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教案 初中数学说课稿【11篇】

时间:2023-09-07 02:55:00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初中数学说课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山草香给大家整理了11篇初中数学说课稿,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二次函数是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对于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一次函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函数;探索这种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二次函数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的要求:

(1)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知道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二次函数关系中,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4)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

具体的分析、确定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式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法研究

教学中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学法研究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还是比较具象的,要让他们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问题的发现、解决及最终表述的方式方法,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甚至争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体验获得学习的快乐。

3、教学方式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的加深,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问题一、二中放手让学生先去探究探究两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得到具体的关系式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关系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可以和多项式中的二次三项式或一元二次方程比较认识,并最终得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及二次项系数的取值为什么不为零的道理。

(2)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二次函数是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的一个很有效的模板,因而对二次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定要从理论上和实际中加以综合讨论和认定。

(3)可以多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二次函数关系的实例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这一关系模型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分析: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1、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由回顾所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入手,引入函数大家庭中还会认识那一种函数呢?再由例子打篮球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轨迹如何?何时达到最高点?引入二次函数。

2、自我尝试、合作探究—探求新知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运用函数知识表述变量间关系,即自我探讨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间互动,集群体力量,共破难关,来自主探究新知,从而通过观察,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获取新知。

3、小试身手—循序渐进

本组题目是对新学的直接应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辨认二次函数,准确指出a、b、c,并应用其定义求字母系数的值,能应用二次函数准确表示具体问题中的变量间关系。本组题目的解决以学生快速解答为主,重点对第2题分析解决方法。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处理解决,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4、课堂回眸—归纳提高

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方法以学生畅谈收获为主。

5、课堂检测—测评反馈

共有6个题目,由学生独自处理第1、2、3、4、5小题,再发表自己的看法,第6小题可由学生或独自或同组交流均可。教师多以巡视为主,注意掌握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

6、作业布置

作业我选择“同步作业”里的题目,其中基础训练为必做题,全员均做;综合应用为选做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力提升用。

四、对本节课的一点看法

通过引入实例,丰富学生认识,理解新知识的意义,进而摆脱其原型,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种“数学化”的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案 篇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初中数学教案 篇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德育渗透点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单项式和多项式在前二章,特别是第一章已有新接触,本节课来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以训练为主,注重尝试指导.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多项式有关概念→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3.疑点: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多项式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出示投影1)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板书]3.1整式(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板书]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出示投影2)

练习:下裂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板书]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中,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填空:

2.填空:

(1)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式》一节中“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板书]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了述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2. 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3. 是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4.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5不是多项式( )

(2) 是二次二项式( )

(3) 是二次三项式( )

(4) 是一次三项式( )

(5) 的最高次项系数是3( )

2.填空题

(1)把上列代数式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 , ,0, , ,

; ;

; ;

(2)如果代数式 是关于 的三次二项式则 , .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49页习题3.1A组12.

(二)选做题:课本第150页习题3.1B组3.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 × √ ×

2.(1)单项式 ,多项式 ;

整式 ;

二项式 ;

三次三项式 ;

(2) , .

作业答案

教材P.149中A组12题:(1)三次二项式 (2)二次三项式

(3)一次二项式 (4)四次三项式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四

首先我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巧妙地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视图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早有亲身体验,只是还没有形成概念,然后我再用“粉笔”这一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深认识,这样,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自然地导入课题,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我不适时地出示“三视图”这一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视图就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的平面图形,并不断地训练、讨论、总结,得出画三视图的正确方法。这时教师要巧妙点拨,学生如何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角度来观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能力。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与上面的过程恰恰相反,需要学生根据视图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形象。我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形象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有效的突破这一难点。

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小立方体随意摆出几种组合并描绘出它的视图,再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课堂训练。

最后,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望老师们不吝赐教,我不胜感激。

评课记录

开发区李玉:于坤老师这节课有几个突出特点:

1、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本节课用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入课题,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庐山,引出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个切入点非常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找这样的例子。如在教七年级《代数式》时,有的老师这样引入“童年是美好而幸福的,大家还记得那首“唱不完的儿歌吧”,然后同学们一起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腾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腾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扑腾三声跳下水……”,然后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唱完这首儿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腾n声跳下水,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一下子表现出来,令学生顿觉耳目一新。

