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阻止降雨的方法 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4篇

时间:2024-03-28 15:13:49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4篇。

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篇一

关键词 防洪减灾;传统方法;高新技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与资产不断增加,即使发生同等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是防洪减灾的主要目标。自从工业化以来,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显著增长,曾一度助长人们战胜一切洪水“人定胜天”的信心。但是当美国所兴建的水库库容相当于多年平均年迳流总量的60%的时候,水灾损失却依旧在不断增长。反思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努力适应自然,因为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今这一认识又转而成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国普遍接受。当然各国之间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也差异较大,在具体实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办法。

一 社会化防洪减灾体系之构想

1、提高工程防洪标准

(1)尽先安排经过论证的重要控制性水库建设和病险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对削减洪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设想,在今后50年内全国水库总库容增加到1万亿立方米,达到可调蓄50%径流总量的目标是需要的。水库除调洪外,还有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效益,在水库上投资可谓一举多得。

(2)加固加高现有堤防。我国江河堤防绝大多数是土堤,是精华地区的防洪安全屏障,是防洪的重点工程手段。

(3)蓄滞洪区的运用和管理。垒国防洪规划确定100座蓄滞洪区,颁发了蓄滞洪区管理条例。但地方从发展经济出发,并未强调对蓄滞洪区的人口和经济实施必要的控制,以致有蓄滞洪区而难以启用。蓄滞洪区削减洪峰比临时决口的功效成倍增加,损失成倍减少,甚至在发达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防洪手段,因此,必须在强化管理和研究适当的开发方式方面下功夫。由于我国的江河洪水变幅较大,因此,蓄滞洪区在防洪工程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防汛抢险实用技术现代化研究‘98洪水显示出部队在抢险中的重大作用。而对于一般汛情,地方抢险突击队的组织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堤防战线长,现场交通、电力条件差,普遍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困难,‘98抢险主要还是应用传统技术。因此,总结传统技术,同时应用现代设备、材料、工艺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捷径之一。

(5)城市防洪中的雨洪排泄和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不透水地面使水灾损失急剧增加。为改善城市防洪排水条件并结合水资源利用,应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将城市绿地高程降至下水道进水口以下,对于排洪和储蓄地下水有显著的效果。

2、调整社会以适应自然的减灾措施

这是针对洪水灾害社会属性的减灾对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环境建设发展与增长不能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加强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不单是防洪的需要,也是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改善中国大陆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东、中、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基本保障。

(2)预留洪水的容身之地,退田还湖,湿地保护。实施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妥善安置,因此必须科学地论证,细致地安排。适度退田应有标准,例如:以农田丰歉为准,近10年中有一半以上年份遭灾者还湖;以综合效益为准;以是否妨碍行洪为准;以湖泊淤积趋势为准等。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必须以全局利益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3)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垒社会共同承担防洪义务。由于洪水灾害影响巨大,牵涉不同地区的安全和利益,有些防碍和削弱防洪运用的因素是水利建设本身所无法解决的,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地区间的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因此尤其需要以法来统一协调各方权益和维护整体利益。在减灾社会化的推行中,需要依法办事。

(4)改进科学决策历史表明,治水方略的得失与资金投入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关。而决策的科学化对治水成败更有广泛的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方针、政策和法规方面系统的宏观研究。事实上,作为科学决策基础的宏观方针政策研究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防洪减灾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防洪工程标准还不能一时达到较高标准,因此通过非工程措施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更属必要。随着现代通讯、计算机、风险管理等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在防洪减灾中也出现了全新的技术方法。在这一领域我国尚处于较落后的局面。因此,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可大大提高我国防洪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投资少而效益大。

1、洪涝灾害动态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应用3 s技术对洪涝灾害发生后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利用遥感监测淹没范围的变化过程,利用地面灾区淹没水深测量及卫星定位系统辅助遥感监测,再利用gis技术对大范围洪涝灾害实现用多媒体技术生动表现,提供洪涝灾害信息服务。

2、农业地区洪涝灾害减产幅度遥感评估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将成为十分敏感的问题。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多层次分析,在对洪涝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判断灾后灾区粮食减产的幅度以利正确制定全国粮食供应计划。

