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

时间:2024-04-19 01:46:45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www.shancaoxiang.com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篇一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五

教学要求

1. 细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并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复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朗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转来转去 祸害 大王 隐伏 处死 前爪 露水

(2)朗读写词语蝉 悠闲 自由自在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隐伏着祸患

(3)说话练习(用以上每一排上的词语先说一句话,再连起来说一段话) ①学生自己试讲后交流。 ②出示卡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教师小结 投影出示图片

(4)投影故事内容,齐读 (教师边出示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图片)

(5)你觉得故事中哪一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投影句子:“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学生齐读

三、质疑,导入精读

1、读了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四、学生自主探求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同桌讨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2、学生交流

五、指导精读感悟课文过渡;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 投影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 指名读

(3) 这句话大臣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 联系课文说说:“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的意思。

(5) 你觉得大臣的意见如何?(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6) 指导读好这句话。

(7) 吴王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8) 吴王这样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一点也不觉悟,谁也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吴王的这种表现?对,这就叫(板书):执迷不悟。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过渡: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劝说吴王,他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学生齐读 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2)教师设疑:(机动)少年为什么不当场进去讲述这个故事?如果当场当时跑进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一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学生说说)

(3)教师小结以上段落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精读、领悟课文第4-12段。

(1) 请大家照以上方法练读以下各个自然段。

(2) 学生练习朗读

(3) 检查: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想一想:每一句该怎么读才有味道? ① 学生评议并进行朗读练习, ② 教师小结:讲一个故事要生动,不然,吴王不爱听。

(4) 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提示:注意吴王、少年的语气有何不同,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神情。

(5) 男女生集体分角色朗读。

(6);出示句子讨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它们”是指谁?说说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 “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完成板书:捕 啄 弹)

②这里的“它们”除了指这些外,还可能指谁?为什么?

③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是什么?

④这句话和前面哪一句话是有联系的?

小结

(四)指导精读第14自然段

(1)吴王听了有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从哪里看出来?板书:恍然大悟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①“悟”是什么意思?“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②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二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说说)

③出示填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受到了启发,明白了 所以取消了攻打了楚国的念头。

四、 总结课文学了这一课,对你今后做事有什么启示?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篇二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苏教版  六年级  下册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螳螂捕蝉》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预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最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四、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朗读书写。

3.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织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师生共同探究法。在课堂上师生就寓言故事以及其要说明的道理进行交流、探讨,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师出示,图片,并出示天空螳螂捕蝉(   )。

你们会填吗?

【百度搜索】图片

这是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交流)

寓言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吧!

1. 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正确,正音)

2.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师指导,说清楚什么时间,谁怎么样)吴王不听大臣劝说,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改变主意。

3. 个别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成一段,概括段意。强调:大臣为什么要反对吴王攻打楚国?(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的意思)

4. 默读课文,说说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螳螂捕蝉“的故事?

生字指导

1. 读拼音,记拼音。

2. 指导写字

合作探究

请大家读这三段话,说说大臣们和少年的劝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大臣们的劝说失败了,而少年的劝说却成功了?(生自由讨论回答)

师小结:因为大臣们是直接劝,说话比较直白,而少年则是引用一个故事委婉的劝,那么少年到底说了什么故事,让吴王转变了想法呢?

一、 解惑

1. 生找出少年所说的那个故事(读相关的句子)

2. 出示课件:蝉—— (学生描述: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喝露水);螳螂——(学生描述: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3. 思考:少年说这些,是想告诉大王什么道理?(生回答)

4. 书中是如何说的?(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 思考: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

眼前的利益

身后隐伏着的祸患

喝露水

螳螂要去捕蝉

螳螂

捕蝉

黄雀要啄食螳螂

黄雀

啄食螳螂

人正用弹弓对着它

补充:现在我们把其称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

攻打、占领楚国

其他国家会乘虚而入,进攻吴国。

6. 听力少年的话,吴王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读相关句子: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想象:吴王第二天怎样告诉大臣们自己的决定呢?(生自由想象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

小结:少年说的故事终于改变了吴王的想法,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生概括:聪明机智)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聪慧与机智呢?(生找相关句子说说)

出示课文一起找: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7. 这位少年劝说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不仅引入了故事,还选择了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让我们一起把少年与吴王的对话来演一演吧 (生合作表演)

二、 反馈

1.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生说螳螂捕蝉的道理,劝说要用合适的方法)

2. 是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懂得了螳螂捕蝉的道理,还明白了劝说别人要选择适合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也就是说话要讲究艺术。例如,我们可以用《鹬蚌相争 》的故事来告诉别人 ……,用《掩耳盗铃 》的故事来告诫大家 自欺欺人是不对的……用《亡羊补牢》的故事来告诉大家知错就改还来得及。

三、 作业: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四、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 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五、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并没有“循规蹈矩”地逐段教学,而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大胆的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让学生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好能用上几组词语;2、完整的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受到少年是智劝,并体会人物形象。这堂课我感觉(1)容量很大,学生的阅读准备还不够充分。(2)本文的寓意揭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感觉印象还不够深刻,我应该以这个为线索,多次反复,循序渐进,让中心更加明显。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WWW.SHANCAOXIANG.COM★。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诵读中,探究、感悟、交流、积累、体验,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设计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用反复的、逐层深入的读的指导和训练中,串联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2、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努力建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背景

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牢。

4、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谈话: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课件出示:战国群雄地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下大势)。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请学生猜大臣反对的原因。(教师简评)

2、出示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再说吴国大臣反对伐楚的原因。

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

4、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说,教师对学生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劝说时的语气进行朗读能力的指导。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说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到底,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

师:你很勇敢,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决定绝不更改。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

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过渡:(激趣设疑)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课时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读了这句,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2、学生浏览课文,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改变了主意?(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肯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不足)

4、指导复述故事

(1)出示词语:(悠闲 自由自在 高高在上 拱着 举起 啄食)

(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

(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

(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

(5)揭示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行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关系?

