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精选9篇】

时间:2024-03-28 15:36:40

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学课件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得到优化。优秀的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的内涵。该页是山草香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精选9篇】。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一

生活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改的核心思想,它对于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知识”与“生活”剥离,打通课本和生活之间的鸿沟,使他们能够在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自由地穿梭和徜徉,意义重大。所以,地理教学就要关注与学生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在生活中锻炼提升自我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环境(人文和自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并触手可及,地理对我们的生活确实有用,并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实施了生活化教学。本节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改版后新增设的一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干旱特征;第二部分是本地区的农业,彰显绿洲特色;第三部分是本地区的资源,凸显能源优势。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灌输,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这样的课堂没没有参与,没有生活体验,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折磨和心灵的扼杀,也是对地理学科的亵渎。笔者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生活化”处理:第一,角色扮演,导入新课。让班长充当全国人大委员长的角色,以亲切幽默的独白,引入新课,揭示主题,明确任务。第二,教学行程,模拟生活场景,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表决的形式,参与“西气东输工程”,从提案到表决提案、赞成提案、反对提案、完善提案、通过提案等一系列有规划的生活事件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理课堂的独特魅力和无尽的生活享受,也为学生将来高品位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在课尾部分,笔者又采用了生活气息浓厚的地理快板结束新课,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这样有生活、有体验、有参与、有感受的地理课堂,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有意义的经历,提升了学生的情意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主线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

1.主线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课堂活动容易出现漫无边际、自由散漫的“放羊式“局面。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和有效,达到层次鲜明、“形散而神聚”的境界,就要科学地构建课堂活动的主线,将散乱的“知识珍珠”合理有序地“串联”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主线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构建一个鲜活的教学“主线”,能够使活动化的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序、高效,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在教学中凸显了主线性这一特征。本节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其突出的区域特征和密切的人地关系极具代表性,是认识和了解西部地区的窗口。通过对本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青藏地区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如何把这一冰冷的知识灵动地展现出来,寻找和选择教学主线,是完成本节课“活动化”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从课后活动课“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提炼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这一教学主线,并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开展活动化教学。这样不但避免了地理课堂上学生死记冰冷文字和图像的尴尬,而且“活化”了教材,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知识。这既契合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实践证明,以此为主线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主线的选择和运用,能使教师的“教”更加轻松和从容,学生的“学”更加愉快和高效。这样的课堂是让学生参与而不是静等,更不是对教材的“勾画”和“死记”;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的一种浸润和感悟,不是“灌输”和“浇筑”;是“做中学”地理,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堂”。

2.连贯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涵

许多地理活动的创设,或只被用在课堂的某一环节、某一内容、某一过程中,或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运用了很多互不相干的活动,很少有连贯课堂始终的活动,即课堂活动被人为地“肢解化”或“零碎化”,这样的活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笔者认为,若能让某一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各个活动彼此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活动内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则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就是笔者倡导的连贯性原则。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活动更加连贯,始终如一,笔者采用了“分幕处理,环环相扣”的方法。第一幕:领导出场,引出提案。活动意图:领导出场,即意味着以班长为代表的学生活动拉开序幕,凸显本次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老师是引领者、参与者、服务者。第二幕:分析论证,递交提案。活动意图:观看塔里木盆地资源视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探究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第三幕:科学考察,反对提案。活动意图:以地图、图片、资料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和自由辩论相结合,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第四幕:合作探究,支持提案。活动意图:以绿洲农业的视频为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西北干旱环境下绿洲农业的发展。第五幕:注意事项,完善提案。活动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六幕:英明决策,实施提案。活动意图:宣布英明决策,再以地理快板的形式总结新课,学生在诗歌中结束新课,意境悠远,回味无穷。本节课,学生通过积极参政议政的方式,激烈地讨论了“西气东输”工程该不该建设的内容,明确了国家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地理学习采用这种“活动化”的方式去探究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三、参与性与体验性统一原则

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知识建构的桥梁。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是活动的基础,又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

1.“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目标与结果是“为了参与体验”

