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2021【通用13篇】

时间:2023-05-20 09:46:04

实习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端正就业态度。大学生通过实习才能认知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才能在实习中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要求。为了让您对于地质实习报告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山草香给大家分享了13篇地质实习报告2021,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一

一、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二、实习地点:生态样方调查及植被认知、土壤结构和取样、华南植物园温室。

三、实习内容

1植物样方调查

1.1样方调查的目的

了解植物分布情况。了解各层植物的种类以及各自的生长情况。学习用正确的方法调查不同的植物。通过植物样方调查,找出植物生长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在实际环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虚心学习,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专业、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1.2准备的材料

一盘卷尺、一盘皮尺、标本袋、标本夹、绳子、头、绳子、编号牌。

1.3调查过程

对于乔木层,我们选取了一个长20米,宽20米的样方面积,然后我们观察了一下,确认了样方中乔木。接下来,我们又数清楚了每种乔木的棵数,并给它们编号挂上了号码牌。然后我们按照一定得顺序,一棵一棵的测量这些乔木的高度、胸径、冠幅、枝下高以及判断它们的生活力。并同时将测量的结果记在相应的表格中。

对于灌木层,我们选取了一个长5米,宽5米的样方面积,然后我们观察了一下,确认了样方中灌木。接下来,我们又数清楚了每种灌木的棵数,并给它们编号挂上了号码牌。然后我们按照一定得顺序,一棵一棵的测量这些灌木的高度、基径、盖度以及判断它们的生活力。并同时将测量的结果记在相应的表格中。

对于草本层,我们选取了1个长1米,宽1米的样方面积,然后我们将样方内的草本植物进行分类,数出各种植物的棵数,接着量出每棵植物的平均高度盖度,并根据它们各自的生长状况判断它们的生活力。

2.土壤剖面

2.1挖土壤剖面

剖面的设置、挖掘和观察土壤剖面应设置在代表性较广的地形部位上。一般挖成1×1.5~2米的长方形土坑,其深度因土而异。对发育于基岩上的土壤,一般挖至露母岩为止;通常深1~3米左右;对沼泽土、潮土、盐土和水稻土等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壤以出现地下水为止。挖出的表土与心土要分别堆置于剖面坑的两侧。观察面上沿的地表不能堆土和走动,以免影响观察、采样。

剖面挖就后,先按形态特征自上而下划分层次,逐层观察和记载其颜色、质地、结构、孔隙、紧实度、湿度、根系分布、动物活动遗迹、新生体以及土层界线的形状和过渡特征。接着根据需要进行pH、盐酸反应、酚酞反应等的速测。最后自下而上地分别观察、采集各层的土样,并将挖出的土按先心底土、后表土的顺序填回坑内。

2.2剖面的结构

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到母质的垂直断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土壤剖面发生层一般分为: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底土层(C层)。底土层中,还包括潜育层(G层)。表土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心土层也叫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

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潜育层也叫“灰粘层”,是在潜水长期浸渍下经潜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层,土色蓝绿或青灰色,质地粘重,通气不良,养分转化慢。观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认识土壤、分析鉴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截面称为土壤剖面。一般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水平层状构造,在野外以其颜色、质地、结构及松紧度、新生体等区分。层状结构为其最重要特征,是土壤形成及其物质迁移、转化和累积的表现。一般划分3个最基本层次:

①表土层(A层)。为有机质积聚层和物质淋溶层;

②心土层(B层)。为淋溶物质淀积层;

③底土层(C层)。又称母质层。

这3个基本层最早由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也夫命名,以后,人们根据每个基本层的性状与发生学特点又进一步细分。

简单剖面

原始剖面:剖面上只有A和AC层。弱分异剖面: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各层之间无明显界线

侏儒剖面:发生层完整,但每一土层的厚度甚薄。

巨型剖面:热带气候条件下高度风化形成的超深厚剖面,厚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

侵蚀剖面:土壤剖面上部部分层次被侵蚀掉。复杂剖面

1)异源母质剖面: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成土物质与底部基岩或母质组成不一致的剖面。

2)埋藏剖面:由于后来物质覆盖,在土壤剖面的一定深度中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埋藏层或埋藏剖面的剖面。

3)堆叠剖面:原来的土壤剖面多次被沉积物质覆盖,或由于大量使用泥肥、土粪等使土壤表层或耕层不断垫高。

4)翻动剖面:剖面表土层以下的土层经人为翻动到地表。

5)人造剖面:在采矿、兴修水利等活动后,将混杂的土壤物质堆积或填回而形成的剖面。

2.3分层取样

2.3.1样品采集

了解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沿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每个柱状样取样深度都为100cm,分取三个土样:表层样(0~20cm),中层样(20~60cm),深层样(60~100cm)

2.3.2取样方法

①铁锹、铁铲、竹片等直接取样;

②采样筒取样;

③土钻取样;

④挖坑剖面取样

1、地表层:铁锹、铁铲、竹片直接取样;

2、分层取样:手工操作和机械操作土钻,进入一定深度的土壤,将土柱提上,按需要切割采样;或铁锹、铁铲等挖一剖面,分层取样。

2.3.3取样量各点(层)取1kg土样装入样品袋,对多点均量混合的样品可反复按四分法弃取。

2.4注意事项

1、对照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

2、有腐蚀性或要测定挥发性化合物,用广口瓶装样;含易分解有机物的待测定样品,采集后置于低温(冰箱)中。

3、分层采样次序:自下而上,先采剖面的底层样品,再采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

4、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则应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取样。可用竹片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3生态研究案例分析: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1酸沉降对森林植物的影响及其机理

森林衰退的原因一般认为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造成直接影响;二是对森林的间接影响,即认为酸沉降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引起土壤的酸化,造成植物营养不良,有毒元素活化,重金属释放,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和森林衰退[3]。

3.2直接影响

3.2.1植物体形态

1、伤害叶片

叶片是植物与大气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大气污染物最先进入植物体的门户。因此,植物的伤害症状最早出现在叶片上[4]。干、湿沉降都会改变植物叶片表面蜡被层和角质层的物理、化学特性。这些结构对叶片除了起到保护作用外,还可以调节植物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对树叶表皮的破坏,加速了叶片的老化,使叶片失去活力,变得枯焉甚至掉落、死亡[5]。特别是在低pH值的酸沉降作用下,在短期内就能对叶片造成可见伤[6]害。树叶的变小,黄叶的增多,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削弱其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活动,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林业生产下降,森林退化[7]。

2、伤害根系

根系作为植物水分代谢和矿质营养的重要器官,是土壤资源的直接利用者和产量贡献者,它的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到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和生物量的高低,并与植物的抗逆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有关。根系也是一个重要的碳素库,其呼吸作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反馈途径之一[8]。植物根系养分吸收性能与土壤养分、水分、pH值和温度等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影响着根际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和有效性√山草香★www.shancaoxiang.com√。酸沉降不但改变了根系周围的物质组成、理化特性,也直接伤害了根系的生长。

3、生长及生产力

酸沉降引起森林生产力的下降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一定的酸度条件下,酸沉降的的确确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树木的生长或群落的增长。如在中欧和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大面积森林衰退之前,其森林生长量比同时期未受酸雨影响的森林的生长量有较大的增加。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学者认为一方面酸沉降中的N、P和S素对植物起到了施肥的作用,另一方面酸沉降中强酸根离子的增加促进了土壤的风化,从而使进入土壤溶液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9]。至于在有些受害林群中,树木仍能继续增长,是因为死亡的树木被分解、矿化后为其附近的树木提供了养料。虽然这种增长能够持续几年,但最终会导致树木死亡率的增加和生物量的降低[10]。一些人工模拟实验也证明了,在轻度酸雨或短时期内,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11]。