3、洪涝灾害信息社会服务技术

洪涝灾害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用gis及多媒体技术可为社会交通、旅游、商业、企业等各部门提供通俗、生动、直观的信息服务。有关水情,灾情、预报、预警等各种信息按不同行业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服务。由信息中心统一加工后,通过网络系统供用户使用。通过及时、完善的社会信息服务,有利于各部门及时采取主动减灾行动,减少社会洪涝灾害损失。

4、流域产汇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目前流域的产汇流模型种类繁多,多有其限定的适用范围,如选用不当,则造成洪水预报的重大误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流域代表单元的降雨信息,可直接预测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对有较长系列观测资料的流域,可实现较高的精度。

5、复杂河道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对复杂的河道,如网状河道、多沙河流、或改修河道,用一般水文预报方法难以准确,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适应新环境较快,经3—5年试用调整即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篇二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篇三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危害;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气象灾害进行很好的防御是我国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江西省乐安县因为持续的低温和阴雨天气,导致农作物接收的阳光很少,最终给农作物的产量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乐安县气象局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决定提前计划、精心设计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乐安县气象局加强了对于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气象相关仪器的检测和维护,严密的监督天气的变化,尤其是在阴雨低温时期,更要加强对于气象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的向政府以及农业部的相关部门传达气象信息,并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农业生产方面进行指导,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来传递天气信息。

1 常见气象灾害的简单分析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当种植地的气象条件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时,会因为不利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经调查江西省乐安县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低温冷害、冻害、风暴、台风以及由于气象条件而引起的一些病虫害等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在这些灾害中,发生次数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是洪涝灾害,其次就是干旱。下面对这些气象灾害中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洪涝灾害的简单分析

洪涝灾害主要是指巨大的水体对农作物造成的冲击甚至是淹没等的现象,由于暴雨或者是低洼地的积涝而造成的洪涝灾害通常是无法阻止的,下面从水稻的角度来对洪涝灾害进行简单的分析。水稻如果在拔节期受淹的话,节间的延长程度就会随着淹水的天数以及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水退之后才会发现,淹水的节长比没有淹水的节长要短,从而可以得出:整株水稻的高度随着淹水的时间的增加而变短。如果洪涝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水稻体内的养分消耗尽了,那么水退之后,也会造成茎秆细弱等的现象,植株会出现弯曲、折断甚至是倒伏等畸形的现象。

1.2 冷害的简单分析

冷害主要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内,因为温度下降到了农作物生长时所能承受的最低温度以下时,就会给农作物的生理活动造成一定的障碍,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造成农作物自身的某些组成组织受到危害,从而造成减产的现象。冷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随着农作物的品种、发育期等的不同也有很大的不同。当冷害对农作物产生危害时,通常情况下会使农作物体内细胞中那些有生命的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减慢,逐渐的停止流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对于农作物的养分的吸收和输送受到障碍。如果农作物受低温影响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之后,细胞内的细胞质就会继续正常的流动,农作物也就可以正常的生长。如果农作物受到长时间的低温影响时,就会使细胞质停止流动,从而农作物停止生长。

1.3 干旱灾害的简单分析

干旱是世界上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受到的最大的威胁之一。干旱发生不仅仅范围很广,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十分的高,是我国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旱主要是指农作物在种植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长期的缺乏水资源,而造成空气十分干燥、土壤十分缺水,这样使农作物体内的水分就会出现匮乏的现象,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最终造成产量在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干旱主要是把农作物体内的水分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导致农作物出现萎蔫的现象。干旱在农作物生长到下列3个时期时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农作物水分的临界期、灌浆成熟期以及播种期。

2 对常见气象灾害的防御、治理措施的分析

气象灾害对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的好坏直接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下面对上述常见的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2.1 对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对于洪涝灾害的治理首先要对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造成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如果是由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可以通过建筑河堤和大坝来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把洪水进行分流,就可以减轻甚至是限制洪涝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