情意素养的培植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如何实现,显然不能靠讲授和灌输,而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浸润和滋养。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修建:引出提案(西气东输工程)、递交提案(西气东输意义价值)、反对提案(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支持提案(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完善提案(西气东输工程环境问题、第二条工程线路)、实施提案(西气东输工程完成)”等一系列层层推进的活动,其价值不在于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某种形式上的知识,而通常体现在被人忽视的过程中。这些活动的目的恰恰隐藏其中,所以我们不能只看重学生对问题对与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态度、情感、兴趣等,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力的提升,如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本次课堂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对于生命成长的要义和内涵,为完美人格培养提供锻炼的舞台和参与的经历。

2.“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情境与氛围是“在参与中体验”

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这正是活动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无论是思维的提升还是情意素养的培植,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而两者达成的桥梁恰是活动。本节课“六大活动”,是师生、生生通过交流、沟通、对话、理解达成“我—你”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师生双方在活动参与中,共同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共同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活动中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施教者,更多的是理解学生的倾听者。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激励和唤醒。老师除了做“老师职能”以外,还要做一名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问题对与错的评判者。

3.“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是“通过参与体验”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活动化教学的要义。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经历”和“体验”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分量不言而喻。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是在“育分”不是“育人”,是在说教不是体验,这样的课堂很大程度上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丰富学生的经历,完善学生的人格,必然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完成。不难看出,本节课总是与活动、参与、体验并行着,教学都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展开。基于真问题,设置真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论证西气东输工程优缺点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填鸭变为主动获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将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室变为讨论国家重大工程的参议室、议政室。课前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都有各自的任务。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参与体验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等感官,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拥有更多锻炼机会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获得身心的解放。

四、总结

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注重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

教师在对高中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结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立在对知识点正确运用的基础上,如果不关注能力和知识的结合,那么能力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体现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中,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完具体知识以后有真正的收获,才能够将建构形成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运用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需要让学生了解洋流运动的模式,了解洋流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洋流图的学习来分析洋流经过海域的时候,所引起的水温的变化。在进行这些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了解红色标注的洋流是暖流和绿色标注的洋流是寒流这样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都需要在洋流图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会读洋流图的时候,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读图能力就能够得到提升。这样学生在看到别的地理图的时候,就能够将洋流图的知识点运用进来。在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运用到规律,故要让学生对共性的特点进行归纳,然后结合洋流方向的基本知识在地理图册上进行标注,这样的过程也能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这种将知识型的内容和具体能力结合起来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归纳总结的能力,还能够将这样的一种能力运用到实践中。

二、注重学生主体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时候,就需要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向注重建构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变,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主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加工,然后再和新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归纳总结能力。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指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在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的时候,就能够联系之前学的大气循环、水循环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理解,学生这样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知识演绎的过程,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和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结合起来理解地球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和特征的时候,就是归纳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新旧知识结合的方式,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演绎能力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这样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也是一种演绎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理解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在现实中遇到跟地理有关的难题的时候,也能够主动地进行课本知识点的演绎。

三、注重归纳推理和情境引导相结合

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三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5、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四

本文通过对影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科学评价四个方面,尝试探讨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模式,以期改进中学英语教学,促进英语教学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教学;途径

一、引言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最佳的效益和最高的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和途径,其中教学效益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影响课堂活动设计与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观察,优质示范课的观摩和对中学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设计方面:教学目标的不够明确性、过分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学习者、课堂环节的连贯性、教学设计缺乏课堂操作性等;课堂组织方面:时间分配上缺乏合理性,课堂纪律欠佳、课堂活动的形式化等等;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课堂互动性不强、课堂提问深度不够等等;教学评价:单一、课堂反馈不及时、而且有时不够适当等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中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三、构建有效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途径

1、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设计

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设计把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它涉及了课堂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以及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涉及三个方面:教材,教师和学习。从教材的角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起点等等;从教师的角度包括教师的角色、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媒体选用、教学评价和教学流程等等;从学生的角度包括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的调节、学习方法等等。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规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教学设计既关注“教”,又关注“学”。既有静态的内容设计,又有动态的流程设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为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组织

成功的课堂组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完成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科学的组织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间、课堂纪律、课堂活动和学生情态的组织管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时间管理,是指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课堂注意聚焦和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和利用时间的效率。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就是要通过合理的支配时间,从而使每个单位时间都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教学进程中的时间安排,注明各个环节流程中大致的时间分配。时间的分配要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有效学习时间。