地质实习报告 篇二

本次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使我们了解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个阶段的影响,并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测要求和方法,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鲜活了。

一、本实习基本内容

1.常见岩石类型、岩体结构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岩石类型的鉴别:首先根据野外岩石的产状判断岩石属于的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再从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含量等具体确定岩石的具体名称,注意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鉴别岩石,如:放大镜、小刀、稀盐酸等。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用小刀可以区分硬度为6级上下的矿物,如方解石和石英。如遇石膏和滑石,指甲刻划即可识别。矿物之间相互刻划可判断他们相对硬度大小。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细小的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用稀HCL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

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Fe2+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含量愈高,颜色愈深。岩浆岩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就是暗色矿物含量渐少,而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含量渐高的缘故。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如xx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层多为灰,深灰色。它们往往代表还原,湿润条件下的产物。而常见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暗色矿物极易风化分解,难以出现在沉积岩中。红色沉积岩层多含有Fe3+,是氧化,干燥条件下的产物,如xx地区上二叠统石千峯组的红色砂岩,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晚二叠世后xx地区再也没有煤的形成。接下来利用手中的工具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现象。沉积岩中,还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观察。野外岩石在纵向上,横向上会发生变化。观察时应注意上,下,左,右追索一下,观察它们的变化。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岩石及其组合特征。

岩石的结构类型识别:注意观察岩体中结构面(裂隙面、断层面、岩层层面等)发育的情况,包括发育方位、密度、延伸情况、充填。由此确定岩体是属于如下哪一类型:a整体块状结构b层状结构c碎裂结构d散体结构。

2.常见堆积物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首先观察堆积物所处的位置特征,然后结合堆积物的组成,颗粒大小、颗粒表面特征、和下伏基岩的关系等判断是属于那种堆积物(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坡积物等)

3.常见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裂隙、褶皱)

(1)结合地形地质图,注意观察岩层的产状,会利用罗盘测量地层的产状三要素。

(2)会利用罗盘,皮尺等工具研究裂隙发育情况,能够绘制节理玫瑰花图,并分析节理的发育情况(程度、方向)

(3)根据指导教师的指导,观察断层两侧地层产状的变化,地层移动方向,断层面的特征,并由此判断断层的性质(张性、压性、扭性)

(4)结合地形地质图,观察地层弯曲变化情况、核部地层、两翼地层、枢纽产状,轴面产状。有此判断褶皱的类型:水平褶皱、倾伏褶皱,直立褶皱、歪斜褶皱、倒转褶皱。

4.常见地貌类型及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指导教师的指导,观察地貌类型(河流地貌、山岭地貌、岩溶地貌等);根据场地平整情况,岩石的分布以及工程性质,土的类型以及分布情况,场地周围地形复杂程度等初步判断场地的工程地质复杂程度。

5.常见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1)河流的侧蚀作用注意观察侧蚀方向和建筑物位置的关系。

(2)滑坡注意观察滑坡附近地形特征,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特征,滑坡周界和滑坡壁特征。

(3)崩塌注意观察山坡上危岩的发育情况,山脚处岩堆的分布范围。

(4)岩溶注意观察和描述岩溶的形态特征,岩溶发育和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气候的关系;岩溶发育和土木工程的关系。

(5)对各种类型堆积物(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等)的描述主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A.观察堆积物所处的位置和形态特征。

B.观察堆积物的物质组成,颗粒均匀性,颗粒表面特征。

C.给出堆积物成因类型。

D.初步对所观察堆积物的工程性质给出评加。

二、实习具体内容

实习区主要位于xx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其地质特征虽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资源丰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xx虫”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引起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因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资料也很丰富,为认识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第一天的实习地点是xx的洞山。洞山游园是舜耕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贤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脉横亘在市区,东西走向。峰谷蜿蜒逶迤,景区秀丽,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市民观光、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

我们参观了建设中的洞山隧道工程。该隧道是我省第一条市内城市隧道,其双幅全长x米,单洞隧道洞内净宽x米,隧道断面设计包括了x条x米机动车道、x条x米非机动车道及x米人行道、x米检修道,隧道内设计纵坡x%。建成后的隧道既可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又可满足行人的需要。另据资料,该隧道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各种城市管线,配备了功能齐全的通风、照明、监控及消防系统。建成后的洞山隧道将成为xx市的一个新的城市景观。该隧道的总投资估算约x亿元。

根据带队指导老师介绍,这个工程采用了两端共同掘进的施工方法,但两端的施工进度却大不一样,其原因主要是山南的岩石较为坚固,力学性能良好,因此施工时可以大胆施工,施工进度较快,而山北的岩石较松散,在开掘施工的同时必须为其安全问题多多考虑,因此工程进度受到了影响。

在山上我们认识了白云岩。在野外,用小刀和稀盐酸很容易认识和区别它们。石灰岩主要矿物为方解石,但其结构组分也可分为两部分:泥晶基质与颗粒。特殊情况下还有生物形成的架状结构,如xx地区的叠层石灰岩。碳酸盐岩中的颗粒不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是沉积过程中由于机械的,化学的或生物作用形成的,如粒屑,鲕粒,生物屑,藻团等。颗粒含量x%以上者可定为颗粒石灰岩,如:竹叶状(砾石)石灰岩,鲕粒石灰岩,生物碎屑石灰岩。一般颗粒含量高,沉积时水体能量高。

泥晶含量x%以上者称泥晶。石灰岩,反映较为平静的水体环境。例:中寒武统张夏组鲕粒石灰岩的描述灰色,厚层状;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滴稀盐酸剧烈起泡;鲕粒结构。鲕粒圆球状,大小均匀,一般粒径1mm左右,含量x%;颗粒中含生物碎屑,主要为三叶虫,软体动物,约占10%;亮晶方解石胶结,含量x%。水动力强,无泥晶基质。定名:亮晶鲕粒石灰岩白云岩由白云石组成,它们主要为白云石交代石灰岩而成,故多为晶粒结构,放大镜下能观察得很清楚。若沉积时交代,则形成于干燥气候下,与盐类共生,故少见生物化石。碳酸盐岩易与水作用,表面溶蚀沟槽十分发育。特别是白云岩风化面上的“刀砍”状构造常是白云岩的重要识别标志,其成因系白云岩在构造作用下破裂,在地下水作用下沿裂隙沉淀方解石,表面上方解石较白云石易风化,形成“刀砍”状。在地下,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含水层。

单斜层理发育,上部见波状层理。向上为细砂,粉砂岩,粉砂岩中可见植物碎屑化石。定名:中粒石英砂岩。在野外,碎屑岩常形成山脊或突兀地面,抗风化能力较强,表面无水溶蚀痕迹,除钙质胶结者外,滴酸无反应。更重要的是经常使用手中的放大镜,从结构的观察中很容易与其它岩类区别。

我们还测量了岩层产状,它是描述岩层空间展布状态,分析岩层形变和研究构造的重要数据。首先选定一个较平整的岩层面。注意选定时一定要前后左右观察一下岩层层面的位置,不要将节理面或风化面当成层面。将罗盘打开成面状,将长边紧贴岩层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个水平面,读出磁针(南,北针均可)指向的刻度盘数据,就代表水平面与岩层面交线的方向,亦即岩层走向。将罗盘折起,短边紧贴岩层面,保持罗盘水平,北针所指数据即岩层倾向。将罗盘长边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紧帖岩层,旋转罗盘底部手柄,让垂直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白色短线标志所指度数即岩层倾角。