2、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画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圆锥体的三视图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它们的三视图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忆、变式练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观察老师手中的教具、学生自己的学具或学生自制的模型,再找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实物或学生看书、计算、画图、独立思考、猜想———小组讨论交流———让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说明———师生交流总结———拓展应用的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本节课上处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被激励之中,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习的空间:如观察、讨论、动手摆放学具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

初中数学教案 篇五

学情分析:

高三(7)是我校理科重点班,该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处于复习阶段的他们目标更明确,学习热情高,课堂投入,思考积极。就本节开课的内容而言,学生已掌握了“对称问题”本质属性,能够从图象和表达式上准确地理解对称问题。但也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抽象、归纳概括,引申拓展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周期概念,学生没有什么的问题。

教材分析:

1.对称问题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一般由于问题的抽象性,同时由于这中间存在关于点对称和关于直线对称这两类问题,而它们的数学表达式又是那么相似,学生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很难分清谁是谁非。而且在高考的问题中经常会碰到,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和深化理解。

2.对称问题和周期问题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本节可以通过足够的条件阐明这一联系的实质。

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函数存在两次对称(可能关于两个点对称或两条直线对称或一个点加上一个对直线)时,如何判断函数具有周期性。

重点和难点:

具有两次对称问题的抽象函数具有周期性,而且要求求出周期。

教学方法:

从简单到复杂,以启发思想为指导,精讲重思,暴露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思考之中。

教学程序:

一、引入

师:当一个人站在一面镜子前,面对镜子一定的距离,那么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征?

生:(物理常识)人和像关于镜子对称。

师:现在在此人的身后再放一面镜子,镜面对着人的背面,此时在此人面前的镜子中的像又是什么?

生:如果镜子够大的话,里面将是无数个排列的人。

师:道理何在?

生:首先是人在前面镜中的像连同人一起要在后面镜中成像,这一像反过来连同人又在前面镜中成像,这样反反复复,就得到了无数个人像,而且具有周期性(即图象重复出现)。

师:如果将人看成一段函数,将镜子看成一条对称轴,那么整个函数的图象应该是怎样的(图象具有什么特征)。

引入课题:对称+对称=?

二、探究

回顾:关于图象的对称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点对称,另一类是关于直线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一般的函数对称问题,我们从函数表达式来研究,对于直线对称:若f(x)关于x=a对称,则有f(x)=f(2a-x)或f(a+x)=f(a-x);对于点对称:f(x)关于(a,0)对称,则有f(x)=-(2a-x)或f(a+x)=-f(a-x)。

对于奇函数[f(x)=-f(-x)]和偶函数[f(x)=f(-x)],则是这两类对称中的特例。

延伸:若是f(a+x)=f(b+x),则函数关于什么对称(关于直线x=(a+b)/2对称)

提问:请同学们找几个关于直线x=a对称的函数的表达式?

生:f(4a-x)=f(6a+x)

下面研究当函数具有两次对称时,结果有什么特征?

问题设计:

①函数f(x)

(1)是偶函数

(2)关于x=a对称

分析:由条件(2),可得f(a+x)=f(a-x),又由条件(1),所以f(x+a)=f(x-a)。

(以x+a代替上式中的x),所以f(x)=f(2a+x),由周期定义f(x)=f(T+x),所以f(x)是以|2a|为周期的函数

②函数f(x)

(1)是奇函数

(2)关于x=a对称

分析:由条件(2),可得f(x)=f(2a-x)又由条件(1)f(x)=-f(-x),所以-f(-x)=f(2a-x),即-f(x)=f(2a+x),所以f(4a+x)=-f(2a+x)=f(x),可得函数f(x)是以|4a|为周期的函数,

以此类推,

③函数f(x)满足

(1)是偶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④函数f(x)满足

(1)是奇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⑤函数f(x)满足

(1)关于x=b对称

(2)关于x=a对称

⑥函数f(x)满足

(1)关于(a,0)对称

(2)关于(b,0)对称

⑦函数f(x)满足

(1)关于x=a对称

(2)关于(b,0)对称

(师生共同完成)