课堂纪律管理主要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它反映课堂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受教学任务要求的制约。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对学生的期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程序和常规,并将一部分程序和常规制订为课堂规则,以便指导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的课堂纪律秩序管理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冷静地处理各种课堂突发事件,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尽量使消极的学习行为转变为积极的行为,从而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

课堂活动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节奏,活动形式及其流程的管理。无论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型学习还是角色扮演,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活动形式、活动时间、练习的程度把握是否到位,都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情态管理是指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气氛等调节管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的内在调节。根据教学目的,不断调节精神状态,使他们达到最佳状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构建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改进翻新教法,施行分层次式立体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

增强课堂的互动性,用提问、讨论来组织教学互动、开展教学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与方法。实现互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真正把握互动的本质意义,认真研究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力避无效、低效的重复性互动。教师应事先需要合理地预设互动,多准备几套互动方案,互动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特别要注意导入互动提问的形式和质量,有效地使教师想研究的目标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产生对接与碰撞;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时,要根据课堂的多变性、弹性和生成性的特点,灵活创设情境,变通互动内容、互动形式;把互动实效作为设计、实施互动的前提,以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使教学互动成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积聚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活动。

4、科学评价——构建有效课堂的保障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实践程度作出的价值判断,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手段。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只采取终结性评价,而要结合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在评价学生时应坚持一下四大原则:互动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多元化原则主要表现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发展性原则是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了解他们发展中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确定个体化的发展目标,并不断收集他们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判断其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发展。激励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评价,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评价可采取多种形式: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家庭作业评定、课外活动参与点评、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中学阶段形成性评价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四、结语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着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教师只有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管理、改观课堂评价,才能实现中学英语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杜志娴。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鲁子问,康淑敏。 英语教学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松美。英语教学设计指导与案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五

【关键词】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活动;设计与组织

小学英语教育可以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英语有效课堂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则显得意义重大。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总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中,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习惯和使用技巧。

一、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活动组织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专注的品质

对学生认真专注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上,当孩子处于小学阶段时,是培养其注意力的重要时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有效课堂活动的组织设计,使学生认真专注地完成自己的课堂任务,使学生可以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长此以往,逐渐使学生形成认真专注的品质。通过有效课堂活动的组织设计,使英语课堂活动丰富多样,这样可以使学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是学生保持专注和兴趣的根本,所以,小学英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准,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真专注的品质。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累。通过对英语课堂的有效设计,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加之教师的引导,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当学生处于五、六年级的阶段时,他们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那么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个人竞争意识有效地转化为集体荣誉意识。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就使其个人荣誉感在无形中化为了集体荣誉感,而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有利于打造教师专业素养

通过有效课堂活动组织设计这一过程,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大幅提升,因为小学英语有效课堂的组织设计工作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其次,其必须掌握丰富的教学手段,这些专业技能是教师进行课堂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前提。当然,要想进行有效课堂活动组织设计,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手段,通过有效课堂活动的组织设计,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二、有效课堂活动的组织设计策略

1.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设计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可以使学生摆脱学习的枯燥,带着乐趣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将要教授的英语知识编入简短的歌曲之中,也可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英语动画,因为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卡通动画,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自己按照动画中的情景进行对白,然后再对相关的英语语法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当然,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也可以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例如,在讲授“shopping”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节,这些情节包括购买衣服、购买水果、购买零食等,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反复运用学到的语言,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英语语言的使用技巧和使用习惯。通过利用情景教学模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充满乐趣,这样也可以有效缓和严肃的课堂氛围。

2.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英语教育应以活动为主,通过唱歌、表演、竞赛、游戏、画面和猜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这些标准,进而不断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动作的记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比起死记硬背要好得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进行创造性学习,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动脑、动口、动手。通过手、脑、口的并用,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多读、多练,通过多种学习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进而不断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直观的绘画使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记忆课堂所学,促进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进行英语歌曲的学唱,将英语口语训练转变为艺术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的场景中变化一种语言形式,用英文对话来还原生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让语言紧贴生活,让生活跟随语言,使学生认识到英语离我们并不遥远。小学生喜欢游戏,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组织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不知不觉中学生完成了教学预设的目标。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时候,喜欢与人一争高下,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来组织教学活动,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3.利用生活环境进行设计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六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指的是教师总体规划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等。课堂教学设计具备预设性和系统性特征。课堂教学设计属于教师的常规性工作,也属于主要的工作内容。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和改进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改进设计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

