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养生6篇

时间:2023-10-31 13:40:08

《黄帝内经》是我国经典的医学著作之一,这里的6篇黄帝内经养生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黄帝内经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黄帝内经养生 篇一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

  医生的工作是治病救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医生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3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饮食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影响人的寿命,所以清闲时间随手拈来《黄帝内经》——祖国医学之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从中医角度讲述四季养生之精髓,与大家共享。

  春季养阳养肝是关键。多吃甜少吃酸。韭菜炒虾仁很补阳。补阳三将 葱 韭菜蒜。黄豆芽可延年益寿。结石缺钙不能吃菠菜。每天梳头一百下增加阳气。五谷杂粮养肝。不可空腹吃蒜。浓茶和西红柿预防口腔溃疡。枸杞滋补肝肾。花生芝麻糊抗衰老。

  夏季养心是健康长寿之道。排汗就是排毒。不可凉水冲脚以免风湿。舌头浅红,红润柔软,运动经过,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表示心脏功能良好。清火很重要,开心也养心。人参最养心。贴靠冰凉容易伤阳气。多吃蔬菜水果,胡萝卜,花生,土豆,苦瓜,绿豆,豆腐,莲藕,啤酒。夏天吃酸点帮助止汗,西红柿,杨梅,山楂,少吃甜食。吃苦菜苦茶蒸发体内湿气。多吃淡味,空心菜,冬瓜。血热之人吃凉血食物,雪梨,苦瓜,苦菜,丝瓜,螃蟹,鸭肉,西瓜皮。补水吃冬瓜,黄瓜,丝瓜,苦瓜。杀菌吃蒜,洋葱,韭菜,大葱,香菜。夏天早餐吃的营养很重要。绿豆时间煮长点清热解毒。起床后,早上10点,下午3·4点,晚上睡前都该喝水。实热体制人吃苹果,虚寒体制吃荔枝,西瓜,芒果,梨,香蕉。晚睡早起,沐浴刷牙。薰衣草驱蚊。吃大蒜过口服维生素B,产生蚊子不敢接近的气味。蜂蜜,海带,豆豉,酸奶,豆浆,鹌鹑蛋,盐水预防夏季皮肤病。每天至少洗脸两次,不要每天洗发。水果:西瓜,草莓,杨梅,枇杷,水蜜桃,菠萝,椰子,龙眼,芒果。蔬菜:黄瓜,苦瓜,番茄,茄子,空心菜,豆类,豆腐,白木耳,生姜,大蒜,辣椒,醋。

黄帝内经养生范文 篇二

《素问四气调神》: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1]春季为发陈之季,即万物生发之季,推陈出新。人体春时之气而调神,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若逆之则伤肝,春天属木,肝属木,春天应对肝进行很好的调护,若肝伤则春无以生,故至夏有寒病之变,而奉夏长者少。是知调春之生,乃为夏长之基。并且肝气喜疏泄调达,勿抑压其疏达。

春天应特别注重情志之变,生发之际,思欲无穷。春之际,各种精神疾病发展迅速,与肝气的条达息息相关,若肝气郁滞,则气机不畅,情志不遂,人体精神出现逆乱,故春季切勿喜怒无常,应平和舒缓,以奉夏长。

2 夏季

中医学认为,夏季为万物生长繁盛之际,天气地气相互交集。白天更长,夜晚更短,人们应当睡得更迟,起得更早,与天气相应。不要讨厌日光,应适当使阳气升发,故人体应当出汗,使人体阳气与天气相通,并适当注重自然避暑方法。而现在人们多喜久呆空调房等人工冷环境,使机体的阳气被郁遏,汗无从以出,阴寒之气压制人体阳气,并侵犯人体,易产生暑湿。故夏天应适当运动,无厌于日,以厉其心[2]。

夏天应当注重对心的调护,切勿大怒。《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述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易阻滞气机,使气血郁结于上,夏属火,心属火,心主血脉,血郁则心气受损,使得秋收之基欠固,故秋天容易得疟疾。夏热秋凉,失其调节,故寒热往来。再者,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大喜易使心火过于亢奋,火无以制,易对血脉造成损伤,使得心脏疾病的产生。