学生练习:见复习参考书

评教:

教材处理恰当

1.前面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讲了关于图象平移,伸缩的问题,对于对称问题在前面也分析了关于含绝对值的函数图象问题(y=|f(x)|,y=f(|x|))。

2.今天这堂课分析非绝对值的对称问题,主要是关于点对称和直线对称的问题。

3.下一节殷老师构思,将一个函数的对称变成两个函数的对称问题,即如:函数f(x)和函数f(-x)的关系;函数f(x)和函数f(2a-x)的关系;函数-f(x)和函数f(2a+x)的关系,即对照这堂课的内容,将一个函数变成两个函数,再寻找二者关系,以便通过其中一个函数来解决另一个函数问题。如:已知函数-f(x)的图象,画出函数f(2a+x)的图象及分析其性质。

(点评:对于教学任务的分析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的一个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各不相同,当然所得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我们评一节课好坏,同时也要关注这堂课的前述及后续,只有知道前后的内容,才能把握上课之人想法,教学思路,处理教材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比较有逻辑性,能够帮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比较清晰,符合建构主义观点。这对高考复习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帮助学生的。理解,体现上课老师对教材具有较高的处理水平。)

引入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没用的,枯燥乏味的,原因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很少能够和数学联系起来,而通常这样的联系确定很难寻找,现在的新教材就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联系,这堂课殷老师就以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一事引入,这里我觉点有两个地方比较不错:

(1)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说联系还是有的,主要我们没有仔细体会,没有这种思维习惯,这样有联系的问题学生就感兴趣,自然投入更多了;

(2)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引入不但引出了主题,还成功地解决了难点(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是直接给出问题,学生可能不会想到结论是什么,但是由镜子引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函数具有周期性,为接下来从函数表达式上来分析埋下了垫脚石。对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恰当与否,决定了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可改进之处:对于照镜子问题,在实际生活同时用两面镜子,可能不多,因此学生要推断也只凭想象再结合物理知识,可能有学生想出来,那么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凭老师的讲解,还是存有疑惑,如果能现实操作,理解会更深,当然不可能真的取来两面大镜子,我们可借助于“几何画板”数学教学软件,它对于对称问题,操作简单,下面是本人做的图片:

(三)问题设计巧妙

函数f(x)满足

(1)是偶函数

(2)关于x=a对称

②函数f(x)满足

(1)是奇函数

(2)关于x=a对称

③函数f(x)满足

(1)是偶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④函数f(x)满足

(1)是奇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⑤函数f(x)满足

(1)关于x=b对称

(2)关于x=a对称

⑥函数f(x)满足

(1)关于(a,0)对称

(2)关于(b,0)对称

⑦函数f(x)满足

(1)关于x=a对称

(2)关于(b,0)对称

题组、变式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常用方法

(1)学生能通过辨析达到对问题真正理解,对于突破难点起关键作用。

(2)通过一连串的结论,使学生在以后拿到类似的问题,会引起重视,究竟是其中哪一种。

同时这里的问题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和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相符合。

可改进之处:对于这类问题,当然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对于一连串问题的理解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分析是可以理解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有待于提高的,到最后可能在头脑里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了,谁是谁非。⑤⑥⑦三个例子均可让学生自己来演练,以便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真正检测学生对刚才问题的理解程度。

(四)善于捕捉归纳

在教学中处处留心,总能发现点什么,对于平时的练习也是一样,通过平时作问题,从问题中发现规律,进行提练、归纳。这节课的问题设计来自殷老师平时的留心观察,这一点确实提醒我们这些年青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五)分析透彻易懂

课堂45分钟的效率如何是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分析有没有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讲得多并不是好事,讲少了怕学生听不懂,这是很多新教师关心的问题,老教师上课时知道讲到哪就够了,知道学生在哪儿可能有疑惑,就重点讲解,有些地方一带而过,这节课很多地方分析的非常清楚,比如在讲解,关于直线对称和点对称时

求表达式,他这样讲解f(x)关于x=a对称,为什么会f(x)=f(2a-x)

(1)两点关于x轴对称,纵坐标(函数值y)没变,所以f()=f()(f()表示函数值)

