety level ,BSL)级,实行分级管理[6]。

3 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要求[7―8]

3.1 实验室建设和设施

实验室的建设和设计应着重考虑生物安全防护问题,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同时保护实验对象不被污染。例如,从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工作时气溶胶形成的问题;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横行造成的环境污染;实验室人员进出、样本检验、有毒试剂使用等工作流程问题。应从功能上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实验工作区域、休息场所、样本接收及处理、生物废弃物的处置、安放实验设备和耗材的地方均应清楚地加以区分。

实验室的墙、天花板、地面应光滑,易于清洗,防液体渗漏,抗化学腐蚀、可消毒,地面应防滑;工作台面应耐酸碱、有机溶剂腐蚀,耐中等以上的温度,防液体渗透,可消毒。实验室出门处应有洗手池,水龙头开关应设计成用肘部或脚操作,有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装置,以保证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立即处理。应有专门的污水排放管道,污水排放前应作消毒处理。实验室应考虑提供不循环的向内气流,如不能,则应考虑开窗,这时应安装防节肢动物出入的纱窗。实验室的同一楼中应有高压灭菌器、灭火器、可靠的供电系统和紧急情况下方便疏散的照明灯。在工作场所之外提供实验人员摄食和休息的地方,提供放置工作人员外衣或生活物品的设施等。

3.2 样本运送

应按照有关病原微生物或样本规范运送的要求,将样本放在可靠、安全、经检测合格的容器中运输,严防对人员、环境的污染。

3.3 实验操作

所有的实验操作应降低气溶胶或泡沫的生成,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内完成。感染性材料的离心操作应使用安全的离心杯,或密封的离心机转子,在生物安全柜中开启或封闭感染性材料。禁止用嘴吸取液体。尽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发生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时应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有相关记录备案。

3.4 个人防护

应根据操作需要穿工作服(或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应脱去工作服并留在实验室内,限制在实验室以外的场所穿工作服。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应戴防护手套,操作完毕或离开实验室,接触干净区域前应摘手套,防止污染其他表面或环境。应穿防护鞋(套),在特定区域操作时应穿特殊的鞋。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应戴口罩、护目镜、面罩或其他个体呼吸防护用品、防溅出的保护装置,保护脸部皮肤和黏膜,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3.5 生物废弃物处置

生物废弃物是指经实验分析后被丢弃的含有已知或未知微生物的材料,废弃物管理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最后环节[9]。实验样本在处理和进行实验时产生的废弃物如吸头、离心管、平皿等应放入适当的容器或防漏的高压袋内,实验结束后立即就地高压灭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液体物质、废弃的液体标本、培养物等应放在盛有消毒液的防渗漏的专用容器中并及时加盖。实验中使用的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璃器具等应放入专用的坚固容器,加盖。高压灭菌器应规范操作,保证灭菌效果。

4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简介[10]

4.1制订严格的实验室操作和技术规程

要求实验人员应在处理致病性和致死性病原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有监督机制。实验室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隔离服,所有与生物病原等操作有关的步骤,都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遏止装置内进行。

4.2 一级屏障

安装包括系列生物安全柜、各种密闭容器和其他为了消除或减少暴露于有害生物材料设计的工程控制设施等一级屏障。

4.3 实验室建筑设计符合二级屏障的标准主要用于防止感染性微生物逸出进入环境,避免相邻区域的工作人员和环境暴露于可能的感染性气溶胶之中。实验室工作区和公共通道分开,使用消毒设备和洗手装置;实验室工作区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实验室只设置密封结构的观察窗。整个实验室空气成负压状态;实验室的进风要经初、中、高效三级过滤,以清除或杀灭含有的病原体[11],室内空气外排必须经过特殊装置过滤,百分之百地杀灭可能存在的各种病原体。所有物品必须要经过高温、高压的无害化处理才能带出实验室,以确保外部环境的安全[12、13]。

5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7、8]

5.1 组织与人员职责

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保证计划的贯彻实施并进行安全检查。实验室应任命协助管理层工作的生物安全员,生物安全员负责提交生物安全计划和培训计划,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出建议和指导,对微生物的危害性作评估,监督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及时发现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5.2 生物安全手册编写生物安全手册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内容可包括:① 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 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 个人防护要求;④ 意外发生时应急处理程序;⑤ 生物废弃物处置;⑥ 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 内务管理制度;⑧ 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

