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散文 张中行散文【优秀4篇】

时间:2023-12-07 07:24:09

这里山草香为大家分享了4篇张中行散文,希望在张中行散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张中行散文范文 篇一

大姑夫认识张栗庵,让他去拜师学艺,张栗庵也是范培开的师傅。

张栗庵在安徽和县铺集渔家网村见到了林散之,张很喜欢,因为林散之年轻好学,朴实无华,谈吐不俗,对古诗文已有相当基础,他说:读书人求学问,在能自立时,首先要知道门径,要有师承,要讲求法度,凭自己想象去臆造不行,汉儒经师,都有师承法度,你学习勤奋,但千万不能图虚名,荒度岁月,汉代司马迁写史记,叙事质朴无华,文词简洁,宋代程氏兄弟及朱子,学说源自老庄,出笔皆能阐发六籍之精髓,以诚为本,穷理为主,明代归有光承其遗法,工古文经术,法度严谨,晚清以桐城派方苞姚鼐为首应学其法度,精研经学。

林散之见到张先生后才知道做学问的门径。

林散之说张先生不但指导他写诗文的法度,后来到上海从师黄宾虹也得力于张的大力推荐。有一次大病,也是张处方救活。张先生临終前,林散之去看他,得先生肖像一副,从此悬挂于江上草堂,时时鞭策。

一日张栗庵见林散之作《陶渊明醉酒图》说他对古诗文词有所悟,夙所秉承而能进其所介,唯六法之道非可臆造,开导点化,是在真师,切不能鹜于虚名,误入歧途,空度岁月,吾友黄宾虹,海内名宿,可往师之。

于是32岁的林散之,四个孩子,尚有一子在腹中的人,去上海投师黄宾虹。

他有一诗:为留传统一枝花,不辞辛劳育新芽,佳节春秋齐放日,让她先后吐红霞。

张中行散文范文 篇二

摘 要: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人几乎在同一时期,都是江西人,都被归入“唐宋家之列”,又因共同的旨趣和相似的散文主张倡导和参加了宋代的古新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长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他们散文有何异同之处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散文异同

自明中叶的茅坤将唐之韩愈、柳宗元,宋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文编成《唐宋家文钞》传世后,“唐宋家”之说便盛行海内并沿用至今。他们的散文不仅比较全面的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光大,而且开启了后世散文发展之流变,几乎各种流派都从他们那里得到启示。因此本文拟将他们的散文进行粗略的比较。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州永丰人(今江西永丰人),北宋诗新运动的领军人物。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今江西南丰)人,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的散文有独树一帜的“本色”,允为文家之巨擘。曾巩在孩童时节就慕欧阳修之名,虽然比欧阳修小十二岁,仍拜欧阳修为师,亲切尊称其为欧阳少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曾说:“欧公门下士,多为世显人,议者独以子固得其传,犹学浮屠者所谓嫡嗣。”可以说在众多的门生中,曾巩是最得欧阳修悉心指导,最受器重和影响最深的一个。由于两人有明显的师承关系,散文都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创作主张也大致相同,于是被并称为“欧曾”。至于王安石与曾巩,更是一对挚友,亦有姻亲关系,交情甚好,诗文往来频繁。《宋史》卷三一九《曾巩传》云:“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荐之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李璧注王安石《寄曾子固》一诗亦云:“・・・・・・可见其相爱也。至晚年方相违尔。”由于这种在文学上的志同道合交往,使得他们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简约自然。

欧阳修等人生活在时弊丛生的北宋中叶,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政治上都力主改革弊政,文学上提倡有为而作,因而他们缩写的散文都内容丰富充实,体现出与现实生活、社会政治密切联系的倾向。同时他们所做的散文既有与韩愈、柳宗元一脉相承之处,又呈现出新的共同特色。

欧、曾、王继承韩柳的文道观,主张文以明道,文道结合。欧阳修云:“我所谓文,必与道俱”。曾巩提出文要阐明“圣人之道”。王安石主张“文贯乎道”。他们都主张文要阐明道,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另一方面又认为文具有重要作用,形式的谐美与否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尽管他们对文辞的重视程度不同,但都认为文辞是不可或缺的,要求作文要文道结合,内容和形式要和谐统一。他们又都非常强调文章和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欧阳修提出散文需密切为政治服务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还提出“是穷而后工”之说,意思是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并干预现实。王安石强调散文应成为推动政治革新的工具“务有补于世”。对于古文写作方面,反对西昆派的靡丽文风提倡为文平易自然。欧阳修主张为文平易晓畅,反对古奥艰涩“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曾巩同意其“勿用造语”,“取其自然”的观点。王安石反对雕琢夸饰之风,尖锐地批判“辞弗顾于事,以擘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清新”的做法。欧、曾、王散文的另一特色是长于议论。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时势颓危,国运堪忧,激起了人们议论时政的热情,宋代统治者又优待文士,科举以策论取士,影响到了整个文学领域。他们写出了大量出色的政论文和史论,显示出高超的议论技巧。欧公议论文章既逻辑严密,雄辩滔滔又锋芒微敛,从容委婉“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作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议论散文见识卓绝,观点深刻,常写得瘦硬峻刻,悍厉绝伦。

