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 《氓》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2024-04-07 22:30:13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细致的小编醉清风给家人们整编的8篇《氓》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两首:氓教案 篇一

1、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文言知识:

1、注音并解释:

氓(méng)淇水(qí)愆期(qiān)将子无怒(qiāng)

乘彼垝垣(guǐ)(yuán)载笑载言(zài)体无咎言(jiù)

尔卜尔筮(bǔ)(shì)于嗟鸠兮(xū)(jiē)其黄而陨(yǔn)

无食桑葚(shèn)犹可说(tuō)自我徂尔(cú)淇水汤汤(shāng)

来即我谋(jí)言既遂矣(suì)无与士耽(dān)以我贿迁(huì)

女也不爽(shuǎng)渐车帷裳(jiān)(cháng)士也罔极(wǎng)

夙兴夜寐(sù)(mèi)靡有朝矣(mǐ)(zhāo)抱布贸丝(mào)

咥其笑矣(xì)及尔偕老(xié)隰则有泮(xí)(pàn)

言笑晏晏(yàn)亦已焉哉(yān)躬自悼矣(gōng)(dào)

2、通假字:

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

氓之蚩蚩蚩蚩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将子无怒无毋不要

于嗟鸠兮于吁唉

犹可说也说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畔边岸

不可说也说脱脱身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到达今义:连词,表另提一事)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你今义:儿子)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请今义:副词,即将)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多年今义:表年龄)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差错今义:爽快)

(古义:不专一,有二心今义:数词)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快乐今义:宴席)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民今义:流氓)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卜筮的卦象今义:身体)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标准今义:程度副词,很)

(古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今义:数词)

4、词类活用:

(1)其黄而陨(名词作动词,变黄)

(2)士贰其行(数词作形容词,不专一)

(3)二三其德(数词作形容词,不专一)

(4)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早;晚)

5、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1)毫厘不爽:丝毫差错也没有。形容非常准确。

屡试不爽:多次验证都准确无误。

(2)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的欢乐。

(3)忠贞不贰:忠诚坚贞,没有二心。

(4)白头偕老:指夫妻相亲相爱,共同生活到老。

(5)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

(6)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不懈。

6、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不是我拖延时间,你没有好的媒人。

7、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合作探究】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你能从中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

以女子的口吻,自述的方式,叙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沉痛)——决绝(清醒、刚烈)

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以叙述为主,这种手法在《诗经》里称什么?赋

3、除了赋的手法,你还了解了《诗经》的哪些手法?举出文中例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比兴。详见《教参》。

4、你还能从平素所学的文章或歌曲里举几个用了比兴手法的例子吗?请以“爱心”或“感恩”为话题,尝试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我”婚前和婚后的生活的对比。

⑵“我”婚前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⑶“氓”婚前和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4)“我”和“氓”对婚姻的态度的对比。

【课堂达标】

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和释义有错的一项(A)

A、氓(méng民)之匪我愆(yan拖延)期体地咎(ji灾祸)言

B、靡(mǐ没有)室劳矣躬自悼(dào伤心)言笑晏晏(yàn欢乐的样子)

C、隰(xí低湿的地方)则有泮(pàn通畔)渐(jīan渐湿)车帷裳(cháng布幔)

D、将(qiāng请)淇水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其黄而陨(yǔn落)

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A)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下面诗句中没有用“兴”的手法的一句是(D)

A、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B、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C、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室其家。

D、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4、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D)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6、填空、默写。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对氓的思念的句子是: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等到氓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的诗句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女对爱情有什么深刻的认识?请用原文回答: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表现女对爱情的忠贞及氓的负心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表现女的勤劳的诗句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日前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引来一片非议,原话如下:“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请问问题出在哪里、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可见,此词意是指天气渐冷,而不是望文生义的天气炎热、。

【拓展延伸】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氓》的优秀教案 篇二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氓》的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六、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七、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八、布置作业