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改变了决定,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朗读指导,读中体现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认识少年,学习智劝

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拯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样劝说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寻找少年的特别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说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成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4、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劝故事。(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灵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结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认识了一位聪明、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如果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

六、课外作业

古今文对照,试着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七:板书

螳螂捕蝉

鸣蝉图← 螳螂图← 黄雀图← 少年图

不能……一心只想……不顾及……祸患

楚国 ← 吴国 ← 诸侯国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六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

不难看出,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已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在课堂结束前,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良性竞争,从而培养了彼此的合作意识。

整堂课,学生没有接受别人的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扎扎实实地探究文本,积累知识,丰富情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篇七

《螳螂捕蝉》是一篇古文。文章主要写了:吴王想要攻打楚国,想法已定,不容更改,一年轻人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使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想法。文章情节简单,寓意深刻。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㈠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教师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看插图边想。

2、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㈡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目的是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①指名读,围绕这句话、讨论,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②练读这句话。

2、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①理解:恍然大悟。

②吴王明白了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出示大臣们认为……后果不堪设想)。

3、对比以上两句话,体会“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

㈢、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1、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引导学生读课文第3—8自然段)。

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㈣、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①概括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②学习了本课,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说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2、续写课文,第二天吴王又上朝了以后……。

五、板书设计

不能只想着眼前利益,

而不顾后患。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九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三

执教:申  俊

第一课时

师:板书课题:23  螳螂捕蝉

今天我们学习————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师:什么是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导入中复习什么是寓言,我们已经学过的寓言有哪些。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先来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螳螂。

生:齐读。

师:螳螂是什么?

生:昆虫、益虫。

师: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形声字。

都是虫字旁。

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

生: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师: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

生:蛇、蚯蚓。

大部分昆虫的名称中带“虫”字旁,但不是名称中带有“虫”旁的动物就是昆虫,这个练习让学生明白了这个知识。

师:螳螂的作用可不小。甚至改变了一段历史。下面来学习课文。听录音,发现生字把它画下来。

师:自己去读一读,注意课文里的生字和一些多音字该怎么读?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乘机  趁机与乘机比较

衣裳  读轻声。

爪:zhua  一般动物的脚。  zhao鸟兽的脚,如鹰爪。

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三个句子

1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指名读成语。

学生字:“侯”与“候”比较,有什么不同?分别组一个词。

生:侯比候少一竖,侯(诸侯)候(时候)

师:不的变调,这里读第几声?

生:第四声。

师:什么时候读第四声?

生:“不”在非去声前读第四声。

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会有什么后果?

生: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师: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最后的结果,那“堪”什么意思?

生:“堪”的意思是能。

读一读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师:指名读成语。

师:“自由自在”什么意思?句中哪一个词可用来理解。

生:悠闲。

师:指名读句子。

师:用自由自在说一句话,模仿第二句,前半句写样子,后半句写怎么做。

生:我在公园悠闲地玩,自由自在地又蹦又跳。

妈妈不在家,我很悠闲,自由自在地在家里唱歌跳舞。

……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师:指名读成语。

师:“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什么原因使他恍然大悟?用恍然大悟说一句,模仿例句。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意思。

吴王听了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

少年的话让吴王知道攻打楚国后果会不堪设想。吴王恍然大悟。

经过朋友的指点,我恍然大悟。

听了老师的解释,我恍然大悟。

听了苏格拉底的一番话,弟子们恍然大悟。

师:完成书后练习,造句,每个写两句话。

出示三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读,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学习成语,理解成语,使用成语,随文识字,随文学词。

师:出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生:吴国要出兵攻打楚国……

师:太长了。谁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少年通过故事劝说吴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快速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生:一1;二2—11;三12

师:第一部分写什么?

生:略。

师:第二部分呢?

生:略。

师:第三部分呢?

生:略。

师:出示:

默读课文,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快速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起因:(第1自然段)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经过:(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第12自然段)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楚的念头。

师:吴王要攻打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师:指名读第一节。为什么?用“因为……所以……”说清楚。

生:略。

师:大臣们的理由对不对?

生:对。

师:吴王有没有听大臣们的?他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练一练。指名读。

师:你这个大王一点都不威严。

再指名读

师:有一点威严了。

再指名读

范读、齐读

师:通过这句话,你觉得吴王怎么样?

生:暴躁、固执、专横

师:遇到这样的吴王,众大臣只好闭嘴了。后来螳螂立了大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节课是《螳螂捕蝉》的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楚。简单了解什么是寓言,复习已经学过了哪些寓言故事,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检查了预习情况,重点检查了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的掌握情况。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有多种形式的朗读。重视说的练习,有说成语,用成语造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等说的练习。这节课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可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最新范文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优秀15篇04-19

《操场上》教学设计精选8篇04-18

说和做教学设计最新9篇04-18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优秀9篇】04-18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11篇】04-18

初一上册英语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04-18

称赞教学设计优秀12篇04-18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6篇)04-1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最新15篇)04-18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优秀15篇】04-18

52 7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