一般情况在对走向不做特别要求时,岩层产状数据只需量出倾向和倾角。

我们的第二站是xx的xx。xx下半部的土壤呈棕红色,上部呈土黄色。在这里我们除了看到昨天的白云岩、砂岩和泥岩外,还了解了风化作用的影响。xx南侧山余家村北小山岗上,有一个完整的风化剖面自上而下:土壤层:灰褐色,植被茂盛,厚xcm。淋滤层:棕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富含Fe3+,板结成块状,垂直节理发育,厚xcm。半风化层:土黄色,暗色矿物已风化,岩石结构尚保存,但已疏松。

基岩层:深灰色,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闪斜长片麻岩。基岩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风化过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矿物被分解,K+,Na+,Ca2+,Mg2+等被淋滤,Al3+,Fe3+不活跃组分残留原地,分别形成粘土矿物和氧化物。如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带,粘土矿物。铁的氧化物会进一步被水解,形成铝土矿,褐铁矿等矿产,是提炼铝,铁等金属的重要原料。xx地处温带,这种情况较难出现。沉积岩除了粘土岩,其它岩类都或多或少含有粘土矿物,它们风化后,也会残余大量的粘土矿物。八公山,舜耕山的岩石缝隙中,凹地里都可以见到它们。

风化作用可以形成许多有用矿产,但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土壤资源,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程。1cm厚的粘土层的形成可能需要成千上万年,但一阵风,一场洪水就让它们消失。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的1/4,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还在使它不断减少。

究其原因,还是人类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致。保护环境,保护耕地,已是刻不容缓,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何以为生地层中的古风化面常常当作不整合或假整合的标志,它们代表岩层由沉积转变为风化侵蚀的过程,造成了地层缺失和不连续,多被解释为地壳上升的结果。如xx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之间的铝土岩和褐铁矿层,就是中奥陶世后华北地区整体上升,经历了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的长期侵蚀风化的产物,直到晚石炭世才开始接受沉积,形成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山余家霍邱群与上覆上元古界八公山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也有含铁的古风化面。

我们的第三站是xx洞和xx洞。xx洞风光绮丽,令人心旷神怡,被道家奉为“清虚仙境”。西汉时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观修道,以后是否成仙不得而知。有一点是真实的,是淮河的地质作用造就了这如画的风景。随着侵蚀作用的继续,河道会逐渐北移,xx洞会慢慢消失,如此发展下去,也许几十万年以后,xx洞与二道河之间的山体会被侵蚀殆尽,夷为平地,或者形成一个“牛轭湖”,而河道则会“去弯取直”,河水在xx洞的位置向东北在八公山镇附近流向二道河。那时,八公山的大部分将不复存在。河流既是如画山水的“雕塑师”,又是移山填海的“大力士”。淮河河床内沉积物主要是沙,主要由石英碎屑组成,其次为长石,白云母,岩屑,生物介壳碎片等。分选较好,磨圆程度较高,大小一般在0.2—0.05mm左右,多为细砂。河漫滩主要为粉砂和粘土。

地史中的河流沉积由河床沉积及河漫滩沉积组成,碎屑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形成完整的沉积系列。在河湖密布或河流入海处,河流淤积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场所。河流地质作用是陆地上最重要的地质作用之一,通过其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不断改造地表形态,形成各种矿产,孕育着人类文明。xx洞附近,位于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于快速的侧蚀作用形成了悬崖峭壁。绕过八公山,河流进入淮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携带能力降低,沉积作用增强,特别是流经八公山侵蚀,搬运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积,逐渐形成河心滩,导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谓的“二道河”。河流淤积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建立了“二道河”农场,每年向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

xx洞位于xx市xx县xx乡境内韭菜山。xx洞为石灰岩溶洞,形成于寒武纪,溶洞全长1400余米,其钟乳石,乳笋及岩溶造型千姿百态,五岳齐天更为佳境。xx以盛产野韭而闻名,又以群山连绵别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山名xx洞(九山洞)。四面崖石犬东交错,洞内宽窄不一,洞顶有的高达数十米,石幔重重。行程左转右拐,有时可见洞中藏洞,各种钟乳石、石笋等千姿百态,任人比拟测思。xx洞是凤阳不可不去的景点,xx以盛产野韭而闻名,又以群山连绵别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山名xx洞(九山洞)。四面崖石犬东交错,洞内宽窄不一,洞顶有的高达数十米,石幔重重。行程左转右拐,有时可见洞中藏洞,各种钟乳石、石笋等千姿百态,任人比拟测思。区内出露下寒武统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岩层产状一般为180°∠20°。

其原为隐于淮北平原下xx复向斜北翼东延部分。因受北北东向武店正断层的影响,西部上盘下降,隐于淮北平原新生代松散层下,东部下盘上升得以出露。据测算,此断层垂直落差在1500米以上。岩溶发生于毛庄组,灰岩与页岩互层,节理密集,为地下水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溶洞全长近1500米,初始时岩溶顺着石灰岩层发育,随着溶洞扩大,下伏页岩层亦被冲蚀,上覆岩层发生重力垮塌,导致溶洞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囊括五岳”,“峡谷幽深”等壮丽景观。洞穴延伸受岩层和节理控制,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瞬息万变,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更因其奇特造型引出许多美丽的神话与传说,让人浮想联翩。进入洞中,远离尘世的喧嚣,犹如到了梦幻般的人间仙境,让人真切体验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将来,当我们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生存环境这也许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会继续,溶洞会不断扩大,最后导致地面塌陷,溶洞消失。但新一轮的侵蚀又会开始,形成新洞穴。只要其它条件不变,这个过程就会永远进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将山体夷平。溶洞是人类最早的“家”,许多古人类化石就是在洞穴堆积中发现的。xx地区山区多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如上窑东洞山的溶洞,舜耕山洞山的溶洞规模都不小。这里紧靠淮河,有充足的水源,应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中国古人类学者曾将其列为古人类化石发掘的重点地区,但无所获,这些珍贵的地质遗产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三、实习体会

通过这次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回了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地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地质认识实习就是引导让一年前对地质学还一无所知的我们运用在课堂上了解的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地球,即从地质学的角度认识我们过去熟悉的山,水,土,石,从而观察了解过去或现代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学习一些野外的基本工作和方法,初步地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学过的矿物岩石的知识和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就会认识越来越多的矿物和岩石,识别能力会愈来愈强。

此外,地质实习还对我们的意志有所磨练,虽然有烈日当头,有雨打风吹,但是我们还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胜利地完成了实习的各项工作。这期间我们曾经汗如雨注,下雨时,雨水浸透了衣服和鞋子,最后一天,有不少同学有晕车的现象,但是,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一个人退缩。

地质实习报告 篇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出发前往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历经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

我们信息工程专业两个班的几十号学生在黄鹰、陈占龙等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秭归实习的脚步。沿着兰陵溪木材检查站——杉木溪大桥东700米——九曲脑中桥东西各100米——九曲脑中桥后700米——泗溪公园外——银杏沱混装码头——湖锦天城采石唱—三峡大坝——链子崖——泗溪公园这条线路进行学习,原本是一次别样的野外实习,中途却有几天以天气原因草草了事,使得这次实习存在太多的遗憾!但是从这次实习中,对于我这个未来从事测绘工作的人,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与体验。

第一章绪论

走进秭归,走进基地

一,实习基地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

水力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县境,8大溪河水系水电开发潜力巨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7.2万千瓦,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秭归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