3 秋季

秋季万物平和,不再生长,天气开始转冷肃杀,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为了让肺志安宁,缓解秋天的刑杀,要收敛在外的神气,使人言行更加安定,以此来使神志安宁。使肺气得到肃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水藏荣润,五脏之神安宁,为冬藏提供更好的基础。秋天应当学会收敛自己的神情和行动,在秋天自然界阳气开始逐渐减弱,机体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3]。秋天养收是为了与自然界阳气同步,天人合一,进一步说明为冬天保存阳气的重要性。秋时白天依旧阳光高亢而夜间则肃冷,此开阖之变,最易伤及人体的正气,耗伤人体之真阳,故秋季养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秋天的多变。

秋天人们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神情安定,因此是一个适合做一些重要事情的季节。收敛外越的神气,专注于某一项事情。例如中国内地学校每一学年的开始都在秋季,因秋主收,神志安定,收敛夏季外越之神气,让学生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学习上去[4]。

4 冬季

冬天寒风凛冽,大地结冰,地气固藏不出,不腾与天,无以与天气相交。太阳升得晚,落得早,故人们的作息应与之相应。睡得早,起得晚,与天日同步。冬天外界寒冰地坼,人体最重要的是收藏藏神、藏气、藏精。因此,冬季是个进补的好季节,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血肉有情之品,达到温肾壮阳的目的。冬通于肾,因此冬天的藏体现在,保护机体阳气,多穿衣服,使阳气无泄与外;男女节制房事,勿使精气耗泄;精神更加安宁,勿出现大的情志波动,将自己心中的私欲都奉藏于内。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则肾气大伤,来年春天会发生痿厥之病。再者,五行之中,水为木之母,冬水欠藏则春木不荣,春天肝病发生的几率大增,故保肝护肝冬天为重。再次,中医学认为水火相济,心为火,肾为水,心火可以暖肾水,肾水可以制心火。冬季肾精耗散太过,则肾水无以制心火,导致心肾不交,容易出现失眠,五心烦热等病理症状。

5 结语

综上所述,四季之间,季季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气调神。春生不好影响夏长,夏长不好影响秋收,而秋收又影响冬藏。故因此存在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延伸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对于此观点,注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春夏季节调养阳气,是为了更好的固存秋冬季节的阴精。秋冬季节调养阴气,为来年春夏季节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阴阳互根互用,相生相辅,达到阴平阳秘。春夏本为阳气旺盛之季,再行养阳可能会使亢阳无度,而此养阳为养存真阳,为秋冬的阴精打下基础。由此可得,秋冬的养阴亦为春夏的阳打下基础。阳为气,阴为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时下冬病夏治盛行,此以借夏季旺盛的阳气来解决冬季因阳气不足所产生的疾病,阴阳互根互用之理自现。但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调养,切勿墨守成规[5]。

四季与人体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春季人们应舒缓心情,放飞自我。夏季则是辛勤劳作的时节,以此来为秋季带来更多的收获,为冬季和来年做好准备。做好四时养生对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至关重要,以此来达到治未病的境界,能更好的阐释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的意义。人们应当顺应四季的变化做好养生调护,始终把握四季休养生息的法度,来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9.

[2]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大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124.

[3]李晓钟。明代名医万全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之探析[J].中医学报,2010,5(6):1275.

《黄帝内经》:追问生命的经典 篇三

《黄帝内经》一共有162篇,其中《素问》81篇,《灵枢》也是81篇。“九”为阳数之最,“九九八十”,81表示最大的阳数。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素问》,一部分叫《灵枢》。《素问》就是指对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原进行发问,是黄帝与岐伯等医臣之间在进行的发问、探讨。《灵枢》原来称为《针经》,主要是讲经络、针灸的。

这说明经络是生命的枢纽、神气的关键。

中国的“三大奇书”之一

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和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像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学术,即现在所说的国学有五部经典,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必须读的,而且是不可不读的。第一部《易经》,第二部《道德经》,第三部《黄帝内经》,并称为三大奇书,再加上《论语》和《六祖坛经》,共五部经典,我把它称为“国学五经”。这五经当中《易经》代表易家,《道德经》代表道家,《黄帝内经》代表医家,《论语》代表儒家,《六祖坛经》代表中国的佛家。各家的主要思想都集中在这五部经典里面。

