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建设 如何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最新6篇)

时间:2024-04-15 12:29:57

在生活中,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好的制度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6篇如何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欢迎阅读。

完善制度建设 篇一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财政部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分批分步的方式,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6项具体内部控制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规定,是制定后续规范的基础与依据,该规范的出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我国又颁布了六个具体规范,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

以上规范自开始实施以来,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乐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比如企业将付款环节对原始单据的审核作为关键控制点,但供应部门因弄虚作假或失职,购进了质次价高的材料,会计部门依然会在审查原始单据无误后照价付款,这就只能实现会计的事后核算、监督功能,未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我国可谓屡见不鲜。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从有关定义中看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可以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也是内部控制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与会计信息产生的某个或所有环节相关,而高质量的会计规制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规制,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会计规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执行人员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二是执行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制。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即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会计规制制定者将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制的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这是由会计规制质量的高低所决定的,不属于内部控制所能影响的范围;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规制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由此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失真则是指出于主观故意或外部压力弄虚作假、粉饰舞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是内部控制应着重关注并加以防范的失真。

针对“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目标,内部控制要对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规制性失真进行治理。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全面施行新的会计准则,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现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停止使用。这个过程使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增大。首先,新准则规定下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准则的应用指南于2006年底正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及掌握新会计准则,并做出适当的衔接调整。相比现行会计规制而言,会计人员若对新准则理解不够准确、专业判断有失偏差都可能增加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其次,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存在很多讨论。国际趋同后的会计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更多的专业判断,这些选择空间本身就增大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因此,按照我国“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他控制”的内部控制的思路,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控制”中最基本的环节就向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则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顽症,其与真实会计信息的偏差程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会计信息失真,后果也比另外两类失真更加严重。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完善法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的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纪律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严格上岗证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同时,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也不容忽视,只有使内部审计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掌握了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起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作用。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企业内部自发需要。应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于普通员工,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价值管理,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无论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

第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职能、方法与措施基本都得到了贯彻实施,但还会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遏制“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者越权”现象。其次,完善董事会,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再次,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并建立、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外界有关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监督,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五,强化风险意识。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战略制定阶段,内部控制服务于风险管理的需求;战略实施阶段,风险管理体现于内部控制的过程。无论二者关系如何,对风险的积极管理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大势所趋。我国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按业务项目分别制定的,对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散贯穿于各个规范中,在今后对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中,应进一步强化对风险因素的重视,督促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对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完善制度建设 篇二

【关键词】: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村级事务;政治素质

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如何开展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管理,使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五大后,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民主管理实例,但同时也不乏问题。本人在贵州实地调研中就发现,有些村庄民主管理存在着村务公开形式主义、两委关系不协调、民主管理的主体农民参政意识不强等问题,制约着民主管理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建设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民参政议政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搞好管理民主,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仅要靠农业的发展,更是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自然、文化资源,自然景观和当地文化设施等,发展相关的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例如,贵州省贵阳市的青岩镇,全镇92.3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5个街道居委会,有汉、苗、布依、侗、壮等11个民族3.1万余人。小镇是贵州著名的文化古镇之一,建于600年前,主要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于是当地政府利用这个文化景点,再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美食,带领当地农民发展旅游业,使得当地经济迅速繁荣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就能更好地学文化、学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农民才会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参与村里的村级事务,并且积极参与到农村的民主管理活动中来,并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把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二、不断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

当前贵州省某些农村地区,农民参政意识不强,有些农民甚至不知道村民代表大会的存在,更不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就更谈不上参与民主管理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主要是通过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大力开展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农民传统的政治冷漠意识、依赖等候意识等落后的观念,使他们树立起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政治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参政意识。

三、提高村干部的民主管理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顺利与否,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村干部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是村民民主选举的,因此必须对全体村民负责;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党和政府在农村最基层的代表,必须接受上级的领导。村干部的特殊地位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素质高低,管理水平高低,不仅影响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党有关各项农村政策的解读和对政府的信赖。但是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