2.2 对冷害的治理措施

对于冷害现象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包括:科学的施肥、合理的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等。这些措施都会对土壤的性能产生影响,氮、磷、钾肥料的综合使用以及合理的灌水等都可以很好的改善土壤的性能。在施肥的过程中,要了解磷钾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能,可以促进农作物提早成熟,在遭受低温冷害的年度,土壤的温度不高,那么磷肥的效力就会变的很低并且移动十分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对磷肥的吸收,所以要增加磷钾肥的用量,来改变农作物的吸收率。

2.3 对干旱灾害的防御措施

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造成干旱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气象的角度来看,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气环流的不正常现象产生的,高气压的长期控制使降水量减少。除此之外,土壤以及地形等对农作物的水分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就是降水量的大小以及土壤的水分、气候等。

3 结语

我国是涉及了世界上两条巨型自然灾害地带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并迫切了。上述对于农作物可能会受到的气象灾害以及相关防御措施的分析,希望可以给未来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鹏。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J].地理学报,2012.

洪涝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篇四

关键词:中小河流;现状;治理措施;探讨;宣恩县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中小河流基本情况

宣恩县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东经119°11'—109°55',北纬29°33'—30°12'之间,国土总面积2730平方公里。县内聚居着汉、土家、苗、回、侗等24个民族。全县辖6乡3镇,282个村,总人口33.95万人。

宣恩县水资源丰富,境内山高水多,大河小溪蜿蜒于高山峡谷,暗河飞瀑遍布全县。两大干河分属两大水系,北部忠建河属清江水系,南部酉水河汇沅江属洞庭水系。四条主要河流除东北部的鸡笼洞河经恩施汇入清江和南部的头坪河经龙山汇入澧水外,其它河流均入北部的忠建河与南部的酉水河而分别汇入清江与沅江。全县共有大小河溪121条,流域面积100km2以上河流8条,流域面积10-100km2的河流26条。河流总长度536.65km,河网密度0.2km/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48mm,多年平均迳流总量29.7亿m3。

全县中小河流分布广、战线长、因地方财政困难、经费等因素制约,河流治理投入有限,治理难度大。尽管县财政困难,但在治理县城防洪工程中,全县从“轻重缓急”考虑,多方面的争取资金,在上级扶持下,人民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全县防洪工程在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已建县城及部分乡镇防洪工程约19km。但中小河流建设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需求。多年来洪水威胁严重、洪涝灾害较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防洪设施薄弱,缺乏综合规划、标准不足、功能单一、淤积严重等问题突出,解决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问题非常迫切。

2发生河流洪灾情况

宣恩县位于鄂西南暴雨中心区,雨量丰沛,暴雨强度大,降雨由偏南太平洋暖湿气团和偏北极地冷气团交汇形成,暴雨主要为锋面雨,其次为热雷雨,山洪主要由最大6h和24h暴雨造成,暴雨强度大,来势猛,破坏性大。宣恩大多数河流均呈现出群山环抱,地形特殊,沿河主要乡镇,主要耕地集中于河道沿岸,而河道现状防洪能力低,行洪不畅,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河道泄洪能力有限,加之工程区地势平坦,洪灾一直影响着该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就1998年洪水灾害损失估算,全县由于河道行洪不畅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近三年因中小河流洪灾年胜一年,漫堤决堤险情频出,房田淹没时有发生。2012年6次强降雨有4次给全县9个乡镇分别带来不同程度的洪涝险灾情。造成共计 17.6万人受灾,0.013万间房屋倒塌,19万亩农作物受灾,损坏堤防31处,冲毁塘坝2座,损坏灌溉设施47处。全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0.9742亿元。2013年6月全县部分中小河流因强降雨,山洪爆发突然,灾害发展迅速。

由于地表高差大的地貌特征,在汛期中小河流洪灾害季节性强,频率高,突发性强,汇流时间短,灾害发生快,预报预测预防难度大,发展迅猛,范围广,破坏性强,危害大,很多区域排涝难、抢险难、恢复难。当前中小河流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威胁沿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待整治河道长,投入不足