《黄帝内经》传奇般的流传历程

这本书在国内一度失传,直至19世纪,才在日本的皇家寺院仁和寺被发现,至今还供奉在那里。

唐代有一个著名的高僧鉴真和尚,他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从扬州出发,历尽艰险,东渡到日本。他随身带去的书籍中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太素》,这本书是唐初杨上善对《黄帝内经》分类编辑而成的。后来这本书在国内一度失传,直至19世纪,才在日本的皇家寺院仁和寺被发现,至今还供奉在那里。发现时这本书已经残缺了,很可惜。19世纪中期一个叫郭守敬的中国人,赴日本花重金才把影印本买回来。

北宋时期,高丽国(朝鲜)要进献一本《黄帝内经・灵枢》,那个时候这本书在中国已经失传,但是高丽国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和我们交换一本叫《册府元龟》的书,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本书。这件事遭到鼎鼎大名的坡的坚决反对,他5次上奏本不同意,当时的北宋皇帝宋哲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我们都得感谢宋哲宗,否则有可能导致《黄帝内经・灵枢》再也不能传回中国了。

中华养生文化的开创者

在《黄帝内经》里面,黄帝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关乎生命的大问题。表现了黄帝仁爱、宽厚的心怀,对民生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

《黄帝内经》是不是黄帝写的?

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录的第一个帝就是黄帝,黄帝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距今已五千年了。我们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从黄帝算起的。但是五千年前还没有文字,那时候的黄帝是不可能亲自写下这本书的,所以《黄帝内经》是后人写的,是后人把从黄帝开始的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有关生命的思想汇集起来的,所以跟黄帝还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究竟什么时候汇集的呢?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认为,《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正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期(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高峰期,各民族不朽的经典大多是这时期形成的。值得补充的是,《黄帝内经》不少篇章形成于这个时期,但最后汇编成书是在西汉,有的篇章甚至还要更迟一些。

黄帝时期有很多发明,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发明最多的就是黄帝。黄帝发明了宫室,也就是盖房子;还发明了车船、衣服。他的大臣仓颉创造了文字,大臣风后发明了指南车,还有他的夫人嫘祖养蚕造丝,于是有了丝织品,等等。

黄帝在一生当中,打败了蚩尤,战胜了炎帝,最后统一了天下。黄帝统一天下以后,他想的是什么?他想的就是民生问题,黄帝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人民的健康和长寿问题。社会统一了,人民安宁了,如果人民不健康,体弱多病,那么怎么能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国家又怎么能安稳?

在《黄帝内经》里面,黄帝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关乎生命的大问题。表现了黄帝仁爱、宽厚的心怀,对民生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

黄帝那时候向谁问这些问题呢?黄帝是九五至尊,是居最高位也是最圣明的君主,还有谁堪此一问呢?还有谁能够回答呢?黄帝不是向天神发问,而是向他的大臣们发问!他有六个医臣,就是掌管医学的大臣,其中第一位叫岐伯。岐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岐伯,从这个名字上看,他是诞生于陕西岐山,可是后来很多考古文献证明,他是生于甘肃的庆阳。据说岐伯小的时候就十分关注天文地理,考察山川水土,遍尝百草。岐伯尝百草是为了体会它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黄帝在统一了天下之后,就“问道于岐伯”。他把岐伯称为天师。黄帝是何等人物,是古代的帝王,但是他仍然很谦虚地询问比他地位低的人,还尊其为天师。这不仅说明黄帝胸怀博大,更说明生命问题的重要。为了搞清楚生命的秘密,黄帝甘愿屈尊,不耻下问。

《黄帝内经》基本上就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取黄帝问、岐伯答的形式。黄帝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对话体的经典。人们后来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所以《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因为