1.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材料所阐述的知识内容只是课本上仅有的资料信息,而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也只是按照教材内容组织和规划课堂教学活动,使得教师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教学观念:将数学教材上的知识机械式灌输到学生的脑袋中,这样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少数数学教师能把教学目光放置在课本外的知识上。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范畴,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2.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力度不足

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自身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为了保障完成数学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为了保障教学内容能顺利按照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常常操控教学活动中所有可变性元素,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力度不足。

3.教学材料信息的大量堆积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优化处理部分教学内容,从而方便小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根据相应的设计流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而导致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不规范,教学过程的条理不清楚;将需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积压在一起。一旦堆积超过了学生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对策

1.创新教学知识的传授方式

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深刻把握作者编写教学材料的目的,并添加自身的元素,对数学教学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讲解,注重教材内容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从而保障所设计和规划出的教学活动具备针对性和层次性特征。此外,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勇于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适当地添加创新性教学元素,结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优化教学结构。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认识》这一章节内容的过程中,先不告知学生“同圆半径相等”这一概念,采用引导的方式对来教导学生。教师需要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概念。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得出:在同一个平面图形中,存在着等长线段的图形,其中包括正方形、正三角形……等长线段有3条、4条……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把所有的正多边排列在一起: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地观察到平面图形中存在的关系,强化学生对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能够正常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此外,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推理能力;注重对学生静态知识的传授,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综合性思维的拓展。

例如:教师在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知识”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巧设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长方形周长是否是用‘长加宽’来计算”,“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是否一样”,“长方形周长是将四条边相加”,“四条边相加可以得出:(长+宽)×2” ,那么可以推理得出“长方形周长C=(a+b)×2(a为宽,b为长)”。这样的逆向推理分析过程,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长方形周长公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知识的传授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七

一、电影式总结

就是利用每天临睡前或散步等闲暇时间,把当天或近段学习的东西,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中过一遍,对模糊不精的内容,再有针对性的按书本进行复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再现所学知识,通过知识的不断映像,促使知识信号在大脑皮层扎根。“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如果能反复的进行这样的总结,所学知识就能记忆牢固,用时才能得心应手。这样总结不需要大量的时间,却能收到学习的理想效果。

二、提纲式总结

一章或一节学完后,对知识进行纵向的整理过程,或者叫知识的归纳,知识索引。可以用一个小本本或一页硬纸,系统的列出本章节中所学习的内容,并经常翻阅、或把总结后的硬纸挂在自己的床边或涉足最多的地方,不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复习。长此下去,可以愉快地潜移默化地把知识牢固掌握,又可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如在初级中学第三册《代数》第十三章中第一单元可以总结如下: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2.点的坐标书写要求(X、Y)

3.特殊点的坐标

(1)坐标原点。

(2)坐标轴上的点(X轴上,Y轴上)。

(3)每一象限内点的纵横坐标符号。

(4)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的点(一、三象限;二、四象限)。

(5)对称点的坐标(A、以X轴对称;B、以Y轴对称;C、以坐标原点对称)。

其他章节也可以仿照这种形式总结。

三、专题式总结

实际上就是对知识进行横向整理,它适用于阶段性复习,即把所学过知识以专题形式组织在一起,不断翻阅,使定理、法则和应用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便于回忆思考,探求解题方法,并可克服见题无从入手的困难,如在总结证明比例线段的理论根据时,可按下面形式进行:

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的理论根据:

1.出现平行时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2.出现相似形时

(1)相似三角形中所有对应线段(包括边、中线、高线、内角平分线、周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成比例。

(2)相似多边形所有对应线段(包括边、对角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周长等)成比例。

另外如证明两线段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线垂直、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两线段不等,这些问题皆可照这种方法进行,这对帮助复习是很有益的。

四、比较式总结

就是把相同或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对比,找出异、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知识,真正搞懂每个知识的内含和外延的目的,这就需要做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分析、联想,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时,有必要和全等三角形判定进行类比。