新中国建立后至1975年,先后有数十个单位或部门进入测区,进行比较深入的地质调查矿产普查或勘探工作,分别对黄陵背斜岩浆岩、变质岩均做过较详细的研究;对鄂西的铁、煤、汞、金、铬铁矿、黄铁矿等做了不同程度的普查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对峡东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做了详细的研究,其研究程度较高。近年来,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省煤炭局、江汉石油管理局均在区内进行许多专题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是加深了区内的地质研究工作。上述研究工作为教学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实习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定的基矗二,秭归县概况

1,行政区划与经济

秭归全县辖7镇5乡,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05),面积2427平方公里(图1-1)。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秭归县是我国柑桔生产的最重要产地,本县的脐橙尤其是“长红”目前在我国已享有盛名,此外,本县生产的香菇、木耳、核桃、茶叶、中药等,也在省内占有一定市常

近年来,伴随大坝水库蓄水的递增,网箱养鱼业已悄然兴起,从发展的角度看,其前景将十分看好。

此外,本县尚甚产各种天然奇石。

秭归县成矿条件差,矿产资源较少,具有工业价值、并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主要为煤矿与金矿,此外为灰岩及建材。因此区内矿产开发业不发达而且难以发展。但是,其余有关经济发展项目却存在较好前景。

2,交通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3,自然地理

a地貌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b气候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实习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因此600米以下形成逆温层,即在冬天形成沿江两岸的冬暖带,年均气温18℃,极端最低温只有-3℃,有利于柑桔特别是脐橙的生长三,地质实习概况。

1,目的与任务

本次实习的任务是为了巩固与加强我们所学的《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们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通过实习使我们具备以下几项能力:

a)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步骤;

b)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

c)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

d)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

e)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矗

2,实习时间及组队情况

第二章实习

地点:一、兰陵溪木材检查站

天气:多云

任务:观察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接触处

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

变质岩:以片岩、片麻岩为主

1、观察花岗岩

从外形来看这里的花岗岩是一种灰白色、中立、黑云母角闪斜长花岗岩,它的主要成分有石英、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其中斜长石和石英都是有浅色光泽的物质,黑云母和角闪石都是暗色物质。它们的区别是黑云母有油质光泽而长石是肉色,没有油质光泽;黑云母

是片状金属光泽,角闪石是柱状无金属光泽。

2、观察灰色片麻岩

灰色片麻岩是在30亿年前形成的,有“大陆岩石之母”之称。它的主要成分是长石和云母属于混合变质岩。呈片状构造。

3、观察它们的侵入关系

片麻岩形成之后,由于岩浆的喷发,侵入岩石形成黄陵岩。

地点:二、杉木溪大桥东700米

任务:

1、观察、辨认变质岩(3~5种)

岩浆岩-----变质岩(正变质)

沉积岩-----变质岩(负变质) 2、辨别几种变质岩

1绿泥石的片岩:呈淡绿或暗绿色,呈块状或鳞片状,片理明显,常具有○

小褶皱,片理面触之有滑腻感,绿泥石一般很细肉眼不易辨识,其质地很软,用指甲便可刮伤之,有时可看到斑状变晶的石榴子石与磁铁矿。

2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鳞片或叶片、粒状变晶结构。原岩主要是含长石砂岩○

和安山质火山岩。

3二云母片岩:灰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

4黑云母斜长角闪岩○

5条带状混合岩○

6黑云母斜长岩○

片麻岩结构和片岩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有颗粒状、不连续

地点:三、九曲脑中桥东、西各100米

任务:观察断裂构造、震旦系莲沱组和座椅褶皱

西100米:这里主要是观察断裂构造,包括裂隙构造和断层构造。其中裂隙构造是山体无移动,断层有山体的错位。在这个观察点有明显的断层和裂隙构造。在山体上出现了巨大的裂隙,左边的山体发生了移动。

东100米:这里观察的是座椅褶皱,这个褶皱分为多个层次,位于山腰上。由于地势险要,我们只是对部分主要层次进行了了解。

第一层:薄层装的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

第二层:钙质页岩

第三层:泥灰岩加页岩

第四层:薄层泥质岩

第五层:条带状灰质泥岩

第六层:含碳质页岩

地质实习报告 篇四

实习时间:

11月24日—11月28日

实习地点:

x府君山及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

实习目的:

为了深入学习了解我国的地貌、地质构造情况和三大类岩石的分类,以及对建筑工程所造成的影响。

实习内容:

10月25日按计划我们去x中上元古界进行地质实习。早上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我们集合整装待发,然后等到6:50大巴从学校出发,伴着朝阳的升起我们奔向目的地。尽管温度很低,有些风,但阳光还是不错的,同学们心情也舒畅起来。9:30到达x地界时车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大家议论着即将看到的情景。当陡峭的山石映入眼帘,我们很激动,感觉到这里的山与我们平时游览的相比显着格外的雄伟和坚韧。山上还有一片片柿子林,接着又出现了土豆、玉米、小山庄等,一种自然亲近之感,闲适自在油然而生。10:00进入封山育林区几公里后我们下车了,太阳已经很高了,阳光暖洋洋的,但山里风很大还是有点冷的。

在老师的带领和指点下我们出发了,这边的断层基本上形成于8亿到14亿年前,多灰岩、页岩,砂岩也有一些,有藻类化石、叶虫化石。老师让我们从两侧岩石的构造、岩性等方面来观察。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页岩,该结构是由粒径〈0.005mm粘土矿物颗粒所组成,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有明显的薄层理,成页片状,有多种颜色,一般呈灰色、黑色、棕色,约8亿年前形成,每层几毫米左右,一层形成期1到两年。之后是瘤状构造,瘤状构造顾名思义即是岩层中出现如瘤的团块、半球形、糖饼状形态的透镜状岩石,其物质成分与上下岩层略有区分,以含沥青质、泥质为主的白云岩,是由于沉积时水动力及静压力等因素改变而成。在高于庄组中上部出现较多。接着我们还看到了泥岩,它的成分与页岩相似,也是常成厚层状,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的,据老师说其吸水性强,遇水后易软化;来也看到了沉积岩岩层面上的特征如波浪、泥裂、雨痕等,这些特征同样反映了沉积岩生成条件和形成环境的特殊性,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古地理古地貌的标志。

随着队伍的前行,沿途我们又看到了更多地貌特征:倾斜——由板块的造山运动形成的,倾斜岩层的产状,是用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来表示的;断层是岩体受力断裂后,断裂面两侧岩体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它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相对位移大约有25厘米左右;断层三要素——倾角、倾向、走向;然后我们还来到了未开采的梦矿山,见到了一块大的岩石,叫做锰方硼石矿(Mn3B7013C1)1971年我国在此地首次发现该稀有矿物,且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矿床,属浅海相沉积锰硼矿。锰方硼石矿在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上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接着我们向前走,经过了一片茂密的山坡林,然后块茎状高于庄叠层石挺立在我们面前,上面写着“由块茎体或少数粗短的次圆柱体组成,柱体间通常为碎屑白云岩所充填。基本层呈平缓到凸起较高的穹形、带状。地质年龄约15亿年。”没走几步,又一块土黄色的岩石在等待着介绍给我们藻席及藻屑(Algae sheet and algae clast)——“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常见能反映生物有机物的藻架结构,或藻席结构,它们通常由亮、暗纹层交替叠置而成,如早期(准同生)被硅化,有时还可保存藻丝体化石。它们通常呈纹层状碳酸盐岩,有时则形成典型的叠层石。这种藻架结构的沉积物若遭冲刷而再沉积,则成藻屑。”其中因面积大而成为藻席,白色的是岩石,深色的是藻类化石。接着我们还来到了大红峪与高于庄组界线,“此两组地层在这儿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高于庄组底部为一层石英状砂岩,层面有波痕,砂岩之下为大红峪含锥叠层石燧石白云岩,其锥顶被切,表示曾受到侵蚀作用,即代表一次沉积间断。”接着有一块大理石向我们介绍了波痕的地质年龄为14.35亿年,是由风、水流、波浪交互作用于沉积物表面而形成的。然后看到了海浪岩——海象沉积,了解到平行不整合——斜的断层被磨平上面继续沉积形成的岩层构造,特点是年代不连续。