将《氓》改写成一个故事

氓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氓》教案 篇五

一、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二、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氓》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设想】

“诵读”规律是以字面认读为开端,以文意阅读为深入,情感注入是关键,审美评价是创新。据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案: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重点】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卫风·氓》。(板书)

二、检测预习,巩固知识(2分钟)

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成研究小组,相互交流了有关《诗经》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并有同学将课文注释按照“课文相关资料”、“古文化积累资料”、“重要词语资料”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整理,大家参照注释疏通了课文《诗经》三首的大意,大多同学们争相发言,兴趣盎然,激情正浓。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过渡:正如上节课同学们所说:《诗经》中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触物感怀、随口唱出的歌,日常生活的内容,里巷歌谣的自然韵律,因物赋形,因情成咏,不假雕琢,因而其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朴素、自然而富有韵律美的特点。古人读诗谓之“吟”、谓之“咏”,今天我们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板书)的方法来品读《卫风·氓》。

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1、教师明确“音读”要领:

“音读”(板书):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词与词的关键,读出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如停顿:句间的停顿要根据不同的标点来确定停顿时间,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而句内停顿,有时是自然停顿,有时音节停顿,有时情感停顿,有时又需要意义停顿,要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诵读技巧: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调控得体。

下面结合第一节诗就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略作说明:

(句间的连接是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的。)

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贸丝。(转接)匪来贸丝,(缓接)来即我谋。(拖长接)送子涉淇,(平接)至于顿丘。(舒缓接)匪我愆期,(怨情接)子无良媒。(劝解接)将子无怒,(促接)秋以为期。

2、学生尝试“音读”《卫风·氓》,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胶片:

1、给字词注音:

2、解释加点字:

3、归纳通假字:

4、总结多义字:

3、学生互听互读,,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提示:

⑴ 注意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

⑵ 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

⑶ 注意音近字不要混淆。

⑷ 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四、学生“意读”《卫风·氓》

1、介绍“意读”要领与要求:

“意读”(板书):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借助诗歌内容与诗句之间形成的联系,对诗歌进行练读,读中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各诗节的联系,从而从意义角度把握诗歌。

“意读”的基本要求:

⑴ 弄清各诗节内容的联系。

⑵ 弄清一节诗中的关键的诗句是哪句。

⑶ 弄清整首诗意义的核心是什么。诵读技巧:“意读”声中见人,语中见事,语调变通

2、教师以《卫风·氓》最末一节诗为例“意读”。

⑴ 概括诗歌内容:诗节写的内容是,女主人公因为自己钟情的男子背信弃义,对自己不忠,而彻底绝望。

⑵ 明确意读的关键句,“老使我怨”,“怨”字是整节诗的诗眼,是意义与内容的核心。

⑶ 明确各句间的意义关系:首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统领各句,第二、三、四句写“怨”的缘由,末句由“怨”而生绝望,是意义的延伸。

⑷ 范读示例。

4、学生分组,尝试“意读”《卫风·氓》其他诗节,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

⑴ 不能准确弄清楚各章节诗歌内容重点。

⑵ 不能梳理诗节中句间关系。

⑶ 统领句的诗句把握不准。

⑷ 诵读时意义与读音不能和谐地结合。

学生进入诵读环节:默认文字符号──思考诵读重点──捕捉诵读关键句──理清诵读时意义支配下的声音流动程序。

5、各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选定的诗节“意读”内容、程序和原委。

教师提示概括: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板书)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板书)第三章总结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之悼矣”后的感受和决绝(板书)的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学生“情读”《卫风·氓》

1、介绍“情读”要领与要求:

“情读”,(板书)是指借助是诗歌的节拍、重音、语调、语速等手段,将读者体悟到的文章的感情诵读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核心是“情”,这里的情包括: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文中人物的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三种感情要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撞击定位后,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情读”。