欧曾王之间的“大同”是通过彼此间的“小异”表现出来的。正如袁宏道所说:“大抵物则贵,则我面不能同君面。”关于此,宋李涂在其《文章精义》中有过这样的概括:“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清人吴振乾的《唐宋家文选序》中也说:“奥若韩,峭若柳,宕逸若欧阳,醇厚若曾,峻洁若王,既已分流而别派矣。”古人的这些评说是否确切是可以讨论的,但他们肯定是其面貌不同则是科学的。

欧阳修虽然标榜尊韩师柳,但他毕竟不是生活在中唐的韩退之,他不为其思想所拘,另辟蹊径,将韩愈的道与儒家经世思想予以贯通,发展了尚实致用的思想。他在《与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君子之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于世。”其散文不论议论抒情还是叙事状物,往往吞吐抑扬,低回往复,从容大度,平易晓畅。《读李翱文》中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由远及近,最后把行文推向高潮“呜呼,在位而不肯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言辞尖锐犀利但行文并不锋芒毕露,而是抒情意味更浓,感慨气息甚重,把作者的忧愤表达得婉而多讽,柔中见刚。

曾巩散文,《宋史》称“本原六经”,有较重的卫道色彩,形式严整有余,生动不足。他始终身体力行于自己提出的作为散文家的四条准则:“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不越道统,重在雍容平和,简朴委婉中表达意蕴。由于缺乏欧公丰富的政治生活经历和远见卓识,他的许多文章缺乏深刻的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虽风格相近但同中有异:欧公于“柔婉”中显出宕逸流丽,曾巩于“柔婉”中偏于冲和平顺。如《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等文,都写得不枝不蔓,章法严密,而又畅谈有致,婉转曲折。

王安石作为一个大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其散文有着与人截然不同的风格,他的胸襟抱负自然非一般文人士子所能比拟的,其思想往往高视一时,跨越古今,因此干脆把文当成推动政治改革的工具,说“文者,礼教治政云尔”、“治教政令,圣人所谓文也”。散文内容是奇思横出,议论超群,往往也惊世骇俗。《四库备要书目提要》称其“文章拗折峭深,世以大家目之”。刘熙载《艺概》中说他:“取法孟、韩(愈)”,又说“半山文硬瘦通神”。梁启超《王安石评传》称“其理之博大而精辟,其气之渊懿而朴茂,实临川之特色”。这些可以看出其文受到先秦诸子散文、西汉政论文和韩柳古文的影响,思想敏锐,见识超卓,富有政治色彩和创新精神,风格刚劲峭拔,雄健奇崛。如《读孟尝君传》翻陈出新,突破传统,一扫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旧说,强调“士”必须能经邦济世,治国利民。王安石长于议论,擅长说理,有时对形象性和生动性有所忽视,这是其不足之处。他的散文有一种突破羁绊一往直前的气势美,表现出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之感,给人一种昂扬飞上的动态感和咄咄逼人的灼热感,这也是欧阳修和曾巩散文中所不能相比的。(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郭预衡。唐宋家散文总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

张中行散文范文 篇三

因此,当读到徐晓的《半生为人》这部散文集时,我为之震惊。我曾经零星地读过徐晓的一些散文,感觉她始终生存在一段历史之中,和当下的语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在许多人已经失去了凭吊历史的勇气和能力之后,徐晓仍然如此执著,不能不让我动容。尽管我并不完全认同徐晓的价值取向,甚至认为她如果稍微放松一点笔墨,她的文章可能更漂亮。但是,这些并不重要。徐晓的散文是久违了的一种文字,那种穿心而过的文字。她在对一代人的精神史的叙述、倾诉、透析和追问中,传递了生命的疼痛感扩大而成为一种始终和历史息息相关的精神震颤。所以,我在读这本书时,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心理张力。

徐晓的散文对今天的散文写作充满了启示:散文的艺术问题与写作者的思想、精神、生命状况密切相关,它的成熟与发达总是与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怀、胸襟和人格的状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这样思考问题,我们或许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作者一旦进入散文领域便捉襟见肘。散文实在是一种无法遮拦的文体,如果反其道而偏要去遮拦或者搪塞,那么势必与散文背道而驰,越走越远。现在的问题是,汉语的表达能力和技巧已经足以承担散文的功能,但在实际的写作中恰恰相反,过度的技巧和能力缓解了生命的疼痛和精神的紧张,作者在文体中消失了。