一会儿我们又发现了:

(1)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气孔构造是岩浆凝固时,挥发性的气体未能及时溢出,以致在岩石中留下许多圆形、椭圆形或长管形的孔洞,随即形成的。而杏仁状构造是岩石中的气孔为后期矿物所充填所形成的一种形似杏仁的构造,也即一种岩石中夹杂着其他类岩石。

(2)火山角砾岩——火山爆发时随着深部岩浆的喷出,由于通道附近围岩碎片的加入,加上喷发强度及深度诸多因素影响,可出现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等。大红峪组火山角砾岩十分发育,分布范围广,角砾成分主要为白云岩、燧石、玄武岩等。角砾大者称为火山集块岩。

(3)泥裂——当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时,会受到暴晒而干涸,并发生收缩和裂开,这时所形成的裂缝为泥裂。泥裂的裂片为多角形,裂缝上宽下窄,大致与层面垂直,其中常充填有上覆沉积物的成分,泥裂多见于湖或海洋的滨岸地带或者河漫滩沉积环境中。

(4)断层(Fault)——岩层发生的错断,断层几乎在地表上处处都有,特别是在山脉强烈变形的岩石中,此处两层坚硬的石英砂岩沿着沟被错开,它位于断层面上盘,地质学家称其为断层。

(5)侵入构造,中间黑色为侵入体,侵入白色岩石中

(6)格鲁纳叠层石——一种层柱状叠层石,其柱体部分多为硅泥质组成,常彼此间密集共生,柱体横断面为次圆形到椭圆形。基本层呈薄而平缓的穹形,向上有不同程度的凸起变化,地质年龄约为16.8亿年。

下午我们来到了府君山,公园里七个景点,包括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八仙山石英岩峰林峡谷景区,九山顶石英砂岩峰林景区,黄崖关断崖地貌景区,等等。一进门那个岩层状的建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种构造神神奇很美观。还看到了飞来峰的地貌,上面说明了府君山、北岭等山顶部位都是雾迷山组条带状白云岩(12亿年),压在较年轻的地层上,形成的飞来峰。接着老师还指引我们看山脊和垭口,盘山公路在垭口出现,但其需要注意很多安全问题——滑坡等,

老师告诉我们垭口的形成有三种方式等等知识。最后我们都登上了山顶,一览群山,俯看脚下的四界那么的渺小,山石的起伏接合,不禁让人惊叹。

实习体会:

通过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我们来到了x这个地貌地质特征复杂丰富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从地球演化距今约18至8亿年间的地质历史,学习和了解到关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古构造、古地磁等大量的自然信息以及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我们看到了很多地质现象,像元古宙和太古宙分界、泥裂、杏仁、气孔、波浪波痕等把我们带入了遥远的远古时期;团山子多细胞生物化石和桑树鞍宏观藻类化石让我们叹为观止,流连往返。在这里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地质特征、不同地质构造中观测考察x剖面的地质奇观,从而也达到了保护自然珍惜国家自然遗产、学习知识、开拓眼界、陶冶情操的目的。

收获/建议:

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增加了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我们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

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把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然而实习也让我们懂得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去自然界和各个地方去考察实践,才能更好的了解和鉴定岩石,区分识别常见的岩石,更多掌握我国地理地质方面的特征,为我们以后建筑工程上对地质的选择和岩石的选用安排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建议我们学习的时候能够结合更多的实地和实际图片等工具来形象的具体的认识和辨认,这样我们对地质的掌握才能更加深入全面。

地质实习报告 篇五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

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

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质实习报告 篇六

1. 实习概况

1.1区域地质概况

北京市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华北地区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过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造山运动,构成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骨架和地貌的雏形。伴随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形和断裂发育广泛,岩浆活动也很频繁。平原地区凹陷隆起的边缘,都为大断裂所控制。这些大断层之间往往分布着许多较小的断裂破碎带。北京地区的岩性条件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划分为松散堆积物和基岩两大类。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了北京地区的基本地形骨架。

1.2实习概述

实习两条路线分别为延庆硅化木公园六道河村六道河背斜以及排字岭单斜旋回粒序的观察和下苇甸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观察以及妙峰山复式背向斜褶皱及其形成圈闭的描述。

2. 分点论述

2.1 六道河背斜(缝洞单元体)

2.1.1 地质描述(名称+特征+形成机制)

核部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石英砂岩,两翼是长城系串岭沟组紫红色页岩与团山子组 白云岩组成的背斜,背斜特点西翼缓东

翼抖具体产状如图所示。西翼以紫红色泥页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地层向上厚度加大,并且在背斜西翼发生正断层发生地层的错位与滑脱。核部地层遭受强烈风化,发生滑塌作用。 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后期加里东造山运动的影响,华北地台收到强烈挤压而形成的造山带褶皱带。

主要重点观测到一个在白云岩中延伸2-3m的裂缝,呈V字形,顺节理缝发育(节理产状276°倾角76°)。远处观察白云岩中的缝洞单元体比较发育,且都顺节理发育。

据李阳等在2011年提出的,溶蚀缝是地下水在裂缝内流动、溶蚀作用的结果,是在其他裂缝基础上溶蚀扩大的裂缝,通常原始裂缝被溶蚀扩大几倍甚至于几十倍,其分带性和方向性受原始裂缝发育特征控制。

据杜秀娟等在2007年提出的,在油气运移的过程中,构造挤压运动导致脆性岩层形成的较大型节理缝以及碳酸盐岩中的溶蚀孔缝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裂缝既可作为储集空间又是重要的渗滤通道。如伊朗著名的阿斯马利油藏储层岩性以颗粒灰岩为主,孔、洞、缝发育,为裂缝—孔隙性储层。

此处溶蚀洞系形成原因,大气淡水沿碳酸盐地层裂缝或者节理渗流进入地表/地下,从而对碳酸盐岩形成淋滤作用,作用成上宽下窄V字形孔洞。

2.1.2 对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众所周知背斜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重要场所,背斜油气藏在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约占总量的18.8%。由于重力分异的结果,气占据背斜的顶部,油居中呈环带状分布,水在下面托着油气。

碳酸盐岩地层中裂缝既能作储集空间,又是重要的渗滤通道,如果挺烃源岩和该层发育齐全,也有有利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很容易形成缝洞型油气藏或油气聚集带。缝洞型油气藏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油气

藏。在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储层中,油气藏主要为缝洞型。即使在碎屑岩储层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油气藏为裂缝型。

2.1.3 对地震与测井解释的指导意义

据观察本地碳酸盐岩缝洞以上下排列的特点发育,在地震与测井解释中应注意缝洞单元体的垂向上的连续发育,并且着重分析缝洞单元体和杂乱反射地质体相互的连通性,对油气聚集带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据胡中平2006年提出,不均匀地质体和溶洞都可以形成绕射波。在地层内部, 溶洞和地层波阻抗界面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多次绕射, 对这些多次波进行叠前成像, 即可在垂直方向形成多个强能量团即“ 串珠”。