流经宣恩县或县境内的中小河流共有17条,分别是清江、金银溪、忠建河、马尾沟、冷水河(马鹿河)、酉水河、曾家河、高罗河、岩底河、板栗园河、展马河、花塌河、东乡河、赵家坪河、白水河、龙潭河、南河。需重点治理河流为12条,需要治理的河道长度约为143.9公里,可保护人口25万人,保护耕地13.5万亩, 2013-2015年规划完成实施后全县境内中小河流的治理长度约50公里,流域面积约600km2,保护人口约7万人,保护农田约6万亩。

相对于需要治理的河流,投入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一是缺乏国家投资政策支持,近些年来,中央、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大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力度,对中小河流也在实施治理,但保护范围不大的,在山区的确能起到防洪保安作用的,缺乏投资机制和投资渠道,实际建设有难度。二是地方财力薄弱,为部级贫困县,财政困难,人员工资等基本支出需要转移资金补贴,投入水利工程资金有限。三是无融、引资基础,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投入大、财务收益小。四是投劳不足,近年来,“两工”政策取消,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投工减少。中小河流项目除了获部分中央、省投资外,其他地方投资甚微,中小河流治理长期缺乏“输血”机制,投入严重不足。

3.2现有工程建设标准低,急需改建

现有河道防洪标准较低,有的不足5年一遇,有些地段甚至没有堤防,根本不具备防洪功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部分主要在20世纪60、70年代通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部分干砌石河堤,受当时资金和技术的原因,修建标准低,无统筹规划,河道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加之年久失修,现已不能满足河道行洪要求。河流仍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特别是近些年来极端天气增多,中小流域常发生集中暴雨,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大部分中小河流,特别是河流沿岸的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加上水土流失,河道泄洪能力衰减,有的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水又倒灌,排涝设施不足,一遇到洪水就形成洪涝灾害。迫切需要对原有工程按照标准改建,达到防洪保安的目的。

3.3建设标准不一

以前,宣恩县大部分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明,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确,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聚集,重要粮食产地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前期工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因种种原因,有的河道防洪建设两岸没有统一建设,等到两岸河堤形成后,建设标准不一、档次不同,不仅影响河道行洪,而且给后期规划建设带来难度。

3.4规划标准单一

总的来看全县中小河流规划严重滞后,只有河流科学的规划,才能指导其发挥综合防洪效益,才能结合城镇建设规范用地批地,有效避免造成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损失。而原有规划只进行过河流水电资源开发规划,侧重于电站建设,对整条河流的功能缺乏全面系统论证。在建设工程过程中,保护城镇只是刻意追求河堤工程的建设而忽视其他防洪工程的综合配用,以前没有对河流进行过河流综合规划。因长期以来,河道的治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河道上阻水建筑物较多,人为减少行洪断面,严重阻碍行洪。沙石、矿渣淤积和建筑垃圾使河床不断变窄、抬高,行洪断面的减少,降低了河流泄洪能力,致使发生山洪涝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

3.5生态环境破坏

一些中小河流水土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为侵占河道和行洪滩地的行为也普遍发生,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萎缩严重,河道过水断面逐渐缩小,河道险口险段多,难以抵挡较大洪水,影响河道行洪,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人民群众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由于产业开发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大量增加等,在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还存在着水污染加剧、河流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已造成河流基本功能衰退及其人民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4治理思路

针对中小河流突出的洪涝问题和防洪最薄弱环节,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为目的,以河道疏浚防护等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为手段,通过加强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治理,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小河流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坚持明确事权、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对河流自然和生态环境功能的维护;坚持量力而行统筹发展的原则,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开展治理;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积极探索人与水的和谐,把防洪减灾工作从控制洪水措施的研究转向洪水管理方面的研究,认真贯彻落实《水法》和《防洪法》,在努力防御洪水对人类危害的同时,规范人类的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这一目标奋进。

4.1综合规划、着眼长远、景观结合

中小河流治理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明确的重点地区、重点河流(河段),

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导、河道疏浚和清淤、除涝、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为主。目前主要已采取的措施主要为河势控制、新建河堤、河堤加高加固、河道疏浚等。

同时,规划设计还要考虑与保护流域内重点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保护河谷景观和风景名胜相结合,选定的工程建设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区域内的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否则,规划设计仅仅考虑短期要求,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遗憾。