很多人都注意到我前两年对“文化大散文”的批评,一些朋友曾经认为我所说的“文化大散文”的终结有些危言耸听。其实,我是比较早的维护这一文体的读者之一,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大散文的式微,恰恰是因为这种文体的逐渐膨胀转化为散文写作中的“文化决定论”。当学问、知识成为散文的叙述主体时,它可能丢失写作者的情怀、胸襟和人格以及知识叙述中的文化关怀,冷淡写作者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

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散文的知识性论述和文化的考古,而是强调不应当放弃用自己的灵魂去穿透论述与考古背后的东西。另外一层意思是,知识或者文化的力量在散文中应当是学养的蕴藉和价值的取舍。许多人看中张中行的散文,应当与此有关。在当代散文史上,张中行的重要性无可争议,但我同时觉得他的意义被夸大了,也被误读了。我们不必老是用国学大师的名分来评判一个写作者,在放大的历史框架论述,张中行的学问虽然很大,但并无特别强调的必要。不必说今天,知识者的几代中,上世纪30年代的看20年代的,40年代的看30年代的,50年代的看40年代的,大概都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这是教育背景的差异。张中行的重要与他是不是国学大师并无关系,而在于他的情怀,一种伤逝般的情怀。在他的笔下始终呈现的是在今天的语境中已经不复存在的一种文化传统和一代文人的心迹。他在追忆之中流淌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张中行式的“疼痛”。这种难以再现和复制的情怀正在逐渐消失,反映了当下文化生态的某些征候。

闲云野鹤式的文字当然好,但名士有真假之分。即便如梁实秋写出了《雅舍小品》这样的文字,但是他从来没有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

张中行散文范文 篇四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AHP

一、 引言

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加以扶持与发展。集群化发展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集群形式有利于高科技的创新和扩散,而高科技产业的扩散也能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科技创新和扩散的效果,因而扩散绩效的研究能够使产业集群中各主体更好地认识到扩散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扩散的因素,为高科技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思路。

国内外学者从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影响要素,扩散特征及机制,扩散效应,扩散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本文研究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指标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扩散及其绩效的研究主要有:Radosevic(2002)提出国家、行业、区域和微观4个层面之间的互动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扩散系统,并分析4个层面的要素对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张铁山等人(2008)对高技术扩散的特征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这种扩散受扩散主体、通道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高技术企业技术扩散机制包括能力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接收机制,这些机制综合在一起形成高技术企业技术扩散的综合模型。张熹(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间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间技术扩散效应的变化趋势,还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对影响我国产业间技术扩散效应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产品贸易和研发投入是影响产业间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设备支持是影响产业吸收效应的关键因素。上述的研究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及其绩效评价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角度,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的影响要素,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具体指标确定提供了依据。

上述研究表明学者已经认识到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重要性,他们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丰富了高科技集群技术扩散研究理论。但是,对于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绩效及其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对技术扩散绩效的实证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因此,本文试图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和分析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绩效进行评价,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的理论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对区域经济促进扩散绩效政策提供指导。

二、 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扩散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特点有:技术扩散知识的传播特性,技术扩散独特的网络特性,技术扩散中政府干预性,技术扩散与研发形式的关联性,技术扩散对其形态和载体的依赖性。根据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扩散特点的分析,结合吴添祖(2004)以及2007年~2010年浦东新区的统计数据并在广泛的资料查询的基础上,拟定了以下五个评价指标。

1. 工业总产值。

以高技术产业产值为主的高科技园区工业总产值不仅能够反映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及产业技术扩散情况,还能够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

2. 知识产权授权数。

高科技产业集群知识产权的授权的作用在于对知识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法律保护,以及促使其他企业或者个人能够合法的利用已有的技术知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知识产权保护能激发技术创新积极性,同时也为创新扩散提供了法律保护,是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扩散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对专利授权数的统计,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知识产权授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在某段时间内的技术创新成果数量。

3. 技术交易数量。

在高科技产业集群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买入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发,从而降低研发成本,节约研发时间,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和竞争力。集群成员之间通过买卖技术,获取技术和收入的基础上促进了技术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因此,技术交易是技术创新、扩散和转化的主要基石,促进技术和经济的结合,提高技术扩散绩效。

4. 经认定研发机构数。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链分为横向扩散链和纵向扩散链,横向扩散链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实现的模仿创新,纵向扩散链是通过产学研结合,从技术创新的源头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扩散的,横纵向扩散链围绕着产业链交织在一起形成扩散网。纵向扩散链的源头一般是由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等这些研发机构构成,它们承担高新技术研究的重任,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力军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扩散主体。因此经认定研发机构数的多少决定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和效率。