(2)横坐标原来为x,对称后变了,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1=2a-x,所以f(x)=f(2a-x),讲解关于点(a,0)对称时求表达式,由于纵坐标变为原来相反数,所以f()=一f(),同样横坐标也可以由中点公式得2a-x,所以f(x)=一f(2a-x),分析得很清楚。

(六)暴露学生思维

本节课应该说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表现比较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方案,对于问题的解答反映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学生可能由于问题的抽象性,对于问题的本质缺乏充分的认识及自身理解水平的问题,对于问题的下一步是什么,如何思考没有想法。

可改进建议: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教师可能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对于后几个问题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些思维慢,或理解不够的学生可能跟不上,在下面没有反应,建议教师事先出张学案,将要研究的问题罗列出一张提纲,让学生在课前去思考,这样上课的听课效率可能会更好。

初中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xx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xx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分组布置

数学教案-你今年几岁了搜集整理

初中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

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

【教具准备】

三角板、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

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图: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学会新知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

180°+180°=360°

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

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

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

(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

三、点例透析

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

四、应用训练强化理解

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五、知识回放

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

六、作业练习

1、书面作业:

2、课外练习:

初中数学教案 篇八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初中数学教师说课教案 篇九

关于>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

首先,是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的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年级数学版教材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学习本节为以后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是重点,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启发式教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其理论依据是:我始终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教学方法的选用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另外,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下面我再对学情进行简要分析: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学习、动机和兴趣上:

许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对旧知识出现遗忘现象,所以应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全面系统的去讲述每个知识点。在学习难点方面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的学习目的,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采用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探究活动、点拨提高、课堂练习、反思小结、布置作业7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复习提问:对前一节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多以提问式、概括式进行检查;例

2、导入新课:根据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情境导入、提问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探究活动导入)

3、探究活动:学生活动探究,以启发式、发现法进行教学

4、点拨提高:解答疑惑,总结方法、规律

5、课堂练习:以学生为主进行练习

6、反思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7、布置作业:针对性提出作业要求:基础知识巩固、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拓展

五:板书设计及时间安排

板书设计:我分为主板和副板,主板用于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序列式、强调式罗列出本节知识点;副板主要用于例题的讲解和学生课堂练习。

时间安排:复习提问1-2;导入新课2-3;探究活动5-10;点拨提高5-10;课堂练习10-15;反思小结2-5;

六:教学效果评价及反思

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经验,为后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准备。

初中数学教案 篇十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天山六中裴焕民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从而达到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同班、同年级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分层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进步。

二、分层教学必要性分析

1、教学现状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习,这样,在同一班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了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部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实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有用之人。

2、新课程改革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

“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大优生的`学习面。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采用针对性的矫正和帮助,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及时反馈,从中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3、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

4、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数学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教参,在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产全“顾中间、丢两头”。如不因材施教,就使部分学生就成了陪读、陪考。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可能变成了后进生。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

家庭、社会、学生、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其中有50%的原因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我们的基础教育既要注意确保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育确有必要。

5、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按照教育家达尼洛夫关于教学过程的动力理论之说,认为只有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从而加快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两者的统一关系若被破坏,就会造成学业的不良后果。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一般发展水平与对某项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构成因素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易变的因素。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范围,决定了学业不良学生要取得学业进步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易变的因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从而促进或阻碍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加快学习成绩提高或降低的速度。由此可见,分层次教学是着眼于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使它们之间能相适应,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三、分层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十七世纪提出来的班级授课制以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实际社会效益风行了三百多年后,其固有的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等种种弊端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

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分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

3、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数学的需求,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

五、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

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www.shancaoxiang.com←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一)分层建组

把学生分层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基础。学生的分类应遵循“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

初中数学教案 第十一篇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的11篇初中数学说课稿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说课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新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优秀1409-07

文言文苏武传教课稿(优秀5篇)09-06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放大镜》课件【精选09-06

《小露珠》ppt课件优秀15篇09-06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优秀7篇09-06

六年级《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说课稿优秀09-06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优秀12篇)09-06

小学美术万能说课稿【优秀5篇】09-06

高中英语课件精选12篇09-06

《花钟》说课稿一等奖【精选9篇】09-05

59 36069