5.3 内务制度在实验室入口明显位置张贴生物危害标志并表明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出口处应有发光指示标志。保证工作区域整洁有序。非实验有关人员、外来参观、进修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5.4事故处理制订报告危险隐患或事故发生的程序。所有报告以文件形式保存,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5.5安全培训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接受安全教育,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防止出现差错、事故,避免操作人员获得实验室感染,必须经常地对所有员工进行生物安全培训,保证每个人有好的微生物操作技术,有识别和控制生物危害因子的能力,掌握接触病原微生物后预防感染的方法。新进人员工作前应熟悉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知识,通过岗位培训考核后方可独立工作。

5.6健康检查操作人员应定期作健康检查,从而监测实验感染所得的疾病。操作人员就职前进行体检,在健康时,采集血液并按规定储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或员工生病时应立即报告,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有关记录应存档。

6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

随着国家对实验室的认可和论证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已经出台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的标准法律法规,从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仪器设备、实验室清洁和消毒、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管理入手,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得到强化和规范。然而,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职能部门多,相关人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自觉性还有待强化,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主要存在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亟待加强,安全设施需要完备等缺陷[14]。另外,一些临床门诊实验室和非医疗系统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方面既缺少有效的防护设施,也缺少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生物安全防护比较薄弱的领域,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基于上述现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上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明确有关部门职能,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有机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全面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实验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传贯彻力度等措施。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才能尽快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管理的渠道,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作用,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7 工作体会

实验室生物安全不是新出现的学科。自人类开始有医疗行为时就存在有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当一个生物样品从人体采集后,进行样品运送到实验检测,以及剩余样品的处置,直至检验报告发出这一连续过程中,始终贯穿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往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谈及的很少。自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生了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管理性文件,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纳入规范管理体系。

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体系管理,必将会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系统管理,这样就会使原来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受到约束。为此,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原有的不规范的行为要干预,错误的陋习要改变,尽可能将对人员、环境的生物污染控制到最低。当然也要注意,不要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而超越了实际工作现状,影响正常的临床诊断、疾病控制、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必须考虑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有共性,亦有个性,要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生物实验 篇十

实验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能力,一要培养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归纳观察法是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经过分析、推广,再归纳为一般性的规律,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的,应该在平时的观察中逐步提高。二要培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离不开操作,操作是否正确规范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甚至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应该引导学生在操作前拟定操作步骤,要了解所使用仪器的用途、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按照实验原理,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合理组装或连接实验装置。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往往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模糊不清,或者对各部分仪器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又不肯动脑分析而急于求老师来解决。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故障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养成手脑并用、独立工作的习惯和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自觉意识。三要培养数据处理能力。要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养成对于一个量的确认需获得多组数据(多次直接测量)才有可信度的习惯;对于直接读取的数据应该会用有效数字表示;能自己设计表格进行间接测量的计算;能用代数法、图象法、几何法来研究实验报告能力。要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和成果完整地表达出来,就要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写好实验报告,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实验报告的内容要规范化,一般应包括: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装置、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结论、误差分析等。在高中课本中,最初三个实验已做了简要的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模仿学习过程,以后的实验就要求学生自己写。特别是写“实验步骤”,学生普遍感到较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过程,自己组织语言按“装(即在准备步骤中将仪器装接调整好)、测(测量、读数)、处(数据处理)、结(做出结论、整理器材)”依序写出,不要大量抄录课本中的内容。每次实验报告都进行评分,并给予评价。总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要以提高实验素养为指导思想,注重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长期坚持强化实验能力训练,就能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它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实验课所占比重较小,考试制度的局限和不少学校的实验设备的不足乃至有些教师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等等。使得实验开设率低,实验教学效果不佳,要求偏低。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增加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次数以及增加课外活动的实践机会,改进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强化演示实验

除了重视做好每一个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我们在强化实验手段上,做了一些尝试: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对于激发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实验解决抽象疑难问题,如布朗运动、浮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静摩擦力方向是指向圆心的受力分析等等,生动直观,言简意赅。事实证明,具体形象要比语言文字更易记住,视觉刺激远胜于听觉刺激。另外,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所表现出良好的实验素养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

2 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规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指导好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和量具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同时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和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致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情况如何,除了进行书面考试外,还进行了单独实验操作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增加随堂实验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还增加了许多随堂实验,即边学边实验。它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亲自做实验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可见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点实验和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如:三棱镜色散现象和一些仪器刻度的观察等等;或适合学生动手动脑探索规律的实验。如:初三的欧姆定律;或对于有些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如:电表、秒表、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等等。随堂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最新范文

新媒体艺术最新8篇03-29

精品课程的意义(最新6篇)03-29

开学第一周日记优秀8篇03-29

科研课题综述【精选4篇】03-29

素质拓展项目(优秀6篇)03-29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通用4篇】03-29

健康档案(5篇)03-29

消防演习通知【5篇】03-29

女神节活动主题标语【优秀10篇】03-29

20周年文案(3篇)03-29

129 358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