据董平川等2009年提出,缝洞单元体在测井上的识别

2.2 书页山单斜(旋回)

2.2.1 地质描述(名称+特征+形成机制)

本区主要是在延庆区上侏罗统大套砂泥互层的旋回与韵律沉积观察。观察地层主要处于辫状河沉积的底层,发育中生界下白垩统土城子组红色砂砾岩。燕山造山运动使岩层发生倾斜,构成河流沉积二元结构,粒度较粗的砾石为主,从下至上的发育三套砾石、砂体沉积并且逐渐变厚,证明河道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单一砂层中粒序为正粒序,砂泥互层构成反韵律,沉积粒度粗,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发育砂砾岩。发育由河道迁移产生的各类型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柱状图)

总共观察到两个沉积旋回,以山坳(易风化的泥岩的组成)为分割线。

2.2.2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本次观察到的下部的辫状河的沉积粒度粗的砂体不能作为很好的储层,而本次没有看到的上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的砂体能够作为很好的储层,在三角洲前缘斜坡受波浪影响强烈的地带, 有利砂体平行于岸线的方向分布,尤其是接近前三角洲泥的部位,应在平行于相带的方向上寻找高孔、渗带, 特别要重视波浪的改造地区是高孔、渗带的有利发育地区。

2.2.3 对地震与测井解释的指导意义

该套地层埋藏于地下,通过钻井测井,特别成像测井可以清楚直观的呈现下亮上暗的正粒序递变特征;识别层面构造冲刷面,通常表现为明暗截切状,下部为暗色低阻特征,上部亮色高阻特征;综合该区地质背景以及其他测井资料等,进行沉积相的识别与划分,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地震的方法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

不能识别,只能通过最大湖泛面等知道旋回界限的划分。

2.3 门头沟下苇店碳酸盐岩(鲕粒灰岩)

2.3.1 地质描述(名称+特征+形成机制)

本区主要以徐庄、张夏、崮山、长山、凤山组鲕粒灰岩和条带竹叶状灰岩为主,徐庄-张夏由深到浅的变化为砂屑质灰岩向云质和泥质灰岩过度,鲕粒粒度逐渐变大过渡到豆粒(大于2mm),并在火车隧道口看到高度约1-2m的藻丘连续发育,形成于高能、水体较为正常和湿润的环境中,藻丘本身不是很好储层但其同时代形成砂屑质碳酸盐岩可以作为很好的储层,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崮-长-凤由紫红色竹叶状灰岩向灰黑色竹叶状夹泥质条带灰岩过度,竹叶状由顺层排列到无序杂乱排列,只是风暴沉积动力的加强。

徐庄组底部为中-薄层泥质条带页岩、泥晶灰岩、云岩,上部为厚层碎屑、鮞粒灰岩、白云岩及少量的竹叶状灰岩鮞粒、砂屑向上变粗,且有豆粒发育,表现为碳酸盐台地高能沉积环境。顶部厚层灰岩内有灰绿色浅绿色安山岩侵入岩床发育,产状与灰岩产状一致。下苇甸剖面张夏组以砂屑、鮞粒、竹叶状灰岩为主,夹有薄层褐黄色泥质条带云岩,还发育有藻礁。碎屑向上变粗,鮞粒向上过渡为豆粒,竹叶状灰岩向上变多,且竹叶状砾石具氧化圈,主要是由于含铁钙质胶结作用形成的。

重点观察徐庄组与张夏组的高能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发育鲕粒灰岩以及竹叶状灰岩。鲕粒主要以正常鲕和放射鲕较为典型,鲕粒由核心和同心层两部分组成,核心通常为内碎屑、化石、球粒、陆源碎屑等,放射鲕具有放射结构,多由重结晶作用产生,原始矿物多为针状文石(如图所示)。

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引起水介质的搅动,每搅动一次,生物碎屑、球粒、内碎屑、陆源碎屑等便处于悬浮状态,同时促使二氧化碳从水体中逸出,过饱和的碳酸钙(文石针)围绕碎屑颗粒沉淀一圈包壳,这样周而复始的搅动,便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纹包壳的鲕粒。当鲕粒达到一定大小,其质量超过波浪、水流搅动的能量,便堆积在海底,不再被搅动,并为亮晶方解石胶结,形成亮晶鲕粒灰岩,若鲕粒被带到低能环境,则形成泥晶鲕粒灰岩。

2.3.2 对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岩,它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岩·它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岩,形成于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海、湖波浪活动地带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动地带。鲕粒灰岩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鲕粒灰岩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特征,往往是原油和天然气的良好聚集场所,常常形成大型油气藏。

2.4 野溪妙峰山褶皱群

2.4.1 地质描述(名称+特征+形成机制)

妙峰山复式背向斜是从西侧向东侧依次由倒转向斜、箱式背斜、向斜、尖棱背斜等一系列向斜和背斜的复式组合。具体产状如图所示。背斜核部发育箱状褶皱,可见滑脱现象。褶皱过程中,岩层受到挤压,顶部拉开,形成三期缝隙(分别为共轭剪节理、张节理、剪节理),碳酸盐溶解,随着地下水流到裂缝中,进而形成方解石脉。

观测标志层为该构造中上部的灰黑块状色豹纹灰岩,由浅灰色白云质团块和深灰色的泥灰质组成,由于抗风化能力的差异,豹斑在岩石表面上突起,貌似豹皮。

在尖棱背斜的西翼上能观察到明显的岩层错动及破裂面、糜棱岩带、顺层劈

理、方解石三角带以及褶皱滑脱形成的波状划痕。

2.4.2 溢出点、形成圈闭如图所示

2.4.3对震与测井解释的指导意义

3. 断层性质分析

地质实习报告 篇七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

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八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崂山仰口、马山毛公山等地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通过对马山等地的实习研究,对周围环境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各地的地形、岩性等,对以后预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马山、崂山、毛公山等的地质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地质地貌的方法,培养地址分析能力。

4、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马山、崂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崂山、马山的地貌环境特征,学习分析地貌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

5月10日至5月23日

指导老师:xxx

五、实习地点马山崂山仰口毛公山

六、实习概况

(一)马山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即墨市区以西4公里处,由5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 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带,面积约800公顷,1993年11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马山石林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石林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该保护区地貌特征,由四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形。该地已有多年的采石历史,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安山玢岩的柱状节理,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开采,已经开采出数个具有笔直挺拔柱状节理人工露头景观。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山不仅有被人们称为"石林"的柱状节理,而且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

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马山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据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

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石林"。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除地质遗迹外,保护区内还有云皇殿、白云庵、千佛洞等人文古迹。马山石林已揭露的团山和长岭两座低山全部由粗面英安岩柱状节理分割成的巨大石柱群组成,柱体直径一般在1.0—1.5m之间,柱体长25m(地表以下延深可达60m),形态以四边形为主,也有五边形、六边形的。团山主体笔立挺拔,长岭柱体呈扇形展布,犹如孔雀开屏。这些蔚为壮观的景象,可与英国已列为世界保护遗迹的"魔鬼堤"和美国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魔鬼塔"相媲美。中国古代哲人孟子在二千年前曾有"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作为他的后代,齐鲁儿女或许可以添上一句"登马山而奇造化"的感慨。马山这一自然遗迹不仅是宝贵的地质地貌景观,也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对象。本区列为第二的自然保护对象,是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