五、勘误式总结

就是把自己每次做题的题目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加深对出现错误的认识,提高“免疫力”,避免重蹈覆辙。常言道:不怕有错,就怕不知道错,改不掉错。另外,错误的东西一旦形成“定势”,不下苦功夫是很难克服掉的。这就像医生诊病一样,只有彻底搞清楚症结所在,方能药到病除,否则错误不断叠加,将越聚越多,最终无法医治,也只有把错误的地方搞明白了,才会避免再出错误,从而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六、列表式总结

对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知识,可以借助表格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把易混难记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达到正确掌握每一内容的目的,象几种特殊不等式的解法可列下表进行总结。(参照下图)

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八

南亚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1)悠久的历史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国家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

(2)自然条件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地形地貌

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而“南亚”则是由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北部为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则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的德干高原。

南亚地区界线明显,年轻的褶皱山脉(如西北部的苏来曼山脉,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巴达开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等),围绕在半岛的北面,南临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流经南亚西部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地质构造

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九

关键词: 高中化学知识点 分类 系统化

高中化学学是离不开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因此知识点非常繁多,如果不能对这些各个方向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梳理,而是依照课本的顺序进行知识点的单个讲解,学生就很容易遗漏一些知识点,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连贯学习。长久下去就难以跟上课堂的节奏,慢慢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知识点做科学合理的归纳总结,将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化成一个整体,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加深他们对各个小的知识点的印象,不至于在考试的时候因为对某个知识点没有印象而手足无措。教师要在每节课后做一个小小的课后总结,每个单元结束再做单元总结,必修一结束也要做一个整体总结。这样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整合,将所有的知识点纳入一个知识体系中,把彼此之间的关系理清,就不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状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知识点总结的过程中,先要大体上进行分类。分类总结更容易条理化,思路也会清晰。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学科,所以对不同物质的研究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对不同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一定的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对物质的分类做一个大体的论述,然后分解开来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学习。例如物质总的来说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两大类,而纯净物又分为化合物和单质两类。化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单质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知识体系图,先对物质的分类有个整体解读,然后对具体的物质进行分析。研究任何一种物质都是从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两方面入手的,一般的物理性质只需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到,而化学性质就需要化学实验才能得到。铁粉是黑色的,而固体的铁则是呈现银白色。铜单质是紫红色的。氯水是黄绿色的,F■则是淡黄色的。这些物质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观察然后从颜色、气味、存在形式等各个方面做总结,而不是单一地讲解传授知识点。而对有些物质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以乙烯为例,首先总结它的物理性质,它在常温条件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轻于空气,很难溶于水。它的化学性质是具有氧化性,能使高锰酸钾容易褪色,也具有很强的可燃性。它可以进行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它经常被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也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调节剂和催熟剂。以有机物蛋白质为例,它是一种化合物,而且分子质量较大。它还可以与许多的化学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点燃还会散发出烧焦羽毛的气味,也可以进行水解形成氨基酸。通过对一种物质从不同方面进行总结、把握,就能把相关的知识点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不至于零散难以记忆。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这些都是最基础且要求学生掌握的。对这些基本的概念性知识的把握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理解最基本的理论,那么对其他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徒劳无功的,也无法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总结和熟练掌握。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某些概念的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起来记忆。例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而化学平衡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程度不变的状态。如果不能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概念就无法理解化学平衡状态。所以总结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也会遇到一些理解起来很有难度的概念,例如阿伏伽德罗定律这种理论性的概念。在同温同压下,同一体积的分子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总结为“三同”定“一同”。这样不仅可以将知识简化还能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单纯地对每个概念死记硬背,无法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在遇到相关的题目的时候就无法运用自如。这也就是[www.shancaoxiang.com]为什么有的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却不会做题的原因。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对知识点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因为不管是对于一哪门学科来说,所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好像无关,但其实彼此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些知识点就像是链条一样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个环节无法理解,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性,对学生循循善诱。与学生一起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建立起知识体系,将一个个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理解记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最新范文

最新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教学设计【优03-28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优秀5篇03-28

《散步》教学设计【优秀7篇】03-28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最新7篇)03-27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4篇)03-27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5篇】03-27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6篇)03-27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3篇】03-26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优秀4篇】03-26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5篇】03-26

52 7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