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把我们的医道称为“岐黄之道”,把中医事业称为“岐黄之业”。可见岐伯和黄帝这两个人是我们中医药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很有意思的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原创著作,很多都是采用对话体的。比如说古希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对话集,还有中国孔夫子和弟子们的对话集――《论语》。《黄帝内经》也是黄帝和他的大臣的对话集。通过对话来了解我们生命的秘密,了解生命健康活到一百岁的秘密。

《黄帝内经》的开篇第一段,在黄帝开始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史记・五帝本纪》里面也是这么描述黄帝的。黄帝一生下来就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在他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非常敏捷;成人了就登上天子之位。

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的描述。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这是神话、是传说。有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注意,其实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在说黄帝的,也同样是描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人生过程的写照。这里把黄帝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至少前三个阶段我们人人如此。

第一个阶段“生而神灵”。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状态?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是手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的。刚出生的小孩握拳有个特点,是把拇指扣在里面,然后握着拳。为什么握着这么一个拳来世上,为什么不是散着手出来,这就是要保持着一个神灵,在胎儿时期就是这么握的。拇指扣着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是藏神的,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的,是神气不外泄的。我们再想一想,当一个人年老去世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所以人就死了。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都神灵?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最有灵气的时候。老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都能说话,而是指一生下来就能说人话。我们试想一想,小孩生下来刚开始有一点懂事的时候、会说话的时候,都在说什么话?他们总是在问妈妈:“妈妈我从哪里出来的?我从哪里来的?”有的孩子还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总是问这种问题。这是什么问题啊?这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终极的问题,哲学问题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很小的时候都是关注哲学问题的,而不是我们长大以后问的那些世俗问题。长大之后我们怎么问?我们见面打招呼总是问:“吃了没有?”“吃了没有?”好朋友之间常问:“你一年能赚多少钱?”“你住了多大的房子?”总是问这些问题,太现实,太世俗。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我们幼小时候的童心和超脱,不再对生命本质进行发问了。第三阶段“幼而徇齐”。幼小的时候,做事情总是非常快,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什么事情。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小时候要做什么事情都是很专注的,而且一想去做马上就会去做。可是长大以后,由于社会的竞争这么激烈,选择又这么多,于是有了困惑,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第四阶段“长而敦敏”。这是人生不同的关键。长大了之后,人就有区别了。关键就在于是不是“敦敏”。“敦”就是敦厚,就是继续保持小时候的纯朴的心。如还能保持住那一份纯朴的心,还能保持住刚生下来那时的神灵,并且做事敏捷,果断,那么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境界。

第五阶段“成而登天”。对黄帝来说就是登上天子之位。对众人来说不是人人都去做天子,而是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登上人生的最美境界。

所以黄帝的一生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人生过程,美丽的人生过程。只要我们把握“敦敏”,保持童心,人人都可以走过美丽的一生。

内求掌握自己的生命

《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呢?既然有《黄帝内经》,那么有没有《黄帝外经》呢?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著作――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代医经有七部,第一部叫《黄帝内经》,第二部叫《黄帝外经》,还有《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还有《旁经》。只是《黄帝外经》和其他医经都已经失传,现在传世的就只有《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其实,《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黄帝内经》的内求还用于养生,换句话说,养生要靠内求。可是非常遗憾,纵观中国历史,很多人都走偏了,他们走的是外求的路子。在历代皇帝当中,很多人都是去找灵丹仙药以求得长生。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找仙药,结果仙药没有找到,连徐福也一去不复返了。后来还有一些皇帝也去找灵丹妙药,炼外丹、吃外丹。结果呢?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吃了外丹仙药而死。他们都忘了内求,忘了真正的上等药物正是体内的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就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现代人为什么对内求这么陌生,有点不舒服,总是马上想到吃药?平常更是想不到内求。我把现代人不内求的原因归结为三个“不”:

第一,不愿意内求;

第二,不敢去内求;