目前在马山已发现二十多株硅化木。其中较大且保存完整的有十多株,最大的树干长13m,横径0.8m,其年轮十分清晰。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在人文历史上,马山曾是庙宇鼎盛、香客云集的风水宝地。据清雍正年间(1734年撰写的《马山志》记载,马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山上树木茂盛,寺宇宏阔,有玉皇殿、圣母殿、大士庵等15处殿堂,颇具规模。山凹处有一眼"丹泉井",也称"济公井",泉水清澈甘甜,"醒脾爽气,甲于诸水",任凭大旱,泉水长年不涸,故有赞曰:"窟中疑滚千层浪,地底遥通一线天"。

(二)崂山崂山的主体山脉,为花岗岩石质耸拔成山,气势雄伟,千峰竞秀,贵为华夏滨海第一高山。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三分子所组成,石色白净,石质坚硬,是建筑行业的优质石料。花岗岩经千古风化酥蚀以后,淤积在河道海滩上的白沙,所含石英石占到很大的比例数,是建筑上的优质沙料。崂山在中生代燕山晚期造山运动以前,这里的"老坐地户"有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崂山高处的九水和明道观一带的山谷里,还残存有这些岩石的踪迹。崂山的花岗岩热熔岩浆在地层深处冷凝成石后,耸拔抬升成山,巨大的鼎力将地表的原有岩石推的四分五裂,局促屯集于周边。在花岗岩高温强力挤压的崂山成山过程中,周边的围岩发生热熔烘烤变质,许多变异成了变质岩。譬如仰口丰山一带的崂山绿石,就是泥灰岩经过高温变质后,形成的细腻变质岩石。和崂山花岗岩纠结在一起的岩石,主要有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三大类。

石老人和登瀛半岛一带的低山岩石,主要为沉积砂岩,石质呈灰褐色,作建筑石料容易酥蚀风化。这种石质的沙砾石滩,也呈深褐色,石茬尖利。流清河海湾的东半部一小部分,也是这一类砂岩的海滩,颜色非常明显。流清河以东到太清湾的西半部一带,崂山的主体山峰直插大海,没有杂色岩石掺杂。而从太清湾到垭口,以沟谷为界,除了垭口以东一座山峰是花岗岩石以外,再往东直抵八仙墩,就尽是沉积岩和变质岩了。特别是崂山头一带,几乎尽为沉积砂岩,层层叠叠像千层饼一样,很是壮观。

地质实习报告 篇九

一、实习地点

xx市xx区xx水库。

二、实习目的及要求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2、认识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a、地形地貌条件。

b、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c、地质构造。

d、水文地质条件。

e、物理地质作用。

f、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4、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各种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

三、实习内容

xx水库及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简介。

xx水库(中型)位于高明区杨梅河上游,水库集雨面积为xx,库容为xx,兴利库容为xx,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设计高程为xx,顶宽x,最大坝高xx。溢洪道为开敞式,底高程为xx,宽xx。在坝后建有一座发电站,装机发电功率为xx。水库在xx年安全鉴定为二类水库,但是经过几年的观察,前期所进行的除险加固措施未能彻底消除水库的安全隐患,主要还存在坝体渗漏严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坝坝体单薄、反滤体存在失效迹象等安全隐患。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问题。水库下游xx村的村民未能迁往他处,这样不但给水库的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更严重的是,群众在水库管理范围外,溢洪道尾水两侧承包责任田里兴建住宅房屋,逐渐遍及了整个大坝下游的泄洪区域,涉及房屋xx,人口xx。由于下游泄洪渠道仅x宽左右,加上淤塞严重,一旦水库泄洪将淹浸和冲刷下游农田和这些房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该工程任务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等别为ⅲ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x级,临时建筑物为x级。水库永久性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按x年一遇设计,xx年一遇校核;溢洪道消能防冲防洪标准按xx年一遇设计。“十一五”期间计划对xx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需土方xx万m3,石方x万m3,混凝土x万m3,计划总投资xx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大坝坝体采用高压摆喷防渗,上游坝坡坡脚增设抛石压脚,下游坝坡坡脚新建排水棱体,重建输水涵管,重建坝后电站,整治溢洪道下游归河段长xxm,完善大坝观测和水库自动化监测等。本工程招标范围为水库部分、排水渠部分、水土保持专项部分及电站部分。

地质实习报告 篇十

第一章绪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

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

下午由武定县至元谋县;

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

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

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任务完成情况

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如地质构造的识别、对风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现象的认识等;对三大岩类能进行初步识别;能使用地质罗盘测岩体的产状;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并作了详细的野外记录。

地质实习报告 第十一篇

一、实习目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土木工程地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土木工程地质》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认识土木工程地质现象,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同时充分认识到土木工程地质实践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实习的主要目的为以下几方面:

1.结合实践,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一定的野外学习实践能力,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并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3.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4.参观大型博物馆,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5.在实习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土木工程地质等基本知识分析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原因。

6.掌握根据现场观察所得资料和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精神,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7.切身理解工地施工的具体情况、步骤、施工难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实习安排:

三、实习内容:

(1)学习使用地质罗盘仪和实习动员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臵,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臵(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臵),以及测定岩层各产状要素的具体数值。因此,本次实习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学会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在正式实习的第一天老师就带领我们在铁道学院向我们传授了罗盘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并且在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罗盘仪去判断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在听完老师的讲解之后,我们就开始分组学习使用罗盘仪。

随后老师带领我们到建工楼开地质实习动员会,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学院非常重视本次实习,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会议主要由徐林荣老师主持,他向大家系统地介绍了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教学要求、实习内容、详情安排、注意事项等。徐老师特别强调了本次实习的安全问题,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同学们也很认真的听讲了有关需要注意的事项。

(2)岳麓山地质现象的观看与学习

在实习的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了岳麓山。老师带我去看了一个完美的褶曲——背斜,听完老师的讲解后,我们测了此背斜两翼的岩层产状。在测完上述地方的岩层产状之后,我们还在岳麓山爱晚亭附近测其两侧的岩层产状,最后我们发现这两侧的岩层的倾向相反并且都指向外,故可判断在以前此处地方为背斜,由于各种风化作用使得其核部被侵蚀减少而形成谷。

(3)美丽的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的一天实习,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让我大开眼界,深深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这一天,我们又一次把我们所学的岩石与土、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等相关知识学习了一遍。不过这次的学习与以往学习不同,这次的学习虽是自学,但却很深动形象。在看到各种岩石和矿物时,对照之前所学的与其相关的性质和特性,这样学习效果很好,而且记忆较深。

(4)娄底各种地质现象及地质工程的观看学习

棋梓桥水库附近的铁路旁沉积岩

沉积岩所特有的一大构造特征是化石,化石也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和区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娄底实习时,在娄邵铁路DK117+700m附近,老师还带领我们找到了很多生物化石,其中许多都是珊瑚和贝类的化石,由此可以知道这里在几百万年以前曾是海底,我们不禁感叹沧海桑田,也见证了地质作用的伟大。

原岩在变质因素作用下地质特性发生改变而生成的具有新特性的岩石。各种变质岩的存在条件,几乎跟它们的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如果在野外工作时,能识别出变质作用的类型,那么也就大体上能估计出其中有哪些具体的变质岩的种类了。根据地质成因和变质作用的因素来考虑变质作用的格局,实际上,也包括了变质作用的规模。其类型大体上划分为四种:接触变质作用、交代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他们都是野外常遇到的。在实习中,我们在岳麓山见到的板岩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变质岩。板岩鉴定特征有:常见颜色为深灰、黑色;变余结构为常见变余泥状结构或致密结晶结构;板状构造;粘土及其他肉眼难辨矿物。