(一)加强宣传,提高选举质量

在村民自治的时代,村干部必须由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而不能由乡镇政府委派。在这一过程中,乡镇政府应当在选举前做好选举动员工作。一方面要动员那些文化素质高,有致富本领的优秀人员报名成为候选人;另一方面要让村民明白,必须选择那些村民公认、有致富本领的优秀人员作为村干部,村里建设才能走上正轨,村民才会从中受益。告诉村民要重视自己圣神的选举权利,不要随意放弃自己的选举权利。对选举过程进行监督,保证选举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二)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

1、组织村干部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我们可以定期组织村干部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先进思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用对党、对国家、对村民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带领群众克服困难,集中全体村民的力量加快经济建设,向着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教育村干部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个人主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决策方法,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

2、提高村干部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

对上任的村干部进行管理村级事务的业务培训。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顺利与否,农村干部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素质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积极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它相关规定,深入理解其内涵,掌握村民自治的基本理论,提高管理素质。因为只有村干部先把民主管理的理论学懂弄通了,才能向全体村民传达,提高村里全体群众的整体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管理,提高村干部的管理水平。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还要不断组织村干部学习经济、法律等知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让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晓明、王立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刘君祥,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方略[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完善制度建设 篇三

客观现实是,这一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身上存在着独生子女特有的弱点: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感意识淡薄,自私,任性,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缺少人生目标等等。而且,社会上高离婚率导致单亲子女越来越多,而单亲子女在人格的健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如果我们的教育再跟不上,这些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搭建平台,让孩子自信自强

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自信使人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当孩子们在求学路上,要面临一个个严峻的考验,自信会帮他们懂得那种奋斗的意义;当孩子们在求职路上,也要面临一个个残酷的挑战,自信会帮他们树立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所以,培养孩子自信心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基础。

我们在年级、班级设置多个小干部岗位,健全的班干部竞选及少先队轮值制度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层面上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给每个学生创造为班集体、为学校服务的机会,并及时表彰鼓励,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建立自信、不断自强。

在学校组织的元旦庆祝、运动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从活动的发起、策划、组织到评比,都会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扫除,或一种礼貌行为,都能得到集体及时的肯定认可,久而久之,每名学生都会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学生们在集体生活中“如乘春风,如沐春雨”,既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又有对集体依赖的愉悦感,还能处处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这种付出爱也被爱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二、创设环境,让孩子合作竞争

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与合作交往。要使孩子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同时适应时展的需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必须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加强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校为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竞争中来,感受竞争气氛,在少先队及班级建设中引入竞争制度,比如队干部、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各类优秀学生评定办法、纪律竞争制度、卫生竞争制度等。

同时,我们学校每个班都建立学习小组,并一直在强化小组建设,让每个孩子明白,在小组中他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组员们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使自己小组的活动获得成功。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是一个独立的学习组织,合作学习时组内交流、反馈、汇报,互帮互助,互通有无,这当中小组间也有竞争。校内一些集体活动,如社会实践等,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组长采取选举法,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善于和同伴合作,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喜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将合作与竞争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完善制度,让孩子有责任感

我们建立了年级公约、班级公约,小干部工作要求等,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正确的行为准则,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并建立评价方案,学期末进行优秀小干部、学习标兵等的表彰,为他们树立起形象、生动的榜样,并宣传他们的积极面、闪光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做好份内的事,争做份外的事,让孩子敢于担当,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四、丰富活动,让孩子张扬个性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一个达到了个性化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充分地达到平衡与统一人格的人,而一个始终认不清自己,读不懂世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充分个性化的人的。加登纳的关于智能的发展的理论提出:教育不应当脱离实践。