第三,不屑于内求。

第一是不愿意内求,不愿意内观,不愿意内炼。为什么?因为内求毕竟太困难了,你要自己往里看,我们长眼睛就是要往外看的,往里看能看到什么?往外看多容易啊,往里看太困难了。你看去照一个X光片,做一个CT、核磁共振,多容易啊,还要内求什么?内炼也很苦啊,买点药来吃多么简单,又何必要那么辛苦地自我修炼呢?可是请大家想一想古代养生大家、历代高寿长者,以及历代的名医、大德、高僧、高道,谁不是内求、内炼的。比如说李时珍就发现《黄帝内经》经络的秘密,经络就是内观、反观、向里面看才看得出来。所以他有一句名言,经络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第二是不敢内求。自己内求,静下心来往里看,一闭上眼睛往里面一看,黑黑的,什么都没有。很容易出现幻觉,心中一紧张,就有点害怕,有点恐惧,所以不敢内求。

第三是不屑于内求。总是觉得内求是虚的,神神秘秘的,能有什么效果啊,还不如买点药来吃,药物是实实在在的,吃了之后就有反应。内求要自己锻炼,自己调理自己的经络、脏腑、气血,这些东西存在吗?炼了之后有效果吗?一旦看不见,一旦没有立刻的效果,马上就否定它:肯定没有这些东西。

久而久之,我们现代人就越来越偏离了《黄帝内经》的思想,越来越丢弃了我们这位伟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稀世珍宝。这(www.shancaoxiang.com)是多么可惜啊!

让我们静下心来,一定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如果没有中医的庇佑,没有《黄帝内经》的庇佑,能够在历次瘟疫中战胜病魔吗?能够繁衍不息吗?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在治疗疾病,尤其是使人不得病、养生强身这些方面有着重大的效果。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抱着怀疑态度,甚至于反对它,否定它,但是这都无关紧要,只要来看一看《黄帝内经》究竟在讲什么,我们就清楚了。

上班期间喝酒的检讨书 篇四

尊敬的xx**:

您好!

我很抱歉,对于我在上班期间喝酒的事情,给整个公司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我深感愧疚。以下是针对此次错误的反省与自己今后的改正措施:

第一,针对我思想觉悟上存在的严重不足。从今日起我必须认真学习一遍公司规章**,从根本上提升自己对于工作职责与规范的思想觉悟。

其二,针对我工作责任心不强,问题的暴露往往是一次尽心改正的开始,通过如上对我此次前饮酒错误的全面认识,我深刻意识到身为一名员工所肩负的职责与义务,今后一定要严格端正自己思想,加深自己的思想觉悟,决不再违反工作安全规范。

其三,针对我的工作生活习惯没有很好的调节。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要牢记此次错误,通过认真努力的工作。在生活方面,我也须认真地调节生活习惯,极力避免与改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酒、槟榔等不良饮食饮酒习惯。

以下是我对上班饮酒错误的个人感触:

承认错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经历磨练与痛心的过程,而作为一名公司的员工,我的工作非常重要。我此次的错误已然犯下,我就必须承认错误,勇敢、积极得去面对和解决。在此,我发誓今后我一定要积极努力地改正错误,以正确端正的工作态度投身于自己工作当中,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切实地遵守各项安全工作规范。

检讨人:xxx

20xx年x月x日

黄帝内经养生 篇五

中医养生是以预防为主,讲究阴阳平衡、天人相应。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疾病、延年益邸⑻岣呱活质量,随着近几年中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保健。

1.养生的纲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行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与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观点相一致。

养生对外要外避邪气,对内要恬淡虚无、内养精神。那如何能做到恬淡虚无呢?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要怀有一颗豁达坦然的心、不患得患失,放松精神、舒缓压力,增强适用环境的能力等。

2.养生的法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原因在就于:“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本篇提出了养生的法则―顺应自然、养正辟邪,合理践行、适中有度,保护胃气、充养气血,按时作息、怡养神气,劳逸结合、保重精气。通过践行养生的法则,可以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对后世中医防病保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四时调神的养生之道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说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的本源于阴阳二气的运动,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通,所以养生必须要顺应自然―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规律,人要养生就要遵循四是阴阳的变化规律,从精神情志、起居饮食等方面,做到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以调畅情志、防止疾病的发生。