“情读”的基本要求:注意情与节奏的结合统一;情要与整首诗的韵律和谐统一;情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诵读技巧:“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

2、讨论明确:

⑴ 诗中女主人公是一位钟情的女子。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满怀期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情意真切,“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烈(板书)之情出于自然,幸福(板书)之感溢于言表。

⑵ 诗中女主人公的遭遇是悲惨的。一个钟情女子,碰到一位“二三其德”的负心汉子,她只有“老使我怨”的痛苦(板书)与哀伤(板书)。

⑶ 女主人公又是清醒、刚烈(板书)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⑷ 全诗笼罩着悲剧气氛。尽管恋爱时充满了欢乐,但很快就因为男子的“喜新厌旧”而成了悲哀的反衬,以乐景写哀景,使得悲剧氛围更浓厚。

3、情感对接:

⑴ 默读全诗,体会本诗的感情线索:

明确:顺着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情感线索:“热烈→冷却→冰冻”的轨迹发展变化。

⑵ 筛选信息,捕捉情感承载的重点诗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现出自己对感情忠贞不二,男子则“二三其德”,不能从一而终。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怨”(板书)字是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态演变带来的悲剧,是女主人公心灵痛苦的凝结,也是诗眼(板书)。

品评情感,唤起共鸣。

点拨:共鸣是心与心的感情沟通,方法之一是角色置换,假如你是诗中的那个女主人公,你会怎样呢?方法之二是与女主人公进行对话,体悟女主人公由爱情幸福到遭人遗弃的情感落差,爱她所爱,恨她所恨。

六、学生“美读”《卫风·氓》

1、介绍“美读”要领与要求:

“美读”,(板书)是在音读、意读、情读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高度去诵读。诵读时,要体现出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充实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

“美读”的基本要求: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关照作者、文章和自我。诵读技巧:

“美读”审美:形象、形式、韵律、情趣

2、学生讨论、揣摩、“美读”《氓》:

⑴ 用“欣赏与赞美”的口吻读反映女子感情与品格的诗句:

摘录:“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处处替别人着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单纯、天真、善良。“女也不爽”,说她不仅钟情,而且品行端正。

⑵ 用“痛苦与同情”的口吻诵读反映女子凄惨遭遇的诗句:

摘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经历爱情挫折以后的心灵流露。“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恪守妇道的宣言。“夙兴夜寐,(成语)靡有朝矣”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⑶ 用“痛恨与轻蔑”的口吻诵读反映男子薄情寡义的诗句:

摘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孰端孰斜,孰优孰劣,对比可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副负心郎的嘴脸。

⑷ 品读《卫风·氓》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赋”、“比”、“兴”及对比、反衬手法)

“淇水汤汤,渐车靡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不是“起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手法。

诗歌当中的对比手法。

七、结合所学,齐诵《卫风·氓》

八、教师小结

【附板书设计】

卫风·氓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诗眼:怨

章节: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的优秀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

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关雎》《蒹葭》以及今天要学习的氓看大家觉得《诗经》中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多用重章叠句,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同学们有谁给我们说说什么是《诗经》六艺?所谓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板书: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之体,也就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则是诗之用,就是诗歌的写作手法。风指十五国风,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共160篇,诗歌中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是《诗经》的核心内容,也是《诗经》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宫廷正乐。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是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遥的作品。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曲。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兴: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比兴是经常连用的。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字音。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课文,看看这首诗大概讲了什

么故事。好,同学们读完了课文有谁能给我们讲讲大概的故事情节?本文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最终因为年老色衰被丈夫遗弃的爱情悲剧。

在具体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时候思考这几个问题。

全诗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诗歌使用了那些手法,具体找出这些诗句。

诗歌塑造了两个人物,他们的具体性格特征是什么?

同学们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女主人公与氓分手后还有可能获得幸福吗?