生活即教育,活动即课程,只要有一个闪光点,就要让它成为今后人生成功的支点,通过活动,把学生的优点扩大,让学校成为孕育知识的阵地,同时也是收获的阵地。例如文学社组织“感恩”征文活动,促使“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长辈、感恩同学”的优秀品质形成。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探究活动,张扬有钻研精神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认可,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他们今后人生的成功打下基础。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发挥有绘画、音乐、体育能力学生的特长,为他们个性的张扬提供一个平台。同样也让学生从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肯定自己,增加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完善制度建设 篇四

现代教育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下,信息载体媒介空前拓展,给知识传播秩序带来深刻的冲击,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某种程度的危机。尽管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尝试上曾以发达国家经验为蓝本甚至圭臬,但是现代化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普世或可复制的概念,不同国家的政策及其价值取向必然呈现出各自特征。现代教育制度也是如此,既被视为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普遍基础,又带有某一国家基本国情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摧毁旧中国教育制度、完成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过渡的基础上建立的,谱写了保障工农大众受教育权利、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制度建设已经深刻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将教育纳入现代化总体布局之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开辟了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新局面。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方向,并推动立法确定现代教育制度的框架内容,使得教育事业世纪之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国从人口大国初步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更高要求,既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战略地位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高度认识,又突出了发展教育对于把握知识决定性因素和人力资源战略性的关键作用,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对现代教育制度建设进行了新的战略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代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制度体制的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等。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实际上就是与时俱进地推进制度现代化的过程。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就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制度。这是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承担重要历史使命的集中体现。

现代教育制度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教育政策要点

我国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应当注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相互统一。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教育制度体系的沿革,既是与时俱进地完善教育的宗旨与使命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使教育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过程。特别是当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如何坚守、继承和创新,显得格外重要。

在建设现代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对一个人一生的生存状态、发展方式乃至生活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公平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我国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必须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使全民“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国民素质,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设更好的制度环境。

我国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应当注重完善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学习平台的相互统一。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内容的基本法律依据,是《教育法》的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由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涉及教育的制度,有九种之多,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并以法律方式首次确认了“终身教育”概念。可以说,呈现出多样化的制度格局,为今后完善现代教育制度奠定了法理基础。

然而,由于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既是与时间相关的系统渐进过程,也是在一定参照系中对比定位的过程,同社会经济的现代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代化,不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现代化,是在我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我国建设现代教育制度,既要深刻认识历史延续下来的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有用性、有效性和有限性,还要着眼于基本国情的实际和国际社会终身学习的潮流。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未来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必将置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长线链环之中,应当在条件具备或初步具备的地区先试先行,统筹协调好政府部门、学校和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居民家庭和学习者个人在参与终身学习过程中的关系,在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注重保证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形成灵活开放、多样便捷、高效实用的公共学习资源平台。今后,特别要在建立终身学习相关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这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明显薄弱的环节。

我国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应当注重强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和引导社会多样化教育资源开发的相互统一。现代教育制度所体现的现代性,主要特征是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对开放性的追求,这必然涉及教育服务的机会供给及资源支持的方式。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正常运行的支撑条件,首先是强化公共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同时也要引导社会上非公共教育资源的开发。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宏观政策正在大幅度地向教育公平倾斜,并努力使其法制化制度化,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但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调动社会参与教育积极性等方面,还有许多制约发展的体制需要克服。

今后,国家将继续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起财政教育支出刚性保障的体制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使更加公平运行的教育服务在基本面上能够大体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存在着很大差异。

我国建设现代教育制度,要从不同地区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全局。按照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非公共服务的分类定位,健全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和多渠道筹措其他资源的机制,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此,现代教育制度建设要让人们满意,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方面,力争让所有人尤其是低收入者阶层满意,重点是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区域内做起,使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尽快覆盖城乡,并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篇五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存在问题 整个措施 必要性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还需要事业单位作为支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也来呀激烈,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内控制度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通过多年的发展,发现内控制度对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还能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政策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但是有我国内控制度的起步比较晚,很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本文通过在事业单位多年的额工作经验就目前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深入分析,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希望对事业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有一定的帮助,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和使用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一、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新经济时展的需求