4.2工程与生态结合

中小河流工程还要同保护和改善河谷区域自然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河流保护涉及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河谷地区珍稀濒危陆生动植物,保护珍稀、濒危、特有水生生物、鱼类产卵场。工程施工导致生态的改变应得到恢复和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防治,工程影响范围生态得到改善,向良性方向发展。采取保证生态流量、因势导流、生态护岸重塑河流生态环境。

4.3工程与非工程结合

一要加快水利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建立健全预防监督体系。中小河流治理还要同水利信息系统结合,加强水文气象测报,强化通信联络,便于掌握情况。二要加强宣传,依法治水防洪。目前,虽然加大水政执法查处力度,仍有河道遭到侵占,在河堤上取土,在河滩上修建房屋,种植作物,向河道倒垃圾,排放废水、不仅污染了河道,而且很大程度降低了河道的行洪的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依法防洪,加强防洪设施管理,明确划定水域界限,严格禁止侵占。三要加强工程管理和水库科学调度。工程管理不力,是造成工程失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工程建设管理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根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的建管模式,加强现场监管,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监督体系。同时,要根据中小河流的流域人口和耕地分布情况,汛期加强水库科学调度,认真分析降雨与来水,合理错峰削洪,避免或减轻灾害。四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抢险预案。编制中小河流防洪预案的目的,在于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未雨绸缪,才能争取主动,要根据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别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标准、指挥机构、物资调度、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洪调度等。五要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避洪、涝农业。根据全县大河坝、西坪等近十余个较大易淹区的地形和高程等情况,运用生物措施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避洪、涝农业。改怕水经济作物、改晚熟作物为早熟作物,还可以改种植为养殖等措施,使常淹耕地作物摆脱洪水,免受较大损失。

5治理经验及建议

(1)通过近几年河道中小治理项目的实施,认为今后应从以个方面加强中小河流建设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前期工作。项目责任单位和勘测设计单位要切实提高前期工作现场勘察质量,初设批复后便于实施,减少设计变更。二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从项目法人组建,工程初设报告审批及变更,工程招投标,项目施工管理、项目资金拔付,资料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制度,并认真落实,这也是工程安全、干部安全、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三是严格履行基建程序,工程完工,必须加强验收管理和探索工程建成后的管护,使工程长期受益。竣工验收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程序,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的关键环节,加快工程建设,加强验收和积极建立建后管护机制管理,切实做好已完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是确保工程投入正常运用、发挥正常效益的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开工前,必须组建落实项目法人、落实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完成招标投标、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和开工报告审批。加强验收管理,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SL223-2008的要求,切实履行政府验收和法人验收的职责,确保中小河流建成一条、验收一条、发挥效益一条。

(2)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项目多,设计单位任务重,加上前期初设编制时间紧,往往造成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成果与现场施工差异较大,很难按图施工,往往在施工过程变更设计,影响工程进度。

(3)根据山区县实际,由于山区耕地比较分散,农田防护工程保护面积规模偏大,建议今后的中小河流放宽山区县的控制面积和人口条件。此外按照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央补助资金额度,要求地方配套近三分一,地方配套资金困难,要全面完成批复建设内容困难很大,建议对部级贫困(县)市取消地方配套。

(4)岩溶地区盲谷或小盆地洪涝灾害突出,全县有多处属于此类情况,因投资较大暂未实施。解决这些洪涝灾害采取堤防、清淤、河势控制等工程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还需要采取更多的工程措施和方法,如河道上游修建滞洪水库,扩挖河道暗河及入口,采取隧洞向相邻河谷排洪等。

[作者简介]:陈海(1976-),男,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魏恒文。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J].中国水利,2010(4):34-36,33

最新范文

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优秀5篇03-28

养殖业行业特点优秀8篇03-28

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优秀8篇03-28

关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最新3篇03-28

保尔柯察金优秀6篇03-28

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措施【通用3篇】03-28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最新9篇)03-28

元曲四大家优秀4篇03-28

一年级趣味数学练习题100题最新7篇03-28

虚拟现实技术案例(精选7篇)03-28

129 35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