了解地质构造及其类型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有三种主要类型:倾斜岩层、褶皱和断裂。

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称岩层产状。岩层按其产状可以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见到的比较多的是倾斜岩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棋梓桥水库铁路线附近的一大片倾斜岩层,其形态颇为壮观。

岩层受构造运动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断裂,称为断裂构造。按照断裂后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又可以分为节理和断层两种类型。实习过程中只有见到几处范围比较小的节理,且较多的是张节理,也有几处节理面较光滑故可判断为剪节理。在娄底一处铁路线附近我们看到了断层构造,该断层的断面较光滑,有明显的水平擦痕,在断面上存在矿物结晶体和构造角砾岩及阶步,故我们可以判断此处为平移断层。

认识边坡防护地质问题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边坡病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辅以治理的原则。

整治原则的指导下,边坡病害整治主要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采用工程防护技术、植物防护技术或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防治技术来进行。

1.坡面防护防护措施主要有抹面、捶面、喷砂浆和喷混凝土、勾缝和灌浆、护面墙、干砌片石、浆砌片石等方式。在娄邵铁路上行走,我们所见到就是一处片石护坡,据老师介绍片石护坡有浆砌片石和干砌片石两种类型,前者整体性好,后者有利于排水。两者外观基本一致,区别只是在于片石间是否含有砂浆。

2锚杆加固防护稳边坡和可能失稳边坡,我们须采用边坡加固技术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然后再考虑坡面防护工程。边坡加固技术包括锚杆防护、抗滑桩防护和挡土墙防护等。坡面为碎裂结构的硬岩、层状结构的不连续地层、坡面岩石与基岩分离有可能下滑的挖方边坡适用于锚杆防护。这种防护还特别适用于岩层倾角接近边坡坡角和有裂隙的厚层岩石。

3.支挡工程土墙是整治滑坡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抗滑挡土墙一般设臵在滑坡前缘,挡土墙基础必须深埋于滑动面(带)以下的稳定地层中,以免随滑体被推走。抗滑挡土墙可采用重力式和桩板式等,重力式挡土墙利用墙身重量来抗衡滑体,优点是取材容易、机械化要求不高、施工方便、见效快。在娄底市涟钢铁路专用线旁所采用的却是桩板式挡土墙,它以抗滑桩为主要构件。抗滑桩又称锚固桩,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一种新型抗滑支挡结构物,抗滑桩埋于稳定滑体中,依靠桩与桩周岩(土)体的相互嵌制作用把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地层,利用稳定地层的锚固作用和被动抗力,使滑坡得到稳定。

四、实习总结:

转眼间,短暂而难忘的地质实习结束了。在这段实习时间里,学习到很多工程地质相关的知识这是毋庸臵疑的,而且大家都学到的都差不多,只是因个人学习能力不同而学习的深度不同而已。因此,在这方面的总结,大家都差不多,而我更想谈谈的是在这次实习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关于学习,我们真的不能死学,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并不代表这门课程我就真正的学会了。有没有真正的理解,实践中一目了然,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次的实习,让我进一步的了解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句话。此次实习,还让我体会到自己的知识的缺陷和平时的学习方法的误区,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没有抓住重点的盲目学习,不仅学习起来很累,而且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精华。除此之外,本次实习还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土木者的不易,工作环境、条件没得选择,起早贪黑更是家常便饭,而且工作不许有任何的粗心大意,因为任何的一点大意,都可能威胁到很多人的生命安全。所谓的差之毫米失之千里,也许就是对土木工程最好的诠释了。然而,再苦再累,我们都不会畏惧,因为我们具备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最后,感学学校给予我们这样一次难得的实习机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实习虽然完了,但是我的路还很长,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好好的利用这次实习教会我的东西,继续努力,不断进取!篇2: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

地质实习报告 第十二篇

引言

地理位置;所属行政区划;实习时间;学习了哪些地质工作方法。

一、地理与经济概况

1.地势:叙述本区的地形大势,地形、地势分布规律。属何地理区,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区的一部分。指出区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点等。

2.水系:描述区内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床宽窄等。

3.气候:应根据文献资料或亲身经历,简单介绍区内的气温、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线及交通工具等。

5.经济概况:工农业的一般概况;城镇、村落的分布;居民、人口和劳动力等情况。

在撰写时,除野外调查外,主要是根据地形图及其有关资料进行编写,文字力求简练。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地层与岩性是地质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主要说明实习区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层;各地层的岩性(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组成矿物和岩石在区域内的厚度、出露地点及分布等);区域的地层层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本部分的写法是:

先写一个引子,概要说明本区由哪些岩石构成,使读者对本区有一个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之后,按地层自老而新的顺序分段进行描述。分段描述时,每段都要有一个小标题。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体岩性时,要先写分布情况。然后再写出岩石的性质、厚度及其地层的接触关系。

三、构造

本部分主要是根据岩层的产状情况,写岩层受到何种地质作用的破坏,形成何种地质构造等。

本部分的写法是:

开始先写区域内地质构造的一般情况,如:本区构造复杂与否;本区所属的构造部位;区域内有哪些较大的构造;构造线的方向如何等。总的构造轮廓描述之后,即可分褶皱和断裂两大部分分别进行描述。

即:

(一)褶皱构造

(二)断裂构造

1.主要的断层

2.节理

总之,在编写这部分报告时,应根据野外观察到的实际内容描述。描述时,对于每一个褶皱或断裂都要描述其具体位置、方向、长度和产状。然后,再说明其它特征等。

四、地貌形态

(一)主要地貌类型

在野外实习期间所见到的主要地貌类型,如:中山、低山和丘陵;河谷地貌;洪积扇、洪积裙等。描述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态、分布规律等。

(二)岩性与地貌的关系

各种岩性对地貌的影响等。

(三)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各种地质构造对地貌类型、地幔分布规律的影响等。

五、土壤、植被和水文状况

六、区域地质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历史

根据在野外考察所观察到的各个地层的岩性、各种地质构造来分析本区域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状况、所发生的主要构造变动等。例如:

1.太古代

2.元古代

根据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岩及石英岩层面上的波痕、泥裂等构造分析在太古代震旦纪时,本区滨海、浅海环境,海水时进时褪。又根据在太古界片麻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间,有大量的底砾岩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和元古代之间本区曾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

3.古生代

结束语

在结束语部分,可以写实习收获,以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地质实习报告 第十三篇

地点:XX市XX县东汤峪

、实习目的:

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

3)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5)了解地质构造的内容,实践其现场的判断方法。

、实习内容:

地质概况: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宽坪群和从中更新统到全新统的第四系。另外,还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该区出露的侵入岩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主要有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石岩。该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黄邦强等,1984),宽坪群具多期变形特征。早期褶皱近东西向,呈同斜紧闭褶皱,局部出现平卧褶皱,发生轴面片理s1及肠状褶皱、勾状褶皱等,伴随早期中基性脉岩侵入,为前寒武纪变形。中期褶皱也为近东西向,与早期褶皱枢纽交角不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13篇地质实习报告2021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地质实习报告。

最新范文

毕业实习鉴定表【最新10篇】05-20

幼儿园见习报告(优秀8篇)05-20

护理见习报告范文优秀9篇05-20

实习鉴定表实习单位意见(最新14篇)05-20

实习报告优秀6篇05-20

销售业务员实习日记优秀11篇05-20

销售的实习报告【通用5篇】05-19

工程测量实习总结(最新8篇)05-19

国际经济贸易实习报告(优秀12篇)05-19

实习生实习报告【优秀11篇】05-19

71 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