(二)是促进事业单位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经过多次的体制改革,从原来国家政府拨款到现在凭借自身的经济利益维持事业单位的发展。使得事业单位对企业控制权利逐渐增大,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不但拥有以前的各项职能,同时还增加了投资、租赁、证券等经济活动。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对企业资金的使用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以及不只局限在日常项目的费用和企业的开资,同时向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整合资源的方向反向。随着事业单位经营项目的增多,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越来越重视,通过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在很多事业单位中,由于相关的会计体系不完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内在制度不完善,从此很多违法乱纪等腐败行为。通过不完全统计,事业单位每年因为内控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万。所以,事业单位要想顺利发展,就必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三)是保护财政资产的主要手段

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保护财政资产的主要手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拨款。怎么把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很多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工作,也是事业单位实现依法理财的主要条件。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事业单位财政收支规范化,会计部门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把贪污、受贿、控制在萌芽当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的制度在保证事业单位财政资产的同时为企业实现依法理财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事业单位财政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依法理财的关键所在

通过加强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出“各个单位应当适当的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会计法》的深化改革,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维护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保证内控制度建设的更加顺畅。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现状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所有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基础,在企业内部必须为内控制度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严格执行管理的政策制度,保证内控制度能顺利进行。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迎来快速发展,很多经济指标每年都在增长。通过在事业单位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查找,总结出我国目前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中存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对建设完善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人为干预的因素比较多,特别是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需要成本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其他管理部门共同协助,才能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提高国企资源运营的质量,促进国企健康快速发展。

三、当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内控制度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长远的发展计划,事业单位管理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内控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通过在上海长航医院财务单位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国目前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对内控制度建设的意识比较薄弱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运行只是按照国家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运行,虽然从原理和理念上来讲,符合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发展的需要,但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型企业,对事业单位的作用比较小。通过实际的调查走访,反向很多事业单位根本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哪怕极各别的事业制定了内控制度,也是在财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进行内控制度管理。甚至是在分析相关财务管理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凭借原有的工作经验来完善内控制度管理,内控制度的控制范围仅仅局限在各项经济活动的开支上,很少关注产品生产成本和业务操作流程,内控制度建设层次较低。如果在遇到相关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参考指标进行处理和修改。除此之外,由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意识比较浅薄,对内控制度建设不重视,导致事业单位内外一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更加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理念,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三)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在很多事业单位中,那内控制度和内部监督进行混淆,认为内控制度就是内部监督,这是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更有甚者把内控制度当作是事业单位中的普通的规章制度,对内控制度缺乏真确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很多内控制度的政策落实不到实处,从而造成内控制度不完善。通过不完全统计,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普遍不高,对内控制度的内容理解不全面。虽然很多事业单位都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对内控制度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使得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原有的作用。在事业到位中要想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就必须保证内控制度的可行性,以及落实到方法,而不去仅仅制定出相关的控制制度。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

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总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对会计凭证的管理比较随意,大多数都是等事件发生后在进行反思和研究,而没有做到事先控制,对事业单位制定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影响,没有对财务投资风险进行预先控制;然后,对投资付款的项目没有提供有效的付快凭据,财务付款的支票和印章统一管理,不能真正实现内控管理;其次,财务管理对会计凭证只是按照单纯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装订和管理,而没有重视财务业务类型,把很多不同的业务全部混乱订装在一起,而没有分类放置,对以后的财务管理造成很大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记录的会计账簿来看,发现材料管理在记录账簿的的过程中,只重视分类账的管理,而忽视了备查账的管理,在账簿中只记录交易的金额,没有记录交易金额的原因。从财务报表的质量来看,往往只重视会计报表,而没有对财务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编制。很多情况下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达到财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任务和要求,而没有根据相关的财务数据和资料去分析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措施。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会走出财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很多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就不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发展。