三、翻译诗歌

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在这里我们只对重点难懂的字词作解

释,由同学们根据注释自己来理解翻译诗句。

氓是指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蚩蚩:忠厚的样子。“之”是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没有具体意义。“匪”通非,不是的意思。愆:拖延。“秋以为期”是倒装句式“以秋为期”。载:是动词词头,没有意义。体:是卦象。咎:灾祸。说通脱,摆脱。“三岁”并不是指具体的三年,而是指多年。爽,过错。“靡”是没有的意思。夙兴,早起。夜寐,晚睡。“言”在这里是助词,没有意义。咥,是笑。泮通畔,边,岸。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是到我这来是商量

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看不见复关,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四、分析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故事情节发展把诗歌分段。

诗歌的前两章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婚姻所以我们把前两章分为第一部分,恋爱(1~2)。

三四五章描写女主人公的婚变过程所以我们把它分成第二部分——婚变(3~5)。

诗歌的第六章写女主人公清醒坚决的分手,把它概括为诗歌的最后一

部分——决绝(6)。

女子的感情变化则是由恋爱时的热情幸福—到婚变时的怨恨沉痛—最

后到决绝时的清醒刚烈。

2.请同学们用具体的诗句来列举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是叙事诗通篇用赋的手法来叙述故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两句使用比兴手法,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谊深厚,用斑鸠贪食比喻自己深陷情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也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的淡漠。同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前后对比把桑树落叶前的新鲜润泽和落叶后的枯黄进行对比。暗喻了婚前的情谊深厚和婚后的感情淡漠。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句用比的手法,比喻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

来越远,不知回头。

3.大家说说诗歌中塑造的两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

男主人公没有好的媒人就来求亲从这里看他得性格急躁。求婚不成就

生气说明他性格怎么样?任性。婚后氓不仅不守誓言,三心二意,还因为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就“二三其德”甚至对女主人公拳脚相加,充分体现了他的易变,专横暴躁。婚前真挚的誓言和婚后的变心也体现了他的不负责任。

女子在温柔的劝告氓,不是拖延婚期而是没有好的媒人不成后就坚定

地约好了婚期,虽然在《诗经》时代男女婚姻还没有受到那么深的礼教束缚,但是娶妻还是必须经过父母同意,和媒人提亲的。女子自己决定了婚期更显她的有主见和一往情深。“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则描绘出了恋爱中女子的微妙心理和行为体现了她的痴情。婚后女子没有抱怨贫苦的生活,夙兴夜寐,任劳任怨,表现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专一。婚变后女子清醒坚决的分手也体现了她的坚强,自爱。女子从恋爱到决绝的过程也表现出了妇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同学们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主要责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

什么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也有同学说责任在于女子。她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的与他

成婚。婚后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调乏味,没有个性,没有情趣的木头人怎么能让人继续喜欢呢。

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男子可以变心,女子不能改嫁,男女

社会婚姻中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婚姻不稳定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诗中说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但是这种说法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去说的难免带有主观抱怨的成分,也没有真正揭示出婚姻失败的原

因。女子婚后任劳任怨,勤劳持家确实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但是却失去了原来的个性光彩,变成一个乏味,没有情趣的木头人导致氓的变心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

五、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诗歌三个部分不同的感情基调。课下背诵这首诗。最后,同学们下去思考,收集资料,下节课我们对分手后女子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课堂小辩论。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板书

《诗经》两首——氓

一。《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情感: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手法:赋,比,兴,对比

人物:氓:急躁,任性,易变,专横暴躁,不负责任

女子:温柔体贴,有主见,痴情,勤劳,任劳任怨,刚烈,自爱

最新范文

《汉语拼音9 ai ei ui》教学设计【优秀1404-08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04-07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优秀8篇】04-07

《z c s》教学设计优秀13篇04-07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优秀13篇】04-07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和田的维吾尔教04-07

《给予树》教学设计【10篇】04-06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9篇)04-06

《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06

《海燕》教学设计(精选10篇)04-06

52 7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