5. 期末科技从业人员数。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之一便是利于吸引人才和人员跳槽频繁,因此科技从业人员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依托科技从业人员进行的。科技人员增加则优化了集群人力资本结构,这将对集群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并加速集群技术扩散。

三、 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绩效评价

1. 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现状。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的硅谷和药谷”。张江园区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其发展核心,积极鼓励园区内技术扩散链上相关环节之间的技术协作和创新,在提高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同时还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了科技园区特有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除依靠园区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创新的加速和园区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33家,经认定研发机构数为128个,在孵企业数为702个,吸引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其中吸引合同外资9.5亿美元,吸引内资企业注册资本87.43亿元。

2. 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AHP方法确定上述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同时通过对各个指标权数的规范化处理,计算出每个指标对总目标的综合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

设B1,B2,B3,B4,B5分别为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中工业总产值,知识产权授予数,技术交易数量,经认定研发机构数,期末科技从业人员数,构造如表1的判断矩阵。

(2)确定指标权重。

命题1: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几个影响指标中,工业总产值的权重最高为0.512 9,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知识产权授予数,技术交易数量,经认定研发机构数和期末科技从业人员数。这也表明提高张江集群技术扩散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集群经济的总体发展可以促进集群技术扩散。

3. 张江高科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

假设C,D,E,F,G分别为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中2007年到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知识产权授予数,技术交易数量,经认定研发机构数,期末从业人员数,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表3、表4、表5、表6所示,由Matlab计算出各自的最大特征向量,及最大特征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中2007年~2010年对技术扩散总目标的权值来表示的综合指数:

2007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 9×0.111 2+0.180 2×0.044 9+0.161 4×0.099 7+0.093 5×0.076 9+0.052 0×0.117 1=0.094 5

2008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 9×0.139 0+0.180 2×0.122 8+0.161 4×0.185 1+0.093 5×0.307 7+0.052 0×0.149 4=0.155 9

2009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 9×0.166 5+0.180 2×0.122 8+0.161 4×0.370 0+0.093 5×0.307 7+0.052 0×0.210 4=0.206 9

2010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 9×0.583 3+0.180 2×0.697 5+0.161 4×0.345 2+0.093 5×0.307 7+0.052 0×0.523 0=0.536 6。

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命题2: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综合指数不断增加,尤其是2010年涨幅最高,说明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绩效不断增加。其中工业总产值和知识产权授予数权重的贡献最大,同时技术交易数量和经认定研发机构数变化不大。这也表明在高技术机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形下,知识产权的授予和集群总产值的增加已经成为影响张江集群技术扩散绩效的主要驱动因素。

四、 总结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扩散效果是逐年递增的,并可以通过增加工业总产值和知识产权授予数来提高高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效率。具体来说:首先,财税政策进行激励和减轻负担。例如对于技术创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所产生的地方税收部分,在创业和孵化阶段实行列收列支,全额返还;园区内高等教育机构、研发机构和实验室自用的进口仪器、试剂等科研设施及用品可免征关税。其次,人才引进政策。针对上海的房市,可以对高层次、高科技人才提供廉价房吸引他们来高科技园区从事高技术产业的智力劳动和各项配套服务工作,提高人力资本,对人才进行激励。最后,深化中介机构服务。在园区内提高专业技术咨询、专利申请、报税、仓储以及金融等中介服务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落户,并更好地服务于园区内企业。

参考文献:

1. Radosevic.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Determinants, Organizers and Alignments.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87-96.

2. 张铁山,雷雨,齐园,杨进国。 高技术企业技术扩散机制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08,(9):202-203.

3. 张熹。 我国高技术产业间的技术扩散及其决定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吴添祖,姚杭永。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绩效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4): 52-54.

5. 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第十七篇 功能区域和重点开发小区。 表17-13 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 2009: 303.

6. 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第十八篇 重点开发区和街镇。 表18-4 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2010:301.

7. 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第十八篇 重点开发区和街镇。 表18-4 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2011:313.

8. 詹正华。拉美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与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1,(3).

9.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0.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003070);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号:10YS106);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J50504);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产业经济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4篇张中行散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张中行散文的相关认知。

最新范文

迎接新生(最新3篇)12-07

足球知识(优秀5篇)12-07

少年闰土读后感4篇12-07

再造卓越(通用7篇)12-07

灿烂的生活作文 2篇12-07

世界著名音乐家50位【精选5篇】12-07

太太口服液广告词(通用2篇)12-07

适合小学生读的红色故事(优秀3篇)12-07

讣告范本范文(6篇)12-07

作文提纲范文【最新4篇】12-07

129 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