(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但是相对其他企业工资比较少,再加上事业单位晋升比较困难,人为干预的因素比较多,很难吸引到财政经济高校必要的优秀高才生,目前很多的会计师都临时学习的会计,而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会计培训,具有的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比较匮乏。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很多员工由于能力有限,对内控制度没有全面的认识,把会计监督工作认为是企业正常的规章制度,严重制约着内控制度建设的效率。还有一些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为了尽快的完成上级安排的财务任务,就采用错误的计算方式,来完成财务核算任务。总体来说,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但影响内控制度的建设,而且对企业财务核算的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六)财务制度把关不严

由于最高领导“一支笔”,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企业资金使用没有节制,资金花销没有明确的记录,很多管理者私自挪用资金,会计管理者在统计核算过程中,使得企业收入和支出对不上。使得财政资金不能实现最大化的利用,而且还会出现超支状况。由于在财务管理中没有确定一个确定的范围和标准,使得大量资金被私自挪用。在投资项目上没有进行仔细的调查,使得很多资金花费到很多不合理的项目上。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上极其不合理,利用事业单位独有不需要核算成本这一特点,就放松了对企业具体资产的管理,在领用实物资产中没有办理有效的手续,再加上管理物资制度不健全,使得很多资金的去向无法核对,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运营有很大限制性。

四、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管理者内控制度意识

2000年7月出台的《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必须要对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承担主要的责任。所以要在企业内部重视相关了领导的培训,保证每个领导都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和财务负责人员要共同交流和协商,共同努力保证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中顺利进行,最大程度上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作用,为企业领导者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应当符合以下几种原则:首先相互制衡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在企业内部相同的岗位要相互监督,相互督促从而实现共同进步,领导和下属之间要相互牵制,领导在分配任务过程中要保证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安排工作中如果发现问题,下属可以之间提出,对于授权、记录保管等方面要相互控制,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事业单位中真正实现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然后是责权统一原则。各个岗位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对内控制度做的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做的不好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罚,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个员工上身;重要岗位建立定期轮岗制度(包括领导在内);其次是不例外原则,在事业单位中要在保证每个员工都参加到内控制度的建设中,任何人都不能例外。把内控制度的公平性和整体性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监督控制

在很多事业单位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内控制度发挥不出原有的作用,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想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内控制度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不但要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还要提高服务意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服务业。一个好的服务态度不但能提高企业的信誉,而且还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培训工作及时发现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以便建立更加完善的内控制度。加大事业单位的审计力度,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严格执行奖惩措施。

(四)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对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事业单位内部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财务管理部门,对日常项目消费的财政资金做好记录。以此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才能保证内控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包括对基建等重大项目的专项审计。

(五)切实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事业单位要想提高综合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员工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为是事业单位中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物资管理,都需要人来参与。内控制度的建设也需要人来完成,领导要对下属进行关心爱护,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内控制度建立的更加完善。

(六)内控人员要加深对内控制度的理解

在事业单位中张贴内控制度的意义和好处,定期召开内控制度知识大会,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要做好带头作用,真正把内控制度意义和好处落实到每个内控人员的身上,不能对内控制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要是事业单位内部为内控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内控的文化,保证内控制度能发挥最大价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市场环境下,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非常重要,通过内控制度不但能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而且还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保证事业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J].现代商业,2013

[2]金晶。财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

[3]朱晶淼。浅析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J].商,2014

[4]张大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时代金融,2015

[5]闫秋颖。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解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6

完善制度建设 篇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制度完善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流转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 是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最基本要素和稀缺资源,只有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一样遵循效益原则进行流动,才能实现要素间的优化组合,实现土地的高效益利用。另外由于农民观念的转变,农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批劳动力到城市务工或改为从事非农产业,出现土地闲置荒芜等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农村面临着土地流转问题。

因此,建立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对加快新农村建设,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目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 产权不明,法制缺陷

我国2002年8月29日 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规定,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赔偿;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从法律的规定来看,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产权结构的使用权、收入享受权和自由转让权三个重要权能。但是在现实的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对于完整的产权而言,承包者只拥有土地的部分产权,即承包经营权,但这部分产权是否可以构成农民的财产权,目前尚无法律依据,这就导致土地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流动。