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天人相应”养生思想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春夏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代谢旺盛,气血趋于表,阳气蒸腾于外,形成阳盛于外而虚损于内的生理特征,因此保护机体的阳气尤为重要。秋冬季节,自然界的阳气潜伏,阴气上升,人体阳气亦随之收敛潜伏于内,形成阴居于外而虚损于内的生理状态,需要顾护体内的,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1]。

4.以母为基,以父为J的生命观

《灵枢・天年》言:“以母为基,以父为J。”《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一个人的体质来源于父母,如果父母身体虚弱,则子代禀受于父母之气不足,出现禀赋不足,偏阴偏阳[2]。人体生命的形成不仅仅是胚胎的形成,伴随胚胎发育时就已经有神的产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说明了人体的形成说明了神的重要性,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形神俱备才会形成人。父母精血盛衰与后代的先天禀赋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理论为后代优生优育、养生保健中重视肾气的保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指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也与中医所强调的“治未病”的精神相一致[3]。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即当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4]。在当今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也呈上升趋势[5],我们要总结先人的经验,从《内经》的养生之道中获益,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延年益寿。

参考文献:

[1]陈志光,李佩远。漫谈中医养生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4):117-119.

[2]黄满玉,郭艳幸,高书图等。《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学说及临床价值[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2-75.

[3]和中浚,罗再琼。孔子修身养德与中医养生[J].中医药文化,2010(4):30-34.

黄帝内经养生 篇六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应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沈梦瑶)

瑞竹堂还少丹

[处方及用法]蒲公英500克,青盐30克,香附子15克。秋后取已开花之蒲公英全草(连根带叶),洗净,阴干。加入青盐与香附子末,腌渍一夜。上药分为20份,分别以牛皮纸包裹3-4层,外面用蚯蚓粪封固,入灶火中焙干。再放入武火中煅红,待冷后将药取出,去泥为末。每日早、晚用药粉擦牙,或早、晚各取3克,温开水送服。

[效果]益肾阴,固齿牙。主治肾阴虚火旺、精血不足所致须发早白,牙齿松动,习惯性便秘。

[药理简介]此方选自《瑞竹堂经验方》。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味苦、甘,性平,无毒,可作药用或作蔬菜食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蒲公英具有杀菌作用。国外的研究报告说它尚有利胆作用,并常将其作为健胃药和缓泻剂使用。香附子经盐浸渍,能降心火而补肾气,交通心肾而使水火既济。青盐能引诸药以归肾。蚯蚓粪,味甘、酸,性寒,功能清热解毒。

据《瑞竹堂经验方》记载:“昔人越王曾遇异人得此方,极能固齿牙、壮筋骨、生肾水。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发白返黑,齿落更生,年少人服之,至老不衰。”此方功在滋补肾阴,清心泻火,交通心肾,既济水火。适用于肾水不足,心火上炎,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的患者。脾肾阳虚患者忌服。(李炎)

来自《黄帝内经》的起居养生

睡前需和泰情志古人云“先睡心,后睡眼”,这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秘诀。凡剧烈的情志变化,势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睡时务必安稳思寝,不可思前想后,不可过多言语,以免扰乱心神,入睡困难。

睡前不宜饱食因为进食,尤其吃“宵夜”会增加胃肠负担,影响睡眠质量。若睡前有明显饥饿感,少量进食后也宜休息片刻后再睡。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民间也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之谚语。

睡前不宜大量饮茶因睡前饮水过多会使膀胱充盈,排尿频繁,特别是老年人,肾气常虚,固摄功能减退,过多饮水势必增加夜尿而影响休息。且睡前饮茶过多,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使人难以入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6篇黄帝内经养生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黄帝内经。

最新范文

kpi绩效考核(通用6篇)10-31

如何做女人优秀5篇10-31

家乡的特产【优秀5篇】10-31

那一声吆喝小学作文2篇10-31

去饭店吃饭作文(最新5篇)10-31

青春之歌诗歌【10篇】10-31

韩庚励志故事-韩庚背后的故事 优秀3篇10-31

万圣节的作文500字【精选3篇】10-31

竹节人制作指南作文优秀3篇10-31

我家是个动物园小学作文【优秀5篇】10-31

129 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