2.2 缺乏规范的组织管理

当前, 尚未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户的土地转让在具体的期限和合同方面非常不规范。农地流转双方大多是用君子协议的方式确立流转关系,书面协议只是少数,即使是书面协议,条款不规范、不齐全、不具体的情况也很普遍。这种状况极易引发纠纷,而且一旦发生纠纷后往往难于处理,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加上流转期限较短,且不稳定,大多数转包都可随时终止。土地流转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履行职能并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农经管理部门的职能设置,属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农用地,理应有农业部门的农经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但现实是,作为集体经济组织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在进行流转时,既不向农经管理部门申报审批,也不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其结果是土地流转的资金收入管理不规范,流转后土地用途有失控之势,流转土地面积无法统计,尤其是农户自行流转的那部分。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经营者多方利益,流转必须按规范操作。

2.3 农业比较利益底,农民负担重

农业风险大和比较利益底阻碍了土地流转。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如阳光、土壤、雨量等直接进入农业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成为影响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决定因素,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的风险高于其他产业。小规模经营的农民对农业风险往往无能为力。同时,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相对大,从而陷入经济学上的“蛛网模型”。波动的农产品价格使农业的收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农业的市场风险。

2.4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落后

土地具有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使部分农民把它视为命根子,即使已经有其他就业门路,也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致使土地流转发展速度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村地区又因缺乏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仍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和农外就业的最后保障, 宁肯种 “粗放田”、“应付田”,甚至不惜暂时抛荒,也不愿放弃土地的承包权。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 转贴于

3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 规范土地产权,完善法律法规

完整的产权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重点是明确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 使农村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权都逐步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进一步明确征地目的,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缩小征地范围,严格区分公共目的征用和其他目的征用,并根据不同目的执行不同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继续完善土地使用权权能结构,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化与遏止承包土地频繁调整的法制建设。建立并强化对土地闲置的惩罚力度。

3.2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组织机构和监管机制

在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下,结合《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流转提出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各行政职能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担负起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土地流转的依法、规范、有序、高效。国家一方面对农村土地进行宏观管理与监督,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制土地用途,管理土地征用和地籍;另一方面,协调解决用地矛盾,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稳定土地经济秩序。进一步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纠纷中的职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除了对土地实施具体管理外,还通过对集体内部农户进行土地发包、监督土地农业用途、收取集体提留、协调农户之间的承包用地及土地流转纠纷等方面发挥管理职能。另外,农村集体经济组还要加强对承包合同和各类流转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的监督管理,要求合同内容规范、完备。

3.3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增加农民收益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农业风险源进行有效管理,以减少农业生产波动,建立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组织体等多元化复合结构的风险防范机制。政府应提供统一的农业风险防范管理的法律框架,形成统一制度,颁布农业风险法等相关法规;实行价格保护制度,保障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益;提供信息服务,减少信息匮乏引起的农业风险。实行农业组织化经营,使得农户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借贷风险等转嫁给了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和农业企业在契约组织关系中互动,获得双赢。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转嫁农产品流通中现货交易带来的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无法排解等缺点。

3.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大局

建立最底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在其出让土地经营收益权的同时,辅之以强制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将经营收益权转让所带来的收益部分用作基本生活保障费, 使被转移的农户在出让土地经营收益权的过程中,实现由土地保障形式向社会保障形式的过渡。只有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才能真正让农民放心,为土地集中彻底扫除制度障碍。

参考文献

最新范文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精选14篇04-15

公司规章制度【优秀9篇】04-15

小型工厂规章制度【8篇】04-15

员工宿舍管理制度最新11篇04-15

员工规章制度【通用14篇】04-15

协会章程最新版【9篇】04-15

卫生管理制度(优秀8篇)04-15

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优秀13篇)04-15

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优秀9篇04-15

员工聘用管理规定最新12篇04-15

83 1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